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麥田春雪 千里波濤 牽動台海形勢的風吹草動 他都親眼見證
綜觀兩岸政治對抗、密會、談判、協商的歷史轉折
從老蕭融冰之旅、連胡瀛台夜宴,回溯辜汪會談、國共密使傳聞
紀錄四川地震、茉莉花革命、珠峰聖火熄火事件與中國貪官現形記
王銘義權威解讀中共高層意在言外的「潛台詞」
精闢剖析紅牆之內的權力鬥爭,與兩岸高層不能說的祕密
本書所書寫的題材,主要是二○○五年以來,作者見證國共兩黨開展政黨交流、定期舉行兩黨領導人會談的相關議題與發展動向,以至二○○八年三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執政當局在新形勢下,推動和平發展新局,開展協商談判的互動歷程。同時,涵蓋近年採訪中國面臨大地震災難、藏區騷亂事件,以及中共十八大前夕黨政權力世代交替,親歷中國重大政治社會事件的實地見聞與省思。
二○一二年,中國正在經歷黨政軍的世代交替,鄧小平隔代指定的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即將交接給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在群雄並起,諸侯競逐之際,中國社會底層潛藏的階級矛盾、貧富差距,甚至城鄉發展的差異衝突正在日益擴大;與此同時,馬英九剛贏得連任,並展開第二個四年任期,在兩岸互動環境急遽變動之際,內外情勢,猶如白浪滔天、千里波濤滾滾來,台灣面對的嚴峻挑戰才剛開始。
作者簡介
一九六○年生,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一九八五年起從事新聞採訪工作,一九九○年之後專責採訪兩岸新聞,近年經常駐點北京,負責處理中國黨政新聞,以及兩岸協商談判新聞。曾任《自立晚報》政治組召集人、《中時晚報》國會記者、《中國時報》政治組副主任、採訪中心副主任,台灣「兩岸新聞記者聯誼會」創會會長。現任《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記者、北京特派員。著有《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和談》、《馬英九:該出馬時就出馬》、《群賢樓裡的咖啡與政治》、《一八九五:中國出賣台灣》等。
名人/編輯推薦
銘義以資深記者精準的觀察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在報紙上難以窺得全貌的完整歷程,這是值得推薦的兩岸關係著作。
——副總統 蕭萬長
對於二○○五年以來國共兩黨交流的歷史性轉折,以及二○○八年以來兩岸關係出現的發展新局,對兩岸關鍵性人物所扮演的決策角色,甚至兩岸各自內部的決策思維與相關作為,都有權威性與內幕性的描述與刻畫! ——立法院長 王金平
《中國時報》北京特派員王銘義先生,在兩岸關係的資歷上比我還深,可以說是採訪兩岸新聞的「老兵中的老兵」。
——海基會董事長 江丙坤
愛讀史書的我,讀銘義的這本「採訪札記」,有著像讀《史記》和《資治通鑑》一樣的沉醉。
——前民進黨主席 許信良
序
千里波濤滾滾來
光華路甲9號,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公園使館區東側、中央商務區(CBD)北京第一高樓國貿三期的西北角,世貿天階南側的「世貿國際公寓」;數百戶組成的大院,是北京住商合一的精華地段。《中國時報》北京特派員的駐地,就蝸居在公寓內。這本《北京.光華路甲9號》採訪札記,大都在此蘊釀、書寫完成。
以光華路甲9號為圓心,半徑一千公尺以內的重要地標包括:美國駐中國大使官邸、日本、越南、印度、朝鮮等各國大使館;到中國外交部南樓約一千五百公尺;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紫禁城、中南海約五公里;到釣魚台國賓館約十公里;到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約十二公里;到北京大學、海淀區大學城約廿公里。
在這座棋盤式的北京城採訪,熟悉北京的坐標與方位是必備的生活技能。幾百年來,以天安門城樓為軸心,紫禁城丹陛大道為中軸線,三環之內的城建基本仍維持方正格局。雖然老北京流傳「東富、西貴、北貧、南賤」的說法已然式微,但作為中國首都,北京的「帝都」氣象,確是其他城市所難以撼動的政治格局。
一九五七年五月,毛澤東在帝都發表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隨後展開歷史性的反右鬥爭。當年九月,在錢塘觀潮時,毛寫下了〈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有詩評認為,氣勢如虹,寫出錢塘潮壯闊奔騰的磅礡大氣,也寫出了政治強人內心的狂飆氣勢。
