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百年回首噍吧哖事件
滿額折

百年回首噍吧哖事件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8535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發生於日治時期大正4年(1915)的噍吧哖事件,又稱為「余清芳事件」、「西來庵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抗日事件。今年適逢噍吧哖事件滿100年,本書運用《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史料,呈現噍吧哖事件的發生過程。也運用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及「戶籍資料數位化系統」,對於噍吧哖事件的受難者進行地域、族群別、性別、年齡層、死亡日期等方面的統計分析。本書也透過對於抗日頻繁時期的各事件內容比較,指出噍吧哖事件當中的宗教信仰色彩並非單一的、突發的事件。從噍吧哖事件的動員過程,也可以看到保甲制度顯露出日本殖民統治的隱藏脆弱性。

作者簡介

邱正略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臺灣古文書學會秘書長
 
學歷
東吳大學歷史系學士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研究專長
地方史研究
古文書研究
漢人宗教信仰與民俗

凝望百年 緬懷先賢
賴清德市長序
 
臺南是臺灣的文化古都,也是荷蘭時期以降近300年的臺灣首府;臺南過去所發生的重要大事,往往也是臺灣重要的歷史場景。
 
臺南與日本的關係其實相當深厚,透過鄭成功以及八田與一這兩位共同緬懷的歷史人物,雙方一直都有密切的往來及交流活動。然而,歷史的傷痛不容抹滅。發生於1915年噍吧哖事件,堪稱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犧牲最慘重的抗日運動。為突顯噍吧哖事件的歷史意義,市府於縣市合併之初,即定期舉辦相關紀念活動,今(2015)年適逢噍吧哖事件百周年紀念,市府更積極規劃相關擴大紀念活動並設立紀念館,以緬懷這段難以磨滅的歷史。
 
本書的問世,是臺南回溯這段先人血淚史極為重要的一環。雖然事件發生已過一百寒暑,但到底有多少人遇害,迄今仍眾說紛耘。原縣府於2000年委託周宗賢教授進行的《臺南縣噍吧哖事件之調查研究》,運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整理統計,對事件發生的過程及死亡人數提出許多新的見解;其後康豹教授執行國科會委託計畫,進一步運用這些戶籍資料大量建檔整理,除探討事件對各庄的影響,也比對了當時臨時戶口調查統計,較精確地提出死亡人數為3,000人內。本書作者邱正略老師,即為當時康豹教授的計畫研究助理,他賡續志業,與南大臺灣文化研究所的戴文鋒所長聯手,協助市府執行「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也從多元角度,讓事件面貌逐漸澄明。
 
近年來有關噍吧哖事件歷史真相逐漸廓清,無論我們對人物作何評價、事件究為「民族抗日」性質與否,都不影響我們對當權者的批判、對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對逝去者的緬懷。時值事件發生百週年,本書的出版深具意義。清德也期盼透過史料的呈現,我們的子弟能更加瞭解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人與事,培養出在地歷史感並以史為鑑;吾人也能透過對歷史真相的反思,從中獲得更多的力量,前瞻未來。
 
臺南市長 賴清德
2015年6月25日
 
 
撥開雲霧 探尋歷史
葉澤山文化局長序
 
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大正4年(1915),以余清芳、江定、羅俊等人為首所發動的一場武裝革命,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以殲滅性的屠殺手段來達到高壓統治的目的,其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傷亡人數多,是日本治臺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臺灣人民反抗事件。但因事件距今已百年之遙,文物幾乎盡付闕如,且長期以來此段歷史未受各界重視,雖有程大學、池田敏雄、康豹、周宗賢等學者做過研究,然猶未形成廣泛影響,因此多數民眾對噍吧哖事件甚感陌生,無法完整瞭解其發生過程和重要性。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此事件的始末,彰顯其重要的歷史意義,文化局近幾年陸續委託學者做受難者名單等相關專題研究調查,透過爬梳整理史料,勾勒事件面貌﹔同時舉行多場耆老座談,記錄流傳於地方的記憶和事蹟;邀請專家規畫歷史場景田野踏查和室內研習課程,帶領更多人投入關注,共同來認識先烈反抗當權者暴力統治的血淚史跡。
 
