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展
2精選李卓吾、張書紳、黃周星、劉一明等名家精評,熔于一爐——鉤深致遠,見識卓越,甚具啟迪,堪稱良師益友。
3準確地注音釋詞,嚴謹地整理舊有版本的錯訛,幫助讀者無障礙順暢閱讀。
4十年磨一劍,去粗取精,集眾家之長,去其所短,版本優勢明顯,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2.精選李卓吾、張書紳 、黃周星、劉一明等名家精評,熔于一爐
——鉤深致遠,見識卓越,甚具啟迪,堪稱良師益友。
3.準確地注音釋詞,嚴謹地整理舊有版本的錯訛,幫助讀者無障礙順暢閱讀。
4.十年磨一劍,去粗取精,集眾家之長,去其所短,版本優勢明顯,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關于《西游記》的批注與研究,以悟元子之內丹,黃周星之五行、李卓吾之禮教最可矚目。今擷取這些名家評論之精華隨文標示,以助讀者更好地欣賞與理解原著。
與此同時,又撰《導讀》,以《西游記》一書所體現的儒釋道精識的圓融無礙出發,梳理出多個角度,由禮學、道術、佛學的各個分支分別予以簡要的論述。希望能給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提供一些更清晰、更立體的嶄新的思路。
一、出世的悲劇
《水滸傳》的民間性,《紅樓夢》的家族,《西游記》的個人搏爭,《三國演義》的政治格局,它們形成的復雜但清晰的整體,構成了中國社會與文化性格的微妙結構,對研究中古史以后的社會意義非凡。但對于社會中每一個意欲成為自己的個人而言,《西游記》的悲劇價值尤其值得研究。
《西游記》第一回以北宋易學家邵雍的《皇極經世書》開篇,以孫悟空的得名“悟空”收章。《皇極經世書》,邏輯縝密嚴謹,在宏大的時間與空間結構下,推演著縱橫開闔的歷史節奏。個人命運于其中,如夜空中的微茫一星,但命運的軌跡猶湛然可循。
孫悟空非卵生,亦非胎生,產于仙石而具陰陽兩性。學道之時,輩分之“悟”別有深意。‘悟”字之前乃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與‘穎”九字,“悟”字之后為“圓覺”二字,此二字與佛教大乘經典《圓覺經》休戚相關。前九字所蘊涵的智慧,悟空原本具有。前九項智慧的重現與消弭殆盡,與“圓覺”二字的提升,恰是后面孫悟空所有行歷的綱要。
第二回的末段,孫悟空回到花果山,感慨又喜悅萬分地回答眾猴:“我當年別汝等……徑至南瞻部洲,學成人像,著此衣,穿此履……”看罷孫悟空的此番慨言,再聯想其此后所經歷的不盡劫難與尷尬歸屬,使人對“靈根孕育源流出”的他努力做“人”的一生惋嘆不已。
與孫悟空努力謀得“人”的名義相比較,唐僧的出世世俗之至。他是唐貞觀年間一個普通仕人不普通的華麗經歷之后的落難遺孤,因緣際會,得人寺院。他西渡流沙,遠涉印度的表面目的是“到西天,取得真經”,實為榮耀之心閃爍:出行前日,先與唐王結拜,次日出行,又飲酒謝恩。如果對應佛教戒律之書,此時包括唐僧的西行之路破戒層出不窮,但他尋求的卻又是成佛之路。師徒二人“人”與“佛”的本心相逆,“西行”成為了他們的‘證道之路’。此書的喜劇效果也多與此相關。
豬八戒不是人身,但享受著一個世間人身所能想得到的最大欲望,甚至在他打妖怪的時候,他都是快樂非常的,如果是漂亮的女妖精,還會加深他的愉悅程度。他在所有的行程中最愛說的便是譏諷玄奘的心口不一,最常招來“毒打”的行為便是罵孫悟空‘猢猻”。
與此相比,只有沙僧的梵僧形象是對苦行精義的微妙注解。他幾乎是不言不語,愧疚常在‘我心”,持戒、精進、堪忍,這與大乘佛教行為標尺的‘六波羅密多”(六度)頗為接近。未見他有明確的成佛的思想,但始終忠實以行,所有的行為都是自覺邁向大乘菩薩行的例證。
雖然該書對各個角色的出現和未來的行歷,做了證道般的隱性對比,但僅僅將之作為證道之書,便狹隘地限制了《西游記》的外延。師徒四人西行之遇,凡八十一難,每個“人”包括白龍馬均獲得正果,全書事例可以比作《華嚴經》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副本,也是一部《般若心經》的修真樣本。但八十一參,每一參又均輔之以《周易參同契》之丹家脈絡。之前的中國著作,從未出現過如此宗派復雜而又富贍瑰麗的觸角;所以,《西游記》最大的魅力不是證道,而是以悟道的形式體現出個人命運的可逆性。
命運既然可逆,可逆的方式便無疑會惹人注目。這也是這本書最大的誘惑之一。
二、大鬧天宮與三界禮制
大鬧天宮當然不是為進入天宮,而是看清天宮,從而脫離天宮的轄制。
全書前七回是孫悟空的傳記。孫悟空一出世,“眼運金光,射沖斗府”(第一回)。在花果山做美猴王,麒麟不轄,鳳凰不管,自由自在,卻“突然憂惱,墜下淚來”,感‘將來年老血衰”,不能久住于天人之內,“以無常為慮”。得知唯有佛與仙、神圣可以躲過輪回,與天地山川齊壽時,便開始遠涉天涯,尋訪此三者,學不老長生之術。當他學藝得成,自東海擄得如意金箍棒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強銷死籍。這時,對于他,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自由了。
我自聞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變化之功,筋斗云有莫大的神通,善能
隱身遁身,起法攝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水不
能溺,火不能焚。那些兒去不得?(第三回)
悟空去東海龍宮獲取趁手兵器前的這段感概,在他逼迫十代冥王強銷死籍后,愈發強烈。待天庭以授職的名義招安,悟空知曉弼馬溫一職的微不足道后,憤而推倒公案,打出南天門,按落云頭,回到了花果山,自封“齊天大圣”,以暢心懷。
但這次,他還只是感覺玉皇大帝所予職位卑賤,“活活的羞殺人”而已。待再次被玉皇大帝召回天庭,當頂著“齊天大圣”這一輝煌名頭的孫悟空做起了看管蟠桃園的工作,他就此成了天庭的災星。
三月三日的蟠桃會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宴會,屆時,天上人間、十洲三島各路神仙備至,但這場公開的私密宴會沒有邀請孫悟空,徹底毀了天庭依靠蒙騙利誘得來的平衡。
