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羅孚文集合集(全七冊)(簡體書)
滿額折

羅孚文集合集(全七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10.5 元
定價
:NT$ 1263 元
優惠價
87109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2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羅孚文集(共7冊)》內容介紹: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從事文化活
動超過半個世紀的羅孚,邀約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寫下他們懷念中的人和
事,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寫名家,不作虛構,但在表現的方
式上,個別可能像小說,原則上還是實事求是的寫實。
有些東西原來都存在在我們的歷史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時間令人遺忘
,但也是時間提醒我們記住歷史,令我們有了記憶。《羅孚文集(共7冊)
》帶你領略一代大師的風采。

目次

《香港人和事》
編者的話
金應熙的博學與迷惘
話說金庸
一段護書往事——記陳君葆先生
吾家翁——記陳夢因
“云姊姊”和《新兒童》
復觀先生與香港
梁厚甫首創怪論
素描黃永玉
統戰高手費彝民
嘉道理勛爵二三事
“人間國寶”饒宗頤
香港半世憶群師
我的早年廣播生涯
巴金在香港發表《隨想錄》期間一批信件注釋
往事模糊蘆花岸——香港九華徑的一些回憶
記鄧爾雅先生
李先生的迷宮
我的義父和老師林風眠
那天晚上
香港的紅酒
說不完的馬照跑
狗尾續貂話古龍
舊信封藏逐客令
少芳的故事
李秉仁辦《書譜》
錢穆先生——憶舊游之一
《香港人和事》后記
《香港人和事》重要啟事

《南斗文星高》
輯一
巴金熱
世紀同齡老畫家——林風眠在香港
回想《知堂回想錄》
周作人其文
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
回憶曹聚仁先生
我所知道的葉靈鳳先生
鳳兮,鳳兮——紀念葉靈鳳逝世十周年
葉靈鳳的后半生
吞旃、坐牢及其他
葉靈鳳二三事
關于《香港方物志》
關于《讀書隨筆》
繁花時節懷紺弩——《聶紺弩傳》代序
紺弩和香港
紺弩和雜文
懷念秦似
秦似和香港
蕭紅的骨灰
蔡元培的墳
魯迅的演講地
章士釗二三事
輯二
香港有亦舒
金色的金庸
陜影下的梁羽生
三蘇——小生姓高
唐人和他的夢
才女強人林燕妮
粱厚甫的寬容和“鬼馬”
象西西這樣的香港女作家
倡倫——香港文壇拓荒人
徐訐也是“三毛之父”
劉以鬯和香港文學
無人不道小思賢——香港新文學史的拓荒人
你一定要看董橋
好一個鐘曉陽
《海光文藝》和《文藝世紀》——兼談夏果、張千帆和唐澤霖
雜花生樹的香港小說
東北雪東方珠
香港的文學和消費文學——代后記
《南斗文星高》后記

