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齊物逍遙2020-2021
滿額折

齊物逍遙2020-2021

定  價:NT$ 1300 元
優惠價:9011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29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3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齊物逍遙2019-2020》

2019年全球疫情肆虐,黃效文出不了遠門,卻阻止不了這位探險家對世界和自我的探索。書中呈現了這兩年間的探索計畫,以及他在人生旅程中作出的反思。

原來在你熟悉的地方――離家不遠,也是探索的好地方。黃效文的世界裡萬物和人皆平等,所以他會去關心沒有人察覺的角落:香港的華光廟、最後的舢舨;人跡罕至的冷古寺、西藏高原的賽馬比賽;也有開創性的視野,在緬甸建立建立中國探險家學會的新家,開展客席藝術家及其他在地項目。

這本書是在2019-2020年對齊物逍遙的報告。

他的世界裡萬物和人皆平等,所以他會去關心沒有人察覺的角落;因為逍遙所以自由自在的去做自己。他總可以用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可以鑽進探險學會多年珍藏的古籍資料,一本百歲的飛行員贈與的珍罕之書、一本 1900 年出版地圖集,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另一個觀點,賦予意義。

讓我們隨著黃效文的步伐,探看他的探索成果。


一位探險家的探險日記。

作者去了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到的地方,也帶我們去看他的家鄉,看大家都會忽略的角落。透過他的視野和銓釋,我們在變化一日千里的世界裡,看到定格在某一刻美好的人間風景。

作者簡介

《時代雜誌》曾選黃效文為亞洲二十五位英雄之一,稱他為「中國最有成就的在世探險家」。這樣的殊榮曾頒發給翁山蘇姬,噶瑪巴,姚明,還有其他在各領域傑出的人士。CNN報導過黃效文所做的事超過十二次之多,其中還包括主播Richard Quest的三十分鐘專訪。探索頻道也為他做的工作製作了好幾個紀錄片。

黃效文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中國探險。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也是會長,這是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在中國偏遠地區跟鄰近國家的探險,研究,保育跟教育工作。他成功地定位長江,湄公河, 黃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及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他的學會主導的保育項目橫跨中國和鄰近的國家,包括尼泊爾,寮國,不丹,菲律賓與緬甸。黃效文著作超過三十本。他的母校威斯康辛大學頒發給他名譽博士學位,星雲大師也贈與他「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

譯者|童貴珊
政大新聞系,曾任職雜誌記者,喜歡與文字打交道,目前專職翻譯、特約編譯。譯有《大腦依戀障礙》、《他會是恐怖情人嗎?》、《為何你不敢自在做自己?:建立自尊的40堂課》、《當下說不的力量》、《每一天都是出走的練習》、《深夜微光》等書。
攝影者:黃效文

《時代雜誌》曾選黃效文為亞洲二十五位英雄之一,稱他為「中國最有成就的在世探險家」。曾任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

