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編著的《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社會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余位人物來回穿梭其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侖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并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于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
作者:(俄)列夫·托爾斯泰 譯者:劉文飛
名人/編輯推薦
僅從小說的題名來看,列夫·托爾斯泰編著的《戰爭與和平》就是一部史詩。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與和平便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題,如同生與死、愛與恨之于個人生活一樣。托爾斯泰的小說廣泛地描繪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這里的“戰爭”,是指1805—1812年間俄羅斯與法蘭西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直到庫圖佐夫率兵徹底擊退拿破侖;這里的“和平”,是指這段時間里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從貴族階級的舞會、出獵,到普通士兵的戰斗生活和農民的日常勞動。
序
列夫·托爾斯泰,一座令人景仰的聖山,人們將他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繼古希臘文學、莎士比亞之後的第三個高峰;《戰爭與和平》,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它是托爾斯泰三部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中最早的一部。
托爾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圖拉的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幼時便失去父母,在姑媽的監護下成長,接受了典型的貴族式家庭教育,16歲時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後又轉至法律系,但因迷戀社交、迷戀哲學閱讀而淡漠學業,終于在1847年退學,回到劃歸他所有的他母親的遺產——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并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1851年,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去高加索地區服兵役,參加過與當地山民的戰斗,兩年之後被提升為準尉。克里米亞戰爭時,他又自愿來到塞瓦斯托波爾,在要塞中任炮兵連長,表現十分勇敢。1856年,他以中尉銜退役,此後游歷了西歐諸國。回到莊園後,他先後進行了一些旨在解放農奴的改革,但因得不到農民的理解而收效甚微。1862年9月,他與莫斯科一位醫生的女兒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別爾斯結婚,從此過起恬靜、淡泊的莊園式家庭生活,并開始專心致志于《戰爭與和平》的寫作。經過6年艱苦、細致的創作,《戰爭與和平》終于在1869年問世,并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在這之後,托爾斯泰開始對生活的意義感到懷疑,對貴族的生活方式感到厭惡,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過程。在《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復活》(1889—1899)以及眾多的小說、劇作和論文中,托爾斯泰卓越地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批判,宣傳了他以博愛和不以暴力抗惡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從而達到了俄國乃至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頂峰。1910年11月10日,對莊園生活深感絕望的八十余歲的老人托爾斯泰,終于離家出走,試圖徹底地拋棄慣常的生活。幾天後,老人因在旅途中染上肺炎而病逝在梁贊至烏拉爾鐵路線上一個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上。
