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79折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79284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關於霸凌真相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進入校園看清真相,才能幫助孩子不再受凌,也不再霸凌
 
由於學校的獨特環境,幾乎可以說「有學校就有霸凌的存在」。
 
然而,霸凌的真相複雜,根植許多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文化等,「懲罰霸凌者」往往不能達到根本的效果。對霸凌真相有越深入的認識,越能理解霸凌絕不是學生之間的問題與惡行而已。
 
本書將深入探討霸凌真相,邀請親師攜手合作,打造零霸凌校園!
 
【詳細剖析校園霸凌的各個層面】
-為何中小學校園容易出現霸凌?五個校園真相報你知!
-關於受凌者:受凌者不一定是所謂的「無辜的天使」,也可能有一些激怒行為,在班上不受人歡迎?
-關於霸凌者:霸凌者不一定是人人害怕的「魔鬼」,甚至可能在班上有好人緣?
-關於旁觀者:是否只要旁觀者有去檢舉,霸凌就不會發生了?事情當然並非如此單純!
 
【為父母和老師提供暖心指引】
-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其實跟家庭教育有關。那麼父母可以怎麼教,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老師在面對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觀者時,該怎麼做才能終止霸凌?
 
消滅眼前的霸凌,是重要的。然而更希望,讓還沒有發生的霸凌,永遠不要發生。「永遠不要發生霸凌」,是本書的起點,也是終點。──作者羅丰苓

作者簡介

羅丰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現為輔導老師。榮獲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輔導人員、優良教育人員、社會優秀青年多個獎項,並為未來family專欄作家,廣泛受邀家庭、教育等相關議題講座。
著有《大人不敢跟我們說的秘密》、《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學校裡的隱形班級》等七本書,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滿天星閱讀計畫優良圖書、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等獎項。
粉絲專頁:羅丰苓心理輔導老師
合作邀請:nobully123@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王瀚陽|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家長部長
李蓉蓉|臨床心理師
張永青|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王清清|得勝者教育協會台中辦公室主任
何禮恩|諮商心理師、性教育暨性諮商師
李明純|台中市家庭教育中心社工師
李姿儀|心理師督導
李寶怡|國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碩士生、布克文化資深特約編輯
林方鈴|東勢國小校長
林怡伶|台南市校園安全事件諮詢輔導小組委員
林德威|作文/國文老師
雨 林|廣播「愛的記事本」主持人
柯杏燕|台中市立公明國民中學校長
洪梅香|音樂森林中心主任、台灣家庭教育推展協會家庭教育講師
洪嘉男|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徐婉婷|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小兒科醫師/臨床病理科主任、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理事
張之千|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張文昌|台灣共善促進協會祕書長、前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
張鴻恩|小學輔導室主任
梁玉燕|國小教師兼任總務主任
郭詠銘|福科國中輔導教師兼任導師
陳柔蓁|台灣沐風關懷協會教育專員
陳雅各|行動社工師、心理輔導工作者
陳詩嘉|國立員林高中數學老師兼任導師
陳麗妃|台中市晚晴協會活動企劃
程念恩|台北社企扶輪社前社長
黃佳莉|台灣大學研發處產學合作總中心法務經理
黃貴連(台中市黎明國中校長)
楊雅紋|ESL帶班導師
楊樹文|中醫大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董文章|台中市立新社高中輔導主任
劉亦純|兒少美術教學與兼職插畫家、兩個孩子的母親
蔡仲軒|國際扶輪3461地區23-24年度扶青地區代表
戴琬宜|社工
謝為葦|國小教師

自序

 

如果「魔鬼」其實不那麼魔鬼;「天使」其實不那麼天使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總被比喻為「教室裡的魔鬼」,而「受凌者」總像是「無辜良善的天使」。因此,面對霸凌時,常會想要使用所謂處罰、威嚇的「正義之劍」來對付魔鬼,為了要保護無辜的天使,更以為只要魔鬼悔改,不再是魔鬼,天使就可以快樂的生活。
這樣的想像,在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或許可能實現,只要念個咒語,汽車就能飛;必要時,還有隱形斗蓬,可以把自己隱藏,任誰也欺負不了。
然而,霸凌者、受凌者、老師、父母都是「麻瓜」,誰也沒有魔法;全世界都是普通老師、普通學生及普通校園。

