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從思想變革到對外戰爭,探討近代中國的關鍵轉折,看見中國在動盪中如何與列強互動,塑造全新的現代中國。
優惠價:7
364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優惠價:8
356
胤禛,四十五年孤臣;雍正,十三年孤君。 一生與孤獨拉扯,卻是權傾天下的一代帝王。 熱播清宮劇成功地拉近了現代人與雍正的距離,勤政、多疑、冷酷、重情……我們似乎對性格複雜的四阿哥並不陌生,但他到底是怎樣的人?那段奪嫡的歷史真相又是如何? 詳細闡述皇四子胤禛的成長之路,以及隱身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結合大量史料,系統梳理相關文獻,深刻解析《上諭檔》、《活計檔》等清代檔案,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再現大清帝國重要轉捩點的歷史群像。 最是無情帝王家、重臣恃寵而驕的膨脹與毀滅、延續至乾隆朝的奪嫡餘威、「朝乾夕惕」的人治極限、被政治裹挾的女性命運……借外部視角與他人之言考據還原胤禛與雍正朝的真實面貌。 全書以三幕歷史大劇呈現:由「雍正朝的群臣光影」引入,從「紫禁城的皇家風雨」進入高潮,以「清世宗執政十三年」結尾,上承康熙、下啟乾隆的雍正王朝,款款而來。
優惠價:6
312
一個接受西方普通教育的大使女兒,在清宮當宮女的歷險記錄 透過貼身宮女裕德齡,了解慈禧太后的內心世界 太后說:「我可以讓人恨我勝過毒藥,也可以讓人愛我,我有那種力量。」我覺得她真的做到了。 【關於本書】 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列強入侵,慈禧太后急需熟知外國禮儀的宮女,便召在日、法住過6年的裕德齡入宮侍奉,為慈禧太后擔任翻譯。 裕德齡擔任宮女2年的時間裡,觀察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皇帝妃子、宮廷禮儀,婚後赴美以英文寫作,留下了這本極為珍貴的清宮記事。 【精彩選摘】 「有人告訴我,當人們到了那個國家,喝那裡的水時,他們很快就會忘了自己的國家。你真的是透過學習而掌握那裡所有的語言嗎?還是喝了水讓你學會的呢?」 「你覺得這位女畫家會把我也畫成黑的嗎?這是要送到美國去展覽的,我不希望那邊的人想像我的臉是半白半黑的。」 「我不介意承認自己就是守舊,也看不出我們應該向外國學習的任何理由。有沒有哪個外國女士告訴過你我是一個很兇的老太婆?」 「他問我是否有一天可以影響太后進行改革,並希望他能活著看到那一天,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覺得可以,我向他保證我會盡力而為。」 「好吧,我知道外國人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但這是我聽過最奇怪的。想想看,她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我的畫像上,人們自然而然會覺得這是卡爾小姐的肖像,而不是我自己的肖像。」 「你知道嗎,我經常認為我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女人,其他人無法跟我相比……總有一天,我會用一些非比尋常的事震驚外國人,並做一些我從未做過的事情。」 「我要交代你一件事,那就是每當有外國女士來宮參訪時,一定要靠近皇帝一點兒,這樣她們和他說話時,你就可以翻譯。」 「我不認為太后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改變中國目前的現狀,即使有,她也不願意,要想改革,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人們似乎認為,僅僅因為我是太后,我就一定活得稱心如意……即使你在宮裡的時間很短,你也可以看出我無法單獨決定任何事情,而每當他們想要什麼時,他們都會互相協商,然後向我提出他們的請求,我卻從沒想過拒絕,除非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優惠價:7
231
★歷史比小說更精采 ★真相比電視劇更驚心動魄! 【本書特色】 ▍依據對清宮檔案材料的條分縷析,嚴謹辨析康熙去世、胤禛即位前後的重重疑點,對康雍之際權力更替提出獨到見解。 ▍完整敘述康熙末年奪嫡紛爭的成因、過程、結果,以及這場殘酷爭奪在雍正、乾隆年間的後續影響。 ▍細緻分析爭權漩渦中諸皇子的出身背景、性情資質、政治班底、人際網絡、行事策略等,呈現了「太子黨」「八王黨」等勢力集團的聚合分化與榮辱浮沉,講述了由儲位爭奪而引發的一系列大案要案。 ▍從側面展現了君主專制如何在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步加強,以及在「帝王心術」統馭的政治生態中,人之生存處境的變幻無常、朝不保夕。 ▍收錄精心梳理的人物關係圖表,呈現康熙後宮集團等級,以及奪嫡諸王各派系成員關係。 帝制時代,皇位繼承問題往往困擾著統治者,即使康熙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頭爛額:老皇帝始終不放權,皇太子躍躍欲試;老皇帝疑懼被奪權,皇太子擔憂地位不穩,不安全感籠罩在各自心頭。其他皇子們也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甚至拉幫結派。明爭與暗鬥紛起,陽謀與陰謀交雜……康熙年間的儲位之爭,是強烈牽動朝局的重大事件。