頓感不平衡的悟空,吃了蟠桃,徑人造酒仙宮,“就著缸,挨著甕,放開量,痛飲’御酒。接著,仗著酒闖入了三十三天之上兜率宮太上老君處,炒豆一樣把丹爐左右的五葫蘆金丹傾出來,盡皆吃掉。
玉皇大帝擅長人海戰術,即刻差遣四大天王,協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點二十八星宿、九曜星宮、十二元辰、五方揭諦、四值功曹、東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瀆、普天星相,共十萬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羅地網,圍困花果山。雖然最后,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于五行山下,但他那得意之姿,備足驕態,爽徹心扉。
但并非每個人都這樣值得天宮興師動眾。對天蓬元帥和卷簾大將而言,直接是一場厄難。他們誤會了人間三月三的民間性,與天庭福美不臨下界的區別。天蓬元帥“只因王母會蟠桃……那時酒醉意昏沉,逞雄闖入廣寒宮,扯住嫦娥要陪歇”(第十九回)。卷簾大將“失手打破玉玻璃。玉皇即便怒生嗔……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到沙場上”(第二十二回)。二者都是死罪,但先后為太白金星、赤腳大仙求情免死,一個便投了豬胎,一個被貶下界成為河怪。
對天宮的反抗力度,便是每個人下界后的身份和位置。
三、女妖精思凡與佛教修持
《西游記》中女妖精之多,僅次于《聊齋志異》。
但區別甚大,前者要么是為吃肉,要么是為配陰陽,后者則多是慕其書生之才華,后生之樸實。面對前者,只有絕情杜欲一個對策;相逢后者,在故事中則無一不是傾心而往。正因為如此,大家才覺得《西游記》中的女妖精都有被打殺的必要。
女妖精的源出,不外兩種,一是思凡下界,二是修持得道。
論思凡,排名第一的應該是玉帝的妹妹瑤姬仙子,二郎神的媽媽。在第六回,孫悟空曾借此激怒二郎神。二郎神呵斥悟空有眼無珠,不識其面,悟空對道:“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配合楊君”一詞,頗為促狹,二郎神果真聞言大怒。但二郎神作為人神之子,被稱為“聽調不聽宣”的天庭戰神,相貌頗是不凡,“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若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連悟空也覺得“清奇…‘秀氣”,想來其母下界,當仍為仙人。
最諷刺的思凡,是如來佛祖的親戚,母舅大鵬金翅鳥,在人間為妖。最令人不舍得的思凡下界的女妖精,是嫦娥仙子廣寒宮里搗玄霜仙藥的玉兔。
這個玉兔“團身一塊毛如玉”,使一條碓嘴樣的短棍(搗藥杵)當武器,情狀煞是可愛。當年蟾宮素蛾打過玉兔一巴掌,后思凡下界,投胎做舍衛國公主,玉兔記恨此仇,遂下界將之拋于荒野,換作公主模樣。待其知得唐僧“今年、今月、今日、今時到此”,便小兔子吃胡蘿卜歪臉舔青草,動了招唐僧為偶的心思,準備“采取元陽真氣,以成太乙真仙”(第九十三回)。
但她的自辯詞隱藏了她的本意,自我裝扮得癡情無限,“因為愛花垂世境,故來天竺假嬋娟。與君共樂無他意,欲配唐僧了宿緣”。
悟空聞知她是蟾宮之人,便欲饒了她的性命。然而她一句“欺天罔上的弼馬溫”惹怒了悟空。“欺天罔上”是悟空的至愛,“弼馬溫”卻是他的心頭之恨。“這行者愈發狠性,下毒手,恨不得一棒打殺。”幸虧九霄碧漢間來了嫦娥仙子,將其搭救回去。
思凡的女妖精還好對付,內心的殺念都不那么直接。欲配元陽,還要吃肉喝湯的女妖精,表現得則多很焦急。白骨精信心不絕,媚惑不得,再變苦相,欲動唐僧之善念再行圖謀,連番變幻,但每一次都逃脫不了悟空的火眼金睛和金箍棒。
盤絲洞的蜘蛛精,長相似乎更勝其他女妖精,“一個個汗流粉膩透羅裳”,“云鬢蓬松寶髻偏”,風情萬種,但她們卻是挑明了是要吃肉的:‘姐姐,我們洗了澡,來蒸那胖和尚吃去。”吃唐僧前,七個蜘蛛精很是講究,還要洗澡。但唐僧辨識能力依然太差,之前面對白骨精他毫無辨識善心大發,不惜為之與悟空決裂;到了此時,又多了自憐,面對眾蜘蛛精,心思涌動,“這一脫了衣服,是要打我的情了,或夾生兒吃我的情也有哩”。
殊不知,人家蜘蛛精只是圖他“十世修行的真體,”“喫他一塊肉,延壽長生”而已,根本無意與他恩愛(第七十二回)。
也偶有愛其風采的女妖精,在荊棘嶺木仙庵,于深夜月明下,唐僧與幾個樹精談詩。那后至的杏仙“弓鞋綾襪”,“妖嬈嬌似天臺女,不亞當年俏妲姬”。既然貌比妲姬,自然妖艷,她滿面春風,看著唐僧便近身悄語,‘見有見愛之情,挨挨軋軋,漸近坐邊”,并稱呼唐僧為“佳客”,勸其莫負良宵,“翠袖中取出一個蜜合綾汗巾來,與他揩淚”(第六十四回)。
啊!與唐僧揩淚!但這杏樹精終究脫不盡妖氣,‘倚玉偎香”的心思畢竟不是愛戀,聞得唐僧拒絕,旁邊的赤身鬼使便變了臉色,暴躁如雷。
女妖精中也并非盡皆無情之妖。第八十二回,陷空山無底洞的老鼠精甚為癡情。她擄得唐僧到洞中后,喜孜孜地叫道:“小的們,快排素筵席來,我與唐僧哥哥吃了成親。”細心到了安排素食。悟空聽得明白,便欲假此妖與唐僧吃交歡酒的時機,變作個蠛蟟蟲兒,飛人喜花之下,進人妖精肚腹。失敗之后,妖精并不在心,唐僧只一聲貌合神離的‘娘子”,便使之不加分辨地吃下了眾多綠桃子中的唯一一枚紅桃子。
待悟空進入其肚腹,戰戰兢兢,把唐僧抱住道:“夙世前緣系赤繩,雨水相和兩意濃。不料鴛鴦今拆散,何期鸞鳳又西東!藍橋水漲難成事,佛廟煙沉嘉會空。著意一場今又別,何年與你再相逢。”又是惋惜前緣,又是期待來年。此詩堪稱全書最動情的一首詩。
動情的也有其他的妖魔,如牛魔王與其“自幼修持”的“山妻”。牛魔王的“山妻”與牛魔王應該同為妖屬,牛魔王卻不這么看,“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個得道的女仙”。雖然他另有妾室,依然對“山妻”高看一籌。
全書對女妖精的描寫,也是多艷異之詞。柳腰、香肩、筍指、蓮步、高簪、媚姿。眾女妖之中,對盤絲洞諸女妖的描寫最為惹眼;西梁女國的女王,雖是人身,對其裊娜妖嬈之姿、心歡意美之態,極盡渲染而近妖。第五十四回,八戒一見西梁女王,看到好處,“忍不住口嘴流涎,心頭撞鹿,一時間骨軟筋麻,好便是雪獅子向火,不覺得都化了去也”。相比之下,無底洞的女妖卻顯得素雅,‘錟淡翠眉分柳葉,盈盈丹臉襯桃花”。
