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乾草堆中的恐龍:進化論和進化模式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簡體書)
滿額折

乾草堆中的恐龍:進化論和進化模式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這本關於科學和自然史的著作中,這些充滿活力的文章所體現出的藝術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作者所言,《幹草堆中的恐龍》可代表以細節作為概念基礎的範例。“恐龍”作為具有公眾魅力的優選細節,而“幹草堆”則作為一個包容性的概念——誘人的細節和有結構性的概念“聯姻”,敘述時再烙上作者個人的印跡,兩者結合就構成了文章成功的秘訣。書中包含了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話題,從大型化石、嗜好、真菌到棒球等,甚至包括《侏羅紀公園》的讀書體驗。總的來說,包羅萬象。古爾德看到了自然界的實質,因此他對類似時間、政變和歷史這類更大的主題進行了探索,把讀者帶回無法抗拒的進化時代。


作者簡介

斯蒂芬·杰·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

對於斯蒂芬·杰·古爾德來說,他首先是個有趣的老頑童,然後才是一名世界著名的演化論科學家、古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散文作家,正是這種對真理純粹的追求,才使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他和卡爾·薩根、理乍得·道金斯都是享譽世界的反偽科學斗士,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命名他為美國“活傳奇人物”。 《科學》雜志的死者略傳中稱古爾德是極少數可以不臉紅地被稱為“文藝復興式人物”的科學知識分子之一,這指的是他文理雙全,博學多才,為百科全書式的真正大師。2008年,被追授達爾文—華萊士獎章 。許多美國生物學家都聲稱,是因為小時候讀了古爾德的文章,才對生物學產生了興趣。


名人/編輯推薦

1.達爾文—華萊士獎章獲得者(一個50年頒發一次的獎)、美國博物學大師斯蒂芬·杰·古爾德關於進化的經典之作。

2.古爾德不但是個博學的科學家,還是個有趣的老頑童。他的文章嬉笑怒罵,不拘一格,同時又綿裡藏針,醇厚雋永。散文式自然隨筆,既有純正的生物知識,又有嚴謹的思辨方式,更兼美國式的通俗詼諧,是了解進化論、培養科學思維的範本。

3.以第一手資料作為科學發現的依據,將一系列令人震驚且有趣的案例娓娓道來——生命史上的大滅絕與大爆發、地球的變異、人類社會的種族偏見……

4.從博物學的角度出發,細致地觀察整個世界,將豐富的科學知識用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連接起來,撥開重重迷霧,最後帶著讀者找到生命於億萬年不斷進化的本質。

多數科學“大眾”書籍都簡化了科學概念(通常也將它們淡化),因為人們相信這樣有助於普通讀者的理解。然而通常來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對於我來說,那樣的文章不值一寫。我會力求語言清晰,省略確實有礙公眾理解的專業術語。但我仍會保持自然的複雜性所決定的概念,不會簡化它們,也不會讓它們的意義變得更明確。我的文章不僅給專家看,也給一般讀者看。我希望你們意識到我的尊重,這相比美國報刊的一般要求,我的確對你有更多的要求。

——斯蒂芬·杰·古爾德


編者序


生命如是之觀,何等壯麗恢弘!


毫無疑問,進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觀。在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緩慢地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從海洋到陸地,再從陸地到天空,億萬物種合奏出一曲繁花似錦的生命樂章。

當年,達爾文的驚世巨著《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其內容豐富而複雜,連達爾文自己都說,它是“一篇綿長的論證”。然而,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雖然“進化”這個詞越來越熟悉,但“進化”的真正內容卻越來越陌生了。除了達爾文隨著小獵犬號出海旅遊的軼事外,人們對於進化論的理解,大概也只剩下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進化論被當成既定“事實”,幾乎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也帶不出有任何意思的話題。人們也許已經忘了剛接觸進化論時那種顛覆的觀感,忘了當初那種揭開大自然面紗的無限驚喜。零星的片段,肢解的觀點,進化論在人們的生活中被任意地或片面地曲解了。更有甚者,一些別有用心的政治人物還利用這些扭曲了的“科學理論”為自己的政治目的做辯解。