本書展現的正是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由於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包含了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與衝突,因此成為小說及影視作品青睞的素材,但戲劇作品往往過於簡單化,無法細緻地呈現奪嫡鬥爭的原因。本書考據真實史料,逐一分析參與奪嫡皇子的資歷、成長背景、個性行事、人脈資源,以及在父皇康熙心目中的評價等等。尤其胤禛在奪嫡諸子中並不占有明顯優勢,為何卻能逆襲成最終贏家?胤禛有何獨特的識人眼光和攏絡之術?登上權力顛峰後,他又是怎樣鞏固地位? 本書由清史專家鄭小悠等基於學理分析,全面解析康熙末年為何會爆發如此激烈的皇位衝突。而對於雍正是否奪位不正的最大疑團,作者分析,從皇子到大臣,從廟堂到民間,幾乎所有人對皇四子胤禛勝出都沒有心理準備,老四甚至有趁著康熙突然去世資訊流通不暢之機,鋌而走險搶先一步矯詔的嫌疑,畢竟康熙的遺願,只有隆科多一人口述……關於康熙駕崩當時的種種疑點,作者仔細比對康熙與雍正兩帝《實錄》與雍正晚年頒布的上諭,找出了一些無法吻合的漏洞…… 【奪嫡皇子群像】 ▍皇太子允礽:兩歲即被立為太子,做太子長達三十多年,為何兩度被廢,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皇長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華橫溢又「
優惠價:88
215
清季朝廷用度浩繁,财源枯竭,振兴实业、发展交通成为朝野内外广辟财源、挽救王朝统治的重要取径。直省劝业道应运而生。本书聚焦清季大变局,将劝业道的发展演变置于社会激烈变动的整体下考察,廓清了清季财政困局和绅商权势崛起,督抚实业、交通行政管理权膨胀与劝业道创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清末民初直省实业、交通行政机构沿革的轨迹,展示了劝业道建制和运作与人事、政情、权限划分之间的复杂面相,揭示了劝业道在王朝官制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優惠價:65
282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特有之内廷机构——内务府的最高长官,其游走于内、外廷之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本书从员额、出身、任职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职掌范畴等方面,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从其历史迁延中管窥清代职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向。本书还以内务府大臣为主线,围绕他们的职能权限、与户部的财政纠纷及清末内务府改革之争等议题,探究内、外廷之关系,揭示清代“家国之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分野。
優惠價:65
227
廖敏淑/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葉文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所前所長 ──專文導讀 呂妙芬/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長 涂豐恩/《故事》創辦人 ──聯合推薦 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三十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美國著名漢學家 魏斐德以本書為十七到二十世紀的中國史,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詮釋,美國的清史研究因本書而全面改觀。 ──羅威廉(William Rowe),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若非西力衝擊,中國帝制可以永存? 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行動, 還是各項社會因素激起的意外暴動? 本書於一九七五年出版,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尤其清廷在一九○一年後所作的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教育改革,諷刺地加速了菁英群體政治意識的形成;如此所產生的後果,對清朝的傾覆而言,遠較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於同時期內所從事的活動,來得更有貢獻。 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優惠價:6
252
本書集結作者十篇清代相關研究的論文精華。從清初的三大問題:民族問題、宗教信仰問題和漢化問題,承接到清代中期皇位繼承和肅貪議題。透過精闢的文字,檢討滿洲興起時主政者處理的民族事務;分析滿族早年倡行藏傳佛教的原因;探究清廷理性仿行的漢人典章制度;一窺因承襲漢族傳統而在中衰前夕出現的貪瀆事項。作者根據國內外、滿漢文等多種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對清代相關議題提出個人嶄新的想法與見解。