變成魔鬼前,或許先有激怒的天使
大家都想好好上課,但A生卻一直大聲自言自語、敲桌子、常常甩筆又掉筆、經常提出與課程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反覆舉手問同樣的問題,老師常常被迫打斷上課,還得停下來制止A生。全班都討厭A生,就算他是過動兒還有情緒障礙,但誰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忍受不斷地被干擾,不僅每天要忍受七節課,還要繼續忍耐一個月、一學期甚至是兩年、三年。A生有受教權,難道我們其他人就沒有受教權?──A生同班同學的心聲
B生會挖鼻屎,之後不洗手,又摸考卷傳給別人;直接拿走別人的立可白,話都不說一聲;看到同學成績比較差,就笑別人很可憐;午休不睡覺,還假裝要拿東西故意大力跺腳吵醒同學。分組時,沒有人想跟B生同一組,B生就回家裝可憐對父母說全班孤立、排擠、霸凌他,然後我們就被老師罵了。──被B生控訴為霸凌者的同班同學心聲
霸凌事件經常在新聞媒體、教室和操場等受人關注的地方,上演著類似「魔鬼欺負天使」的景象;但其背後的真相,卻常常不是「可惡的魔鬼與無辜的天使」如此單純的想像。

從一個男孩說起
一直記得多年前某一天,在某節下課經過校舍走廊時,看見一群女孩圍著一個男孩,作勢要打男孩,男孩則是躺在地上,雙手遮著臉,任由女孩們七手八腳地或搥或打或捏他。我見狀嚇了一跳,趕緊趨前去問那群女孩:「怎麼回事?」只見女孩們無辜地看著我並指著男孩說:「老師,他是隔壁班的,是他自己跑過來叫我們打他的。」
原來,那位男孩阿輝,在班級裡沒有同學會跟他說話,同學經常刻意略過阿輝跟其他人聊天,「同學都把我當空氣」,甚至連一點點嘲笑也都沒有。
於是,很想和同學有互動的阿輝,就主動去找隔壁班的女孩,自己要求玩「打人遊戲」,女孩們就成群結隊嬉鬧著玩起「打人遊戲」,阿輝感覺自己就像「女孩們大玩偶」,反而感到有點開心。阿輝語氣沉重地對我說:「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

我……我也曾經有過
當阿輝說出:「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這句話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三十多年前某個女同學的臉孔。
當年我還是個國中生,那時覺得有個女同學長得很漂亮,上課有幾次會看她。然後,她可能有覺察到我在偷看她,就到處說「羅丰苓很變態」。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被同學以不友善的眼光看待,同學經過我旁邊時,會碎語著「噁心」。
我到現在已記不得那位女同學的名字,對她的長相也剩下模糊的輪廓,但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的是當時其他同學不友善的眼光,仍能聽得到同學有意無意對我說「噁心」的聲音。更記得那段期間,每次要走進教室時,那幾乎抬不起腳的沉重。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名字,「陳ㄆㄟˋㄑㄧˊ」。她曾經是我的國小同學。
我記得我都叫她那帶有侮辱貶抑涵意的台語諧音「陳ㄆㄟˋㄑㄧˊ,真白痴」。這並不是我取的綽號,我是跟著同學叫的。當時內心也明白這是不好聽的綽號,但我不敢叫她真正的本名,免得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我很擔心,如果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會不會開始叫我「羅白痴」。我不想跟她一樣被嘲笑,只好跟著同學一直亂喊她的名字。
印象中「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從來沒有因為名字被亂叫成台語諧音而生氣,但總是低沉著臉沒有多做回應,就好像默默在喝一碗什麼也沒有加的白粥,不鹹也不淡。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都知道沒有人喜歡被這樣叫,換作是我也不喜歡這綽號,相信「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當時也不喜歡,但就這樣,被其他同學叫了很久。

