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博物館觀眾:身份與博物館體驗(簡體書)
滿額折

博物館觀眾:身份與博物館體驗(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書是全球知名博物館學研究專家約翰·H.福克(John H.Falk)教授的經典之作。經過多年對博物館觀眾的研究,福克教授總結出了觀眾在博物館的經歷模型。在他看來,這個模型是帶有預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觀眾參觀中非常重要。在書中,他還區分了5種觀眾類型,並且分析了驅使他們多次參觀博物館的內在因素。
《博物館觀眾:身份與博物館體驗》對博物館如何塑造、呈現個人和群體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獨到見解。無論是對觀眾還是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該書均具極高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美]約翰·H.福克(John H.Falk),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從事自由選擇學習與博物館教育研究,成果享譽全球。2006年,被“美國博物館聯盟”評選為過去100年全球100位有影響力的博物館研究人員之一。2010年,獲得“美國博物館聯盟”頒發的高榮譽John Cotton Dana獎。他與林恩·迪爾金(Lynn Dierking)合著了《博物館體驗》(The Museum Experienc)、《博物館學習》(Learning from Museums);與貝弗利·謝潑德(Beverly Sheppard)合著了《知識時代的繁榮:博物館和其他文化機構的新商業模式》(Thriving in the Knowledge Age:New Business Models for Museums and OtherCultural Institutions);此外還編輯了大量書籍,包括《實踐中的原則:作為學習機構的博物館》(In Principle-In Practice:Museums as Learning Institutions)等。

鄭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仲英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法國波爾多二大聯合培養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認知與傳播、博物館觀眾研究。