從一九九○年三月首次飛抵北京採訪兩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廿二年來,見證了中國領導人從第二代、第三代傳承至第四代的交替歷程,同時,也全程見證了兩岸關係波濤洶湧、台海情勢跌宕起伏的變遷;在帝都記錄中國政局的變化、探索兩岸形勢的發展,猶如在錢塘江畔觀看「千里波濤滾滾來」的潮浪趨勢。
十餘年前,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經過重新整修裝潢之後,金碧輝煌,氣勢壯闊。華麗的東大廳,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世人觀察當代中國黨政權力傳承的「政治櫥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更迭、中國政府一代新人換舊人的交替,甚至兩岸關係出現新形勢以來的發展新浪潮,都是在東大廳陸續上演!
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閉幕。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卸任總書記,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當選總書記;「胡錦濤時代」登上最高權力舞台,重新譜寫共產黨人的歷史新頁。當天,提前在清晨出門,趕往大會堂排隊安檢,就為躋身在東大廳前排位置,見證政治局常委初登權力巔峰的歷史畫面。
二○○七年十月廿二日,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閉幕,胡錦濤連任中共總書記。在滿場鎂光燈的輝映下,胡錦濤再次親率八位政治局常委,站在東大廳,會見記者。背後懸掛著巨幅的〈幽燕金秋圖〉,落款題有「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詞句。意氣風發的胡錦濤特別介紹新加入政治局常委會的習近平、李克強。
如果中國政局不出現劇烈權鬥,兩位被胡錦濤稱為「年輕的同志」,將於二○一二年十月,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連任常委,習近平並可望當選總書記,成為第五代領導人。屆時,習近平率領新常委會見記者時,這句出現在一九五四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避暑所寫〈浪淘沙.北戴河〉的詞句,將再度受到世人的矚目: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描寫的是,北戴河壯闊的海域,和秦皇島漁民乘風破浪的凌雲壯志,藉此抒發懷古幽情。但其本意,應是自我歌頌共產黨人在一九四九年改朝換代的氣魄與豪情。站在新一波歷史浪頭的胡錦濤,扛的大旗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但走的路線已質變成為「極權式資本主義路線」,既世代交替,也換了人間。
毛澤東的革命史觀,不脫「成王敗寇」的歷史規律。革命領袖沒有失敗的權利,只有追求成功的宿命。毛澤東對魏武帝(曹操)歷史功業的尊祟,反映在「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詞句,老毛像是踏著曹操千年前的足跡前進;而曹操在〈觀滄海〉詩中,對風起雲湧革命事業的歌頌,早已表露無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時移勢易,此消彼長。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已非六十餘年前「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也不再是文革鬥爭年代,國窮民困的悲慘國度。當今的中國大陸儼然是新興的外交大國、軍事強權,更已躋身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更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台商最多的投資地區。吊詭的是,兩岸政經新形勢的持續開展,並沒有減緩兩岸主權衝突的對立氣氛,也未能實質化解兩岸軍事衝突的潛在危機。
二○一○年春節期間,胡錦濤在農曆除夕趕赴廈門調研,會見台商代表。大年初一晚間,並由令計畫、王滬寧、王毅等人陪同,在廈門海邊觀看金廈海域的煙花匯演,眺望咫尺天涯的金門島。那一夜,面對洪波湧起的海峽,胡錦濤心裡究竟在盤算什麼?是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在鼓浪嶼揮兵東渡的攻台決心?或一九五八年毛澤東砲打金門的戰略布局?或著手規劃簽署ECFA之後的兩岸和談新局?