優惠價:6
210
本书主要探讨在社会巨变与清末新政的时代前景下,晚清巡警道的筹议、建置、运作与成效,并通过梳理巡警道这一新制度在清末外官改制中的具体进程及利弊得失,探讨了警察新制在中国引进、移植并调适的历程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示了近代中国治安制度的转型与政府治理观念的更新。
優惠價:65
367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登上一艘據說掛着英國旗的划艇,拘捕船上中國船員,水師懷疑該船涉及走私和其他不法勾當。英國駐廣州署理領事巴夏禮指中國水師扯下和「侮辱」船上英國旗。自此事件不斷鬧大,最終演化成歐洲列強和美國聯手對付中華帝國的大戰,歷時將近五年。本書是黃宇和院士在其於1998 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名著Deadly Dreams: Opium, Imperialism and the Arrow War (1856-1860) in China 的基礎上,再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修訂和增補而成。本書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個案,對中外學術界提出的各種有關戰爭起因的解釋方案作出比較,詳辨其間闕誤及由來,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剖析帝國主義的實質本性。作者利用大量中英文原始文獻,結合實地調查,逐層分析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帝國主義的侵略藉口、悍將心理、外交手段、政治邏輯和運作方式,直趨經濟利益層面,由此展現出英帝國主義為了發動此次侵略戰爭所積極謀劃的每一個步驟,以及背後的動機。
優惠價:1
1552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先生“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一,為全景式研究辛亥革命歷史的經典之作。 作者以清新的語言、扎實的史料,簡明而不失其要地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來龍去脈。全書充滿了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動人細節,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更配以大量插圖,營造出很強烈的現場感。內容並不是陳舊的史料鋪陳,而是挖掘新材料提出新思考。作者採擇眾說而又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處處彰顯犀利獨到的觀點。 辛亥革命爆發已一百一十年,相信這部認真、充分、強力的作品,能給期望瞭解那段歷史的人最直接的幫助。 “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書目: 晚清史要 孫中山新探 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簡史 民國風雲 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卷本) 思潮與人物
優惠價:1
596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一方面是內外交逼,國將不國;另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投身救國救民的行列。清政府在變局中被動地回應外來的刺激,終於導致了自身的滅亡。清朝的滅亡並非一如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宣告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從此在中國壽終正寢。儘管新的共和國風雨飄搖,但告別帝制,走向共和,已然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終究無法逆轉。 本書跨越晚清和民國初年兩個歷史階段,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歷史過程。內容涉及五次對外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重大歷史事件。全書以古今中西之爭為發展線索,以告別帝制為支撐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著墨尤多;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洪秀全、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都有簡潔而深刻的評述。全書敘事流暢、立論公允,期能有助於讀者明瞭中國近代史的演變過程,也是相關研究不可缺少的案頭書。
優惠價:6
300
