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與賴特一起學禱告
滿額折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與賴特一起學禱告

定  價:NT$ 220 元
優惠價:90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禱告只是為了讓我心得安寧,還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禱告不就是與神說話嗎?照理來說,只要常常與神對話,和祂建立關係,內心的平安就會隨之而來吧?可是為什麼我禱告常常沒有平安,信仰生活好像也缺乏動力?

問題的根源,或許是我們把禱告想得太狹隘。我們可能沒有發現,自己對於禱告的理解與期待,背後還有一套對神、對人、對救恩等等的認知框架。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禱告背後都有一套系統神學。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就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舉例來說,身處後現代的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神論與人論讀入主禱文,把我們在天上的「父」,理解為親暱的「爹地」,而人類存在的目的,是要與這位父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作者賴特並沒有否定這些,但他進一步指出,對耶穌當時的以色列人而言,「父」這個字不只表示親暱,還蘊含了出埃及記「容我的兒子去,好事奉我」的革命意義,因此人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與神建立關係,更要踏入受苦黑暗的世界,發動一場改變世界的革命。

而當我們以更大的框架,重新檢視自己的禱告,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現在就打開本書,你將發現耶穌的禱告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主禱文也比我們想的更有顛覆力!

【誠摯推薦】
孫寶玲|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莊育銘|基督教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陳季讓|基督教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譚國才|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院長

「禱告是門徒訓練的核心。本書是聚焦於禱告的系列講道,親切易讀,有助門徒反思,並將禱告生活連結於耶穌本人的事工,定能使小組討論與個人反思更加豐富。」
——神學書評(Theological Book Review)

「賴特帶給讀者嶄新的眼光,來理解主禱文豐富多元的涵義……值得慢慢品讀的一本書。」
——基督教圖書館期刊(Christian Library Journal)

作者簡介

「要是讓你坐立難安」,賴特說「我要說哈利路亞!」在美國校園出版社的專訪中,賴特曾經如此說。他總是打破人們的舒適圈,挑戰你我用更嚴謹、更精確的眼光閱讀聖經。

賴特曾任英國聖公會主教,現為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新約聖經學者。賴特寫作超過三十幾本書,著作等身,中文譯作包含《翻天覆地》(友友文化)、「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系列,以及《天堂,有什麼好期待?》、《信主了,然後呢?》(校園)等書。

而《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更是賴特談主禱文的經典之作,不只學術背景扎實,更蘊含培靈信息,富有深切的牧者關懷,儘管篇幅短小,卻是擲地有聲的重量級作品。

推薦序一
教會的信息和力量

毋庸置疑,今日教會沒有信息,缺乏力量。
我們有可見的形體和外貌—用語、儀節、傳統、建築、事工、方法、特會、組織和結構,這一切的努力,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教會失去了信息和力量。過去幾十年此起彼落的潮流、教牧和長執到處取經、不停追逐種種方法模式,從教會增長模式到崇拜形式,不一而足。然而,這些年來的躁動像潮水湧上沙灘,激起了浪花、冒起了泡沫,然後又黯然退下,只等待下一次浪潮。
教會沒有信息和力量,因為教會的聲音,只有上教會的人才聽得懂(諷刺地對生命無甚影響),而教會的力量似乎更多在於約制規範,而不是給予力量和生命。如果說信仰對信徒有意義的話,那也不過限於信徒個人或其相關者(如家庭或教會)的議程和需要。
禱告就是明顯的例子。
想想崇拜程序或禱告會裡的禱告事項,甚至個人的禱告,核心不就是「我們的」關注嗎?我們要搖動上主的手醫治我們的疾病、解決我們的問題、成就我們的計畫、工作和需要。個人或思茲念茲的人事當然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一切能不能等同信仰?問題是禱告究竟是要上主解決我們的問題,還是我們更認識上主的心意,以致能學效祂、跟隨祂、配合祂對其創造的工作?禱告的教會,究竟是要統計成就了的禱告事項的業績,還是學習明白和跟隨那創天造地的上主?
當教會將上主看待成拜拜的對象,教會怎會有信息和力量?再多和更頻密的禱告特會、再大的聲浪和呼求,禱告不過也就是要求上主順應我們的需要、解決我們的問題。禱告其實與下單點菜沒太大分別。
是的,我們都有需要,也希望我們的難題困局可以獲得解決突破;我們更需要承認的是,我們不是上主,我們只是像小孩般要求,甚至耍賴地渴求。只是,我們必須在信仰的旅程上漸漸學會,上主不是滿足我們需要的主,而是塑造我們生命像祂的父,並且呼召我們承載和實踐祂救贖受造萬物的心意。
正本清源的關鍵,不是禱告的方法,而是向誰禱告、關注什麼。這一切,正是賴特所說的「優先次序」。這個搞不清楚,禱告、甚至信仰,其實還是繞著自己轉的糾纏。主耶穌教導的禱文,正是理清這一切的生命之錨。賴特提醒讀者,耶穌教導的禱文,乃至祂的生命,勾畫的憧憬都是出埃及。上主的救贖和釋放,不僅給予了其子民兒女的身分,也塑造了他們面對權勢的勇氣和力量,上主的國度是世界的真正盼望和救贖。
主禱文之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生命和宇宙的主宰是誰,也讓我們覺察萬物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當教會得聽主禱文的聲音、感受它的力量,教會就有信息可言,就活現生命的力量。
二○二一年八月中,塔利班僅用了幾個星期就成為阿富汗新主,回看二○一九?二○二○世局的動盪和變幻,失語失焦、乏力迷惘的教會,願意從主禱文透視世界,被天父和祂的救贖作為塑造我們的所是和所為嗎?
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目次

