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滿額折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這是為未成年的你而寫的心理專書,只想告訴你:
去發現生活中自己珍惜的事,
然後,持續去做這些你所珍惜、並且做得到的事,
只要這樣就好。
 
▍ 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謝依婷(兒少精神科醫師)
不管你是青少年或已成年,如果你正受心理疾病所苦,相信本書中的專業知識、療癒筆觸,都可以讓你對自身的狀態更了解,也會更知道如何和疾病或特質共處。你也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人,讓他們更了解你、知道如何陪伴你,走過這段青春時光。
 
曾經是學校風雲人物的武志,參與過學生會競選,上了國中後卻因為社交恐懼而害怕上學……
麻衣的脖子與背部都好痛,她沒有食慾,整夜不能成眠,甚至出現想死的念頭……
翔太變得對聲音相當敏感,以前不會注意到的細碎聲音都會竄入耳裡,令他非常難受……
梨華用刀片偷偷在手腕劃下一道道血痕,她明白不應該持續這種行為,但不知為何就是難以停手……
美櫻在更衣室發現同學以繩子結束自己生命,受到衝擊的她,被診斷出PTSD需配合藥物治療,然而某一夜,她一口氣吞下所有的藥丸……
 
▍ 人生的掌舵者不是他人,取決於你自己。
 
當身邊的家人、朋友與老師都不懂你的心情時,你會感到辛苦且難受吧,有的人還會這樣對你說:「你就是心不夠堅強才會生病。」聽到這樣的話,更是令人感到孤單與痛苦。
與心理疾病共存的痛苦,與疾病的長期抗戰,必須往返醫院也必須持續服藥,生活中也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或許有的人乾脆自暴自棄,但《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的作者宮田醫師想告訴你:
「疾病不會奪走你的未來。請相信,你自己或你身旁的人確實在支持著你,也請你務必找出來,引導你前往美好未來的『你所擁有的強項』。你的人生掌舵權在你的手上,不在別人身上。我深深相信,就算再微小的人生,也有其意義。」
 
身為大人、身為父母、身為老師,
讀了這本書,能更了解自己的心,
以及更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心。
 
【誰適合讀這本書?】
★青少年與青年。
★家長與老師,以及對心理學、精神醫學感興趣之讀者。
 
【這本書的特點有哪些?】
★故事改編自真實個案,並輔以專業精神醫學切入主題,易讀易懂。
★針對心理疾患與問題行為,提供與自己和他人(同學、朋友、家人)應對及鼓勵的方法。
★日本長銷十年,並依據2022年開始施行的高等學校指導要領「精神疾患的預防與恢復」,修訂後重新改版上市。
 
【本書為你解說的11種心事】
▍ 飲食障礙症
▍ 社交恐懼症
▍ 強迫症
▍ 憂鬱症
▍ 思覺失調症
▍ 神經發展疾患
▍ 不登校
▍ 暴力行為
▍ 自殘行為
▍ 藥物過量
▍ 網路與遊戲成癮
 