總體而言,全書之中,賞看女妖精容貌與身體的分離描寫,有褻玩的濃烈欲望氣息,而不是將之作為一個整體。女妖精局部的美艷,是俗世的表達,也是孫悟空火眼金睛下的白骨觀體現。對色身的辨識與息滅,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法之一。
這些妖嬈的女妖精的本尊,畢竟不是“人身”。妖精與本尊的習性相連:狐貍的玉面,杏樹的桃色,蜘蛛精的絲線。透過習性,剝露真相;再美的女體,也不過是一具粉骷髏。
無論嬰兒姹女,她們捉獲唐僧,無非此目的,洗凈蒸了吃肉,或采戰以合陰陽。譏諷道家此派之意洞然可見。唐僧此番西去取經,乃是前世因緣,今生堅心而定。所以,雖然有八戒專意分心,有悟空在,畢竟要讓她們全部失算。
四、法術的運用
西行取經之路十萬八千里,悟空一個筋斗云亦是十萬八千里。唐僧自五行山下把悟空解救出來,便是要悟空與他一起受苦,要把悟空的一個筋斗云的距離認真仔細地走過。
筋斗云是孫悟空的飛行術,他每次縱起之前,抽身、捻訣、丟連扯,轉眼即在萬里之外。其他菩薩、仙人,也會駕云起行,但都不如悟空飛行得極致。憑意念飛行,身隨心至,是《西游記》最大的發明。 身隨心至在佛學中有很好的理論。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萬物均有佛性,推及萬物,分為四身:法身、應身、報身、化身。法身如小乘佛教中之戒定慧,具有恒定性,乃佛之自性。應身特指佛陀與菩薩之身與利他受用之心。報身以法身為因,聚合因果而得此生之身。化身即變化身,極備不可思議,具有暫時陛。
唐僧之相好、豬八戒之豬形、沙悟凈之黑臉,以及各種國王、妖魔之本生身,均為報身。報身蘊涵一人三世因果。化身于菩薩而言,是利他之身。《西游記》中,觀世音菩薩也曾多次化身,指明道路,喻示危險。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觀世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四圣試禪心,變化成一老婦人與三個女兒,也是隨類變化之身。化身于妖魔而言,是報身的應身透支。火云洞紅孩兒變化成觀音菩薩之相,牛魔王變化成豬八戒截取芭蕉扇,天庭諸獸下界為妖為魔等等,均為此類。
分身是化身的一種,為方便身。十方諸佛如來共一法身,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分身,地藏菩薩分身于六道,皆源自慈悲。對于“妖仙”悟空而言,分身出處甚多,是得意之心,也是迂險化危之術。每次用時也頗得意,身上毫毛均可變化,視股上、身上、耳后,酌情而取,常用于與妖魔對壘。
知曉了每一物性的各種階段身性的變化因緣,閱讀《西游記》的樂趣便增添了三分之一。
第二十五回,孫悟空兄弟吃了五莊觀的人參果,又推倒了人家的人參果樹后逃去,被鎮元大仙一招‘袖里乾坤”,將師徒四人捕來。一一在柱子上捆了,用龍皮做的七星鞭浸水后鞭打。悟空使法術脫身后,用四棵柳樹變作師徒四人,馬不停蹄,再次逃離五莊觀。
次日早齋后,那鎮元大仙依然不覺解恨,繼續著人鞭打。唐僧、八戒、沙僧的變化之身,只有機械的應聲,打至悟空,悟空恰在路途,不禁打了個寒噤。他說:“我只說他昨日打了我兩頓,今日想不打了。卻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慌忙念咒收了法。
昨日的化身乃用柳樹替代完成,但真身對化身的感應仍然強烈如此。因為昨日化身均為悟空所制作,所存之神皆出自自身由衷摹畫,所以只有悟空打了個寒噤,唐僧、八戒、沙僧則只有形身之應聲。 影身也不例外。
第三十二回,師徒四人行至平頂山蓮花洞地界。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籌謀著捉到唐僧這個一點元陽未泄的十世好人,吃了肉延壽長生。金角大王將師徒幾人“畫了一個影,圖了一個形”,讓銀角大王帶著一眾小怪山上巡邏,‘但遇著和尚’照驗照驗”。
八戒運拙,適好被悟空逼著出來巡山,又“可可的撞見了群魔”。小怪中有認得出八戒形象的,對銀角大王說:“這個和尚,像這圖中的豬八戒模樣。”說完,掛起影神圖照驗。八戒一看影神圖,大驚不已道:“怪道這些時沒精神哩!原來是他把我的影神傳將來也!”
妖怪掛起“影神圖”,通緝取經人,本意是路遇照驗,卻也有著分神的他用。摹畫者的意圖深淺與傾向,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被摹畫者的情態哀樂。
銀角大王拿著的這幅“取經人影神圖”,可以使得八戒精神萎靡不振,圖中寄附的金角大王對唐僧肉的期待之情切可想而知。
與此相比,車遲國的三個道士,道術更為不凡,“專會摶砂煉汞,打坐存神,指水為油,點石成金”(第四十四回),國王因此大興道教,和尚盡做苦工。虎力大仙尤擅五雷法,鹿力大仙擅茅山大開剝,羊力大仙會煉冷龍。五雷法又名神霄五雷法,是道家內丹與符箓結合的道法,秘訣在于將人體看作小天地,內部器官之神靈與天地信息交應。虎力大仙以此法祈雨,執劍念咒,燒符令響,便有“悠悠的風色飄來”。
正如八戒所言,這妖道有“真本事”。既然對方能夠招神,悟空也只好退神。他急忙真身出了元神,趕到半空中威脅了一番風婆婆、巽二郎、云童霧子,又言語私情了雷公、電母、四大龍王等神,甚是一番辛苦,方才敗了虎力大仙。
退神出于昔日交情,退魔卻妖需要的是法力的影響。第五十回,行至金峴山,悟空前去化齋,唯恐妖魔侵襲,用金箍棒在“平地下周圍畫了一道圈子,請唐僧坐在中間;著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馬與行李都放在近身”。悟空道:“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墻鐵壁。憑他甚么虎豹狼蟲,妖魔鬼怪,俱莫親近。只在中間穩坐,保你無虞。”
此為存神假物,轉嫁法力。這個“筆跡法圈”的威力,來自悟空金箍棒與他自身法力的和合。金箍棒原為定海神針,又經悟空摹弄,自然有通靈之氣。悟空對于這個并不陌生,昔日在花果山時,太上老君與二郎神、天兵天將來捉悟空時,關鍵之際打中悟空天靈的就是老君的金鋼琢。老君的金鋼琢乃錕鋼摶煉而成,平日戴在左臂上,“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第六回)。不過,悟空的運用更勝一籌,可以轉嫁于筆跡法圈恫退妖魔。第六十六回,彌勒佛祖在悟空的手心寫一‘禁”字,牽引黃眉怪;內在邏輯與此一致。
也有不假于外物的秘訣。經悟空多次使用,已成了不密之秘。
