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79折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我們一起讀阿含:中阿含部(上)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79379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以裁接化約方式深入《阿含經》文本!
★ 以平實文字偕讀者深解、消化原始佛義。
★ 跨越佛法大小乘義理分野,並肩同行。


讀《阿含經》,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

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

作者簡介

周勳男

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雲林,美國博爾州立大學哲學及心理學碩士。曾於各大專院校教授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曾任十方人文書院院長、十方月刊發行人。譯有《西方的智慧》、《超越死亡》等十餘本書籍。
於老古文化出版著作有《老人心理學概要》、《了凡四訓新解》、《我們一起讀阿含》系列,其校訂之《金剛經宗通》、《楞嚴經宗通》、《楞伽經宗通》,及其編輯整理之南懷瑾先生講記《原本大學微言》、《宗鏡錄略講》等書。

編者的話

佛法在傳佈上一直存有大小乘義理的分野,彼此互詰而又結伴同行,此緊張且緊密的依存關係,亦有其人類歷史文化思想演化的必然。
實則人們若從阿含藏中釋尊一生示導隨眾的言教與行誼,在寫真的事跡中親切去體感他由證悟菩提所自然散發之平易又崇高的人格風采,一路沉潛迎向品味下去,也就不難發現所謂大小乘法前後連接的臍帶關係。若失去了對原始佛教的深解與消化,或有礙大乘道正常的宏通。
讀阿含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
本書《我們一起讀阿含》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並從比較宗教與心理學的角度,展望佛法在現代社會文化思想上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書對於不諳古譯文的一般讀者,讀之當可節省心力,而不失在古道邊親讀每一部原典的莊嚴感。對初入門者來說,在這依形貌原味所繪出的一個佛陀法教簡明的大輪廓上尋寶,所得亦不僅是一部刻板的工具書。

目次

編者的話

守城與渡河的道行──中阿含經第一卷
 一、善法經:道人的七種德慧
 二、晝度樹經:天樹的變化象徵修行的過程
 三、城喻經:梵行如守城
 四、水喻經:學道像渡河
 五、木積喻經:火鼎中的戒行者

當天上有七個太陽──中阿含經第二卷
 六、善人往經:自淨其意的快慢
 七、世間福經:入世與出世的七種福緣
 八、七日經:當天上有七個太陽
 九、七車經:七階淨法圓滿梵行
 十、漏盡經:由正思惟得無憂智

護鼻的大象像道人──中阿含經第三卷
 十一、鹽喻經:惡業重報或輕報的原因
 十二、惒破經:業報如樹影
 十三、度經:自作自受與滅苦之道
 十四、羅雲經:護鼻的大象像道人
 十五、思經:身口意去惡向善通達慈心捨心二解脫
 十六、伽藍經:自智無疑斷三毒業
 十七、伽彌尼經:昇天不由天

你要修淨覺遠離一切觀念的執著──中阿含經第四卷
 十八、師子經:人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十九、尼乾經:虐待自己不能消業
 二十、波羅窂經:你要修淨覺遠離一切觀念的執著

一根針頭上可站多少天神?──中阿含經第五卷
 二十一、等心經:一根針頭上可站多少天神?
 二十二、成就戒經:兩種尊貴的修行人
 二十三、智經:梵行在了因
 二十四、師子吼經:舍利弗的德行
 二十五、水喻經:修行要怎樣待人接物

無事人最正經──中阿含經第六卷
 二十六、瞿尼師經:無事人最正經
 二十七、梵志陀然經:病危修梵天法成就的例子
 二十八、教化病經:諸病難勝佛善根

見地正確心自淨──中阿含經第七卷
 二十九、大拘絺羅經:見地正確心自淨
 三十、象跡喻經:散盡身家心無邊
 三十一、分別聖諦經:眾苦是幻唯佛真

奇蹟中的道理──中阿含經第八卷
 三十二、未曾有法經:奇蹟中的道理
 三十三、侍者經:阿難尊者所示現的修行典範
 三十四、薄拘羅經:八十年沒欲想的修道人
 三十五、阿修羅經:修羅海與佛海

酒後遇佛見性的成就者──中阿含經第九卷
 三十六、地動經:他們始終不知道我是誰
 三十七、瞻波經:護戒一例
 三十八、郁伽長者經(上):酒後遇佛見性的成就者
 三十九、郁伽長者經(下):轉輪王不求富貴
 四十、手長者經(上):真正放下的人
 四十一、手長者經(下):道人的八項德行