託讀者之福,獲不丹皇室皇太后為本書前頁提筆撰寫序言,深感榮幸,也為此寫一段簡介。我多番前往不丹進行一些項目,因此與皇太后成為好友,經常互通音訊。當我在拉薩時,特別拍了一張夕陽映照下的布達拉宮影像,寄給太后慶賀她九十一歲生日。
那張照片牽動她的往日記憶――帶她回到一九四六年,七十五年前當她還是十六歲的公主時,曾親臨拉薩這座聖城。我藉此機會請她為本書寫序,同時邀請她重訪拉薩。她欣然允諾,而她所寫的這段文字,將成為這些年間世局變動下的重要記錄,那是跨越四分之三世紀的滄海與桑田。事實上,這不僅是本書推薦序,更是未曾發表過的文獻記錄,彌足珍貴。
對我個人的文字書寫而言,這波全球疫情之災,可謂禍福相倚。
這一年我都出不了遠門,無法上山下海,到各地查勘,此生最愛彷彿被剝奪了――此乃禍。但應運而生的祝福是,我雖寫不成《田野報告》,但終於完成了《在家報告》;並在寫作過程中,發掘我們圖書館的不少典藏好書,深入鑽研,同時為讀者提供更詳實的細節。
如果說,《田野報告》充滿一手資料原創性與臨場帶來的種種感受,那麼,《在家報告》則提供更 多元的參考方向與深度觀點。前者要求多一點右腦活動,後者則側重左腦分析。其實,兩者兼容並蓄,相輔相成。
當我在家附近進出探究時,即便外在環境將我們局限於香港之內,我們仍很快便啟動好幾項計劃與活動,在短時間內也收穫不少初步成果。
我向來喜歡到少人出入之地勘探尋索,藉由我們的越野車隊,甚至我們自己的探險船隻,跋山涉水,在最荒僻偏遠之處,籌備與展開一些項目。而今,受困城市的我,出門靠渡輪與公車,從家裡到計劃執行點,區區數小時便「一蹴可幾」。所謂「殺雞焉用牛刀」,感覺有些懷才不遇的悵然若失。
投入這些計劃方案幾個月後,雖然我們受歡迎的程度逐漸增強,初期成果也鼓舞人心,但我卻像隻擱淺野渡之棄舟,幾近心灰意冷,因為相對於「遠方與天涯」,我當下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是如此微弱。短短數週內,我慢慢調整與矯正我的想法,同時也找到新動力,來延續我在住家附近啟動的工作。我知道我所接觸的年輕族群,來自網路世代,他們耐心不足,加上年紀尚輕,更缺經驗與資源。他們亟欲尋求立即的肯定與滿足感,同時也容易分心走神。
我們在離家不遠處展開新計劃。這些主題小而美,立竿見影;看來是這群年輕人的理想 個案研究,執行過程中或許產能與支援都稍顯捉襟見肘,但這番行動證明了他們也能在自己的社區鄰里,有一番作為與貢獻。更何況,保育計劃通常是一次性工作,但若以它作為教育模式與個案研究而言,社區型計劃反倒比較細水長流,影響深遠而長久。
因此,在眾多文章中,本書其中一部分內容特別呈現一些我們近期的探索行動,這些計劃的執行地點都在香港之內,住家附近。一如每個世代曾歷經的戰役與疾病,這場全球疫情也將逐漸趨緩,及時受控。有一天,當海陸空邊界再度對外開放時,我與我的團隊將整裝待發,遠赴地角天涯――在地平線以外,海陸天相連之境。
其實,我已於二零二一年初時,在澳門熬過三週隔離期後,再度動身前往中國內地,踏上我的田野探索之旅。這趟遠行歷時四個月左右,其中過程與故事,我會在將來的文章中與我的朋友們分享。
黃效文 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 / 會長






目次

島嶼尋訪 卸不下的焦慮與不安―――020

耶魯的五十年今昔――――――040

緬北飛地――――――062

珍稀之書 一九三四年的二十本限量發行――――――094

中國探險學會的客席藝術家與經紀項目 支持與舉薦藝術家的新模式――――――110

中國探險學會的新家 在伊洛瓦底江支流―――126

冷古寺 中國探險學會深藏於神山裡的小計劃――――――132

高原上的賽馬 專題攝影――――146

戰爭的藝術 戰亂期旅中之日本藝術家――――156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五年了引以為鑒? ――――――172