從晚清到民國的起起落落 打開紫禁城的大門, 窺探深宮內院、家國山河的那些年那些事, 細讀牆裡牆外、龍位之主的政權變動與利益布局。 中國與列強的紛紛擾擾 34個篇章, 剖析各國的戰略布局,與表面通商、實為瓜分的如意算盤, 透視中方掌權者各項政策的利害考量、心理畏懼與仍對未來抱持的冀望。 曾經的盛事輝煌,在各國的造訪與交流下弱點日益明顯, 舊制度的不合時宜、財政漏洞的一再擴大、 內部鬥爭造成的無法落實改革與一致對外抗敵……。 不只是歷史,更是人性的最佳寫照, 從晚清到民國,細看帝國從輝煌到黯淡的最後身影。
優惠價:7
294
從虎門銷煙到清帝退位,從留美幼童到革命書生,從剪辮禁煙到開礦修路,本書以豐富的真實史料為基礎旁徵博引、從多重新視角切入,還原晚清歷史鮮為人知的諸多細節,全景式呈現晚清帝國社會各階層的眾生相以及壯闊恢弘的世界歷史圖景。 硝煙四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僵腐的晚清朝廷將如何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沉睡的國民如何迎接西潮的連番衝擊?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國將何去何從,又將如何破繭重生?撥開迷霧,直擊真相,見微知著,窺斑見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與事,從細微末節追近代歷史的真奧秘,並對晚清覆亡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討和富有洞見的反思。
優惠價:7
210
18世紀的清皇朝,真的是一個漠視海疆的內亞帝國嗎? 從測繪海疆、伐木造船與海防方略,到《海錯圖》、追逐魚翅與渡海詩文, 讓我們重探一段被遺忘的盛清海洋大歷史! 我們已習慣利用以大陸為軸心的史觀,去分析滿清統治中國的歷史:滿洲人馳騁天下,建立一個橫跨中亞的陸上帝國。他們對海洋的認識,對海疆的重視,往往不如前朝鄭和下西洋的積極。若不是19世紀西方列強相繼由海路侵擾中國,清政府也不會意識到鞏固海防,發展海事的重要性。 但史實真是如此嗎? 《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希望追溯清帝國的海洋關懷,證明清代中國在歐美列強紛起入侵前,不是一個漠視海疆的陸權國家。 全書第一部分聚焦於康雍乾三朝在測繪海疆、伐木造艦,以至在渤海一帶發展海洋軍事化等議題,引證清廷的籌海方略與其帝國性的展示,合理地還原十八世紀清政府對海疆的關注及謀劃。 第二部分則自國家層面轉移到以學人、商品為中心的討論,從《海錯圖》的想像與書寫、對魚翅的消費與追逐,以至創作於往返閩臺之間的渡海詩文,探索盛清時代人和海洋的互動與連結。 布琮任試圖透過「去陸地化」的觀點,以淺顯生動的筆觸勾勒清代中國與海洋世界的脈動,從而呈現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海洋意識,試圖為海洋史和盛清史灌注新的思維與色彩。 名家推薦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專文推薦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布琮任了解:新清史處理的對象主要為十七、八世紀的中國,而非十九世紀;新清史把視角投向北亞和中亞,較少顧及海洋世界。新清史的主張者確實把握到盛清歷史的重點。不過,中國邊界臨海萬里,畢竟無法視而不見。……因此即便是康、雍、乾三帝在位,海洋也沒有脫離大清國家的視野。不拘是盛清還是晚清,鑽研海洋史都是了解清史的必要功課,無由漠視。──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近年由於交通、資訊的發達,加上全球化風潮的影響,海洋史相關研究亦蓬勃發展,不僅是歐美,在亞洲各國均有共同的趨向。……
優惠價:6
240
深入近代中國,掌握當今中國樣貌的九項關鍵概念 《南海》作者比爾.海頓最新力作 常見中國網民言:「此生不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這是什麼意思? ▌本書特色 ☆ 習慣成自然的中國神話,打破它! ☆ 近代中國的9項關鍵:歷史、語言、打造國族與政治技術等 ☆ 平易近人的書寫:今日中共其實與清末保皇派康有為、梁啟超抱持著同一個夢想? ☆ 大鳴大放!重探創造出「中國」歷史的清末民國 ☆ 大受好評!從今日真實場景出發,返回關鍵人物的歷史尋找解答 注:〔電子書版本照片為全彩原圖,雖大部分都是公版黑白老照片,但仍值得一看。另,書末最後一幅照片,作者捕捉到現已被移除的雕像身影,是神秘彩蛋!〕 【五個必須】 ★必須叩問中國如何將自己打造成為「中國」的歷史。 ★必須了解有人因「辱華」被質問「你是不是中國人?」時,「中國」指的到底是什麼? ★必須探尋特定概念如何被歷代中國知識份子「改編」和「鞏固」。 ★必須發掘習近平的「中國夢」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必須嘗試理解:當一個中國人,究竟背負著什麼樣的「歷史使命」。中國人容易嗎? 【兩個全面】 ★全面瞭解近代中國的創造,才能理解中國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與中共當局出台的各項政策。 ★全面從國家、主權、種族、歷史、民族、語言、領土、海權與政治計畫等概念形塑的過程,檢視進行中的「中華民族復興大業」。 ▌重磅推薦 |汪浩/作家 |黃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閻紀宇/《風傳媒》副總編輯 ▌內容介紹 資深記者比爾.海頓分析「中國人」所背負的意識形態與歷史遺產,討論各種有關「中國」的概念是如何被發明,並被當今的中國政治所沿用、挪用、演繹並再創造。書中提到許多近代中國重要人物,包括白眉初、李準、康有為、黃遵憲、章炳麟等,這些曾引領風騷的人物,影響並捏塑出近代中國的面貌。這九項關鍵概念,不僅是作者的學術探索旅程,在現實意義上,更關乎到台灣、西藏、新疆、香港等,以及最終──所有被製造出來的「中國人」該如何看待自身、該如何思索國族社會,並盡可能創造自身的命運。 當今中國充滿著口號、教條主義、脅迫與焦慮不安,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生怕無法在自己任內「一統天下」,他的種種政治作為,都透露出亟欲建立自己的歷史定位。然而中華民族的拉鍊隨時都有可能被扯下,神話內部的斷裂,其實正在進行中。
