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從孤獨到自信,心理學破解孩子的社交困境:6大發展時期×8個影響因素×16種教育法則,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剖析孩子社交發展的關鍵
滿額折

從孤獨到自信,心理學破解孩子的社交困境:6大發展時期×8個影響因素×16種教育法則,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剖析孩子社交發展的關鍵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79261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專家思想觀點+作者親身經歷
助家長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直擊孩子社交問題的關鍵

別本末倒置地追求外在技巧,要用愛去滋養孩子的內心
讓他們在自然的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高效的社交技能

▎全面涵蓋孩子社交發展的各個階段
全書以孩子的成長階段為脈絡,涵蓋了6大重點發展時期,從嬰兒期的微笑開始,逐步引導讀者了解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友誼的萌芽以及青春期的社交挑戰。書中詳細闡述了從幼兒園到校園的社交生活,深入探討孩子在每個階段面臨的具體問題和解決方法。這些內容將幫助家長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發展出自信而健康的社交技能。

▎深入剖析影響孩子社交的關鍵因素
作者引用了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專業理論,深入剖析情緒、溝通、同理心、積極溝通、傾聽、衝突管理、拒絕技巧、誠實等8個關鍵影響因素。這些理論不僅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規律,還揭示了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影響。透過這些深入的分析,家長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在社交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從而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實用策略
本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從家庭、學校和孩子性格三個方面,提供了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作者結合自身多年來遇到的與孩子社交有關的事件,透過38個真實的社交難題案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感觸,讓家長能夠具體掌握孩子的社交現狀。這些案例使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社交問題時能夠應對自如,從容解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部分,作者強調了家庭作為孩子第一個社交圈的重要性。從誰養育了受歡迎的孩子、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之道到假想夥伴的陪伴作用,書中詳細探討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影響。此外,也深入剖析親子遊戲、家長的溝通方式、家庭氛圍等因素,為家長提供了16種教育法則,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

【校園生活的社交挑戰】
從幼兒園的初體驗到校園裡的社交潛規則,書中分析了孩子在不同教育階段面臨的社交挑戰,並提供了應對策略。特別是對於被排擠的「特殊孩子」和如何成為「被接納」的孩子,書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面對和解決這些困難。

【不同性格孩子的社交技巧】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這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社交方式。書中專門設有一章探討不同性格孩子的社交技巧,從外向孩子的社交焦慮症、內向孩子的社交法寶到孤獨的成長、自卑的孩子、被動性格等問題,作者提供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些內容不僅幫助家長了解不同性格孩子的內心世界,還教會家長如何針對性地引導和支持孩子,讓他們在社交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重視情感與真誠的教育理念】
作者強調過度依賴社交技巧會限制孩子的本性,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內心世界。書中指出,愛與接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只有在真誠、關愛的環境中,孩子才能真正釋放天性,發展出純粹、坦誠、善良和充滿愛的社交能力。


本書特色:本書探討了從嬰兒期至青春期,不同成長階段孩子的社交發展和家庭、學校的影響。書中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並以具體案例和作者的親身經歷,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社交需求和問題,提供具體方法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本書強調愛與接納,避免過度技巧化,以促進孩子在自然、真誠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

榮文婷,諮商心理師。博士畢業後,因工作原因,她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產生極大興趣,於工作之餘自學並考取心理師,開啟心理與教育的研究之路。她曾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情商與智慧人生》、《加拿大教育治理》。