總是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
班級中似乎總是有某位同學不討人喜歡,分組的時候沒有人想跟他一組,下課時總是一個人……。這幾乎是每個人成長中共同的記憶,總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甚至自己就是「那位同學」。
霸凌,就好像小時候常見的雞蛋糕,幾乎是所有人都曾經嚐過的味道;但一直到了發生幾起霸凌事件,加上教育部的重視及多方宣導,原本不被在意的雞蛋糕,一時之間變成了熱門小吃,火熱了起來,也受到高度重視。
然而,霸凌並不是近幾年特有的產物,它一直都存在。我小時候,四十年前時就遇過;我母親也記得六十年前讀小學時,班上曾有一位不討人喜歡的同學;而我爺爺也記著他小時候在班級中一個人落單的情景,那是一直鎖在記憶的最底層,是爺爺八十年前的記憶。

霸凌,其實不只是簡單如「哆啦A夢」的故事
很多人常會用《哆啦A夢》裡的情節來比喻霸凌。「胖虎」是霸凌者、「大雄」是受凌者、「小夫」是旁觀者。但霸凌的真相,往往不是如此清楚且單純。真相是: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某些時候,我們成了可憐的受凌者;某些時候,我們自己也成了霸凌者;而更多時候,我們是冷冷的旁觀者。

 

推薦序1
王瀚陽/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家長部長
透過友人的介紹,我有幸認識了丰苓老師。這位友人告訴我,她是一位非常厲害且經驗豐富的輔導老師,特別擅長處理霸凌議題,建議我一定要與她交流。於是,我們展開了幾次深刻的對話。幾次交談讓我深深感受到丰苓老師的專業和熱忱,尤其是她提到的一些關於自殺與自殘的真實故事,讓我不禁潸然淚下。這些故事彷彿就在眼前發生,真實而觸動人心。我由衷感謝丰苓老師,她像傳道者一樣,在教育的路上默默耕耘,無怨無悔地付出。
在決定為這本書寫序之前,我完整地讀完了它。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討論霸凌的指南,更是一部涵蓋教學生命經驗與觀點的珍貴著作。丰苓老師以多元且細膩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洞見,這些洞見讓人不得不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們。
上班時,突然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當聽到「霸凌」這個關鍵字時,心情難免跌到谷底。那種複雜的情緒,既有憤怒也有擔憂。接到這樣的電話後,家長往往感到迷茫和自我懷疑:我適合當父母嗎?孩子能改變嗎?我有能力教養他們嗎?這本書正是為這些問題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解答。教養的路看似模糊不清,但透過丰苓老師書中的經驗,我們發現一切都能變得清晰明瞭。
當老師並不容易,我在教育倡議的過程中,見過許多年輕老師因為面對投訴或壓力而心灰意冷,有些甚至轉行離開教育界。每位老師都有教學的熱忱,卻常常感到無力應對種種挑戰。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對老師們說:「謝謝你們的付出,辛苦了。」並且誠摯地邀請老師們一同閱讀這本指南,從中汲取力量與智慧。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到底霸凌是西瓜般的大事,還是芝麻般的小事?」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霸凌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不僅在校園,甚至在職場和生活中都可能存在。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反思是否可能成為霸凌者、受凌者或旁觀者的一員,並且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幫助孩子提升至少幾個層級的心理韌性,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堅強。
丰苓老師以具體的案例揭示了霸凌者和受凌者之間複雜的心理關係,這些例子不僅顯示出事件的嚴重性,更提醒我們,這些行為背後往往潛藏著更深層次的情感和動機。書中對於家庭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也進行了深入探討,讓我更加認識到,解決霸凌問題不僅是校園內的責任,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透過這本書,丰苓老師用她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為我們打開了理解和解決霸凌問題的大門。我真誠地推薦這本書,它將成為家長、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參考指南,幫助我們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推薦序2
李蓉蓉/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是繼丰苓老師所著《SAFE班級輔導模式》之後,另一本清楚解構霸凌事件之輔導專書!在這本書中更清楚分析受凌者、霸凌者及旁觀者,三者以及彼此之間所形成之霸凌結構,更細緻說明三者之間交互作用下產出的各種型態,各類型的樣態又再以案例說明。
這樣的寫作內容,更深入且精闢地將霸凌拆解及說明,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霸凌已經不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而是具體存在的事實或動詞,也更讓身處於共同生活圈的我們,無法再置身事外。無論我們主動或被動知道與不知道何謂霸凌,都可能已經參與在其中。透過這本書,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清楚閱讀並且認識霸凌是如何形成、形成之後的樣態,以及在心理社會層面又可以如何因應。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過於貫串全書──魔鬼與天使的概念。如果輔以榮格取向分析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將霸凌者與受凌者解析為魔鬼與天使相互影響,也互為陰影,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事實,因為這樣的魔鬼與天使的存在其實都是相對的,而曾幾何時誰成為了魔鬼?誰又成為了天使?似乎說明了,在霸凌者與受凌者之間更需要存在的是一個理解或和解,這樣的理解或和解存在霸凌者與受凌者自己心中,同時也存在彼此之間。所以透過這本書的了解,似乎也打開了霸凌者與受凌者雙方一個看見彼此的機會,不再將問題只是投射到對方身上,而是回到自己本身去面對及處理,也更讓霸凌者、受凌者,甚至是旁觀者,可以有機會冷靜下來,如同按下停止鍵。此外,透過輔導機制或心理治療進行省思,以及探究其內心世界,如此一來,霸凌不再只是單一霸凌事件,同時也幫助生活中其他的關係,包括親師、親子以及人際關係都得以調整。
本書雖然是以校園環境為主軸,但是其實霸凌也可能普遍存在於職場或各個場域,其造成的影響不只是肢體的傷害,更多是關係上或精神上的損害。本書可說是以小窺大(從兒少時期到成人),從校園進入到社會各種領域。我由衷敬佩丰苓老師的用心,更感謝丰苓老師願意將畢生的經驗化作文字,整理成書,讓讀者不必親身經歷即可了解。因此,我大力推薦此書的確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閱讀的好書!

