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分析寬能隙功率半導體發展趨勢及減碳應用策略與方向n 探討寬能隙功率半導體材料之應用n 了解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元件產業與車用相關議題n 主要國家發展及中國大廠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相關布局寬能隙功率半導體(Wide Band Gap, WBG)也稱為「第三代半導體」,其高能效、耐高溫高壓的特性,有助於減少電力轉換過程中的能源耗損,所以能提升再生能源的發電效率,預期未來在提升再生能源、電網、儲能、電動車、雲端運算中心、工業馬達的電力轉換及使用效率等領域,應用寬能隙功率半導體元件,對全球節能減碳需求將會帶來極大的貢獻。運用「碳化矽」(SiC)或「氮化鎵」(GaN)等寬能隙材料所製作的化合物半導體,一般通稱為「寬能隙半導體」,雖然具備高能效、耐高溫高壓等優勢,但因為化合物不是天然存在於地球上的物質,多數只能藉由繁複的人工合成方式生產,因此產生礙於生產成本高昂而無法快速普及的待解課題。SiC功率元件可應用於電動車、太陽光電、風電以及5G射頻等快速發展的應用場景,具備潛在的龐大商機,中國大陸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將寬能隙半導體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政策鼓勵SiC與GaN等主要廠商大力擴產,並推動技術升級以朝向更大尺寸的晶圓發展。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推估2050年全球風力和太陽光電的發電量,若採用寬能隙半導體將可能帶來可觀的節能潛力,先進國家投入開發寬能隙半導體技術,對開發中國家之再生能源發展將帶來間接的助益。因此,觀察全球主要廠商的展趨勢與布局,臺灣業者該如何在寬能隙半導體產業鏈上游,扮演重要的供應角色,在市場需求占比仍不高的此時,進一步以成本較低的國產元件,將寬能隙半導體導入應用層面,提升技術以協助加速我國節能減碳的步伐。自2015年巴黎協議後,「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國際共識。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減碳目標及相關政策,期望能夠降低因氣候暖化所產生的人類永續發展威脅。近年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及技術不斷成長,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但是在淨零碳排的浪潮下,半導體產業勢必要有更積極的減碳思維及行動力,才能夠保持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歐盟於2021年倡議「數位十年」(Digital Decade)願景,以「數位羅盤」(Digital Compass)模型,具體化展現「數位能力、安全永續基礎建設、企業數位轉型、數位化公共服務」等四個發展方向。積極推動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提升歐盟整體數位能力,加強歐盟公民、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競爭優勢,支持產業、中小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數位轉型,彌平數位科技研究與市場採用技術之間的差距,在強化歐盟韌性與數位主權的過程中,逐步達成歐盟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的雙重目標。隨著新冠疫情、物價通貨膨脹、氣候變遷加劇及全球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等情勢變遷因素,包含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的「雙軸轉型」策略,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兩項技術應用趨勢。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驅使全球重視「數位經濟、數位轉型、數位發展」等新興議題,各國政府及企業紛紛推出與數位經濟相關的倡議、發展目標與計畫。由於各國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具備差異性,因此對於諸多數位議題的思考方式也各有其側重之處,研析各國大型政策計畫的運作機制與執行情況,將有助於瞭解計畫執行思維,包括重點發展產業及具體優先發展項目等施政方針及方向。南韓政府於2020年推動「數位新政」,預期透過建置基礎建設、輔導企業導入數位技術等政策,達成引領產業進入數位經濟的終極目標。臺灣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智慧國家方案」及「臺灣2050淨零排放」等施政,規劃透過補助、輔導等措施,協助產業推動雙軸轉型策略,提升整體競爭力並克服相關社會問題。南韓政府擁有與臺灣相仿的產業競合環境,觀察相關計畫之規劃內容及執行經驗,應可獲取值得借鏡之處。臺灣的經濟發展環境,不容忽視外在地緣政治及氣候變遷等因素的影響,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ESG發展等情勢,更彰顯強化彈性適應風險「韌性」能力的重要性,疫情後的企業也更應該追求具彈性適應力的「韌性」以取代「效率」。韌性是「企業遭受重大中斷時,能夠回復原狀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認為「企業韌性」是「企業能夠盡量維護到重大衝擊前的營運水準的能力或者能維持繼續營運的能力」。英國標準組織BSI將組織韌性定義為「能夠預測、準備、應對、適應環境的持續變化,以及突發性的營運中斷,讓組織能繼續生存和繁榮發展的能力」。因此衡量「韌性企業」或「韌性供應鏈」的重點,不再是著重於回復中斷前的「恢復能力」,而是重視是否能夠隨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