根據托爾斯泰的遺囑,他的遺體被運回故園,安葬在雅斯納雅·波利亞納的一片樹林中。童年時,列夫·托爾斯泰曾與他的哥哥一同在這片樹林中尋找過傳說中那種能帶來幸福的“綠色魔杖”。如今,走進這座已辟為博物館的托爾斯泰故居,沿著幽深的林中小徑,可以一直走到托爾斯泰的身邊。托爾斯泰的墓上沒有十字架,更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片萋萋的芳草,但這無疑是一座豐碑,簡樸然而永恒。
僅從小說的題名來看,《戰爭與和平》就是一部史詩。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與和平便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題,如同生與死、愛與恨之于個人生活一樣。托爾斯泰的小說廣泛地描繪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這里的“戰爭”,是指1805—1812年間俄羅斯與法蘭西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直到庫圖佐夫率兵徹底擊退拿破侖;這里的“和平”,是指這段時間里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從貴族階級的舞會、出獵,到普通士兵的戰斗生活和農民的日常勞動。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又長期生活在上流社會的社交界中,他寫起這一階層的生活、刻畫起這一階層人士的心理來,可謂得心應手;他刻意接近下層人民,主動地去體驗平民的生活方式,使他又具有了一般貴族所沒有的對人民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托爾斯泰長期在軍中服役,并擔任過下級軍官,這使他能生動地寫出戰場上的細節,使他能比別人對戰爭及其意義和性質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說,無論是對“戰爭”還是“和平”,托爾斯泰在寫作這部巨著前都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和深刻的體驗。他在寫作《戰爭與和平》之前即已創作出的、後為他贏得廣泛聲譽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和軍事題材的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就可以分別被視為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方面生活體驗的積淀,是史詩《戰爭與和平》的鋪墊。
《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社會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余位人物來回穿梭其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侖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并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于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中出現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與四大家族有各種聯系的貴族人物,他們被作者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為趨附宮廷、投機鉆營的庫拉金家族,他們漠視祖國的文化,在國難當頭時仍沉湎于尋歡作樂;一類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安德烈和彼埃爾,是接近人民、在危急關頭為國分憂的人物,他們甚至能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一切。在贊美這一類型的貴族精華的同時,作者也描寫了普通人民中的杰出代表,這些普通的官兵在戰爭中體現出的樸實勇敢、高尚忠誠的品質,與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渺小的貴族統治者恰成鮮明的對比。
《戰爭與和平》對戰爭的大場面描寫是無與倫比的,作家在短短的一兩個章節中,就能將數萬人拼搏的戰場描寫得有聲有色。作家又能在幾段看似簡單的敘述性文字中,準確地描寫出一個個關鍵的政治事件和歷史轉折過程。與此同時,托爾斯泰又能深入進多個人物的內心,讓客觀的歷史畫面描寫與微觀的人物心理歷程相互媲美。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性格發展合情合理,他的這一藝術手法,後來被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為“心靈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爾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藝術才華,是其“道德情感的純凈”,這一點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突出的體現。