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研究:基于糧食安全》在對我國糧食安全水平進行客觀評價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分別探討了糧食安全與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與糧食流通、糧食安全與糧食儲備之間的關系;然后將糧食生產、流通、儲備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分析了系統內三者之間不協調的表現及原因,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糧情,構建了一個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三者協調機制;同時,還建立了實現該協調機制的政策支撐體系和社會保障措施,為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及安全水平,提高政府糧食安全調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參考。此外,《中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研究:基于糧食安全》還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別對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地的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問題進行了典型研究。
《中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研究:基于糧食安全》可供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糧食主管部門工作人員,農業經濟管理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師生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導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義
0.2 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
第1章 我國糧食安全水平評價
1.1 糧食安全保護的意義
1.2 糧食安全評價指標
1.3 我國糧食安全水平評價
第2章 糧食安全與糧食生產
2.1 糧食生產概述
2.2 我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2.3 糧食安全目標下我國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
第3章 糧食安全與糧食流通
3.1 糧食流通概述
3.2 我國糧食流通發展概況
3.3 糧食安全目標下我國糧食流通存在的問題
第4章 糧食安全與糧食儲備
4.1 糧食儲備概述
4.2 我國糧食儲備發展概況
4.3 糧食安全目標下我國糧食儲備存在的問題
第5章 糧食安全目標下我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不協調性表現及原因
5.1 我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的不協調性表現
5.2 我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不協調原因分析
第6章 糧食安全目標下我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6.1 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藍景
6.2 糧食市場各主體利益協調的經濟學分析
6.3 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第7章 我國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機制建立問題調查分析
7.1 河北省糧食生產調查報告
7.2 湖北省糧食生產發展與大戶經營調查報告
7.3 湖南省糧食流通調查報告
7.4 四川省糧食儲備調查報告
7.5 江西省糧食生產、流通與消費協調調查報告
7.6 河南省糧食生產、流通與儲備協調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1章 我國糧食安全水平評價
糧食安全是關系到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大問題,也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標。對于擁有近14億人口的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資源配置利用的經濟問題,還要放到國家穩定、人民富裕的政治層面上來看待。
1.1 糧食安全保護的意義
縱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幾次大的起伏,都是由農業首先是糧食的大波動引起的,什么時候糧食豐收了,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就向前發展,反之就停止和倒退。大家可能對20世紀60年代中國嚴重缺糧引起的社會經濟問題還記憶猶新,也可能沒有忘記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為了解決全國人民吃糧問題而做出的種種犧牲和努力。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改革不斷推進的重要保證。
1.1.1 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
糧食供求矛盾的緩解,使我國步入了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從原來的單一產品產量目標向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力爭農民收入增長的產量、收入雙重目標轉變;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從溫飽型向質量型、安全健康型、選擇型轉變;農產品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競爭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轉變。正因為糧食的低價充足供給,才保證了農村社會的安定團結。據統計,在1997年至2003年期間,我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持續下滑,有的省份還出現了負增長,但是農民的負擔及其各項生活消費支出及文化教育支出并沒有減少,有的甚至還是增加的。可是由于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生活有保證,因而在收入下降、負擔加重、支出增長的情況下,農村依然安定。也正是由于糧食的充足供給和低價,在我國進行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過程中,雖有大批職工下崗、轉崗,但他們不必擔心吃飯問題,生活有保證,最終促進了城市及工業改革的持續推進。
