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大宋朋友圈(簡體書)
滿額折

大宋朋友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8 元
定價
:NT$ 419 元
優惠價
87365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歷史作家李開周關於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於宋朝文化研究,翻閱宋代筆記和史書,從文獻中攫取信息。全書分為宮廷之網、官場之網、科舉之網、師友之網、婚嫁之網五個部分,以人物為導引,從人際網絡切入,系統呈現宋朝貴族、科舉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階層的關係樣貌,揭示社會關係網背後宋朝歷史的真實與細節。書稿既不失敘史的嚴謹,又不失摹人的風趣,亦對當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現實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李開周,歷史作家。著有《武俠數學》《武俠物理》《武俠化學》《吃一場有趣的宋朝宴席》《宋茶》《陸遊的英雄夢》《君子愛財:古代名人的經濟生活》《世界的尺度:度量衡簡史》等書,曾在CCTV綜合頻道、安徽電視臺科教頻道、河南電視臺新聞頻道、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主講宋朝生活史。

名人/編輯推薦

科舉窄路、壁壘森嚴

廟堂高遠,宋朝寒門弟子如何打破階層?

透過“圈子”看宋史

從宋朝人情社會窺視歷史的真實與細節

學業、婚姻、就業、人際關係……

向大宋的“人精”們學習破題之法

寫完這本書時,2023年高考剛結束,全國超過一千萬考生在考場上拼殺了兩天,然後再等半個月左右,他們就能在在線查分,獲悉自己的拼殺戰果。

那麼在距今千年左右的宋朝,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要考幾天?從考完到放榜間隔的時長又是幾天呢?

宋朝科舉考試分為三級:解試、省試、殿試。解試是各個州府組織的地方考試,考中就是舉人,相當於明清時期的鄉試;省試是由中書省或禮部組織的中央考試,考中就是準進士,相當於明清時期的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主要是給通過省試的準進士們排名次,只要不出意外,差不多所有參加殿試的考生都能成為進士。

從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開始,宋朝科舉制度就基本成熟,考試時間也基本確定:解試一般考三天,省試也是考三天,而殿試通常考一天,最多兩天——加上一次補考的時間。

考完試以後,什麼時候才能看到考試結果呢?宋仁宗在位時,大臣富弼上了一道關於省試和殿試的奏章:“貢院凡兩月余,日研究差次,必俟窮功悉力……(殿試)考校不過十日,不暇研究差次。”全國舉人趕到京城參加省試,要過兩個多月才會放榜公布名次;參加完省試再參加殿試,只需十天左右就會放榜。順便說一下,這位名叫富弼的大臣很了不起,本書當中會多次提到他,他是著名詞人兼神童宰相晏殊的女婿,也是王安石升官期間的擔保人,還是蘇東坡的愛徒黃庭堅的老上司。

省試結束,要等兩個多月才公布結果,比現在高考出分慢得多,為什麼?因為宋朝沒有答題卡,沒有機器閱卷,所以效率低,時間長。殿試結束,只等十天左右就出結果,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參加殿試的考生人數相對較少,考題數量也少,所以改起卷來就快一些。

在宋朝三級科舉考試當中,殿試是出題數量最少的考試。以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殿試為例,考生只需答三道題,即一首詩、一篇賦、一段策論,其中詩題為“天德清明詩”,賦題為“王者通天地賦”,策論為“水幾於道論”。

雖說考題數量少,但是殿試時防止作弊的制度設計仍然很嚴密。宋朝發明了“糊名”和“謄錄”的制度:考生交上答卷,名字和籍貫那一欄會被立刻密封起來,這叫“糊名”;然後又會有專人來謄抄這些答卷,免得被考官認出某個考生的筆跡,這叫“謄錄”。既要糊名,又要謄錄,怎樣才能避免這些答卷被搞混呢?方法就是“編排”,即給原始答卷和謄錄後的答卷編上完全相同的編號,最後憑編號來比對。在宋朝省試當中,糊名、謄錄、編排,缺一不可,殿試也同樣如此。

