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篩選商品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35)
簡體書 (4)
電子書 (8)
政府出版品 (6)
紅利兌換 (2)
商品狀況

可訂購 (43)
無法訂購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25)
無庫存 (22)
商品定價

$200~$399 (4)
$400~$599 (32)
$600~$799 (11)
出版日期

2025年 (6)
2023~2024 (18)
2021~2022 (8)
2019~2020 (3)
2017~2018 (3)
2017年以前 (7)
裝訂方式

平裝 (28)
精裝 (7)
軟精 (4)
作者

皮國立 (16)
皮國立-總編輯 (3)
皮國立-著 (2)
侯嘉星-主編;王士銘、皮國立、江豐兆、余佳韻、沈佳姍、侯嘉星、郭忠豪、曾齡儀、葉爾建、趙席夐、劉世珣-著 (1)
劉士永,張仲民,甄橙,陳康芬,皮國立 等 (1)
劉士永、皮國立 主編 (1)
劉維開-主編;呂芳上.蕭李居.許慈佑.許峰源.張智瑋.許惠文.林威杰.姜濤.金之夏.皮國立.陳晧昕-作 (1)
劉維開-主編;李在全、佐藤純平、郭玫珂、羅皓星、朱紹聖、許峰源、施純純、馬思宇、侯嘉星、趙席敻、陳皓昕、方慧雯、皮國立 (1)
呂芳上、王文隆、皮國立、任育德、何智霖、李君山、李志毓、汪朝光、林桶法、金以林、高純淑、陳立文、陳佑慎、黃克武、趙席夐、劉文楠、劉維開、羅敏、蘇聖雄 (1)
林昭庚-口述;皮國立、 陳倩姿-編著 (1)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楊善堯、皮國立-主編 (1)
涂豐恩、王晴佳、李仁淵、張仲民、傅揚、陳建守、衣若蘭、潘宗億、蔣竹山、吳翎君、洪廣冀、皮國立、郭忠豪、林敬智、徐力恆、王濤、許雪姬 (1)
游鑑明、羅久蓉、張淑卿、許宏彬、皮國立、秦先玉-訪問;林東璟、許維庭、曾冠傑、王超然、張文馨、李品寬-記錄 (1)
王力堅、皮國立、何彩滿、吳宇凡、吳淳畇、李立劭、李明彥、林弘毅、林奇龍、林果顯、邱柏薰、洪健榮、胡金倫、張少濂、張淑卿、梁世佑、莊淑瓊、許峰源、許毓良、郭至汶、楊善堯、潘宗億、鄭巧君、鄭政誠、蕭道中、蕭遠芬、謝仕淵、蘇健倫-作、皮國立、楊善堯-主編 (1)
王士銘,皮國立,江豐兆,余佳韻,沈佳姍 等 (1)
王惟貞、古怡青、皮國立、江長青、沈明得、陳冠穎 (1)
皮國立 主編 (1)
皮國立,曾齡儀,張仲民,牟立邦,劉士永 等 (1)
皮國立- 編 (1)
皮國立-主編 (1)
出版社/品牌