本書所書寫的題材,主要是二○○五年以來,作者見證國共兩黨開展政黨交流、定期舉行兩黨領導人會談的相關議題與發展動向,以至二○○八年三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執政當局在新形勢下,推動和平發展新局,開展協商談判的互動歷程。同時,涵蓋近年採訪中國面臨大地震災難、藏區騷亂事件,以及中共十八大前夕黨政權力世代交替,親歷中國重大政治社會事件的實地見聞與省思。
二○一二年,中國正在經歷黨政軍的世代交替,鄧小平隔代指定的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即將交接給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在群雄並起,諸侯競逐之際,中國社會底層潛藏的階級矛盾、貧富差距,甚至城鄉發展的差異衝突正在日益擴大。
在中共十八大權力重組之際,「王立軍事件」揭開了高層權力鬥爭的序幕。薄熙來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坦承「用人失察」;溫家寶則直指市委市政府必須反思,認真吸取教訓。總理記者會結束不到廿四小時,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決定:張德江同志兼任重慶市委委員、常委、書記;薄熙來同志不再兼任重慶市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中共高層派系新一輪的權力較量似已轉趨尖銳化。
即將於明年三月卸任總理的溫家寶,在記者會答覆我提問兩岸文化交流發展前景時說,本屆政府最後一年仍將加強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溫家寶說:「難道幾千年的文化恩澤,就不能消弭幾十年的政治恩怨?」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已成為兩岸交流的指導原則,文化交流則是推進兩岸互動發展的重要基礎。
相較於北京高層權力處於急遽變動的關鍵時刻,馬英九總統剛贏得連任,並即將於五月廿日展開第二個四年任期,開啟攸關馬英九歷史評價與歷史定位的政治新局。在兩岸互動環境面臨各種政治難題,台灣政黨生態依舊藍綠對決,詭譎多變的內外情勢,猶如白浪滔天、千里波濤滾滾來,台灣面對的嚴峻挑戰才剛開始。
站在北京觀察未來的中國政局,關注台海形勢的變化,議論兩岸政經互動新局,確是作為台灣新聞工作者的難得機遇,紀錄新聞工作見聞之餘還能見證兩岸歷史發展,這對熱愛並關注台灣歷史的我來說,也算是「新聞紅利」吧!這本採訪札記是我駐京工作的心得與紀錄,謹以此書獻給在天上的父親,懷念父親!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感謝安民兄的鼓勵,以及印刻編輯團隊精緻、專業的編排。特別要感謝蕭萬長副總統、王金平院長、江丙坤董事長、許信良主席為本書寫推薦序,益增光彩,備感榮幸;近年駐京期間,受到報社同仁的支援與協助,以及京台兩地諸多友人、學者專家、新聞同業們的熱情關照,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寫於北京駐地
目次
第一章 決戰二〇一二
馬不想停蹄:老馬的國安團隊
女人想當家:小英的女總統之夢
第二章 兩岸新形勢
麥田春雪:胡錦濤的二○○八
經營博鰲:微笑老蕭的融冰之旅
化劍為犁:連胡會談的和平願景
老驥伏櫪:總書記給吳伯雄的驚喜
第三章 談判.協商
中天懸滿月:台北戲棚的辜汪絕響
A咖與C咖:江陳台中會談變奏曲
先經後政:王毅領軍開展對台談判
戰爭與和平:《金門協議》簽署廿週年
七星潭夜話:唐樹備的見證與回顧
國共密使:曹聚仁「癡漢等婆娘」
第四章 透視紅牆
城樓上的總書記:從胡溫體制到習李體制
項莊舞劍:唱紅打黑的薄熙來
貪腐共和國:中國現代官場現形記
作客北京:魏萼是小平同志的客人
第五章 動盪疆域
花開了沒?中國的茉莉花革命
龍門山斷裂帶:浩劫大地湧動的暖流
布達拉宮:雪域高原的奧運聖火
前進朝鮮:現代版的《一九八四》
第六章 京城雜記
光榮與恥辱:林毅夫的歷史抉擇
悅賓飯館:中國市場經濟的領頭羊
逐鹿中原:台商的京城傳奇與驚奇
第七章 綠營在京
誰更勝古今:許信良在延安棗園
二次共和:陳明通為扁奔走為誰忙?