最後的舢舨――――――190

菲律賓地圖集的推論――――――210

犛牛年 信任的省思――――220

華光廟 發現香港鮮為人知的神祇與其唯一廟宇――――238

重新發現與探索巴拉望―――256

一九八四年,從海南出海―――――――266

隔離時刻 檢疫隔離兩週筆記―――――――292

戀戀木棉―――――――312

書摘/試閱

〈珍稀之書 一九三四年的二十本限量發行》

「你就把它帶回去吧。」陳文寬機長一派輕鬆地提議。「啊,你確定嗎?」我不可置信地回答。他補充回應道:「有何不可?我再過幾個月就一百零六歲啦。」
任誰都曉得我手上這本書是無價之寶,但不多人如我般懂得欣賞珍視,愛不釋手。這本超極罕見的書,以皮革包裝,封面以燙金字刻印;而今,保管連城之璧的重責大任,已轉移到我身上,我得成為好管家。
事實上,陳文寬不是第一次把貴重東西送我。多年前,他曾把一幅敦煌飛天壁畫交給我,那是他在一九四六年出售位於上海法租界的一樓花園洋房後,以此代價換來的壁畫。當時,他首次創立中央航空公司 (CATC),以一百八十五塊金條,從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手中購入位於康平路一間角落別墅。
但對我而言,更彌足珍貴的其實是我們之間的友情,以及將近二十年來,這段相濡以沫的所有美好故事。我每年至少都會去探望他兩次,到他舊金山的家住一兩晚。如果時間倉促,我仍會當天來回去看看他、陪陪他。
當然,這本書無比珍貴。書封面刻寫著 Huang Kiang Chuan 這個英文名字。書籍出版於一九三四年,只印了二十本,每一頁都是白紙黑字、精美排版、以蠟紙相間,仿若畫冊般精致。我拿到的那一本,空白處標示了手寫的數字「11」。黃先生是當時「中國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 的董事長;這家當年由國民政府與泛美航空合資成立的航空公司,中國政府握有百分之五十五股權,而泛美航空的股份則是百分之四十五。
自一九三一年起,陳文寬短時間內便從飛機師一躍而升為全中國 最身經百戰的中航機長,在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之前,他一直堅守飛行崗位直到二戰期間。二戰末期,陳文寬被委以重任,負責飛越「喀喇崑崙山脈」之首航,開啟向西的駝峰航線。那是一趟預防性的飛行計劃,以阻止日軍一旦取下緬甸後,把喜馬拉雅東邊山脈的駝峰航線封鎖而斷絕中國的補給線。一九五一年,陳文 寬再創另一家航空公司:台灣的復興航空。照理來說,這本書合理應該從中航董事長傳承給機長;但陳文寬把它交給我,純粹出於我們之間的信任與友情。
書中簡短的序言有個標題,上面寫著「信件必需送達」(The Mail Must Go)。這或許會令你想起標題類似、耳熟能詳的迪士尼兒歌,提及無論途經多少挑戰與困難,寄出去的信件必定送達收件人手中。但這本珍稀之書,其實要感激法籍人士乍配林 (A.M. Chapelain) 慨然提供重要影像與照片才得以如願;乍配林從清末到民國初年曾擔任上海郵政管理局局長逾三十年。
書中那兩頁八段的敘述,詩意與浪漫之情躍然紙上,若想引用其中內容來加以詮釋,恐怕掛一漏萬,難以完整表達。於是,我乾脆把書中內文複述如下:
「巍然屹立的山嶺,那裡是長江上游的源頭。團團冰雪在春日暖照下,逐漸融化。水開始流動......起初是涓涓細流,然後暢流而下。那些水一下滔滔汨汨,傾瀉奔流而濺出水花,流動至峽谷灣處,頃刻間便化為泱泱大河。水流激盪而濤涌波襄,那氣壯山河之態勢,在高深莫測的山間像鼓樂齊鳴,把其他聲音都壓下了。」
「翻江倒海之中,一艘帆船逆流而上。纜繩牢牢拖拉著船首,層層堆疊地綁緊,纏繞船身的肩膀與身子,導引她隨風轉舵,竭力通過那狹窄的水域。縴夫們咬緊牙根,拉縴引帆向,迂迴前進。一小時復一小時,這群壯漢不屈不撓,力爭上游,直至乘風破浪,順風而行;又戰勝了一場水路運輸的硬仗。」