便是全書屢用不爽的喳字訣。師徒四人每至一處,稍有不愜意,悟空便念聲“喳”字,喚來山神、土地。喳字訣可與觀世音菩薩六字真言對看。僅以“唵”字分析,念誦之時需要身、口、意與佛相應,才有立效。當然,即便有凈身、口、意的真言,念誦的本身仍需是長歷過佛家戒律之人,并非此唵字訣隨時隨人可用。
此外,悟空調風之時,每次捻訣誦咒后,便朝巽地上吸口氣,吹將出去,即是一陣狂風、旋風、暗風。巽指東南方位,屬木,為風。景風和暢,即說此風。悟空此舉乃與風神致意。
五、洞穴的隱喻
悟空生于陰陽合一的仙石。初生之時為一石卵,圓球之形,見風而化成石猴。體質為石的猴子拜了四方,“目運金光,射沖斗府”。斗府,指斗宿星宮。斗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又稱斗木獬。獬,為古代神獸,雙目炯明,額上有獨角,性愛抱不平,常以獨角之力攻擊惡人。悟空剛一出生,目光射沖獬星所在天宇,便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母體仙石的陰陽平衡,斗宿所寓示的正義與平等象征,始終左右著悟空心性的演進。他上下天宮,都是對自我的不斷修復。他反復講出的“不當人子”的口頭禪,背后都孕育著一次新的“目運金光,射沖斗府”,而且從無例外地堅決付之于行。
唐僧被稱為純陽至真之體,西去取經之路,眾多妖魔為之垂涎,天庭下界而來為妖,意圖謀取的有,報怨尋仇的亦層出不窮。只因為唐僧取經的目的,是去天竺國大雷音寺佛祖如來處取得大乘佛法,如觀世音菩薩所言,‘懈百冤之結,消無妄之災”(第十二回),使得此人世間獲得均衡之力。悟空看似“贖罪”的行歷,真相乃是行使斗宿的作用,阻止妖魔之行,消弭掉他們破壞這人世間未來得以平衡的種子的機念。
而悟空的力量之源,均在于花果山的一塊有孔竅的仙石。水簾洞可以說是他力量的儲存和自身的不停再生之處,這也是他受了唐僧的委屈之后的唯一去處。
悟空學藝先是要長生,再是為‘像個人樣”,然后是大鬧天宮要公平,他每一次對自己都有新的認識。學藝的斜月三星洞、花果山的水簾洞、玉皇大帝的天宮、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都是悟空的再生之處,是他成就“齊天大圣”名頭的福地。而如來佛祖將五指化作的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之下的藏身之處,則直接將悟空導向成佛之路。
五座聯山的介人是洞穴的小世界。比于大乘佛典《楞嚴經》阿難的七處證心,結合生出悟空的仙石進裂之隙,再加上這器世間,乃是悟空的七處證心。
從此,洞穴成為孫悟空行歷的重要存在。伴隨唐僧取經的路途,妖魔多居住于山嶺洞穴;對洞穴之類世間之障的辨識便成了他的得意之為。他尤其喜歡一棒打碎每個妖魔所居洞穴的石門。石門所代表的內心屏障,也是每個妖魔盡心盡力與之搏殺的觸機。對洞穴石門的粉碎,從無猶豫,他知離幻境,斷除理、事之障,言行之中飽含他的傲慢。以人身修除心障,使佛性漸趨圓覺。后來,八戒、沙僧也參與了進來。
第三十三回,在平頂山蓮花洞,孫悟空大戰金角、銀角大王。那怪會遣山之術,使一個一個“移山倒海”的法術,將須彌山、峨眉山、泰山逐次壓在悟空背上。眾山形成的重回五行山下的感覺,使得悟空“珠淚如雨”,好在他會擔山之術,又喚來了山神、土地、五方揭諦,遣開了眾山。接著用計調換了喚人名字即將人吸人的紫金紅葫蘆與羊脂玉凈瓶。
擔山引起的感慨與對葫蘆、凈瓶內部“洞穴構造”的知悉,是悟空大鬧天宮之后對五百年山下之心性得以徹底修復的喟嘆。過了此難,此后的歷程亦越發危險。
火云洞紅孩兒為少陽,搏殺便沒有那么容易,是悟空少見的敗仗。翠云山芭蕉洞羅剎女,紅孩兒之母,為老陰,計賺便可。然西梁女國是取經路上最大的陰身,乃眾陰聚集之洞穴,需要的是十世元陽之唐僧本身的覺悟與知離。對于唐僧而言,孕身脫棄,只是開始。
廣義而講,師徒四人的五行歸屬無論如何配比,均為至陽之身,只是因人而異,有所傾側而已。第五十回開題,題為‘怯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唐僧是“法性”的代詞,“逢女國”,西涼女國的女王傾國之權,檢驗的便是唐僧的“法性”。心猿是悟空的指稱,也是唐僧之心性漸趨澄明的刻度。
第六十五回,彌勒佛祖的司磬小童下界為妖,虛幻小雷音寺,假名黃眉老佛,屢次用乾坤袋將眾神收納其內,并將悟空困于金鐃之中。亢金龍星宿用龍角鉆開,悟空出來后,將金鐃怒而打碎。只是依然對那被彌勒佛祖喚作“人種袋”的乾坤包袱兒無可奈何。
乾坤畢竟不可移易。此處最大的“洞穴”卻不是“人種袋”,而是黃眉妖虛幻出的佛陀勝景;佛國即臨,幻境愈多。出了此以佛境面目出現的洞窟,打破了可播音四方的金鐃,收回乾坤袋,便再沒有一種密閉的東西能夠困住悟空。
但同時,另一種形式的洞穴便也開始展開。多情的洞主,如第七十回麒麟山獬豸洞的賽太歲。獬豸本為神獸,類似麒麟,漢代的御史官員所戴之冠便是獬豸的形狀,后世一直是公平公正的法律象征。賽太歲長相雖是兇惡,以此名洞,也是自負得很。事實上人家是觀世音菩薩的坐騎金毛狃,只因朱紫國王年輕時曾箭傷孔雀明王的兩只幼雀,孔雀明王令其夫婦分離三年,金毛猊多情下界而來,正是此因果鏈上的施果者。
此獬豸洞與蜘蛛精所在的盤絲嶺盤絲洞,風格迥異,前后相遇,唐僧師徒四人權衡揚棄,猶如心中障逆的砥礪對峙。經此磨難,破洞之舉的緊要,已入委婉暖昧之處。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孫悟空甚是喜歡鉆入妖怪肚子之中。
第十七回,與觀音菩薩協作,鉆人黑風山黑羆怪肚中。第五十九回,三借芭蕉扇,變作蠛蟟蟲兒進入鐵扇公主腹內。第六十回,大戰黃眉童子,在彌勒佛祖的指示下,變作西瓜進入黃眉童子肚中。第六十七回,大戰紅鱗大蟒,悟空在大蟒肚中用鐵棒把大蟒搠死。第七十五回,獅駝山,乘勢進人獅駝洞青獅老妖的口中。
到第八十二回,地涌夫人洞穴寬闊復雜,悟空又設計要進入妖精肚中,唐僧終于忍不住問他,‘你若有手段,就與他賭斗便了,只要鉆在他肚里怎么?”悟空的回答并不令人信服:“師父,你不知趣。他這個洞,若好出人,便可與他賭斗。只為出入不便,曲道難行,若就動手,他這一窩子老老小小,連我都扯住,卻怎么了?須是這般摔手干,大家才得干凈。”
待八戒見到,也不禁笑道:“骯臟殺人!在肚子里作甚!出來罷!”悟空出來后,又埋怨悟空:“才子在他肚里,掄起拳來,送他一個滿肚紅,扒開肚皮鉆出來,卻不了賬?怎么又從他口里出來;卻與他爭戰,讓他這等猖狂!”
