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滿額折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疫苗是如何誕生的?漁電共生行不行?
視力表能否成為判斷盲人的標準?
公民是否能「真正」參與臺灣智慧城市發展?

從科技哲學、科學史以來,「物」始終是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關注焦點,本書除了延續前三集聚焦臺灣在地實作案例,更以「物」為線索,追究其交織出的各種世界觀、概念、體制脈絡,藉此瞭解社會如何形塑技術物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在地化臺灣
在本土意識及國家認同的逐步累積下,臺灣仍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面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出在地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

歷史因緣際會
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作為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表、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這些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也在本書中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帶我們一起追溯二十世紀的臺灣身世。

全球漫遊
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合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症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面板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更定位了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


★本書重點
1. 集結26位STS學者近年研究所得,共同呈現臺灣首本專注探討「臺灣科技物」的科學素養讀本。
2. 以人、物、知識、制度等面向,探索19個科技物/觀點,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
3.各篇文章皆附「教學工具箱」,提供與該篇主題相關及延伸的教學資源,以利大學及高中教師參考運用。


★學界推薦
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
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

當今科技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也需要有新的視野。跟隨技術物生成與移動的軌跡,可更全面、細緻的關照人、技術物、社會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改變及提升的可能。/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

集結19個重要的科技關鍵物概念,延續STS注重身體實踐的精神,並富含學術及在地的意義,對於大學的教學、研究或是學生自修,都有很好的助益。/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人打造物品,但人造物也構成我們生活世界的框架。當代的實踐從歷史中來,也會成為未來的歷史條件。在地的實踐從全球的脈絡來,也成為脈絡的一部分。這些聽起來拗口的理論概念,在臺灣STS社群老將與新秀的筆下,一點都不抽象難懂,反而是我們身邊再具體也不過的事物。/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關注在地,邁向國際。這本書收錄了當前臺灣的重要議題,有由南到北的在地樣態,有發人深省的歷史議題,也有具國際視野的新興科技,想知道19個關鍵物闡述的科技與社會的連結嗎?跟著一起去旅行吧!/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

內容取材在地多元,架構清晰簡潔,論證圓融細膩,不僅是引導高中生探究、實作、解決問題的好書,更是撰寫小論文的參考典範。感謝本書的出版,讓高中端終於有科技與社會專題的讀本可用。/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從歷史紀錄中用科學方法透視各項關鍵物,引導讀者思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選擇對於人類文明較適當的發展之道,不管是醫學、理工或是社會科學知識背景的讀者,閱讀本書都會有一種暢快的感覺。/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

作者簡介

主編/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曾獲2014年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近年推動學術之公共性,包括參與「記疫」團隊記錄新冠疫情、「清大人社AI中心」推動公共化AI,並主編「科技 社會 人」、「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陽明交大出版社)以及「AI、科技與社會」(清大出版社)系列叢書。

郭文華
自詡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學術長工。長年駐守生醫領域,周旋研究所與診間之間,與病人與專家互動。同時關心素養教育,橫跨高中與大學,期許打造見識寬廣的跨領域人才。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副書苑長與陽明校區圖書館館長,並擔任《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主編。

王秀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科學史博士,副修婦女研究。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及科技、醫療與社會(STM)研究中心教授。曾任《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專長為醫療史、性別研究、性別與科技,目前研究戰後核子醫學史及戰後臺灣傳道醫療史。

楊谷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兼任博雅書苑書苑長。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系統,喜歡文學、運動、戲劇及電影。數位時代專欄作家,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羅伯特玩真的?AI機器人時代的夢想進行式》(陽明交大出版社)。


