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建構邏輯(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叢書
ISBN13:9787568071840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述明
出版日:2021/06/01
裝訂/頁數:精裝/325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集中選取智能社會演進過程中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領域,敏感地觸及社會智能化的新變化,從智能社會視角盡可能地揭示其演進規律,以期實現對智能社會構建做一些理論探索與提示。
作者簡介
男,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研究生導師。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曾在地方黨政機關多個崗位供職。2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留學“國際貿易”專業。2012年在湖北省社科院工作以來,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政治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政府治理、智能社會和現代化理論。主持社會治理體系“雙基工程” 系統研究,出版著作(四輯)12部;出版專著《論政府間財政關係》《城市治理實踐與探索》;主持並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省重點社科基金、重點軟科學基金、省重大調研課題等多項 ;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其中《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智能社會背景》《論現代政府治理能力與智能社會相適性》《論社會治理現代化五大體系》《論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歷史方向》等論文得到學術界和社會好評,部分獲得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和省部級獎勵;獨立與合作撰寫調查報告、資政建議30多篇,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批示。
名人/編輯推薦
選題特點有二:一是從學理層面系統探尋智能社會建構邏輯,二是立足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經濟教育農業養老健康醫療等基本元素更具針對性和實踐性。
序
總序 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使命與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的新形勢,必須努力提高改革開放和發展進程中的科學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中國國家治理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的深度轉型。這種轉型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延續與傳承,又是一個躍遷的過程,需要變革與創新。通過國家治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可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治理優勢,創造新型治理優勢,把兩個優勢內在地結合起來,為中國國家治理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提升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治國理政能力,也有可能為人類對更加理想的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1.強化使命意識,確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定位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治國理政提升到了全新思想境界和高度實踐自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包含著治國理政的豐富內容,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內在地結合起來,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分為兩個具體的階段,並把國家治理現代化既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制度保障條件,也作為其實現程度的重要表征。第*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個階段,除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社會文明程度、人民生活狀態、生態文明狀態等指標外,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那就是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由上可以看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民族偉大復興的三重關係——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制度體系和能力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突出標志和重要表征。
2.強化歷史意識,深入總結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能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歷史研究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實踐創新的前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留下了歷代先哲賢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富歷史經驗和思想智能,給我們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深入研究古往今來中國國家治理從理念、制度、政策到行為等的發展歷程,可以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反省重大失誤,探究深層原因,明晰歷史教訓,掌握客觀規律,確立決策參照,提升決策智能。例如:如何在傳統之道與現代之勢之間更好地保持張力?社會發展的延續性和傳承性決定了歷史演變規律會深刻地延續並影響到今天,要求我們尊重前人、歷史和經驗,但社會發展的不可逆性又決定了今天不可能是昨天和前天的簡單延續,一定會有新的變革與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會通古今,勇於探索、超越與創新,自覺地從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學習,不僅有可能使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獲得更加豐厚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內涵,也有可能獲得更加堅實的歷史基礎,豐富其理論內容,更新其理論形態。
3.強化創新意識,更好地發揮我國政治制度治理優勢