林如詩,浙江大學圖書館館員,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人文、文獻資源建設。

名人/編輯推薦

Explorer 探索者
參觀博物館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渴望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容易被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吸引。
Facilitator 促進者
參觀精力主要聚焦於社交互動而非展覽。通常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目標。關注自己在乎的同伴感興趣和享受的事物。
Eperience Seeker 體驗尋求者
致力於打卡“必去之地”和“必看之物”,努力走遍博物館尋找富盛名的珍寶,通過“收集”獲得一段美好體驗。
Professional/Hobbyist專業人士/愛好者
帶著充足的先驗知識參觀博物館,有明確的目標,更注重展覽的內容。拒絕隨波逐流,是嚴苛的評判者和挑剔的觀眾。
Recharger 充電者
希望借由參觀博物館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遠離擁擠的人群。向往在安靜、充滿美感的隅休憩片刻。使身心得以恢復。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新的視角。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寫這本書的動力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我職業生涯的最初幾年,20世紀70年代,我相信很有可能開發一個基於實證的博物館觀眾體驗模型。30多年來我一直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試圖了解人們為什麼去博物館,他們在博物館做了什麼,最終,人們在他們的博物館參觀體驗中構建了什麼樣的意義。在許多方面,本書代表了我這些年所有研究和思考的成果。雖然本書提出的模型相較成熟的理想體驗模型有所欠缺,但已非常接近。
正如我與林恩·迪爾金(Lynn Dierking)共同撰寫的《博物館體驗》(The Museum Experience)和《博物館學習》(Learning from Museums)2首先所描述的那樣,博物館觀眾體驗是多種因素複雜的組合作用。在之前的書中,盡管我對博物館觀眾體驗的描述越來越複雜,我的理解深度還是限制了我的描述。在本書中,我不僅介紹了一個博物館觀眾體驗的描述模型,還介紹了一個預測模型。過去六年中最重要的突破是,我意識到了解博物館觀眾體驗的關鍵在於身份的構建。正如我所發現的,這條單一而寬泛的線索貫穿了博物館觀眾體驗的各個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身份,並用這些身份來支持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包括參觀博物館。個人的身份相關需求促使他或她參觀博物館,並為這種參觀體驗提供總體框架。然而,個人在博物館中面臨的社會和物理現實並非無關緊要。雖然與身份相關的需求和興趣主要影響個人參觀博物館的體驗,但博物館本身並不是被動的。博物館的現實也在改變和塑造個人博物館參觀體驗方面發揮作用。但是一旦離開博物館,個人身份相關需求再次占據主導地位,它形成一個棱鏡,我們通過它可以看到所有的體驗。而挑戰在於如何將所有這些線索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理論上一致且實證可支持的模型。
寫本書時,我試圖將各方面的認識匯集在一起,尤其是我對博物館觀眾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對休閑學研究的全面認識。同時也運用了對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營銷研究的理解。我努力將這些基本鏈交織在一個統一的模型中,以期描述和預測觀眾體驗。這是一個考慮如何通過參觀博物館來構建人們長期記憶和意義的模型。這種模型假設觀眾的博物館參觀受到個人參觀前基於他或她的身份相關需求形成的期望的深刻影響,也受個人對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期望和看法的影響。模型描述了體驗集合如何真實地強烈影響著個人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而體驗集合中的體驗來自曾經參觀過博物館的每個人(包括自己)。由於書的架構所限,雖然我線性地呈現了此模型,從21世紀休閑的大背景開始到個人記憶層面結束,但重點是要記住,該模型可以很容易從一個人的記憶開始反向運行。當然,模型中的每個鏈接與其他鏈接之間有許多反饋回路。
我寫本書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幫助博物館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公眾作為博物館觀眾的體驗。我真誠地相信,這種方式有望讓博物館以新的、更好的方式主動管理博物館的觀眾體驗。具體而言,我提出的模型鼓勵博物館以更加個性化和量身定制的方式與觀眾互動,以滿足個人觀眾的特定需求;這涉及的不是關於觀眾類型,而是關於觀眾需求的類型。基於這種新模型的實踐還需要對目前的博物館實踐進行深刻變革——開發旨在滿足多種結果和觀眾目標的展覽和項目。最後,我認為使用該模型還將極大地改變博物館定義和衡量自身影響力的方式,使機構使命、實施和評估更符合實際的社會公共價值和成果。我知道這些都是大膽的斷言。最終,每位讀者都需要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此模型或是否認可我對模型影響的斷言。
雖然提出的模型主要基於我在美國開展的研究,但來自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哥倫比亞的研究結果同樣也支持我的結論。研究盡可能地包括來自其他國家/地區的數據,但主要數據來自美國。盡管存在這種區域差異,但我認為模型的基本框架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可能也是適用的。話雖如此,其他人員仍有待確定我定義的觀眾的特定動機類別在其他國家和情況下是否相同。此外,盡管性別、種族/民族、社會階層甚至年齡等變量的解釋力相對較弱,但我不想暗示這些變量對觀眾體驗沒有影響。它們對專門關注種族/民族、性別和國籍等與身份問題相關的博物館來說肯定很重要(許多種族/民族博物館,如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和日本美國國家博物館;性別博物館,如婦女博物館;聚焦國籍和種族的博物館,如美國歷史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和新西蘭蒂帕帕國家博物館)。所以說,書中我沒有明確涉及這些變量或這些類型的博物館。
顯然,這本書重點關注的是博物館。然而,我認為這裡提出的想法可以應用於其他更廣泛的休閑環境和場景。雖然多年來,類似的想法也曾用於娛樂和休閑環境中,但相關人員沒有像我一樣提出這樣的模型。雖然現在各類休閑動機模型考慮了公眾參與休閑活動的原因,但並沒有對觀眾結果做出超出滿意度的預測。
總體結構上,本書分成兩個主要部分。前七章構成理論部分,試圖對構成模型基礎的重要思想理論進行一次全面且通俗易懂的回顧。我希望其他人像我一樣發現這個模型背後的邏輯很有說服力。後四章構成實踐部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博物館從業人員可能覺得,實踐部分在提供充分實踐這一模型而建議所需的可能性細節方面還做得不夠。如果是這樣,我很抱歉,希望大家能多一些耐心,因為模型是新建的,肯定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會出現更好的實踐案例來補充。目前,我只力圖建議如何使用該模型。
像往常一樣,本書的觀點並不完全來自我個人。首先,我特別感謝在過去幾年裡幫我思考這些問題的朋友——一些朋友是直接給予我幫助,其他一些朋友是通過他們的著作影響了我,而另一些朋友是因其靈感而啟發了我。我特別感謝在長期學習研究所的同事馬丁·斯托克斯迪克(Martin Storksdieck)、喬·海姆利奇(Joe Heimlich)、克裡·布朗內坎特(Kerry Bronnenkant)、杰西卡·盧克(Jessica Luke)、吉爾·斯坦(Jill Stein)和內蒂·維特格特(Nettie Witgert);還有澳大利亞的同事簡·帕克(Jan Packer)。在加州科學中心的同事,特別是大衛·比巴斯(David Bibas)、杰弗裡·魯道夫(Jeffery Rudolph)、黛安·佩洛夫(Diane Perlov),以及我親愛的已故朋友戴夫·庫姆斯(Dave Combs),多年來為我在科學中心的調查提供了支持和資金。還要感謝動物園和水族館的同事辛西婭·弗農(Cynthia Vernon)、杰姬·奧格登(Jackie Ogden)、凱西·瓦格納(Kathy Wagner)、卡羅爾·桑德斯(Carol Saunders)、布魯斯·卡爾(Bruce Carr)和埃裡克·萊因哈特(Eric Reinhart),他們幫著力推、評論、推動我在動物園和水族館的主要調查。

