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00 元優惠價
:90 折 27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作者以自身生活經歷,結合不同世代、文化的觀點,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孝道。序
作者自序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傳統又是什麼?簡而言之,文化是一個人類群體或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質財富;傳統則是一個文化群體中世代相傳的一系列行為和意識規範。
一般而言大多數人對文化和傳統不加拷問,視之為理所當然而盲目遵從。然而如果我們細查拷問,則不難發現很多疑問。首先,雖然傳統是人創立的,但其中很多內容並不符合人性。比如印度教(某些地方)中的薩蹄習俗-遺孀必須跳進焚燒丈夫遺體的火坑被活活燒死;比如阿茲特克的活人祭祀;比如中國女人纏小腳,等等。其次,一個時期合理的傳統,另一個時期很可能就不再合理。這是因為歷史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存在,而是動態的和不斷變化的運作,所以文化和傳統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和人的生存發生衝突。
對一個文化的反思是一個文化群體發展的最重要功課之一,因為沒有反思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翻開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看到,不變的文明或文化最後大多自生自滅。比如中南美洲的很多古文化古文明,由於彼此幾乎完全相互隔絕而缺乏交流,從而沒有變化發展,在經歷了一定的時期後均因各種原因而消亡了。而在人類古文明中心地中海一帶,由於各種相鄰的文明相互交流也相互征服,從而各種文化不斷地受到挑戰,在挑戰中演變甚至淘汰。在這樣的熔爐中每一次勝出的文化都幾乎是最強悍最先進的文化。歐洲文明就是迄今為止這個文明大熔爐的最後贏家,所以它成為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明。中國文明由於各種歷史地理原因,思想傳統基本上是被儒家一統天下,並持續幾千年不變。即使儒家思想在中國早期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在今天這個與幾千年前迥然不同的社會中它的很多內容必然過時。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匯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的追究;對個人主義的解讀;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本書思考的對像是中國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意義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孔子的個人思想。群體意識形態和個人思想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指一個文化群體的人共同持有的思想意識或信仰,後者不言而喻地是指個人的思想結晶。二者的區別在於,個人思想相對深刻而自由;群體意識形態則相對簡化而僵死。所以儘管儒家思想有諸多閃光點,但流傳於民間並長期壟斷中國社會的儒家意識卻有很多過時的甚至非人性的內容,並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
個體的人包括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社會也一樣。筆者向來認為,中國社會要成為一個真正健康文明的社會,單是經濟上的發展絕對是不夠的,群體的精神素質必須得到提高。而要提高首先就要改變,所以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必須打破儒家思想的單一結構,吸收多元文化意識。只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真正走進現代文明。
誠然,自五四以降,中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已經不少,如果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給讀者以新的啟發,將是筆者的最大榮幸!
雲易
04/18/2019
書籍簡介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匯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的追究;對個人主義的解讀;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本書思考的對像是中國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意義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孔子的個人思想。群體意識形態和個人思想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指一個文化群體的人共同持有的思想意識或信仰,後者不言而喻地是指個人的思想結晶。二者的區別在於,個人思想相對深刻而自由;群體意識形態則相對簡化而僵死。所以儘管儒家思想有諸多閃光點,但流傳在民間的長期壟斷中國社會的儒家意識卻有很多過時的甚至芬人性的內容,並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本書則是作者針對儒家文化傳統進行的一系列反思的結晶。
作者以自身生活經歷,結合不同世代、文化的觀點,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孝道。序
