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常識》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托馬斯?潘恩發表的一本小冊子,它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關鍵性著作,在當時幾乎人手一份。它的出現,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引起了巨大的變化。托馬斯·潘恩公開提出了美國獨立問題,並痛斥世襲君主制的罪惡,為整個人類邁向自由發出了吶喊,並對《獨立宣言》的誕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本書為中英對照版本,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常識和土地正義論。其中,作者在《常識》部分中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英國的黑暗與壓迫本質,極大地鼓舞了美國的獨立士氣;《土地正義論》則是關於“土地產權”問題的討論。
作者簡介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
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被稱為“美國革命之父”,也被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他主張通過革命而非改革的手段改造社會。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傾注半生心血,撰寫了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1776),呼吁北美立即脫離英國,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並對《獨立宣言》的誕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也出自潘恩。
【譯者簡介】王晨
自由譯者,從事科普、旅遊、戶外和專業圖書譯介工作。已出版主要譯著和雜志有:《水下天堂》《景觀建筑工程》《園藝百科全書》《偉大的博物學家》《偉大的探險家》《Lonely Planet》系列旅遊指南、《新戶外》雜志等。
名人/編輯推薦
1.這是“美國革命之父”托馬斯·潘恩發表的一本促使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關鍵性著作。
2. 入選“改變美國的20本書”。
3. 中英對照版,專家譯註,精心打造更通俗易懂的全譯本。
4. 從《常識》中感受託馬斯·潘恩為人類自由發出的吶喊,體會不同時代的思想碰撞。
5. 如果沒有《常識》作者手中的筆,華盛頓手中的劍也是沒用的。——約翰·亞當斯
序
我在這本書裡提到的觀點或許尚未得到普遍的認可,長久以來,我們都習慣於對錯誤的事物而不加質疑地接受,讓人覺得它彷彿是正確的,甚至在這種虛偽的假象面臨挑戰時以保衛傳統之名率先大聲疾呼。不過這種激動的情緒很快就會平息下來。畢竟時間比理性更能令人轉變。
權力被長期且暴力地濫用通常會導致人民對權力正當性的質疑(但是如果受害者沒有被激怒到對此產生懷疑,則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想到這個問題)。英國國王以他自己的權利,支持議會佔有他所謂的“他們的”權利,使得這個國家善良的人民受到兩者雙重的殘酷壓迫,因此人民絕對有權質疑國王和議會的要求,並同樣有權拒絕任何一方對自己的巧取豪奪。
在下面的文字中,筆者竭力避免涉及任何個人情感因素。文中也沒有對任何個人的讚美或指責。智者和有價值的人不需要在一本小冊子裡品味勝利;而那些不明智或者不友好的人也終將沉默,轉變他們著實要花太大力氣。
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很多具有普遍意義的(而非地方性的)情況已經出現或者即將出現,所有熱愛人類的民眾的信條都在這些情況中受到影響,而在這樣的事件中,他們的情感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用戰火和刀劍使國家荒蕪,蔑視所有人的天賦權利,將人權捍衛者趕盡殺絕——任何被上天賦予了感情的人,都會對這些暴行憤懣難平;無懼於黨派譴責,筆者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費城,1776年2月14日
目次
常?識? / 001
引言/ 002
第一章?泛論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兼評英國政體/ 004
第二章?論君主制和世襲制/ 013
第三章?對北美目前形勢的看法/ 026
第四章?論北美目前的能力,兼議一些雜感/ 050
附記/ 065
土地正義論? / 085
自序/ 086
土地正義論/ 088
設立基金的方法/ 094
將提議方案付諸實施,與此同時令其有益於公共利益/ 108
Common Sense? / 111
Introduction / 112
CHAPTER?1
Of the Origin and Design of Government In General.