《宋史·選舉志》總結宋朝殿試的改卷流程:“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印;付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考生交卷,由宦官收上來,交給“編排官”糊名和編號;編排官糊完名、編完號,交給“封彌官”謄錄,每一份謄錄過的答卷都要再交由宦官審查,蓋上“御書院”(實則是御藥院,下面會說到)的大印;宦官蓋完印,再交給“考官”批改答卷和擬定名次;考官擬完名次,再交給“覆考官”重新批改和擬定名次;考官和覆考官擬定的名次肯定會有差異,再由編排官審查一遍,看看差異有多大;假如差異太大,那就讓考生們補考,補考完了再糊名、謄錄、審查、蓋章、批改、定名……

《宋史·選舉志》給出的總結對嗎?大體上沒錯,細節上有誤。其實宋朝並沒有“御書院”這種機構,只有相當於明清太醫院的“御藥院”。御藥院本是皇家醫療機構,憑什麼能在科舉考試裡插一杠子呢?因為宋朝皇帝跟其他歷朝歷代的皇帝一樣,對大臣比較防範,對宦官比較信任,讓掌管御藥院的宦官審查官員謄錄後的卷子,實際上就是讓宦官監督官員,可以減少官

員徇私的空間。

宋朝科舉制度設計得如此嚴密,錄取結果是不是也非常公平呢?恐怕不能這樣說。公元1064年,司馬光統計了1059年、1061年和1063年三屆省試的錄取結果,發現開封籍貫的考生竟然占到全部取中名額的三分之一!因為開封是當時的首都,而朝廷留給首都的錄取指標最多,遠遠超過其他州府。

宋朝人管錄取指標叫“解額”,與司馬光同時代的另一位官員蘇頌總結道:“天下州郡舉子,既以本處人多解額少,往往競赴京師,旋求戶貫。鄉舉之弊,無甚於此。雖朝廷加以禁文而終不能禁止者,蓋以開封府舉人不多,解額動以數百人,適所以招徠之而使其冒法。”意思是說開封府考生不多,卻擁有幾百個錄取指標,所以全國各地有條件的考生都爭著“高考移民”,想方設法冒充開封府的戶籍。

宋朝最典型的“高考移民”案例,應該是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公元1056年,蘇東坡和蘇轍花了將近半年,從四川老家趕到開封,在一座寺廟開辦的浴池裡租住兩個多月,得以參加那年八月份舉行的開封府解試,進而順利考中舉人。蘇東坡是眉山人,歸成都府路管轄,他應該去成都府參加解試,為什麼千裡迢迢跑到開封府呢?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開封府的指標多,容易被錄取。

宋朝人管高考移民叫“冒籍”,朝廷一直在打擊冒籍。怎麼打擊呢?按《宋會要輯稿》記載,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讓考生互相擔保,結成小組,一人冒籍,全組擔責;二是讓官員考察籍貫,開封籍考生要麼擁有開封戶口,要麼擁有開封房產,假如既沒有戶口也沒有房產,那就查家譜、查祖墳。家譜上沒這位考生的名字,祖墳墓碑上的姓名也跟報考檔案上填寫的祖上三代姓名對不上,即被認為屬於冒籍。

乍一聽,上述政策既合理又全面,似乎能堵住考生冒籍的可能。然而您知道,“聰明”的考生和考生家長總是能從政策裡找出漏洞。小明沒有開封戶口,那麼小明的家長就趕緊在開封買一套房;小強家裡窮,買不起房,那麼就找開封城郊的農民洽談,給他們一筆小錢,抄下他們祖墳墓碑上的名字,冒充成自己的祖宗。至於考生之間互相擔保,更不必擔心,因為又不是一個人冒籍,冒籍的人多了,誰還不清楚誰怎麼回事!冒籍考生與冒籍考生互相擔保,同風險,共進退。