【本書教你如何照顧自己的心】
▍ 懂得釋放壓力
▍ 不再鑽牛角尖
▍ 不受創傷擺布

作者簡介

宮田雄吾
1968年生於長崎市。精神科醫師。
長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曾擔任兒童心理治療機構「大村椿的森學園」園長以及「橫濱山茶花醫院」院長等職。
現兼任醫療法人山茶花大村綜合醫院副院長與「大村椿的森學園」主任醫師,主治兒童青春期之治療。亦是活水女子大學兼任講師,以及大村市心理照護、諮詢醫師。
主要著作有《對待棘手孩童與大人的指南》、《成為抗壓性強的人》(日本評論社)、《了解心理疾病的繪本》、《育兒不容易》(情報中心出版局)、《被稱為「倖存者」的孩子們》(角川書店)、《給孩子們的心靈處方箋》(新潮社)、《只有我家孩子是這樣嗎?!》(學習研究社)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文◎謝依婷(兒少精神科醫師,著有《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常常在診間聽到家長說:不知道怎麼跟家裡的青少年溝通,特別是當青少年受心理疾病所苦、或是有各種神經發展特質時。
也正因為這樣,當我開始讀這本《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時,感到格外驚喜。
14歲在台灣,正是國三前後的關鍵年紀,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壓力山大,卻又同時一邊尋求著自我認同、一邊長大。本書作者以這個年紀的青少年作為主角,讓讀者在閱讀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同時,逐步進入14歲青少年豐富的內心,體會當一個青少年被心理疾病影響時,生活和情緒會有著甚麼樣巨大的改變。
或許是日系書籍的關係,作者宮田雄吾醫師的筆觸,有種特有的溫和而堅定感,彷彿在看色調溫柔的日劇,讀來非常舒服溫暖。
我特別喜歡書中蒼空和匠海的故事,蒼空有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匠海則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特質的孩子,不知作者是否有心安排,他倆在書中如青梅竹馬般相伴長大,甚至到國中時也一起發現並面對自己的特質。我不禁想著,在診間那些孩子們,身邊的朋友往往寥寥可數,許多煩惱只能向大人傾訴,如果他們都能有如書中所述相知相伴的同齡摯友,該有多好。
而這也讓讀者瞥見身為兒心科醫師的宮田作者內心溫柔的一角,即便在書裡,作者也寄予希望:有的孩子有懂自己的摯友相伴成長,有的孩子即便遭遇低谷,也終能找回身邊的溫暖和人生的意義。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本書適合家長閱讀,特別是當您有著受心理疾病、神經發展特質甚至問題行為如遊戲成癮所苦的孩子,本書可以幫助您對孩子的狀態有著進一步的認識。
本書也適合青少年,可以幫助你了解怎麼陪伴身邊正在受苦的朋友,本書中提到很多方法,是只有身為青少年的你才能做到的,請務必試看看。
最後,不管你是青少年或已成年,如果你正受心理疾病所苦,相信本書中的專業知識、療癒筆觸,都可以讓你對自身的狀態更了解,也會更知道如何和疾病或特質共處。你也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人,讓他們更了解你、知道如何陪伴你,走過這段青春時光。

序言──了解心理疾病
 
▍ 大樹的初戀以悲傷終了
 
「什麼?自殺……死了!」拿著電話的大樹一時說不出話,聽到這消息他面無血色。
「為什麼……」
她開朗的模樣浮現於大樹的腦海……
大樹與她相識,是在小學六年級時。第一個向才剛轉學過去而相當緊張不安的大樹搭話的,就是座位在他前面的她。
「大樹,你是從哪裡轉學過來的呢?」
一雙眼睛充滿好奇,她的身高比大樹高了十公分,是看起來很耀眼的女孩子。大樹不禁低下頭。
「我想你不習慣這裡吧,但如果有不知道的事可以問我喔!」說完這句話,不等大樹回答她就轉過身面向前方。那瞬間,她髮絲香氣撲鼻而來。
笑容總是燦爛的她,朋友相當多且不分男孩或女孩。多虧了這樣的她,怯懦的大樹才能很快融入班級裡。
而他們在國中時也仍上同一間學校。
「又同班了欸!」
身穿全新制服的她似乎有點害羞。見到她這個模樣,大樹也不知怎的怦然心動。這肯定是初戀吧。之後大樹每當跟她講話都結結巴巴,這副模樣雖然被其他女孩揶揄,但大樹始終沒能將自己的心意向她表露。
這樣令人感到不耐的日子很快地終告結束。國中一年級要結束時,她家便決定舉家搬去隔壁縣市。
第三學期的結業式,她在班上留到最後,跟其他女同學聊著天。而大樹也留了下來,想跟她講點什麼,卻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她們繼續聊著天,打算放棄要回家的大樹,背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
「大樹!」
是她。她站得離大樹好近。大樹也看到她身後的其他女孩子正在笑著。
「我就要轉學了。一直以來謝謝你。」她說。
「下次我們見面時,大樹就會長得比我高了吧!可別把我忘掉嘍!」
然而,就像他們初次見面那樣,不等大樹回應,她就轉身離去,回到那群女孩子堆裡。大樹同樣什麼也沒能說出口……
半年後的某一天,大樹接到了一通電話,是前任班導打來的。電話那頭告知大樹這則消息的聲音,聽來也相當悲痛。
「她過世了。」
前任班導確確實實是這麼講的。
(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妳這傢伙明明很活潑的……)
大樹茫然地掛上電話。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葬禮時,在前班導的帶領下,能去的人都去了。大樹當然也去了。雖然不知道細節,但根據她母親向班導說的,她搬家後精神就不穩。夜不成眠,飯也吃不下,精神越漸萎靡。去看小兒科時被懷疑是心理生病,醫生建議去精神科看看,但她也提不起勁,拖拖拉拉之間就惡化了。終於預約了精神科,卻已經來不及。
(那麼開朗的她,居然「心理會生病」……)
大樹怎麼樣都難以接受這項事實,也很難相信她竟會得到「罕見疾病」,更不覺得她是那麼「心理脆弱」的人。
 