作者群/(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治平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王業翰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政策與法律組博士生
王驥懋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田畠真弓 日本專修大學商學院教授
林宗德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與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吳嘉苓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洪文玲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台灣STS學會理事長
洪伯邑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陳宗文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柏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葉致微 臺中教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家綸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張國暉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彭松嶽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楊智元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斐文 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錢克瑄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導讀:關鍵物交織的日常風景 林文源
張開眼睛
「張開眼睛,你看到什麼?」這是我在清大「科技與社會」通識課堂常常請同學做的開場練習,先讓同學說出他們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各種看法後,請他們閉上眼睛,然後再張開眼睛,將視野限定在此時此刻的課堂所在,舉例說出在教室空間中看到的科技物,與其社會性。
相較於原先常被提到的先進科技或是大型技術系統與產品,教室內的觀察一開始往往讓同學不知所措,但是接著以科技人、科技物、科技知識與符號,以及科技制度等四個面向,協助同學進入體制分析的思考後,大家通常都能領悟原來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無所不在,且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這種思考也是規劃「科技/社會/人」系列叢書的核心用意。從2010 年開始,我們以三個相當簡單的初衷推動這一系列案例集的出版:首先是關於累積本土的案例。相較於許多課堂讀本都是翻譯國外重要著作,且多以歐美為主的異地案例與理論,我們希望能夠盡量以在地案例出發,累積思考與討論的資源。
其次是體制分析。STS 作為匯集多種學科方法的知識領域,除了多數人文社會關注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其重要取徑特質至少包括強調物質性、對看似客觀的知識之剖析,以及在其中的各種實作。為了協助學生理解,以人、物、符號(文化)與制度的交互映照,由案例帶入STS 思考也是「科技/社會/人」系列的出版用意,我們嘗試在每一集都以人、物、知識、制度等面向,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
最後是本系列的書名。我們以「科技/社會/人」為題,希望在這三者之間的空白處,促成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從字到物
轉眼間,本系列也即將出版第四集,而這一次我們聚焦在「物」。
這個構想源自本次編輯過程的發想。原本設定以STS關鍵字為出發點,從近年有以許多關鍵字為題的各領域出版,足見其必要性。作為長期追趕當代歐美實證科學與各種知識的臺灣在地,「關鍵字」是一種了解知識系譜,進而定位自身的方式。
但在企劃討論階段,編輯群對於眾多案例間穿梭的關鍵字與概念分類有許多討論,在沉澱思緒之餘,我重讀這些案例,赫然發現在概念的表象下,各種物連帶著其在地區位,一個個生動地躍然紙上。
這讓我突然想起推動此系列叢書的初心─在地案例的重要性。STS 的重要學術貢獻是:將抽象的所謂「觀點」、「分析」、「概念與理論」,具體地定位為特定「處遇」(situated)中的「視野」、「立足點」,以及「技術物」、「行動者網絡」、「認識實作」、「拼裝」、「邊界」、「基礎設施」與「特定社群(流派)的概念工具」如何形成科技與社會交織的網絡。
因此,追溯不同案例的變化,蘊含著不同日常,而各種世界觀、概念、體制脈絡則交織其中。這些是STS 探索另類在地思考之所以可能的根本。
旅程
此外,關注「物」也意味著關注它們的「旅程」。無論是何種物的旅程都指涉移動以及區位差異,在本地社會中,以下這些是我們相當熟悉的敘述:「外國月亮比較圓」、「向國外取經」、「引進國際標準」,甚至要「超英趕美」,至少也是「日韓同步」。在這些經常指涉的單向技術與系統位移的想像之外,在本書,我們嘗試推薦三條較為複雜的追溯路線。
1、在地化臺灣
在本土意識及國家認同的逐步累積下,臺灣作為一個全稱已經更普遍地獲得共識,然而,臺灣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在本書中,無論是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面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在地因緣際會所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這些在某種條件下可被稱之為「臺灣特有模式」,但在地案例的討論也有助於我們思考其中「此地作為臺灣」與「臺灣作為此地」之間,相互映照的「內在他者」(others within)。例如,其中許多關於能源生產的討論,有助於生活在都市的讀者深思哪些地方的資源成為都市電力的外部成本,支持了我們想像智慧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仔細定位這些關鍵物,有助於讓我們思考你我的日常如何相互依賴,而其中的各種關鍵物又如何成為均質或不均質地分配。
2、歷史因緣際會
進一步,當然還有科技物的前世今生。如同歷史因緣際會(contingency)是STS 常見的思考取徑,甚至是結論。本地科技物也不例外。從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看似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表、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我們嘗試請作者們將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追溯這些關鍵物的二十世紀臺灣身世。當然,在漫漫時空旅程中,還有許多線索有待後繼者闡述,強調這些洞見,是希望提醒讀者不只停留在歷史因緣際會,也更小心經常朗朗上口的「啟蒙」、「(後)現代性/化」、「(後)結構」、「(後)殖民」等,看似普遍的時空架構,其實都是交織著西歐、北美等特定地區、國家與文化的知識旅程。謹此,以歷史旅程譜寫關鍵物的身世,以及在地日常感知的轉折,希望有助於觸發更多物質性的歷史敏感度,以及落實知識的在地物質性,並沉澱更豐富的史觀與感知。
3、全球漫遊
最後,臺灣身處多重國際科技移動的軌跡節點中,各種科技物往往歷經全球複雜的移動旅程,有些是長期科技追趕,但當中也不乏如農業、養殖、半導體等領先技術輸出各界。不意外地,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 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合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症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面板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 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定位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當然,標示這些區位只是某些節點,其中有更多曲折旅程有待釐清,但已充分彰顯其中糾結著無數政治、經濟、知識、認同、文化與專業發展的歷程,也是在這些旅程中,STS 經由科技物與其他專業相遇,持續向各領域研究者與利害關係人學習。
以關鍵物作為方法
在這份簡要導讀裡,只能說明體制分析對於物的重視,以及三種旅程的示範,相關精彩闡述還請讀者進入各篇文章體會。不過也如前文一再提醒,跟著關鍵物去旅行,只是提供練習細緻的STS 隱微政治性與批判指引與範例,科技與社會的各種體制環節如此複雜,各有其特殊性,儘管各個篇章的作者已經有相當深入的分析,但有限篇幅與研究量能累積只能匯集有限案例,短短篇章的呈現也是「以物窺天」,這些旅程更只是幾種定位可能軌跡的三種方式。
在此要提醒讀者,這些啟發不僅止於表面的物質性與技術細節,無論是在地的內在他者、歷史際遇或全球區位的差異,無論是技術的權力或權力的技術性,書中各篇章都指向各種經由且在物之中所創造、擴散與穩定的權力關係,這些正是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也體現在本書物質化過程的歷史時空。
本書在新冠疫情全球擴散期間啟動,在最後編輯階段又逢俄國武力入侵烏克蘭,引發烏克蘭全民抗戰及全球抵制,其中的病毒、口罩、疫苗、飛彈、坦克、汽油彈、網路訊息戰、全球支付系統(SWIFT)、石油與天然氣,甚至核子武器等新的與舊的關鍵物,重新交織,改變新的國際與在地新常態。在瞬息萬變的情勢中,無論大小或高科技與否,各種物的重新佈署正牽動世界,並形成你我生活其中的日常。謹以本書提供一些線索與方法,希望讀者張開STS 之眼,關注我們的日常與關鍵物,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以理解你我的世界。

