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文化研究期刊(第24期/2017春)
滿額折

文化研究期刊(第24期/2017春)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8529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文化研究》為半年刊,自2005年創刊以來,秉持超越學科界限並且鼓勵批判對話的理念,針對文化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期待能夠促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對話,並且呈現具有導引性與當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經被納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歷年來,《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來自台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美地區,成為跨地區之重要國際性華語學術期刊。除了展現了多重地理空間的交錯,本刊亦成為多元學科空間交會的連結點,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網際空間的「路由器」(Router),讓多重思想網域得以並存。這些學術功力紮實而思想活潑的研究論文挑戰學科界限,面對文化議題,開闢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顯了Router的古典意義:「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徑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也替《文化研究》這份刊物不斷重新界定自身。

24期收錄的五篇研究論文隱隱浮現了共同的關切,也就是對應於國家化或是治理性的集體展示技術之外的另類生命狀態。國家化的體制性思維,傾向於規劃、吸納、統攝、定位,並且展示,使其可見,以便自我證成,進而使治理機制得以順利而穩定地運作。博物館及之中每一個環節都相互扣連,如同鑲嵌於龐大機器中的齒輪,依序定位;然而,生命卻有各種例外狀態出現,而以各種具有張力的位置,展演自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丘為君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朱元鴻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江燦騰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伊藤徹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工藝科學研究科教授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永強 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副教授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
陳界仁 台灣當代藝術家
傅大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鄭芳婷 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廖咸浩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廖欽彬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梅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
簡曉花 中華大學應用日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世忠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臺大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委
藤井倫明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羅永生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李淑珠 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集體展示之餘:
脫節、不安,或是另類生命狀態的張力?
The Remains of the Collective Exhibition: Out-of-place, Displaced, or Alternative Living States?
—編輯室的話

