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第十四次的旅程:達賴喇嘛的心靈之旅
滿額折

第十四次的旅程:達賴喇嘛的心靈之旅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藏傳佛教中,達賴喇嘛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化身,如果從一三九一年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算起,到當今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已是其第十四次轉世,這意味著觀世音菩薩以達賴喇嘛的身分,在人間已度過六百多個寒暑。以人類短暫的生命而言,六百年是個漫長的歲月,但就「世世常行菩薩道」的菩薩願力而言,卻只是其任重道遠的一小段旅程。

數百年來,達賴喇嘛透過轉世的方式,不但傳承了藏傳佛教的精隨,也帶領藏人維持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在孕育眾多河川及擁有豐富資源的世界屋脊,以佛教慈悲精神的生活方式,守護著這塊人間淨土。然而,自從一九四九年中共軍隊入侵圖博,長年與世無爭的香格里拉開始風雲變色,一九五九年,年輕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被迫流亡印度。隨著漢人大舉移民,肆意開發與濫伐森林,美麗的圖博不僅自然生態慘遭破壞,眾多寺廟與古蹟被損毀,文物與寶藏被掠奪,藏人也在自己的家園成為少數民族,失去了信仰自由並被迫漢化。

本書分為三個主題:第一部「身為人」,第二部「身為佛教僧侶」,第三部「身為達賴喇嘛」,各單元分別從這三種身分出發,敘述達賴喇嘛的出身背景、成長過程,以及伴隨著這三種身分所肩負的使命,並透過平實的文字闡述佛教的精神與哲理。至今,圖博已被中共統治近七十年,但仍有許多藏人冒死翻越喜馬拉雅山抵達印度,可見達賴喇嘛在藏人心中的地位依舊無可取代。雖然一向堅持和平路線的達賴喇嘛,始終無法制止中共對圖博的迫害,但他並未辜負同胞們的期待。他除了持續為圖博的未來而努力,並以兼具智慧與幽默的獨特魅力征服世人,以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身分站上國際的舞台,讓藏傳佛教與圖博文化在世界發光。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西藏政治及精神的領袖。他於1935年7月6日出生於西藏東北部之安多塔澤村(青海省湟中縣祈家川)的一戶農民家庭。這位原名拉莫頓珠的幼童兩歲時,被認定為達賴喇嘛十三世圖登嘉措的轉世。達賴喇嘛每一世向來都被視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而觀世音菩薩是代表慈悲的菩薩,也是守護西藏的菩薩。所謂菩薩指的是那些已經證悟卻不入涅槃,而選擇轉世以拯救人類的聖者。


關於譯者
林孟螢,台灣台南人,英中筆譯,兼職華語教師,曾譯過《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丹真宗智詩文集》、《阿拉伯的勞倫斯:一個矛盾的靈魂、狂傲的凡人、自卑的英雄》。

梁郁萍,淡江英文系畢。曾任職書店、軟體中文化翻譯、金融系統建置翻譯。近年關注人權與政治議題,曾於台灣圖博之友會舉辦圖博音樂會、影展和文化節等活動。

序 ⊙周美里/台灣圖博之友會 會長

這是台灣圖博之友會出版的第二本達賴喇嘛傳記,上一本是《我的土地,我的人民》,原書首次出版於一九六二年,達賴喇嘛甫逃離自己的國家流亡印度,以第一本自傳向世界介紹自己及自己的國家。經過半個世紀多,今天世人對達賴喇嘛不再陌生,不僅圖博議題受國際注目,經常在大國政治舞台上出現;達賴喇嘛更是享譽國際,和世界領袖、國際名人握手言歡。

然而,達賴喇嘛流亡時懷抱的返鄉之夢,至今仍遙遙無期,圖博人民所受到的鎮壓、迫害,看不到盡頭。達賴喇嘛為了拯救自己民族的文化、認同,在政治上一再退讓,從追求獨立復國到「中間」道路,甚至願意在中國憲法內爭取自治,這些至今仍未能得到中國一絲絲善意的回應。

在圖博民族、文化如風中殘燭之際,藏傳佛教卻因達賴喇嘛而傳播全球。達賴喇嘛堪稱是二十一世紀佛陀教法的最佳代言人。無人能像達賴喇嘛,用如此淺顯易懂的現代語言,闡述佛陀教義的精髓,直指人心,更指出人類共同的最終出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歷史上,將不只是讓世界認識圖博的偉大領袖,更是開啟人類心靈之窗的使者。