優惠價:1
349
原來我們讀的教科書是被誤導的假歷史! 八國聯軍是什麼?餓的話每日熬一鷹? 慈禧跟義和團是合作關係還是彼此利用? 是境外政治勢力介入想遏制中國崛起? 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要銘記在心、勿忘國恥? 最後結果是中國人輸了還是滿清輸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生活在1900年的北京,你會遇到腐敗的朝廷、沉重的賦稅、殘暴的義和拳……最後是八國聯軍救了你?! ★其實,中國沒有正式對列強宣戰,列強也沒有對中國宣戰。 ★其實,八國聯軍是一場救援行動,而不是侵略行為。 ★其實,當時的中國百姓大多感謝八國聯軍的占領行動。 ★其實,辛丑條約不是戰爭的和約,而是賠償的合約。 ★其實,八國聯軍間接導致了共和中國的最終誕生。 在教科書裡,八國聯軍歷來被描述為西方列強欺凌清末軟弱中國的一項具體事證,然而實際上卻是一支因為人道危機而不得不興的仁義之師。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北京,解使領館之圍,平息暴亂,整頓治安,拳匪的紅色恐怖、清廷的「滅洋」屠戮方告終結,社會才由亂入治。歷史清楚地表明,平息浩劫、解危紓難、人道救援,這是八國聯軍出師中國的唯一目的。 本書以最詳盡的引據及考證、最豐富的圖片輔佐,推翻原有的國恥觀點,如實呈現清末庚子戰爭的真相,為讀者解剖這段被誤導的歷史。
優惠價:6
228
晚清帝后對峙,二水分流,滿洲權貴榮祿一度躍居「后黨」領袖,於是流謗纏身。在後世清廷對立面的歷史話語中,其形象近於剛愎、狡詐一流,其聲譽則被指為腐朽守舊反對維新之罪魁。 本書以榮祿一生為經,晚清政局為緯,廣搜珍稀檔案以及時人文集、書信和日記,將榮祿放回歷史語境下關照,還原榮祿作為「近代軍事改革的大力宣導者和實際主持者」的本來面目,堪稱第一本系統研究榮祿之著作。 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家世及出仕 一 家族與家世 二 難蔭入仕 三 投效神機營 密結醇親王 第二章 光緒初年的宦海沉浮 一 迭膺重差 二 北派底色與榮、沈公案 三 退出官場 第三章 賦閒與復出 一 醇王當政與榮祿開復 二 與李、翁關係的親疏異同 三 出任西安將軍 四 甲午戰前與漢族官員的關係 第四章 甲午督辦軍務 一 提督九門 督辦軍務 二 反對漢納根練兵 三 清議與宮闈之爭 第五章 馬關議和後的朝局動盪 一 中樞與北洋權力的調整 二 慈禧對清議的整肅 第六章 督辦軍務處與榮祿權勢的擴張 一 裁勇與軍事改革 二 袁世凱編練新軍 三 榮祿權勢的驟升 第七章 膠、旅事件前後 一 外交危機與翁同穌開缺 二 榮祿與戊戌年武科改革 三 對康有為的疏遠與敵視 四 總督直隸 第八章 戊戌政變 一 百日維新後期的朝局與慈禧訓政 二 調和兩宮 緩和局勢 三 建立武衞軍 第九章 己亥建儲前後的黨爭與政爭 一 新舊、滿漢及榮剛之爭 二 康、梁及東南沿海反對廢立、攻擊榮祿的輿論 三 己亥建儲與庚子年初的朝局 第十章 庚子事變 一 義和團興起與清廷的應對 二 聯軍入侵與清廷宣戰 三 京城陷落後榮祿的抉擇 第十一章 從主政西安到返回京城 一 庇護董福祥 二 回鑾前榮祿的處境 三 返回京城與自請罷斥 四 榮祿病逝與時論評價 結 語 附 錄 仕途得自「武」事,諡號卻為「文忠」 參 考 文 獻 主 要 人 名 索 引 後 記 增 訂 後 記
優惠價:1
476
作者/張存武 1929年生,筆名海浮子,山東省臨朐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中美關係史、中韓關係史、海外華人史。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8-1998)、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清韓宗藩貿易》、《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等書。 編校者/吳政緯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明清史、東亞文化交流史。
優惠價:7
343
本书主要以故事的形式梳理出清朝的发展脉络。清朝建立后,主要沿袭发展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集大成发展的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本书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时间顺序,将影响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走向的大事件、大人物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的形势展现出来,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读者可以理清明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大清的建立、发展和最终衰落的原因,进而了解中国历史发展概况,明晰整个历史走向。