▍ 了解心理疾病
 
朋友自殺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悲傷且心理上受到衝擊的事,但也絕不罕見。日本每年有超過五百名未成年者自殺。然而,自殺的背後原因其中一項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便是「心理疾病」。
大樹並不了解什麼是「心理疾病」。而她其實並不是罹患了「罕見疾病」。
 
在日本,罹患過某些心理疾病的人有17.2%(引自「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學調查相關研究」)。事實上每五點八人就有一人有過心理疾病。而且以這份數據為基礎,並修正性別及年齡的偏頗,生涯有病率(一輩子會罹上一次病的人之比例)是24.2%。因此,任誰都會罹患心理疾病,這已是司空見慣的疾病了。
一般認為,心理疾病大部分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大腦」運作暫時變糟而引發的。就像胃會不好,大腦運作也會變得不佳。就好比生理疾病之所以會發生跟性格無關,心理疾病也跟「內心堅強與否」或「性格」也沒有關聯。大樹喜歡的她,也是個非常積極且具有魅力的女孩子吧,但這樣的人也有生病的時候。
有時,一聽到心理疾病,也有那種會取笑說:「那傢伙很奇怪啦!這會傳染的,不准過來。」這就是什麼都不懂、最差勁的傢伙才會做的事。心理疾病不是傳染病,不會傳給別人的。而且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也因為其病症而痛苦不已。也就是因為這樣,請勿使用話語侮辱或歧視患者。
大樹喜歡的她會自殺,其中一個原因是延宕治療。長達半年竟沒有接受治療,因而受困於疾病,最後導致自殺。為了不招致誤解,我先聲明,罹患心理疾病並不是就會自殺(關於自殺,請參照第2章)。然而,一旦罹病還是需要早點接受治療。
這本書的出現,是為了受苦於心理疾病或精神上出問題而有問題行為的孩子。透過他們的故事,想要傳達給你關於心理疾病的知識、如何面對為此感到痛苦的朋友們。還有,我希望,透過告訴你如何面對壓力及創傷,讓自己或朋友在不小心陷入心理疾病的困境時,甚至就算已經罹患,也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許多人更「容易生存」於社會上。
 
最後,我需事先聲明,包含大樹在內,出現在本書裡的孩子並非指特定的人物,是我當精神科醫生時所遇到的個案,加以組合並創作而成。

目次

序言──了解心理疾病
大樹的初戀以悲傷終了/了解心理疾病
 
第一章 心理疾病是怎麼一回事?
1 飲食障礙症──過於害怕變胖的疾病
勤奮一姐優子──厭食是如何開始的呢?/飲食障礙症的優子──停不下來的過度飲食/不是特殊疾病的飲食障礙症/飲食障礙症有什麼症狀?導致飲食障礙症的原因為何?/節食減肥是發病肇因/不治療的話會如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飲食障礙症,該怎麼辦?
 
2 社交恐懼症──過於害怕與人交流的疾病
害怕上課的武志/什麼是社交恐懼症?──起因在國中/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擅長的事/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3 強迫症──過分憂慮的疾病
洗個不停的美咲──太害怕被病毒傳染/什麼是強迫症?──被錯認成性格的疾病/強迫症有什麼症狀?/導致強迫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強迫症,該怎麼辦?
 