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首先必須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優勢。1949年以來,我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這四位一體的國家治理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大優勢,已經成為我國國家治理的*基本傳統和*重要格局,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安身立命之所,必須在新時期得到自覺和有效的堅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的進步,它們也需要獲得*大發展和創新,以保障和展示中國道路的特殊優越性。為此至少應努力實現四大升華:第*,馬克思主義要進一步由外來思想真正內化和升華為“中國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在融合,直面並回答當代中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造就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真正融入中國社會,融入中國民眾的精神家園;第二,中國共產黨要由領導角色進一步落實和升華為“服務角色”,善於團結和匯聚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通過科學決策、政治引領和組織保障,強化協商民主,善於支持和激勵人大、政協、政府、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治理中國社會,發揮黨員個體的先鋒模範作用;第三,社會主義要由傳統模式進一步拓展和升華為“中國模式”,既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踐行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原則,又能探索中國道路,強化中國特色,激發社會活力;第四,人民民主專政要由國家主導進一步拓展和升華為“人民主導”,堅持依法治國,落實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主體地位。以上四個方面的變革與創新應當相互影響,良性共振,極大地激發中國國家治理的傳統優勢,在中國國家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4.強化批判意識,透析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多元化狀態
國家治理既要適應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多元化狀態,也要引領中國社會的價值合理化進程,為此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揮出應有的批判功能。要準確盤點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各種價值取向、各種實踐行為等,並對其做出合理性評估,張揚其合理內涵,批判其不合理方面,為人們做出恰當的價值選擇提供指導。
當代社會迅速轉型,進入價值多元化狀態,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良莠俱存。應當看到,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價值並非都是合理的和健康的,為此必須對那些不健康、不合理的價值觀進行批判和斗爭,對健康、合理的價值觀予以保護和張揚,對多元價值進行有機和有序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能夠保障各種正當利益和合理價值訴求的社會利益分配機制和價值實現機制,引領多元價值的健康發展方向。例如,要研究當前中國各種價值之“元”之間有無共同基礎,探討國家認同的共同前提在哪裡,如何進一步增強,要研究不同的價值之“元”間的基點之間的差異,探討應否、能否和如何通過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系整合不同的“元”,要研究中國國家治理的本底基礎(底線)和高端目標在哪裡,探討當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多大的覆蓋面、多深的包容度和多元的複雜性,為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保障和對策依據。
正是在這個科學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也將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增強其說服力和解釋力,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自覺和理論自信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從社會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哲學社會科學在本質上就是人的理性自我認識,且研究哲學社會科學應當為人民“代視”與“代言”這兩個功能要求我們自覺深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聚焦當代人類、中華民族和個體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從人類文明進步和中國人生存發展中吸取營養和活力,既敢於為人民“鼓與呼”,發時代之先聲,揚人民之精粹,樹社會之正義,又善於用科學思想理論武裝和感染人民,彰顯中國特色,提升人生境界,引領發展方向。
5.強化整合意識,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第*,加強頂層設計與薈萃全民智能。中國國家治理總體上看需要更好地發揮中央和各級組織在戰略設計和宏觀布局方面的引領作用,以便更好地體現中央意圖、政府主導、民族大義、全局利益,同時又要善於立足大眾,尊重個體,關照民意,動員全體,把從上至下與從下至上內在地結合起來。
第二,在法治之剛與德治之柔之間保持張力。社會生活的多層次性和人性的複雜性要求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方式的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既是客觀需要,也是治國智能。一方面要努力通過剛性的法律與法治為社會大眾劃定行為底線與邊界,另一方面要通過柔性的美德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追求。
第三,自覺應用現代科技和網絡體系參與國家治理。信息化已經並在繼續極為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與交往方式,也要求新時代國家治理方式的信息化。應努力學習應用現代治理模式與治理技術等,為中國國家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技術、新動力。
綜上所說,我們只有通過*大限度的創新與創造,把傳統優勢與創新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有可能既超越自我又超越西方,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制度和治理保障,也能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能。
“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叢書”策劃的宗旨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精神,以“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從理論、方法、實踐等多維視角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行探討。本套書作者團隊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為主,邀請武漢大學、湖北省社科院等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
歐陽康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從國家治理的價值範疇、演進邏輯、比較優勢等理論層面,以及基層治理、政治治理、全球治理、綠色發展和生態治理等實踐難題入手,發力國家治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為人類對更加理想的社會制度探索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能。虞崇勝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邏輯》,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主題,深入探討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著重研究不同制度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規律,以期為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特別是制度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楊述明著的《智能社會建構邏輯》,集中選取智能社會演進過程中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領域,敏感地觸及社會智能化的新變化,從智能社會視角盡可能地揭示其演進規律,系統厘清智能社會演進邏輯與建構邏輯,有助於人類更理性、更全方位地認識社會國家各項機制運轉,進而更加積極從容應對新的社會形態圖景下的社會生活實踐。