作者自序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傳統又是什麼?簡而言之,文化是一個人類群體或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質財富;傳統則是一個文化群體中世代相傳的一系列行為和意識規範。
一般而言大多數人對文化和傳統不加拷問,視之為理所當然而盲目遵從。然而如果我們細查拷問,則不難發現很多疑問。首先,雖然傳統是人創立的,但其中很多內容並不符合人性。比如印度教(某些地方)中的薩蹄習俗-遺孀必須跳進焚燒丈夫遺體的火坑被活活燒死;比如阿茲特克的活人祭祀;比如中國女人纏小腳,等等。其次,一個時期合理的傳統,另一個時期很可能就不再合理。這是因為歷史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存在,而是動態的和不斷變化的運作,所以文化和傳統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和人的生存發生衝突。
對一個文化的反思是一個文化群體發展的最重要功課之一,因為沒有反思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翻開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看到,不變的文明或文化最後大多自生自滅。比如中南美洲的很多古文化古文明,由於彼此幾乎完全相互隔絕而缺乏交流,從而沒有變化發展,在經歷了一定的時期後均因各種原因而消亡了。而在人類古文明中心地中海一帶,由於各種相鄰的文明相互交流也相互征服,從而各種文化不斷地受到挑戰,在挑戰中演變甚至淘汰。在這樣的熔爐中每一次勝出的文化都幾乎是最強悍最先進的文化。歐洲文明就是迄今為止這個文明大熔爐的最後贏家,所以它成為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明。中國文明由於各種歷史地理原因,思想傳統基本上是被儒家一統天下,並持續幾千年不變。即使儒家思想在中國早期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在今天這個與幾千年前迥然不同的社會中它的很多內容必然過時。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匯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的追究;對個人主義的解讀;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本書思考的對像是中國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意義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孔子的個人思想。群體意識形態和個人思想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指一個文化群體的人共同持有的思想意識或信仰,後者不言而喻地是指個人的思想結晶。二者的區別在於,個人思想相對深刻而自由;群體意識形態則相對簡化而僵死。所以儘管儒家思想有諸多閃光點,但流傳於民間並長期壟斷中國社會的儒家意識卻有很多過時的甚至非人性的內容,並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
個體的人包括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社會也一樣。筆者向來認為,中國社會要成為一個真正健康文明的社會,單是經濟上的發展絕對是不夠的,群體的精神素質必須得到提高。而要提高首先就要改變,所以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必須打破儒家思想的單一結構,吸收多元文化意識。只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真正走進現代文明。
誠然,自五四以降,中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已經不少,如果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給讀者以新的啟發,將是筆者的最大榮幸!
雲易
04/18/2019
書籍簡介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匯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的追究;對個人主義的解讀;對中國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本書思考的對像是中國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意義上的儒家思想或者孔子的個人思想。群體意識形態和個人思想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指一個文化群體的人共同持有的思想意識或信仰,後者不言而喻地是指個人的思想結晶。二者的區別在於,個人思想相對深刻而自由;群體意識形態則相對簡化而僵死。所以儘管儒家思想有諸多閃光點,但流傳在民間的長期壟斷中國社會的儒家意識卻有很多過時的甚至芬人性的內容,並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本書則是作者針對儒家文化傳統進行的一系列反思的結晶。
作者簡介
雲易
真名何梅,畫家,美術教育家及自由作家。 198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1995赴美留學,1999年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之後分別從事電子遊戲,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等職業。
作為自由作家,雲易的寫作範圍廣泛,包括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論述文,散見於各種網絡系統,並發表於大陸及海外。英文詩 Rose of July 和 Africa, Night 分別選進美國年度詩集 Where the Mind Dwells和Best Poets of 2016 (Eber & Wein publishing,2016,2017)。個人詩集《朦朧、意象與沉思》與文集《人生、藝術與哲思》2018年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