今(104)年適逢噍吧哖事件100週年,自去年起本局更啟動籌設噍吧哖事件紀念館,整修百年玉井糖廠廳舍做為展館空間。同時還規畫學術研討會,邀集各領域專家學者,對於事件進行充分交流討論,以獲取多元史觀與意見。在文史深耕方面,經由編印適合親子共讀的噍吧哖事件圖文書,讓下一代認識歷史。更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邱正略執筆,完成這本《百年回首噍吧哖事件》專書。
 
這本書內容涵蓋事件始末,邱教授從時代脈絡等觀點出發,指出噍吧哖事件非單一突發的抗日事件,突顯出事件的爆發,正反映出臺灣人民於日治初期以來對殖民當權者強烈不滿的社會背景。全書在往昔研究基礎和成果上,進一步運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文獻,佐以田野訪談資料,將整個事件的過程做清晰描述,並將臺灣總督府檔案中內容龐雜的「余清芳革命全檔」做系統化整理,化繁為簡,幫助讀者瞭解噍吧哖事件全貌。
 
噍吧哖事件不僅是一場抗日戰役,在事件後,迫使日本當局改變暴力治臺的政策,更讓臺灣人改以臺灣文化協會和議會請願等文化啟蒙運動為方向,從政治社會及教育文化等層面來爭取人民權益,對後來臺灣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爰此,我們除了緬懷先賢們勇敢抗爭的精神,更應勇於面對歷史,引以為鑑。值此事件百週年之際,對於所有臺灣人而言,再也不能不知噍吧哖。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塑造臺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康豹教授序
 
我非常榮幸能替邱正略先生的新作寫序,我們相識將近20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研究旨趣和我非常相近,而我每每能從他的著作中學到新知和精闢的見解。
 
本書主要探究公元1915年噍吧哖事件,為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所發生規模最重要大武裝抗爭事件之一。噍吧哖是地名,位於今日臺南市的玉井區;此一武裝抗爭事件主要的戰役都發生在此地,所以稱做「噍吧哖事件」。由於此事件是余清芳(1879-1915)、羅俊(1854-1915)和江定(1866-1916)等人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意圖發動武裝抗爭,建立自己的領導政權,因此也稱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等人常在今日臺南市一個叫做「西來庵」的王爺廟聚會,密謀起事,此事件也被稱為「西來庵事件」。
 
在此武裝抗爭事件中,參與抗爭的人雖然遍及臺灣的北、中、南部,但絕大部分的人是住在臺南和高雄山區,而武裝衝突也以這些地區的十五個村庄為主,包括沙仔田、芒仔芒、竹團、三埔(以上四里位於今臺南市玉井區),崗仔林、內庄仔、左鎮(以上三里位於今臺南市左鎮區),菁埔寮、中坑、南庄、北寮、竹頭崎(以上五里位於今臺南市南化區),以及阿里關、大邱園、茄苳湖(以上三里位於今高雄市甲仙區)的十五個村庄。就地理環境而言,這些地區地形多為丘陵與高山﹔以住民的背景來說,1915年時當地有閩南人、客家人與平埔族原住民共居。
 
噍吧哖事件與1930年臺灣高山原住民武裝抗爭的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臺灣兩個大規模的武裝抗爭事件。如比較這兩個事件,就起事初期所殺害的日本官吏、警員及眷屬人數而言,噍吧哖事件不及霧社事件之多;不過,無論就事件的持續時間、事件直接影響的範團、動員人數、被捕及被判刑人數、死亡人數等方面,噍吧哖事件皆較霧社事件為多,規模也更大。舉例來說,以起事地點居民的死亡人數而言,霧社事件的死亡人數大約為九百餘人,而本事件的死亡人數則高達數千人──包括陣亡、被殺害、被處以死刑、獄中死亡、以及因生活環境惡化而病死的老弱婦孺等。可惜的是,在知名度方面,噍吧哖事件卻不及霧社事件,如2011年魏德聖拍攝的電影長片〈賽德克‧巴萊〉(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無論是報紙或電視媒體對這兩個事件的報導與關注也有天壤之別,無怪乎臺灣一般民眾普遍對噍吧哖事件感到陌生。若追究其中的原因,則不能不歸之於歷來學界及一般民眾對於本事件沒有完整的認識與了解。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不少學者、專家研究過噍吧哖事件,如程大學、陳春木、池田敏雄、陳錦忠、林瑞明、周宗賢、王見川、涂順從、戴文鋒、陳信安等人。上述學者的研究多集中於參與抗爭者的民族意識和抗日精神,余清芳等人的宗教信仰;或將參與者視為土匪之類的烏合之眾看待,或將之視為充滿理想的革命烈士、民族英雄而給予極高評價,而很少有學者真正設身處地站在參與者的立場、以及其所處的環境,去理解這些民眾參與起義的真正原因。另外,對於引起此一事件發生的社會、經濟因素,也少有人注意。又,雖然學者不斷提及日本軍警在山區進行的「大屠殺」,但至今幾乎沒有人對死難者的總數、性別、年齡等問題,做完整的量化分析。因此,我們可以說,經歷過噍吧哖事件的民眾以及他們的後代確實經歷了雙重的悲劇:第一個悲劇是他們在此事件中所遭受到的苦楚,第二個悲劇則是他們悲慘的經歷還沒有完全被正確解讀的辛酸。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自民國90年(2001)開始執行「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為例」國科會研究計畫,並請正略擔任專任研究助理。因為他的表現非常優異,到了民國92年(2003)再次請他擔任「西來庵事件對於地方社會的衝擊──以戶籍資料為討論中心」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兼任助理。在那段時間,我們一起整理了許多地區的戶籍資料,包括臺南市玉井區、南化區、楠西區、左鎮區以及高雄市甲仙區、杉林區等區。此外,我們也做了不少田野調查與訪問工作。
 
