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滿額折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金融海嘯、高失業率、GDP負成長、薪資低靡……
台灣經濟的病源是什麼?
產業發展的前景在何方?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困局,西方學者的建言總像隔靴搔癢?
唯有了解台灣的體質與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台灣經濟學權威執筆,深入剖析本土產業
二次大戰後,
台灣對外貿易趁勢發展,成為玩具王國、傘王國、運動鞋王國;
1960年代後,各國經濟崛起,國際貿易漸趨激烈,台灣的比較優勢漸形失色;
1970年代,國內經濟發展也遭遇瓶頸,為因應產業發展需求,推行十大建設;
1970年代末,察覺未來是電子時代,派遣專家赴美學習,創立新竹科學園區;
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對美大量出超,美國政府強迫新台幣大幅升值;
1980年代末,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連袂爆發,傳統產業發展的光芒漸趨黯淡;
1990年代,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啟動,然而只醉心於接單、代工的微利生產;
21世紀後,全球化浪潮衝擊各國,高科技產業競爭激烈,台灣的強項在哪裡?

大停滯、大崩壞、大蕭條、大變局……處在十字路口的台灣,未來該何去何從?
30年前的1980年代,是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許多台灣人最懷念的年代;
但是,你了解當時的台灣為什麼富強嗎?這樣的繁華榮景後來又為何不再出現?
台灣以高科技產業為經濟主流,卻停留在代工接單;創新不足,將來該如何發展?

曾讓台灣錢淹腳目的傳統產業,是否已淪為夕陽產業,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高失業率、物價飆漲、M型社會,民眾苦不堪言,政府該如何擬定適合的對策?
我們必須深入觀察過去,才能準確地推知未來;
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在國際上找到揮灑的舞台!

解析產業變遷,突破發展困境!
討論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必須先回頭探究產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遭受挫折的原因。
本書探討台灣產業的變遷、產業發展的方向、各項傳統產業的興起、沒落與蛻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成為經濟亂源的虛無金融業等,最後提出檢討與期許,並規畫應變策略。

作者簡介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
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並兼任中央政府經濟、教育、統計、研究等部門顧問、諮詢委員及委員。研究專長為經濟預測、國際貿易及兩岸經濟發展等。

主要著作:《一隻看得見的手》、《兩岸農地利用》、《兩岸股市面面觀》、《龍頭到龍尾──台灣經濟何去何從》、《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和《生活的夢魘:通膨與通縮》等。

王金利

現任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系學士、碩士,中國文化大學經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曾任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副研究員,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與財政學系教授及財政學系主任,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中央政府經濟、農業等部門諮詢委員及委員。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個體經濟、經濟發展、金融、漁業經濟與兩岸經貿等。

主要著作:《台灣泡沫經濟》、《台灣通貨膨脹》、《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一隻看得見的手》、《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和《生活的夢魘:通膨與通縮》等。

台灣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在二次大戰後,從事經濟發展的開發中國家與地區中,台灣是最早啟動經濟發展的,那時國際貿易受到的障礙很少,地稀人稠的台灣得以拓展對外貿易做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由於工資低廉形成「比較優勢」,使台灣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於是台灣中小企業乘勢發展起來。沒有工作的民眾得到就業機會,很快地改善了台灣的所得分配;各行各業得到發展機會,便出現了玩具王國、傘王國、鞋王國的雅號。

到1960年代末,許多擺脫殖民地主義統治、獲得獨立的開發中國家,在社會安定之後陸續從事經濟發展,也多以鼓勵出口貿易、增加國內就業為推動產業發展的目的,於是國際貿易競爭漸趨激烈。由於它們的工資比台灣更低,本身自然資源又豐富,台灣的「比較優勢」便漸形失色。

到了1970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在國內也遇上瓶頸,即基礎建設落後,不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所幸當時台灣已有財力發展重化工業,以支應民生工業的需求,不須再完全依賴進口、耗費外匯,這是「十大建設」的由來。「十大建設」所需的經費不是來自外債,也不是美援,更不是政府發行的公債,主要是來自歲計剩餘,由此可知在1980年代前的三十年,政府財政十分健全。

