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看不見的世界(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7350875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南海出版社)
作者:(日)伊藤亞紗
譯者:徐嘉憶;黎曉言
出版日:2024/06/01
裝訂/頁數:精裝/185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人類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過視覺獲取。漸漸地,我們以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看不見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種樣子”的專家。他們用手閱讀,用耳朵眺望,把腳當做探照燈;還能通過語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態度翻轉種種“不便”。
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伊藤亞紗經過與視障人士的長期相處,從空間、感覺、運動、語言和幽默五大主題,帶領我們一起走進“看不見”的世界。在那裡,當視覺消失,身體生長出意想不到的嶄新可能。就好比這世界上有四只腳的椅子,也有三只腳的椅子,二者有著各自的平衡。這本書想去關注的,不是四只腳的椅子少了一只腳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腳創造出的“完整”。
我們已經迎來身體多元化的時代,認識他們的世界,同時意味著認識自身的更多可能。
作者簡介
伊藤亞紗(ITO ASA)
__
學者,作家。1979年生於東京。
東京大學博士,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院(ILA)教授,MIT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美學和現代藝術。代表作有《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從小立志成為生物學家,卻因不滿大學的生物教育劃分過細、沒能展現出對生命的宏觀視野,大三時由理轉文。在美學與生物學的交叉點上,走出屬於自己的“身體”研究之路。
名人/編輯推薦
★ 北大醫學博士、知名眼科專家陶勇誠摯作序,領路閱讀!
——這本書的主題是幫助大眾理解視障人士如何認知世界。我做了20年眼科醫生,因為職業和“光·M計劃”公益項目的關係,我結交了很多視障朋友。我的視障朋友們可以潛水、跑馬拉松,可以自己化妝,可以做程序員、做翻譯、做老師,可以從事藝術創作、做音頻主播。他們通過聽覺、嗅覺、觸覺等方式感知和理解與我們眼中不一樣的世界,這種獨特的體驗值得我們每個明眼人尊重和學習。
*陶勇醫生此次序言稿費均用於視障公益項目“光·M 計劃”
★ 帶有溫度地觀察與記述視障人士的生活,打破刻板印象,傾聽真實心聲
——觸覺敏銳?盲人摸象?推拿高手?無法自理?世界只有一片黑暗?必須要用眼睛,才能看?……
——在這之前,先聽聽他們說:我可摸不出這是什麼玩意兒;看不見,所以沒有死角;看不見之後,反而不容易摔倒了;我其實更願意一個人住;我們盲人也有看羅丹的權利!……
——身體如此多才多藝,視障人士“解綁”了器官與能力,也解鎖了種種令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 那些和視障人士一起“看”過後才會明白的事,原來殘疾可以這樣對待!
——大家都有自己的做得到和做不到。看不見是一種身體特徵,不是能力不足的象徵。
——在基礎與必須的福利保障之外,收起同情,放下憐憫,別把關愛變成障礙。
——助力“殘健融合”新思路:真正的無障礙,是平視與尊重,像朋友和鄰居一樣相處。
★ “明眼人真不方便啊”:從看不見的世界折返,抵達被雙眼隱蔽的真相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一閑下來,就不自覺地刷起手機?你的眼睛,是否除了睡覺總沒有一刻休息?一旦停止“觀看”,身體便會經歷無可遏制的饑餓?
——翻開這本書,逐漸體會看不見人與世界交往的方法時,你將意識到我們對身體的利用是多麼狹隘、缺乏靈活性。一眼望盡,我們以為掌控了一切,其實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目次
◎ 推薦序:“心”鮮的世界 / 陶勇
◎ 前 言
◎ 本書主要登場人物
◎ 序 章 如何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 第一章 空間?D?D看得見的人是二維思維,看不見的人是三維思維?