其後,正略考上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於97學年度獲得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深入分析了埔里地區的人口變遷、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等現象在日治時期的歷史變遷,治學細心,方法嚴謹。在此之後,他先後在《史學集刊》、《臺灣文獻》等優良的期刊發表有關埔里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與過中央研究院的主題計畫以及國科會的研究計畫,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發表過〈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人口結構與族群關係〉,表現亮眼。
 
本書係正略與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所長戴文鋒先生,受臺南市文化局的委託,進行噍吧哖事件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同時也是正略這些年來紮紮實實做研究的成果,內容豐富,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這本書的出版具有兩個意義:一則它以非常中立、客觀的立場來說明噍吧哖事件的具體經過及其歷史意義;二則它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透過各種相關的史料,包括地方志、檔案、戶籍資料、宗教調查報告、報紙,以及紮實的田野調查資料等,對於噍吧哖事件提出全面而具有創意的分析。正略的研究極其細緻,在找尋發掘資料以及訪問耆老故舊方面,尤其能夠顯示出他的用功與毅力。本書的貢獻並不限於資料搜集方面,同時也顯現在正略的考證功夫,特別是在分析人口結構的變遷、受難者的遭遇等方面。就個人的觀點,我最讚賞的是本書呈顯出新的臺灣宗教社會史研究意義,不同宗教信仰及其實踐者在此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整體而言,本書揭示噍吧哖事件在臺灣史的重要性,對於未來相關的研究具有啟發性的作用。因此,我樂於見到本書的問世,更期待正略的研究能夠更上一層樓,塑造臺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最後,謹致上最深的敬意與祝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康豹 2015/3/29
 
 
走過‧百年‧噍吧哖
戴文鋒教授序
 
2013年,我與邱正略教授完成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案──「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的執行成果後,葉澤山局長未雨綢繆,已經預先構思了2015年噍吧哖事件100周年時要有一連串相關紀念或學術活動,包括噍吧哖事件100周年紀念館的籌設與常設展開展、噍吧哖事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與噍吧哖事件研究相關專書的出版。
 