杜志章著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綜合評估體系研究》,旨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廣泛借鑒國內外治理評估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充分結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探索既體現人類共同的“善治”追求,又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顯著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導向性的國家治理理論和國家治理評估體系。張毅等著的《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從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概述出發,分析各國的治理經驗,總結治理模式,並對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網絡數據、網絡內容、網絡空間治理主體等領域的問題進行分析,試圖依據我國“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國家戰略探討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新趨勢。吳畏著的《當代西方治理理論研究》,跨學科、廣角度、全景式地論述西方治理理論的歷史、概念、邏輯和*新成果,為建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中國話語體系和理論形態提供理論借鑒,為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他山之石。葉學平著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指標體系、衡量標準、統計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構建,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對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需要處理的幾大關係也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政策建議。趙澤林、歐陽康著的《中國綠色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旨在開展綠色發展精準治理的政策研究,通過權威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發展大數據分析平臺,客觀呈現我國內地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績效指數的年度變化情況,並對其未來發展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對策性建議。楊華祥著的《中國傳統治理經驗及其現代轉換研究》,在深入梳理中國古代治理思想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歷程和分析中國歷史上興衰治亂的深層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實事求是和人民至上的原則,推進傳統治理思想的創造性發展和傳統典章制度的創造性轉化,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向完善。李釗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行政理論創新研究》,通過把公共行政置於國家建構的廣泛背景之中,用社會合作型組織取代官僚制模式,依靠多維度運作的模型使公共行政切合現代社會領域分化的趨勢,以期在使我國國家治理各項目標切實可行的基本前提下,通過公共行政的媒介塑造各社會領域的內在秩序,把我國文化和制度的宏觀建構推向新的高度。
該叢書的出版將是國家治理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學術上有利於深化和拓展對國家治理理論的研究,在實踐上可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參考。
2020年6月於武漢喻家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的新形勢,必須努力提高改革開放和發展進程中的科學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中國國家治理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的深度轉型。這種轉型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延續與傳承,又是一個躍遷的過程,需要變革與創新。通過國家治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可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治理優勢,創造新型治理優勢,把兩個優勢內在地結合起來,為中國國家治理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提升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治國理政能力,也有可能為人類對更加理想的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1.強化使命意識,確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定位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治國理政提升到了全新思想境界和高度實踐自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包含著治國理政的豐富內容,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內在地結合起來,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分為兩個具體的階段,並把國家治理現代化既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制度保障條件,也作為其實現程度的重要表征。第*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個階段,除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社會文明程度、人民生活狀態、生態文明狀態等指標外,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那就是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由上可以看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民族偉大復興的三重關係——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制度體系和能力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突出標志和重要表征。
2.強化歷史意識,深入總結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能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歷史研究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實踐創新的前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留下了歷代先哲賢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富歷史經驗和思想智能,給我們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深入研究古往今來中國國家治理從理念、制度、政策到行為等的發展歷程,可以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反省重大失誤,探究深層原因,明晰歷史教訓,掌握客觀規律,確立決策參照,提升決策智能。例如:如何在傳統之道與現代之勢之間更好地保持張力?社會發展的延續性和傳承性決定了歷史演變規律會深刻地延續並影響到今天,要求我們尊重前人、歷史和經驗,但社會發展的不可逆性又決定了今天不可能是昨天和前天的簡單延續,一定會有新的變革與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會通古今,勇於探索、超越與創新,自覺地從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學習,不僅有可能使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獲得更加豐厚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內涵,也有可能獲得更加堅實的歷史基礎,豐富其理論內容,更新其理論形態。
3.強化創新意識,更好地發揮我國政治制度治理優勢