如此一來,北宋開封不僅搞出了學區房,甚至還搞出了“學區墳”。《宋會要輯稿》記載如下:“或買同姓為宗族,或指丘壟為墳墓,百計營求,以覬一試,於是妄冒誕謾之風成矣!”明明是別人的家譜,塞點兒錢過去,就成了自己的家譜;明明是別人的祖墳,塞點兒錢過去,就成了自家的祖墳。

宋朝考生冒籍,不僅需要花錢,而且需要人脈。南宋短篇小說集《夷堅志》裡寫了一個真名實姓的故事:南宋臨時首都臨安(即杭州)擁有的錄取指標很多,於是有湖州考生沈樞去臨安府冒籍參加解試,他擔心被其他考生舉報,所以找了兩位官員做擔保,一位官員是他的大舅哥範彥煇,另一位官員是他大舅哥範彥煇的同僚。為了讓大舅哥的同僚簽字擔保,沈樞送給對方兩萬五千文銅錢。

咱們來思考一下:假如考生沈樞沒有一個當官的大舅哥,他能讓官員替他擔保嗎?就算他送錢過去,人家敢收嗎?過去中國有句俗語:“沒有小鬼引見,你抬著供品都找不到神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冒籍考試是違法行為,只能偷偷摸摸地使用人脈。然而,即使在正大光明的科舉考試資格審查當中,來自官場的人脈也不可或缺。南宋初年,朝廷在臨安舉辦“流寓試”,只許衣冠南渡的北方考生參加。怎樣才能確保進場考生是來自北方的呢?方法就是讓官員做擔保——每個報名參加“流寓試”的考生,都必須有兩名以上在職官員簽字擔保,否則禁止入場。這樣一來,那些沒有官場人脈的北方考生就無法參加,而一些擁有官場人脈的南方考生卻有了機會。

宋朝的科舉考試只是學位考試,並非選官考試,考生中了進士,未必一定能做官,還要參加類似於今天公務員選拔考試的“銓試”。等進入官場以後,從低級官員“選人”升為中級官員“京官”,或者從中級官員“京官”升為高級官員“朝官”,都需要考試。以上這些考試統稱為“選官”考試,全都需要更高級別的在職官員提供“舉狀”,即舉薦某人參加選官考試的推薦書。比如說,公元1010年,選人參加京官的選官考試,必須有兩名以上京官或朝官寫舉狀;到了公元1019年,對舉狀的數量要求更高,參加京官考試的選人必須有五名以上京官或朝官寫舉狀。

宋朝是這顆星球上第一個全面推行文官制度和選官考試制度的政權,想做官就得考試,想升官還得考試,這些都容易理解。問題是,為什麼非要讓考生拿到在職官員的推薦書,然後才能參加考試呢?為的是通過“連坐”制度,選拔出真正有才能和有品德的官員。根據宋朝皇帝的制度設計,凡是為其他官員提供舉狀的官員,都負有長期的連帶責任。假如被舉薦者政績突出,則舉薦人受賞;假如被舉薦者無才無德,甚或鋃鐺入獄,則舉薦人將一起受罰。

這種制度設計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它會阻斷寒門子弟的上升渠道,因為寒門子弟往往缺乏官場人脈,不太可能拿到足夠數量的舉狀;同時也會讓整個社會迅速走向階層固化,一代高官,則世代高官,就像如今美國的“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一樣。

宋朝皇帝難道不知道舉薦制度的負面影響嗎?肯定知道。可是如果將舉薦制度徹底廢除,那麼朝廷就只能通過紙面上的考試來選拔官員,而紙面上的考試往往只能選拔出擅長考試的人。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宋朝皇帝寧可讓階層固化,也要保留舉薦制度。

事實上,宋朝皇帝經常出手打擊階層固化。例如宋哲宗在位時,要求高官子弟在連續通過三次選官考試以後才能升官,而平民家庭出身的官員只要通過一次選官考試就能被提拔。再比如宋神宗在位時,某高官子弟從選人升京官,竟然有十三個京官為其寫舉狀,把神宗惹惱了:“有舉狀一十三紙者是甚人?特與改次等官!”(《清波雜志》卷 1《改秩》)拿到十三份舉狀的是什麼人?背景肯定不簡單,背後肯定有貓膩,給他個次等官職!