1.1.2 糧食安全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
由于有足夠的糧食作后盾,我國迅速地實現了經濟戰略的大調整和開發重心的大轉移,把西部大開發提上了議事日程。西部大開發中有幾個比較現實的戰略措施:一是進行全國農業布局大調整,建立東部創匯農業區、中部糧棉集約經營主產區、西部高效生態農業區;二是在西部的江河源頭及生態環境脆弱區,實現退耕還林還草、以糧代賑、以糧換林草;三是重點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這些措施實施的背后,充足的糧食供給是一個最基本的保證條件。中國農村改革30年最顯著的成效是糧食生產的大發展、糧食供給從短缺轉向相對充裕。
1.2 糧食安全評價指標
1.2.1 糧食安全目標解讀
糧食安全目標是一個動態目標,隨著國家農業的發展會不斷呈現出新的隱患和問題,這就要求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進入了新階段,從2004~2010年,糧食產量連續七年增產,國內糧食自給率達到96%,但是,糧食安全的潛在性危機不可忽視。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我國的糧食生產、供給、庫存和需求與消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對于糧食安全的目標我們要賦予新的理解和含義。
關注糧食安全首先應弄清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糧食安全的目標主要是解決遠期糧食供給問題,而不是短期問題。而我國的現狀是"短期無慮,長期堪憂"。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我國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有難度。一方面,我國存在耕地減少、生產條件退化的實際情況,糧食產量提高壓力巨大;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內糧食需求將顯現剛性增長的態勢,糧食數量需求、質量需求均不斷增長。因此,面對目前良好的糧食供需狀況,我們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到長期內我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未雨綢繆,集中力量保障我國實現長期的糧食安全目標。
第二,糧食安全的目標主要是解決食物問題,而不僅僅是谷物問題。谷物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礎,糧食安全中的"糧食"是大糧食的概念,而不僅僅是指谷物。
第三,糧食安全的目標主要是數量問題,而不僅僅是價格問題。制止糧價上漲,并不能消除短缺,只能引起更大的短缺;相反,解決了短缺,價格自然會跌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著眼于供給數量而不是供給價格。
第四,糧食安全的目標是全局問題,而不是局部問題。所謂全局,一是強調區域平衡的全局,二是強調時間分布平衡的全局。當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供給充足,但是主銷區糧食卻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從全國糧食安全目標來看,需要做好協調和宏觀調控,從大局上和整體上實現糧食安全目標。
第五,糧食安全的目標主要是政府目標,而不是農民的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價值規律的影響,農民喜歡種什么就種什么,不承擔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而國家作為宏觀管理的主體,承擔的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責任,就必須采取措施確保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
因此,對糧食安全目標的解讀要明白以下五點:一是糧食是人類自下而上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和食物需求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國民膳食結構更加多樣化、營養化、科學化,居民對直接糧食的消費量逐年減少,但對間接糧食,如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成倍增長,目前糧食雖然總量供給有余,但卻存在結構性短缺。糧食安全目標不僅僅是"糧食安全"而應該擴大到"食物安全"。二是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要致力于保持糧食總產量和流通渠道的通.,讓所有的人都能買得到糧食。三是糧食安全目標要保持糧食價格合理,符合缺糧者的購買水平和政府支付能力,讓所有的人都能買得起糧食。有糧食買不起,對消費者來說同樣是不安全的。四是尋求糧食安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絕對性,建立儲備機制,保證均衡供應,不論豐年歉年都要保證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買得起食物。五是糧食安全目標不僅要致力于確保有充足的糧食數量,還強調了可靠的食物質量,以期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食物的"喜好"。認識上述問題,不僅有助于從理性上全面認識"糧食安全"問題,而且對在實踐上確保糧食安全也有重要意義。
1.2.2 糧食安全評價指標
糧食安全狀況可以通過一定的指標加以衡量,這些衡量糧食安全狀況的指標即為糧食安全預警指標。
1.2.2.1 有關糧食安全衡量指標的研究