情愛的演化論──中阿含經第十卷
 四十二、何義經:由戒得解脫的過程
 四十三、不思經:正修行不必掛慮下一步
 四十四、念經:忘症的過失
 四十五、慚愧經(上):慚愧心可以通達解脫
 四十六、慚愧經(下):戒如樹皮
 四十七、戒經(上):持戒與破戒
 四十八、戒經(下):戒如樹根
 四十九、恭敬經(上):由恭敬心得解脫身
 五十、恭敬經(下):尊重梵行能成無上道
 五十一、本際經:情愛的演化論
 五十二|五十三、食經(上、下):善法食與惡法食
 五十四、盡智經:要得真智慧由親近善知識開始
 五十五、涅槃經:深知老死苦 有緣到涅槃
 五十六、彌醯經:資糧的重要性
 五十七、即為比丘說經:解脫心成熟的條件

佛度摩竭陀國王──中阿含經第十一卷
 五十八、七寶經:世間七寶與出世間七寶
 五十九、三十二相經:身心全然健康完美的特徵
 六十、四洲經:不知足的頂生王
 六十一、牛糞喻經:眾色如牛糞
 六十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佛度摩竭陀國王

你接待過閻羅王的特使嗎?──中阿含經第十二卷
 六十三、鞞婆陵耆經:能讓人家隨意自在的陶藝師
 六十四、天使經:你接待過閻羅王的特使嗎?

修行要像哪一種動物?──中阿含經第十三卷
 六十五、烏鳥喻經:修行要像哪一種動物?
 六十六、說本經:施福之勝與魔王亂法不得

是否有來生的十個問答──中阿含經第十四卷
 六十七、大天㮈林經:前生輪王今世佛
 六十八、大善見王經:成就梵行的轉輪王

以現實生活為妙喻的佛法──中阿含經第十五卷
 六十九、三十喻經:淨意通大道
 七十、轉輪王經

有無來生之辯──中阿含經第十六卷
 七十一、蜱肆經:是否有來生的十個問答

不見大地纖毫過患,才能綻放各種禪定光明──中阿含經第十七卷
 七十二、長壽王本起經:無怨光淨明

不要過多食而心憂的日子──中阿含經第十八卷
 七十三、天經:獨立的智慧光明照見諸天形色
 七十四、八念經:唯有自知的大人心
 七十五、淨不動道經:佛法的六種如是觀
 七十六、郁伽支羅經:觀察身心的禪定法門
 七十七、娑雞帝三族姓子經:不要過多食而心憂的日子

梵天上的一場文武比試──中阿含經第十九卷
 七十八、梵天請佛經:梵天上的一場文武比試
 七十九、有勝天經:大心解脫的大光明法
 八十、迦絺那經:阿那律尊者成道因緣

對治睡眠防礙禪定的方法──中阿含經第二十卷
 八十一、念身經:佛門身修法
 八十二、支離彌梨經:修行未退轉前的徵兆
 八十三、長老上尊睡眠經:對治睡眠防礙禪定的方法

佛家的真人──中阿含經第二十一卷
 八十四、無刺經:修行人當離的幾種刺物
 八十五、真人經:自貴賤他非真人
 八十六、說處經:提昇生命境界的修行各階段

修行為法不為食──中阿含經第二十二卷
 八十七、穢品經:要能自知自己是何居心
 八十八、求法經 :吃與不吃之間的道理

洗不掉心垢的恆河──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
 八十九、比丘請經:去惡生喜能得止得定而解脫
 九十、知法經:修行當盡除心理深處的各種劣根性
 九十一、周那問見經:佛也說「為道日損」之法
 九十二、青白蓮華喻經:除不善法如三色蓮出於污泥
 九十三、水淨梵志經:洗不掉心垢的恆河
 九十四、黑比丘經:止諍能生無量善法
 九十五、住法經:修善法不進則退
 九十六、無經:修行進步與退步的檢驗

由呼吸覺觀身心一切活動現象而通達大道──中阿含經第二十四卷
 九十七、大因經:十二因緣的修證法門
 九十八、念處經:由呼吸覺觀身心一切活動現象而通達大道的法門

斷除欲望的五個步驟和比喻──中阿含經第二十五卷
 九十九、苦陰經(上):何以要斷三患之理
 一○○、苦陰經(下):誰識無言如意之樂
 一○一、增上心經:使心經常寧靜得定的方法
 一○二、念經:修行如牧牛