菊姐在北京:民進黨首長的城市行銷
第八章 海峽軼事
一九四九:兩岸分裂分治的濫觴
菁山傳奇:閻錫山和他的守墓侍衛
佔領延安:胡宗南差點活捉毛澤東
大聲公,好走!超級新聞前輩陸鏗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的千年傳奇
書摘/試閱
光榮與恥辱:林毅夫的歷史抉擇
「你出身台灣宜蘭的農村,曾在台大研讀農業,在北京研習政治經濟,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你對大陸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趨勢,有何評價?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究竟還存在那些潛在的危機?」
「大陸面臨的困難很明顯,它是轉型中的經濟,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改革雖然取得很大成績,連續二十九年平均每年九.七%的經濟成長速度,這可說是經濟奇蹟。在此過程,國際化、全球化程度大為提高。但在發展過程也有未解決的問題,包括城鄉收入、收入分配的差距,還有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國際國內收支不平衡,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你對當前台灣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有何看法?有何建議?」
「台灣目前國民所得約一萬五千美元,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如何讓台灣的經濟轉型,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是產業結構,技術層面如何提升;二是對現有的產業,如何轉移到海外,發揮生命力、競爭力,創造產業第二春。」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你從金門駐地泅水至廈門的過程,是否真如外界所傳言是抱著兩顆籃球游過去的?」在作者提問之後,香港新聞同業有興趣的話題,還是林毅夫當年游過「金廈航線」的驚險歷程,是否真的得力於兩顆籃球的「助泳」。
「台灣媒體這幾年來都已經報導過了,過去的事,今天就不去談它了吧!」林毅夫低調地婉拒回答這個讓他感到難堪,並可能勾起當年往事的話題。一場小型的個人記者會,就在充滿眾人祝賀,與林毅夫略帶感傷的複雜氛圍中,匆匆結束。
位於北京大學「朗潤園」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最近十餘年來,林毅夫在北大從事研究與教學的學術重地,布置典雅古樸,一律採用傳統風格清代家具的研究室,在世界銀行發布任命林毅夫為新任(二○○八年至二○一二年)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之後,臨時變成林毅夫接待部分中外記者的新聞發布會場。
二○○七年底,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在訪問北京時,曾私下徵詢林毅夫,問他是否願意前往美國華盛頓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林毅夫雖要求給他一些時間思考,不過,在接到這項人事徵詢之後,林毅夫激動、興奮的心情,始終就沒有平靜過。儘管他必須離開全心全力創建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但他已做好心理準備,決定前往華府,接受挑戰。
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世界銀行集團」的俗稱。六十年來,美國對世界銀行的決議案擁有絕對的表決權,長期控制著世銀的重要人事,世界銀行總裁向來都是美國籍,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也長期由歐美重量級的財經學者專家擔任。這項任命,對林毅夫個人、對北京大學,甚至對中國,更誇張地說,對亞洲人而言,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
林毅夫的新職任命,在世界銀行的歷史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第一」,其實,林毅夫長期以來在世界重要主流媒體、國際研究機構或學術論壇,經常為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中國經濟改革「發聲」,或為中國的經改政策辯護,宣揚他獨到見解的中國觀察,更使得林毅夫在中國經濟學界締造了多項創新紀錄的「第一」: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位在國際經濟學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經濟學家;