4 憂鬱症──心情低落、全身倦怠的疾病
心情低落的麻衣/什麼是憂鬱症?──相當多人得到的疾病/憂鬱症、雙極性疾患有什麼症狀?/導致憂鬱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憂鬱症,該怎麼辦?/當爸媽罹患憂鬱症,該怎麼辦?
 
5 思覺失調症──將幻覺或妄想當作現實的疾病
聽到謠傳的翔太/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有什麼症狀?/導致思覺失調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思覺失調症,該怎麼辦?/當爸媽罹患思覺失調症,該怎麼辦?
 
6 神經發展疾患──生來就跟別人有些不同的人
活潑過頭的蒼空與太過敏感的匠海/什麼是神經發展疾患?──與生俱來的特徵/神經發展疾患有哪些類型?/「一般人」與「神經發展疾患」的區別/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有神經發展疾患,該怎麼辦?
 
Column 1 LGBT
 
第二章 精神科常見的問題行為
1 不登校──不去上學嗎?不,是沒辦法去
沒辦法上學的小春/在大部分的國中會看到的不登校現象/發生原因/擺脫不登校的方法/當朋友不登校,該怎麼辦?
 
2 暴力行為──勃發的怒氣
狂暴的龍司──說不出口的話/發生原因/揮別暴力的方法
 
3 割腕行為──開不了口的祕密
傷害自己的梨華──我只剩下這個了/割腕行為會加重/割腕行為的特性/發生原因/沉溺於割腕的原因/擺脫割腕行為的方法/當朋友有割腕行為,該怎麼辦?
 
4 藥物過量──考慮自殺這項問題
企圖自殺的美櫻──連續自殺事件所造成的結果/現在有多少孩子企圖自殺?/發生原因/假如朋友自殺了,你會有什麼感覺?/當朋友坦白告訴你「好想死」,該怎麼辦?
 
5 網路與遊戲成癮
無法停止打電玩的陸斗/發生原因──熟悉網路的年輕族群/網路成癮/遊戲成癮疾患真的是疾病嗎?/沉迷遊戲會變得如何?──從生理面、精神面、社會面來看/為什麼會對遊戲成癮?/如何才能擺脫遊戲成癮?/朋友對網路或遊戲成癮時,該怎麼辦?
 
Column 2 藥物濫用
 
第三章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心理疾病
 
1 提高抗壓性
如何減少壓力?/承受壓力/懂得釋放壓力/不易受壓力影響的生活型態
 
2 不鑽牛角尖
認知行為療法是什麼?/毫無幫助的十種思考模式/柔軟的思考方式
 
3 不受創傷擺布
創傷對於身心的影響/不讓PTSD擴大/如何對受過創傷的朋友說話?
 
尾聲──尋找你生存的意義
新版後記──與心理疾病共存
主要引用‧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2 社交恐懼症──過於害怕與人交流的疾病
 
山梨縣有座遊樂園名為富士急樂園,其中的雲霄飛車「FUJIYAMA」,最高點為七十九公尺,而從頂端一口氣往下墜的時速可達一百三十公里,是日本少數令人心驚肉跳的遊樂設施。
我的妻子和女兒喜愛刺激,總會興奮地要我乘坐,但我卻怕到不行,一旦想到要坐上雲霄飛車,就會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皮膚起雞皮疙瘩,身體也會忍不住打顫。而且全身流冷汗,胃酸在胃裡翻騰,令我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我跟她們說:「妳們坐就好了啊!」我絕對不坐!
如果你跟我一樣很怕這類設施,也不需感到這麼煩惱,不喜歡不要坐就好,害怕是正常的。但若學校課程裡有乘坐「FUJIYAMA」雲霄飛車這項,那該怎麼辦?事情可就大條了。而且,假設旁人還無法理解你為何那麼害怕,每天就好比身處地獄了吧。
其實,在這世上有人覺得去學校上課就好比乘坐「FUJIYAMA」那列雲霄飛車般可怕。
一起來看看武志的故事。
 