殊不知,悟空進入肚腹,造成妖魔的不適與放棄,對于晤空,則是與佛之自性法身對話。恰如如來佛祖自述因緣,自身曾被孔雀吞掉,本欲破其身而出,又恐傷其命,被諸佛勸阻,故此封孔雀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人其身而以其為母,每個洞穴皆是再生因緣,這也是悟空在太上老君煉丹爐與佛祖五聯山下五百年最大的收獲。
西行八十一難,每一難均自有邏輯。反觀唐僧師徒西行之旅,自性圓覺之外,一路斬妖祛魔,實為厘清天地兩界;為兩界斷絕惡緣,怨杜廓清,天地圓滿。這是作者的理想。
六、色戒與八十一難
九為極數。那么八十一是什么數字?九九歸真,一為萬物之始。中國古代典籍中,與此數字的氣質最近的,是傳為扁鵲所著的醫書《黃帝八十一難經》。
《八十一難經》是《黃帝內經》理論在脈學經絡與針刺腧穴上的完美發揮。全書五卷十三篇,共八十一難。難即問,黃帝問于天師岐伯。全書先后就脈學、經絡、臟腑、病癥、穴道、針法等問題展開,是古代中國對人體內環境分布、現狀、作用、變化及對診的掌握。
把人體作為小世界,是《八十一難經》問答的思辨根基。《西游記》全書,唐僧師徒凡八十一難,此難字意為“脫離”,每一難的針對皆在于心。心對應的是佛之自性,遭遇每一難,皆為與心的對治。以道家言,此為歸元之路,所謂“丹成九轉任周旋”(第九十九回)。 由‘難”而歸“元”,無論釋與道,皆是必經之路。所以,歸元之路,即是受難之途。
但此所受之“難”,乃是前世累積之因緣于今日的障礙與利益。難并非僅僅是指挫折、坎坷與不幸,利益二字是最緊迫的威逼;判斷‘難”的標尺是心中“無礙’的狀態。以佛家旨意言.“難”即是六道六塵之染。六道即天、阿修羅、人、畜牲、惡鬼、地獄;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色”字為六塵之染之概稱。
西行取經八十一難,便是對此六六之染的逐一粉碎與祛除。
以此而言,女色之色是最不足道的一難。但八十一難,女色占據其中七個。幾個想吃肉得長生,幾個想交歡配陰陽。白骨精、女兒國國王、杏樹精、陷空山地涌夫人、玉兔精,等等,人妖并在,或以深情、或以權輿、或以豐姿、或以蠻力,各展法術。在對她們的態度上,唐僧的判斷最初常受八戒的影響,因為他認為八戒“夯直”。也容易受到沙僧影響;沙僧寡言,貌似誠懇,誠懇的人不言不語便是認同。他最不信任悟空,悟空總是在他甚至還沒有看清妖精的眉眼之時,便性急地一棒打殺了妖精。
八戒從未想過克服什么。他習慣了隨緣求布施。對盤絲洞洗澡的七個蜘蛛精,危難之際,他也要變條鯰魚,在人家腿縫里轉一會兒。對那些給過他臉色的女妖精,一并發狠耙死。再次見到嫦娥仙子,依然情不自禁,步上云頭,抱住人家恬臉求歡。他有全身心貫注的優點;不記得摸摸豬鼻子,數數身上的傷疤。渾然忘我之心,儼然人間一散仙。
按大乘佛學律藏《梵網經》,心分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對于唐僧,最難對治的乃是十長養心中的慈心與悲心。他執迷于善念,而不擅辨識。由于他的盲目,又繼而損傷著他的忍心、進心、定心、慧心、護心等幾乎所有的心。更不要說十金剛心中的不退心、無相心。但唐僧畢竟是十世修行的真體,他有理解一切“心”之種子的信心。
白骨精是他取經途中遭遇的極其珍貴的一難,讓他的缺點暴露無遺。他的眾多缺點,在白骨精三次變化出的少婦之美艷、老嫗之慈相、老叟之哀容面前,配合著豬八戒的“夯直”言行,備足笑料。顯然,唐僧此時對六道六塵之色的認識,尚處于“色”的表象層面,非表面之色的受想行識之色在此后的漫長途中等待著他。
悟空于此有著清晰的辨別力。第六十二回,行至火焰山,悟空為調換芭蕉扇,變作牛魔王模樣,酒至數巡,羅剎女“覺有半酣,色情微動,就和大圣挨挨擦擦,搭搭拈拈;攜著手,悄語溫存;并著肩,低聲俯就”。不覺間“粉頸自然低,蠻腰漸覺扭。合歡言語不曾丟,酥胸半露松金鈕”。但悟空見她這等,卻“暗自留心”,問起了芭蕉扇的所在。
視美人顏色若無物。如菩提祖師告訴悟空:“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守藏休漏泄。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第二回)書中刊載所有與道家內丹有關的詩句,了解了每個特點詞語的性寓意,都像是隱秘的色情詩。然而,祖師之言,悟空當是謹記在心,所以才不像八戒每每心頭撞鹿,也不像唐僧動輒羞答答,妄想頻起。
第八十回,唐僧緩觀山景,聞啼鳥之聲,起了思鄉之念,兜馬賦詩一首:
我自天牌傳旨意,錦屏風下令關文。關燈十五離東土,才與唐王天地分。
甫能龍虎風云會,卻又師徒拗馬軍。行盡巫山峰十二,何時對子見當今。
唐僧的詩才較為平庸,荊棘嶺與幾個樹精談詩,也未在文采上有所勝出。但這首以骨牌名字羅列出的七言仍舊分為搶眼。也許悟空不會骨牌游戲,未曾聽出“天牌”“錦屏風”“觀燈十五”“天地分”等詞語,均是玩骨牌的術語,當時只是搶白了幾句唐僧的思鄉之心。
這首骨牌詩的重要性不亞于悟空師父的‘休漏泄”,一首突兀至極的游戲詩,顯露了唐僧的懈怠之情。因為就在這座陷空山無底洞中,他與老鼠精地涌夫人喝了交歡之酒。
對色塵與具體色身的辨識,貫穿西行取經之途的始終。即便是八戒想念高老莊,沙僧的九顆取經人的骷髏頭做成的珠串,也都在警示唐僧世間之欲的脆弱可欺。他畏懼身死,時常被嚇落馬下。悟空反復提醒他“多心經”的念誦,有一次還直接激怒了他。但之后的唐僧,逐漸有了肉身的放棄,對八戒的寬容與愛護,到最后也變成了苛責。
他在惱羞成怒的壞脾氣中體驗著《般若心經》之旨要。 第九十八回,靈山在望,師徒四人正行處,面前出現一條寬闊約八九里的河流,河上有一根獨木橋。唐僧心驚搖手,八戒、沙僧膽戰咬指。這時,南無寶幢光佛撐一只無底船,前來接引。“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這是接引佛祖“照驗”唐僧身上的俗性是否拋卻干凈。唐僧鼓起勇氣登得無底船,便看見河上“泱下一個死尸”。悟空、八戒、沙僧,與接引佛祖齊聲賀喜唐僧脫卻人間骨肉身,洗凈當年六六塵:“那是你!可賀!可賀!”
唐僧借此難脫卻凡胎,乃萬象更新之始。但脫卻凡胎,還有第八十一難,通天河老黿傾覆師徒幾人與白龍馬和經書落水。這也是八十一難中,唯一沒有予以回應的一難。《黃帝八十一難經》最后一問,問虛實之辨。通天河老黿傾覆也是如此,老黿問壽是虛,唐僧忘問才是實。即便唐僧真是問過佛祖,老黿一樣會傾覆爾等人河。
渾然忘記年壽,實為脫卻六道輪回。此為佛陀之行。
七、命譜
唐僧的前世是金蟬長老,因怠慢佛法而有此生。他許愿自長安赴天竺取大乘佛法,一路歷經劫難,夙世因緣緊緊逼隨,眾徒弟感慨不已,說其是災星下界。連謹言慎行的沙僧也禁不住嘟嚷“老師父步步逢災”(第四十三回)。
怨言通命。沙僧言語一向較少,但這句怨言足以解釋他晦氣色臉兒的由來。他居住于流沙河,河為水,五行之色為黑,這是后天熏染,先天的原因在于天庭。蟠桃會上,他失手打破玻璃盞,被貶在流沙河。錯在“失手”,而非玻璃盞。昔日侍御鳳輦龍車,“金盔晃日光,鎧甲明霞亮”(第二十三回),今日在下界改頭換面“吃人為生”。天厭人怨,所以他矢志要“從立自新,復修大覺”(第九十四回),意圖重回天庭。
八戒也是如此。他與妖魔對戰之時,也愛自夸一番昔日盛況,但他似乎更愛今生。凡是逢著大些的厄難,要強點兒的妖魔,他便急著分行李,還攢了四錢六分私房錢。師兄悟空稍有差池,那就更是積極。他的怨氣比沙僧更勝,直接是怨行。
悟空熟知今生與唐僧的因果,他知曉命之所從、心之所系,此生“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但唐僧的固執仍然惹得悟空發怒。第六十五回,唐僧不聽勸解,誤人黃眉怪幻化出的小雷音寺,悟空解救他時,又被合在黃眉怪的金鐃之中。悟空逃出金鐃,拘來一路庇佑唐僧的諸神,大發怨言:“我那師父,不聽我勸解,就弄死他也不虧!”
