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木棉以前》以方言、俳諧等資料,寫出了衣食住行、僧俗男女,看似零星瑣碎、信手拈來,卻是作者的細膩感性與經世濟民理想的學理性融合。作者柳田國男試圖通過該書告訴讀者。要對日常生活進行學術化觀照,即使是今天家里的灰塵里也有社會史,可謂柳田民俗學特色的典范性體現。
作者簡介
柳田國男(1875-1962),被譽為日本民俗學之父。一八七五年出生于兵庫縣。一九〇〇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進入農商務省,歷任法制局參事官、貴族院書記官長。一九三五年,創立民間傳承會(后來的日本民俗學會),發行雜志《民間傳承》,樹立日本民俗學獨特的觀點。一九五一年獲頒文化勛章。一九六二年逝世。著作頗豐,主要有《遠野物語》《桃太郎的誕生》等。
目次
序
木棉以前
以前穿什麼
舊時風與當世風
勞動者的衣著
國民裝的問題
團子與民間故事
餅、臼與擂缽
家里的光亮
關于“圍爐里
關于吹火筒等
女性與煙草
飲酒方式的變遷
普通人的文藝
古宇利島的故事
關于漂泊婦人
寡婦與農業
山伏與遣犯
生活的俳諧
女性史學
附錄一 日本歷史時代及分期
附錄二 日本古國名及其略稱與都道府縣對應表
譯者后記
書摘/試閱
《木棉以前》: 我也有好幾個女兒,所以也多次思考過這個問題。倘若有幸,她們有些許天分,有些許志向的話,如果說為了同胞國民,應該學習哪一種學問才最為有效,又或是最適為父之意的話,那么還是一言以蔽之,就是關于人類的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又何故至今無法得到的問題。我想就這兩個重要的問題,讓她們通過讀書、觀察,又或是實驗去學習。同時,我想對將這些問題僅作為各自家庭的問題對待的做法提出警告。自贊自夸也確實不合適,但我們大家都已經基本上覺醒了。雖然現在的生活中還有各種拘束,但是徹底擺脫掉這些拘束往前走也並非難事。問題是這眾多的同路人中,那些步履緩慢的人們怎么辦呢?這些眼看著就要落伍的人,又如何引導他們前進呢? 當然,即使不刻意去思考各自的幸福,也會不知不覺地加以思考。但是,這不是學問。正如古人常說的那樣,學問須是人之道,須是萬人所行之道。眾多的生活改善論者必須互相警告的正是這一點。在討論改良服裝的尺寸和裁制方法之前,應該先想到即使舊衣也不得不用破布打上補丁繼續穿的人還有很多;在講折疊式床鋪之前,應該先想想還有很多不得不睡在草堆里的人。強硬地告訴孩子就算別人問也不準說睡在草堆里,要說睡在床墊上,但是孩子說“爸爸,背后沾上床墊碎屑了”的民間故事,根本不是什麼民間故事。當年西德尼·韋布①來日本考察佃農生活的時候,越后的某戶農家給他帶路,帶他看了在一所泥土地上鋪草席當作床鋪的寒窯的最里面,金色的阿彌陀像光彩美麗地靜靜佇立的光景,還給他講了持續百年的佃農會得到表彰的事。但是,韋布聽到后對百年的說法感到震驚的原因是,居然真的能夠忍受這種狀態百年之久。蒲原低地①周邊的各個村子里,僅據我所知,直到最近都還有地上沒有鋪竹席的小戶窮家。即使管理衛生事務的公務員到村里來宣傳要注意清潔,也有很多只有泥土地面且無計可施的人家。不僅是日本東北一隅,而且不僅是佃農,很多小農是靠把蘿卜之類的蔬菜和白米混在一起煮雜菜飯來維持生活的。與其說節儉是道德,不如說是法則。當這些人們的生活進步到覺得糞尿肥料骯臟的水平,雖然其勞動或消費在現代都市人看來難以持續,但是以此為基準測定所謂生活的饑餓點,以此作為生活可以維持限度的分界線,人口便會增加。隨著醫學的進步,嬰兒死亡率或許降低了,但不長壽的人也多了。急性饑饉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慢性失收成為常態,死于貧困之病的人實際上很多,計入四百四病②之一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整體的生存而言,食物無論如何都絕不能說豐富,在此之外,分配方式還非常不好。不僅是少數有錢人任意靡費,即使在一個家庭里也是男主人比其他人吃得多,又或是花費在酒和外出飲食上,使生活開銷失去平衡。消費方法也不得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