─中國第一位運用規範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
─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
─曾被SCI和SSCI授予「經典引文獎」以表彰他的文章在過去二十年間,成為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
─中國具有政策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的論見洞察了中國經濟的真相。
二○○八年二月四日凌晨(北京時間),佐立克在華府發表聲明:「林毅夫是首位來自開發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擅長農業領域的經濟發展專家,為世界銀行帶來獨特技能與經驗。期待與他密切合作,包括非洲成長與投資,和對遭逢高能源與高農產品價格的國家提供更佳支援。」林毅夫的任期,將從二○○八年五月至二○一二年四月。他的職掌將是主管發展經濟理論、世界經濟研究與預測。
幾個小時後,林毅夫的助理邀約了少數幾位大陸和台港媒體駐京記者,上午十時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行記者會。隨後,林毅夫準時出現在他的辦公室,這場小型記者會,氣氛就像是課堂上的討論會,更像是朋友的話別會。在回答我提出何時回台探親問題時,林毅夫紅著眼眶,感性地說著:「做為在台灣長大的台灣人,回台灣的願望總是有的,離家快卅年了,為人子女,總該回家祭拜父母!」
林毅夫和他的太太陳雲英,是十一屆全國人大的「明星夫妻檔」。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林毅夫,當初是被劃歸為「北京市代表團」,而以中國特殊教育專業獲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陳雲英,則依其台籍背景分配在「台灣省代表團」。近幾年兩會期間,這對來自台灣,上個世紀八○年代初期從不同管道登陸的「明星夫妻檔」,總是境外媒體聚焦的明星級代表。
二○一○年三月間,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台灣省代表團」對境外媒體的開放日,向來是台灣記者好奇的分組會議日程,並非這批傀儡式的人大代表會說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政策建言,或能講出什麼民主大道理,純粹是這批號稱代表「台灣省」的人大代表,被北京視為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政治象徵」,因此,它就成為台灣記者每年都得一探究竟的兩會花絮。
「當年,毅夫知道不能回台灣為父親送終,連續多少天徹夜痛哭啊!我每天半夜醒來,就會看到一個男人抱著枕頭嗚嗚地大哭,你沒法想像,那麼剛強、穩重的人會那樣地痛哭,他的哭聲讓我也徹夜難眠啊!」林毅夫因為在華府世行任職,並未出席會議,當時仍掛念著艋舺老父二度中風的陳雲英,在「台灣廳」分組會議上答覆中天電視記者問到林毅夫回家路還有多遠時,竟激動地淚灑會場。
陳雲英泣訴:「毅夫的父母都走了,生不能養,死不能葬,林老師兩個不孝都做了,你們不知道他有多痛苦!這條回家的路雖然仍未打通,但我們還是樂觀的。我相信,有一天我可以陪著他踏上返鄉之路。我們對家族要有個交代,宜蘭老家重修祖墳,毅夫的大哥希望在祖墳修好後,期待他能回去看看,但這不是個人可以掌握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實現我們的願望,這只是普通老百姓的願望啊!」
一九五二年出生在宜蘭的林毅夫,本名林正義,曾就讀台大農工系、政大企管研究所,在陸軍官校就讀時改名林正誼。一九七九年五月間,在擔任陸軍二八四師上尉連長時從金門叛逃,遭台灣軍方以「敵前叛逃」罪名通緝。一九七九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浪潮湧動之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項改革行動,正處於探索、試驗、試行階段,改革的契機也悄悄地在中國大地展開。從廈門登陸的林毅夫,當年九月,就從北京大學的課堂裡,展開了他長達卅餘年的「中國旅程」。
對台灣軍事檢察官提出「行為繼續犯」追訴期限的法律見解,林毅夫無法全然理解,有關追訴期限的計算方式,究竟是從他叛逃離開金門那天起算,還是台灣軍方獲知那天起算,軍事檢察機關仍有不同的見解。不過,林毅夫強調:「我希望我對一些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與瞭解,能夠協助台灣的朋友,在解決經濟問題時能有所幫助。要是我能有貢獻的,不管在什麼地方,我都會義無反顧的做我該做的事。」