目次

導讀:關鍵物交織的旅程風景 林文源

●脈絡化在地
1 . 電力的物質性:光電拼裝體的物質符碼 楊智元
2. 蟄伏的惡龍?-城市地下石化管線的治理 洪文玲、王治平
3. 「漁電共生」行不行? 邱花妹
4. 基因科技與原住民正名:對科學證據的反身性思考 蔡友月
5. 種電於海:離岸風場與臺灣白海豚的空間競奪 洪伯邑
6. 智慧城市的科技與公民 彭松嶽

●穿梭歷史時空
7. 解密藥籤,理解臺灣多元醫療文化 陳柏勳
8. 誰是盲人:視力鑑定與分類的故事 邱大昕
9. 林間絮語:從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談森林治理與人類世 洪廣冀、張家綸
10.臨床因素的消失:剖腹產研究的知識生產政治 吳嘉苓
11.技術的社會選擇與汙名化的孕婦:以羊膜穿刺術的新聞報導為例 施麗雯

●全球與在地之間
12.從實驗室到注射室:疫苗技術物的存在模式 陳宗文
13.新冠病毒圖像與在地疫情圖景 葉致微
14.標靶藥物驅動的診斷知識與技術變革 王業翰
15. BMI作為一種科技物 鄭斐文
16.高鐵創新及運作的社會脈絡 張國暉
17.機器人與自閉症:重新思考社會互動 林宗德
18.隱性知識在臺灣面板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田畠真弓
19.「水下世」的動物治理:水下空間、海水物質性及動物「感受」 王驥懋、錢克瑄

紙上編輯訪談錄
作者簡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