呀!這賭氣之言,可是近乎詛咒了!但悟空畢竟孕育于石頭,心質也是石頭的;以石頭之心而通天地之竅,不打上天宮便有違此生之命賦。縱然被佛祖降服,也是壓服于金、木、水、火、土五聯山山石之下;一山而具五行,佛祖存心給予悟空別樣世界。重復母體仙石之嶄新孕育,‘饑餐鐵彈,渴飲銅汁”,天下之心莫若此堅!
有此堅心,一經唐僧揭了壓帖,便無往而不利。妖魔尚是略有價值的障礙,玉皇大帝夫婦亦曾為之暴跳如雷,人間的帝王將相則只配是他的戲謔對象。他嗜好羞辱各國國主,計謀新鮮且粗鄙。他讓師父虛與委蛇,允諾女兒國的國王,又讓人家全盤落空。他享受這強者沮喪的面孔。面對朱紫國國王的跪求,他得意非凡,但并不讓步,他還要對方甘心情愿吃下骯臟有效的神奇“馬兜鈴”。他執意要讓帝王們的命運在他的唾棄之中。
悟空的命運也在此有一大轉折。之前,他是十代冥王原則里的劫匪,“既然大圣來了”,便任意其作為。他三鬧天宮,每次與天兵天將對陣,均是急整衣冠,“頂戴紫金冠,貫上黃金甲,登上步云履”。他深愛這一副皇帝打扮,故而極為在意“齊天大圣”這一名頭。直到遇見烏雞國的“死皇帝”。烏雞國的“死皇帝”與花果山時期的孫悟空一副裝扮。
見了這個“死皇帝”,悟空才放得下。放得下,才會有后面這些國王收獲的大羞辱。他信奉“行動有三分財氣”,他的“財氣”就是離棄,無休無止地離棄。命如樹之形狀,分出樹的牽系、注定、枝葉、色澤、四時、境遇。他在逐次拆解掉命的組成。
八戒便沒有這樣的自覺。他原本自喜著他的“夯直”,但隨著取經行程越遠,他發覺師父待他不若以往好了。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戰青龍山。次日五更早起,八戒像往常一樣和師父頂了句嘴,師父聽言便罵道‘馕糠的夯貨!”并威脅要悟空拿金箍棒打牙。八戒聞言驚訝不已,慌手慌腳地說:“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蠢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么發狠轉教打么?”
師徒四人均為下界再修。唯有八戒一路行來,除了風卷殘云地吃東西和賣力地打女妖精,別無他顧。他沒有留意到師兄、師父以及外界的變化。他對自身命運的改變過于依賴唐僧的心念。他更像是人世間所有的普通眾生,對命運的改變無計可施之時,慢慢變得適應如常,變得無動于衷,僅有的只是寄期望于一片祥云。
第八十回,唐僧端坐松蔭之下,悟空去化齋,縱個筋斗云,在半空中,“佇定云光,回頭觀看,只見松林中祥云縹緲,瑞靄氤氳”。他失聲感慨,由衷夸贊唐僧果然是“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才有此祥瑞罩頭”。
但吳承恩從佛教的立場,給所有“壞運氣”的人提供了解決的方法。第八十七回,行至天竺國鳳仙郡,郡主因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冒犯天地,上帝見罪,使其郡連年干旱,祈雨無望,并于披香殿內立米山、面山、黃金大鎖。‘直等雞賺了米盡,狗恬得面盡,燈焰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道教的四大天師轉告悟空一條佛教的精義:“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面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郡侯聞之,誓愿皈依,即刻拈香瞻拜,答天謝地,引罪自責。舉郡之民,大家小戶亦皆依行。俄而,天庭之上米、面之山皆盡,金鎖頓斷,雷聲閃電遍布上空,喜雨普降。
“人心生一念,天地盡悉知。”鳳仙郡郡侯只是竭誠發愿歸善,便改變了一人一郡的命運。唐僧前世為十世好人,所以才會有上空諸多神仙庇護,與靈山之下的凌云渡脫卻凡胎。悟空所看到的唐僧端坐的松樹上空之祥云,即是此等神仙之眾跟隨的腳跡。此皆唐僧長久的精進之行所致。
但第一百回,悟空“加升大職正果”,為“斗戰勝佛”,悠然忘記了他跟隨太白金星去天庭時,對花果山四健將所言:“待我上天去看看路,卻好帶你們上去同居住也。”
不但如此,悟空還“叩頭謝恩”。咦!悟空,你令人好不唏噓。
八,菩薩行
整部《西游記》,是一卷《般若心經》的經外別傳。 《般若心經》的首度出現,是在云棧洞收服八戒之后。當時師徒三人行至浮屠山,路遇一香檜樹,樹上有一柴草窩,烏巢禪師居住其上。見唐僧三眾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唐僧給鳥巢禪師奉拜完畢,禪師道:“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唐僧本有夙世根源,拜伏聽誦,即能記憶(第十九回)。唐僧受心經的時機甚是微妙,此時心猿、意馬、八戒如律鈴,均在側齊備,只待收服秉心苦行的象征河怪涉}吾凈之前,而得‘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此為唐僧初得佛之種子,萌芽、呵護、茁壯、成佛,皆有此始。
《般若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西游記》中被稱為“多心經”。這個諧而虐的名字,頗見機趣。在第十九回、三十二回、四十三回、九十三回,每次出現的因緣都不一樣。悟空經常以此一卷心經,給唐僧上課。第七十九回,比丘國國丈欲以唐僧之心肝作藥引給國王醫病。于是悟空變做唐僧,自剖腹皮,“那里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然后,將這些血淋淋的心,“一個個撿開與眾人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毒狠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
此段描寫乃是人心的復雜本相,驚心動魄。心內之心雖多,卻無黑心,此是良善未泯,并非意在暗諷唐僧之擇機而用,而是明贊其坦率難得的克服之旅。
悟空對心經的體悟之深,反映在他與觀世音菩薩的關系愈加親近。有時兩者言語之無礙,近乎母子。佛祖如來五指聯山壓住悟空,再將書有“喳、嘛、呢、叭、咪、咋”六字真言的帖子作為壓貼,貼在山上的一塊四方石上。以道教符篆的形式,作為加重的鎮服。但此六字真言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也是其昔日成就正法明如來之種子,此時卻根契于悟空心中,但悟空并不自知。待唐僧揭去形式之壓貼,松縛而行,行行步難,心心克服,心猿頭頂緊箍在后半段的失去效用,即是體悟之明證。悟空逐漸忘掉最初專一成為人子的心算,而一心求佛修真諦。他沿途對唐僧的不停打趣,亦證實了他作為唐僧之道心的愈加明朗。
觀世音菩薩對悟空的偏愛,還表現在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個化身,在《西游記》中,獨獨又展示了魚籃觀音的形象。第五十回,觀世音菩薩蓮花池的金魚下界為亂。悟空前去,觀世音菩薩不坐蓮臺、不妝飾,正“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削竹皮編織紫竹籃。一副人間菩薩的溫和樸素之態。魚籃觀音菩薩的親近形象,著意于表現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以及觀世音菩薩與此南瞻部洲一國一世之地藏菩薩的化身因緣。
《地藏菩薩本愿經》中,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囑托,于此末法期間,彌勒佛未出世前教化六道之天、阿修羅、人、餓鬼、畜牲、地獄眾生。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弘大誓愿與大無畏的精神,和悟空在天界的斗爭有深切的契合之處。
