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泰然(1938-2015)是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家,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美名。生平創作致力於將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也將多首民謠改編為演奏曲,如《望春風》、《思想起》等,更有不少具有濃厚台灣味的創作,述說當年台灣在外遊子的心境,如《出外人》、《點心擔》等,他的膾炙人口的三首協奏曲和表達民族心聲的《1947序曲》,樹立了他「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的地位。蕭泰然遺留下大量珍貴作品,讓大家取用不盡。他的音樂如今已被傳送全球,將永續感動世人。蕭泰然的音樂,曲曲皆念茲在茲於宣敍台灣的歷史、台灣人歷經滄桑而奮發鼓舞的精神。國際樂壇經由他的音樂,認識台灣並聆賞台灣民謠,海外台美人更在他的音樂中,得到慰藉與榮耀!蕭泰然不謹是虔誠的基督徒,也是宣揚台灣音樂之美的使徒,他和本書作者林衡哲成為南加州推動台灣文化工作上的知音,透過作者催生TUF(Taiwanese United Fund),他們與無數愛樂者,一起舉辦國際水準的音樂會(例如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到全美各地巡迴演出十二場音樂會;並且南征北討到莫斯科、溫哥華、聖地牙哥、東京宣揚台灣音樂之美。最後在欣賞2018年8月9日,由蕭泰然五十年摯友許丕龍催生的「蕭泰然音樂節」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盛大演出之後,作者感動之餘,開始創作這本詳細記載蕭泰然酸甜苦辣一生的傳記。因蕭泰然生前曾經交待作者:「Dr.LIN,你可以替我寫一本像你的馬勒傳,那麼精彩的傳記嗎?」此書不但是作者第一手歷史的忠實記錄,更可貴的是十八位蕭泰然知音感人肺腑的推薦序,這是大家對這位台灣國寶級大師的真誠禮讚。作者把此書獻給蕭泰然在天之靈,以及所有熱愛蕭泰然音樂的朋友們!
班夫山岳展得獎作品(Banff Mountain Book Competition: Adventure Travel)我和派特交往後的第一個夏天,就跑到北極圈的某條偏遠河流露營兩個月,從此心心念念想要再來一次壯闊的冒險。但之後我投身學術研究,派特則開了一間建築公司,彼此的行事曆上再也看不見潮汐和季節,只剩下截稿期限和施工進度表。我的研究主題是阿拉斯加鳥類的畸形鳥喙,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後,指導教授提議慶祝,但我只覺得難堪。對原野的愛促使我投身學術,花費數千個小時盯著顯微鏡,觀察飼養的山雀,卻也讓我遠離自然,忘了最初為什麼想成為生物學家。即將展開的學術生涯愈來愈像刑期,而不是大好機會。我的世界出現兩個版本:原野,還是家庭?大自然,還是科學研究?我把自己困在難以化解的分歧裡。我堅信在地圖上的兩點間可以找到答案,一端是遇見派特的太平洋西北沿海小鎮,一端是從未見過的北極冰封大地。我們決心以划船、步行和滑雪,完成這趟超過六千公里的旅程。沿途聆聽候鳥鳴唱和踩上地衣的聲響,嗅聞暴雨過後凍土的氣味,追蹤美洲馴鹿的足跡,或是與白鯨同游。出發前,有人問我們為何踏上這趟旅程,是什麼事情促使我們想「人間蒸發」片刻。我試著解釋我們並不是想逃避現實,不是想逃離破碎的婚姻、藥物成癮或學術上的挫敗。我們無意破紀錄或締造第一。我們只是想要找到回家的路。「想像有人在原野中跋涉了比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還長四倍的距離,沒有指南,且得穿越足以吸乾馴鹿的蚊蟲大軍。在這本充滿勇氣的優雅作品中,鳥類學家卡洛琳.范.希莫特拋下困在實驗室籠中的山雀,踏上壯闊的北極遷徙之旅,再次親炙當初促使她投身科學的大自然。對我們這些較不擅長製作划槳船、避開雪崩、擊退飢餓熊隻的人來說,這本深入且親密的著作提供了一窺壯美原野的大好機會。」--艾蜜莉.埃米莉(Emily Voigt),著有The Dragon Behind the Glass「鳥類學家兼博物學家卡洛琳.范.希莫特撰寫了一本從太平洋沿岸到北極海的旅遊紀事,這是一場成功的原野旅行,充滿對科學的好奇。在優美的寫作中揭示崇高的熱情,以及人類與大自然間的溫柔觸碰。」--約翰.馬茲羅夫(John Marzluff),野生動物學教授,著有Welcome to Subirdia「大多數冒險是從地圖開始,循著一條看似可行的路線前進,最後可能發現實際路況比想像中困難許
2020 溫萊特自然寫作獎(Wainwright Prize for UK Nature Writing) 2021英國國家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年度非虛構寫作獎蒲公英令我想起我如何封閉自己,將大部分世界隔絕在外,要不是因為觀看與感受太痛苦,就是因為我對人們敞開時,卻招來嘲弄。霸凌。針對我感受到的強烈喜悅、我的激動和熱情惡言侮辱。多年來我一直把想法藏在心底,而今這些話正滲漏到世界上。我仰起臉迎向雨,讓雲的粒子落在舌上。許多人指責我「看起來並不自閉」。我根本不懂那是什麼意思。我認識許多「自閉者」,各個看起來都不同。我們並不是什麼可辨認的品種。我們是人類。如果我們看起來與常人無異,那是因為我們拚命掩飾真實的自我。──達拉.麥克阿納蒂十四歲的達拉在這本書以一年的時間記錄了世界的流轉。從春天開始,達拉在日記中寫下家裡的花園、北愛爾蘭的鄉間、各種公園與海島的自然世界,一株不起眼的野花、一聲鳥鳴,甚至雲影雨滴的流動,都震撼著他敏感細緻的心靈。這些語言獨特的文字有著文學家的詩意,卻也有著博物學家的視野與關懷。但同時,這本書也呈現一個自閉症者求學之路的困頓。達拉在五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者,經常遭遇霸凌以及與人群格格不入的痛苦,使他逃向自然與野生動植物尋求庇護,且起身為捍衛自然而努力。在達拉的觀察紀錄中,涵蓋超過九十種鳥類、逾六十種植物,以及四十多種昆蟲,這些豐富的北愛爾蘭生態交織著愛爾蘭的歷史、傳說與當地語言,是達拉為自己的人生抹上的奇幻色彩,但也讓我們領會自然的珍貴與療癒的力量。春天他出海到拉斯林島看刀嘴海雀、三趾鷗與海鸚,並關心灰海豹的生存,夏天到蘇格蘭為蒼鷹繫上衛星發報器,秋天到倫敦海德公園為野生動植物發聲,冬天到莫恩山脈數復育的赤鳶,在寒風中於學校獨自舉著標語「為自然罷課」、「為氣候罷課」。達拉曾質問,人為什麼如此殘酷?這一切的恨意究竟從何而來?他的世代是否將見正義揚升?或許這正是已知世界之美的他,帶給他自己與世人最深沉的提問。審訂.推薦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各方推薦達拉有非凡的聲音與視野:勇敢、詩意、具倫理關懷與抒情,他的強大讓他被聽見,且如此稚齡的年紀實在讓人欽佩。──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心向群山》作者這本書切中要害。是日記但本質上是超脫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