即使皇帝在打擊階層固化,宋朝社會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階層固化。本書正文中有大量案例和數據,將宋朝考場、官場、婚配、師生甚至宮廷內部的各種複雜關係網絡一一呈現給您,將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文天祥等宋朝名人的親朋關係和社會交際呈現給您,假如您有興趣和耐心讀一讀,肯定會為兩宋三百余年連綿不斷的階層固化而感到震驚。

不過,階層固化並非宋朝獨有,在任何一個時代,在任何一個國家,在古今中外的任何政體當中,只要社會發展,只要長期和平,那麼階層固化就不可避免,這種社會演化簡直就像是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一樣,無人可以阻擋,也沒有必要阻擋。一個社會能在看似固化的階層裡,為一部分願意努力的人保留一些上升空間,那麼這個社會就算得上是生機勃勃的健康社會。

現代社會有“精英”和“英雄”兩個概念:出身不凡的孩子如果能靠努力奮斗來保住自己的階層,那就屬於精英;寒門出身的孩子如果能靠努力奮斗來打破上升的天花板,那就屬於英雄。按照以上定義,在本書中濃墨重彩講述的蘇東坡就是英雄,因為他以平民子弟的身份進入考場和官場,還在政治、文化和藝術領域都留下了光彩奪目的遺產;而本書寫到的另一位大腕李清照就是精英,因為她出身豪門,並能在戰亂之際通過自己的藝術才華和苦心經營的官場人脈,成功保護了自己和藏品。

所以,如果您出身寒門,那麼請做蘇東坡那樣的英雄;如果您的父輩為您留下大筆財富,那麼也不妨去做李清照那樣的精英。

這本小書並非勵志書,更非雞湯書,它只是一個嘗試,一個從社會關係網絡角度重新審視歷史名人的嘗試。鑒於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社會關係網絡之中,所以本書並非解構,而是重建;並非戲說,而是還原。希望您能通過此書,對那些大名鼎鼎的宋朝人物再多一層更為深刻的理解,並且能有信心往前猛跨一步,接近他們,或者成為他們。

本書總共五章,分為四十八個小節,每節都有一張人物關係網絡作為插圖,這是為了在文字敘述之外,幫您用更直觀的方式觀察古人。

這些關係網絡原本是用我寫的一個 Python 腳本程序自動生成的,由於樣式不夠美觀,又請專業插畫師做了加工處理。感謝插畫師的工作,感謝責編曉雨對此書的全程把關,最後祝您閱讀開心。

目次

第一章 宮廷之網

宋朝皇帝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皇后斗得過宰相嗎?

太監的武功

從羋月到劉娥

當詩人遇到皇親

公主相親

貴妃搶房

被追擊的太后

太后的外甥趕走了太后的侄子

第二章 官場之網

宋朝容得下“小旋風”柴進嗎?

聽歐陽修講楊家將

被嘲笑的將軍

養馬的司馬光害怕包拯嗎?

一個算命先生的官場人脈

因為做官,所以瘋癲

蘇東坡的敵人,未必都是壞人

蘇東坡死後那場文字獄

岳飛被殺前的西湖大宴

岳飛兒孫在廣東的日子

粗宰相去世以後

宰相之子下天牢

大師,名妓,南宋假鈔(上)

大師,名妓,南宋假鈔(中)

大師,名妓,南宋假鈔(下)

文天祥的多面性

第三章 科舉之網

柳永改名

神童晏殊的副作用

從《局事帖》看宋朝科舉是否公平

假如王安石中狀元

當王安石掉進“夸夸群”

宋朝學生怎樣回報母校

第四章 師友之網

朋友的兒子犯罪,包公會怎麼判?

大師抄襲,還是大師嗎?

範仲淹對決小表弟

沈括陷害過蘇東坡嗎?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是“兄控”嗎?