時報文化 (7)
三民書局 (3)
政大出版社 (3)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3)
中正紀念堂 (2)
前衛 (2)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 (2)
喆閎人文工作室 (2)
東大 (2)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
江蘇人民出版社 (2)
翰蘆圖書 (2)
臺灣商務 (2)
遠流 (2)
AiritiPress (1)
中國醫藥研究所 (1)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
中華書局 (1)
五南圖書出版 (1)
台灣書房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47筆,3/3頁
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電子書)
70折
  • 電子書
作者:王士銘; 皮國立; 江豐兆; 余佳韻; 沈佳姍 等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2023/09/06 裝訂:電子書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450 元, 優惠價:7 315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電子書)
70折
  • 電子書
作者:皮國立; 曾齡儀; 張仲民; 牟立邦; 劉士永 等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3/02/10 裝訂:電子書
第一本全面梳理近代東亞世界補養文化的歷史專書 當華人傳統藥食遇上西方醫學, 一段從不知其所以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全方位蛻變過程。 品嚐歷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補養文化的衝擊與再生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560 元, 優惠價:7 392
作者:黃克武-主編; 皮國立; 李君山; 侯嘉星; 張世瑛; 許峰源; 陳立文; 陳英杰; 楊善堯; 鄭巧君; 蘇聖雄-作  出版社:中正紀念堂  出版日:2017/12/05 裝訂:精裝
1960年代不但是我們瞭解台灣威權統治的關鍵年代,相關建設也成為1970到80年代之後經濟建設、民主化改革奠定重要的基礎,相關研究將有助我們深入瞭解台灣從威權統治到政治、經濟轉型的歷史過程。
缺貨無法訂購
本書由國內近代史學者計11人,撰寫有關蔣中正總統於1950年代在臺灣之施政作為論文計11篇,主要以政治、軍事、外交三大面向探討之,除回顧蔣中正總統於其中之影響外,亦得以瞭解現代臺灣社會發展之來時路。
缺貨無法訂購
振興醫院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回顧下篇:各部科主任、醫師、技術人員
滿額折
本書有13位受訪人,包括振興醫院部科主任、醫師與技術人員,他們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更大部分述說他們在醫護、醫技上的學習過程、行醫經驗、醫病互動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重大醫療事件、創造醫療奇蹟等。相較於大型醫院,他們對振興醫院有深厚的歸屬感,因為多數的他們曾參與部科的設置、小兒麻痺患者的復健,也對振興的未來提出願景。目前臺灣尚未有私立醫院史的出版,這批珍貴的口述史料將有助於醫療史研究。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作者:皮國立; 魯萍; 張孫彪; 王珂; 劉士永; 王尊旺; 張田生; 陳光華; 游智勝; 吳國聖; 曾宣靜; 張亮亮; 李健祥  出版社: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出版日:2023/04/27 裝訂:精裝
針灸、三伏貼、清冠一號 那些差點被消失的傳統醫學 12篇專文,完整述說一段中醫存廢的歷史 一場廢除中醫的風暴,颳起時代的反動與不安 1928年,國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成立,大力推動衛生的現代性。根據該部組織法,設立「中央衛生委員會」,以之作為衛生決策的議決機關。當時擔任委員者,無一具有中醫背景,顯示傳統中醫在國家進行現代化時所面臨的危機。第1屆委員會於1929年2月23日在南京召開,會議上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理由,提出四項針對廢除中醫之提案,統稱為「廢除中醫案」,其目的在於採取漸進手段來限制中醫,最終達到完全消滅中醫的目標。 從中西論戰到中西合璧 回眸歷史,即將邁向95週年的「廢除中醫案」風波,訴說著中醫近代史的發展,可謂篳路藍縷、步步艱辛。從在醫藥界的「失語」,逐漸流失其本體知識,爾後峰迴路轉、搖身一變,到現今中醫藥已站上國際舞臺。我們可以在大醫院和小診所,看到中醫的身影;我們可以服用臺灣清冠一號來對抗對凶狠的新冠肺炎,不用擔憂西藥之不足,這些歷史發展豈是僥倖所能獲致?探索這段由低谷爬起的歷程,實為傳統中國文化與技術發展史上,少數能抗衡西方文化衝擊的實例,也是最能彰顯民國史多元「現代性」的史學論題。 醫療史的新解方 多數中醫藥從業者或醫史研究者,對該案都不陌生,但我們卻缺乏一本對該論題深入探究的學術專書。本書邀集兩岸學者共同撰稿,一同來關心近代中醫的發展,重新梳理中醫存廢與醫界論戰的故事,並拓展論述廣度,分析醫者和文獻、藥品與技術、民間手抄本等幾個重要論題,以豐富中國醫療史的整體研究。 中西醫學者 盛情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清華學院「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座教授、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孫茂峰 中國醫藥大學董事、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高尚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澤宏 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郭文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圖書館副館長 陳光偉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陳潮宗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麒方 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張永賢 德國漢堡大學醫學博士、中
缺貨無法訂購
航空城區域內有其豐富的歷史發展與產業變遷之風貌,本書透過數十位專家學者的研究,針對航空城範圍內的軍事文化、文物檔案、產業經濟、信仰文化、教育資產等內容進行細緻的梳理,以建構出航空城整體歷史文化的脈絡。
缺貨無法訂購
  • 1
  • 2
  • 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