到了1970年代後期,政府財經官員察覺到,未來是電子時代,即多用資本的時代,不是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時代。為使台灣能趕上時代而不致被淘汰,便派遣專家去美國學習電子時代所須發展的產業,於是加強了工研院電子研究陣容,並創立新竹科學園區,吸引海外科技專家來台設廠。直到1990年代,台灣的電子業及資訊業(或統稱科技產業),才開始在出口貿易上大放光芒。

1980年代對台灣經濟而言既是最繁榮的年代,也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更是台灣傳統產業遭遇最嚴峻的年代。在這個年代,政府宣布經濟自由化、國際化,而台灣外匯累積之高,成為美國政府懲罰台灣對美國大量出超的藉口,強迫新台幣大幅升值,以減少對美的出超。同時台灣產業也起了變化,即勞力短缺、工資大幅提高、新台幣大幅升值,從而降低勞力密集產業的競爭能力。又因連年出超所累積的外匯存底大幅增加,對台灣經濟所形成的超額儲蓄過多,得不到正常的宣洩。到1980年代末期,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便連袂爆發;到1990年,這個孿生泡沫便爆破了,而傳統產業發展的光芒也自此黯淡下來。

進入1990年代,東亞地區除高科技國日本外,台灣是最早啟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的國家;當時韓國發展高科技產業尚在起步;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尚未有人才及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東南亞國家除新加坡外,其他國家剛從開發地區進入新興工業化時期。在此區域情勢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還沒有脫離利用低工資從事生產的思維,不從創新、品牌銷路求發展,反而醉心於「接單」、「代工」的微利生產。

雖然自1990年至2010年,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台灣出口的主要產業,而對提高台灣經濟成長率做出了貢獻,但創造就業機會,就三個科學園區而言,僅23萬人,如果加上相關的配套產業就業人數,總共也不超過63萬人,在製造業就業人口中僅占21.2%,其餘仍靠傳統產業維持。

21世紀後全球化浪潮衝擊每個國家,而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唯有適者才能生存。尤其高科技產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芬蘭的Nokia手機曾風靡一時,但十年之後,便被智慧型手機打敗了。日本曾是二戰後崛起的世界第二大國,當兩年前韓國三星(Samsung)企業的電子技術曝光後,日本的電子業便黯然失色。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強項在哪裡?最近我們比較2001和2006年兩次工商普查的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業績,使我們對高科技產業發展失去了信心。

今天,我們討論台灣產業發展該何去何從時,不能不回頭看看台灣產業發展的歷程及其遭受挫折的原因。我們一味地相信高科技產業會為台灣產業帶來希望。三十年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享受了免稅、減稅,提前折舊的優惠,結果在創新方面仍然缺席。回頭看看傳統產業,自1980年代後期便逐漸式微,不少人認為它已沒有發展的希望。

然而自從進入21世紀,出乎一般人意料的,部分傳統產業竟利用創新在國際舞台上表現亮麗,雖然量產有限,但卻能夠小兵立大功。如多功能的自行車、有文化內涵的法藍瓷、多姿多彩的蘭花,甚至不起眼的螺絲帽等,在外銷市場上至少有十年的好時光。傳統產業範圍廣,而且多是民生產業,需求彈性低,故有它的發展餘地。如果今後教育與研究能與傳統產業密切結合,必能創造出新產品。近十年來,年輕人在設計與發明的國際比賽上獲得許多獎項肯定,如果政府有計畫地好好栽培這些科技幼苗,十年之後,必有創新產品問世。

自進入21世紀,除全球化使競爭更加劇烈外,暖化現象日趨嚴重,無論是聖嬰現象造成的大旱,或反聖嬰現象造成的水災,都需要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來處理。由於人類貪婪的性格使然,金融狂飆還會捲土重來,需要政府嚴加監管,莫讓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各種誘人的債券、基金欺騙社會大眾,造成災難。由於富人階級利用各種手段牟利,造成M型社會,使中產階級變成低所得階級,從而使政府失去支持的力量。政府應有勇氣向富人課稅,但國會反對。政府唯一的解決之道是積極發展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而增強中產階級的力量。