前言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就是。特別是有了外向的孩子做對比後,我更清楚自己到底是有多內向。從懷孕起,我就能感受到這個小生命的活力──在肚裡子的他活潑好動、一刻也不停歇,超音波檢查做了三次,才拍到他頑皮地舉著手、蹬著腿的照片。
出生1週左右,他的小嘴就喜歡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舉著小手,跟我們交流。幾個月大時,我推著他走在路上,他見到喜歡的人,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音,揮著小手,示意我們湊上前去。這時,他就會嬌羞地笑一下,然後一邊伸出他的小手,一邊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與人搭訕。再大一點,他玩得高興、吃得開心時,會發出興奮的尖叫,會開心地到處爬來爬去,或者跑、跳,見到人就會主動招手、打招呼、微笑……
而這些,我至今都做不到。我能回憶起來的童年,都是安靜的、緩慢的、獨自一人的,像是安靜地彈琴、畫畫、扮家家酒、看電視。6歲以前,我沒有去過幼兒園,一直跟著外婆長大。外婆很愛乾淨,又很仔細的照顧我,所以,我也很少在家裡附近跟其他小朋友玩,除了自家的表妹,沒有玩伴。我就讀的小學是附近最好的學校,班級又是年級中最好的班級,我們班上有80多個同學。而我的小學生活卻是寂寞的,甚至是孤獨的。最深的記憶,就是我一個人無所事事地站在操場上,周圍是同學們互相打鬧的、熱鬧的、一起玩耍的場景。我很緊張,想加入他們,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我也覺得很尷尬,因為只有我一個人被孤立在這碩大的操場上。這個場景久久地封存在我的記憶裡,甚至出現在夢裡。
我的媽媽很愛我,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看出我性格中的敏感、內向、軟弱的部分。她也跟大多數家長一樣,生怕孩子「性格不好」、「膽小」、「不合群」;她很擔心我會因為性格內向而不夠優秀,因為膽子小而錯失機遇,因為敏感而脆弱得不堪一擊。在那個封閉的、知識匱乏的年代,她用本能且直接的方式抓住一切機會來鍛鍊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希望不斷增加我的勇氣,讓我外向一點、開朗一點,更像別人家的孩子一點。
比如,從我有記憶以來,媽媽就告訴我:遇到鄰居或者認識的人要微笑地打招呼。而我也從小為了「達到」媽媽的要求,叫著叔叔好、阿姨好。我很小就開始學鋼琴,不斷參加演出、比賽,這些都是希望能鍛鍊我的膽量。媽媽還會要求我去競選班級幹部,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所以我從小學就在班上擔任幹部,一直到我大學畢業,我都是學校各類演出隊伍裡的常客。在她不斷的督促和提醒下,我也成了同學和其他家長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那個笑容明媚、開朗活潑、落落大方、知書達理的孩子。我的朋友也多了起來,他們個個伶牙俐齒、能說會道。
然而,這種本能且直接的要求方式並沒有帶給我愉悅,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並不是我,那是媽媽期待的我,那是別人眼裡的我。我仍然會為了躲開鄰居寧可多等一次電梯,為了打一個電話而焦慮一上午,上臺前會緊張到頻尿。我仍然感到孤獨,雖然我並不缺少朋友,也有很多人喜歡,但他們從未見過那個真實的我。我擔心那個真實的我會被那些有魅力的朋友嫌棄。
我時常感覺好像有兩個小傢伙在我的腦袋中打架。雖然那個被否定、被指責、被深藏在內心深處又內向的我一直被壓抑,但它卻被這些負面的想法滋養著,生機勃勃地長大了,躍躍欲試要與那個精雕細琢的、外在的我發起挑戰。這些糾結一直困擾著我,我一直想找到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我,自學了心理學、教育學,渴望找到自己成長中的漏洞,並修正它們。
然而,這也是我的執念,就如同媽媽期待我成長為個性外向的孩子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漏洞都可以找到並且被修正。這與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樣,是一種執著的追求。或許唯一的方式,就是看見它,然後接納它。真實的自己,沒有辦法改變,也沒有必要去改變。那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獨一無二的那個我。所以我開始學會看見自己,看見那個被自己層層包裹起來、藏到最深處個性內向的自己,並學著欣賞它、接納它,與它和解。才發現,並不是我會被朋友嫌棄,真正嫌棄我的,是我自己。
我們習慣了升學就業過程中那種激烈競爭的模式,才會為孩子的不一樣而擔憂、焦慮。太過執著於追求一樣的優秀,而忽視了不一樣的美好。夏日雖然美好,可是烈日炎炎,太陽也會灼傷皮膚;冬季四周蕭條,但白雪皚皚,瑞雪也預示著豐收。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更應像是一個引導者。我們需要放下焦慮,因為任何的焦慮都是自己內心不自信的反映。身為家長,我們更應像一個園丁。我們播下了種子,用心地照料它們,為它們提供好的生存環境,替它們遮風擋雨,讓它們安全地長大,但是我們無法改變它們,或者說最好是接納它們本身的樣子,一味地「強扭」、「拔苗」、「嫁接」,最後受傷的還是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想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一帆風順、更幸福。的確,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的原則、方法,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更有禮貌、更有情調,如何談吐自如,如何擁有「高情商」,教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受歡迎,如何克服自己的膽小、嬌羞……然而這些畢竟都是「術」,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術」,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太多的規範、技巧只會將孩子的本性束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正面地看見我們的孩子,用愛去接納我們的孩子、用愛去滋養他們的內心,讓他們在關注中綻放自己,將孩子的精神從各種限制中解放出來,才能夠讓孩子真正地成長為他們自己的樣子,才能不斷地發生生命的奇蹟。他們的本性是那樣純粹、坦誠、善良和充滿愛,而這些才是人際交往的核心。
至於這本書,我更想把它看為一本「參考工具書」;書裡將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的問題加以呈現,我只是權充一個知識的整理者,將我多年閱讀、學習到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思想與觀點,條理分明地遴選、整理、呈現給各位家長,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看到不同角度的觀點、聽到不同面向的聲音。我還是一個分享者──將我多年來,遇到與孩子社交有關的事件、情景加以描述,呈現給本書讀者,把經驗、感想和收穫與各位分享。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抓住孩子社交發展的關鍵期
第一節 衝你微笑:嬰兒期的社交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覺醒:敲響社會性的前奏曲
第三節 樂於分享:親社會屬性帶來友誼
第四節 泛泛之交:幼兒時期的友誼
第五節 同一性:青春期社交重要的一課
第六節 自尊與自我: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朋友
第二章 家庭:孩子第一個社交圈
第一節 誰養育了受歡迎的孩子
第二節 是兄弟也是朋友:家有個孩子的相處之道
第三節 假想夥伴:孩子幼年的陪伴者
第四節 玩中學:親子遊戲在社交中的重要角色
第五節 志同才能道合:幫孩子敲開友誼的大門
第六節 家長:請讓孩子遠離暴力溝通
第七節 孩子對不起,媽媽也「認生」
第三章 學校:叢林裡的生存法則
第一節 幼兒園:叢林生活的初體驗(上)
第二節 幼兒園:叢林生活的初體驗(下)
第三節 校園裡的社交潛規則
第四節 那些以貌取人的友誼後來都怎麼樣了
第五節 異性之間該不該存在友誼
第六節 被排擠的「特殊孩子」
第七節 成為「被接納」的孩子
第八節 朋友以上,戀人未滿
第九節 亦正亦邪:社群軟體與孩子面面觀
第四章 性格與社交
第一節 性格是把兩面刀
第二節 外向的孩子也有社交焦慮症
第三節 內向的孩子也有社交法寶
第四節 孤獨的成長
第五節 自卑的孩子
第六節 被動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第七節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第八節 孩子不是膽小鬼
第五章 影響社交的關鍵因素
第一節 情緒:滋潤孩子友誼的土壤
第二節 溝通:最需要示範的社交技能
第三節 將心比心:看見他人,才能快樂自己
第四節 正向溝通:家長和孩子都受益的表達
第五節 傾聽是一門藝術
第六節 衝突宜解不宜結
第七節 學會說「不」:劃清友誼的界限
第八節 友誼在誠實與謊言間自由走動
結語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抓住孩子社交發展的關鍵期