〈冷古寺 中國探險學會深藏於神山的小計劃》

從 iPad 上顯示的衛星影象定位判斷,我們的路線,不偏不倚穿越格聶峰周邊的中心點,這座海拔高度 6204 公尺的神山,高聳入雲;四圍白皚皚一片雪原,層層堆疊的積雪封霜,仿若蓮花瓣葉。兩座山巔之間的路徑,是我們進入神山的入口。一旁是滔滔汨汨的河流,從高山湖與冰川傾瀉而下。掐指一算,我和團隊在二零一七年與二零一九年曾先後兩次來過這個偏遠山區。
偶然瞥見的綠地,就像小片小片的綠色地毯上;一旁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也化身為澄澈平靜的溪水,不起波瀾地流經河谷。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黃,貌如其名,原黃色,葉大柄粗,成熟時轉紅,點綴野外谷地;尤其近溪流處的大黃,長得特別枝繁葉茂。這些高山植物在極短的生長季節裡,奮力在高海拔山區長好長高,是傳統西藏與中藥的重要藥材。
中世紀時,中國的大黃其實源自西藏高原,被中東與歐洲視為可治百病的優質藥材而需求大增,出口量也水漲船高。十四世紀時,當時的明代朝廷曾有一筆賬目記錄,單一個月內,抵達撒馬爾罕 (Samarkand) 的六百隻駱駝,其中為數一半的三百隻都馱運大黃,相當於一百噸之多。不過,今不如昔,眼前的大黃只能在夏去秋來時,枯萎衰殘。
犛牛也在同一片草地與花叢間,遊走吃草。有些犛牛的脖子或角上被繫上彩帶,披上比一般犛牛還要厚實的皮毛。這些犛牛中的犛牛,被當地藏民賦予「自由身」而免受屠殺,牠們是獻予山神的「神犛」,身份尊貴。
古老的冷古寺,位於海拔高度 4151 公尺,被松木與冷杉林環抱,藏於得天獨厚的田園景致之中。蒼翠如玉石的山巔,遠看像插入天堂的刀刃,莊嚴而凜凜然地端坐高處,仿若全副武裝的守衛,悉心守護這座被遺忘人間的大廟宇。往南爬升數小時不久,便是一條曾經車水馬龍的繁忙古道――從成都平地,取道理塘縣,再穿越巴塘縣,進入西藏的必經之路。
當地一座小村落喇嘛埡鄉,一直以來見證了這條歷史古道的興衰,最輝煌時曾有每隊上百頭的馬幫隊馱運進出,川流不息。隨著領頭騾趨近時,鄉民會聽到陣陣鈴聲,那是長長的騾馬運輸隊經 過村莊的時候。跋山涉水後,人困馬乏,喇嘛埡鄉除了提供運輸隊投宿與休憩之處,鄉民也扮演起運輸隊的幫手,協助調度與下一段旅途相關的行程。此外,鄉民也可藉此機會為牲畜預備穀物飼料,賺些小錢。
雖然今天所謂的荒漠馬幫古道早已在歷史時空中,消失殆盡;但今天,喇嘛埡鄉仍為我們這群遲到的訪客提供服務。我們就在當地安排了馬隊,準備將我們載至冷古寺與更遠的地方。隔天一早,再以我們的越野路虎車隊驅車跟上,至神山山腳下會合。我們就在靠近冷古寺旁一處 3902 公尺的高地上,扎營安頓。這是一座更新、更大的冷古寺,駐寺的仁波切,已經不是之前在舊寺掌舵的那位主持。
西藏高原上的大小寺廟成千上萬,絕非誇大其詞。大部分人對冷古寺的獨特之處不知所以,即便藏族佛教徒也不甚了了;人們大概只知道,其中一座經堂在一九八零年重建,當時還有許多僧侶院舍圍繞在殘破不堪的廟宇四周。
冷古寺的中文原意帶有「冷與古」之含義,一一六四年由藏傳 佛教的支派噶瑪噶舉派第一世噶瑪巴所創建。如今,這段宗派 轉世脈絡,已傳承至第十七代,現今的噶瑪巴活躍於各種政治與 宗教場合上,經常公開對追隨群眾加持與祝福。我很榮幸曾在 一九九二年九月時,以貴賓身份受邀至拉薩外的楚布寺,參加大 寶法王噶瑪巴的坐床儀式,當年噶瑪巴只有七歲。多年以後再見他時,他已轉移居住地至達蘭薩拉 (Dharamsala),接受印度「庇護」。