優惠價:7
244
原著/左舜生(1893-1969) 譜名學訓,別號仲平,字舜生,湖南省長沙人。上海震旦大學畢業。1919年與毛澤東等人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並任《少年中國》月刊主編。1920年任職中國書局編譯所新書部主任。1923年發起組織「中國青年黨」。1948年12月,由蔣介石特任為國民政府農林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1949年前往香港,創辦反共刊物《自由陣線》,並於香港新亞書院、清華書院任教。1969年前往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同年10月病逝。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優惠價:7
343
「清」是中國最迷人、落差最大、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朝代 清是一個相當迷人的朝代,但也是從興盛到衰亡,落差最大的朝代。它曾創下中國有史以來少見的百年盛世,其以外來民族之姿,在開國初時所展現氣度與智慧,可與漢、唐相媲美。但它在晚年時卻面臨到中國其他朝代從來沒有遇過的挑戰—遠從歐洲到來的國家侵略,這些國家自工業革命後國力迅速壯大,已非閉關自守的清朝所能應對。清朝雖也在這漸進的衰落過程中不斷掙扎,以試圖擺脫不利的局面,但仍在諸多因素下分崩離析,最後被中華民國取而代之,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個帝制朝代。 對這個離現代最近的皇朝,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誤解或猜測,如太后下嫁、順治與董鄂妃之間的愛情、慈禧掌政的經過、同治之死、光緒變法的前因後果……等,因此它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朝代。 多年來,戲劇、小說、電影等雖為它披上色彩斑斕的外衣,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網路影視平台的發展,以清朝宮廷為故事背景的戲劇作品再一次掀起熱潮,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卻也將它用層層面紗裹住,令人看不清其真相,更無法讓後人體會它所能帶給我們的啟示。因此,本書即是參照留下來的真實資料,盡可能還原當初的面貌,力求帶給讀者的是以更全面、更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當時人的所做所為是否缺乏智慧或是實屬無奈。 《圖解大清時代更新版》共分九個篇章,清楚講述清代從政治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的變化。要帶給你自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橫跨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清代,目睹中國如何從極致繁華到危機紛陳的過程,迎接了從古代到現代的變化。它歷經了從高高在上的天朝姿態,到意識自己技不如人,轉而調整方向、但最終不得不隨波逐流的艱苦過程。 歷史不是已死之事,當我們更能明白歷史發展的錯綜複雜與更多面向的分析當時時勢,相信會有助我們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而這正是歷史的意義之所在。
優惠價:1
224
左舜生(1893-1969),中國青年黨的黨魁之一,在變化莫測的民國政壇上叱吒風雲一時,又因長期擔任編輯,對中國近代史的史料相當嫻熟。遷居至香港並於當地任教時,他為學生精心編寫《中國近代史四講》,將中國近代史以四大事件串聯。除了講義本身,課堂上也盡量做到活潑有趣,尤以近代史一課,至為生動。 ***** 「這部書是我近九年來在香港兩處大專級學校講中國近代史的講義。假定我們把這一百多年間的大事,依先後次序逐一的講下去,這會近於一篇流水帳,可能引不起聽者的興趣。近年在香港乃只講『甲午戰爭』、『戊戌維新』、『庚子拳變』以及『辛亥革命』這四大段。」 ──左舜生 「先生上課之前,有充分準備,常帶參考書數種。講時徐速有節,井井有條,而不用看看書本,尤於近代史一課,至為生動,每講一事、論一人,皆如親歷其境,如數家珍。學生聽講,亦如沐春風,心焉嚮往。」 ──陳鳳翔
優惠價:7
364
清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勵精圖治,開創了太平盛世。至十九世紀,中國內有太平天國動亂,外有列強入侵,有識之士提出變法圖強,但多次改革均不成功;孫中山等人發動革命,最終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如果我們進入這些歷史現場,會發生什麼有趣驚奇的事情呢?就讓Q小子、A博士和神龜帶你穿梭古代,與歷史人物碰面,輕鬆學習歷史,認識中國,放眼世界!