對大眾心裡莫衷一是的生命進化論觀點,也對一些人死而未僵的生命神創論想法,斯蒂芬·杰·古爾德自1974年起在美國《自然史》雜志上開辟了一個專欄,定期為大眾撰寫有關進化論的科普文章。這些文章一共有近250篇,後來集結出版為《自然史沉思錄》系列,合為7本書(《幹草堆中的恐龍》正是其中之一)。

古爾德是一名世界聞名的古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散文作家。他對真理幾近純粹的追求,不但使他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美國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也使他和卡爾·薩根、理乍得·道金斯成為享譽世界的反偽科學斗士。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命名他為美國“活傳奇人物”。《科學》雜志的“死者略傳”稱古爾德是極少數名副其實的“文藝復興式人物”:文理雙全,博學多才,百科全書式的大師。?許多美國生物學家都聲稱,是因為小時候讀了古爾德的文章,才對生物學產生了興趣。

在普通人的刻板印象裡,科學家的文章不僅內容高深(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往往很難看懂),而且敘述風格通常既學術又缺乏一定的趣味,因此很少有人會主動去閱讀他們的作品。但是,古爾德卻打破了常規科普文章的寫法。古爾德不但是個博學的科學家,還是個有趣的老頑童。他的文章嬉笑怒罵,不拘一格,同時又綿裡藏針,醇厚雋永。他沒有簡單地陳述科學觀點,而是以第一手資料作為科學發現的依據,將一系列令人震驚且有趣的案例娓娓道來——生命史上的大滅絕與大爆發、地球的變異、人類社會的種族偏見……正如《幹草堆裡尋針》一節所說:


“如果要在一堆幹草裡尋找一根針,使用的方法是將其分為十小堆,那我找到這根針的幾率就非常小。但如果將這堆草一根一根地分開,那我就會找到這根針。”


他從博物學的角度出發,細致地觀察整個世界,將豐富的科學知識用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連接起來,撥開重重迷霧,最後帶著讀者找到生命於億萬年不斷進化的本質。

通常,古爾德喜歡把文學和科學、熟悉的和意外的東西放在一起,既有趣又發人深省。例如,在本書第三部分《考狄利婭的困境》中,他在開頭提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劇中心地善良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由於不願意靠花言巧語從父親李爾王手中騙取利益,選擇了“愛,並保持沉默”,從而陷入了困境。從考狄利婭的困境,古爾德講到了科學界——“大多數的負面結果從來沒有發表過”——期刊不願發表無聊的負面結果,而支持成功的實驗;但是,這一做法往往會帶來嚴重甚至悲劇的結果。於是,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科學中的“普遍鐵律”。

除此之外,古爾德的作品中經常充滿了別具一格又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在本書中,對於科學史上那些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他提醒人們,“所有著名的科學警言即使不是完全虛構的,也一定是經過後期加工的”。而且,“措辭巧妙的權威警句要麼在流傳的過程中被歪曲了含義,要麼幹脆是張冠李戴”。這種現象的本質就是:


“在我們日常的思考與敘事當中,其實一直暗藏著那些不被我們承認,卻會對我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的偏見。人們總是錯誤地引用名言警句,或是幹脆搞錯了句子的來源,這些問題的出現並非隨機,而是遵循著清晰且可被感知的思維模式。”


對科普工作中大家經常使用的類比、簡化、隱喻等手段,他也提出了警告:


“我們通過想象與類比來幫助人們理解複雜與不熟悉的事物,但這麼做的同時,我們也存在著將人類狹隘的偏見與特殊的社會地位強加於大自然的風險。當我們因為錯誤使用隱喻而把人類的想法強加於大自然,然後將其視為自然規則,並想依此改變社會現狀的時候,情況便會變得危險起來……在與性別和種族相關的敏感的政治領域當中,這樣的現象一直十分突出,占據支配地位的群體將生物的基本原理視為他們所擁有的短暫且不公的社會地位的正當理由。”


古爾德的科學散文不但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進化的核心內容有著深刻的見解,而且對科學以及科學家這個群體在探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清醒的認知:


“科學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但僅憑科技的進步與觀念的成熟並不能讓我們了解最真實、最客觀的自然現實。這個觀點很淺顯,卻總是被我們忽略……科學家不該蔑視或掩蓋科學混亂及富有個人主觀色彩的一面……此類與科學相關的神秘傳說或許為科學帶來了一些直接的好處,成功地哄騙大眾將科學家視為新的神職。但這種神話阻擋了大眾領略科學真正的友善,也讓許多學生以為自己根本無法駕馭科學,最終還是傷害了科學。”


