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滿額折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寫給中學生的極簡香港史


本書特色:
* 歷史時序清晰,下冊梳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回歸後香港的發展軌跡,以2020年為下限。
* 劃線重點,輕鬆解構香港歷史的發展脈絡,易讀易記。
* 貼近學生溫習方式,提供速讀筆記,以點連線,加深記憶。

 

作者簡介

周子峰,1969年生於香港,2003年於香港浸會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中國當代史及福建地方史,著有《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近代廈門城市發展史研究(1900-1937)》,並分別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導論

如何理解香港歷史?

 

作為英國的轄地,香港具有「非移民型殖民地」的特點。英國派遣行政官員、經濟管理、專業技術及軍警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白人移民只佔本地人口的很小比例,本地華人的文化傳統得到相當程度的保留。1841年至1997年間香港歷史發展的主要脈胳,概可歸納為三條主線:

 

1.英人治港政策的演變

英人治港政策是隨着香港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形勢的改變而不斷調整的。

開埠初期,英人僅將香港視為英國在華的經濟和軍事據點,華洋社會出現絕對隔離的形態。其後英人逐漸發現華人對發展香港經濟的重要性,認為華洋之間必須有所溝通,才能對華人進行有效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如何拿揑與新中國的關係成為英國對港政策的重要課題:總體而言,英國一方面重視維持與中國的友好關係,拓展英國的利益;另一方面扶植西方華人精英,維持英國人對香港的有效管治。

 

2.香港華人社會的成長

經濟發展、移民和西式教育,推動了早期香港華人社會的成長。但早期香港華人對本地的歸屬感相當有限,大多抱有「難民心態」,僅視香港為暫居地,「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1970 年代以後,港府為市民提供更多福利措施;1980 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與普及教育的發展,形成中產階級崛興,定居香港的華人,逐漸對香港產生歸屬感,產生本土意識。

 

3.中國因素的影響

香港在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上,都與中國關係密切,內地發生的各種變革,都會對香港產生巨大的影響。

香港的華人移民絕大多數來自內地,定居香港後,仍與家鄉保持密切聯繫;加上1949年以前中外轉口貿易是香港的主要經濟命脈,兩地居民亦可隨時跨境通行,遂形成互通聲氣的密切關係。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希望利用香港作為突破西方陣營封鎖禁運的前沿陣地,擱置收回香港的問題;同時為擴大中國對香港的影響力,又在港經營各個具政治成分的組織,進行統戰活動。及後內地的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六四事件」等,無不牽動香港的政經神經,對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

 

沿上述三條主線解讀香港史,有助讀者把握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目次

導論

香港史的歷史分期與特點

 

第七章

共和國成立初香港之發展(1949 - 1959)

7.1 1949年後,中國、英國、香港

7.2 冷戰初期,沒有硝煙的戰場

7.3 左派與右派

7.4 戰後香港經濟的轉型──從轉口貿易到工業

7.5 住不下去了!公共房屋的誕生

7.6 普及教育、去國族化,教育再「進化」

 

 

局勢不穩的六十年代(1960 - 1969)

8.1 人口!大量的人口!

8.2 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8.3 左派力量全速前進

8.4 天星小輪加價事件(九龍騷動)

8.5 「六七暴動」

8.6 「六七暴動」的影響

8.7 不能不管的金融業

 

 

第九章

社會急速發展的七十年代(1970 - 1979)

9.1 是時候改革了

9.2 聆聽民生的行政改革

9.3 香港人需要更多房子

9.4 拒絕貪污!廉政公署成立

9.5 教育政策:讓更多孩子上學吧

9.6 姍姍來遲的社會福利服務

9.7 「積極不干預主義」

9.8 我是「香港人」

 

 

中英談判及過渡期(1979 - 1989

10.1 中產階級,異軍突起

10.2 香港前途談判與「一國兩制」構想

10.3 甚麼是代議政制?

