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滿額折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從王土到共和:「清末一代」古典詩人淺談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90396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詩」為中心的著作,所述論的,都是古典詩人和他們的詩作,時代斷限,則是「清末一代」,即「從王土到共和」。所謂「王土」,不但指清末二十年間(1890-1911)這段時期,更包括古典時代、傳統生活的文化本體;而所謂「共和」,則指民國初年三、四十年代。因為聚焦於古典詩人及詩作,內容自然涉及古典詩壇的掌故和社會背景,其中所蘊含的時代、社會文化元素,是值得留意的。

本書正文共收錄四十位詩人,每位一篇述論。而每篇的開端,都附七絕一首,以「論詩絕句」的形式,對述論對象作相關的吟詠。這些絕句,概括性強,文采富贍。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新詩漸取得文壇的正宗地位,發展出各種流派。這些流派底定了新詩各種風格的基調,也令創作者更加職業化。而舊體詩人則因繼承傳統士大夫「公餘操翰」的模式,多僅被視為非專業者,乃至其作品可能自娛有餘而創新不足。

再者,此時舊體詩壇的規模雖大不如五四以前,卻依然紛繁活潑。舊體詩人不再是傳統士大夫,而往往是術業各有專攻的現代知識分子,正與金耀基所言「結構分殊性」(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相印證。他們兒時多接受過傳統教育,打下了古典文學的基礎。而失去主導地位的舊體詩壇上,作者們或有師承,或自學成材,但因不墨守流派,故能博采眾長。當然,流派的不明顯令舊體詩壇的生態呈現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面貌。如此面貌無疑大大增加了研究者尋繹詩壇脈絡的難度,卻也足見眾聲喧嘩的態勢。

「清末一代」詩人與其詩壇前輩一樣經歷過辛亥鼎革,但據筆者統計,他們之中在辛亥前夕便已投入社會、參加工作者,尚不多見。換言之,他們最顯著的共同特徵,乃是「生於王土,走向共和」。所謂「王土」,不唯指遜清,更指涉著古典時光、傳統生活的文化本體。而與「共和」如影隨形的,則是人們念茲在茲、千呼萬喚的「現代」經驗。此外,這個社會世代的舊體詩人,思想之多元、遭遇之不一、行業之各異,皆可謂空前絕後。

作者簡介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同校研究院中文學部碩士、博士。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及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圖書文獻學、神話學等。編著書籍三十餘種,並於海內外期刊、研討會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餘暇從事散文隨筆、新舊體詩歌之創作,及外文詩歌與歌詞之翻譯。

序一



本書是一部以「詩」為中心的著作,所述論的,都是古典詩人和他們的詩作,時代斷限,則是「清末一代」,即「從王土到共和」。所謂「王土」,不但指清末二十年間(1890-1911)這段時期,更包括古典時代、傳統生活的文化本體;而所謂「共和」,則指民國初年三、四十年代。因為聚焦於古典詩人及詩作,內容自然涉及古典詩壇的掌故和社會背景,其中所蘊含的時代、社會文化元素,是值得留意的。可強調的是:本書作者是學人,也是詩人,他在取材、組織、裁斷等方面,固然顯示了學人的本質,同時在評說詩作方面,也表現詩人才有的感覺和見地。
為了方便讀者,我姑且就自己讀後所見,選幾項內容談談,目的不過是引發大家閲讀的興趣。


本書既然以「詩」為中心,對詩作的評說,顯然佔了重要的部分。其中有些意見,不但可益人智,而且可啟人思。例如本書「導言」提到徐志摩為陸小曼作題畫詩七絕,意見是:

可謂頗有韻致。只是「混茫」的「混」,要讀作陽平,如「渾然天成」之「渾」,徐詩此處只讀成「混合」之「混」,才合乎格律。可見徐的舊詩根基是有的,只是大概不多作,所以對讀音沒有太注意分辨。

評語中的,但措詞平和而恕,可見寬厚。
又如談到周鍊霞的〈鹹蛋詩〉七絕,本書這樣說:

首聯「春江水暖」固然謂鴨,「鹽海泥塗」則指製作鹹蛋之法,此為鋪墊之筆。尾聯謂將蛋剖半時,蛋黃之色一如夕陽,而殼外黑泥撥開則彷彿滿山烏雲退去。區區鹹蛋微俗之物,卻被鍊霞賦予如斯畫意詩情,教人既驚且悅。(見〈金閣國士周鍊霞〉)

上述評說,可謂善於形容。以微俗之物入詩而不俗,的確需要超卓的詩才。先師曾克耑先生亦擅長以微俗之物入詩,堂上詩課,也常以〈雪花膏〉、〈暖水壺〉、〈粉筆〉等等命題。
又如談到蘇雪林的〈雙十節夜遊天安門〉七律,本書的意見是:

此詩前兩聯,不難令人想起唐人名句「九天閶闔開宮殿」、「禁城春色曉蒼蒼」,以及古詩「阿閣三重階」等語,而「澹」字以形容詞作動詞用,謂十里長安街的華燈遍照,令月光都顯得黯淡,措詞新穎而熨貼。然而這四句的恢宏氣象,不過為了鋪墊後文,對北洋當局作出譏刺,謂民國建國八年,卻依然內憂外患,生靈塗炭。此詩唯一美中不足者在於「猶守府」、「遍兵屯」屬對未算工穩,殆真「應付」之作耳。(見〈世紀才女蘇雪林〉)

說明既聯繫前人名句,又點出詩中優點和諷意所在,最後略提「未算工穩」之處。評語以褒為主,言有所據,並非泛泛而論。


本書正文共收錄四十位詩人,每位一篇述論。而每篇的開端,都附七絕一首,以「論詩絕句」的形式,對述論對象作相關的吟詠。這些絕句,概括性強,文采富贍。下面試舉三兩例子。
如詠「寒玉王孫」溥儒,云:

勝朝靈氣此相鍾,筆底河山憶九重。
詩譽久為書畫掩,歲寒誰識後凋松。

這說明溥儒雖以前清遺少自居,有心為清朝守節,但日軍入侵時,他卻能拒絕與日軍合作,不加入偽滿洲國,志節高尚,有如歲寒中的松樹。
又如詠「亂世能臣」陳公博,云:

漫詡東南半壁存,因情就戮不憐身。
已虧大節百事已,焉用區區耽小恩。

一首絕句,總結了陳公博的一生。陳氏本不相信日軍所宣傳的東亞共榮之說,但卻相信汪政權可保東南半壁的中國民生,因而甘心情願屈從汪政權的招攬,最後落得虧大節而被處以死刑。本書作者所顯示的,有知人論世的裁斷。
又如詠「滑稽自偉」聶紺弩,云:

悲劇如狼喜劇狗,惟才是用吾何有。
心靈圖像在詞章,堪繼史公牛馬走。

聶氏是一位屢受政治事件牽連而被判罪的知識分子,遭際坎坷。詩中提到聶氏誤野狼為狗的趣事,並作詩自嘲,顯示在困阨環境中的幽默。而類似幽默中帶苦澀味的詩作,在聶氏詩集中就有不少,其中既有自嘲的成分,更委婉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情況,有司馬遷撰述史書的功能,也就是詩句所謂「堪繼史公牛馬走」。


本書內容,除以上所舉外,我們還該留意的,是它所提供的詩壇掌故、社會文化、歷史事實;其中介紹的女詩人,更多達十二位,有好幾位的詩作成就,或許是大家所未留意的。讀者要從中獲益更多,得要自己直接閱讀,所謂「如人飲水」。為省篇幅,我就不一一說明了。至於本書所附錄的三篇文章,內容堅實,提示性強,讀者也不宜忽略。
陳煒舜教授與我可說是忘年交。與我相比,他年紀較輕,但學問早有所成,而且才思敏捷,詩作、論著不少。他這部著作,雖與他以前已出版的學術論著形式不盡相同,但真能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可讀性高,兼涵學術性和趣味性,值得向廣大讀者大力推薦。是為序。

李學銘
於新亞研究所
2023年10月

目次

序一 李學銘教授
序二 張灼祥校長

導言 「清末一代」古典詩人及詩作淺說

1. 寒玉王孫溥儒
2. 恭王府與溥僡
3. 宣統皇帝溥儀
4. 末代皇弟溥傑
5. 滿族新女性唐怡瑩
6. 金閨國士周鍊霞
7. 畫壇妙玉陳小翠
8. 香海琴人蔡德允
9. 濁世翩翩袁克文
10. 內斂深沈袁克權
11. 赤子之心張伯駒
12. 「亂世能臣」陳公博
13. 策士風流胡蘭成
14. 第一儒將羅卓英
15. 軍中史家李則芬
16. 巾幗英雄褚問鵑
17. 世紀才女蘇雪林
18. 江月詞人尉素秋
19. 考古女傑曾昭燏
20. 易安再世沈祖棻
21. 金石書家游壽
22. 閩東女史王閑
23. 女中稼軒陳璇珍
24. 野草詞人韋瀚章
25. 一代詞宗陳蝶衣
26. 歌場權威盧一方
27. 外交詩翁王家鴻
28. 五國使節金問泗
29. 六朝風度伍叔儻
30. 江右商儒何敬群
31. 國學泰斗錢穆
32. 江山故人黃佩佳
33. 三湘才子易君左
34. 散曲大師盧前
35. 倉央功臣曾緘
36. 左翼詩人劉希武
37. 楚辭專家游國恩
38. 菩薩畫師豐子愷
39. 「草莽豪傑」蕭軍
40. 滑稽自偉聶紺弩

