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帝制時代的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簡史(簡體書)
滿額折

帝制時代的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簡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  價:NT$ 528 元
優惠價: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賀凱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專門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寫的,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明從史前到1850年的漫長歷程。

這部涵蓋整個中國歷史的著作篇幅並不很大,但選材獨到,敘述精當,很符合美國大學優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後,被美國的大學廣泛地作為中國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形成階段,從遠古時期到前3世紀;早期帝國時代,從前3世紀到10世紀;晚期帝國時代,從10世紀到19世紀中葉。古代的這三個時期都以數章的篇幅分析,分別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統治模式、社會經濟組織、宗教文化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


作者簡介

賀凱(Charles O. Hucker,1919—1994)

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重要的中華帝國史學者和亞洲研究領域學術計劃重要的推動者。1950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中文博士學位,接受了以研究上古文化著稱的顧立雅(Herrlee G. Creel)和以研究宋代社會知名的柯睿哲(E. A. Kracke)等教授的漢學訓練。1965—1971年任密歇根大學遠東語言與文學系教授,並於1983年退休。

賀凱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官名辭典》是在傳統中國的政府組織這一問題上用西方語言寫作的、zui為全面的指南,《帝制時代的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簡史》是一部廣受歡迎的中華帝國通史,《明代的傳統中國政權》(即《明代政制考》)則是其研究明史的成名之作。


名人/編輯推薦

【圖書版次以實際收到為準】

漢學經典名著,美國大學廣為流行的中國通史教材。

全書僅僅400多頁的篇幅,就能簡明扼要、提綱挈領、較為詳實地敘述了中國4000年的歷史。

帝制二字,講透中國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的歷史特點。


目次

引言..................................................................001

形成階段(史前時期—前206)

一、通史.............................................................019

二、國家與社會 .......................................................045

三、思想.............................................................065

四、文學與藝術.......................................................093

早期帝國時代(前206—960)

五、通史.............................................................115

六、政府.............................................................143

七、社會與經濟.......................................................165

八、思想.............................................................187

九、文學與藝術.......................................................215

晚期帝國時代(960—1850)

十、通史..............................................................261

十一、行政............................................................295

十二、社會與經濟......................................................317

十三、思想............................................................343

十四、文學與藝術......................................................371

後記..................................................................409

擴展閱讀..............................................................415


書摘/試閱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的一百年間,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為創巨痛深的一次重大變革,也遭受了近代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曾經歷的痛苦轉型。史家通常把這一百年劃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對應有非常專深的研究,第一個階段是1911年到1912年間清朝的覆滅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人發起的一系列革命運動;第二階段是風雨飄搖中誕生的中華民國,它在1928年後由孫中山(1866—1925)創立、蔣介石(1887—1975)領導的國民黨取代;三是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創立、毛澤東(1893—1976)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新的中國正在浮現,但由於如下的緣由,其進程極為緩慢:中國幅員遼闊、地形繁雜,擁有八億的巨大人口(1969年),是任何一個社會規劃者面臨的困難。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以一個高等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的姿態昂首闊步地走入近代,而非一個急於改變現狀的國度;中國是一個文明的輸出者,而非對外界的指導感恩戴德的接受者。與諸多當下的落後國家的人們相比,中國人在接受現代化的好處時顯得遲滯,並喜歡像過去一樣,強調它的種種弊端。

美國人等外國人常常傾向於將中國近代史上的多災多難錯誤地歸咎於中國人自己,其實外國人難辭其咎:鴉片貿易、領土侵占、經濟剝削,等等。但真正改變近代中國的動力卻來自中國人自己。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在面對日益惡化的國內情形時,接連的中國領導人對傳統中國文明的生命力—制度、社會經濟模式以及意識形態—進行了重新評估,由此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劇變。這些再評估或許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或三波思潮:一是1850—1928年的保守改良主義;二是受西方影響的漸進的革命主義,這一波思潮自19世紀90年代起,時至今日還是臺灣地區的準則;最後一波是真正的革命激進主義,自1919年前後興起,以毛澤東思想為體現,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識形態。