在這本書中,作者巧妙地結合達賴喇嘛的政治思想和佛陀教義,令人驚艷地展現圖博「政教合一」精神的極致圓滿,似乎還原這古老制度之原始理想:在政治中實現佛陀精神,在佛陀的慈悲中管理政治。

坦白說,當我們選取此書時,是被書名「達賴喇嘛的心靈之旅」所吸引,期待的是一本追溯長達十四世的達賴喇嘛神祕的心靈旅程。然而,相反的,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圖博流亡至今,達賴喇嘛政治立場的演化,鋪陳的則是如何以佛陀精神的心要面對圖博和中國棘手的政治問題,最終更苦口婆心、殷殷呼籲人們佛陀所開示的「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的真理(或者說「空性」),基於此,人類才能面對自己在地球上親手所造的種種社會、政治、環境問題及危機。

佛陀教法從來就不只是個人解脫的問題,是人類整體命運的終極解藥。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累積了十四世的智慧與修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回應了人類的心靈需求,指出人類命運的明路。正如達賴喇嘛從千禧年之始就一再提倡的,一種非宗教的世俗倫理,他也勉勵我們佛教徒要做「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唯有從人類自己的心靈改革起,人類才能拯救自己。

於是,一本看似達賴喇嘛的傳記之書,有了全新的任務及能力。


前言——傾聽達賴喇嘛對世界的呼籲 ⊙Sofia Stril-Rever

現任達賴喇嘛是第十四世。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生於公元一三九一年,是這個慈悲化身轉世傳承世系的第一位。達賴喇嘛談到幾位前世的軼聞趣事和成就時,就像他的童年回憶一樣自然。達賴喇嘛和前面十三位前世的連結好像活生生般,常常提到前世們的愛好、熟悉的事物。他現年七十四歲,從他挑起圖博宗教和世俗領袖的重擔起,他意識裡就涵蓋了七個世紀的歷史。本書中,我們會見達賴喇嘛時,他正好在思考下一世轉世的問題,因為他知道這一世將會結束。然而,他也知道,他的生命不會因死亡而結束。

達賴喇嘛時常強調,他「並不特別」、只是和每個人一樣的「普通人」。然而見了他就不得不產生許多疑問,他所展現出來的「人性」似乎超越我們一般人的局限。我常想,達賴喇嘛傳授的佛法就不過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二○○六年三月十日在達蘭薩拉,聆聽達賴喇嘛紀念拉薩起義演講時,我又再度自問同樣的問題,數百人聚集在又溼又冷的雨天中聆聽,他的話語彷彿翻越過白雲圍繞的群山。他呼籲圖博人權應該受到尊重,他的談話其實普世適用。達賴喇嘛對抗的是一個沒有人性的野蠻政權、捍衛的是「我們」的人性。達賴喇嘛付諸的是世界的良知。

我跟隨達賴喇嘛並翻譯他講授「時輪金剛(Kalachakra)」(時間之輪,the Wheel of Time)十五年了,時輪金剛被圖博佛教徒視為是祈求世界和平、最殊勝的教法。他堅強的人道精神、掌握時輪金剛的話語、以及政治演說之間,我看到極強的共通性。回想至此,我明白到,對他而言,身為「人」意味著在內心中培養靈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從他和世界知名科學家交流,或在世界性論壇發表宣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精神。因此,達賴喇嘛對中國採取「中間道路」政策,也不是偶然的,因為「中道」(中觀)在佛教就是「空性」的智慧。

我明白以這樣的方式修行,能打破一般劃分活動、思想和感覺的障礙,達到心的普遍性。去除了這些障礙,即可體驗透明和內在的轉變。對達賴喇嘛而言,祈禱不只是信仰的形式。對所有宗教而言都一樣,藉由祈禱去發掘人性內在的各面向,重新拾回「人性」。

我和圖博流亡政府總理、長期陪伴達賴喇嘛流亡的桑東仁波切花了很長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我在印度鹿野苑高級圖博佛學研究學院讀書時認識他,他當時是校長。我建議,將我見證到達賴喇嘛的「開放」心靈,選擇一些尚未在法國出版的文件或文章來出版,包括三一○和國際場合的許多演說。此書乃為彰顯達賴喇嘛的「人性」在此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未來世代的存亡正受威脅之際─可能造成的影響。他呼籲心靈革命,也是道德改革,敦促我們認清人類是一體的,符合佛教相互依存的原理。這種生命真實層面中所有事物都是互相關連的認知,在個人層次的表
現是慈悲心,群體層次的表現則是普世責任。這些概念為近來聯合國所致力的和平文化,增添詞彙論述並強化其精神。