在本書初稿完成之後,我們邀請三位專家學者為我們審閱,俾在出版之前有改正錯誤、補充不足的機會。這三位專家學者都對台灣經濟發展歷程有充分的了解,對台灣產業發展盛衰有深入的體驗,他們是葉萬安教授、吳惠林教授和胡勝正教授。葉萬安教授曾任經建會副主任委員,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如數家珍,被譽為台灣經濟的活字典;吳惠林教授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經濟前瞻》雙月刊編輯,也是自由經濟的捍衛者;胡勝正教授曾任美國普渡大學經濟系系主任多年,返國後任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曾擔任經建會主委、金管會主委,對台灣經濟發展過程非常熟悉,且有獨立的見解。他們都提供了寶貴的意見,使本書稿獲得改進的機會,這是本書作者永感難忘的。如本書仍有錯誤,由作者負完全責任。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蒙胡美雲秘書與黃素娟女士悉心蒐集資料、繪製圖表,並耐心打字,對完成初稿貢獻很大,在此特致謝意。值得我們感激的是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在低利收入的情況下,支持我們完成此書,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發行人在台灣出版業處於蕭條時期,仍斥資為我出版所撰寫的台灣經濟發展系列,更讓我們銘感在心,特在此致上誠摯的謝忱。

目次

序 台灣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第一篇 導論
第1章 台灣產業的變遷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台灣的經濟體制不斷緩慢演變中/「獎勵投資條例」誘導企業發展/台灣經濟計畫的性質/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台灣市場經濟的特質/台灣民間企業的結構/政府與民間對產業發展認識不足/台灣企業具游牧民族性格/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盲點/台灣產業發展須改弦更張/台灣產業發展的成果比較
第2章 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由誰決定?
台灣企業的發展方向/政府難以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對產業發展方向所知有限/影響消費者需求的考量/影響消費者偏好的因素/產業發展方向的決定
第3章 產業發展的選擇盲點
「從眾行為」的代價/早期產業發展多「飢不擇食」/過度依賴低工資的比較優勢/「肥水不外溢」的家族企業/二次大戰後台灣鬧人才荒/後期經濟發展計畫多是「紙上談兵」/政府經濟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附:台灣的經濟建設計畫(1953-2009)

第二篇 傳統產業為經濟主流時期
第4章 傳統產業發展的早期環境
1950年前後台灣社會背景/安定而和諧的社會環境/台灣發展為最有利的社會環境/政府適時推動發展基礎工業/政府的「獎勵投資條例」及時發揮功能/政府對政策措施的執行力/亞洲市場尚無競爭對手/政府經濟發展策略成功
第5章 台灣農業發展的方向
農糧生產的發展/漁業發展/畜產業發展/林業發展/農業發展方向的決定
第6章 中流砥柱的紡織業
紡織業概述/台灣紡織業的產值、產量與結構/發展歷程與對應政策/問題與對策
第7章 從扶不起的阿斗到自有品牌的汽車工業
保護發展下的汽車工業/自由化後的汽車工業/蓬勃發展的汽車零組件產業
第8章 曇花一現的產業王國
拆船王國/玩具王國/傘王國/運動鞋王國/帽子王國/檢討「產業王國」的沒落
第9章 傳統產業淪為夕陽產業的肇因
傳統產業缺乏創新機能/社會和諧漸被紛爭取代/新台幣大幅升值是致命的一擊/不符合時代的家族經營方式/妨礙中小企業健全成長的是融資來源/缺乏對國際情勢的認識

第三篇 高科技產業為經濟主流時期
第10章 高瞻遠矚,為科技產業育成胚芽
產業轉型的前夕/培育科技產業的胚芽/政府的配套措施
第11章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環境
全球化的理想與現實/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競爭/低廉工資的比較優勢漸成歷史陳跡/技術日新月異,縮短時髦產品的壽命/降低社會購買力的潛在因素/全球中產階級漸趨式微,M型社會形成中/政府扮演的角色
第12章 漸失風光的高科技產業
高科技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高科技產品競爭激烈,加速本身的經濟循環/影響科技產品需求的隱形殺手/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強項是什麼?/高科技經營者缺乏反省的工夫/日本電子業慘敗給我們的啟示/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方向
附:電腦文化的功與過