關於噍吧哖事件的研究,我認為2000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前期為1999年以前,主要研究者有程大學、王詩琅、洪敏麟、李喬、陳錦忠、陳春木、戴寶村、謝碧連、林漢章、王見川、釋慧嚴等前輩學者,他們大都是透過日本官方檔案(包含中譯本)而做出研究成果,其中林漢章、王見川、釋慧嚴三人則是探討該事件與民間宗教信仰的互動關係;2000年以後除了運用日本官方檔案(包含中譯本)之外,也較為注重到歷史現場去做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並利用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而有嶄新的研究成果,幾位重要學者與其代表性研究著作、論文陸續浮現,如周宗賢《臺南縣噍吧哖事件之調查研究》一書,2000 年10月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完成,這是噍吧哖事件第一件由政府委託學者的研究案。同年,以田野調查為主的涂順從《南瀛抗日誌》,也由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蘇有志的後代蘇乃加,以〈日據時期臺灣武裝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來庵事件為探討主題〉,取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學位,本文對於蘇有志從事反日運動的原因有不同於過去的看法。2005年,簡文敏《創傷與榮耀──甲仙地區平埔族抗日事件之歷史與記憶之研究》一書,由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出版,這是專以甲仙平埔族人參加反日事件為研究對象的專書。緊接著2006年6月,康豹(Paul R. Katz)《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由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該專書係作者2000年、2002年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執行成果之一,內容深入淺出,頗能掌握該事件的真實歷史面貌。同年,李佳霖〈武裝抗日下之農民運動──以西來庵事件為例〉,這是第二篇以噍吧哖事件為探論主題的碩論(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與廖倫光〈噍吧哖事件中的良民江家村與匪徒江家村之防禦體系研究〉,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的研究成果,良民江家村是指楠西鹿陶洋庄,匪徒江家村是指玉井竹圍庄,作者分析其形成的歷史原因。2008年有石萬壽〈余清芳事件起因之探析〉一文,發表於《臺灣文獻》59卷4期,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與李幸育〈玉井的地方發展與聚落變遷〉一文,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有部分內容述及到竹圍江家與噍吧哖事件的關係。2009年有4篇相關論文產出,即廖倫光、陳冠勳〈噍吧哖事件中的屠殺故事與地緣關係研究:以竹圍庄與鹿陶洋等江家庄為中心〉,發表於《華醫學報》30期﹔楊欽堯〈噍吧哖事件後西來庵之處置〉,發表於《臺灣文獻館電子報》33期﹔周宗賢〈論噍吧哖事件的發生與政治、社會、經濟的關係〉,發表於《淡江史學》20期﹔林瑞明〈風雲噍吧哖──一九一五年西來庵事件〉,發表於《印刻文學》6卷4期,是豐收的一年。2013年陳信安、張雅琇《尋訪1915噍吧哖事件歷史場景:起事、交戰、清鄉、審判、立祠》,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有很詳實的實地田野調查,可讀性很高;與我和邱正略《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可以看出2000年以後的後期階段,雖只有短短十餘年,學術能量卻是更驚人,有更多人投入研究與調查工作,學術產出更多,已步上另一高峰。
 
近年來能同時在官方檔案之運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掌握分析與田野調查訪談三種方法齊行並進,而有具體學術成果者以周宗賢、康豹、邱正略三位學者最具代表性。而在與邱教授合作執行《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一案結束後,有感於邱教授做事認真、治學紮實,且早在2000年時在中研院近史所康豹教授帶領下,就開始從事噍吧哖事件許多資料的蒐集、閱讀、整理、田野調查與各項基礎工作,起步甚早,花費心力甚多,因此覺得他是一個比我更適合的人選,若能夠邀請邱教授為此事件撰寫一本專書,相信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讀者之殷盼,便於去年秋冬之際向邱教授提出不情之請,在獲得允諾後再徵得文化局同意,建議《百年回首噍吧哖事件》一書轉由邱教授執筆,也迅速得到首肯,真是快意美事一樁。
 
邱教授完稿後,頭痛的事情來了,因他希望我能為其書撰寫一篇序文,我向邱教授回應說邀請康豹教授比我適當,他回答說康豹教授已是他邀請寫序的人選之一。我想這本書既然是我向文化局提議的,實在難以推辭,因此先向讀者們說明噍吧哖事件在臺灣百年來研究的梗概,與邱教授這本著作形成的歷史因緣,並在全書拜讀過後寫下感言數語。
 
綜觀全書有三大特色,運用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及戶籍資料數位化系統的詳實資料,特別是以《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的執行成果為基礎,如第六章「受難者分析」就是透過大量的戶籍資料,去做事件受難者地域分布及身份屬性、參與者地域及族群網絡等各項客觀分析,此其一。主文分成「抗日事件頻繁時期」、「三巨頭的因緣際會」、「起事過程」、「搜索與判刑」、「受難者分析」與「地方傳聞與檢證」等六章,章節安排有條不紊,讓讀者容易對此事件有一歷時性與全貌性的瞭解,此其二。字裡行間沒有激情、哀傷、吶喊、控訴,筆調沉穩、安靜、客觀、理性,用詞遣字,溫文儒雅,一如其人,此其三。
 
當然,此書的優點還有許多,我還沒有將作者的功力予以全盤烘托出來,請容我保留,因為每位閱讀者的閱讀感受並不相同,保留是為了尊重閱讀者,讓閱讀者有更大的感受空間。是為序。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戴文鋒
2015年4月2日
 