很顯然,古爾德一如既往地沒有局限於生物現象之中,而是將視野擴展到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化石、真菌、棒球、日食,甚至包括電影《侏羅紀公園》……這些事物看似毫無關聯,但都融入了進化以及關於時間、變化和歷史的主題中,奏出一支大自然與生命的演化之歌,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科學景象以及複雜深刻的社會時代變遷。

作為一本在內容與形式上都追求卓越的著作,《幹草堆中的恐龍》值得每一位身處自然世界的人仔細閱讀。有句老話說,每個時代的人閱讀經典著作的方法截然不同,經典著作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能經受住眾多不同的解讀。古爾德的系列科學散文也正是如此。

最後,在這一系列文章中,也許有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有一段引言總是會重復出現,而且有近半數的文章都會用這段引言當作結尾。這段引言即是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因此,經過自然界的戰爭,經過饑荒與死亡,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最為崇高的產物,即:各種高等動物,便接踵而來了。生命及其蘊含之力能,最初由造物主注入寥寥幾個或單個類型之中;當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則持續運行之時,無數最美麗與最奇異的類型,即是從如此簡單的開端演化而來並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觀,何等壯麗恢弘!”


古爾德正是利用這段話提醒我們,就在我們的星球上,幾十億年來,波瀾壯闊的進化過程從未停止,生命進化之美和大自然之奇妙,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遠離——

萬物自進化而來,萬物在進化之中,萬物將繼續進化。



目次

壹 天與地 \\ 001

01 晴日暢想於紐約 \\ 003

02 停止狄奧尼修斯的爭論 \\ 011

03 天體力學與地球的博物學家 \\ 024

04 姍姍來遲的大地扁平論 \\ 038

貳 文學與科學 \\ 051

05 怪物的人性 053

06 爪與牙的百年紀念日 063

07 甜蜜與光明 078

參 起源、穩定與滅絕 \\ 091

起源

08 旁觀者的內心 \\ 093

09 舌形蟲、天鵝絨蟲及水熊 \\ 109

穩定

10 考狄利婭的困境 \\ 123

11 進化停滯的露西 \\ 133

滅絕

12 幹草堆裡尋針 \\ 147

13 木星上的撞擊 \\ 159

肆 與腹足類動物有關的一切 \\ 171

14 愛倫·坡精選集 \\ 173

15 被忽視的女性 \\ 186

16 左手螺殼,右手思維 \\ 200

伍 博物館的輝煌 \\ 215

17 對恐龍的狂熱 \\ 217

18 博物館的密閣 \\ 234

19 進化路線圖 \\ 243

20 拉茲莫夫斯基兄弟 \\ 254

21 遭遇滅頂之災的藍羚羊 \\ 265

陸 優生學的不同面孔 \\ 273

22 無核李子能夠指導會思考的蘆葦嗎? \\ 275

23 優生學那冒著煙的槍口 \\ 286

24 世界上最殘忍的種族滅絕 \\ 298

柒 進化理論與進化故事 \\ 309

進化理論

25 我們能完成達爾文的革命嗎? \\ 311

26 巨型真菌 \\ 320

27 庫拉索島蝸牛和克裡奧爾語 \\ 328

進化故事

28 從過去的蹤跡中尋找巨獸 \\ 341

29 上帝過分偏愛甲蟲 \\ 357

30 如果帝王蟹是寄居蟹,那麼人類就是猴子的叔叔 \\ 367

31 來自愛達荷州莫斯科市的紫玉蘭 \\ 378

捌 林奈與達爾文的祖父 \\ 389

32 對大自然的第一次揭秘 \\ 391

33 用性別為自然排序 \\ 401

34 祖與孫的四種暗喻 \\ 416


書摘/試閱

對恐龍的狂熱

麥克白的獨白道出了他想要謀殺鄧肯國王的意圖,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下的行為在未來或將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真的要殺了鄧肯國王,”麥克白沉思道,“那我最好快點下手。”殺害國王的動作必須迅速,但更重要的是,最後的結果必須是在意料之中的,一如麥克白希望的那樣“要能夠獲得美滿的結果,又可以排除一切後患。只要這一刀下去,就可以完成一切,終結一切,解決一切……”然而,麥克白又擔心他的所作所為會在未來招致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後果—“我們用鮮血樹立的榜樣,教會了別人如何殺人,最後自己也被別人所害。”

