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1500 元
定價
:NT$ 9000 元優惠價
:87 折 7830 元
若需訂購本書,請電洽客服 02-25006600[分機130、131]。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書中將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各地的傳播作爲我國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現象加以總體把握,將漢藏藝風的相互影響作爲藝術史發展的主線,並將這種發展趨勢作爲藏傳佛教藝術的發展史進行研究,從中揭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目次
導言: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第一章 7-9世紀漢藏藝術交流
第一節 藏區吐蕃藝術遺存
第二節 漢藏邊境菩薩造像與漢藏藝術交流
第三節 敦煌吐蕃繪畫
第四節 榆林窟吐蕃時期壁畫
第五節 金剛乘佛教傳入吐蕃與早期雙身像的歷史
第二章 10-13世紀敦煌西域漢地風格藝術對后弘期藏傳佛教藝術復興的影響
第一節 10-11世紀的衛藏寺院及其建築、壁畫和雕塑
第二節 敦煌遺韻:扎塘寺壁畫
第三節 “唐卡”的語源與唐卡的起源
第四節 漢地卷軸畫與唐卡的起源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上)
第一節 蕃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
第二節 黑水城的發現與近年出土的西夏繪畫
第三節 黑水城唐卡與10-13世紀西藏繪畫的風格聯系
第四節 黑水城唐卡中的佛像與“黑水城佛陀”的特徵
第五節 黑水城的蓮花手觀音、佛母與綠度母唐卡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中)
第一節 西夏石窟藏傳風格壁畫:賀蘭山山嘴溝石窟
第二節 東千佛洞第2窟圖像布局與第5窟八塔變源流
第三節 榆林窟藏密壁畫
第四節 達摩多羅、寶勝如來與布袋和尚:吐蕃、西夏、漢地與蒙古的美術關係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
第一節 西夏石窟藏傳風格壁畫:莫高窟第465窟圖像辨識與分析
第二節 莫高窟第465窟壁畫的風格與年代
第三節 莫高窟第464.窟與第465窟壁畫創作年代分析
第四章 元代中原藏傳佛教藝術(上)
第一節 藏傳佛教東漸與元代漢藏藝術交流
第二節 藏傳佛教在大都的傳播
第三節 藏傳佛教藝術在江南的傳播(上):杭州飛來峰藏傳佛教造像
第四節 藏傳佛教藝術在江南的傳播(下):吳山寶成寺與鎮江過街塔
第四章 元代中原藏傳佛教藝術(下)
第一節 中原其他地區的藏傳佛教藝術遺存
第二節 元代的漢藏版畫和緙絲唐卡
第三節 西藏薩迦、夏魯寺藝術與元代漢藏藝術交流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上)
第一節 明代西藏藝術對中原內地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明代西藏本土的藏傳佛教藝術
第三節 青海樂都瞿曇寺(上)
第四節 青海樂都瞿曇寺(下)
第五節 紅城感恩寺的繪畫與雕塑
第六節 妙因寺萬歲殿暗廊佛傳壁畫辨識與風格源流
第七節 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石塔與湖北襄陽廣德寺多寶塔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中)
第一節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第二節 北京西山大覺寺的佛教造像藝術
第三節 北京翠微山法海寺與漢藏藝術交流
第四節 北京智化寺轉輪藏木雕
第五節 北京的三座明代藏式佛塔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下)
第一節 《如來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第二節 永樂、成化和正德年施唐卡
第三節 明內府寫經插圖
第四節 明代寫經與印經插圖
第五節 明代美術裝飾的藏傳母題分析
第六章 明代蒙古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呼和浩特大召寺
第二節 內蒙古席力圖召及其古佛殿壁畫
第三節 烏素圖召慶緣寺
第四節 美岱召
第五節 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寨石窟壁畫
第七章 清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清代蒙藏漢文化圈的形成及其藝術風格的相互影響
第二節 雨花閣:藏傳佛教密宗四部思想的脈絡
第三節 梵華樓:完整的藏傳佛教神系(上)
第三節 梵華樓:完整的藏傳佛教神系(下)
第四節 清代宮廷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上)
第四節 清代宮廷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下)
第五節 清代宮廷藏傳佛教繪畫藝術
第六節 清代藏傳佛教造像圖集與藏傳佛教圖像學
第七節 多倫諾爾與熱河藏傳佛教美術遺跡
第八章 清代北京和南方的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北海瓊華島永安寺
第二節 清代最大的皇家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