推薦序一:教會的信息和力量/孫寶玲 9
推薦序二:回到耶穌的教導現場/陳季讓 12
第1課:導言 017
第2課:我們在天上的父 029
第3課:願?的國降臨 045
第4課:今日賜給我們 059
第5課:饒恕我們的過犯 075
第6課:救我們脫離兇惡 091
第7課:權柄與榮耀 107

書摘/試閱

第2課
我們在天上的父

真心篤信基督教的人,必然想在禱告裡有所學習和成長。不論是雙膝跪下或是在禱告專用的椅子上安靜坐定;或者在路上漫步或是搭火車通勤;每一次禱告,我們會開始想要:追求奧祕、傾聽並回應自己以為剛聽見的那個聲音、跟隨下個轉角召喚你的那道光、抓住上帝那早已抓住我們的愛。
靈性最好的時候,我們通通都想要,倒不是因為自私,活像要把自我的屬靈潛能發揮到極限。那樣想,會把一種非常摩登的意識形態注入基督教信仰,是講究功利主義和自我中心的。不是這樣。我們想要這一切,因為我們心底深處知道,我們需要永生神。我們想認識祂,我們想愛祂,我們想真正喊祂一聲:父親。
本課會仔細探討主禱文的頭幾個字。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幾個字代表的其實不是出發點,而是努力前往的目標。一切努力的終點,就是為了抵達原先的出發點,並且好像初次認識那地似的;確實如此,四海皆然。不過我想這意味著,雖然受洗時我們被教導要用主禱文禱告,這實在是賜給我們每個人的特別禮物,但這個禱告不只是屬靈版嬰兒專用的餐具而已,雖然這樣說也沒錯。這個禱告,是設計給我們長大成人穿的一套衣服。很多人每星期都會把這套衣服穿上,必須得承認:還是太大了,我們得再長大一些才會合身。的確,一個人變成基督徒的那一刻起,就可以,也必須說出「我們的父」。這是代表恩典的一個記號,是信心的第一標記。可是,唯有豐滿成熟的基督徒,才會明白這幾個字的真正意義,而且心有戚戚焉。
許多古代的聖餐禮儀,領主餐時要唸主禱文,現代也有一些教會這樣做,事先會鄭重聲明,確認我們若發自內心、正確地唸主禱文,便意味著我們已經完完全全,百分之百歸信基督,而且聖靈已經完成神在我們身上動的善工。但是,我們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於是神職人員會說出以下的話:「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這樣吩咐並教導,所以我們坦然無懼這樣說⋯⋯」換言之,我們還沒有唸這段禱詞的權利,但這屬於「神聖的大膽」(holy boldness),近乎厚臉皮地頌揚永生神全然的恩典與美善,我們竟然可以說出這幾個字,彷彿真的十足發自內心。有一點像小孩子穿上兄長的成人西裝,整個上午都大著膽子模仿兄長,眼看就要得逞了;可就在他這麼做的時候,他驚訝地學到了要成為兄長時一定會有的感覺。
當然,這正是主禱文邀請我們去做的事。主禱文是直接從主自己的生活與事工產生出來的。保羅和希伯來書的作者,精確地將主描繪為我們的兄長。我們在詩歌、信條、禱告中稱呼耶穌為「神的兒子」,這麼做並沒錯;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想一想,這對耶穌本人有什麼意義?耶穌稱呼神為「父」,並教導跟隨祂的人這麼做的時候,耶穌的生命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過去大家都說,在耶穌之前,從來沒人稱呼神為「父」。過去大家也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很可能還有其他場合所使用的阿爸(Abba)一詞,在當時的希伯來文或亞蘭文裡,就是小孩子說的「爹地」。因此,過去大家常常說,耶穌引進了個人與神親密關係的新層次,將之賜給世人。這個結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卻建立在兩根搖搖晃晃的根基上。猶太教和其他宗教都有許多人稱呼神為「父」。而且「阿爸」一詞的用法其實廣泛得多,不只是小孩才這樣叫。那麼,耶穌稱神為「父」,對耶穌自己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詞把以色列的呼召、特別是以色列的救贖,二者匯於一處,這才是理解耶穌昔日與今日乃何許人的起點。希伯來聖經第一次出現「神是父」的概念,是摩西大膽走到法老面前,說:「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容我的兒子去,好事奉我。」(出四22∼23)所以,對以色列人而言,稱呼神為父,等於抓緊得自由的盼望。奴隸受了呼召,要成為兒子。
因此,耶穌教導門徒稱呼神為「父」,有耳可聽的都明白。祂是要我們為新的「出埃及」預備好。我們終於要自由了。這正是「降臨節」的盼望,期待神國度降臨的盼望。暴君的箝制就要打破,我們必定得自由:

我看見我的光,閃閃來到,
從西到東,
日子就快到,日子就快到,
我必得釋放。
(譯註:引自Bob Dylan 的歌曲《我必得釋放》〔I Shall Be Released〕)

因此,主禱文的第一個字(不論希臘文或亞蘭文,「父」這個字都先出現),包含的不只是親密,還有革命。不只是親暱,還有盼望。
耶穌的世界裡,還有另一處強烈的共鳴,會使「父」這個含有國度意義的革命性字眼,更有說服力、更加豐富。神應許大衛王,有一嬰孩將從他的後裔而出,要統治神的子民,而且國位永不動搖。談到這未來的王,神向大衛說:「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撒下七14)這一位將臨的王就是彌賽亞,會把神對全人類的應許聚焦在祂自己身上。以賽亞書重申此一應許,卻把應許向神所有的子民開放。「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賽五十五1、3)兩幅圖畫合而為一:為奴的以色列要獲得自由,必須透過彌賽亞的解放事工才能發生。耶穌重新拾起這一切共鳴,對跟隨者說:這是你們的禱告,你們是自由的子民,你們是彌賽亞的子民。
你瞧,猶太人緊緊抓著出埃及的盼望,多年以來,他們依然過著為奴與被擄的生活,痛苦地感到這應許得花很久很久的時間才會完全實現。後期先知書有一節說:「亞伯拉罕雖然不認識我們,以色列也不承認我們,你卻是我們的父。」(賽六十三16)換言之,整個民族的希望似乎已經溜走了,以為穩妥的盡都幻滅;可是,只要我們緊緊抓住「你是我們的父」這個事實,就能帶給我們盼望,即使在人來看毫無指望。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埃及、敘利亞,還有現在的羅馬,邪惡的暴政何時才得終結?以色列何時才會自由?多數猶太人骨子裡明白:當神再度,也是最後一次,帶領他們出埃及,自由就會到來;因為他們過逾越節的時候這樣慶祝,詩篇也是這樣歌頌。許多人相信彌賽亞一來,這事就會發生。主禱文的第一個字,說的其實正是:現在就發生,發生在我們身上吧,父啊⋯⋯我們的父啊⋯⋯
因此,耶穌自己的生命、事工、教訓,不只是神永恆的新異象而已。耶穌來,不只是提供靈命的新模式或新深度而已。靈命的深度與更新會來到,但來的時候,乃是大包裹的一部分。包裹本身包括:脫離邪惡、從被擄之地歸回、糧食充足、神的國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是「基督降臨」的包裹。耶穌冒著極大的危險,述說這個包裹會藉著祂自己的事工降臨。所有這一切,都包含在「父」這個字裡了,也是這樣用在主禱文裡。
對耶穌來說,這是信心與呼召的一場豪賭,意味著離開安全的家園、家人、工作,因為祂的父呼召祂接受一份新工作。祂呼召漁夫,要得人如得魚。祂自己是木匠,接受呼召去承受木頭與釘子,以成就真正的出埃及,徹底戰勝邪惡。稱呼神為「父」,不只是舒服、安慰而已,當中包含了終極的個人挑戰。
所以,在客西馬尼園,祂再度稱呼神為「父」。約翰福音中,耶穌用了父子的意象,來解釋祂自己正在做的事。那個時代的文化,兒子就是父親的學徒,藉著觀察父親所做的來學習手藝,遇到問題時,就回頭查看父親怎樣解決。客西馬尼園中,一切黑暗驟然降在耶穌身上,耶穌就是這麼做的。父啊,就是這條道路嗎?真的是正確的路徑嗎?我真的必須飲下這杯嗎?希伯來書相當大膽地說人子「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7∼9;比較二10∼18)。我們在客西馬尼園中看到的,就是一個當學徒的兒子,再度回頭查看父親是怎麼做的。這對父子共同參與的計畫,到底是什麼呢?完全就是新的出埃及,為了拯救以色列和全世界脫離邪惡、不義、恐懼、罪孽。希伯來書這段話的大膽之處在於:說耶穌跟我們一樣,一直在學習稱呼神為「父」的真正意義。這個學習過程,唯有在祂說出「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才終於完成。