With Concise Remarks on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 115
CHAPTER?2
Of Monarchy and Hereditary Succession / 126
CHAPTER?3
Thought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American Affairs / 143
CHAPTER?4
Of the Present Ability of America, with some Miscellaneous Reflections / 173
Appendix / 192
Agrarian Justice? / 217
Author's English reface / 218
Agrarian Justice / 220
Means by which the Fund is to be Created / 228
Means for Carrying the Proposed Plan into Execution, and to Render it at the Same Time Conducive to the Public Interest / 248
書摘/試閱
《常識》
第二章?論君主制和世襲制
在宇宙創造的秩序中,人類本來是人人平等的,這種平等只能是被後來的某些情況破壞的。若要追究罪魁禍首,貧富差別是很大程度上的原因,而不必訴諸“壓迫”和“貪婪”之類刺耳、難聽的字眼。壓迫常常是富裕的結果,但極少或從來不是獲取財富的手段。儘管貪婪能夠讓人免於陷入赤貧,但通常會讓人過於膽怯而無法變得富有。
不過,還有一種更大的差別,而且是無法用任何自然或宗教的原因解釋的,即“國王”和“臣民”的差別。男性和女性是自然的區分,善與惡是上天的區分。但是有一類人來到世間便高高在上,彷彿新物種般脫穎而出,這種情形的發生實在值得探究一番,看看他們到底是人類幸福的源泉,還是苦難的根源。
根據《聖經》的記載,世界在早期時代並沒有國王,這種情形的結果就是世界上也沒有戰爭,讓人類陷入混亂的正是國王的傲慢。在17世紀,沒有國王的荷蘭比歐洲的任何一個君主制國家享受到了更多的和平。古代歷史也可以佐證這種說法;早期部落時代平靜的田園生活自有其樂,然而當我們進入猶太君主時代,這種幸福就消失了。
國王的統治最初是被異教徒採用的,後來以色列的人民複制了這一模式。這是魔鬼為了鼓勵偶像崇拜而創造的最有生命力的發明。異教徒將神聖的榮耀加諸他們去世的國王,而基督教世界則更進一步,直接將活著的國王奉若神明。這樣一時如日中天卻將要化為塵土的螻蟻小人,能夠得到“神聖的陛下”這樣的頭銜,真是對神靈嚴重的褻瀆。
將一個人的地位捧得凌駕於其餘眾人之上,這違背了天賦的平等權利,也不被《聖經》的權威所支持。正如基甸和先知撒母耳所宣稱的那樣,全知全能的上帝明確反對國王的統治。君主制政府對《聖經》裡所有反對君主制的內容都進行了巧妙的掩飾,但那些尚未組織政府的國家無疑應該關注這些內容。“愷撒的歸愷撒”,這句話是宮廷經常引用的《聖經》教義,但它表達的內容並非支持君主制政體,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沒有國王,而是羅馬人的附屬。
從摩西記載創世的時代,到猶太人在全民族的錯覺中要求立一個國王,時間差不多過去了三千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他們採取的一直是一種共和政體(上帝偶然插手干預的特殊情況除外),由一位士師和各部族的長者共治。他們沒有國王,而且認為除了萬人之主的耶和華外,承認任何人享有國王這一頭銜都是一種罪惡。如果認真反思對君主的盲目個人崇拜,就不難發現,全知全能的上帝既然永遠要人相信他的榮光,那就絕對不會贊成一種悍然侵犯上天特權的政體。
《聖經》將君主制列為猶太人的原罪之一,並為此宣告了對他們的詛咒。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回顧。
因為以色列的子民受米甸人的壓迫,基甸便率領一小支軍隊向米甸進攻,他們最終在上帝的干預下獲得了勝利。猶太人歡欣鼓舞,並將勝利歸功於基甸的領導,提出立他為王,說:“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這是最大的誘惑,基甸不但能得到一個王國,而且還能讓自己的子孫世襲這個王國,可是基甸內心虔誠地回答道:“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只有耶和華管理你們。”話說得再清楚明白不過,基甸不是拒絕了這種榮譽,而是否認猶太人有授予他這種榮譽的權利;他也不是用自己想出來的漂亮話感謝他們,而是以先知的語氣明確地斥責他們叛離了自己真正的君主,即上帝。