達賴喇嘛同意了我的大綱,當時書名是「向世界呼籲」,我開始全心投入。在我研究的過程中,再次看到令人震驚的一貫性:在世俗事務上,達賴喇嘛的思維也有相當的一貫性。儘管這麼多年來,他的聲明不斷參考新資料,也切合時事及當代社會的發展,但去分析那些聲明,會發現仍然遵循著一個方向,直指相同的源頭─無窮的智慧和悲心及永恆的真相。

二○○八年二月我有深刻的體驗,當時我們才完成電影《達賴喇嘛─從一世到另一世》(暫譯,The Dalai Lama — From One Life to Another)的訪談。一個月後,拉薩和整個圖博爆發大規模抗議,我突然產生懷疑。電影預計在八月放映,到時候,會不會看起來和情勢脫節?不過很快地情勢就明朗,無論事件發生前後,達賴喇嘛對非暴力、和解和對話的承諾,並沒改變。我的結論是,他的立場有其中心原則,不會隨著事件起伏。其真理有少見的一致性。

我問自己為什麼會如此。對我而言,答案似乎是:達賴喇嘛的視野擁抱所有生命,完全互惠。達到此聖雄甘地稱之為 satyagraha─堅持真理,即非暴力抗爭和不合作運動─的境界,則相互對立也不再有敵意,而能和諧地互補融合。因此,中國人就不是「敵人」而是「兄弟姊妹」。我的挑戰就是在本書中介紹這深奧的道理,讓大家明白。

這本書的最後階段,我發現我挑選的第一人稱文章正好組成「心靈自傳」。我用達賴喇嘛提出的「心靈的」(spiritual)這個詞─就是為彰顯人類價值的完全開發,對所有人都很重要。二○○八年十二月在達蘭薩拉,我向桑東仁波切提到這個想法。二○○九年一月,達賴喇嘛知道了此事,他表示同意,說很喜歡這樣的概念。達賴喇嘛發現本書裡他過去的聲明,闡明他的主要想法,他授權二○○七年三月十日演說,那是桑東仁波切保管的,上面有達賴喇嘛手寫的一些註
釋。

他的肯定確認我達成了此書所設的挑戰,亦即,讓本書「活」起來,帶領讀者親近達賴喇嘛,聽他的談話、甚至進行冥想,在充滿活力、心對心的對話裡,前方將閃耀著希望。

目次

序/周美里
前言—傾聽達賴喇嘛對世界的呼籲/Sofia Stril-Rever
我生命的三個使命/達賴喇嘛

第一部 身為人

一、普世人性
我並非與眾不同
修煉慈悲直至生命終點
二、我的生命無始無終—引言
樂為農家之子
拉薩的童年
歷代轉世

第二部 身為佛教僧侶

一、轉變自己
我的理想典範:菩提薩埵
在心中的仁慈之殿
轉變我們的心
二、轉變世界
呼籲心靈革命
我不相信意識形態
與科學對話
三、愛護地球
我們對生態環境的責任
地球是一體的

第三部 身為達賴喇嘛

一、達賴喇嘛與世界相遇
我是唯一能得到無異議支持的
孩子,你們是圖博的未來
二、懇求世人
譴責中國同化圖博的政策
世界和平的聖殿—圖博

結語—我將希望寄託人心
後記—和達賴喇嘛一起贏得和平

書摘/試閱

我生命的三個使命 ⊙達賴喇嘛

我生命的第一個使命是,身為人,致力提升人類價值和快樂人生的重要元素—不論是個人、家庭或社會都需要的價值。對我而言,近來人類似乎忽略這些內在的特質。所以我優先的使命是提升人類的價值。

第二個使命,身為佛教僧侶,促進不同宗教的和諧。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承認政治生命需要多元,但是提到信仰和宗教的多樣性時,我們卻猶疑了。儘管不同宗教的概念和哲學不盡相同,所有主要的宗教都帶給我們相同的訊息:愛、慈悲、容忍、節制和自我約束。另外還有共同的一點,幫助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快樂。

第三個使命,身為達賴喇嘛,圖博正義事業,這對我比較特別。我對圖博人民有特殊的責任,因為身處我們歷史上嚴峻的時期,他們持續將希望和信心寄託在我身上。圖博人民的福祉是我不間斷的動力,我是他們為公平正義奮鬥時、流亡的自由代言人。