通過彼埃爾、安德烈等人深刻的內心反省過程,我們似乎能看到托爾斯泰苦苦追求自我靈魂凈化的軌跡。與對道德情感的描寫相關的,還有托爾斯泰的道德學說,即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主義是在托爾斯泰的晚年時最終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如博愛、不以暴力抗惡等,在《戰爭與和平》中已有了鮮明的體現,如作者通過卡拉塔耶夫的形象就宣傳了他的勿抗惡思想。列寧曾評價說,托爾斯泰及其創作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而我們也可以說,《戰爭與和平》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托爾斯泰本人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鏡子。
托爾斯泰是不朽的,《戰爭與和平》也同樣是不朽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戰爭與和平》幾乎已被翻譯成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擁有數不清的版本和讀者。早在20世紀之初的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托爾斯泰的小說就已被介紹到中國(《托氏宗教小說》)。抗戰時期,由郭沫若翻譯的《戰爭與和平》(第一卷)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此後至今,又有多種全譯本出現,使幾代的中國讀者得以在托氏的巨著中神游。
然而,洋洋四大卷一百余萬字的這部巨著,也讓一部分讀者難以卒讀,尤其在生活節奏空前加快的今天。于是,我們出了這個縮譯本。這個工作是冒險的,因為托爾斯泰的作品幾乎是字字珠璣,原本是不必刪削一個字的。而我們斗膽做不可為之事,所奉之原則為:不破壞原著結構,不損害原書中的主要形象,只將小說中的次要情節、次要人物刪去,力求保持原書的“原味”。比如,對原著中的某些“經典”場景,如安德烈戰場負傷倒下後對天空的凝望以及由此而悟出的生命的意義和戰爭的無謂,彼埃爾與安德烈在夕陽輝映中的渡船上關于人生和人生意義的談話,安德烈去娜塔莎家做客時來回路上兩次路見老橡樹不同的所見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的心理狀態,娜塔莎坐在窗口對明月的遙望和她的遐想,娜塔莎與瀕死的安德烈的相見,等等,我們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按照原著翻譯出來的。有了這些原韻,再加上連貫的情節,我們希望能讓讀者讀到一部簡短但完整的《戰爭與和平》,與不朽的托爾斯泰進行又一次短暫而又深刻的交流。
劉文飛
托爾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圖拉的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幼時便失去父母,在姑媽的監護下成長,接受了典型的貴族式家庭教育,16歲時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後又轉至法律系,但因迷戀社交、迷戀哲學閱讀而淡漠學業,終于在1847年退學,回到劃歸他所有的他母親的遺產——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并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1851年,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去高加索地區服兵役,參加過與當地山民的戰斗,兩年之後被提升為準尉。克里米亞戰爭時,他又自愿來到塞瓦斯托波爾,在要塞中任炮兵連長,表現十分勇敢。1856年,他以中尉銜退役,此後游歷了西歐諸國。回到莊園後,他先後進行了一些旨在解放農奴的改革,但因得不到農民的理解而收效甚微。1862年9月,他與莫斯科一位醫生的女兒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別爾斯結婚,從此過起恬靜、淡泊的莊園式家庭生活,并開始專心致志于《戰爭與和平》的寫作。經過6年艱苦、細致的創作,《戰爭與和平》終于在1869年問世,并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在這之後,托爾斯泰開始對生活的意義感到懷疑,對貴族的生活方式感到厭惡,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過程。在《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復活》(1889—1899)以及眾多的小說、劇作和論文中,托爾斯泰卓越地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批判,宣傳了他以博愛和不以暴力抗惡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從而達到了俄國乃至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頂峰。1910年11月10日,對莊園生活深感絕望的八十余歲的老人托爾斯泰,終于離家出走,試圖徹底地拋棄慣常的生活。幾天後,老人因在旅途中染上肺炎而病逝在梁贊至烏拉爾鐵路線上一個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上。