《北京十年》
作者自序
羅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
話說羅孚
輯一 我和我的朋友們
十年不尋常
與齊白石為鄰
大鐘接薊門
電子一條街
我的鄰居們
小報與大報
小朋友、女朋友
“沒關系”小姑娘
無為的姑娘們
從尋找聶紺弩開始
“文史館”噴飯
兩位老前輩
三個朋友
王、吳的官司
小丁和老楊
話說圓蹄
楊家的歡聚
朋友的圈子
馮友蘭和四皓
舒蕪的詩
向錢看而向“錢”看
“小餅干”蕭乾
夏衍和舊夢
鐘敬文和啟功
話說周而復
陳邇冬和竇爾墩
王益知和田象奎
章士釗的文和詩
蕭紅的頭發和骨灰
宜興馬和仰雪館
苗老漢和牛油詩
他一身都是專家
常任俠的詩和情
卞之琳和臧克家
李銳·廬山·三峽
三松堂上一老人
笑煞邕漓父子王
文學大師的驚嘆
沈從文的長信
詩人荒蕪的悲劇
輯二 胡風集團人和事
樓適夷和胡風
悼詞上面的文章
三十年往事如煙
文藝青年張中曉
見三回就有了罪
呂熒被揪下臺
魯藜和王曼恬
綠原和中美合作所
賈植芳和漢奸問題
胡風獲平反病好轉
孫鈿的故事
方然死在水溝里
胡風的幻聽
好劍好書真人真杰
彭柏山孤光自照
化鐵是空軍軍官
“蛇窟”內幕
青年侯紅鵝事件
審阿垅的一場戲
審胡風的一場戲
胡風更甚于潘、饒
舒蕪又成胡風余孽
一個又一個怪圈
由胡風到茅盾
何劍薰的h卦術
耿庸與我的記憶
胡風信和舒蕪詩
輯三 我所知道的周作人
不去臺灣來北京
落水的前后
周作人自稱是“看眾”
給毛和周都寫信
苦雨齋訪周作人
書的悲劇人的悲劇
壽則多辱十五年
魯迅對知堂的理解
夫妻和兄弟
青史他年又如何
輯四 潘漢年和袁殊的傳奇
郭有守和袁殊
潘漢年、惲逸群和袁殊
袁殊正式做“漢奸”
二十年獄中生活
惺惺相惜佐爾格
袁殊去訪周作人
荒蕪詩中的潘楊
話說潘漢年
三個故事和二老
左聯舊事兩小開
潘漢年一身重任和神秘
從搜捕到和談
潘漢年和陳立夫會談
玩弄日特于股掌
會見汪精衛帶來的麻煩
毛澤東召見潘漢年
潘漢年重回香港
從香港北上又南下
十天的奇異沉默
潘漢年被捕以后
夫婦重逢團河安家
又進秦城又受審訊
洣江茶場的老夫婦
廖承志質疑陳云平反
何處更尋倩女魂
自始至終潘漢年
十九年后的平反昭雪
《北京十年》后記

《燕山詩話》

從胡喬木到喬木
夏衍和貓的情誼
從俞平伯到胡風
馮雪峰十年祭
空前絕后聶紺弩
王力文革五哀詩
“文章傾國”三家村
馮友蘭詩論毛澤東
秦似悲田漢哭孟超
周作人已經平反了?
“飽吃苦茶辨余味”
書憤放歌吳世昌
精通洋文土詩人
楊憲益詩打一缸油
“生正逢時”吳祖光
陳邇冬十步話三分
碧空樓上探舒蕪
“從來冠冕總堂皇”
鐵骨錚錚邵燕祥
“至今人厭說秦皇”
黃苗子“青蠅拍后”
玉尹老人獄中詩
《燕山詩話》后記

《西窗小品》
卷一 大地和人
感慨萬千
黑暗的日子——重慶雜憶
大地小品
中州小品
黃河小品
長安小品
錦城小品
草堂小品
霧都小品
春城小品
故鄉山水
秋天,桂林山水
綠色的想望
誰殺桂林風景?
靈渠一片石
紅豆子和桃金娘
從文化城開始
苔寺·枯山水·禪
夏雨宜賞苔青青
一株樹的死亡
這屋后這山坡
鬧市一片綠
盛夏的紅影
二十多年一點滄桑
從穿到吃的變化
郊游和市游
市游和自嘲
維園十年后
匆匆
何必嘆匆匆!
慢的享受
人生有常
如旅的人生
歲暮雜感
不知老之將至
年啊,擁抱!
春天,光怪陸離
秋天,舉杯!
月的節日
迎春帖
春天的濃淡
夏日之什
思想·山水·文物
看花看畫
你愛貓嗎?
“夜非常大……”
我們的黃色
寂寞得想自殺
三毛錢的好心
府上和先生
第一次踏上八寶山
重陽雪·冬至雪
文化沙漠嗎?
“大香港心態”?
太平門和太空人
留學生活以外
曼殊上人詩卷
“少愧猖狂薄老成”——回憶柳亞子先生桂林重慶二三事
卷二 西窗小品
郁達夫的詩
郁達夫未發表的詩
曼殊上人的畫
弘一法師的字
黃花節憶潘冷殘
新發現的魯迅一首詩
懷“雨巷詩人”
楊振寧和你和我
山水的天下
因柑憶柳州
一梨一世界
花城冬日
花石的艷丑和虛實
喜聞改了酆都
“時光倒流”
秋花秋色
秋扇秋燈
秋風秋雨
賞星樂事
登高之樂
秋天的陽光
冬日雜寫
春節種種
春蠶到死
“我比前賢路已寬”
黃仲則和我們的秋思
小蜥蜴之夜
草木蟲魚
蛇與年
“醉名甚大”
茶的禮贊
“咖啡或茶”
黃河鯉和文慶鯉
辣椒禮贊
咸蛋禮贊
吃狗和吃蛇
筍殼魚、臭豆腐
烤薯、煨栗、烘粑粑
音樂家庭
孩子們的笑料
“我愛你……”
談“飛”色變
孩子們的一清二楚
王錫爵飛去了哪里?
有感于鄧稼先做小工
許士杰、陳香梅和一個公式
“便民”二題
寄語總編輯們
宴會的規模
宴會座位學
捧罵香港
何必“未亡人”
深感于沈從文之逝世
關于沈從文逝世消息的雜感
有這么一位大人先生
出土文物和時報奇文
帽子和擁抱
張千帆《勁草集》序
周末雜感
《西窗小品》后記