第三節 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第四節 西黃寺清凈化城塔院
第五節 江蘇揚州蓮性寺白塔與四川廣元千佛崖章嘉活佛造第223龕
第九章 清代西蒙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包頭五當召與呼和浩特五塔寺
第二節 昆都侖召的藏傳佛教壁畫藝術
第三節 哲布尊丹巴時期喀爾喀蒙古金銅佛造像風格
附錄
參考文獻
漢梵藏專名索引
第一章 7-9世紀漢藏藝術交流
第一節 藏區吐蕃藝術遺存
第二節 漢藏邊境菩薩造像與漢藏藝術交流
第三節 敦煌吐蕃繪畫
第四節 榆林窟吐蕃時期壁畫
第五節 金剛乘佛教傳入吐蕃與早期雙身像的歷史
第二章 10-13世紀敦煌西域漢地風格藝術對后弘期藏傳佛教藝術復興的影響
第一節 10-11世紀的衛藏寺院及其建築、壁畫和雕塑
第二節 敦煌遺韻:扎塘寺壁畫
第三節 “唐卡”的語源與唐卡的起源
第四節 漢地卷軸畫與唐卡的起源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上)
第一節 蕃夏文化交流與西夏的藏傳佛教
第二節 黑水城的發現與近年出土的西夏繪畫
第三節 黑水城唐卡與10-13世紀西藏繪畫的風格聯系
第四節 黑水城唐卡中的佛像與“黑水城佛陀”的特徵
第五節 黑水城的蓮花手觀音、佛母與綠度母唐卡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中)
第一節 西夏石窟藏傳風格壁畫:賀蘭山山嘴溝石窟
第二節 東千佛洞第2窟圖像布局與第5窟八塔變源流
第三節 榆林窟藏密壁畫
第四節 達摩多羅、寶勝如來與布袋和尚:吐蕃、西夏、漢地與蒙古的美術關係
第三章 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
第一節 西夏石窟藏傳風格壁畫:莫高窟第465窟圖像辨識與分析
第二節 莫高窟第465窟壁畫的風格與年代
第三節 莫高窟第464.窟與第465窟壁畫創作年代分析
第四章 元代中原藏傳佛教藝術(上)
第一節 藏傳佛教東漸與元代漢藏藝術交流
第二節 藏傳佛教在大都的傳播
第三節 藏傳佛教藝術在江南的傳播(上):杭州飛來峰藏傳佛教造像
第四節 藏傳佛教藝術在江南的傳播(下):吳山寶成寺與鎮江過街塔
第四章 元代中原藏傳佛教藝術(下)
第一節 中原其他地區的藏傳佛教藝術遺存
第二節 元代的漢藏版畫和緙絲唐卡
第三節 西藏薩迦、夏魯寺藝術與元代漢藏藝術交流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上)
第一節 明代西藏藝術對中原內地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明代西藏本土的藏傳佛教藝術
第三節 青海樂都瞿曇寺(上)
第四節 青海樂都瞿曇寺(下)
第五節 紅城感恩寺的繪畫與雕塑
第六節 妙因寺萬歲殿暗廊佛傳壁畫辨識與風格源流
第七節 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石塔與湖北襄陽廣德寺多寶塔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中)
第一節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第二節 北京西山大覺寺的佛教造像藝術
第三節 北京翠微山法海寺與漢藏藝術交流
第四節 北京智化寺轉輪藏木雕
第五節 北京的三座明代藏式佛塔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下)
第一節 《如來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第二節 永樂、成化和正德年施唐卡
第三節 明內府寫經插圖
第四節 明代寫經與印經插圖
第五節 明代美術裝飾的藏傳母題分析
第六章 明代蒙古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呼和浩特大召寺
第二節 內蒙古席力圖召及其古佛殿壁畫
第三節 烏素圖召慶緣寺
第四節 美岱召
第五節 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寨石窟壁畫
第七章 清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清代蒙藏漢文化圈的形成及其藝術風格的相互影響
第二節 雨花閣:藏傳佛教密宗四部思想的脈絡
第三節 梵華樓:完整的藏傳佛教神系(上)
第三節 梵華樓:完整的藏傳佛教神系(下)
第四節 清代宮廷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上)
第四節 清代宮廷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下)
第五節 清代宮廷藏傳佛教繪畫藝術
第六節 清代藏傳佛教造像圖集與藏傳佛教圖像學
第七節 多倫諾爾與熱河藏傳佛教美術遺跡
第八章 清代北京和南方的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北海瓊華島永安寺
第二節 清代最大的皇家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
第三節 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第四節 西黃寺清凈化城塔院
第五節 江蘇揚州蓮性寺白塔與四川廣元千佛崖章嘉活佛造第223龕
第九章 清代西蒙藏傳佛教藝術
第一節 包頭五當召與呼和浩特五塔寺
第二節 昆都侖召的藏傳佛教壁畫藝術
第三節 哲布尊丹巴時期喀爾喀蒙古金銅佛造像風格
附錄
參考文獻
漢梵藏專名索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