又過了大約130年,猶太人再次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對異教徒偶像崇拜的渴望簡直難以形容。這一次,他們抓住了撒母耳負責管理世俗事務的兩個兒子的不端行為,便吵吵鬧鬧地突然來到撒母耳面前說:“你已經老了,你的兒子們又不行你的道,現在給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就像所有其他國家那樣。”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他們的動機是壞的,因為他們期望效仿其他民族(即異教徒),儘管他們真正的榮光在於盡可能地不同於這些異教徒。當他們說“給我們一個國王來治理我們”時,撒母耳很不高興,於是向上帝禱告。上帝對撒母耳說:“百姓對你說的所有話,你只管聽從,因為他們沒有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想讓我做他們的王了。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至今,他們經常背離我,侍奉他神,現在他們對你所做的,正是他們素來的行徑。所以你要聽從他們的話,只是要事先警告他們,告訴他們國王將怎樣統治他們。”也就是說,以色列人急於復制的,不是個別國王的統治方法,而是世上所有國王使用的普遍的方法。雖然如今距離那時年代久遠,具體做法也大為不同,但性質仍舊沒有改變。
撒母耳將上帝的話全都告訴了那些要求他立王的人。他說:“治理你們的國王必定會使用這樣的方法;他將強徵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牽馬,還要有人行走在戰車前面(這段描述與如今強抓人服役的做法相符);他將派他們當千夫長、五十夫長,為他耕田收穫,製造兵器和戰車的器械;他將驅使你們的女兒為他製作糖果甜食、做飯和烤麵包(這描述了國王的窮奢極慾和對百姓的壓迫);他將拿走你們最好的田地和橄欖園,賞賜給他自己的臣僕;你們收穫的糧食與葡萄,他也將取走十分之一,給他自己的臣僕(從這裡可以看出,賄賂腐敗和營私舞弊是國王們一貫的惡行);你們的男僕婢女、最健壯的少年和驢子,都將被他取走十分之一,供他差遣;他將取走你們十分之一的綿羊,你們將成為他的僕人。等到那一天,你們一定會因為親手選擇的國王追悔痛哭,而耶和華卻不會聽你們的哀告。”這解釋 君主制是如何持續如一的;從古至今,寥寥無幾的聖賢君主的德行既不能讓國王這個頭銜變得神聖,也不能抹去最初產生國王的原罪;《聖經》對大衛的讚譽有加並不因為他的國王身份,只是因為他真心擁戴上帝的心意。然而人們不聽撒母耳的勸誡,他們說:“我們一定要一個國王來統治我們,讓我們像所有其他國家一樣,讓我們的國王來治理我們,做我們的統帥,帶我們戰鬥。” 撒母耳繼續與他們理論,但一點兒用處也沒有;他指出他們是在對上帝忘恩負義,同樣徒勞無功;看到他們如此執迷不悟,撒母耳叫喊起來:“我將求告耶和華,他必定打雷降雨(這是一種懲罰,因為當時正是小麥收穫的時節),這樣你們就會看出,求我給你們立王,這是在耶和華面前犯下了大罪。”於是撒母耳求告耶和華,耶和華便在這一天打雷降雨,令以色列人甚為懼怕耶和華和撒母耳,眾人對撒母耳說:“我們求立王一事,已是罪上加罪了,求你為僕人們禱告你的神耶和華,免我們一死。”《聖經》的這些部分記載得清楚而肯定,不可能做任何模棱兩可的解讀。
要么全知全能的上帝確實曾對君主政體提出了抗議,要么《聖經》的記載是偽造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裡,國王和牧師都處心積慮地不讓民眾了解這些經文。因為君主政體無疑就是天主教會在世俗政治中的翻版。
除了邪惡的君主制,我們還採取了邪惡的世襲制。前者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敗,而被有些人當作權利捍衛的世襲制,則是對我們子孫後代的侮辱和強加。既然人人生來平等,那麼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僅僅憑藉出身就讓自己的家族比其他家族佔有永恆的優勢地位,而且雖然他本人或許的確值得同時代的人某種程度的尊敬,但是他的後代卻可能根本不配得到同樣的榮譽。一項顯而易見的證據足以強有力地證明國王世襲權的荒謬,那就是天意並不贊成這種制度,否則上天為什麼常常把蠢驢而非雄獅賜予人類做統治者,從而讓這項製度顯得如此荒謬可笑呢?