24期並沒有事先規劃主題,但是,我們驚訝地發現,此期收錄的五篇研究論文卻隱隱浮現了共同的關切,也就是對應於國家化或是治理性的集體展示技術之外的另類生命狀態。國家化的體制性思維,傾向於規劃、吸納、統攝、定位,並且展示,使其可見,以便自我證成,進而使治理機制得以順利而穩定地運作。博物館及之中每一個環節都相互扣連,如同鑲嵌於龐大機器中的齒輪,依序定位;然而,生命卻有各種例外狀態出現,而以各種具有張力的位置,展演自身。
盧梅芬的〈國家博物館與文化公民資格:杜正勝故宮改革中的多元文化與原住民〉作為這一系列論文的第一篇,充分展開了針對博物館作為國家公器而進行政治化操作的檢討。盧梅芬指出,杜正勝擔任故宮博物院館長期間(2000年5月∼2004年5月),積極地批判並且修正故宮博物院歷來的中華國族主義,強調要以普世性的原則「超越國家、民族與文化的界線」,「回歸於藝術的本質」,並且要以「多元文化」、「世界主義」甚至「亞洲」來定位故宮博物院。但是,杜正勝領導的「故宮改革」將故宮博物院「去政治化」的同時,實際上卻是以「去中國」為職志,再次將博物館政治化與國家化。此外,杜正勝雖然強調了台灣文化與南島文化,卻落入了文化本質主義之陷阱,忽略了原漢共存的事實,無力反省原漢衝突的殖民歷史,更無暇顧及原住民的平等文化公民資格。博物館「公共性」從民主到不民主的歷史發展悖論,在杜正勝的例子中顯露無遺。
伊藤徹與謝世宗的論文,分別以相對於日本國家體系的文學創作與愛努族人的生活,來探討國家與個體之間的張力關係。在〈藝術、國家、個人: 日本近代之例〉一文中,伊藤徹指出,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從1904-1905的日俄戰爭之後到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是從古老的國家共同體移行到個人主義的時期。他以夏目漱石和外山正一等人為線索,描繪1890以降思想變革的精神史底圖,進而以高橋由一與岸田劉生的創作軌跡,探討大正時期個人主義表現的普遍化過程。這個介於國家與個人之間移動的不穩定張力,顯然持續存在,只不過偶爾被強大的磁力吸引,而納入了國家的集體展示機制,偶爾則因為外來因素的吸引,轉移了方向。但是,大正時期仍舊短暫,而且,這些岔出古老國家體系的移行痕跡,也透露出了後來昭和時期靠近全面現代國家化的傾向。
謝世忠的〈展示建物與祭儀空間的神聖轉位:無土無村無屋無節慶之當代北海道愛努族的認同機制〉,以另外一個面向,呈現出不被國家納入的日本北海道愛努族試圖自我定位的生命狀態。日本現代化以來,以強大的殖民治理技術以及同化機制,抹除了先住民以及少數族群的文化標誌,壓抑了大和民族以外的各種族群,也抑制了各種命名模式以及祭儀場域,以便證成日本作為萬世一系的同質性民族共同體。謝世宗指出,在這個「無村無屋無土亦不見節慶」的處境下,愛努族仍舊在任何建築空間,透過某一些物質要素的安排,例如可以移動的「火塘」,甚至象徵性地「佔領」展示屋,而營造出與超自然溝通的儀式場域,使參與者經驗到了承接族群身分認同的時刻。
羅永生的〈《漁港夢百年》的香港殖民史敘事〉,同樣面對被殖民的少數族群以及被抹除的殖民經驗,但是透過虛構敘事,而重新展演不同的歷史詮釋以及文化認同位置。相對於日本的內部殖民,香港歷經港英政府以及中國政府的殖民治理,如何思考這個既內又外的殖民關係,是一個挑戰。羅永生透過重新閱讀黃國鉅的《漁港夢百年》這個劇作,以及劇中盧亭這個半人半魚的香港神話人物,指出這個作品透過與莎士比亞《暴風雨》中卡力班(Caliban) 的對話,而凸顯了香港在多重殖民權力關係之下的複雜位置,並且以自然批判文明的角度,尋求更為全面的人類整體解放的後人類解殖觀點。
對羅永生而言,這是具有解殖內涵與抱負的不一樣的本土主義。鄭芳婷的〈窘境美學:臺灣時尚部落格中的後殖民與後女性政略〉,以更不同的角度,從時尚部落格的位置,提出了解脫集體收納結構的「窘境美學」,以便建立後殖民與後女性的時尚政略。鄭芳婷指出,「窘」即「困」,處於困境,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反而能夠激發出「迫切」並且「快速應對」的生命動力。這種反轉局勢的動力,時常帶有戲耍、幽默、機智、諧趣,而轉移了霸權的強制收攏,具有不斷變動的抵制性。鄭文以台灣知名時尚部落格為例,舉出了三種面對歐美以及日韓時尚的尷尬處境,說明部落客如何因「窘」而「迫」,卻因而生產出各種具有戰略部署的身體經驗。鄭文指出,台灣如何能夠面對尷尬的國際關係,自我展演出解脫與抵制的空間,是該文希望提出的問題。
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集體展示之餘,生命如何以脫節、不安,或是另類存在狀態,而釋放出生命的張力。然而,國家使其可見以及要被看見的吸引力,如同博物館一般,具有磁石吸納的效應,聚集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同模式,也使得歷史重複地進入磁石的迴圈;這些微弱的抵制力量能夠打開多大的空間,維繫多久,也是這些文章所透露出的疑問。
23期的專題「318事件後的思想介入」,引發了後續的學術辯論。本刊編委朱元鴻針對洪世謙〈318的概念〉,提出了他對於巴迪悟(Alain Badiou)關於「事件」、「主體」、「忠實」、「非在」、「新」等概念之界定的商榷與質疑,進而挑戰洪文對於318的詮釋。洪世謙也針對朱元鴻的批評,提出了回應的意見。雖然這些討論原本發生在外審的匿名審查過程中,但是由於審查意見引發了重要的學術辯論,審查者與作者也都同意為此具名,正式展開各自的論述,因此本刊將兩位作者的後續辯論刊登於本期「批評與回應」,並期待更多的迴響。
本期循例在「思想論壇」刊登了張崑將《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2016)的系列書評。這個書評論壇是由江燦騰所主編的。江燦騰指出,張崑將在《電光影裡斬春風》這本書中提出了「分流與滲透的互動詮釋」理念,可以克服長年以來學界僅以「類型」或「轉型」,來說明日本武士道的文化現象,因此值得以評論來引發關注。江燦騰特別邀請了簡曉花、藤井倫明、廖欽彬以及林永強等四位學者,從不同身分以及不同專業視野,提出各自的評論意見。江燦騰以及幾位書評作者都坦率地指出本書不足之處,但是這些評論也正面討論了這本書值得重視的優點與貢獻。本刊書評論壇的設立用意,正是期待這種可以引發更多關注以及後續研究的學術評論。
本刊故編委黃金麟教授於2017年1月19日辭世。本刊特別編輯了「黃金麟紀念專欄」,邀請傅大為、丘為君、汪宏倫以及廖咸浩幾位在學術工作以及私人情誼上有特別關係的學者撰寫幾篇紀念文字。本刊也整理了金麟的學術年表。2011年我新任《文化研究》主編,邀請金麟加入編委團隊,他慨然允諾,而且一直無私地支持以及協助。2014年末,他因被診斷肺癌而辭去編委職務,我們仍舊保持聯繫。今年初在追思會中聽到他的朋友與學生對他的描述,以及閱讀本刊紀念專欄的幾篇文字,都一再感受到金麟的學術熱情與陽光一般的性格,而令我感觸良多。從某個層面而言,這個紀念專欄的確紀錄了我們這一代在學術界共同打拼的點滴經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金麟以及同世代學術工作者所走過的軌跡,能夠讓年輕學者與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熱度,而有勇氣繼續在學術界努力。
由於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殘響世界》引發了廣泛迴響,這個作品也呼應了本刊24期「318事件後的思想介入」主題,因此我們邀請陳界仁提供他的文字〈殘響世界抗歷史減噪?〉以及圖片,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評論與影像書寫。我們期待這篇文字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思考與討論。
最後,24期是本人主編《文化研究》的最後一期。從第13期到第24期,一晃六年就過去了。在這段時間內,我和歷任編委經歷了不少令大家激動 、興奮甚至嚴肅思考的時刻,也度過了不少令大家挫折、憤怒與無奈的時刻。
我對每一位作者、外審者、編委、執行編輯、美編以及編輯助理,都充滿了尊重與敬佩。學術工作本來就都是無償的付出。雖然在田野、檔案室或是討論場合中,我們會有共同工作的夥伴,但是只有在書房中的孤單時刻,這些執著的思考才會透過文字而成形。但是,編輯工作卻讓我們發現,其實這些思考工作並不孤單:我們都在共同面對當前難解的問題,努力提出我們的回應,而編輯工作則是在促成這些不同角落出發的思想的相互連結。正如我們在徵稿啟事中所言,我們都是「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都展開了新的路徑,而《文化研究》的編輯群則盡力維護這個思想網絡空間的學術水準以及開放自由。我很高興能夠宣布從下一期開始中研院歐美所王智明將接任本刊主編,他已經組成了有充沛學術活力的編委會。我們將繼續努力,讓《文化研究》能夠成為大家共享的學術空間。