地藏菩薩對六道輪回眾生熟悉之至。所以,第五十七回,六耳獼猴變作孫悟空;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無法辨別,乃是地藏菩薩經案下的一頭奇獸來辨別的。這頭名為“諦聽”的異獸,“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唐僧與悟空的因緣,和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休戚相關。唐僧穿著觀世音菩薩贈予的錦斕袈裟,持著九環錫杖,帶著毗盧帽的莊嚴法相,即是地藏菩薩的人間尊相。悟空變作唐僧后的刨心自檢,照驗的即是地藏菩薩對人心的修磨。唐僧西去取經愿力也是巨大;當時,長安寺內僧人一見其莊嚴慈悲之貌,“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皈依,侍于左右”(第十二回)。這與他西去取經為唐皇消災超度冤亡魂的究竟有關。其實,西行的唐僧,乃是地藏菩薩的現身。
第六十六回,小雷音寺之難,悟空破得了金鐃,破不了“人種袋”,只得彌勒佛祖前來降服黃眉怪。彌勒佛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于釋迦牟尼佛寂滅,為一生補處菩薩,居于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宮內院;《西游記》中,太上老君則居于兜率天宮外院。作為未來佛,彌勒佛此時乃是菩薩身,所以悟空稱之為‘笑和尚”。彌勒佛祖提前出現,意味深長。此難乃是為使唐僧師徒四眾認識佛之根源,為人《般若心經》佛之會門之后的再次深入,脫卻心中常現之幻境所源本殼。 在現實史傳的玄奘法師誓愿中,其示寂之時,發愿乃是效古印度四世紀時的高僧無著、世親二菩薩,“愿生兜率,奉事彌勒”(《大唐故玄奘法師行狀》)。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下一位佛祖,玄奘法師發愿往生彌勒佛土,即是發愿與彌勒佛祖乘愿再來。此愿力之大,與地藏菩薩仿佛。
悟空常求助于觀世音菩薩,實是求助于自性。所以,在真假孫悟空這一回.觀世音菩薩不能辨識之時,佛祖如來說:“汝等法力廣大,只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眾多名諱菩薩,亦可以說是佛祖針對諸心世界的周密排布。
觀世音菩薩雖不能辨識真假孫悟空,但亦了知佛祖之道。她的“靈驗”秘訣在第十五回,觀世音菩薩來收服玉龍三太子之時,悟空惱恨唐僧的作為。觀世音菩薩勸解悟空說:“你當年未成人道,且肯盡心修悟;你今日脫了天災,怎么倒生懶惰?我門中以寂滅成真,須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傷心苦磨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其中“寂滅成真,信心正果”兩句,乃是成佛之密鑰。“寂滅”二字,即是《般若心經》之概要。
全書的菩薩思想,與兩宋理學在明季的發展渾然一體。吳承恩對兩宋理學的源出與成績,亦至為了解。他在所有的環節和心學的推進上,都對儒道釋三教的融合做了通達、和諧的安排。很多地方看似謬誤,其實盡是匠心獨具。以地藏菩薩之愿,文殊菩薩之智,存觀世音菩薩之心,行普賢菩薩之行,方是成佛致真之路。此中邏輯,圓滿之至。
九、非人
龍作為中國文明的圖騰,到《西游記》打一個質疑。
悟空對龍極不客氣。他從菩提祖師學藝歸來,入東洋海底,找東海龍王要趁手兵器。拿到定海神鐵后,便拿著東海龍王給的兵器,威脅東海龍王要披掛。“當時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他,身上更無衣服相趁,奈何?”東海龍王答說沒有,他便引用古語“一客不煩二主”說道:“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最后,東海龍王擂鼓撞鐘,會來諸弟。然后,北海龍王給了藕絲步云履,西海龍王給了鎖子黃金甲,南海龍王給了風翅紫金冠。就此打發了他。不僅如此,此后的取經途中,他把龍王招喚得易如反掌。第四十六回,他更侮辱北海龍王:“你這個帶角的蚯蚓,有鱗的泥鰍!”
西海龍王敖閏處境也是尷尬。其子玉龍三太子,因為縱火燒了殿上明珠,犯了死罪。經觀世音菩薩說情,化身白馬,給唐僧做了腳力。馬五行屬火,龍屬木,龍化身為馬,意味著再生。西行之難不絕于途,白馬這一行,為還了業障,功超凡龍,可謂是任重負遠。
龍在此三界,數量眾多。《西游記》中,便有四種:四海龍王為興云致雨之神龍;被魏征夢斬的涇河龍王、烏雞國的井龍王、碧波潭的萬圣老龍王,為守江開瀆之龍;如唐太宗等帝王者為人間之人主之龍;至佛祖靈山之后,白龍馬得獲金身正果,為守持天之宮殿的八部天龍馬。
龍之屬類,雖眾且榮,亦是六道中人屬之王者神寓,但“龍肝鳳髓”仍然不過是天庭宴會的一道常用菜品。第七回,安天大會上,玉帝傳旨,安排眾神赴會,同謝佛恩,‘錆如來高坐七寶靈臺,調設各班坐位,安排龍肝鳳髓,玉液蟠桃”。
如來佛祖與天庭所食鳳髓之鳳,因緣甚深。鳳凰為飛禽之長,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惡能吃人,凡四十五里路內,把人一口吸之。佛祖時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被他吸下肚去,乃刨開孔雀脊背而出。之后,欲傷他命,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便留孔雀在靈山會上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
孔雀貴為佛母,鳳凰又為孔雀之母。天庭宴請佛祖,卻有“龍肝鳳髓”,于此可見三界之主終不能超越三界的原因所在。悟空所戲言的如來佛祖的舅舅大鵬金翅雕,“金翅鯤頭,星睛豹眼”,“變生翱翔,鷃笑龍慘”(第七十五回),也是少見的狠角色,是以龍為食。
悟空雖待龍王極不客氣,但未曾見有傷害。因為悟空自知,其非凡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龍宮。金箍棒為大禹治水之時的定江海之深的神珍鐵;全身披掛則傾四海龍王之力。金箍棒的變化能力是龍的象征,披掛的得意風采則是人間帝王的風范。第七十七回,獅駝山之難,大鵬金翅雕難以降服。悟空駕起筋斗云,至靈山.請了佛祖來降服大鵬金翅雕,成為佛祖身后光焰上的護法部眾之一。此戰悟空能夠徑尋佛祖之處,也是償還了龍族的一大業緣。 與虎相比,龍的處境卻是好的。《西游記》中,虎的境遇極是不堪。不僅悟空打殺不少老虎,山民也行獵殺。獵戶劉伯欽便當著軟癱在草地上的唐僧的面,使一鋼叉叉死一只老虎,場景頗為血腥。臨吃飯,又有鋪排的沒鹽沒醬的老虎肉。但唐僧并未曾因此聯想到佛祖以身飼虎的本行。及至收服心猿,悟空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死一只虎,做了件虎皮裙子。不僅如此,甚至連唐僧打馬用的香藤柄子的鞭子,也有個虎筋絲穿結的稍兒。
后來行至車遲國,再遇虎精。悟空與虎力大仙賭利刃砍頭;虎力大仙砍頭時,被悟空用一根毫毛變作的黃狗銜去頭顱,現形而死。稍有福氣的是雙叉嶺的虎精寅將軍;當時唐僧初出長安不久,寅將軍合著熊山君、特處士兩個老魔吃了唐僧的兩個侍從,“把一個長老,幾乎唬死”。太白金星救唐僧出了虎穴,但并未將寅將軍等精怪如何。
寅將軍的形象短暫但突兀。第一回開篇描述的時間論中,“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氣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所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日,人生于寅”。人生于寅;寅在獸為虎,在禮為敬。寅將軍與熊山君、特處士吃掉了唐僧的兩個助手,唐僧之身自此難以旁騖,此為“秉教迦持悟大空”之始。
業緣愈深,所遇愈險。給予唐僧最大難堪的,乃是星宿下界變化的黃袍怪。黃袍怪本為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之首的奎木狼,下界寶象國波月洞,化身為黃袍怪,攝去寶象國公主為妻。后在寶象國金殿內使法術,將唐僧變為一只斑斕猛虎,著人用鐵繩鎖過,放在鐵籠里,收于朝房之內。待悟空救他出來,笑道:“師父啊,你是個好和尚,怎么弄出這般個惡模樣來?你怪我行兇作惡,趕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個這等嘴臉?”