於是,「父」這個字,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具有雙重革命意義的信息與耶穌的使命。出埃及的信息,是暴君和壓迫者應當懼怕的。但這不是單純人間的革命,大多數革命孕育出新的暴君,但這次不一樣。這是父的革命,藉著子的受苦和受死完成。因此,主禱文最後呼求救我們脫離巨大的苦難;難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也教導門徒這樣祈求。這場革命的發生,是藉著彌賽亞和祂的子民,祂分擔世人的痛苦,好讓世人得醫治。這就是國度的信息,基督降臨的信息。
但是,一旦輪到我們承擔使者的角色,我們就需要學習這個禱告。我們也需要懂得稱神為「父」的意義,如果發現自己被這意義嚇到,千萬別驚訝。對於神,有一件事你可以確定,就是你無法預測祂的下一步。因此,稱神為「父」是了不起的信心舉動,是神聖的大膽和冒險之舉。說出「我們的父」,就不只是厚著臉皮,大膽走到全能的永生神面前說聲「嗨,老爸」而已,而是有勇氣冒一切危險,低聲說:「懇求祢,把我也當成學徒兒子好嗎?」此舉的意義,乃是簽約成為神國度的一員。
這就是耶穌教導主禱文的用意。約翰福音末了,耶穌對跟隨祂的人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我們活在兩個「降臨節」之間,也就是偉大的第一次降臨與第二次降臨之間,第一次是子降生在世上,第二次祂將在權能榮耀中再臨,為審判活人死人。因此,「降臨節」的意義有時候相當令人困惑,既是為耶穌降生而預備,同時也是為神更新萬物的時刻而預備,到那時,整個宇宙都要經歷出埃及,不再為奴。第一次與第二次降臨,二者有重疊之處,這點顯然令人大感困惑,其實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一方面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慶賀神確定的得勝,勝過法老與紅海,勝過罪惡與死亡;然後,另一方面,我們等候,我們努力,祈求並盼望那確定的得勝完全成就。每次領聖餐,就可以精確捕捉到這股張力。「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十一26)我們為日用的飲食和屬天的靈糧而來;我們為每日的赦免和終極的赦免而來,我們為每天的拯救和終極的拯救而來;此刻我們慶祝神的國,並祈求神的國很快降臨。這就是我們稱神為「父」的意義。