第二,任何人起初只能擁有別人授予他自己的社會榮譽,而這些榮譽的授予者無權出讓自己後代的權利,雖然他們可以說:“我們選你做我們的王”,但不能說: “你的子孫和你子孫的子孫應當永遠統治我們”,否則就是對自己的子孫不公。因為這是一種如此不明智、不公平、不自然的契約,很有可能會讓他們在下一個新王執政時受到惡棍或蠢貨的統治。大多數智者在個人情感上向來是對權力世襲嗤之以鼻的;然而世襲制是那種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清除的邪惡制度。許多人因恐懼而屈服,還有人因盲從而屈服,更有一部分有權有勢的人成了國王的同夥,一起搜刮掠奪其餘的人。
人們普遍認為,當今世上的國王們都有光榮的出身;然而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如果我們能夠揭開古老的黑色幕布,刨根問底地追問他們祖上是如何發蹟的,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祖先只不過是某一夥作惡多端的匪徒當中的首領罷了。他以殘忍陰險的手段在這夥盜匪中贏得了領頭人的稱號;通過實力的擴大和掠奪範圍的增加。他恐嚇住了毫無招架之力的溫順良民,迫使他們用頻繁的進貢換取自身安全。然而推選他當首領的人斷然沒有讓他的後代世襲權力的打算,因為這種讓自身永遠排斥在權力之外的做法違背了他們一貫聲稱的自由、不受束縛的原則。因此,君主制早期的世襲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製度,而是某種臨時或補充性的辦法,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幾乎或根本沒有留下記錄,口頭流傳的歷史又充斥著神話寓言,因此在過了幾代人之後,就很容易編造出一套恰逢其時、像穆罕默德的傳說般的迷信的鬼話,將世襲制的概念灌輸到平民百姓的頭腦中。或許在原來的首領去世而要推選新的首領時,騷亂的局面(歹徒之間的選舉是不會秩序井然的)威脅到或者似乎要威脅到他們,讓許多人最初贊成世襲的主張。於是正如此後所發生的事情那樣,最初認為是一時變通的辦法,以後卻演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權利。
自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以來,英國出了幾位賢明的君主,但暴虐的君主人數遠超於此,他們的統治讓這個國家發出痛苦的呻吟。但凡有理智的人,都不會說他們在征服者威廉統治下得到的權利是很光榮的。一個法國私生子帶領一群武裝匪徒登陸,違背當地人的意願,自封為英格蘭國王,這顯然是非常卑鄙可恥的發蹟之路,其中毫無神聖的成分可言。然而我們也無須花費太多時間揭露世襲權的荒唐,如果有誰愚蠢到相信它,就讓他們不加區別的同時崇拜蠢驢和雄獅吧。我既不模仿他們的卑順,也無意打擾他們的虔心。
不過我倒是樂意問一問,他們認為國王最初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只能有三個答案:抽籤、選舉,或者篡位。
如果第一個國王是抽籤決定的,這就為下一任國王確立了先例,不可世襲。掃羅就是通過抽籤被立為王的,但他的繼任不是世襲的,而且從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來看,他也沒有任何打算世襲的跡象。如果某個國家的第一個國王是通過選舉產生的,那同樣也為下一任國王的選擇確立了先例。如果第一批選民不僅選出了一個國王,還選出了一個永久的王族,因而剝奪了未來所有後代的權力,那麼除了人類的自由意志都斷送在亞當之手這一原罪教義之外,就算翻遍《聖經》也找不出類似的事例。根據這種對比,而且也不可能根據其他對比,世襲繼承毫無光榮可言。亞當體現了所有人類背負的原罪,第一批選民體現了所有人類的順從;體現在前者的是人人都受撒旦的誘惑,體現在後者的是人人都受君主的支配。前者讓我們喪失純潔,後者讓我們喪失主權。既然這兩者都不能讓我們重獲之前的某種狀態和權利,那麼毫無疑問,原罪和世襲制是互相類似的。多麼令人羞恥的並列!多麼不光彩的聯繫!然而最機敏的雄辯家也想不出更恰當的比喻了。