《文苑繽紛》
卷一 人和書
丹青是燦然的,不朽的——懷念林風眠老人
江湖煙霧怎相忘?——懷念徐復觀先生
千古文章未盡才——懷念楊剛大姐
蕭乾和《大公報》
兩次武俠的因緣
白干灑處憶蕭銅
小記蕭銅
紺弩端木香港一段緣
徐哥的女兒和文章
郁達夫的詩和香港
關于《知堂回想錄》
《知堂回想錄》的回歸
《葉靈鳳卷》前言
“哀莫大于心不死”——《聶紺弩詩全編》后記
香港·文學革命·偉大作品
香港文學初見里程碑——《香港文學大事年表》志喜
無聲的北上
范曾搖尾吟詩歸
從《廢都》到《墓床》
書是生活中的鹽
書,未必是讀的
半山一條文學徑
關于蔡元培的墳
卷二 島居新語
嚴肅的劉以鬯
黃永玉和沈從文夫人
香港陳跡
林風眠裸女風波
黃般若的畫
張大千大畫廬山圖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黃慶云“莫你哀”
廿年一畫慶珠還
青山青史豈相忘
悼虛白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長跑者的長逝
蕭銅的不幸
詩人歐外之逝
“長與物華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詩!
毛續喬詩
喬冠華的丹心詩心
冒效魯和錢鐘書
范用溫馨的小書
李歐梵奇遇記
柯靈的大著長篇
拍蠅掃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詩笑話
北京裸畫的平反
書法家多少錢一斤?
奇妙的稿酬標準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鬧劇
《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
查泰萊夫人和撒切爾夫人
看,這《廢都》!
“浪子回頭笑范曾”
何必稱“公”
章亞若墓在桂林
“讓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國團,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話
世紀末在大陸
要為溥儀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絲韋隨筆》跋
卷三 文苑繽紛
魯迅和毛澤東未解之謎
毛澤東的稿費
葉靈鳳和魯迅的罵戰
葉靈鳳日記談魯迅
曹聚仁的《魯迅評傳》
曹聚仁的《魯迅年譜》
高旅和聶紺弩
九年辛苦出奇書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藝》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愛水而又不愛“水”的詩人——懷念聽水詩人王辛笛先生
黃蒙田·竹鄉·張大干
吳其敏的文史小品
楊剛、《文藝》和香港文壇
楊剛之死
憶孫毓棠和幾位老師
香港文學和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革命文學?文學革命?
金庸的治學和辦報
雅俗共賞和雅俗共處
郁風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貶胡蘭成
卷四 島居雜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話
樓適夷老人的鼓勵
悼一丁先生
適夷筆下的魯迅、雪峰和紺弩
碧空樓頭的夸贊
王匡徐復觀一段詩緣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喬木為禍聶紺弩?
詩人學者陳夢家四十年祭
文革遺禍禍及巴金《隨想錄》
為荃麟葛琴興哀
“關東奇人”心輕白虎堂
黃宗江是善本奇書
詩人公劉和香港的緣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馬國亮和《良友憶舊》
金堯如攬月摩星詞
一位女詩人的遠去
朱光潛小徑和艷紫荊市花
“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
回顧抗戰和國殤
張靈甫的生前死后
張靈甫的遺書和妻兒
中國女嬰和美國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霧和大佛
五十年來的感慨
“五月風暴”的回憶
“六七暴動”面面觀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書有未曾經我讀”
桂林埋玉
《文苑繽紛》后記