根據托爾斯泰的遺囑,他的遺體被運回故園,安葬在雅斯納雅·波利亞納的一片樹林中。童年時,列夫·托爾斯泰曾與他的哥哥一同在這片樹林中尋找過傳說中那種能帶來幸福的“綠色魔杖”。如今,走進這座已辟為博物館的托爾斯泰故居,沿著幽深的林中小徑,可以一直走到托爾斯泰的身邊。托爾斯泰的墓上沒有十字架,更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片萋萋的芳草,但這無疑是一座豐碑,簡樸然而永恒。
僅從小說的題名來看,《戰爭與和平》就是一部史詩。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與和平便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題,如同生與死、愛與恨之于個人生活一樣。托爾斯泰的小說廣泛地描繪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這里的“戰爭”,是指1805—1812年間俄羅斯與法蘭西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直到庫圖佐夫率兵徹底擊退拿破侖;這里的“和平”,是指這段時間里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從貴族階級的舞會、出獵,到普通士兵的戰斗生活和農民的日常勞動。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又長期生活在上流社會的社交界中,他寫起這一階層的生活、刻畫起這一階層人士的心理來,可謂得心應手;他刻意接近下層人民,主動地去體驗平民的生活方式,使他又具有了一般貴族所沒有的對人民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托爾斯泰長期在軍中服役,并擔任過下級軍官,這使他能生動地寫出戰場上的細節,使他能比別人對戰爭及其意義和性質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說,無論是對“戰爭”還是“和平”,托爾斯泰在寫作這部巨著前都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和深刻的體驗。他在寫作《戰爭與和平》之前即已創作出的、後為他贏得廣泛聲譽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和軍事題材的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就可以分別被視為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方面生活體驗的積淀,是史詩《戰爭與和平》的鋪墊。
《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社會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余位人物來回穿梭其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侖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并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于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中出現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與四大家族有各種聯系的貴族人物,他們被作者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為趨附宮廷、投機鉆營的庫拉金家族,他們漠視祖國的文化,在國難當頭時仍沉湎于尋歡作樂;一類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安德烈和彼埃爾,是接近人民、在危急關頭為國分憂的人物,他們甚至能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一切。在贊美這一類型的貴族精華的同時,作者也描寫了普通人民中的杰出代表,這些普通的官兵在戰爭中體現出的樸實勇敢、高尚忠誠的品質,與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渺小的貴族統治者恰成鮮明的對比。