優惠價:1
240
中國皇帝不好當,尤其是末代皇帝! 本書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自傳,最早的版本是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撰寫的「反省筆記」,這個版本稱「灰皮本」。 「灰皮本」是所有《我的前本生》的祖本,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審閱,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何干之都曾提出重要的修訂意見,文字方面更有合名作家老舍負責把關,在各位專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這個版被視為最佳的「定本」。比較好地融合了史實與文學性。 本書特色: 1、清代皇帝於紫禁城內的帝王生活細節首次披露; 2、末代皇帝對於晚清及民國重要人物的犀利評論; 3、溥儀一生經驗了三個朝代:晚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他的經歷與選擇反映了一代中國人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時代的無奈選擇與命運。
優惠價:1
408
本書由「清史通論」5講和「清朝衰亡論」3講兩部分構成,分別是內藤湖南於1915年和1911年在京都大學任教期間的兩次演講。 「清史通論」從帝王、外交貿易、藝術文化方面梳理清朝歷史,尤其着重講解經學、史學、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演變歷程,將清朝除政治之外的歷史抽絲剝繭。 「清朝衰亡論」則從兵力、財政經濟、思想三方面分析了清朝走向衰亡的徵兆和過程。配合作者多年在中日兩國搜尋收集的豐富歷史材料,從明清比較和中日比較的多重視點出發,深入分析清朝從入關到衰亡的內部原因。 本書的特點在於史料的豐富性與新鮮性。作者內藤湖南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與漢學家,他遍訪中日兩國,收集了大量的真實史料,充分體現了「京都實證派」嚴謹的研究風格。
優惠價:1
360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这场实政改革又下启清末新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物质基础。
優惠價:65
513
◇詳實考據、親自踏查:廣蒐海內外史料,親訪太平發源故地。 ◇清點謬誤、翻轉真相:推翻修訂前人錯誤,扭轉世人錯誤偏見。 ◇條理分明、情理兼具:是歷史學家也是虔誠教徒,客觀著史亦具人文溫度。 「我認為留下來最重要的是他對太平天國歷史學術的貢獻。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碩士論文的主題,便是基督信徒天王洪秀全的事跡,此後凡四十餘年,斷斷續續收集了很多有關太平天國的文物資料,並為此作書,自己笑稱一生吃太平飯。又曾特別赴洪起義的基地金田村訪問鄉民遺老,以便收集資料,不遺餘力。」 ──簡又文之子簡幼文〈為蔡登山作書引言〉 本書作者簡又文於191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讀史丕亞教授著作《世界傳教史》中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督教觀點與博引史料,對其產生濃厚興趣,除以此為題撰博士論文之外,回國後亦將後半生心力皆投注於文獻研究和太平天國歷史考證,長達50餘年。 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如繁花盛開般遍及海內外,如1914年日本稻葉岩吉《清朝全史》,貢獻最大為太平文獻(官書與文件)之發現,至對日抗戰前的蕭一山、郭廷以和羅爾綱三家,無論於太平天國制度、曆法或考據的研究皆各顯成就。簡又文除憑藉其熱忱與蒐羅考據前人成果,亦是首位利用西方資料周全與詳實太平天國史的中國學者,1939年起立志撰述太平天國全史,1944年出版《太平軍廣西首義史》。1958年《太平天國典制通考》則考證研究太平朝典章制度思想政策,內容豐富,且對於太平天國宗教的研究尤為深入。1962年《太平天國全史》印行,對於太平一朝始末和大事作系統之陳述。1965年,綜合《全史》和《典制通考》以英文寫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更是影響歷史學者史景遷(JonathanSpence)甚深,不僅親自到廣西金田等地做實地調查,也促成其名著《上帝的中國兒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於1996年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簡又文不多攻訐反對或曲解太平革命者,只從積極方面詳敘史實,揭露真相,如《忠王親筆供辭考誤》等篇章,雖校訂前人版本與推翻錯誤,亦不多做揣測,其據實治學的態度令人敬佩。有鑑於簡又文的珍貴研究成果,文史專家蔡登山決定彙整其一生心血精華,集結為《簡又文談太平天國》一書並撰寫導讀。本書亦獨家取得簡又文之子簡幼文醫師之引言,不僅一窺簡又文的側面書寫,也能讓大眾更貼近這位將其成果無私遺愛人間的史學家。
優惠價:7
322
本書收錄了作者10篇學術論文,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即新的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對近代中國史學革命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學者學術眼光的差異及其學術研究中的傳承與進展等等。
優惠價:1
384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录对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優惠價:65
289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专刊。本刊主要刊载关于太平天国及晚清时期(1840~1911)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宗旨在于保持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辑共收录文章20篇,分为“太平天国史研究”“晚清史研究”“综述·书评”三个栏目。
優惠價:65
383
本书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史学专著,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着力描摹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人的历史形象,聚焦寻求救亡、废八股、创报刊、建京师大学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知识人的所思所为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冲突、意外。
優惠價:65
383