《香港香港》
芬芳港
香港人
最大的人情
香港的中國心
中國第一港
香港的世界第一
億字頭的人
四大支柱和擎天一柱
雪恥的工業
國際金融中心
銀行多過米鋪
“金魚缸”狂潮
旅游天堂
太平山頂望下來
宋臺和宋城
海洋公園
吃在香港
一盅兩件
食街和為食街
大檔和大牌檔
酒和酒之外
大廈和天橋
大廈千萬間
樓花種種
行路難不難
游車河
電話和藕線
水哉水哉
衣乎衣乎
“快活一百年”
麻雀耍樂
搶劫國際化
跨國黑社會
鳳樓和別墅
“走鬼”


“勝完可以再勝”
女強人
再談女強人
女強人之外
女人街
菲律賓女傭
報紙城
爬格子動物
塊塊框框
新派武俠小說
工夫片
電影圈
“茄喱啡”
五臺山·電視人
體育小景
大學和大學生
巴金熱
藝員和神
諸神和關公
看相算命,排隊等一年
三板斧
墻外·墻里
墻上狐影
雞脾打鬼
綠與黑
時間就是,效率就是……
小農和荒村
漁村和避風塘
特殊的九龍城寨
奇異中英街
香港·蛇口·深圳
香港澳門“雙城記”
“我愛香港”
香港好
“好在自由”
壞在哪里?
一片心聲
公仔紙和免費報
《香港,香港……》后記