附錄1 百年妙筆筆如鐵:掌故文學著作《芝蘭室隨筆》讀後
附錄2 詩箋讀罷轉忘情:序《逸廬詩詞文集鈔註釋》
附錄3 慷慨一歌淚如瀉:《艤舟集.周棄子渡海前詩文百篇》讀後
後記

書摘/試閱

根據導言,我們在「清末一代」詩人中首先列出的就是皇族遺少溥儒。先介紹一下他的背景。溥儒(1896-1963)姓愛新覺羅氏,字心畬,齋號寒玉堂,滿洲鑲藍旗人。他是道光皇帝曾孫、恭忠親王奕訢次孫、小恭王溥偉之弟,家世顯赫。在辛亥革命之際,溥心畬已經十六歲,家世、國族的認同感已經形成了,對於西太后還有特殊的好感。作為皇室子弟,他自然對已經滅亡的清朝有依戀和懷舊之情。在這裡,容我先轉述一則聽自孔德成老師的故事。
老師說,溥心畬的詩書畫造詣非凡,他一邊畫畫一邊構想詩作,畫畫好了,詩也成了,可見他的捷才。現在很多人要用現成的句子題畫,而溥心畬的題詩一定是原創。(近人李猷《近代詩選介》也記載:「其作詩尤迅捷而有才華,嘗比賽作題畫詩,先生每二分鐘成七絕一首。而余則需五六分鐘,惟有拜佩。」)1894年甲午戰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失勢,中樞乏人,朝堂上下十分惶恐,孔老師的父親,也就是老衍聖公孔令貽(1872-1919,孔子七十六代嫡長孫)在西太后面前力薦老恭王奕訢出山,衍聖公府因此和恭王府成為了世交。
為什麼當時朝堂一眾大臣不敢推薦老恭王呢?原因要回溯至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際。當時老恭王身為咸豐之弟,與兩宮太后一起扳倒了八顧命大臣,從此兩宮垂簾,老恭王輔政。後來老恭王和慈禧鬧矛盾,下臺了,史稱「甲申易樞」。老恭王因此閉門隱居,絕交息遊十年之久。甲午後,敢推薦他出山的竟只有從前並無深交的一品大員衍聖公,足見世態炎涼、患難真情。因此,孔老師和溥心畬雖然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卻也成為世交好友。有次孔老師對溥心畬說:「你的詩寫得又快又好,不如作一首來敘一敘我們兩家的世誼吧。」但溥心畬回答道:「此詩不能寫。我們兩家是因為老恭王復出才成為世交的。如果詩中稱頌先祖,就對太后不敬;如果稱頌太后,又委屈了先祖。」所謂「忠孝兩難全」,最終一字未寫。
溥心畬有一個別號叫「西山逸士」,而西山就是北京的香山。清亡後,溥心畬隱居西山多年,觀摩家藏書畫,無師自通,成為大家。「西山逸士」的典故,同時也出自《史記.伯夷列傳》。武王伐紂之後,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居西山,時常唱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吾適安歸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所以溥心畬以前清遺少自居,是很明顯的。有傳聞說,1949年之後國府遷臺,宋美齡要學國畫,想拜溥心畬為師。溥心畬拒絕道:「你是新朝元首夫人,我是前朝王孫,怎麼可以成為師徒呢?」後來宋美齡只好隨黃君璧學畫。
李猷先生論溥心畬詩:「五言全然唐音,而自具蕭逸之致。……神似王、韋,加以身世關係,低徊故國,身遘亂離,亦有傷感與蒼老成分也。」(《近代詩選介》)我們可以把溥心畬的詩作分為大陸、臺灣兩個時期,聊舉一二看看。他在北京隱居的時候,看到玉泉山靜明園裡乾隆御題詩的詩碣,於是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玉階青瑣散斜陽。破壁秋風草木黃。
只有西山終不改,尚分蒼翠入空廊。

此詩表面上寫景,但西山就意味著逸民、不與新朝合作。「西山終不改」,一方面指西山的山色蒼蒼、依然不變,另一方面也是講自己的志節不變。西山蒼翠的山色映入空蕩蕩的走廊,照在乾隆的御碑上,這不是相映成趣嗎?所以這首詩顯然表達了替清朝守節的心志。
又如1918年秋,溥心畬到濟南大明湖遊覽。他在歷山——亦即千佛山參觀舜祠,作過一首七絕:

濟南城下明湖水,取薦重華廟裡神。
寂寞空祠叢竹淚,九嶷深處望何人。

歷山相傳為虞舜早年躬耕之處,也就是所謂的「龍興之地」吧。而根據劉向《列女傳》、張華《博物志》等書的記載,虞舜在禪位予大禹之後南巡,考察民風,結果在湖南一帶染上時疫而病故,就地安葬九嶷山。娥皇、女英二妃得知噩耗,前往尋找亡夫的墳墓,流下的眼淚揮到竹子上,令當地的竹子都成了特殊的斑竹。後來她們在途經洞庭湖時恰好遭逢風暴,遇溺身亡,成為了湘妃。當時的溥心畬從未去過湖南,但他身處大明湖這個「龍興之地」,卻聯想起千里以外虞舜二妃的葬所。大明湖、洞庭湖,分別是虞舜起家與駕崩之處,可以說象徵著有虞一朝的起點與終點。溥心畬短短一首七絕,將兩處湖山的影像疊加、融會到一起,言在此而意在彼,透過歌頌二妃之忠貞,來表達對清朝興亡的感慨,以及自己身為宗臣、不改初心的立場。
1930年代,溥儒應邀南下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名聲鵲起。到抗戰之際,他不跟日本合作,不加入偽滿洲國,氣節非常高尚。因此勝利後,蔣介石就邀請他當了國大滿族代表。他這個時期的詩,依然在講述遺民情懷,對於民國雖然不能說認同,但態度卻也軟化了一些。他不苟同蔣介石的政見,但蔣畢竟領導了八年抗戰,令溥心畬有所頷首。蔣宋夫婦對溥心畬的生活也一直十分關心。
到了臺灣之後,溥心畬走南闖北,飽覽各地美景,創作了很多詩詞。他這些作品有個共同點:往往會將臺灣的風物比擬成大陸某處。去過臺灣的朋友都知道,慈湖是蔣介石陵寢暫厝之處,因為那裡和他老家溪口的景色非常接近,令他想起亡母,因此被稱為慈湖。這種心態在那批渡海的人士之中是很普遍的,無論政界還是文化界都如此。臺灣青草湖有一座武侯廟,是祭祀諸葛亮的,溥儒有詩吟詠:

湖光樹色遠涵空。丞相祠堂在此中。
寒食杜鵑啼不盡,春風猶似錦城東。

根據我們考據,溥心畬大概一輩子都沒去過四川,但此詩為什麼會提到四川呢?可以想見,當他還在大陸時,北京是清朝的象徵、故國的象徵,但渡海之後,這個故國的概念就從一個北京城擴展到整個中國大陸。雖然他從未去過四川,但四川此時已屬於他故國版圖的一部分。
再如描寫臺灣原住民(大陸稱為高山族)的詩〈高山番〉:

構木棲巖穴,攀藤上杳冥。
射生循鹿跡,好武冠雕翎。
箭影穿雲白,刀光照水青。
聖朝同化育,嗟爾昔來庭。

前三聯六句對原住民的情態描寫極為生動,末聯引用了《詩經.大雅.常武》的句子:「四方既平,徐方來庭。」所謂「來庭」,指四方蠻夷遠道而來朝覲中央天子。清朝之世,朝廷已在臺灣替平埔族、高山族辦學,移風易俗。這就是「化育來庭」的註腳。不過,王家誠在《溥心畬傳》中論此詩時補充道:「原住民構木棲穴、勇武善戰、以狩獵為主,前清曾被德化,進貢朝廷,也算是一方的藩屏;這就是溥心畬對臺灣原住民最早也是最粗淺的看法。當他旅臺日久,對原住民保鄉衛土,抵抗日本殖民戰爭的忠勇壯烈,所知愈多,他的看法,也大為改觀。」王氏還列舉溥心畬後來所作〈石門銘〉、〈霧社山銘〉、〈太魯閣記〉等篇為例,指出他在文中稱頌原住民的義烈必將光耀史冊,對守義不屈的「高山番」的敬重,以及對甲午之戰喪權割地的深切反省。由此可見溥儒對於臺灣高山族原住民的認知,還是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的。
1963年,溥心畬在臺灣去世,享年六十八。他晚年曾對弟子說:「如果你要稱我為畫家,不如稱我為書家;如果稱我為書家,不如稱我為詩人;如果稱我為詩人,更不如稱我為學者。」近一二十年來,我們對溥心畬的書畫作品已日益珍視,但對他的詩歌創作和學術研究工作依然關注不足,這些無疑都是我們值得努力的探討方向。

2022.08.1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