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首先必須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優勢。1949年以來,我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這四位一體的國家治理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大優勢,已經成為我國國家治理的*基本傳統和*重要格局,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安身立命之所,必須在新時期得到自覺和有效的堅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的進步,它們也需要獲得*大發展和創新,以保障和展示中國道路的特殊優越性。為此至少應努力實現四大升華:第*,馬克思主義要進一步由外來思想真正內化和升華為“中國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在融合,直面並回答當代中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造就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真正融入中國社會,融入中國民眾的精神家園;第二,中國共產黨要由領導角色進一步落實和升華為“服務角色”,善於團結和匯聚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通過科學決策、政治引領和組織保障,強化協商民主,善於支持和激勵人大、政協、政府、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治理中國社會,發揮黨員個體的先鋒模範作用;第三,社會主義要由傳統模式進一步拓展和升華為“中國模式”,既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踐行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原則,又能探索中國道路,強化中國特色,激發社會活力;第四,人民民主專政要由國家主導進一步拓展和升華為“人民主導”,堅持依法治國,落實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主體地位。以上四個方面的變革與創新應當相互影響,良性共振,極大地激發中國國家治理的傳統優勢,在中國國家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4.強化批判意識,透析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多元化狀態
國家治理既要適應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多元化狀態,也要引領中國社會的價值合理化進程,為此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揮出應有的批判功能。要準確盤點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各種價值取向、各種實踐行為等,並對其做出合理性評估,張揚其合理內涵,批判其不合理方面,為人們做出恰當的價值選擇提供指導。
當代社會迅速轉型,進入價值多元化狀態,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良莠俱存。應當看到,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價值並非都是合理的和健康的,為此必須對那些不健康、不合理的價值觀進行批判和斗爭,對健康、合理的價值觀予以保護和張揚,對多元價值進行有機和有序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能夠保障各種正當利益和合理價值訴求的社會利益分配機制和價值實現機制,引領多元價值的健康發展方向。例如,要研究當前中國各種價值之“元”之間有無共同基礎,探討國家認同的共同前提在哪裡,如何進一步增強,要研究不同的價值之“元”間的基點之間的差異,探討應否、能否和如何通過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系整合不同的“元”,要研究中國國家治理的本底基礎(底線)和高端目標在哪裡,探討當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多大的覆蓋面、多深的包容度和多元的複雜性,為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保障和對策依據。
正是在這個科學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也將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增強其說服力和解釋力,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自覺和理論自信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從社會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哲學社會科學在本質上就是人的理性自我認識,且研究哲學社會科學應當為人民“代視”與“代言”這兩個功能要求我們自覺深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聚焦當代人類、中華民族和個體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從人類文明進步和中國人生存發展中吸取營養和活力,既敢於為人民“鼓與呼”,發時代之先聲,揚人民之精粹,樹社會之正義,又善於用科學思想理論武裝和感染人民,彰顯中國特色,提升人生境界,引領發展方向。
5.強化整合意識,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第*,加強頂層設計與薈萃全民智能。中國國家治理總體上看需要更好地發揮中央和各級組織在戰略設計和宏觀布局方面的引領作用,以便更好地體現中央意圖、政府主導、民族大義、全局利益,同時又要善於立足大眾,尊重個體,關照民意,動員全體,把從上至下與從下至上內在地結合起來。
第二,在法治之剛與德治之柔之間保持張力。社會生活的多層次性和人性的複雜性要求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方式的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既是客觀需要,也是治國智能。一方面要努力通過剛性的法律與法治為社會大眾劃定行為底線與邊界,另一方面要通過柔性的美德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追求。
第三,自覺應用現代科技和網絡體系參與國家治理。信息化已經並在繼續極為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與交往方式,也要求新時代國家治理方式的信息化。應努力學習應用現代治理模式與治理技術等,為中國國家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技術、新動力。
綜上所說,我們只有通過*大限度的創新與創造,把傳統優勢與創新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有可能既超越自我又超越西方,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制度和治理保障,也能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能。
“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叢書”策劃的宗旨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精神,以“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從理論、方法、實踐等多維視角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行探討。本套書作者團隊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為主,邀請武漢大學、湖北省社科院等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