一個比丘修禪的願行──中阿含經第二十六卷
 一○三、師子吼經:真正破除無明的佛法
 一○四、優曇婆邏經:潛藏在苦行中的過患
 一○五、願經:一個比丘修禪的願行
 一○六、想經:如實知一切4

佛教的心理治療學──中阿含經第二十七卷
 一○七~一○八、林經(上、下):住在林間修行的守則
 一○九~一一○、自觀心經(上、下):依止觀得漏盡智
 一一一、達梵行經:佛教的心理治療學 326
 一一二、阿奴波經:由淨身談淨心

由身口意所起的鬥諍世間──中阿含經第二十八卷
 一一三、諸法本經:略說道與修道的幾個層面
 一一四、優陀羅經:正行不入狐徑
 一一五、蜜丸喻經:身口意所起的鬥諍世間
 一一六、瞿曇彌經:女眾出家的事端與佛法的世緣

如來是真正的大龍──中阿含經第二十九卷
 一一七、柔軟經:由世間榮華到離欲清淨的世尊
 一一八、龍象經:如來是真正的大龍
 一一九、說處經:佛教的談話藝術
 一二○、說無常經:人間成道的典範
 一二一、請請經:轉法輪的宗旨
 一二二、瞻波經:清理門戶的比喻
 一二三、沙門二十億耳經:不自譽、不慢他的達道者
 一二四、八難經:障礙得到無上智慧的八難
 一二五、貧窮經:什麼是貧窮

如何在家過快樂的生活──中阿含經第三十卷
 一二六、行欲經:從行欲的方式比較十種人
 一二七、福田經:十八種福田
 一二八、優婆塞經:如何在家過快樂的生活
 一二九、怨家經:怨人的果報
 一三○、教曇彌經:別讓轉輪王的寶樹枯萎
 一三一、降魔經:目犍連尊者降魔記

為無憂的智慧學道──中阿含經第三十一卷
 一三二、賴吒惒羅經:四個出家修行的原因

關於身口意三業的一場論辯──中阿含經第三十二卷
 一三三、優婆離經:優婆離尊者歸佛的因緣

如何才能了斷因自我拘限而有的愛欲──中阿含經第三十三卷
 一三四、釋問經:天王問佛欲因與離欲之道
 一三五、善生經:出世佛法反映在世間的倫理相

羅剎國歷險記──中阿含經第三十四卷
 一三六、商人求財經:如何才能一葦渡江
 一三七、世間經:獅子與明燈
 一三八、福經:福報的價值
 一三九、息止道經:觀不淨入道
 一四〇、至邊經:世尊婆心
 一四一、喻經:放逸不上道

佛法最勝妙的示現在教育──中阿含經第三十五卷
 一四二、雨勢經:勝因
 一四三、傷歌邏經:較量道與福
 一四四、算數目犍連經:佛法教學的次第

書摘/試閱

守城與渡河的道行
中阿含經第一卷

一、善法經:道人的七種德慧
佛在舍衛國告訴諸比丘,若有比丘能成就七法,便可從賢聖那裡得到喜樂,走向無漏的正確道路。哪七法呢?
一、知法:即知道一切有關佛法的不同體裁和主題的文獻,包括所謂正經、歌詠、記說、偈陀、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
二、知義:即正確的理解所見聞的文獻或言說。
三、知時:即知道何時應修何法,依序由下而上,並知道何時應捨何法。
四、知節:即對生活起居有所節制,安排得宜,如飲食、去住、坐臥、語默、大小便等,尤其要酌減睡眠,以修行正智。
五、知己:即自知所信、所戒、所聞、所學及所得等等。
六、知眾:即知道所面對的群眾的特性,而知道自己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等等。
七、知人勝如:也就是說,比丘要知道他所面對的人,在敬法、聞法、持法上,哪些人是「勝」(做到)?哪些人是「不如」(做不到)?
佛對第七項說得很詳細,一層又一層的二分下去。最先從人有信的、有不信的分法開始;信的稱為「勝」,不信的稱為「不如」,這種名稱在以下的分辨中,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讀者自可以理會。我們再來看,佛怎麼依此分辨下去。
信的人分二種:有常去見比丘的,有不常去見比丘的。常去見比丘的人又分二種:有禮敬比丘的,有不禮敬比丘的。禮敬比丘的人又分二種:有問經的,有不問經的。問經的人又分二種:有一心聽經的,有不一心聽經的。一心聽經的人又分二種:有聞法而奉持的,有聞法而不奉持的。聞法而奉持的人又分二種:有聞法並觀義的人,有聞法卻不觀義的人。聞法觀義的人又分二種:有「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之」的,也有不這樣的。能這樣的人又分二種:有自己饒益、也饒益他人,悲憫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的,也有做不到這樣的。如果能做到前者,佛認為他就是人中至高無上的人了。
這七法,尤其是第七法,也可供信眾作為借鏡及反省之用。