▍ 害怕上課的武志
 
小學時的武志是有點引人注目的小男生,不僅參加過兒童會長的競選,也喜歡講些玩笑話贏得關注。愛開玩笑的武志總是被母親斥責,也很常被警告,但他都無動於衷。因為還算認真,成績並不差,老師同學也滿喜歡他。
武志的爸爸是國中老師,恰巧武志要升國中時,調去城市工作。容易擔心的媽媽喜歡現在的生活,對於不習慣的都市生活有些抗拒,但也無可奈何,最後舉家搬遷。
 
新學校在市內是屈指可數的大型學校。武志面對不習慣的環境,感到非常緊張。周遭的同學不知為何看起來都很聰明,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被其他人接納,為此他很不安。
一開始自我介紹時,那份緊張感達到顛峰。
(嘴巴乾燥又黏乎乎的,而且呼吸困難……)
對於這樣的自己,武志強烈感到不知所措。喜歡受到注目的武志在眾人面前講話時,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經驗。
「我叫尾藤武志,從○○小學來到這裡。請多指教……」
雖然順利結束自我介紹,但他發現自己的聲音在發抖。
(完蛋了,別人一定知道我很害怕。)
在意的武志,裝作沒事地看著隔壁同學的臉。而同學看著武志微微一笑。
(果然被看穿了!)
武志想到這件事就覺得自己丟臉到不行。
之後,他變得很害怕在課堂上發表。當然不是沒念書,就算被點到名,也還是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沒必要害怕。他腦袋知道這點,但就是無法做到不害怕。因為,一旦要在他人面前說話,他的身體不禁就會出現一些反應,例如身體或聲音顫抖,手掌或腋下流冷汗,臉色難看,胸口有著壓迫感,心臟也毫無來由就跳得很快……明明就是自己的身體,卻似乎沒辦法控制住。
本來引人注目的武志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他為了不讓同學知道自己很怯懦,而把自己隱藏起來過日子。
但恐懼卻更侵蝕著武志,不僅課堂發言,就連上課都令他痛苦。
「什麼時候會被老師點到?」
一想到這點,上課時他就一直緊張起來,覺得一個小時非常漫長。等到下課時,武志已筋疲力盡。
就這樣,武志終究無法去上學了。不僅如此,因為在意會在外頭偶遇學校老師或同學,也縮在家裡。甚至就算朋友打電話來,他怕自己聲音也仍顫抖著沒辦法好好說話,就也不接電話了。
武志真的覺得這樣的自己好悲慘。
「為什麼我那麼害怕呢?明明就沒什麼可怕的,但我真的不行了,我真是個軟弱的傢伙……」
 
失去自信的武志封閉自己。
於是,擔心兒子的爸媽將武志帶去了精神科。
 
▍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起因在國中
 
武志本來是「受人注目」的人,而非「純粹怕羞」的人。因為,如果純粹怕羞,就算丟臉也不會對自己有著這樣激烈的身體症狀而感到煩惱,也能在團體中生活。
但武志既不是怕羞也不是軟弱,其實是生病了。而這個病的名稱是「社交恐懼症」。
所謂社交恐懼症,就是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恥或受到注目會異常不安的疾病。並非只是單純與人交流時「感到害怕」,而是會伴隨心跳加速或發抖、想吐、冒冷汗等各種身體狀況。這些狀況被稱為「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當乘坐FUJIYAMA時,任誰都會有這類症狀,這是正常反應。但社交恐懼症卻是連遇到他人這類理所當然的場面都會出現這些症狀,那就是大問題了。
武志這類患者的情況是,即使頭腦十分明白「沒有必要那麼害怕在別人面前說話」,身體也仍會在重要時刻違反其意識而出現狀況,所以他們才會感到那麼痛苦。
每每打算站在別人面前時,就會持續體驗到難受的症狀,因此漸漸迴避這樣的場面。而且,想到「要是朋友發現我在害怕就很丟臉」,也變得不善於和朋友互動了。其中也有人像武志一樣無法上學,躲在家裡足不出戶。
一般來說,一年裡會有0.5%~2%的人罹患社交恐懼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資料),因此絕非少見的疾病。另外,最容易發病的年齡大約是十三歲上下,也就是說,十四歲是處於最容易引發社交恐懼症的年紀。
順帶一提,以男女比例來看的話,多數的報告指出女孩子比較容易得到這種疾病。
 