國際社會提出的糧食安全評價方法主要有:一是FAO對世界糧食安全狀況的評價方法。FAO對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的評估標準主要是每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中營養不良人口所占的比重。按照FAO的標準,所謂營養不良是指人均每日攝入的熱量少于2100卡的狀況。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營養不良人口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5%,則該國屬于糧食不安全國(或地區)。FAO就是按照這個標準對各國(或地區)的糧食安全狀況進行評估的。從理論上說,FAO的這種度量方法比較科學,因為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與否,歸根到底是要看該國人民的營養狀況。這種評估方法實際上是把一個國家或地區消費的糧食和其他食物總量,按照一定的營養標準進行總熱量折算,再根據人口的構成和各類人群對營養的不同需要進行計算,最后進行平均,得出人均熱量的攝入水平。二是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采用7個指標衡量糧食安全狀況。該委員會秘書處(2000)提出了7個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營養不足的人口發生率;?人均膳食熱能供應;?谷物和根莖類食物熱量占人均膳食熱能供應的比例;?出生時預期壽命;?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歲以下體重不足兒童所占比例;?體重指數<18.5的成人所占比例。該指標體系在2000年9月的第二十六屆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上得到批準。除此之外,還有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對糧食安全的評估方法等。
國內學者提出的評估方法主要有:朱澤(1998)提出了四項指標簡單平均法,即用糧食產量波動率、糧食儲備率、糧食自給率、人均糧食占有量這四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徐逢賢等(1999)提出了五項指標簡單平均法。具體計算與朱澤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四項指標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低收入階層的糧食保障水平"這一項指標。馬九杰等(2001)提出了五項指標加權平均法。按照該方法,糧食安全綜合指數是用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數、糧食生產波動指數、糧食儲備─需求比率、糧食國際貿易依存度系數、糧食及食物市場價格穩定性各指標得分值(各指標對應的警級數值)的加權平均值來衡量。劉曉梅(2004)在借鑒朱澤和馬九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四項指標加權平均安全系數法。該方法提出用人均占有糧食量、糧食總產量波動系數、糧食儲備率、糧食進口率(或糧食自給率)四個指標來衡量糧食安全狀況,并參照朱澤的取值標準和馬九杰等的加權平均法,以及各項指標對糧食安全狀況的重要性賦予不同的權重。劉景輝等(2004)將眾多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歸納為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空間安全、時間安全和市場安全五類,還提出各類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及各指標達到安全的最低限,分別是:糧食自給率警戒線為90%,人均糧食量為350千克,人均日攝取食物熱值水平為2400千卡,人均細糧占有量為160千克,恩格爾系數為60%,生活無保障人口比例<10%。鮮祖德等(2005)提出了標準比值法。這種方法是,首先建立一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對每個指標規定一個標準,再用指標值除以標準值乘以100%,即可得到該項指標的標準比值,最后對這些標準比值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綜合安全程度。
1.2.2.2 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
上述關于糧食安全指標的文獻,將我國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分為糧食自給率(或糧食貿易依存度)、糧食產量波動系數、糧食儲備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市場價格穩定性四個指標。
(1)糧食自給率(或糧食貿易依存度)
一般而言,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其糧食外貿依存系數要低于一個農業人口較少的國家。農業資源短缺的國家追求過低的糧食外貿依存系數,會付出高額成本作為代價,經濟上是不合理的。糧食自給率是最重要的指標,國際上把一國糧食自給率≥90%(糧食貿易依存度≤10%)定為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國糧食自給率≥95%定為基本自給。一般認為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應達到95%以上。
(2)糧食產量波動系數
糧食生產受自然、經濟雙重因素影響,年度間會出現波動,波動幅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糧食的安全程度。糧食產量年度間的波動幅度可用糧食產量波動系數來表示,當波動系數較大時,說明糧食生產不穩定,糧食安全水平降低,應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一般認為將波動系數控制在2%左右是比較理想的。
(3)糧食儲備水平
糧食儲備是調控糧食供給以及防止戰爭、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正常情況下,糧食儲備的功能表現為:當市場上的糧食供大于求、糧食價格大幅下跌時,就要購進糧食,增加儲備;當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時,就要向市場拋售糧食,減少儲備。通過增加或減少糧食儲備來調節市場的糧食供給量,平衡糧食市場的供求關系,達到糧食價格的相對穩定。FAO把年末糧食儲備和商業庫存占年度總消費量的17%~18%定為糧食安全儲備。
(4)人均糧食占有量
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生產的糧食或者儲備的糧食,人均糧食占有量越大,表示糧食安全水平越高。
(5)糧食市場價格穩定性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