《戰爭與和平》對戰爭的大場面描寫是無與倫比的,作家在短短的一兩個章節中,就能將數萬人拼搏的戰場描寫得有聲有色。作家又能在幾段看似簡單的敘述性文字中,準確地描寫出一個個關鍵的政治事件和歷史轉折過程。與此同時,托爾斯泰又能深入進多個人物的內心,讓客觀的歷史畫面描寫與微觀的人物心理歷程相互媲美。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性格發展合情合理,他的這一藝術手法,後來被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為“心靈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爾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藝術才華,是其“道德情感的純凈”,這一點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突出的體現。通過彼埃爾、安德烈等人深刻的內心反省過程,我們似乎能看到托爾斯泰苦苦追求自我靈魂凈化的軌跡。與對道德情感的描寫相關的,還有托爾斯泰的道德學說,即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主義是在托爾斯泰的晚年時最終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如博愛、不以暴力抗惡等,在《戰爭與和平》中已有了鮮明的體現,如作者通過卡拉塔耶夫的形象就宣傳了他的勿抗惡思想。列寧曾評價說,托爾斯泰及其創作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而我們也可以說,《戰爭與和平》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托爾斯泰本人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鏡子。
托爾斯泰是不朽的,《戰爭與和平》也同樣是不朽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戰爭與和平》幾乎已被翻譯成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擁有數不清的版本和讀者。早在20世紀之初的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托爾斯泰的小說就已被介紹到中國(《托氏宗教小說》)。抗戰時期,由郭沫若翻譯的《戰爭與和平》(第一卷)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此後至今,又有多種全譯本出現,使幾代的中國讀者得以在托氏的巨著中神游。
然而,洋洋四大卷一百余萬字的這部巨著,也讓一部分讀者難以卒讀,尤其在生活節奏空前加快的今天。于是,我們出了這個縮譯本。這個工作是冒險的,因為托爾斯泰的作品幾乎是字字珠璣,原本是不必刪削一個字的。而我們斗膽做不可為之事,所奉之原則為:不破壞原著結構,不損害原書中的主要形象,只將小說中的次要情節、次要人物刪去,力求保持原書的“原味”。比如,對原著中的某些“經典”場景,如安德烈戰場負傷倒下後對天空的凝望以及由此而悟出的生命的意義和戰爭的無謂,彼埃爾與安德烈在夕陽輝映中的渡船上關于人生和人生意義的談話,安德烈去娜塔莎家做客時來回路上兩次路見老橡樹不同的所見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的心理狀態,娜塔莎坐在窗口對明月的遙望和她的遐想,娜塔莎與瀕死的安德烈的相見,等等,我們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按照原著翻譯出來的。有了這些原韻,再加上連貫的情節,我們希望能讓讀者讀到一部簡短但完整的《戰爭與和平》,與不朽的托爾斯泰進行又一次短暫而又深刻的交流。
劉文飛
目次
第一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聲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聲
第一部
第二部
書摘/試閱
“您好,公爵,熱亞那和盧卡不過是拿破侖家的領地罷了。可是我要警告您,如果您還不告訴我,我們已經有了戰爭,如果您還敢掩飾這個基督叛徒的一切罪惡和暴行,我就要和您絕交,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忠實的仆人’,像您說的那樣。哦,您好,您好,我知道,我嚇著您了,請坐下來談吧。”
這番話是大名鼎鼎的安娜·舍列爾在1805年7月接待第一個前來赴晚宴的達官要人瓦西里公爵時所說的。她是皇後身邊的女官和心腹。
“我的上帝,多么厲害的責難啊!”進屋來的公爵答道,他一點也沒有因為這樣的接待而感到不安。他穿著繡花的禮服、長筒襪和低口鞋,佩著幾枚勛章,扁平的臉上帶著明朗的表情。
他的法語說得那么文雅,他的語調那么溫和寬厚,那種法語不但是我們的祖先用來說話的,而且是用來構思的,而那種語調又是在社交界和宮廷中閱歷深厚的要人所特有的。他走到安娜面前,向她俯下灑過香水的光亮的禿頭,吻了吻她的手,然後安閑地坐到沙發上,與安娜交談起來。
瓦西里談話總是懶洋洋的,好像演員在說老戲中的道白。反之,安娜雖然40歲了,卻仍十分興奮而沖動。
做一個熱情的女子,已經成為她的社會職責。有時候,她雖然不愿意這樣做,但為了不辜負熟人們的期望,她還是做起了熱心人。那不斷流露在她臉上的、被制約的笑容,雖然和她憔悴的面容不相稱,但就像被溺愛的孩子所表現的那樣,她似乎知道自己可愛的短處,可是她既不愿意也不能夠矯正,而且也不覺得需要矯正。
她與公爵談了政治,談了今晚要來的客人,還談到了她無比尊敬的女皇。最後,在一段沉默之後,她向公爵湊近了一些,露出親切的微笑,似乎借此表示,政治的和社交的談話已經結束,而知心的談話現在要開始了。“我常常想,人生的幸福有時候分配得多么不公平。為什么命運給了您兩個這樣好的孩子,兩個這樣可愛的孩子?您的小兒子阿納托利不算在內,我不喜歡他,”她豎起她的眉毛不容辯解地加上這一句,“但是您,說實話,就是不賞識他們,所以您不配做他們的父親。”