一旦我們這麼做,一旦我們在這樣的處境下禱告主禱文,我們就會開始發現,大凡追求基督徒的靈命,或者參透奧祕的信仰途徑,或是敢於踏入未知之雲,主禱文正是真正的典範。我們稱呼神為「父」,乃是接受呼召,像當學徒的孩子一般,向前跨出一步,進入痛苦黑暗的世界。我們發現周圍盡是黑暗;我們嚇壞了,原因無他,因為外在的黑暗,讓我們想起自己內心的黑暗。於是我們會受到誘惑,想要把新聞關掉,把人間的痛苦關在外面,為自己創造一個無痛的世界。當代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想達到這樣的效果,無怪乎人們會覺得禱告很難。可是,身為永活造物主的子民,我們若回應呼召,成為祂的兒女,我們若冒險稱呼祂為父,那麼神慈愛的醫治之光,將透過我們這些接受呼召的子民,照亮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接著我們會發現,我們想要禱告,我們需要做這個禱告。父啊;我們的父啊;我們在天上的父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祢的名受到尊崇。意思就是,願祢所創造的全地都來敬拜祢,願全宇宙都充滿讚美祢的聲音,願世人全都得著自由,脫離不義、愁容、罪惡、死亡,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我們站在永活真神的面前,世界的黑暗與痛苦壓上心頭,我們祈求祂成就古時的應許,祈求祂把加略山與復活節的勝利,施行到整個宇宙⋯⋯或許我們會發現,不知怎地,我們自己的痛苦、自己的黑暗,也同時得到眷顧了。
因此,我敢說,這就是基督徒靈命的典範。不是自私地追求個人靈性的進步,不是「個別的靈魂飛升回歸太一」(譯註:the flight of the alone to the alone,此說來自公元三世紀羅馬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普羅提諾〔Plotinus〕)。也不只是對著一片虛無大聲吶喊,不只是與內心最深處的感覺相連,儘管有時候會有類似的感覺。而是規律地站著面對世界的痛苦,跪著面對創造世界的主;不斷奉耶穌的名並藉著十字架的得勝,把世界的痛苦和造物主二者結合起來;一直活在兩次降臨的張力之中,稱神為「父」。
耶穌冒了個險,用迂迴的方式談論神。根據約翰福音,祂常常用「那差我來的父」談到神。祂要世人藉由觀看耶穌所行的,去發現「父」究竟是誰。我們稱神為「父」的時候,就是在做同樣驚人、瘋狂的宣告,十足地冒險。教會的使命包含在這個字裡,教會的失敗也因這個字而突顯。可是即使是失敗,也都在主禱文的禱告裡和十字架上被對付了。我們的任務,是要長大成人,成為「我們的父」那樣,並且敢於模仿我們的兄長,同時祈求日用的飲食和每日的赦免:套上祂的衣服、穿上祂的鞋,與祂一同坐席,與祂一同在客西馬尼園哀哭,分擔祂的苦難,認識祂的勝利。這就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藉著祂的話語,更藉著祂的生與死,吩咐教導我們的,因此我們大可坦然無懼,非常大膽地,甚至有人覺得簡直是瘋了一般,開口說:「我們的父。」


問題討論
○1 以前你怎麼理解神是父親的意義?作者從舊約的脈絡看,「稱神為父」具備那
些意義?他說:「『父』這個字⋯⋯包含的不只是親密,還有革命。不只是親暱,
還有盼望。」他說的革命是什麼意思?
○2 「稱神為『父』是了不起的信心舉動,是神聖的大膽和冒險之舉。說出『我們
的父』,就不只是厚著臉皮,大膽走到全能的永生神面前說聲『嗨,老爸』而
已,而是有勇氣冒一切危險,低聲說:『懇求祢,把我也當成學徒兒子好嗎?』
此舉的意義,乃是簽約成為神國度的一員。」對這論述,你有何感想?
○3 作者說主禱文不是用來自私地追求個人靈性的進步,而是「不斷奉耶穌的名並
藉著十字架的得勝,把世界的痛苦和造物主二者結合起來」,你同意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