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4)
政府出版品 (2)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3)
無庫存 (1)

商品定價


$200~$399 (2)
$400~$599 (2)

出版日期


2022~2023 (1)
2020~2021 (2)
2016年以前 (1)

裝訂方式


平裝 (3)

作者


劉羿宏、張政傑、唐慧宇、林書媺、陳柏旭 (1)
張世倫、唐慧宇、林書媺、張政傑、劉羿宏、陳柏旭 (1)
許仁豪、周慧玲、陳柏旭 等 (1)
邱永芳、朱金元、賴瑞應、陳昌生、曾明煜,許永誠、陳柏旭、曾自慶、江允智、林志明 (1)

出版社/品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
交通部運研所 (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4筆商品,1/1頁
芬芳寶島
滿額折

1.芬芳寶島

作者:劉羿宏; 張政傑; 唐慧宇; 林書媺; 陳柏旭  出版社: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版日:2021/05/01 裝訂:平裝
「芬芳寶島」系列電視紀錄片,1975年於中視首播,共約34集。 該系列始於作家黃春明的企畫構想,經由不同導演、團隊執行拍攝與詮釋,各自綻放芬芳;由於影片保留了當年台灣的風土民情、工藝與生態,而被認為是台灣重要的「鄉土紀錄片」。 本書收錄七篇論述專文,邀請五位學者各以不同角度切入,從政經更迭、鄉土文化運動、動保意識談起,也從影像鏡頭語言微觀,藉由今日的觀點,重新回探「芬芳寶島」系列紀錄片中的觀看。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庫存:5
映象之旅
滿額折

2.映象之旅

作者:張世倫; 唐慧宇; 林書媺; 張政傑; 劉羿宏; 陳柏旭  出版社: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版日:2021/11/01 裝訂:平裝
「映像之旅」取自諧音「音像之旅」,為1981至1982年中視所製播的電視紀實性節目,每集約25分鐘,於周二晚間的三台聯播時段(21:00)播出。製作團隊主要由梁光明擔任製作人,阮義忠為執行製作,張照堂(高尚土)與杜可風負責攝影、剪輯與配樂,雷驤擔任旁白撰稿。他們帶著ENG(Electronics News Gathering)攝影機走遍臺灣各地,以極富人文色彩的視角捕捉地方民情、風俗與特色。 該系列共約59集,以「旅行」為方式,也以「旅行」為形式,透過影音紀錄和抒情描寫,展開一段段不同的台灣之旅。每一集的片名也以此類推,取名方式著重意象,像是以「水」為觀點,述說地方如何以水土、河流共生共存的《水之旅》;又或是走入鄉間,記錄聚落生活的《鄉之旅》;也有深入礦坑,刻劃礦工生活的《礦之旅》;在《島之旅》中,當地居民甚至以「台語」回答採訪,在當時電視節目中極為罕見,也成了「映像之旅」貼近人民土地與聲音的象徵,其它還有《山之旅》、《驛之旅》、《漁之旅》、《空警之旅》、《阿里山之旅》等等。 「映象之旅」在敘事上一反傳統權威式旁白,雖然仍以旁白帶動敘事,但近似散文類型的風格進行,活潑抒情且更接近庶民生活,開啟當時在電視生態中,有別於新聞、深度報導、教化性濃厚的文化教育類節目的另一篇紀實新頁,被認為是台灣紀錄片史上的重要作品。而在過去的訪談文獻中,他們曾提及,大伙在開車時,會看著台灣地圖,討論和尋找有趣的地名,然後前往一探究竟尋找題材。正如他們所描述的,「映像之旅」有許多偏僻鄉鎮的影像與故事,用文學式的旁白配上西方音樂(民謠與搖滾樂),引領觀眾觀賞這些少被主流媒體所注意到的角落。 製作人梁光明曾說:「映象之旅希望能激起觀眾對鄉土的關懷。」而由於當時的新聞性節目多必須在攝影棚內拍攝,能走出棚外並到許多鄉鎮取景,對觀眾來說本身就是件新奇的事,也獲得極佳的迴響,奪得1981年金鐘獎最佳文化節目獎。 不過根據張照堂回憶:「『映像之旅』系列中的《礦之旅》得獎後,新聞局的人居然跟我們說:『你們怎麼拍那麼破敗、勞動、下層的人們。』」而當時也有觀也投書報紙控訴「映象之旅」的意識型態不健康,進而引來警總的調查。
定價:500 元, 優惠價:9 450
庫存:6
文化研究期刊(第36期/2023春)
滿額折