推薦序3
張永青/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
與丰苓老師認識是因幾年前一起處理學校的霸凌申復案,丰苓老師以其專業,讓雙方家長服氣、孩子和好,其輔導專業讓人信服。她以輔導專業寫出這本省思霸凌真相的書,值得教育者與父母閱讀、參考。
書中分析霸凌者與受凌者的各種類型,並剖析其行為、人格特質、心理因素等,讓我們反思霸凌絕不是表面那麼單純,其背後因素是我們更要重視的。書中還寫出了容易被忽略的旁觀者,他們也是需要幫助的。
丰苓老師給予老師們在班級經營的建議,有助於降低形成霸凌的機會:針對受凌者,討論令人難過的行為、哪些因素導致霸凌的發生、受凌者不須自責等。針對旁觀者,提及要先好好照顧自己,並安全地幫助同學。針對霸凌者,教導其遇到不喜歡的同學時可以怎麼做?
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無意中養成了孩子受凌者特質,也可能無意中教出霸凌者!「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無論是待人的態度、做事的方法或講話的語氣等,都一點一滴影響著孩子」,書中對父母教養的建議更是實用,畢竟學校教育裡沒有一堂課是「如何當父母」或「如何教養孩子」,本書的教養策略非常實用而有效。
在教育現場的丰苓老師,以其本身輔導專業和經驗,分析霸凌的真相,並提出確實可行的教學策略與父母教養建議。本書值得教師與父母人手一本,讓我們共同教育出溫柔待人的孩子,讓社會更和諧。

目次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各界推薦
序1如果「魔鬼」其實不那麼魔鬼;「天使」其實不那麼天使
序2從一個男孩說起
序3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第一章跟霸凌有關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校園真相1:一日太平,在中小學校園談何容易?
校園真相2: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校園真相3:霸凌是普遍存在
校園真相4:班級異質性遠超過以往
校園真相5:大部分的校園霸凌跟新聞播的不一樣