二、晝度樹經:天樹的變化象徵修行的過程
佛在舍衛國時,告訴諸比丘,三十三天晝度樹,歷經樹葉萎黃、葉落、樹葉還生、生網、生如鳥喙、生如鉢、盡敷開等各階段,三十三天都悅樂歡喜,尤其當晝度樹已盡敷開時,諸天以天五欲功德具足,而自娛樂。
佛以這則傳說,來比喻出家修道的路程。諸弟子思念出家時,稱為葉黃;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學道,稱為葉落;得初禪成就時,稱為葉還生;得二禪成就時,稱為生網;得三禪成就時,稱為生如鳥喙;得四禪成就時,稱為生如鉢;最後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時,稱為盡敷開。這時,已成為漏盡的阿羅漢了。

三、城喻經:梵行如守城
佛在舍衛國時,先告訴諸比丘有關王城加強防禦、不為外敵所破的七項策施,以及充足存糧、抵制外敵的四項辦法。可見佛對於如何打防禦戰,甚為精通。對古代印度戰爭策略及其思想有興趣者,可加研究。
然後,佛說聖弟子也有七善法:
一、得堅固信:「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
二、常行慚恥:「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
三、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
四、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
五、廣學多聞:對於「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之法,要「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並「守持不忘」。
六、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恆憶不忘。」
七、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最後,佛並由四項充足存糧、抵制外敵的辦法,拿來比喻四增上心,即修持四禪定,以達到「樂住無乏,安隱快樂,自致涅槃」。

四、水喻經:學道像渡河
佛的觀察力甚為敏銳,看到人在河中的種種動態,就歸納為七種型態,並用來與修道的過程互相比喻。佛是在舍衛國這樣告訴諸比丘的:
一、「人為不善法之所覆蓋,染汙所染,受惡法報,造生死本。……猶人沒溺,臥于水中。」
二、人既出離覆蓋,「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修習善法。」後來卻「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不堅固……猶人溺水,既出還沒。」
三、「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修習善法」,而始終「堅固不失……猶人溺水,出已而住。」
四、除了做到第三項外,並且能夠「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習(集),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三結便盡,謂身見、戒取、疑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
五、除了做到第四項外,並且「淫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便得苦際……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渡」。
六、除了做到第五項外,而且「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五下分結盡已,生於彼間,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渡,渡已至彼岸」。
七、除了做到第六項外,而且「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猶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觀,觀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謂住岸人」。
佛經中有關「彼岸」的敘述,此經最為詳細而具體,所以修道者都以渡至彼岸來自我期許。後來大乘般若經典或禪宗,認為彼岸就是此岸,也對,畢竟佛在這裡所說的彼岸,是一種比喻,不可執著。

五、木積喻經:火鼎中的戒行者
佛及大比丘眾在拘薩羅路上行走時,忽看見路中有一大堆積木燒得非常猛烈,於是佛就在附近樹蔭底下結跏趺坐,並向團團圍坐的諸比丘說法。佛從抱著燃燒木柱的慘狀,與抱著華服女人的境遇相比開始,一路相比下去……,一直到被大力士丟進燒紅的大鐵釜中,與住在信徒所供養而有爐火可以取暖的房中相比。佛說,為了不使你們學沙門道而失沙門道,要成就無上梵行的人,寧可接受前者的遭遇,即使因此而死,也不會生於惡處或地獄中,「若愚癡人犯戒不精進,生惡不善法,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因此而「長夜不善不義」,則「受惡法報,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
佛說,你們應好好反覆審思這些道理。「當作是念:我出家學,不虛不空,有果有報,有極安樂,生諸善處而得長壽。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令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報,得大光明者,當作是學。」
要知佛對出家眾期許的深切,以及對持戒的嚴格要求及其意義,非善研本經不可。經上最後說到,佛在說法時,有六十位比丘漏盡結解,也有六十位比丘捨戒還俗,為什麼呢?「世尊教誡甚深甚難,學道亦復甚深甚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