▍ 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擅長的事
 
其實社交恐懼症患者所排斥的,不只是在別人面前發言,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事。尤其如「接電話」、「在別人面前寫字」、「在人數少的聚會吃飯」、「在男性洗手間時,有人排在自己後面」之類的,很多事情都令他們感到不舒服。
這些場面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在乎對方會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說,像是「對方會覺得我在電話裡有好好應對嗎?」、「應該不會覺得我的字很醜吧?」、「吃飯時聊天開心嗎?」、「後面的人應該不會覺得我上廁所上太久吧?」這類。
還有,有些對象容易讓他們感到緊張。舉例來說,像「老師之類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怎麼熟識的人」特別令他們緊張,也不擅長「跟異性講話」。何況是容易在乎異性眼光的青少年。另外,更別提「一對一談話」了。總之,就是很討厭被別人發現自己很緊張這點,對吧?
順帶一提,雖然是閒話,但這類患者中有些人為了不讓別人察覺到自己容易緊張,而打扮得奇裝異服。在我的經驗裡,診間如果有孩子穿著是蘿莉塔時尚風格的,大部分是罹患社交恐懼症。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奇裝異服來掩飾「容易緊張的自己」,好讓外人看不出來。
 
▍ 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為何?
 
關於社交恐懼症尚無特定的成因,但我們發現,罹患社交恐懼症的人腦神經的運作是有問題的。
因大腦的「杏仁核」會捕捉不安並向身體發送「危險訊號」卻運作過度的論點,或是腦細胞跟腦細胞之間訊息傳遞的「神經傳導物質」運作不穩定的論點都很有力。
一般來說,基因也會帶來影響。有調查報告顯示,遺傳上,比起異卵雙胞胎,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兩個人都發病的機率比較高,而患者家人中罹患該疾病者也不少。
武志的媽媽容易擔心,或許顯示了他也容易感到不安的遺傳性特徵。但這並不一定都是遺傳影響的。因此,這裡有情況上的問題。武志的情況是,「搬家到不習慣的都市居住」的環境改變,以及「在新學校非得自我介紹不可」等契機而發病。另外,思考「不能被別人發現自己很緊張」,這樣的內心問題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人是會學習的動物,所以「好丟臉」、「好可怕」這類經驗會烙印在記憶裡,就好比有人因吃生蠔中毒,就不敢再吃生蠔那樣。而當遇到和以前一樣令人感到害怕的情況時,作為「危險訊號」運作過度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便會出現。
也就是說,像這樣的腦神經問題、遺傳問題、情況問題、內心問題之類碰在一起,使得社交恐懼症發病。
 
▍ 要做什麼治療?
 
治療社交恐懼症,首先使用抑制「危險訊號」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之藥物是基本。這時,會使用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或β阻斷劑等藥物。只是,罹患這種疾病的一些人使用藥物時,為了抑制不安的心情,一不小心會過於依賴藥物而服用過量,所以必須謹慎才行。尤其是馬上就能感到效果的抗焦慮藥物,很容易造成大量使用,要格外注意。
其實,透過藥物無法減少曾經的恐怖記憶,只能減少一直出現的恐懼感或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而已。也就是這樣,不只要投藥,也需累積「以前雖然覺得可怕,但出乎意料地沒問題」這樣的嶄新體驗。而有計畫地積累這般經驗的治療方式,統稱為「行為治療」,還有修正引起不安的思考方式的「認知治療」、階段性暴露於感到不安的情況而漸漸習慣的訓練「暴露療法」等(關於「認知行為療法」會於第3章介紹)。
 
