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疫情下的線上靈性、宗教傳播研究:社群參與、資訊尋求及知識分享
滿額折

疫情下的線上靈性、宗教傳播研究:社群參與、資訊尋求及知識分享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9026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9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分為三篇,理論篇分從「疫情下的靈性」、「宗教傳播社群參與」、「資訊尋求、知識分享」三個面向,探討疫情時代線上靈性、宗教實踐者對於參與社群、尋求資訊及分享知識的理論性探討。研究篇則以三個研究,分別從事這三方面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結果。模式篇則綜合三個面向的討論,建構疫情下靈性、宗教實踐者對於三個面向的模式建構,希望對於上述現象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簡介

牛隆光 曾任雜誌、報社的編輯、記者,目前研究興趣為宗教傳播研究、新聞採訪寫作、傳播批判理論及文化研究,未來的研究將擴及全球化的線上傳播現象、身心靈傳播等跨領域傳播研究。【現職】佛光大學蘭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主要著作】 Decision-making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OOCs: Merg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del, Computers & Education The Use Study of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Consum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ommerce & Management 《校園新聞媒體經營與課程實踐》《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新聞採訪與寫作》《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疫情下的線上靈性、宗教傳播研究:社群參與、資訊尋求及知識分享》

〈自序〉
 
這是一本結合實際體驗與學術研究的著作,作者寫作目的,偏重在介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靈性、宗教傳播體驗與研究心得,並且強調全球網路體系下的線上靈性、宗教社群參與、尋求靈性、宗教資訊及共享靈性、宗教知識的現象觀察。疫情影響下,如果民眾感染時疫或影響工作,首要還是要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只影響生活或心理受到影響,那就要尋求心理或靈性的慰藉或超越。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了解這一機制的影響過程。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疫情影響,疫情導致社交距離的限制,更造成居家隔離的實施,全球各國民眾接連為疫情的關係,不斷有人喪失了生命,或是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沒了工作或居家隔離。由於社交距離及居家隔離的限制,線上互動的機率增加,民眾在網路上進行互動,不但是線上虛擬人際互動,或是線上傳播活動,都顯著增加,成為疫情下社會互動的替代方式。
靈性、宗教傳播在疫情時代更顯重要,可以撫慰心情受到影響的民眾。因此,了解民眾如何在網路上進行靈性、宗教傳播,尤其是網路民眾如何進行線上的靈性或宗教社群參與、靈性或宗教資訊尋求、靈性或宗教知識分享,就成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希望這本小書能對此一現象有所分析,協助學術界了解此一現象。

目次

自序
 
第一篇 理論篇
第一章 線上靈性、宗教社群參與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自我建構理論
 第三節 同理心-利他假設
 第四節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線上宗教行為
 
第二章 線上靈性、宗教資訊尋求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意義形成模式
 第三節 靈性與宗教信仰
 第四節 生命意義
 第五節 線上靈性資訊尋求行為
 
第三章 線上靈性、宗教知識分享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自我形象一致性理論
 第三節 社會資本理論
 第四節 線上知識分享行為
 
第二篇 研究篇
第四章 線上靈性、宗教社群參與研究
 第一節 研究假設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資料分析
 第五節 研究結果
 
第五章 線上靈性、宗教資訊尋求研究
 第一節 研究假設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資料分析
 第五節 研究結果
 
第六章 線上靈性、宗教知識分享研究
 第一節 研究假設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資料分析
 第五節 研究結果
 
第三篇 模式篇
第七章 建構線上靈性、宗教傳播模式
 第一節 靈性、宗教社群參與
 第二節 靈性、宗教資訊尋求
 第三節 靈性、宗教知識分享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節錄自〈理論篇 / 線上靈性、宗教社群參與〉
 
宗教的利社會行為(Religious prosocial behaviors)受到信念及關心的制約(conditional by beliefs and concerns),傾向於非暴力、志願、合作及有條件的幫助(nonaggression, volunteering, cooperation or conditional helping),而不是寬恕及犧牲(forgiveness and sacrifice)。這類行為需要宗教觀念、規範及情緒(religious concepts, norms and emotions)的激化才顯現。宗教利社會行為立基於關心為動機,具有正面的自我認知、社會聲譽及互惠關係(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ocial reputation and reciprocity)。這種行為也存在於他者導向的情緒、價值、家庭及社會化經驗(other-oriented emotions, values, and family and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利社會行為有幾種不同的形態,包括互不侵犯、合作、有條件的幫助、捐贈、自願服務、最低及低平均成本(nonaggression, cooperation, conditional helping, donating, volunteering, minimal and low or average cost),而不是成本高昂的如寬恕及犧牲(Saroglou, 2013)。
為何人會展現利他或利社會行為來幫助陌生人?如果我們認為個人是理性及自利(rational and self-interested),人們的利他及利社會行為(altruistic and prosocial behaviors)發生在熟人之間,則很容易解釋。個人在社會情境下幫助他人,因為這是一種可以預期的互惠關係(expected reciprocity)。利他及利社會行為創造及維持了名聲,得到他人的承認及認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人也許會幫助陌生人,因為利他及利社會行為植基於對於一個全能、全知上帝(all-powerful, omniscient God or gods)的宗教信仰及虔誠(religious beliefs and devoutness),並回報以利他及利社會行為及懲罰自私。甚至是非信徒也是利社會的支持者,因為他們生長在宗教的國家(Bennett & Einolf, 2017)。
根據Batson及Shaw(1991a)的研究,心理學家認為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的有意圖行動是利益自己或利益他人。人們幫助他人立基於理性基礎,因為可以是相互的(reciprocated)。但是,同情心-利他假設(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挑戰這類預設。同情心-利他假設宣稱同理心情緒(empathic emotion)喚起真正的利他動機,具有利他的至高目標(ultimate goal of benefiting others)。
Auguste Comte主張利他主義(altruism),Comte的觀點認為個人就是天生的利他。Comte宣稱,人類宗教的最高目標是為他人而活(the ultimate aim in the religion of humanity was to live for others),利他主義是宗教的中心概念(Gane, 2006)。宗教慈善存在於信仰的愛與同情(love and compassion)形式,藉以緩解苦難及帶給他人快樂(relieve suffering and bring happiness to others)。宗教暴力(religious violence)是一種自利及自我取向(self-interest and self-orientation)的形式,宗教慈善與宗教暴力是同時存在的現象(Saroglou, 2013)。
在Plato的Protagoras論述裡,Plato區分本質性價值(intrinsic values)及外衍性價值(extrinsic values)兩類。前者指出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感興趣,後者則主張個人對達成其他目標有興趣(Zimmerman, 2002/2014)。Steffen等(2015)的研究則發現,人們具有本質性價值與正面的結果(positive outcomes)有關,而具有外衍性價值則與中性或負面結果(neutral or negative consequences)有關。
根據Allport及Ross(1967)的研究顯示,宗教信仰取向包括本質性宗教信仰及外衍性宗教信仰(intrinsic religiosity and extrinsic religiosity)兩類。而某些民眾經由網際網路參與宗教(Jansen, 2011),在其中的利己主義、利他主義、本質性宗教信仰、外衍性宗教信仰及線上宗教(online religion)的關係為何?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值得探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1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