目次

第一部分 理論
01 引言:博物館和觀眾
02 博物館
03 觀眾
04 參觀
05 滿意度
06 記憶
07 博物館觀眾參觀體驗模型

第二部分 實踐
08 從理論到實踐
09 吸引和培養觀眾
10 讓博物館為觀眾服務
11 機構價值與責任
注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答:哦,我還不知道,比如去主日學校,或者差不多的這些。
問:為什麼會去那裡呢?
答:我去那些地方,因為那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當我喜歡某些東西時,我就會帶著[我的孩子]也去那裡。
問:你提到了基督教。那也是你的愛好嗎?
答:是的。你是說基督教,教堂?是的,是這樣。我所有的空余時間都在做這些。我參與基督教電視臺的工作,我在空閑時間就是做這些。如果我帶孩子去主日學校那樣可能會更好。這也很好地利用了他們的時間。
菲利普很明確地表示他去科學中心只是為了他的孩子,支持他孩子的學習,而不是主要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他想要孩子們學習到一些特定的科學知識,從而能夠改變他們的一些行為——得到更多鍛煉。菲利普也樂意承認其他的人可能還有其他參觀科學中心的動機。但對他來說,帶著孩子一同前往的唯一原因就是讓他們學習(Learn)(注意:我特地在此用了大寫字母“L”,強調“學習”的傳統的、狹義的定義)。鑒於他不確定孩子們學到了多少,他只對這次體驗部分滿意。尤其要指出的是,菲利普覺得科學中心的設計妨礙了學習;那裡面有太多的展品,而沒有足夠的重點,特別是在環境問題上。為什麼菲利普覺得後面這個話題對他的孩子來說很重要,在采訪中沒有明確說明。最後,他表示雖然他仍然希望這次參觀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們的學習有價值,但是他認為可以更好地利用時間,比如,學習更多的宗教知識。
他關於主日學校的評論反映了菲利普帶孩子們去科學中心等校外環境中學習的某種觀點。他並不希望他的孩子將科學作為一種抽象的知識體系來學習,而是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結果的事實來學習,比如,鍛煉能夠帶來一個健康的身體,對環境的欣賞產生了對上帝創造物的更多欣賞。在某種程度上,菲利普好像把科學中心的參觀類比於去主日學校——兩者都幫助他的孩子做出更好的道德選擇。盡管當一個稱職的家長,為孩子們的“肥胖”做一些事情本身就是非常必要的,但這似乎不是菲利普定義自己的方式。他對基督教充滿熱情,通過教會工作來表達。他擁有成為一名好家長這個“小我(i)”身份,他應當幫助教育他的孩子。帶著孩子去科學中心正是表達了這一個身份相關的動機。然而,他最終質疑自己的決定,因為他並不確定他的孩子們是否達到了他從家長動機出發所要求的學習。可以假設,如果他的孩子們在知識和行為方面表現出預期的變化,那麼菲利普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目前這樣的情況下,似乎他近期不可能帶孩子們再去科學中心了,盡管科學中心是免費開放的。
不同於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裡所描寫的其他博物館觀眾,菲利普對科學中心最能為孩子們提供什麼沒有一個完善的心理概念。他之前的經驗和對類似科學中心這樣的場所的理解,使得他對這次的體驗有了一個稍微不準確的模型。科學中心是一個教育機構,但其所支持的“看起來”和“感覺起來”的學習體驗類型和菲利普為他的孩子們所設想的那些完全不同。他的學習模式更符合學校教育的形式。教堂的主日學校的課程符合他的模式,但是科學中心更加自由自在、自由選擇的性質並不符合。菲利普對“實際的”科學中心的參觀體驗的印象和他“想象的”科學中心的參觀體驗並不一致。盡管他承認孩子們可能學習到了一些東西,也意識到孩子們確實很享受整個參觀過程,但是這些觀察結果與他的“好家長”的自我維度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菲利普作為一個好家長的自我認同建構並沒有因為他的博物館參觀體驗而改變。兩年之後,他仍然無法將自己參觀博物館的經歷與他對博物館的期望相調和,尤其是他認為孩子們對所經歷的東西缺乏學習。這就導致了菲利普對整個參觀體驗的不滿意,以及他很有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帶家人去參觀另一個博物館。
不像大多數的博物館觀眾,菲利普認為他的博物館參觀目標沒有全然得到滿足。我試圖說明,從菲利普的預期來看,這主要因為他對科學中心能夠提供什麼缺乏了解。菲利普一直都在質疑他先前的參觀經歷,這些沒有被摘錄。他幾乎一無所獲,這可能可以解釋他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時,很難理解展品。但是,他理解展品的困難也是博物館觀眾群體不斷擴大時出現的問題。我在之後的第九章會更加詳細地討論,這個模型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就是如何吸引新的和歷來代表性不足的個體來參觀博物館。但這個模型也表明了博物館所要面臨的挑戰。在菲利普的例子裡,我們可以推斷,他對博物館應提供什麼的誤解,部分原因在於缺乏相關經驗,部分原因在於文化方面。即使菲利普對類似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的學習有一個較深的認識,他或許還是會選擇其他的地方度過自己的休閑時間。因為他有著什麼是好家長及“學習”應該是什麼樣的信念。破壞他科學中心之旅的並不是菲利普對一個好家長的自我概念,而是他對博物館所能提供什麼,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滿足重要的身份相關需求的觀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