至於篡奪,還沒有誰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之辯護。征服者威廉是一個篡位者,這是無法辯駁的事實。英國君主制的歷史完全經不起審視,這是明擺著的。
但是對人類來說,世襲制荒謬的嚴重性遠不如它所造成的不幸。如果這種制度能夠保證當上國王的都是睿智賢明之人,那它就算是有了神聖權威的支持,但它只是為蠢人、惡人和下流之人打開了權力之門,因此它天生就帶有壓迫的性質。那些視自己為天生統治者、視他人為天生順從者的人,很快就橫行霸道起來。因為是從其餘人當中被推選出來的,他們的心智早就被妄自尊大的思想所毒害;他們生活的世界和大部分人的世界如此不同,以至於他們幾乎沒有機會了解大眾世界的真正利益,當他們繼承統治權的時候,往往對國土之內的事最茫然無知,最不應當負責處理這些事情。
世襲製造成的另一種不幸是,不拘年齡的幼主也有可能登上王位。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以國君為掩護的攝政者面對各種機會和誘惑,免不了背叛人們的信任。當國王年老昏聵,步入人生最後的脆弱階段,國家同樣會步入災難。在這兩種情況下,形形色色的惡棍會成功操弄年老或年幼的國君,讓民眾淪為他們的犧牲品。
在讚成世襲制的所有辯解中,貌似最有道理的一條是,它保全國家不發生內戰。倘若這是真的,倒也算舉足輕重的理由。然而實際上,這是對人類最厚顏無恥的欺騙。英國的全部歷史都否認了這一點。自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以來,已有30名國王和2名幼主統治過這個混亂的國家,在這段時間,一共發生過不少於8次的內戰和19次叛亂(包括光榮革命在內)。所以它不是促成和平,而是不利於和平,並且破壞了和平所依賴的基礎。
為了爭奪英國的王位和繼承權,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之間的鬥爭使英國陷入了持續多年的腥風血雨。亨利和愛德華打了12場大規模會戰,小規模戰鬥和攻城戰更是不計其數。亨利兩次做了愛德華的囚徒,愛德華也被亨利俘虜過。當爭端只是起於個人事件,戰爭的命運和全民的好惡非常難以捉摸,結果導致亨利被人從監獄送往王宮,而愛德華被迫從王宮逃亡國外。然而由於民意的突然轉變難以持久,亨利自己也被逐下王位,愛德華又被召回取而代之。議會總是追隨實力最強的一方。
這場鬥爭始於亨利六世在位時期,到了將兩大家族聯合起來的亨利七世在位時仍未完全平息。從1422年到1489年,這段動蕩的時期長達67年。
總而言之,君主制和世襲制讓整個世界(而不只是某個王國)陷入血泊和瓦礫之中。這是一種上帝在《聖經》中明確反對的政體,勢必要發生流血。
如果對國王的職責稍加探究,我們就會發現,在某些國家,國王無事可做;在虛度了不能令自己快樂,不能為國家帶來好處的一生以後,他們退出歷史舞台,讓繼任者重複自己空虛的一生。在君主專制國家,民政和軍事的全部重擔壓在國王一人的肩上。在要求為自己立王的時候,以色列的子民懇請,“讓我們的國王來治理我們,做我們的統帥,帶我們戰鬥。”但是在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中,國王既不是士師也不是統帥,想要弄清他究竟做些什麼,這著實令人困惑。
無論任何政體,只要越接近共和製,留給國王做的事就越少。要想給英國政體找一個恰當的名字,的確有些困難。威廉·梅雷迪思爵士稱它為共和國;但是以它的現狀,它不配得到這個名字,因為國王有權任意安排一切官職,由此產生的腐敗影響實際上已經讓國王獨霸了權力,損耗了下議院(英國政體中共和製的部分)的效能。由此可見,英國政體幾乎與法國或西班牙一樣純粹是君主政體。
人們若不理解名稱的真實含義,便會為之爭吵不休。令英國人引以為豪的,不是英國政體的君主制的部分,而是共和製的部分,即從他們自己的團體中選擇議員組建下議院的自由。很容易看出,當共和式微時,奴役便隨即而來。英國政體之所以沈痾種種,除了君權毒害共和,國王控制下議院之外,還能是什麼原因呢?在英國,國王能做的事無非是發動戰爭,封賞官職和爵位;直率地說,就是使國家陷入貧困和紛爭。對於每年拿80萬英鎊還受人崇拜的人來說,這筆買賣太划算了!對於社會,以及在上帝的眼中,一個誠實的普通人要比古往今來所有頭戴王冠的惡棍更有價值。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