10.4 我也有話說──壓力團體紛現

10.5 聯繫匯率制度的誕生

10.6 你要長大了!證券市場

10.7 成本太高!向北移的製造業

10.8 「六四事件」後的香港──

10.9 搖籃中的《基本法》

 

 

十一

後過渡期的香港(1990 - 1997)

11.1 彭定康與政改方案登場

11.2 參政!政黨的形成

11.3 為甚麼立法局直選議席影響巨大?

11.4 公務員體制,你知道多少?

11.5 成為支柱的中資財團

11.6 金融業邁向國際

11.7 下一步,高等教育

11.8 你好!特區政府

 

 

十二

回歸後的香港(1997 - 2012)

12.1 面對大考驗的董建華

12.2越過高山越過谷的香港經濟

12.3 房屋問題是個大問題

12.4 爭吵不斷的教育改革

12.5 居港權與人大釋法的爭議

12.6 SARS,二十三條,七一大遊行

12.7 對立!分裂!政黨政治

12.8 社會運動,「八十後」的新戰場

12.9 丁權?特權?

12.10 曾蔭權的管治

 

三章

尋找新方向的香港(2012 - 2020)

13.1 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加劇

13.2 「普選」爭議

13.3 「本土派」的崛興與立法會宣誓風波

13.4 難以解決的社會矛盾

13.5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13.6 修例事件

13.7 港區國安法的推行

 

小結

香港大事年表(1949-2020

 

書摘/試閱

7.5 住不下去了!公共房屋的誕生

戰後房屋供應問題日趨嚴重

戰後,由於內地政治前景不明朗,大量國內移民湧到香港,造成非法寮屋在市區外圍廣泛擴散。當時港府對房屋市場採取不干預政策,但為紓緩日見惡劣的居住問題,1951年,政府向香港房屋協會提供250萬元的貸款和建築用地,次年又幫助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建造了1,500幢平房,為居民提供租金低廉的居所,但仍未能有效解決寮屋問題。

石硤尾大火催生徙置區計劃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導致53,000人無家可歸。港府迅速興建大量低標準、低成本、低租金的徙置大廈安置災民,並開始撥款為寮屋區居民及低收入人士興建徙置區和廉租屋。至1950年代末,十二個徙置屋邨陸續建成,當中除了一個位於港島柴灣外,其餘均位於九龍。總計在1954至1973年間,港府共建造了234,059個單位,為超過100萬人提供居所。

 

<速讀筆記>香港政府推行大規模徙置計劃的原因

1

解決火災和衞生問題

戰後大量移民湧入香港,在市區邊緣搭建寮屋。

2

政府財政出現盈餘

港府有能力撥出更多資源推行徙置計劃。

3

維持政府財政收入

拍賣土地使用權給政府帶來巨大財政收入,所以不可能大量批地讓私人發展商供應房屋。

4

利於小型工業企業發展

清拆寮屋區可增加工業用地。

5

為企業提供穩定勞工

向工人提供廉價住所,可為本地製造業提供廉價穩定的勞工。

6

解決部分衞生問題

徙置房屋符合政府衞生與公共秩序要求,可培養居民注重公共衞生的習慣。

 

早期徙置房屋的特點:簡陋

1950年代的徙置房屋設計非常簡陋,僅為滿足棲身需要,個別單位並無獨立廁所及浴室,也無正式社區和康樂設施規劃,但各戶的關係十分密切。為滿足大量適齡學童的需要,徙置區頂層還設置不少簡陋的「天台小學」。

由於當時政府並不直接為居民提供社會福利設施,民間慈善組織如救世軍、天主教會多租用大廈底層,甚至利用有篷貨車組成流動服務中心,向居民提供服務。至1960年代,港府在規劃屋邨時,才首次嘗試提供一些基本生活設施(如公共交通總站和標準小學校舍),並把大廈底層預留作為商業和社會福利用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