監察權是中國歷史上十分特殊的一種權力體系,監察權的設立,是為了皇帝得以對官僚系統進行監督考課,誕生於官僚形成共同體並獨立於皇權,皇權不得不採用某種制度化手段對這一共同體進行控制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象徵著官僚制度的成熟。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的鬥爭貫穿始終,而鬥爭的前線戰場,正是監察制度。甚至當帝制覆滅後,政權由帝王轉向抽象的人民所持有後,監察制度也一直被賦予格外受重視的地位,例如民國仿照美國三權分立設計了五權分立的體系,其中正是把監察權和考試權單列,而在2018年修憲中,監察權也從行政權中獨立出來,這些都體現了監察權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本書是針對清代制度史、法律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所撰寫的一部知識普及性著作,其時間跨度長、涵蓋主題廣,有助於目標讀者形成對清代監察制度的整全性認知。同時,作為去年出版的《古代監察史》的姊妹篇,本書作者著力深入一個朝代,在專業程度上與之前的作品相比有較大突破。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故事性,專業性與可讀性的著作。本書是一部關於清代監察制度的斷代史,作者以《欽定台規》《清實錄》及清代筆記和野史為主要材料,以時代為線索,以監察機構的設置、監察制度的指導思想、監察官員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監察官員的重要案件為框架,穿插清代監察制度的重要變革,對清代近三百年的監察制度之形態與沿革進行了整體性的梳理。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經驗與教訓。
優惠價:65
169
本书通过对清代前期北京粮食市场的研究,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北京是清政府所在地,在清代具有重要地位,在京城制定与执行各类制度也与外省区不同;另外,清代京城的政治形势及各类事件对清代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清代前期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未引入中国,因此本书以当时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量的原始资料来抽丝剥茧地找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不但有助于全面地、历史地认识清政府的理念,也对清代经济史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優惠價:65
416
1644至1723年,政治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军事上弹剑作歌兵燹频仍,天下朝贡体系与西方民族国家开始碰撞。作者在大量史料基础上,以一种轻松好玩的文字风格,既有对清朝各阶层、多民族生活史细节的还原,又有根据《清实录》对后妃斗争秘辛、九王夺嫡历程的复原,还有文科生听得懂的清朝自然科学史解读,更有对清朝、南明、李自成、张献忠、准噶尔蒙古、郑氏集团、荷兰西班牙俄国殖民者、叶尔羌汗国等在17世纪中国大地对决的史诗再现!
優惠價:65
224
本书集中反映国内2019年清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所收论文均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不同单位。这些论文意在论证清朝的“中国性”,回答历史上“什么是中国”“中国的边界在哪里”等问题,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批驳了以美国“新清史”为首的“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不是中国”“长城线以北不是中国”等错误观点。
優惠價:65
416
史景遷以政治為經、經濟為緯,織造出恢弘且客觀的新一代中國史! 從晚明的覆滅至欲主導世界局勢的當下中國, 中國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中國,必看漢學家史景遷宏偉又細膩的敘事, 「這是一部發自內心深處,而非僅是在故堆裡寫成的書。」 跳出我們熟習的史觀論述,以他者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耶魯大學中國近現任史教材 全英文世界讀者皆以本書了解中國 明、清史泰斗史景遷,繼《康熙與曹寅》、《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之後,為讓西方學子更有系統地認識複雜的中國近代史,寫就《追尋現代中國》。生動的描述、優美的文筆,不僅成功地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歷久不衰,在華人世界裡也成為認識當代中國的經典名著。 上冊《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 從王朝傾滅至清朝帝制的終結,看明朝田賦制度如何影響清朝的民生;而主流學說的演變,從宋明理學、考證學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皆能左右朝廷遴選人才,甚而導致國家興亡。在歷經邊患、民亂後,國際列強強勢登陸,局勢更為險峻複雜,內憂外患不斷,終究迎來了清帝國的崩解以及共和國的建立。個人野心與國家利益、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制衡,自晚明就不斷以各種形式困擾中國,直至今日,仍無法獲得解決。 中冊《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 以清帝國的衰亡為起點,一路走過紛亂的民國,直至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在史景遷的筆下,中國知識分子終於從天朝夢中驚醒,開始思索起自己與西方世界如何接軌,師法西方理論,重整大一統的理想版圖。自袁世凱到蔣介石與毛澤東,政權的遞嬗與鬥爭不曾停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路線中掙扎;然而國際列強也正虎視眈眈,欲左右政權發展以奪取更大的利益。此時的中國,彷彿一隻死去的龐然巨獸,只剩屍體仍顫動著。底層人民的覺醒及抵抗,正反映了執政政體在經濟、階級上的衰弱和腐敗。面對國家的種種沉痾、政權轉移的死傷與紛亂、思想的無所依歸,誰將匯聚起土地與人民的憤怒?中國又將走向何方? 下冊《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從1949年國共分裂及韓戰為起始,以新儒學在中國政界的復興收尾,展現了七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遞嬗。史景遷在本冊開宗明義寫道,晚明至今,中國權力階層總是缺乏和平轉移過程,曾發生於晚明士子、清末維新,以及民初文人的境遇,在1949年後的中國依舊永無止盡地輪番上演。當毛澤東、周恩來、華國鋒、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彼此為了權
優惠價:7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