歐陽康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從國家治理的價值範疇、演進邏輯、比較優勢等理論層面,以及基層治理、政治治理、全球治理、綠色發展和生態治理等實踐難題入手,發力國家治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為人類對更加理想的社會制度探索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能。虞崇勝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邏輯》,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主題,深入探討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著重研究不同制度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規律,以期為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特別是制度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楊述明著的《智能社會建構邏輯》,集中選取智能社會演進過程中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領域,敏感地觸及社會智能化的新變化,從智能社會視角盡可能地揭示其演進規律,系統厘清智能社會演進邏輯與建構邏輯,有助於人類更理性、更全方位地認識社會國家各項機制運轉,進而更加積極從容應對新的社會形態圖景下的社會生活實踐。杜志章著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綜合評估體系研究》,旨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廣泛借鑒國內外治理評估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充分結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探索既體現人類共同的“善治”追求,又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顯著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導向性的國家治理理論和國家治理評估體系。張毅等著的《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從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概述出發,分析各國的治理經驗,總結治理模式,並對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網絡數據、網絡內容、網絡空間治理主體等領域的問題進行分析,試圖依據我國“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國家戰略探討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新趨勢。吳畏著的《當代西方治理理論研究》,跨學科、廣角度、全景式地論述西方治理理論的歷史、概念、邏輯和*新成果,為建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中國話語體系和理論形態提供理論借鑒,為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他山之石。葉學平著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指標體系、衡量標準、統計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構建,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對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需要處理的幾大關係也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政策建議。趙澤林、歐陽康著的《中國綠色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旨在開展綠色發展精準治理的政策研究,通過權威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發展大數據分析平臺,客觀呈現我國內地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績效指數的年度變化情況,並對其未來發展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對策性建議。楊華祥著的《中國傳統治理經驗及其現代轉換研究》,在深入梳理中國古代治理思想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歷程和分析中國歷史上興衰治亂的深層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實事求是和人民至上的原則,推進傳統治理思想的創造性發展和傳統典章制度的創造性轉化,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向完善。李釗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行政理論創新研究》,通過把公共行政置於國家建構的廣泛背景之中,用社會合作型組織取代官僚制模式,依靠多維度運作的模型使公共行政切合現代社會領域分化的趨勢,以期在使我國國家治理各項目標切實可行的基本前提下,通過公共行政的媒介塑造各社會領域的內在秩序,把我國文化和制度的宏觀建構推向新的高度。
該叢書的出版將是國家治理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學術上有利於深化和拓展對國家治理理論的研究,在實踐上可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參考。
2020年6月於武漢喻家山
目次
目錄
第*章社會變遷:智能社會與工業社會共進/1
一、智能社會淵源:工業社會深度推進/1
二、智能社會基本形態:智能社會與工業社會共進/11
第二章人類社會的前方——智能社會/28
一、智能社會的理論淵源/29
二、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徵/44
第三章智能社會建構邏輯/68
一、智能社會建構的邏輯起點/69
二、新時代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構想/83
三、智能社會建構的基本體系/89
第四章數字政府:智能社會主體演變/103
一、數字政府:智能社會背景下政府再造的必然選擇/104
二、數字政府的功能形態/120
三、中國數字政府治理/129
四、英美數字政府建構借鑒/137
第五章智能經濟形態/161
一、智能經濟觀點述評/162
二、智能經濟的基本特徵與演進趨勢/182
三、智能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212
第六章實證與應用場景/223
一、智能教育:教育現代化路徑選擇/223
二、智能醫療與健康/241
三、智能養老/264
第七章智能社會治理前瞻/280
一、智能社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一致性/280
二、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系/289
三、多元網絡治理體系/302
四、需求異化的制度體系/306
參考文獻/313
後記/323
第*章社會變遷:智能社會與工業社會共進/1
一、智能社會淵源:工業社會深度推進/1
二、智能社會基本形態:智能社會與工業社會共進/11
第二章人類社會的前方——智能社會/28
一、智能社會的理論淵源/29
二、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徵/44
第三章智能社會建構邏輯/68
一、智能社會建構的邏輯起點/69
二、新時代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構想/83
三、智能社會建構的基本體系/89
第四章數字政府:智能社會主體演變/103
一、數字政府:智能社會背景下政府再造的必然選擇/104
二、數字政府的功能形態/120
三、中國數字政府治理/129
四、英美數字政府建構借鑒/137
第五章智能經濟形態/161
一、智能經濟觀點述評/162
二、智能經濟的基本特徵與演進趨勢/182
三、智能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212
第六章實證與應用場景/223
一、智能教育:教育現代化路徑選擇/223
二、智能醫療與健康/241
三、智能養老/264
第七章智能社會治理前瞻/280
一、智能社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一致性/280
二、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系/289
三、多元網絡治理體系/302
四、需求異化的制度體系/306
參考文獻/313
後記/323
書摘/試閱
智能社會已經演化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令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生活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本書集中選取智能社會演進過程中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鍵領域,敏感地觸及社會智能化的新變化,從智能社會視角盡可能地揭示其演進規律,以期對智能社會建構做一些理論探索與提示,系統厘清智能社會演進邏輯與建構邏輯,有助於人類更理性、更全方位地認識社會國家各項機制運轉,進而更加積極從容應對新的社會形態圖景下的社會生活實踐。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