〈最後的舢舨〉

二零二零年初夏,因疫情禁令,中國探險學會員工無法如往常般,不能隨心所欲地外出行動,我們員工在不觸犯各別政府的法令前提下,開始與周邊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在香港亦然;我們選擇在鄰近的大嶼山――一個比香港本島面積更大、人口更少卻保有更多未開發地區的島嶼,展開新計劃。這項計劃的其中一個焦點,是近四十年前曾為香港重要漁村的大澳。
早些年,大澳逾三萬居民中,大部分是捕魚人家;但近幾年來,以年輕人為主的族群急速外移至城裡工作,人口降至三千左右,大部分是家中退休的長輩與高齡老者,大多仍居住於鐵皮高腳屋。除了一些比較想慢活與嚮往過悠閒日子的年輕人以外,島上幾乎不見其他青壯年身影。我們的學會,認識了一群人,這小團體積極著手成立協會,想藉此保護屬於大澳漁民社群的歷史與文化遺產。我們很快就與協會其中兩位核心成員――咖啡館老闆添明與藝術家志泉,成為好朋友。他們長久以來不斷尋尋覓覓,想蒐藏一艘木製舢舨當歷史文物,以此當搖櫓藝術的教材,教育年輕下一代。
一切來得正是時候,我自告奮勇協助他們尋找木舢舨的資源。但我很快就發現,這根本是徒勞無功的不可能任務。我詢問香港仔、筲箕灣與長洲這三個僅存的香港重要漁村,每問一次,便碰一鼻子灰,真令人洩氣――「你在開什麼玩笑啊,這些東西早就不存在了。」有些人還回應: 「你若能幫我找到一艘,我也買下來。」其實就連香港海事博物館也苦尋舢舨很久,至今仍渺無影蹤。儘管海底撈月,中國探險學會也不輕言放棄。
雖然數十年來,我早已習慣以我們的車隊,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探險船上山下海,也從各個不同中心點與基地出發,展開長途遠征,但現在,我得搭渡輪到大嶼山,再搭巴士到大澳。
透過網路搜尋,我找到一篇二零一六年的報章撰文,內文提及一位當年七十四歲的舢舨老婦「妹姐」;住在香港東邊外圍市郊、設有颱風庇護港的西貢。過去幾年來,此地已成為好一些遊艇與小漁船停靠之處;由於船舶航行頻繁,這據點自然也保有一些舊時代的船廠;此外,這區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週末水上活動與海鮮餐廳。那份二零一六年的舊報文章,記錄了妹姐是最後一艘木舢舨的船主。
透過經常往返西貢的朋友相助,我們很快便找到妹姐,並與她結交成朋友。接下來幾週,我去了好幾趟西貢,而團隊的影片製作人李伯達 (Xavier) 在我們採訪妹姐時,還特別拍下她的故事;我們團隊中的人類學家黃雅儀 (Astor) 也協助將妹姐的故事結構,處理得更流暢、更全面與詳盡。我們甚至讓實習生隨行,在一旁觀察學習。妹姐的丈夫,今年八十四歲,經常開著那台機動木渡船,不辭辛 勞地把我們載進載出,緊跟在妻子那艘「重出江湖」、沉靜無聲的搖櫓舢舨身後。
然而,妹姐把那艘舢舨視如己出,就像長久呵護照顧的自家孩子般,捨不得割讓或出售。雖然這是阿嫂三十年前送她的禮物,但這艘舢舨最初是在一九七六年打造與註冊。二十多年來,妹姐對她的舢舨照顧得無微不至;從前每個週末搖櫓載客渡海的記憶,是她忘不了的舊時光,這份工作也為她積攢了一筆退休後的養老金。
「很多人問過我,還有電影公司也來出價,要買我的船,」妹姐繼續說道:「但我的答案永遠一樣, 『不賣』。」她的人生故事從童年的漁家小姑娘到搖櫓渡海的長者;一年前接受手術治療後,自此便無法再以高齡之姿繼續她的搖櫓事業。當我們與她會面時,這艘舢舨已被收藏起來超過一年,以帆布與厚重的塑膠袋層層包覆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我們越來越熟悉,我告訴妹姐我們這幾年的保育工作;我們甚至請來一位九十歲的資深造船工作者樊桂森來見她。父親為他名字加這麼多木,便是希望他繼承五代造木船之祖業。他為我們講解打造一艘木船,涉及什麼樣錯綜複雜的工程與技藝。樊先生名字有六個木字,難怪擅於製造木船,他還告訴我們,木船最講究的部分,譬如船的龍骨與尾部,必須要使用印尼婆羅洲較特別的坤甸木。這些高密度的木頭,一旦落海會沉得比石頭還快;在大澳漁村的水上人家蓋的高腳房子,用的也是這種木頭。
我鐵杵磨針的耐性與個人魅力,終於開花結果。我以一種好奇的口吻向妹姐探詢,如果要出售這艘舢舨,她心中最終的價格會是多少。她回答:「那不是做生意,只要我願意,我甚至可以無價捐贈出去。」我見機不可失,乘勝追擊;於是乎,我們之間的一來一往或採購洽談,最終陪伴定案――妹姐決定差不多是「捐贈」這艘無價的船隻――香港最後的木舢舨。
我們將舢舨命名為「妹姐哥」,記念主人妹姐與她的丈夫大哥。今天,「妹姐哥」被安置於添明的蘇廬咖啡店,平靜優雅地停靠在大澳水上人家的高腳屋門面。這艘歷史感的舢舨現在由「文化 保護協會」的兩位朋友看管,讓無數前來體驗老漁村風貌的人,多了一份真實感。但這艘舢舨並非只是靜態文物,偶爾一些時候, 我們也會把它推出海中,讓年輕學生實際學習搖櫓的藝術。
妹姐轉瞬八十歲了,我開始想像已屆四十五歲的「妹姐哥」,是否可藉由 3D 列印來複製與重製,或做個模具,以玻璃纖維的材質來打造另一艘「妹姐哥」。尤其現在,香港年輕人熱衷西式獨 木舟,何不「見風轉舵」,把握良機讓搖櫓舢舨再度風生水起,復興搖櫓文化。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在大澳舉辦搖櫓競賽 或相關的節慶活動。中國探險學會曾在中國雲南為傈僳族人舉辦過弩弓節,成效卓著。在香港,類似的活動籌劃與想法,我找不到任何難以落實的理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1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