目次

編輯室報告:
集體展示之餘:脫節、不安,或是另類生命狀態的張力

學術論文
研究論文
國家博物館與文化公民資格:杜正勝故宮改革中的多元文化與原住民⋯⋯⋯⋯ 盧梅芬
藝術、國家、個人: 日本近代之例 伊藤徹著/李淑珠譯
展示建物與祭儀空間的神聖轉位: 無土無村無屋無節慶
之當代北海道愛努族的認同機制 ⋯⋯⋯⋯⋯⋯⋯⋯ 謝世忠
《漁港夢百年》的香港殖民史敘事 ⋯⋯⋯⋯⋯⋯⋯ 羅永生
窘境美學:
臺灣時尚部落格中的後殖民與後女性政略 ⋯⋯⋯⋯ 鄭芳婷
批評與回應
巴迪悟.318 ⋯⋯⋯⋯⋯⋯⋯⋯⋯⋯⋯⋯⋯⋯⋯ 朱元鴻
回應〈巴迪悟.318〉 ⋯⋯⋯⋯⋯⋯⋯⋯⋯⋯⋯ 洪世謙
思想論壇 : 他者的成功建構或無效─《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的反思(客編︰江燦騰)導論⋯⋯⋯⋯⋯⋯⋯⋯⋯ 江燦騰
評張崑將教授之《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 簡曉花 
在「原型」與「源流」之間的武士道:張崑將
《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藤井倫明
書評:張崑將《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 廖欽彬
跨文化武士道:評《電光影裏斬春風:
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 林永強
黃金麟紀念專欄
回憶社會學家黃金麟 ⋯⋯⋯⋯⋯⋯⋯⋯⋯⋯⋯⋯⋯ 傅大為
海天寥廓立多時─追思黃金麟 ⋯⋯⋯⋯⋯⋯⋯⋯⋯ 丘為君
以人為本的歷史社會學:黃金麟的學術關懷及其貢獻⋯⋯⋯⋯⋯⋯ 汪宏倫
懷念金麟⋯⋯⋯⋯⋯⋯⋯⋯⋯⋯⋯⋯⋯⋯⋯⋯⋯⋯ 廖咸浩
黃金麟年表

評論
文化評論
殘響世界抗歷史減噪? ⋯⋯⋯⋯⋯⋯⋯⋯⋯⋯⋯⋯ 陳界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98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