序言

我行我素我羅孚
在網上搜索“羅孚”這個詞,往往可以搜到的是一個名貴的汽車品牌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羅孚”,卻是一位文人,一位有名的文人,一位
頗有來歷的文人。
羅孚是他的筆名,他本名羅承勛,1921年生于廣西桂林。
他是一位報人。1941年在桂林參加《大公報》,從練習生做起,先后
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的《大公報》館工作,一共干了41年。徐鑄成說
他文品皆優,胡政之也說他頭腦清楚。他做到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和
香港《新晚報》(即《大公晚報》)的總編輯,還編過《大公報》、《文
匯報》的《文藝》周刊和《海光文藝》月刊等。
但他又不僅僅是一位報人。
1947年,他作為進步知識分子,參與了重慶地下黨的理論刊物《反攻
》的創辦和編輯工作,《反攻》的領導人正是當時還沒有被稱作江姐的江
竹筠。1948年,他在香港加人了中國共產黨,以后長期在廖承志同志的領
導下工作,廖公稱他作“羅秀才”。
上世紀50年代,葉靈鳳寓居香港,在他和朋友們的鼓動和幫助下,為
左派報刊撰文,一時間鳳兮歸來,霜紅正晚。70年代末,聶紺弩從沁園回
到家,一副病軀,滿腦子都是詩。他在香港以野草出版社為名,出版了聶
詩《三草》,如今,老聶的詩成了一代人的心靈史。更早一些時候,查良
鏞還是一位編輯,寫了幾部電影劇本也沒找到感覺,他鼓勵這位同事在《
新晚報》上開天辟地寫武俠小說,以后,我們就看到了“金色的金庸”;
類似的,還有梁羽生。再晚一些時候,他在《讀書》雜志上寫文章介紹香
港作家,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橋》,使得這位經濟學出身的編輯,更上層
樓,名滿大江南北……
其實他還是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把發表過的文章匯集成
冊,有《風雷集》(1957)、《西窗小品》(1965)、《繁花集》(1972
)和《香港文叢·絲韋卷》(1993)。作為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他不
遺余力地為主旋律謳歌,似乎其中也有那么一點“風花雪月”。有人稱他
是香港左派文化陣營中的“一支健筆”,他卻說,早年的文章不忍猝讀,
“四十多年來我寫了不少假話,錯話,鐵案如山,無地自容”。蕭乾評論
說:“這是巴金的《真話集》問世以來,我第二次見識到這樣的勇氣,這
樣的良知,這樣的自我揭露。”
1982年起,由于一個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原因,他在北京蟄居了十年。
從此,羅承勛改名為史林安。可是,黃苗子和郁風一定要管他叫“史臨安
”,臨安者,南宋偏安之地后來的杭州是也。
北京十年,其實不是蟄居,是謫居。走了羅孚,來了“柳蘇”。柳、
蘇,當是柳宗元和蘇東坡。他說,我安敢自比柳、蘇,只是取了其中的貶
謫之義罷了。話雖這么說,事實上他成了“專職”的作家,也迎來了自己
創作的高峰。這期間,他寫了介紹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香港》、《香
港作家剪影》和《香港文化漫游》,描繪了一幅97以前香港文壇的畫卷,
他肯定香港是有文學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寫下了二十余萬字的散文
和隨筆,見諸大陸和香港的報刊。他還讀詩、寫詩、解詩,自己寫了許多
首舊體詩,編輯了聶紺弩的詩集,寫了《燕山詩話》。柳蘇比起羅孚,又
多了一點冷峻和老辣,好像還有一點憂傷和無奈。
當然,他還不止是寫作,還有交游。和他作忘年交的有:沈從文、夏
衍、冰心、啟功、鐘敬文,他的密友還有舒蕪、舒湮,和他一起吟詩作賦
、唱和作答的有:黃苗子和郁風、丁聰和沈峻、吳祖光和新鳳霞、楊憲益
和戴乃迭,還有黃永玉、王世襄、范用、邵燕祥……這些也都成了他的創
作題材。他為新組建的三聯書店寫作并出謀劃策,沈昌文曾說:“柳蘇先
生熟諳港人港事,許多人、書、事都是他親歷、親聞。文章不僅生動而富
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義。他還幫助我們擴大了自己的出版范圍,開辟了
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1993年,他回到了香港。他說,我對香港,未免有情,我戀香港。余
年無多,“島居”最久。這些年,他又在報刊上以“島居雜談”和“島居
新語”為欄目,寫了大量的散文和隨筆。年事雖高,筆鋒仍健。出版了《
文苑繽紛》、《絲韋隨筆》等書,還編了一個專輯《香港的人和事》。
主持《新晚報》后,他以“羅孚”登記了身份證,也不再用其他筆名
。幾十年來,他用過十幾個筆名。也許是留戀家鄉的山水,他用過“石發
”;抗戰時崇尚羅斯福,同事們管他叫了這個“花名”,他就做了“史復
”和“羅孚”;寫革命文章時是“封建余”;辦報時作“辛文芷(新聞紙
)”;抗戰時期在重慶替宋云彬主編的《民主》周刊寫“無花的薔薇”專
欄時為“絲韋”;上世紀60年代為文時又稱“吳令湄(勿令迷)”。當然
,還有“柳蘇”。現在,羅孚,既是本名,又是筆名。
羅孚“島居”以來,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島居”了起來。今天,我們
整理出版羅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長者的歸來,也應了聶紺弩寫給羅
孚的詩:“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羅孚。”

后記

羅孚先生所編《香港的人和事》一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于
1998年出版繁體中文版,2001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本次出
版受作者委托作了修訂,校正了部分訛誤,刪節了部分內容,書名改為《
香港人和事》。
沈昌文先生多次建議并積極推動羅孚著作的出版,提供了許多第一手
材料,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還在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給予了具體指導;
黃苗子先生在住院期間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陳子善先生熱情地撰寫了推薦
信并提出了一些建議;陳平原、李懷宇二位先生也給予了許多支持;田珅
、董曦陽二位先生在前期做了許多重要工作;羅海雷先生提供了大量資料
和照片。在此深表感謝。
范用先生生前一直關心羅孚著作的出版。在本書付排期間,范用先生
不幸去世,在此謹表哀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9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