 
反映時代背景 呈現事件真相
作者序
 
以筆者過去的教學經驗,每當問學生:「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抗日事件是哪一個事件?」,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霧社事件」,顯見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影響力之深遠。事實上,不管是參與者人數、 參與者分布範園、事件延續的時間,噍吧哖事件都遠超越霧社事件。大多數人對於噍吧哖事件的了解都十分有限,這是觸動筆者撰寫本書的原因之一。
 
想了解噍吧哖事件,坊間可以找到一本民國95年(2006)由三民書局出版,筆者恩師康豹(Paul R. Katz)教授所撰的《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這是一本介紹噍吧哖事件簡明的專書,值得推薦給大家。既然已經有這樣的好書,再出版本書的意義何在?
 
本書主要是希望以不太相同的闡述方式,傳達噍吧哖事件相關史料文件當中值得被注意的一些事件歷程,或者說是事件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也嘗試提出筆者的些許研究心得,尤其是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及戶籍資料數位化系統的查詢運用。
 
筆者自認為這本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仔細地摘錄了程大學等人30多年前辛苦整理完成的《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四輯共8冊的內容,也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找到一些《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沒有收錄的文件,努力呈現事件的發生過程,讓讀者可以不必費時解讀這批冗雜且內容重覆的官方文書、法院審理及判決文件,就能了解事件全貌。二是呈現前年(2013)筆者與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戴文鋒所長共同執行臺南市文化局委託「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的部份成果,包括對於受難者的地域分布、族群分布、性別、年齡層、死亡年份等方面的統計分析。三是對於有關噍吧哖事件的一些地方傳聞進行檢證,期待讓讀者能夠更理性地看待這些傳聞的真實性。四是把噍吧哖事件放在當時抗日事件頻繁的時代背景來看,透過表列比較,指出這些抗日事件發生時間接近,其中散發出的宗教信仰色彩,可以解讀為時代背景的反映,噍吧哖事件當中運用宗教、災異、神通等傳播手段並非單一特例。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臺南市文化局大力支持,也要感謝恩師康豹教授十多年前的帶領及指導,讓我開始接觸噍吧哖事件,以及運用戶口調查簿於學術研究。感謝戴文鋒所長不嫌棄我研究經驗有限,邀我一同參與「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最後,也要感謝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李宗信博士慷慨伸出援手,幫忙繪製書中幾張重要的附圖。
 
撰寫過程也難免遭遇一些困難,以致本書存在部份的缺憾,其中之一是由於高雄市甲仙區、杉林區等戶政事務所部份戶籍資料已經滅失,使得受難者名單整理工作無法達到預期的完整,加上撰寫本書時間緊迫,還有筆者研究歷練不足,難免有一些不盡令人滿意之處,還望讀者多多給予批評指正,做為筆者日後改版修訂的重要參考意見。
 
邱正略

目次

凝望百年 緬懷先賢──賴清德市長序 2
撥開雲霧 探尋歷史──葉擇山文化局長序 3
塑造臺灣史研究的新典範──康豹教授序 4
走過‧百年‧噍吧哖──戴文鋒教授序 7
反映時代背景 呈現事件真相──作者序 10
圖次‧表次 14/15
附圖‧附表 16/17
 
 
第一章 序論 18
第一節 撰寫源起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史料運用
 
第二章 抗日事件頻繁時期 28
第一節 乙未割臺以來的抗日風潮
第二節 鳥瞰抗日事件
第三節 宗教號召與串連網絡
 
第三章 三巨頭的因緣際會 50
第一節 從順民到「匪徒」
第二節 同志召募方式
第三節 串連與計畫起事
 
第四章 起事過程 80
第一節 東窗事發
第二節 襲擊行動
第三節 決戰噍吧哖
 
第五章 搜索與判刑 100
第一節 搜索行動
第二節 對江定的追捕與騙降
第三節 偵訊、起訴與判刑
 
第六章 受難者分析140
第一節 受難者定義及分析樣本
第二節 受難者地域分布及身份屬性
第三節 參與者地域及族群網絡
第四節 被判刑者的遭遇
 
第七章 地方傅聞與檢證 194
第一節 江憐中頭門槍
第二節 討日檄文的作者
第三節 女保正與外地後夫
第四節 李阡傳奇事蹟
第五節 被誣賴的參與者
 
第八章 結語 206
 
 
參考資料 200
大事紀要 223
附表 226
附圖 25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5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