第二章「我被霸凌了」,但可能「沒有人」是真正的兇手
可能兇手1號:群居動物的「人性」
可能兇手2號:假想觀眾
可能兇手3號:個人神話
可能兇手4號:一個人小孩
可能兇手5號:玻璃心

第三章在「無辜可憐的天使」之外
一、常見受凌者的類型
二、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三、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四、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第四章如果可以當個好同學,誰想要變成壞魔鬼
一、常見霸凌者的類型
二、霸凌者就是情緒失控的惡霸,發洩情緒在弱小身上?
三、霸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晰可辨
四、「霸凌者」相對於其他同學表現得「更過分」
五、霸凌者與受凌者的相似與不同

第五章沒有完全無關的旁觀者
一、常見旁觀者的類型
二、隱忍很久了,有人替自己出氣真好?
三、受凌者很害怕,旁觀者也一樣
四、情境的力量往往大於個人的力量

第六章父母可以這樣做
都是那個人欺負我小孩!其實,可能是父母養出了受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受凌者
二、「衛生」與「界線」:人際大地雷
三、人際功力更上一層樓,不再被霸凌,更有好人緣

第七章父母可以這樣做
沒有父母刻意教出霸凌者,但這樣教可能養出霸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霸凌者
二、溫柔的孩子,不會霸凌別人

第八章老師可以這樣做
降低霸凌形成的機會
一、在未發生霸凌之前,「公開討論霸凌」預防可能潛在的危機
二、以「人人都能被看見」降低「勢力不均等」
三、避免成為削弱或增強孩子權力的推手
四、預防不友善行為長期反覆發生
五、平日多存款,出事小提款
六、讓愛如水般流動,苔蘚般的霸凌就不會長

第九章霸凌是西瓜般的大事,還是芝麻般的小事?
一、我們真正想滅絕的是「西瓜般的霸凌大事」,還是「芝麻般的日常小事」?
二、我們真正想保護的是「長期遭受惡意攻擊身心受創的孩子」,還是「同儕日常互動中感受到不舒服的孩子」?
三、我們是要「保護孩子遠離霸凌者」,還是「教育孩子避免遭受霸凌」?
四、愛的相反是冷漠,霸凌的不斷發生都是旁觀者的冷漠害的?
五、霸凌者是教室的魔鬼,讓全班同學害怕,所以大家不敢檢舉?
六、檯面上與檯面下,誰激怒誰?誰霸凌誰?

後記

書摘/試閱

校園真相2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畢業歌曲,也是許多人校園的記憶。然而「勾心鬥角、謾罵嘲笑、爭競比較」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回想起來仍舊會有點痛。
大多數校園,多具有以下幾點特性,間接促成霸凌的發生。

隱私性低
大部分學生的課桌椅就是一張桌面加上底下的抽屜空間。吃剩的果皮往裡面塞、擤鼻涕的衛生紙往裡面塞,甚至嚼過的口香糖也往裡面塞,這些種種不那麼衛生的習慣,或許源自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卻不容於班上二十幾雙眼睛,讓同學覺得「噁心」。
同樣的情形,數學科成績、英文會話演說、服裝儀容、作業,乃至情緒控管、幽默與否等,各種表現都是攤在大家的眼前。評價因此自然產生,「小華是個衛生不良的噁心鬼」、「小英功課爛死了,是拖累班上成績的拉拉隊」。

學生是不自由的
一般人如果想放屁,會盡可能不要被發現。但是,學生在學校一整天幾乎是集體行動,一起上課、座位鄰近,也很少學生敢舉手說「老師,我要去走廊放屁」。因此學生是不自由的,連放屁不想被發現、躲起來放屁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學生即使有不喜歡的同學,但被老師安排坐在一起或同一組,還是得配合;或是看到同學的頭皮屑很多,很怕頭皮屑掉進飯桶,但還是得吃學校的午餐。