一九七九年,正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元旦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宣稱:「統一祖國是關係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是每個中國人不可推諉的責任,也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們必須盡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這是中共對台政策從「武力解放」走向「和平統一」的歷史轉折點。林毅夫叛逃到大陸後赴美深造,一九八六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海歸派」。
在北大經濟研究中心「蹲點」多年的林毅夫認為,如何解決兩岸政治對經濟自然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障礙,是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他並高度評價兩岸取得的經濟成就:「台灣與大陸,都是成功地從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經濟體,變成經濟上取得成功的經濟體。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中國大陸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推動的經濟轉型和轉軌,則是舉世公認最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之一。」
長期專研農業經濟,並關注兩岸經貿發展的林毅夫說,台灣或大陸的經濟發展,都還有一些困難要克服。大陸面臨的困難很明顯,它是轉型中的經濟,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改革雖取得很大成績,連續二十九年,平均每年九.七%的經濟成長速度,可說是「經濟奇蹟」。但仍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包括城鄉收入、收入分配的差距,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環境日趨嚴重,國際國內收支不平衡等等。
林毅夫對中國農業經濟、農業政策的相關學術研究觀點,在朱鎔基、溫家寶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期間,深受中南海決策高層的倚重,尤其,在一九九四年主導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之後,林毅夫更是全力運用他在北大與政商界豐沛的研究資源,吸收大批海歸派年輕學人、中壯派經濟學者、管理專家,系統化地開展當代經濟學的科研工作,逐漸擴展其政經決策影響力。
二○○四年,該研究中心還曾被中國教育當局評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基地」。由於林毅夫獨特的經濟決策影響力,使得該中心的編制型態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編制上,直屬北京大學;運作上,實行學校和董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林毅夫在接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職務之前,就一直擔任這個研究智庫的「中心主任」,並經常應邀參與中國高層的經濟決策事務。
久拖未決的林毅夫案件就如同流感一般,每隔一陣子,就會在台灣輿論上出現議論。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林毅夫有意返台奔父喪,台灣國防部在輿論關注下,對於林毅夫早年的叛逃案件,採取具體追訴行動,依據台灣《陸海空軍刑法》第二十四條「投敵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相關條文,以林毅夫涉嫌投敵罪名,發布對「林正義」(林毅夫本名 )的通緝令。
該法第十條並明定:「本法所稱敵人,謂與中華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之國家或團體。」林正義當年所投靠的「敵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即是法律條文所定義的「與中華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之國家或團體。」但這項法律定義,是否符合已經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後的兩岸政治定位,因牽涉甚廣,處理過程,備受非議。
本案的處理時機延宕多年,國防部軍法單位追訴林正義涉嫌投敵的「犯罪日」: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在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就已屆滿卅年,但因牽涉複雜,其追訴時效雖已屆滿,但軍法單位並未隨之結案,尤其,林毅夫還具有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國際特殊身分,台灣軍方處理本案,備感棘手。