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蒙古著名的戈壁沙漠中發現了三個新的恐龍品種,並於1924年發表了一篇與之相關的論文,名為《於蒙古中部發現的三種新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我很懷疑,奧斯本在發表這篇論文時,從來沒有過與麥克白一樣的思想掙扎。在論文中,奧斯本第一次描述了新發現的恐龍物種:“頭骨與下顎,有前爪,趾骨相連。”奧斯本表示,新發現的物種是一種體形小、身體輕盈、捕食技巧高超的肉食性恐龍。為表示他對這種恐龍精湛的狩獵技巧(雖然是人類推測而出的技巧)的讚賞,他將新品種的恐龍命名為“蒙古迅猛龍”,意思是“動作迅猛的捕獵者”。奧斯本寫道:“迅猛龍似乎是一種極其機警、動作迅猛的食肉性恐龍。”之後,他又寫道:“迅猛龍的牙齒完美地為迅速捕捉獵物而生……是一種動作迅速的捕獵者……長長的吻與上下顎寬大的間隙表明,迅猛龍喜歡捕食活物,且獵物的體形不小。”

奧斯本是美國偉大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是個保守黨派、社會聲望顯赫的大人物,也是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館長。我想,如果他知道,70年以後,他的迅猛龍成了轟動一時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頭號英雄(也可以理解為頭號反派,全憑讀者的立場而定),奧斯本定會覺得驚訝,而且絲毫不會覺得有趣。

大眾總是會被類似的史前野獸激起無限的興趣與迷戀。1840年,理乍得·歐文首創了“恐龍”一詞。十年後,雕刻家沃特豪斯·哈克金雕刻了一組真實大小的恐龍雕像,並於1851年的大展會期間在水晶宮進行展覽(水晶宮在1936年的一場火災中被燒毀,然而人們近期翻新了哈克金的恐龍雕像,現在只要去倫敦南部的西德納姆便可見到)。

然而大眾對於恐龍的狂熱卻是一陣陣的。我們在電影《金剛》裡看到了恐龍的身影(感謝威利斯·歐·布萊恩精湛的定格攝影手法,只需用體形較小的模型,經過修飾加工後,便可在電影中呈現出真實恐龍的體形)。我們在巨大的綠色雷龍標志下為汽車加油(辛克萊石油公司的標志為綠色的雷龍,同時該公司也是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的贊助方)。盡管如此,恐龍從未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象徵,在幾十年裡,人們甚至完全忘記了恐龍這種巨大的生物。作為一個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紐約長大的人,我從小便是個“恐龍狂熱粉絲”。那時基本沒什麼人對恐龍這龐然大物有多麼深刻的了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恐龍的癡迷讓我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呆子”,哪怕是挑選終身職業這樣的大事,我做決定的場合(學校廢棄的操場)也是極不合適的。那時,我的外號是“化石臉”,學校裡唯一一個也喜歡恐龍的孩子則被稱為“恐龍”(我可以很開心地告訴讀者,他現在也成了一位自然歷史學家)。此類綽號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有趣,反而很傷人。

在過去的20年裡,恐龍忽然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美國公共電視臺(PBS)裡教授孩子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溫柔巴尼便是一只恐龍,讓各種類型的電影大獲成功的主角也是恐龍。洶涌而至的恐龍狂潮讓古生物學家躲避著記者們的追問:為何現在的孩子如此癡迷恐龍?這簡直是20世紀90年代裡最棘手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或許很常見,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層意思,可以拆分為兩個單獨的小問題。第一個小問題與榮格心理學的原型論有關,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到底其中哪些能夠激蕩孩童的靈魂呢?(這個問題不僅愚蠢,就算有答案,也全憑推測,我個人並不喜歡該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心理學家的回答最貼切:因為恐龍的體形夠大,性子夠兇,並且已經滅絕。換句話來說,恐龍足夠令人膽寒,但既然已經滅絕了,也就意味著它足夠安全。

大多數人得到這個答案後就停住了,覺得問題已經解決了。但這個答案卻沒有觸及當前社會恐龍熱潮現象的核心。在《侏羅紀公園》上映後,人們對恐龍的狂熱愈演愈烈,但熱潮涌現的原因卻被忽視了,這是因為:只有少數“書呆子”孩童和零星的幾位古生物學家才會如此關注恐龍。為此,我們必須提出第二個小問題,為何過去未出現此類恐龍狂潮,而現今人們突然對恐龍如此癡迷?