讓我們回到武志實際上的治療吧。
前述曾提到,武志不是「軟弱」也不是「怕羞」,而是生病了。武志和爸媽聆聽醫師說明,也親自調查並且學習這個疾病相關的知識。
之後,為了抑制身體症狀而使用抗憂鬱藥物,一面留心藥物副作用,一面慢慢增加用量。當然自律神經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注意是否有充足的睡眠與飲食及作息規律。
然後跟醫師再行討論,從其他學生因為上課而不會直接面對面、待在保健室就好這點開始。由於武志無論如何都想回到學校,所以拚命地致力實踐。所幸藥物有效果,而跟以前相比,也不大會有緊張感了。因此,他決定下一步豁出去,在保健室跟其他同學見面。
「好久不見了,武志!」
「喔!喔喔……」
武志在許久未見的同學面前仍會感到緊張,但比起見面之前的預想,現在真的見到面後,他發現自己沒有像之前那樣會心悸或發抖了。在這之後得到一點點自信的武志,也慢慢跟同學們增加互動。
三個月後,武志已經回到教室上課。雖然還是不大有辦法在課堂上發表,但武志的臉上已經恢復了笑容。由於決定再服用抗憂鬱藥物一段時間,武志與醫師討論道:「如果狀態持續保持良好,就一點一點地減量吧!」
他之所以順利恢復,是因為了解自身的狀態是生病了,而且也很積極地接受治療。行為治療是需要「確實面對自身不安」的療法,所以醫生也不行強迫病人實踐,以免造成反效果。然而,武志鼓起勇氣去了學校,這是因為他致力於實踐治療,才拯救了自己。
 
▍ 當朋友罹患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如果朋友罹患了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跟他互動呢?
建議你留心以下五個重點:
第一,不要去點明他的狀態。
當朋友被你指出「你臉變紅了欸!」、「為什麼發抖啊?」之類的狀態,會讓他覺得自己非常悽慘,所以不要刻意點明其症狀。更不能開玩笑說「你在怕什麼啦」,這是最糟糕的,你應該已經知道了。
第二,令人感到緊張的場合,例如在別人面前要介紹自己這種狀況,就將你也會感到緊張的事情,若無其事地讓他們知道,好比說:「我很不擅長面對這種場合,好緊張喔!」
有社交恐懼症的朋友多半會覺得「只有自己才會緊張」,所以拚命把緊張感隱藏起來。這種時候,當他們明白「周圍的人也正緊張著」,就會覺得「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才會緊張」而稍微放心。依據不同場合,若是能夠坦率說出「我也會緊張啊!」這類坦白的話,也會大幅減少朋友的緊張感。
第三,不要說些 「你很情緒化」的話。
朋友因罹患社交恐懼症無法融入你們,不僅自責也感到痛苦。這時,如果被說是「情緒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別人責備成是個心情起伏不定的差勁傢伙,漸漸失去自信。
我在這裡再次強調,社交恐懼症是疾病,而非「情緒化」的問題。
第四,別激勵對方:「喂!給我振作點!」
看到為了避人眼目而躲躲藏藏的朋友,你可能會漸漸感到焦躁而想跟他講:「喂,給我振作起來啦!」就像「想幫他站起來」那種強烈的心情,而覺得「沒有必要怕成這樣,為什麼就是不懂啊?」因為想要鼓勵對方,卻不小心說出讓人感覺難受的話。但這樣的鼓勵方式對於朋友來說,是相當難受的。因為,你的朋友已經在心裡對自己說過上千次、上百次的「振作起來啊!給我振作起來」這種話了,對「無法振作的自己」感到悲慘且痛苦不已。所以,希望你別逼朋友「好好振作」。
第五,別強迫他們在別人面前說話。
在行為治療中,會讓當事人慢慢面對讓他們感到不安的場合。只是,這樣的做法是從比較沒那麼不安的經驗開始,慢慢階段性地調整前進才會有效果。當然,要前進到下一個階段時,得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才進行。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像是在無預警的狀態下要當事人演講,這就容易令他再次體驗到恐怖的經驗。那時的緊張或恐懼烙印在心裡,反而使病狀惡化。所以,絕對禁止非預期的狀況發生。
以上是希望你們注意的重點。
在「飲食障礙症」的章節我也曾提及,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朋友孤單一人。面對不安是很辛苦的,獨自一人很難做到。正因如此,以能夠考量到他痛苦心情的言語跟他說話,或者好好聆聽,別讓朋友一個人面對。
如果朋友無法上學了,就透過SNS傳給他訊息也行。只是不要傳些「振作起來啦!」、「快點來上學!」這類囉嗦的話造成他的壓力。像朋友仍去上學時那樣,用平常的方式跟他交流就好。
「我沒有忘記你喔!」
傳遞給他,你有這樣的心意即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