在19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和漢族統治者為了應對西方的經濟和軍事入侵,開啟了所謂的洋務運動,引入西方科技,同時又保證不會破壞傳統的政治、社會秩序和傳統的意識形態。洋務派建立了西式的軍工廠、輪船公司等現代化機構,同時又保留了祖先的社會制度並提倡儒家學說。自19世紀70年代起至90年代,中國看似已然成功適應了新的國際環境,即使這種表象後來被證明具有誤導性、這場運動也不合時宜,但洋務運動的思想內涵還是延續到了1911—1912年帝國的隕落之後,1928年前雄踞中華民國的各路軍閥就是這股保守思想的代表。最終,這股改良主義思潮還是失敗了,因為它無益於改善國內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

到了19世紀末,一部分中國領袖意識到,僅僅將西方技藝嫁接到傳統政治和社會秩序上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認為中國的問題主要在於清朝統治者的因循守舊,代議制的立憲政府是西方國家的力量源泉和日本崛起的動力。於是,改革派力主中國在吸取西方科技之外,還應采納西式的政治制度,但他們面對的是不願意動搖傳統秩序中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基礎的保守派。這股思潮是孫中山及其學生蔣介石的主張,由二人創立、領導的國民黨從1928年開始逐漸通過立法、教育以及一系列公私混合的資本主義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1949年後,在避難地臺灣,國民黨人遵循這些政策理念實現了政治穩固,其生活質量也僅次於日本,位列亞洲第二。然而在大陸地區,漸進主義之路在與地主、日本人和共產黨的斗爭中幾乎了無希望。無論何時,漸進主義者都無法成功,同之前的保守派一樣,他們不願意及時響應日益尖銳的農民問題。

與中國封建傳統決裂的、更徹底的革命激進主義在1919年著名的“五四運動”後興起。五四運動一開始只是抗議《凡爾賽和約》的愛國運動—和約中確認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的合法性—但運動迅速擴大,人們開始力主“德先生”“賽先生”並反對各類傳統。蘇聯將更多的激進分子引入這場思潮之中,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國民黨的態度即使不是敵對的,也是極度不耐煩的;同時,農民階級的不滿也在與日俱增。在二戰和隨後的內戰期間,毛澤東機敏地將知識界的激進主義、農民的不滿和愛國主義融為一股革命的政治和軍事武器。毛澤東通過農民階級的大規模運動—這股勢力正是先前的中國改革者和革命派嗤之以鼻的,發動了一場旋風式的社會革命。總而言之,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意識到了國民黨很難自上而下地做出逐步的改變,於是發起了自下而上的迅猛改革。

中國的百年動蕩造成了不計其數的傷亡和物質破壞,在其他方面的損失也同樣巨大。傳統的政治結構消失殆盡,傳統上關於大家族的理念也徹底湮滅,核心家庭在社會秩序中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傳統的民間信仰被公然否定,傳統儒學不再受尊崇,反而被指責為在傳統上制約人們的“封建”束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上的這些變化又被客觀的提高所彌補。通過對鄉村地區富有想象力的結構性和技術性調整,農民長期存在的積怨在很大程度上被緩解了。1949年後,百姓再也不會遭受之前司空見慣的大規模饑荒了。階級差異被縮到最小,女人獲得了與男人同等的地位,這一點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法相較。農業的快速增長為快速的工業化鋪平了道路,因此,中國現在能夠製造汽車和卡車,也能生產自行車、電視機、收音機、飛機、鐵路以及更加複雜的現代武器,如原子彈。此外,中國人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其情感之強烈超越了最輝煌的帝國時代。教育更加普及,識字率上升,人們能夠以史無前例的平等姿態參與到國家文化和政治大事中去。

除卻上述變化,中國的歷史如影隨形地籠罩著近代中國。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傳統上的某些特性還在很大程度上殘存。盡管具體的制度性結構改變了,但國家依舊以一個選賢與能的官僚體系管理。它所信奉的意識形態與其說是依靠模範的身先士卒,不如說是傾向於通過法律來執行。商業和工業依舊受國家管控,以服務國家並滿足國家的優先需求。毛澤東思想秉承了中國長久以來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可完善性的樂觀精神。而這並不意味著事物的變化越大,它們就越發趨同。但我們可以認為,中國人在共產主義道路中發現了能夠結局近代難題的方法,而這套方法與傳統的、截然不同的中國道路最相和諧。

至於後毛澤東時代的新秩序是什麼形式的?在穩固社會之外,它是否能夠給予中國一個與其偉大的文化遺產相匹配的地位?這些都是當代世界史中最引人注目的論題。[1]


[1]本書出版於1975年,時至今日,歷史與現實已有極大變動。——編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