3.文化研究期刊(第36期/2023春)

作者:許仁豪; 周慧玲; 陳柏旭 等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5/30 裝訂:平裝
專題:邁向新臺灣劇場史學 作家楊渡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989年《悲情城市》上映時,臺灣社會充滿著探究歷史的勇氣。雖然戒嚴的恐懼仍在,但《悲情城市》這類電影並不滿足於悲情的渲泄,而是希望透過歷史細節的探究與重現,呈現出歷史悲劇及其中真實而複雜的人事: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省籍衝突、語言隔閡、利益糾葛、兩岸幫派合作等等,當然還有那一代紅色青年的理想與奮鬥。然而,33年過去了。楊渡認為,臺灣電影對於白色恐怖歷史的探索卻意外停留在林文清(梁朝偉所飾)那張蒼白驚惶的臉,以及林文清被迫說出的那句:「我是臺灣人」。「那種沙啞的咿咿嗚嗚聲,近乎哭聲」的臺灣認同,在本土意識形態脅迫下諷刺地成為一種壓迫的力量,楊渡認為,「我們彷彿都變成了林文清,不容許有任何瘖啞和異議」。[1]在《悲情城市》裡,林文清的瘖啞是歷史創傷的象徵,「我是臺灣人」是在壓迫的創痛中誕生的。而如今「我是臺灣人」反倒成為一種歇斯底里,一種不讓人說話,不願意面對歷史的強迫症。但是,這個在1990年代本土化運動中「被發明的臺灣」未必就是臺灣歷史發展中唯一的軌跡。重回歷史的企圖(包括楊渡的書寫),因此,也就在於鬆動「我是臺灣人」的僵固性與絕對性,帶我們回到歷史生發的時刻,端視檢閱其豐富的可能性。 本期專題「邁向新臺灣劇場史學」由中央大學英文系的周慧玲教授與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許仁豪教授客座編輯,收錄了五篇專題論文與一個劇場論壇。這些文章不只回顧了1980年代(也就是《悲情城市》最初拍攝與放映的那個年代)的小劇場運動,更以之為座標向前、向外延伸至1970年代的海外保釣話劇和1990年代的亞洲民眾戲劇,並且深入小劇場運動中的左翼精神和系譜,作為後續臺灣劇場運動發展的參照系,提醒我們當年所謂的「臺灣小劇場運動」不只是「臺灣的發明」。三篇論壇文章則回顧了橫跨兩岸、更為深遠的戲劇傳播;不論是莫里哀劇本跨越臺海的傳譯與流播、戰後臺灣國語話劇的發展,還是國光劇團的新編歷史劇,我們都可以看到多元異質的元素如何豐富了所謂的臺灣戲劇史。劇場史學的回顧與前進,因此,也就與如何理解臺灣側身於兩岸分斷與東亞跨境交流的歷史相關,與如何重新思考1980年代臺灣奔放的思想脈動相繫。回顧,不是為了重述悲情,或是鞏固「發明」,而是為了在現實的困頓中大步向前,拾回被隱匿的思想方向。 除了劇場史學專題外,本期還收錄了四篇一般論文:吳慧娟的文章討論央視節目《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庫存:5
商港區域外交通船碼頭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
滿額折

4.商港區域外交通船碼頭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

作者:邱永芳; 朱金元; 賴瑞應; 陳昌生; 曾明煜; 許永誠; 陳柏旭; 曾自慶; 江允智; 林志明  出版社:交通部運研所  出版日:2009/04/01 裝訂:平裝
政府為改善臺灣本島與離島,及各離島間居民之海上交通運輸服務,多年來協助地方於商港區域外闢建交通船碼頭(提供交通運輸功能之客船、貨船及客貨小船停靠之碼頭),改善相關旅運安全設施,並透過補助地方政府購置船舶及提供大眾運輸海運營運補貼等政策,以提供國人安全的海上搭船環境。惟政府預算爭取不易,而商港區域外之交通船碼頭改善所需經費不斷增加,為妥善利用有限的財源,商港區域外之交通船碼頭應有通盤性的檢討與整體性
定價:300 元, 優惠價:85 25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