◎ 第二章 感覺?D?D用手閱讀,用耳朵望
◎ 第三章 運動?D?D看不見的人如何利用身體
◎ 第四章 語言?D?D用他人之眼看
◎ 第五章 幽默?D?D活下去的武器
◎ 謝辭
書摘/試閱
◎ 《前言》
據說,人類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過視覺獲取。不論是往小碟子裡倒醬油、確認表盤上的數字,還是筆直地走一段路、觀察流動的云,我們都會用到眼睛。然而,這也從反面說明了我們過於依賴眼睛。漸漸地,我們以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切。事實上,還存在著用耳朵傾聽的世界、用手觸摸的世界。用眼睛去感知,和用眼睛以外的方式去感知,即使物理性質相同的物體和空間,所呈現出的面貌也截然不同。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過於依賴眼睛,反而看漏了“世界的另一種樣子”。
眼睛看不見的人,即視力障礙者,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種樣子”的專家。他們能通過腳掌的觸感來辨別榻榻米的紋路,從而知道自己面朝房間的哪一面墻;根據房間內的回音大小,他們能判斷窗簾是否拉開;聆聽窗外的車流量,他們能推測出大致的時間。獲取信息的具體手段因人而異,但對於看不見的人來說,做這些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稀松平常。
本書中,筆者通過采訪六名視障人士及相關人員,與他們共同開展工作坊、日常閑談,從視力健全者的視角總結出了“世界的另一種樣子”。對於天生看不見的人來說,用眼睛看的世界反而才是“另一種樣子”。“在你那邊,看得見的世界是怎樣的?”“嗯,這邊是……”我們用這樣的方式,相互描述著自己所處的世界。
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樣子,同時意味著認識我們自身的另一種姿態。用手“閱讀”、用耳朵“眺望”——平時用眼睛做的事,可以嘗試用眼睛以外的器官來做。我們只激發了身體潛能中很小的一部分。本書聚焦於看不見的身體,但由此得出的未必就是狹隘的、只與該群體相關的結論。所謂殘疾人,他們只是不使用健全人日常使用的器官,而通過健全人不常使用的器官來獲取信息。筆者認為,通過了解殘疾人的身體,能得出較之以往更加宏觀的身體論,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身體的潛能。
因此,本書並不是一本討論社會福利問題的書,其本質只是一部身體論,試圖盡可能細致地說明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之間的不同之處。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無視“殘疾”這一點。本書旨在通過體會“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不同、發現其中趣味,從而突破以往單向的幫助模式,創造出關於“殘疾”的全新社會價值。
此外,為了方便表述,書中統一使用“看不見的人”,實際上“看不見”涵蓋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曾經能看見、完全看不見、能看見一點兒、視野狹窄、難以分辨顏色……另外,同一種“看不見”的情況下,是習慣利用聽覺,還是習慣利用觸覺,或是利用別的手段——人們的“看法”也多種多樣。
過於強調個案或過於理論、抽象,都會導致論證失去重要的論點。如何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平衡是一道難題。在本書中,我將盡可能地引用采訪中受訪者的具體表達,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看不見”的世界吧!
◎ 《後天失明的木下分享的“一段經歷”》
如今,全盲的木下路德活躍於各種工作坊等活動中。提到自己的經歷時他說,小時候,隨著視力變弱,他和同學們也漸漸疏遠了。
小學時,因為做了眼睛的手術,木下約有半年不在學校。重回學校後,他被安排到單獨的弱視班,接受一對一授課。但有一段時間,他可以回到之前的班級上音樂課和吃午飯。他最好的朋友會來弱視班接他。這樣的安排可能是老師出於好意,想讓他重新融入班集體吧。然而,這件事給木下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次衝擊。“好朋友來接我,不是‘喲,走吧!’那種朋友之間輕鬆的語氣,而是‘好的,那我們走吧? ’這樣公事公辦的感覺,一路上什麼話也沒說。我當時覺得,怎麼會這樣,真沒意思。”木下笑著說。在那之後,木下再也沒能和好朋友恢復以前的關係,兩人更是隨著換班漸行漸遠。木下說,當時覺得弱視“奪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我們來推測一下,好朋友來到弱視班接木下,肯定不是懷著惡意、存心疏遠木下的,反倒是出於一番好意。木下才做了眼睛的手術,好朋友心裡肯定非常緊張,不僅要時刻留意他的情況、小心不讓他絆倒,還要第一時間提醒他前方是否有危險。如果我是木下的好朋友,我肯定也會這樣做。但這種“小心翼翼”,不是朋友之間該有的關係。互相嘲笑、慫恿,甚至有時候撞飛對方,才是小學男生對朋友們自然的舉動。一旦隔了一層“善意”,這些事便做不到了。“隨著我的視力越來越弱,大家對待我也越來越小心。我覺得慢慢和大家疏遠了,心理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木下說。
基於“信息”的人際關係中,比起看得見的人,看不見的人總處於不利地位,由此形成了一種健全人引導、幫助殘疾人的支援關係。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僅憑福利性態度,人們無法從“給予的一方”與“接受的一方”這種上下分明的關係中脫離。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明明可以笑著談論彼此的失敗,想聊天的時候,也可以坦誠地聊聊自己的身體、殘疾和戀愛狀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