蘇轍的孫子為何要捧秦檜?

黃庭堅的朋友圈(上)

黃庭堅的朋友圈(下)

當秦少遊遇到蘇東坡

第五章 婚嫁之網

寡婦改嫁,宰相落馬

歐陽修編家譜

王安石的家風

從蘇小妹到蘇八娘

蘇東坡的孫子娶了誰?

誰是李清照的親戚?(上)

誰是李清照的親戚?(下)

假如李清照是男人

書摘/試閱

從羋月到劉娥

熱播電視劇《羋月傳》第68集,羋月戴上純金的發冠,披上織金的翟衣,與兒子嬴稷一起登上大殿,並排坐上王座,接受秦國群臣的跪拜和朝賀。那一刻,是這部歷史劇的高光時刻,可能也是追劇觀眾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在此之前,我們的女主角羋月整整受了67集的委屈,她被歧視,被嘲笑,被虐待,被毒打,被囚禁,被追殺,在後宮爭鬥中屢次陷入死局。到第68集,她總算熬出頭了——兒子當上了秦王,自己當上了太后,並且還代替年少的兒子發號施令,統治大秦,不僅成了後宮爭鬥的贏家,也成了政治斗爭的贏家。

歷史上有沒有羋月這個人呢?確實有。但她的名字未必叫羋月,我們只知道她姓羋,來自楚國,嫁到秦國,給秦惠文王生了三個兒子,被封為“八子”。我們還知道,秦國後宮嬪妃的等級是這樣的:王後最大,其次是夫人,其次是美人,其次是良人,其次是八子,其次是七子,其次是太使,最低等級是少使。在兒子當上秦王之前,這個來自楚國的羋八子只是從羋月到劉娥後宮裡的中等嬪妃。而在兒子當上秦王之後,她一步登天,被兒子和群臣奉為“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后的女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太后身份執掌朝政的女人。她執掌秦國大權將近半個世紀,直到兒子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60歲時,才戀戀不舍地交出權柄。又過了幾十年,秦昭襄王的曾孫嬴政滅掉六國,自稱“始皇帝”。

羋八子開創了太后聽政之先河,在她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每逢幼君登基或者朝局不穩的時候,都有可能跳出來一位聽政的太后。比如,戰國時期趙孝成王的母親孝威太后、西漢時期漢惠帝的母親呂太后、東漢時期漢安帝的嫡母鄧太后、北魏時期獻文帝的嫡母馮太后、盛唐時期唐中宗和唐睿宗的母親武則天、遼國中葉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緒的母親蕭太后、北宋時期宋仁宗的嫡母劉太后、南宋初年宋高宗的伯母孟太后、南宋中葉宋理宗的嫡母楊太后、南宋末年宋恭帝的祖母謝太后、元朝時期第三位大汗貴由的母親乃馬真後、明朝萬歷年間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清朝前期康熙的祖母孝莊、清朝後期同治的母親慈禧,都曾經以太后或者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其中武則天最狠,當太后當得不過癮,乾脆把兒子一腳踢開,自己做了皇帝。

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幾乎所有的士大夫都反對女性掌權。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即使她治國有方,詩人駱賓王仍然以“穢亂春宮”的罪名罵得她狗血淋頭。某處發生地震,某處暴雨成災,本來是自然災害,儒生們仍將天災歸罪於武則天,紛紛上書勸她退位,因為“女主居陽位”導致“天降災禍”。帝制時代長達兩千余年,為什麼只出現武則天這一位被官修史書認可的女皇帝呢?肯定不是因為女性沒能力治理國家,而是因為男權居上的傳統太堅實,女性治國的阻力太強大。

古代中國以儒家文化為正統,而儒家倡導孝道,即使貴為君王,也要聽從母親或者祖母的教導。照理說,太后治國是名正言順的,但這又跟男權至上的思想相矛盾。所以在絕大多數朝代,太后都只能在皇帝年幼之時暫時聽政。而在極個別朝代,某些君主唯恐太后把持朝政而架空君權,乾脆將皇位繼承人的母親殺掉。等到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即位,就只有新君,沒有太后,理論上就不會再有太后聽政的可能了。