講求合群
學校是學生群聚在一起,講求集體行動、分工合作,是一個高度講求合群的場合,而且許多事都有連帶性,甚至影響到全班的利益。例如一般大人扔垃圾,其他人不太在乎他是否有做好分類;但如果有學生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害全班的整潔評分被扣分。這些種種,會讓「個人行為的表現」與「全班連動」,對個人的表現要求更嚴苛。

大小事都在比較
班級是一群同齡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的地方,而校園文化也習慣透過排行評比來明白孩子的學習情形。因此,學業會有班級排名、校排名,而像母親節卡片、教師節卡片製作也會有優選、佳作等評比,又或者像音樂課表演、童軍隊呼等,孩子幾乎就像生活在秤子上,各種表現不斷被「秤斤論兩」。
在這種情形下,確實能造就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不想輸,而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與表現;但相反地,也成為班級地位高低的砝碼,甚至勝者恆勝,有些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去上學簡直就像去遊樂園,不斷獲取金幣,班級地位也相對較高;而有高就會有低,也會有同學不僅學業表現失利、長相又不吸引人、講話也不討喜等,相對之下就會落入班級地位低下的情形。這些都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會自然產生的「橫向比較」效應。

課室管理的學校文化
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老師多是一節課一節課配合課表上課,而學生也是一節課一節課進行各種不同的課程。因此,最省力的管教方式就是「課室管理」,如在課堂上檢查作業,也連帶一起管教,「為何沒有帶數學習作?」「英文學習單怎麼沒寫?」「圍巾勾的長度、圖案設計圖?」等。在進行課室管理難免就會有「稱讚」與「指正」,長期下來,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班級地位高低。

一群「理性不足衝動有餘」的青少年
根據大腦發展而言,一般人約莫要到二十多歲,大腦才漸漸成熟而發展出較理性的思維,而國小、國中與高中,可說是上百上千個「理性不足卻衝動有餘」的大腦集中營,如果連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都會吵得天翻地覆,又怎麼能期望上百上千個孩子,能無風無雨、好好和諧相處?
由上述可知,孩子的成長年齡個人因素,再加上學校制度文化背景等,學校可說是霸凌製造場,這並不是指「誰故意霸凌誰」,而是個人與環境結構容易發生霸凌,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霸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國高中。青少年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就可能產生嫌隙與衝突。
相對於國高中,大學發生霸凌的情形就會明顯減少。因為大學生比較講求自主發展,個人報告、彈性修課,而「教授與大學生」的互動也多是採尊重大學生自己的學習,很少會進行課室管理,也幾乎不會有公開的班級排名。大學生也相對較能理性思考與情緒控管,因此大學的校園霸凌就明顯少於國中小階段。

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小佑,愛亂插嘴、愛告密,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你願意與他當朋友嗎?小庭,整天沉默不語,身體會發出惡臭甚至髒汙,你願意與小庭同組嗎?
霸凌,有時或許是「胖虎欺負大雄」的單一情節,但大部分的情形是,「班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大雄」。
受凌者大多時候是班上的少數分子,一位或兩、三位,人數通常不會太多;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假如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凌者,那誰會是霸凌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受凌者經常是在班上那位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不太可能會遭受霸凌,因為一旦遭受霸凌,就會有要好的朋友出來相挺,也就不可能會出現長期、反覆遭受嘲笑、排擠等不友善的行為。
若再進一步了解受凌者,會發現受凌者從幼稚園、國小乃至國中或高中,無論換過幾個班級、轉學幾次,大部分仍會持續淪為受凌者的角色。轉換過多個班級,上百位的同學,為什麼偏偏是他會被同學長期、反覆的不友善對待?
然而「不受人歡迎」並不表示「做錯什麼事不受人歡迎」,一個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可能是「個性難相處」、「行為獨特不容易與人互動」,或「話不投機很難交流」等各種性格、行為或情緒,甚至是做事風格等各種因素,成為「人緣不好」的人。
即使如此,「不受人歡迎」當然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時,缺乏同儕支持和幫助。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進一步思考,為何有些孩子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或可先從個人因素分析。
本來大家都不認識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只是「一般同學」。而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人格特質」、「社交技巧」、「不當行為」及「關鍵事件」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一點一滴形成對某人的好感或反感,也慢慢形成「被大家討厭的A」與「人氣王B」。