真名何梅,畫家,美術教育家及自由作家。 198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1995赴美留學,1999年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之後分別從事電子遊戲,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等職業。
作為自由作家,雲易的寫作範圍廣泛,包括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論述文,散見於各種網絡系統,並發表於大陸及海外。英文詩 Rose of July 和 Africa, Night 分別選進美國年度詩集 Where the Mind Dwells和Best Poets of 2016 (Eber & Wein publishing,2016,2017)。個人詩集《朦朧、意象與沉思》與文集《人生、藝術與哲思》2018年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
目次
作者自序
第一輯、中國文化反思
一、「孝」的「孫子」效應―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奴性根源
二、孝道與兒童虐待
三、自尊與自賤―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個體尊嚴缺失及其文化成因
四、「兒童成人」與「成人兒童」―試析兩種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態人格
五、中國人,永遠的「受害者」―兼談「選擇」與「責任」
六、在怯場的背後―也說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及成因
七、個體的尊嚴與集體的榮譽―試析「愛國者」的心態
八、「老子」與「孫子」的人格較量―從人際關係看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九、中國社會―一個不容納低能的殘酷社會
十、既「貪圖吃喝」又「勤奮上進」的中國人
十一、「中國式」的「樂觀」
十二、「中國式」的遺忘
十三、「被他人笑話」―也說「權威理性」
十四、同情心及挑戰意識在華人群體中的全面缺失
十五、中國當今經濟的成功就是西方科技的成功―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飯碗問題」
十六、我極少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
十七、不擅表揚的中國人
十八、從「捨身飼虎」到「割股療親」―也說東方文化中的「自殘」傾向
十九、物慾橫流,誰以問罪?―兼談文化的單一性和多元性
第二輯、中國文化尋根
一、文化的影響與進化的必然―奴性成因試探
二、解析「民族群體妄想症」
第三輯、解讀個人主義
一、荒漠中孤傲的野草―試析魯迅的人文價值
二、個體與群體的格格不入―試析中國人對魯迅的誤讀
三、魯迅的「尖酸刻薄」與「救救孩子」
四、魯迅的「破壞性」與「建設性」
五、劉曉波是誰?―寫在讀《形而上學的迷霧》之後
六、激情而理性的靈感之作―讀劉曉波《論理性精神》
第四輯、「救救孩子」
一、童年與自愛
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功利人生觀批判
三、也說「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
四、什麼才是真正快樂的童年―駁「先苦後甜」的育兒觀
五、簡說兩代人之間的愛與孝以及人類進化的方向
六、簡析兒童虐待受害者的幾種心態以及超越的可能
七、「慶文」―寫在六一的記憶
第一輯、中國文化反思
一、「孝」的「孫子」效應―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奴性根源
二、孝道與兒童虐待
三、自尊與自賤―試析中國文化中的個體尊嚴缺失及其文化成因
四、「兒童成人」與「成人兒童」―試析兩種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態人格
五、中國人,永遠的「受害者」―兼談「選擇」與「責任」
六、在怯場的背後―也說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及成因
七、個體的尊嚴與集體的榮譽―試析「愛國者」的心態
八、「老子」與「孫子」的人格較量―從人際關係看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九、中國社會―一個不容納低能的殘酷社會
十、既「貪圖吃喝」又「勤奮上進」的中國人
十一、「中國式」的「樂觀」
十二、「中國式」的遺忘
十三、「被他人笑話」―也說「權威理性」
十四、同情心及挑戰意識在華人群體中的全面缺失
十五、中國當今經濟的成功就是西方科技的成功―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飯碗問題」
十六、我極少讀中國書的五大原因
十七、不擅表揚的中國人
十八、從「捨身飼虎」到「割股療親」―也說東方文化中的「自殘」傾向
十九、物慾橫流,誰以問罪?―兼談文化的單一性和多元性
第二輯、中國文化尋根
一、文化的影響與進化的必然―奴性成因試探
二、解析「民族群體妄想症」
第三輯、解讀個人主義
一、荒漠中孤傲的野草―試析魯迅的人文價值
二、個體與群體的格格不入―試析中國人對魯迅的誤讀
三、魯迅的「尖酸刻薄」與「救救孩子」
四、魯迅的「破壞性」與「建設性」
五、劉曉波是誰?―寫在讀《形而上學的迷霧》之後
六、激情而理性的靈感之作―讀劉曉波《論理性精神》
第四輯、「救救孩子」
一、童年與自愛
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功利人生觀批判
三、也說「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
四、什麼才是真正快樂的童年―駁「先苦後甜」的育兒觀
五、簡說兩代人之間的愛與孝以及人類進化的方向
六、簡析兒童虐待受害者的幾種心態以及超越的可能
七、「慶文」―寫在六一的記憶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