圖博人和中國人若能找到雙方皆滿意的解決方案,最後一個使命就會結束。至於前兩個使命,我會一直努力到最後一口氣。


第一部 身為人

一、普世人性

我並非與眾不同

我只是個凡人

「達賴喇嘛」這個名號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某些人而言,達賴喇嘛是活佛,是觀世音在人間的化身,是大慈大悲的菩提薩埵;對另一些人來說,達賴喇嘛是「神王」。一九五○年代末期,達賴喇嘛的功能是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副主席」。接著,在流亡初期,我被指為「反革命份子」和「寄生蟲」。但這些稱號,沒有一個直指真實的我。

在我眼裡,「達賴喇嘛」的頭銜代表了我所承擔的責任。然而對個人而言,我只不過是個凡人,恰巧又生為一個圖博人,選擇出家為僧。在開始講述我個人一路以來的心靈旅程之前,我想先談一下:是什麼讓我們緊密相連在一起、普世人性的要素、以及其所不可或缺的慈悲。

對情感的渴求深植在我們的血液中

我們的生活深深依賴他人,因此,我們生存的根源深植著對愛的基本需求。也因此,對他人福祉培養真正的責任感及誠摯的關懷,是一件好事。

人類的真實天性為何?我們不只是追求物質的生物,一味地將我們的快樂寄託在外在發展是錯誤的。先不論及宇宙的創造和演化等爭議,我們都會同意每個人都是父母親的產物。父母孕育我們並非只源於性慾,還包括了他們想生兒育女的決定。養兒育女這計畫就具備利他的責任,承諾撫育我們直到長大成人。父母的愛在受孕的那個當下,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進一步說,生命的初期,我們得完全依靠母親的照顧。根據某些科學家的說法,孕婦的心理狀態—平靜或躁怒,對她的胎兒都會造成生理上立即的影響。

愛的傳達對新生兒也非常重要。嬰兒會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吸吮母奶,我們本能地對母親感到親近;為了哺乳,母親也必定會對孩子產生愛,因為她如果發怒或不悅,就無法順利分泌母乳。

新生兒出生到三、四歲這段期間,是腦部發展的關鍵時期。充滿情感與愛的肢體接觸對嬰幼兒的正常發育,扮演重要因素。這段期間,若幼兒沒被適當的安撫、懷抱、疼愛,未來的發展就可能受限,腦部潛能的開發就無法完全。

幼兒需仰賴他人照顧才能存活,因此愛是不可或缺的。時下有許多孩童在不快樂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關愛,往後對父母感情淡薄,也很難去愛別人,這是很令人傷感的。

幾年後孩童入學了,在校園裡他們需要教師的協助。如果老師不僅傳授知識,還進一步協助學生面對人生,學生們會尊敬他,也會對他有信心。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將更刻骨銘心。相反的,如果老師不關心學生的身心安樂,他所教授的課業內容對學生而言,只會如同耳邊風,很快就遺忘了。

同樣地,病人在醫院裡受到醫生溫暖的照料,他會感到安慰;不論醫療程序有哪些技術細節,醫生希望並願意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治療,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治療性。若醫生缺乏同理心,看診時不友善、沒耐性,甚至態度輕蔑,那麼即便醫生是名醫、診斷正確、處方有效,病患仍無法安心。

再拿日常生活的對話為例,當對方帶著感情對我們說話,我們自然愉悅地聆聽和回應,就算談話內容很普通,也變得有意思。反之,若對方語氣冷漠或嚴厲,我們就覺得不舒服,想要早點結束談話。無論芝麻小事乃至重大事件,真摯的情感和尊重都是很重要的。

最近我會見一群美國科學家,他們說美國精神疾病患者比例相當高,約占美國人口的12 %。從我們的討論可清楚得知,主因不是物質貧乏,而是缺乏關愛。

無論我們是否覺察,有件事似乎不證自明—打從我們呱呱墮地那一刻起,對情感的需求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我深信沒有人生下來是不需要愛的。和某些現代學派觀點相反,人類需要愛的這個特質,顯示人類並非只是生理層面的生物。再美麗、再珍貴的物品,也無法給我們被愛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的深層本體、真實本性是來自心智的主觀性質。

慈悲,有時我稱之為人類的情感,是人生的關鍵要素。就像人的五隻手指要連接著手掌才能發揮作用,手指頭若脫離手掌就變得毫無用處。同樣的,人的行為若喪失人的情感,就會變得危險。當人的行為蘊含情感且尊重人類的價值,所作所為就富建設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