第13章 工商普查所揭示的傳統產業與非傳統產業
製造業體檢所呈現的面貌/企業對政府財政的貢獻/製造業海外生產與國內就業/製造業的研發設計/派遣公司的功與過/檢討與期許
第14章 成經濟亂源的虛無金融業
21世紀人類的危機/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占領華爾街運動/歐盟債信危機/台灣人民從金融海嘯中得到的教訓
第15章 改善產業發展的環境
留住台商在台灣創業的途徑/吸引外人來台投資的條件/增強儲備人才的機制/和諧社會是安定的保障/加強社會安全制度的實施
第16章 默默蛻變中的傳統產業
自行車業脫胎換骨/百花爭豔的蘭花業/重露光芒的陶瓷業/受國際青睞的螺帽業/重現曙光的紡織業/垃圾變黃金的事業/大放異彩的冷卻塔事業/黑手傳奇滾球螺桿/傳統產業待開發的處女地
第17章 常被忽略的服務業
服務業被忽略的原因/服務業是重要的生產事業/服務業是吸收各產業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台灣尚待發展的服務業
第18章 產業轉變中政府的角色
金融風暴還會再來/暖化現象日趨嚴重/貧富間矛盾/政府應扮演的角色/政府的執行力
第19章 檢討與期許
目前世界環境的變遷/不再有「百年老店」/傳統產業興起與沒落的原因/高科技產業興起與式微的原因/今後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看見傳統產業發展的曙光

書摘/試閱

第15章 改善產業發展的環境

產業發展環境適應與否,關係著一國產業能否生根、發芽、茁壯,屹立於國內,又能開拓海外市場。過去二十多年,台商出走到東南亞及中國大陸,不僅帶走了大量資金,也帶走了就業機會,根本原因在於台灣的工資高,而新台幣對美元又大幅升值,使台灣長久仰賴充沛低廉勞力的「比較優勢」失去利用價值,也使他們成為逐低廉工資的游牧民族。

台灣應在技術方面有所創新,方能克服工資升高的壓力,也才能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它不再是低廉的勞力,而是不斷改進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及經營效率,這才是正途。同時,台灣也應積極引進有競爭力的外資,以取代出走的台商。執政當局雖已考慮到這個問題,但面對惡化的投資環境,導致引進的外資不如理想。

留住台商在台灣創業的途徑

台商在海外創業成功的案例相當多,但對於台灣的經濟貢獻並不大。如果他們能將在海外投資賺來的錢拿回台灣創業,對台灣才有實質的貢獻,創造就業才有利於台灣人民增加所得,而繳納稅捐對政府從事各種必要建設也有幫助。如果他們只是在國內炒地皮、購豪宅,將房地價炒高,會加大貧富差距,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台灣是崇尚自由的社會,要讓台商留在台灣投資,政府必須協助台商解決下列事項:

一、台商設廠從事生產事業,須解決技術引進或創新問題。政府應促進大專院校相關科系之研究與台商的生產密切結合,所需經費先由政府提供,一旦創新或發明獲得專利權,要歸企業;而獲利的企業要償還政府所支付的研究費及設備費。

二、維持台灣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關鍵是停止兩黨之間的惡鬥,改善族群關係,政府應主動與大陸當局簽訂三十至五十年的和平協議,期間不得有任何政黨宣布台灣獨立或兩岸統一。在兩岸維持和平三十年之後,讓台灣人民投票表決是否與中國大陸統一;如果未通過,再等十年,仍由人民投票決定。唯兩岸能維持和平狀態,進而增加交流,讓大陸人民能自由來台旅遊、留學,使他們了解台灣的存在價值及優點,才能化解兩岸人民心中的疑慮,增進和諧。

三、爭取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有人才就有創新機會,有人才就有競爭能力。前提是必須根除門羅主義與平頭主義的思維與做法。
四、不論由哪個黨執政,政府都要有執行力。凡立法院通過的建設案一定要貫徹執行。同時,政府處理與民間的事務一定要有效力,不能因少數人刁難就畏首畏尾。現在國際間的競爭就是時間競爭,誰能掌握時間,誰就有較高的獲勝機率。

吸引外人來台投資的條件

吸引外人來台投資,自然也包括大陸的企業。凡外人來台投資,應限制其購買豪宅、土地,其所需的廠房、土地和辦公室,宜由政府採用租賃方式全數提供。從事非直接投資,如股市、債市,則不必加以限制。在規定場所內設廠,比照國內廠商,得享受各種優惠待遇。外商與國內廠商一樣,不得從事汙染性高的產業生產,工廠所在地必須通過環評。