林毅夫案件的核心爭議,即在於追訴期限的法理之爭。依據台灣《刑法》第八十條「追訴權」的規定,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卅年內未起訴,其追訴權將消滅。因此,中華民國軍事檢察官如在卅年內並未起訴林毅夫,這項叛逃案的追訴權,理應在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即告消滅。
依據同法規定,卅年追訴時效的計算,應是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而軍法單位即堅持採取此一法理概念,即認為林毅夫卅年前的投敵行為屬「行為繼續犯」,即使犯罪之日已經過了卅年,旦因其投敵行為並未完全終止,所以追訴時效並未起算。
法學教授陳長文曾針對本案投書媒體,批判軍法單位並未依法處理。他說:「法律之所以會有追訴時效的規定,一部分是安定性的考量,另一部分,特別是牽涉到意識形態問題時(如國共對峙),就是法律對時代的謙卑反射。三十年前的滄桑人事,挺國挺共,孰是孰非?法律寧可留給歷史評價,而不是扮演上帝。」
台灣軍方對林毅夫叛逃案件的追訴行動,無疑是交織著歷史、法律、政治與人倫親情等複雜因素的時代悲劇,尤其,本案核心爭議更牽涉到被視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必先攻克的歷史難題:「兩岸軍人投誠問題」。隨著台海形勢的新發展,類似林毅夫叛逃案的兩岸空軍駕機「叛逃或投誠」事件,近年已逐漸受到外界關注,這也成為未來兩岸處理軍事對話,難以迴避的敏感議題。
根據非正式統計,從上個世紀四○年代,國共內戰期間,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劉善本首先駕機叛逃飛向延安,五○年代空官李純駕機叛逃以來,約有廿名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從台灣本島的不同軍機場駕機叛逃至中國大陸,他們並都獲准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並獲得政治職務的安排、頒贈投誠獎金等實質獎勵。
這批受到台灣軍法機關列案追訴的叛逃飛官,包括六○年代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徐廷澤、黃天明、朱京蓉,以及八○年代的空軍少校飛行官黃植誠、李大維、空軍中校林賢順等。據大陸官方媒體當年報導,按不同軍機類型,黃植誠當時曾獲得六十五萬元人民幣的獎勵,李大維則獲得十五萬元人民幣獎勵。
另一方面,因中華民國政府曾公開獎勵中共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駕機來台,歷年「起義來歸的反共義士」,從上個世紀五○年代的邵希彥、劉承司、高佑宗、李顯斌,以至七○年代以後的范園焱、吳榮根、孫天勤、王學成、蕭天潤、劉志遠、蔣文浩等人,同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視為無可饒恕的「叛徒」、軍法追緝的「解放軍敗類」。
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繼任總統,並接掌黨政軍大權,兩岸逐步建立密使溝通管道,中共在當年九月十一日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福建部隊宣布停止執行一九六二年的兩個〈通告〉》:「從即日起停止執行一九六二年頒布的對駕機、駕艇起義的國民黨官兵給予獎勵」;李登輝政府隨後也作出善意回應,取消以黃金、獎金獎勵解放軍空軍駕機投誠的相關法令,隨後兩岸軍方的叛逃事件即趨於緩和。
同樣被台灣國防部視為「叛徒」,目前仍遭台灣軍事檢察機關追緝的中華民國前空軍少校飛行考核官、現任中國解放軍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黃植誠少將,二○一○年三月四日,以全國政協委員身分出席分組會議時,我遞出《中國時報》駐京記者名片,表明希望採訪他時,開始顯得拘謹,言談之間,語多保留。
一九五二年在高雄出生的黃植誠,祖籍廣西橫縣,壯族。一九七三年畢業於空軍官校專修班。曾任飛行員、分隊長、第五聯隊督察室少校飛行考核官。一九八一年八月八日,在執行飛行任務時,叛逃至福州機場。雖然黃植誠的叛逃行為,也已經超過卅年追訴期,但就像「林毅夫事件」翻版,台灣軍檢單位對其投敵行為也同樣認定屬於「行為繼續犯」,即使追訴期屆滿,但仍無法停止無限期的追緝。
黃植誠當年駕駛F-5F從桃園起飛,任務是考核中尉飛行官許秋麟的儀表飛行。他原已飛越福州,但在飛越中線後,兩人曾起爭執,為尊重許秋麟意願,黃植誠折返,等許秋麟在東引上空平安跳傘後,再飛抵福州。中共後來安排他擔任空軍航校副校長,中華全國台聯理事。一九八六年任空軍軍校副部長,同年獲准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後任空軍後勤部副部長,一九九五年獲授少將軍銜。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