第一節 衝你微笑:嬰兒期的社交
如果以為,孩子在嬰兒期是沒有社交的,我認為並不準確。
如果以為,孩子的社交能力要從0歲開始培養,這樣略帶焦慮的論調,我也不贊同。

社交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社交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孩子出生的一剎那起,他就用哭聲來與這個陌生的世界溝通。他餓了會哭,然後得到媽媽的乳汁;他困了會哭,然後得到父母的愛撫;他無聊時也會哭,然後得到親人的關注。然而這一切,都是這個小嬰兒自然行為所引發的。
當孩子開始吸吮的那一刻,他就開始學著跟媽媽交流了。如果有哥哥姐姐的話,那麼這個小孩子的社交圈將多達3人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餓的時候會找媽媽,想出門玩的時候會去找經常陪伴他的人,可能是爸爸、媽媽,也可能是奶奶、哥哥。多麼精明的小小社交達人!

社交性微笑
如果我們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們是天生的社交家。他們在出生不久,當視力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晰時,就開始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了。他們開始對光亮產生莫名的興趣,並且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在6~8週時,這些可愛的小天使會展露出他們的第一次社交性微笑,這是新手父母最期待的一個時刻,這也意味著孩子的大腦發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種社交性微笑與新生兒剛出生時展露出的自發式微笑有所不同。最初的自發式微笑並不是孩子內心情緒的表達,更接近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條件反射。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鼓勵孩子開始第一次社交性微笑呢?鼓勵孩子微笑,對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正向的作用,這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感覺的重要性,對於他們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父母不妨多嘗試讓可愛的孩子笑起來吧!
譬如,我們可以選擇在孩子吃飽、睡好時,來進行這項活動(飢餓的孩子或者已經困了的孩子可不適合這項活動哦!)同時,父母放鬆的心態也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將孩子緊緊貼在懷中,尤其是新生2個月之內的孩子視力範圍僅在15~30公分內,視力還沒有發育很好。所以,爸爸媽媽就在這個範圍內,多衝著自己可愛的孩子展露出最燦爛的笑容吧!注視著你的孩子,微笑著跟他熱情地打個招呼!
如果我們在幾次嘗試後卻沒有收到孩子微笑的回饋,不要太著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或許有的時候,孩子會在不看著你的時候偷偷地笑起來,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應對這些外來的世界對他小世界的刺激。如果我們的孩子是早產兒,那麼還需要再給他幾週甚至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父母仍然可以經常對孩子微笑,相信我們的孩子很快就會趕上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1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