外商來台投資申請手續要簡便,絕不得超過三個月以上。任何設廠生產都有時效性,時效一過,當量產問市時,該產品供給可能已經飽和,不但失去賺錢時機,還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無法繼續營業。外商非常重視核准設廠的時間,尤其高科技產業更是如此。

要讓台灣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島,無論通關手續或貨物交運都應快速而簡便,新加坡在這方面最值得效法。我們對中國大陸的物流及人流仍有些禁忌,這種禁忌不適用於外商,否則台灣所提的優惠會對他們失去吸引力。

對於人才的雇用不宜加以限制。外商來台投資一定會帶來國外優秀的人才為其所用,如果我們加以限制,外商不會同意。今日的商場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競爭;有優秀的人才,就會有較強的競爭力。爭取優秀的人才,除優渥的待遇外,就是安定而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社會安全、大環境的汙染程度及居住的生活品質。

增強儲備人才的機制

所謂「人向高處爬,水向低處流」,自全球化和e化以來,凡有能力或專業的人士都有選擇的自由。近年來,鄰近國家都在向台灣的優秀人才招手,有些符合條件的人便應召而去,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大損失。

在過去二十年,台灣每年平均仍有5%的經濟成長率,對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者是出口,而不是民間消費;對出口最大貢獻的是高科技產業,不是傳統產業。但高科技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很少,也就無法創造一般大眾較多所得,以致台灣的貧富差距加大,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由於這個原因,台灣在過去二十年徒有經濟成長,而一般人民所得卻沒有提升。目前大學教授的待遇,香港是台灣的三倍,韓國是台灣的兩倍,即使是後起的中國大陸,很多重點大學教授的待遇也高過台灣。因此如何增強儲備人才,對台灣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在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下,無論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都強調研究論文的發表,並做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在理工科方面,儘管在學理上有一些突破,而發表的論文篇數以及被引用的篇數在世界排名上很高,卻不能實際用於製造業並量產,也就不能應用到實際的作業;在社會科學方面,也強調在SCI發表的篇數,以經濟學而言,作者對台灣經濟無知,對美國經濟、大陸經濟也無知,這類人才對國家發展有何裨益?因此,我們不應在SCI、SSCI的圈子裡自我陶醉,應走進現實社會,發揮專業能力。不要輕視一顆小螺絲帽,它對科技的貢獻、對創造就業機會,均可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台灣的大學院校過多,培植的「人才」多是濫竽充數。面對少子化現象所造成的問題,應縮小一般不能培植專才大學、學院的規模,擴大可培植專才的技職教育,使學生在畢業後有一技之長可用。

和諧社會是安定的保障

三十年前馬可仕執政的菲律賓,因官員貪汙風氣盛,而社會治安差,一般外商都不敢到菲律賓投資;即使菲律賓政府提供蘇比克灣給外商投資,但外商考慮到社會成本太高,且政府效率又低,都不敢去菲律賓冒險,以致菲律賓的經濟發展在東協國家中較差。

台灣在1990年以前,社會相當和諧,族群融洽,投資環境優良,使台灣能締造經濟發展奇蹟。然而自1990年末戒嚴解除,人民集會結社獲得充分自由,也使台獨勢力得到發展機會,妄想把台灣當做美國的前哨,會得到美國的庇護;但國勢日趨不振的美國,面對崛起的中國大陸,台獨的風險增大。而台獨既是對中華民族的分裂,得不到中國國民黨的認同,也得不到中共的諒解,使台灣人民對國家認同發生了分裂,導致1950年以後四十年和諧的社會成為歷史陳跡。這種現象為台灣的前途蒙上陰影,更使台灣環境處於不安狀態,產業要生根十分困難。

考慮到人民的福祉及其未來,台獨思想和行為絕對是破壞和諧環境的毒藥,也會使台灣永遠處於緊張不安的環境中,更會因此成為鎖國主義的犧牲者。它不但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也是外人來台投資的最大顧慮。如果社會缺乏和諧,台灣前途黯淡是可預見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