1.社交能力低落
同班同學長時間共處在一間教室,其實是需要很多社交技巧的。例如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禮貌地向同學借物品、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等。不要只顧著自己講話,也要會聽同學講話,才能一搭一唱,有互動。又或者如果知道自己比較容易猶豫不決,所以與人同組時,就要多合群,不要讓全組的進度被自己的緩慢決定而耽誤。
記得曾遇過一位剛升上國一的女孩小妃,在班上遇到喜歡的同學,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竟向對方說:「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找學長來搞你。」很快地,小妃就成了班上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不僅沒有交到朋友,小妃經過的地方,同學甚至會故意閃躲。小妃難過地表示:「我以為這樣可以交到朋友,卻用錯方法。」

2.人格特質過於內向、退縮或外顯、激動
具有愛哭、害羞、容易焦慮、退縮、缺乏幽默感、自信心低落、情感壓抑、個性順從等過於「內縮」人格特質的孩子,易成為典型的受凌者。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欺負不敢反抗,使得欺負的行為一再發生;或者是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表現出哭泣、焦慮、退縮,反而使對方「獲得樂趣」、「滿足權力擴張的慾望」,如此反覆增強錯誤的行為,形成霸凌事件。
相反地,有些孩子具有易怒、情緒起伏大、激動、衝動等過於「外顯」的人格特質,也容易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這類孩子很容易「惹毛別人」,並且「死不認錯」,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在班上少有同情者,多是被全班一起合作「對付」。

3.不適當的行為
若孩子做出一些不受人歡迎甚至惹人討厭的行為,也容易遭受同儕霸凌。不適當的行為如干擾上課,大部分的孩子仍是想要好好上課,但有些同學對上課興趣缺缺,出現「上課公然睡覺」、「問無關課堂的問題」、「上課聊天」、「時常跟老師回嘴」甚至「敲打桌子」等各種干擾上課秩序的情形。這些孩子若沒有高度的社交技巧,如風趣幽默,很容易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

4.關鍵事件
在社會新聞中,如果未成年犯罪,不僅得匿名,甚至還得用馬賽克模糊臉孔以防辨識。然而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例如某個同學作弊、偷竊,甚至家庭狀況的披露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排擠。記得有位孩子遭全班同學譏笑「精神病」,就因為有次他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到學校「鬧笑話」,從此那位同學的言行,只要稍有差錯便會與「精神病」的稱呼連結在一起。
另外,有位男孩,在大隊接力比賽時不小心掉棒而嚴重影響班級成績。同學抱怨時,男孩竟回嗆「我就是愛掉棒,不然想怎樣?」運動會過後沒有多久,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星衝突,他就成為「全班公幹」的對象。私下談到時,這位當初很嗆的「硬漢」卻掉下眼淚,他說:「當時我也很難過,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想認錯。」這一些關鍵事件,很容易讓孩子瞬間被標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而對其採取各種不友善的行為。
然而,「關鍵事件」通常只會短暫引起側目,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或大人的協助,通常能有效的化解。

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也常跟「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有關。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巧發展有重要影響。過度保護或過於嚴格的家庭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又或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可能會感到無助甚至退縮。
學校方面,學校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對孩子的社交地位會有重大影響。若處在氛圍較為包容、鼓勵多樣性和差異並存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可能性。又或老師的公正、關心和支持,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被孤立的風險。此外,競爭過於激烈的環境,可能導致某些能力較不突出的孩子被邊緣化。
某個孩子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背後往往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若單一歸咎那些不受歡迎孩子的個人因素,或是單單指責班級同儕的不夠包容,甚至是批評老師的帶班風格等導致霸凌的發生,皆是過於簡化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等,需要以更涵容的視角、整體性的思考,才能更周全地理解與分析霸凌,以引導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與同儕更和諧地相處。這些對孩子會有正向意義,可大大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風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