唐僧化虎是《西游記))彳艮重要的一個細節。悟空的質問,答案他的心中了知。按《俱舍論》邏輯,差別是業力的作用。有果必有因;唐僧化虎,是其前世今生的業力牽引,也是其前世對佛陀舍身飼虎本行的一次經歷。與虎融為一體,有了這次經歷,唐僧對悟空的態度陡然大變,性格中“我”的部分漸趨減少。對心猿的更加依賴,即是對佛陀本心認知的深入。因緣向不單行,此時的奎木狼,作為白虎七宿之首,為了天庭之情緣而下界,又以星宿之法力,成就唐僧此惡相善緣。惡相因緣,是消解修行之身前世習性的善緣之一。
諸多龍王被悟空欺辱的真相,亦是如此。龍作為中國文明的圖騰,在吳承恩的筆下有了更多的承載,將龍之子貶為唐僧坐下的一匹白馬,并將龍的力量轉化到天地之間的一塊仙石之子身上。這是一個偉大的想象寄托。龍的受難,亦是龍的轉化,事實乃是對悟空與唐僧的成全;悟空全身的披掛與兵器,和沿途配合云行雨施,寄寓以四海龍王之力,協助悟空大鬧天宮、破三界之迷,隨唐僧取經、躍出三界成佛的奇異歷程。而虎的出現,在業力因果之外,更多作為心欲之最大象征,是唐僧的心境。沿途的妖魔對治趨向般若之心的各種心魔,悟空的虎皮裙子始終是他的本心之護法。玉皇大帝的天庭宴會,當如來佛祖之面,食用“龍肝風髓”以為尊貴,欲界之欲,形盛如熾,盈漫天庭。而由如來命名“安天大會”的同時,如來也用五指聯山埋下了為三界消弭此因果的種子。
悟空說:“我是歷代馳名第一妖。”當降龍伏虎的悟空.明白了哭泣懦弱的唐僧何以大得天神庇佑,他亦立地成佛。然而,想想悟空跟隨唐僧到長安,唐僧在殿內與皇帝對話,悟空立在階前,取出經卷,交給近侍官傳上的情景,簡直“不當人子”。畢竟曾經不是人。
十、真與變
整部《西游記》匠心獨運。先以《心經》鋪底,再以《法華經》七喻布局,然后以地藏菩薩之愿力,用《華嚴經》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節奏推進,兼敘龍虎鉛汞要旨。從儒家立場看,亦是《大學》之誠意正心、克己明德之例證。
有唐僧的正心與悟空的誠意,為行進之導引,那么每個人便都是真實的。唐僧不避諱其懦弱,悟空只忌諱名頭不好,八戒貪小便宜,攢私房錢,沙僧沉默少言。唐僧的人性缺點尤甚于八戒,凡遇見強人和妖魔,每每魂飛魄散,跌落馬下,經常還伴著哭泣。
開篇的悟空,我們一路期待他有更大的、更意外的破壞。唐僧出世,我們便知道無盡艱難長途在待。八戒開口,我們便鼓勵他繼續白日夢話,就像我們每每驚訝沙僧會說話。
然而,唐僧的前世畢竟為金蟬長老。金蟬本身就是再生的象征。唐僧心性與外在性格的變化貫穿取經始終。他對“多心經”的踐行甚為徹底。
悟空的空字亦妙不可言。其第一個師父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給悟空采姓取名時,說‘孫”字“正和嬰兒之本體’。有如嬰兒之心體,方有如此之天地本原般的斗志。悟空之變,至為堅決,出家修行歸來,回到花果山,見到占領洞窟的“混世魔王”,“照腦門一下,砍為兩段”;其實是與之前的自己決裂,“斷魔歸本”,以合元神。
唯有八戒一如既往。于此人世,再見嫦娥仙子,依然不假思索駕起云頭抱住;渾然不知眾人心性之變化,依然開著師父的玩笑,終于被師父罵作“潑孽畜”。而這惡辱言詞,以往是悟空悟能兄弟來罵沿途妖孽的。被罵最兇的一次則是“槽里吃食,胃里擦癢的畜生”(第九十六回)。靈山在望,八戒依然顧我;這句罵是對八戒不精進的痛徹。
十萬八千里取經之路,為成佛之苦行之途。但只有沙僧是行為上的苦行,師徒一行人眾,除了白龍馬,他的怨言最少。貪酒好食之事,亦與他毫無瓜葛。也許這遙遠艱難的行程之苦,與他在流沙河經歷的飛劍穿身之苦,根本不值一提。是為梵行少欲,跡近阿羅漢。
師徒四人一路修心祛魔。及至人了舍衛國界,再至嶺山腳下凌云渡,唐僧脫卻凡胎,悟空、八戒、沙僧也脫卻了心障。之前波折、驚險的歷險,至此,祥和喜悅的氣氛漫散于每個文字。而結尾的大眾皈依念誦一節頗是用心;在諸佛與菩薩的名諱之后,八戒、沙僧、白龍馬均被稱為菩薩。此處明喻幾人亦是菩薩之身,此番乃為此娑婆世界眾生“乘愿再來”。全書之內在格局至此明晰;以心與五蘊的對應變遷,鋪展全書的結構。極為巧妙。
《西游記》的偉大之處,在于吳承恩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與敏銳的判斷,他正視人欲的現實,也提出了修心與避及權利之害的方式。心中但有心性本體之識,又具佛家之通達,才有產生如此詼諧無忌的寬闊韻味。
失卻了真,模糊了對心之本狀的真實呈現,答案便是虛妄的。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
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
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高老莊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云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護法設莊留大圣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凈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脫難江流來國土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謁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嬰兒問母知邪正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圣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圣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風飄大雪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洞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戲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二僧蕩怪鬧龍官群圣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設小雷音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拯救駝羅禪性穩脫離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觀音現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情因舊恨生災毒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長庚傳報魔頭狠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心猿鉆透陰陽竅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心神居舍魔歸性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鎮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陽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難滅伽持圓大覺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止雨孫大圣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禪到玉華施法會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黃獅精虛設釘鈀宴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戰青龍山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四僧宴樂御花園一怪空懷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寇員外喜待高僧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金酬外護遭魔毒圣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刬盡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徑回東土五圣成真
“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
悟空應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聞得聲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后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呲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祖師道:‘你今有緣,我亦喜說。既識得盤中暗謎,你近前來,仔細聽之,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悟空叩頭謝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師云: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