瓦西里公爵皺了皺眉頭。“我怎么辦呢?”他終于說了,“您知道,為了他們的教育,凡是父親能做的,我都做了,但是他們兩個都成了傻瓜。伊波利特至少還是一個安分的傻瓜,而阿納托利卻不知天高地厚。這是他倆唯一的區別。”他說著,比平常更不自然更興奮地微笑著,因此,他嘴角的皺紋便特別醒目地表現出了意外的粗俗和讓人討厭的東西。
安娜沉思了一會兒。
“您從來沒有想到替您放蕩的兒子阿納托利娶親嗎?據說,老姑娘們都有替別人做媒的嗜好。我自己還沒有感覺到這種弱點,但是我心目中有一個姑娘,她和父親住在一起,生活很不幸,她就是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小姐。”
瓦西里公爵沒有回答,然而,他具有交際家所特有的那種敏銳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他點了點頭,表示他在考慮這番話。“哦,您知道嗎?阿納托利一年要花掉我四萬盧布。”他說,顯然難以克制住他不快的思緒,他沉默了一會兒,“如果這樣下去,五年以後怎么辦呢?這就是做父親的好處。您的那位公爵小姐,她有錢嗎?”
“她的父親很有錢,可是也很吝嗇。他住在鄉下,您知道,他就是那位有名的鮑爾康斯基公爵,他在先帝在世的時候就退役了,外號叫‘普魯士王’。他人很聰明,但是脾氣有點古怪,讓人難以接受。那位可憐的小姐非常不幸。她的哥哥是庫圖佐夫的副官,不久前才娶了麗莎·梅南,他今天也要來這里。”
“聽我說,親愛的安娜,”公爵說,他突然抓住了對方的手,又因為什么原因把她的手向下拉。“幫我做成這件事情吧,我永遠是您最忠實的仆人。她是大家閨秀,又有錢,這都正是我需要的。”
他用他所特有的隨便、親昵、優雅的動作,握住女官的手吻了一下,然後一面搖著女官的手,一面躺到靠背椅上,眼睛卻望著別處。
“別著急,”安娜沉吟著說道,“我今天晚上要和麗莎談一談,這件事也許能辦成。”P3-4
這番話是大名鼎鼎的安娜·舍列爾在1805年7月接待第一個前來赴晚宴的達官要人瓦西里公爵時所說的。她是皇後身邊的女官和心腹。
“我的上帝,多么厲害的責難啊!”進屋來的公爵答道,他一點也沒有因為這樣的接待而感到不安。他穿著繡花的禮服、長筒襪和低口鞋,佩著幾枚勛章,扁平的臉上帶著明朗的表情。
他的法語說得那么文雅,他的語調那么溫和寬厚,那種法語不但是我們的祖先用來說話的,而且是用來構思的,而那種語調又是在社交界和宮廷中閱歷深厚的要人所特有的。他走到安娜面前,向她俯下灑過香水的光亮的禿頭,吻了吻她的手,然後安閑地坐到沙發上,與安娜交談起來。
瓦西里談話總是懶洋洋的,好像演員在說老戲中的道白。反之,安娜雖然40歲了,卻仍十分興奮而沖動。
做一個熱情的女子,已經成為她的社會職責。有時候,她雖然不愿意這樣做,但為了不辜負熟人們的期望,她還是做起了熱心人。那不斷流露在她臉上的、被制約的笑容,雖然和她憔悴的面容不相稱,但就像被溺愛的孩子所表現的那樣,她似乎知道自己可愛的短處,可是她既不愿意也不能夠矯正,而且也不覺得需要矯正。
她與公爵談了政治,談了今晚要來的客人,還談到了她無比尊敬的女皇。最後,在一段沉默之後,她向公爵湊近了一些,露出親切的微笑,似乎借此表示,政治的和社交的談話已經結束,而知心的談話現在要開始了。“我常常想,人生的幸福有時候分配得多么不公平。為什么命運給了您兩個這樣好的孩子,兩個這樣可愛的孩子?您的小兒子阿納托利不算在內,我不喜歡他,”她豎起她的眉毛不容辯解地加上這一句,“但是您,說實話,就是不賞識他們,所以您不配做他們的父親。”
瓦西里公爵皺了皺眉頭。“我怎么辦呢?”他終于說了,“您知道,為了他們的教育,凡是父親能做的,我都做了,但是他們兩個都成了傻瓜。伊波利特至少還是一個安分的傻瓜,而阿納托利卻不知天高地厚。這是他倆唯一的區別。”他說著,比平常更不自然更興奮地微笑著,因此,他嘴角的皺紋便特別醒目地表現出了意外的粗俗和讓人討厭的東西。
安娜沉思了一會兒。
“您從來沒有想到替您放蕩的兒子阿納托利娶親嗎?據說,老姑娘們都有替別人做媒的嗜好。我自己還沒有感覺到這種弱點,但是我心目中有一個姑娘,她和父親住在一起,生活很不幸,她就是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小姐。”
瓦西里公爵沒有回答,然而,他具有交際家所特有的那種敏銳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他點了點頭,表示他在考慮這番話。“哦,您知道嗎?阿納托利一年要花掉我四萬盧布。”他說,顯然難以克制住他不快的思緒,他沉默了一會兒,“如果這樣下去,五年以後怎么辦呢?這就是做父親的好處。您的那位公爵小姐,她有錢嗎?”
“她的父親很有錢,可是也很吝嗇。他住在鄉下,您知道,他就是那位有名的鮑爾康斯基公爵,他在先帝在世的時候就退役了,外號叫‘普魯士王’。他人很聰明,但是脾氣有點古怪,讓人難以接受。那位可憐的小姐非常不幸。她的哥哥是庫圖佐夫的副官,不久前才娶了麗莎·梅南,他今天也要來這里。”
“聽我說,親愛的安娜,”公爵說,他突然抓住了對方的手,又因為什么原因把她的手向下拉。“幫我做成這件事情吧,我永遠是您最忠實的仆人。她是大家閨秀,又有錢,這都正是我需要的。”
他用他所特有的隨便、親昵、優雅的動作,握住女官的手吻了一下,然後一面搖著女官的手,一面躺到靠背椅上,眼睛卻望著別處。
“別著急,”安娜沉吟著說道,“我今天晚上要和麗莎談一談,這件事也許能辦成。”P3-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