殺掉皇位繼承人的母親,如此殘忍野蠻的方式是由漢武帝開創的。漢武帝70歲那年才生下漢昭帝,在他決定把皇位傳給漢昭帝之前,第一件事就是殺掉漢昭帝的親生母親鉤弋夫人,理由是“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皇帝年紀還小,太后正當壯年,保不齊會出現驕橫跋扈和淫亂後宮的局面。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一個名叫拓跋珪的皇帝完全繼承了漢武帝的變態做法:“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後宮嬪妃所生的兒子,凡是要被立為太子的,其母親都要被殺。

諷刺的是,這種極端方式並沒能擋住太后專權。皇帝殺了太子的親媽,太子卻還有一個奶媽。親媽沒機會臨朝聽政,奶媽的機會就來了。比如東漢後期,漢順帝的親媽被殺,奶媽宋娥開始專權;漢安帝的親媽死於宮斗,奶媽王聖把持朝政。再如北魏時期,拓跋嗣、拓跋燾、拓跋濬,連續三代皇帝的親媽都被賜死,而他們的奶媽慕容氏、竇氏、常氏,先後都被封為“保太后”,意思就是“保姆太后”。這三位保姆太后擁有極高的威望,都曾經垂簾聽政,堪稱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保姆。

宋朝皇帝不像漢武帝和北魏皇帝那樣殘忍,太子的親媽不會被殺,保姆太后不會登場,垂簾聽政者要麼是皇帝的生母,要麼是皇帝的嫡母,要麼是皇帝的祖母。特別幸運的是,宋朝這些垂簾聽政的太后都表現得相對克制,相對理性,沒有一個人被私欲衝昏頭腦,把國家搞得一團糟。

宋朝最著名的垂簾聽政者是宋仁宗的嫡母劉太后,她芳名可考,名叫劉娥。在宋朝所有臨朝聽政的太后當中,劉娥有五項之最:

一是出身最低——孤兒出身,從四川逃荒到開封,先嫁給一個名叫龔美的銀匠,然後才改嫁宋真宗;

二是衍生故事最多,她是戲曲《貍貓換太子》裡的大反派,為了爭寵,用剝了皮的貍貓換走並且試圖殺死另一個嬪妃生下的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三是聽政最早,她是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

四是聽政時間最長,垂簾長達十余年;

五是能力最強,執政期間殺伐決斷雷厲風行,堪稱武則天的翻版。

劉娥劉太后是怎麼垂簾聽政的呢?《宋史》和宋代典章匯編《皇朝類苑》略有記載。她每五天上一次朝,每次上朝都跟皇帝並排坐,她坐在右側,年幼的宋仁宗坐在左側。宋仁宗面前沒有隔簾,而劉娥面前有一道用珠子編成的隔簾,她可以看到群臣,群臣則看不清她的面容,這也是“垂簾”聽政的由來。但是只要有緊急軍情,她可以隨時在偏殿召見大臣、處理國事,這時候不算正式朝會,她和大臣之間沒有那道簾子。

在正式朝會上,宋仁宗肯定要穿龍袍。劉太后穿什麼呢?也是龍袍,只不過龍袍上的花紋比宋仁宗少兩道。宋仁宗過生日,被叫作“聖誕節”,大臣要祝壽,小臣要放假;劉太后過生日,被叫作“長寧節”,同樣是大臣祝壽、小臣放假。宋仁宗有一個玉璽,那是皇權的象徵;劉太后則有一個玉寶,那是太后臨朝的權力象徵。宋仁宗跟群臣講話,自稱“朕”;劉太后跟群臣講話,自稱“吾”。

總而言之,劉娥雖然是宋仁宗名義上的母親,實際地位仍要比宋仁宗低半級。換句話說,她可以輔佐皇帝,但不能代替皇帝。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