針對第二個小問題,我們能找到兩個可能的答案。作為一名實踐型古生物學家,我希望是古生物學家對恐龍的研究—我們就恐龍提出的各種天馬行空的新想法引發了當下人們對恐龍的狂熱(盡管不太可能)。在我童年時,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行動緩慢、身材臃腫、笨拙而愚蠢的動物,而如今,人們形容恐龍的詞句則變成了行動敏捷、溫血動物(可能是)、足夠聰明、行為複雜。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這種蜥腳類動物的體形過大,其腳根本無法支撐它們站立。而如今,人們認為恐龍能夠舒展著脖子與尾巴,在平原上盡情漫遊。部分人還認為,恐龍能夠依靠後腿站立起來,能夠獲取長在高處的果實,或是嚇跑捕食者(《侏羅紀公園》的腕龍出場的場景中,它便依靠後腿站立了起來。近期,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圓形大廳中還搭建了一套用玻璃纖維製造的完整的腕龍模型,其造型就是後腿支撐整個身體站立著。而我絕大多數的同行都認為,腕龍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動作的)。當我還是個孩童時,人們認為鳥腳亞目恐龍是一種會在窩裡產卵,悉心照料幼崽,“政治立場”極其正確的恐龍。它們會守護自己的巢穴,照顧幼小的恐龍,組建起相互協作的群落,為此,我們還給它們取了一個相當和善的名字—慈母龍(與它們最初的名字—腫頭龍形成了對比)。現在,就連鳥腳亞目恐龍的滅絕原因都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過去,人們認為恐龍滅絕主要歸咎於氣候環境的突然變化,而現在,我們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是天外星體的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亡(見文章13)。

但恐龍形象的重建是引發當下恐龍狂潮的主要原因嗎?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哪怕過去我們認為恐龍又蠢又笨,讓人們對恐龍產生強烈的喜愛之情的因素也一直存在(恐龍龐大的體形與兇猛的性格是不會變的,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不存在於世界上了)。是什麼將個別人群對恐龍的熱愛轉化成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在研究類似的短暫或周期性的流行熱潮時,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因素往往會成為問題的答案—對商機的發現與探索。

當我還住在紐約市的時候,每隔一兩年,悠悠球就會重新成為孩子們的心愛之物,而這種熱潮一般只會持續1—2個月的時間。悠悠球熱潮的重現並不是由悠悠球設計技術的改進引發的(恐龍熱潮的出現顯然也不是由恐龍形象變好引發的)。植根於控制論的榮格心理學顯然無法解釋,為何每一個孩子都想買悠悠球的現象會出現在1951年7月,而非1950年6月呢(就像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年代,人們突然對恐龍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簡單來說,商業化就是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每隔幾年便有人想出增加悠悠球銷量的辦法。大概20年前,有個人突然發現了利用榮格心理學來銷售過剩產品的方法。僅僅需要一點點推動力,你便能在人群中激發不斷獲得正向反饋的羊群效應,之後,它能為你帶來大量的財富(羊群效應對於有零花錢可用的孩子特別有效)。

我特別想知道,如何才能激發不斷獲得正向反饋的羊群效應?(對文化歷史學家而言,這是個不錯的研究課題。)或許我們應當研究博物館禮品店的急速擴張?(最初的博物館禮品店一般都是由志願者經營的,在博物館的墻壁上鑿個洞便可以成為禮品店的售賣窗口。這是因為如今的博物館禮品店已經成了其不斷商業化的母公司維持資金鏈的關鍵一環。)還是因為某些特定的商品或是商品的某些特定特徵,能夠在某一方面觸動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者某個邪惡的天才是這場狂潮的幕後推手?又或者原因很簡單,不過是最初的一次騷動,被獲得正向反饋的文化不斷放大,進而演變成了一場社會性的熱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