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第一節 中華文化
第二節 閩南文化
第三節 閩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二章 閩南方言文化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第二節 閩南方言的形成與傳播
第三節 閩南方言的特點
第三章 閩南家族文化
第一節 中華傳統的家族文化在閩南的延續
第二節 閩南村落家族文化
第三節 臺灣的閩南家族概念
第四節 閩南家族文化對閩南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四章 閩南民俗文化
第一節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第一章 中華文化與閩南文化 第一節 中華文化 第二節 閩南文化 第三節 閩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二章 閩南方言文化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第二節 閩南方言的形成與傳播 第三節 閩南方言的特點
第三章 閩南家族文化 第一節 中華傳統的家族文化在閩南的延續 第二節 閩南村落家族文化 第三節 臺灣的閩南家族概念 第四節 閩南家族文化對閩南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四章 閩南民俗文化 第一節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第二節 閩南物質民俗文化的傳承 第三節 閩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及傳播
第五章 閩南海絲文化 第一節 海絲文化的形成于變遷 第二節 泉州海絲的地位 第三節 海絲文化的世界影響
第六章 閩南文化藝術文化 第一節 閩南動態藝術的歷史傳承 第二節 閩南靜態藝術的歷史傳承 第三節 閩南文化的樣式與傳播
第七章 閩南宗教文化 第一節 閩南宗教文化的形成于傳播 第二節 閩南宗教文化的特點 第三節 閩南宗教文化對海外的影響
第八章 閩南華僑文化 第一節 閩南華僑的歷史形成及分布 第二節 閩南華僑對閩南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閩南僑批 后記
書摘/試閱
3.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其他港口
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除了長期保留的廣州港和曾經名列中國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還有許多港口也參與了對外交流的海上經貿活動。
(1)南京
3—6世紀,六朝政權為了建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國家的友好往來,形成了以建康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海航線(也叫“東亞文化航線”),這為拓展和加強中國與東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六朝政權與東亞、東南亞、西亞等外國交往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建康都城也成為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在各國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力量。傳人中國的佛教經義乃至佛寺建筑,就是在此時從建康傳入朝鮮半島的百濟和倭國(日本)。
412年,東晉高僧法顯在南京的道場寺完成了記錄他從陸上絲綢之路去印度,又從海上絲綢之路返回都城建康的紀實性著作《佛國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漢代零星、斷續的海上絲綢之路狀態,與東亞國家之間開始形成連續、固定的航線,為文化交流傳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六朝政權與東亞和南洋國家之間的使節、僧侶等人員的交流往來,讓南京成為海陸絲綢之路、東海南海兩條航線之間的連接樞紐之一。
到了15世紀,明朝組織的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使南京再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始發港,同時將西端港口拓展到非洲東岸,見證了“海上絲路”由單向到多向、由線狀到網狀的轉變過程,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拓展到了極限和頂峰,世界大航海探索時代的壯闊序幕由此拉開。
南京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終點和物資人員匯集地,也是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中心的人生歸宿地。永樂皇帝為表彰其出使西洋而修建的天妃官、靜海寺,以及專門為鄭和下西洋出訪各國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龍江寶船廠等歷史遺存,在見證這一航海壯舉的同時,也印證了南京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2)北海
廣西北海對外開放歷史源遠流長。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在北海設置合浦郡。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海在2000多年前,成為了中國與亞洲各國、歐洲各國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合浦成為漢朝南海對外海上貿易的中心和樞紐,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