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於2021年倡議「數位十年」(Digital Decade)願景,以「數位羅盤」(Digital Compass)模型,具體化展現「數位能力、安全永續基礎建設、企業數位轉型、數位化公共服務」等四個發展方向。積極推動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提升歐盟整體數位能力,加強歐盟公民、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競爭優勢,支持產業、中小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數位轉型,彌平數位科技研究與市場採用技術之間的差距,在強化歐盟韌性與數位主權的過程中,逐步達成歐盟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的雙重目標。隨著新冠疫情、物價通貨膨脹、氣候變遷加劇及全球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等情勢變遷因素,包含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的「雙軸轉型」策略,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兩項技術應用趨勢。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驅使全球重視「數位經濟、數位轉型、數位發展」等新興議題,各國政府及企業紛紛推出與數位經濟相關的倡議、發展目標與計畫。由於各國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具備差異性,因此對於諸多數位議題的思考方式也各有其側重之處,研析各國大型政策計畫的運作機制與執行情況,將有助於瞭解計畫執行思維,包括重點發展產業及具體優先發展項目等施政方針及方向。南韓政府於2020年推動「數位新政」,預期透過建置基礎建設、輔導企業導入數位技術等政策,達成引領產業進入數位經濟的終極目標。臺灣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智慧國家方案」及「臺灣2050淨零排放」等施政,規劃透過補助、輔導等措施,協助產業推動雙軸轉型策略,提升整體競爭力並克服相關社會問題。南韓政府擁有與臺灣相仿的產業競合環境,觀察相關計畫之規劃內容及執行經驗,應可獲取值得借鏡之處。臺灣的經濟發展環境,不容忽視外在地緣政治及氣候變遷等因素的影響,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ESG發展等情勢,更彰顯強化彈性適應風險「韌性」能力的重要性,疫情後的企業也更應該追求具彈性適應力的「韌性」以取代「效率」。韌性是「企業遭受重大中斷時,能夠回復原狀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認為「企業韌性」是「企業能夠盡量維護到重大衝擊前的營運水準的能力或者能維持繼續營運的能力」。英國標準組織BSI將組織韌性定義為「能夠預測、準備、應對、適應環境的持續變化,以及突發性的營運中斷,讓組織能繼續生存和繁榮發展的能力」。因此衡量「韌性企業」或「韌性供應鏈」的重點,不再是著重於回復中斷前的「恢復能力」,而是重視是否能夠隨著環境
美中角力逾三年,美國政府對新興技術與重點產業關鍵技術的管制力道日漸加強。2022年7月27日,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H.R.4346修正案《晶片與科學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限制獲得補助在美建廠的業者,10年內不得投資中國大陸半導體,想要保護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立意昭然若揭,雖然該項法案細節仍在研議中,但後續情勢的可能發展,已經仍引起各界的關注。美國於2022年8月,禁止NVIDIA與AMD的高階AI加速器晶片銷往中國大陸,意圖要精準狙擊中國大陸先進AI運算發展,想要透過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大陸取得特定高科技產業新興技術,目的是要維持美國的全球影響力與話語權。然而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產業,雖然因此明顯受到管制措施的衝擊,但是也反而促進對自主技術開發的急迫性。2021年的晶片缺貨潮,激發各國將半導體「產能」視為國家重要戰略物資,繼美中科技戰之後,美國、臺灣、韓國、日本、歐洲、中國等市場,皆以國家層級的規模,陸續啟動半導體軍備競賽。全球主要半導體供應商逐漸感受到地緣政治變化、供應鏈斷鏈不確定等因素所帶來的壓力,產業經營環境因為政經情勢的介入而日趨複雜難測。臺灣的晶圓代工產能、營收皆位居全球第一,各廠商除了積極規劃擴產之外,面對各國的在地化生產政策,業者的生產據點布局也成為關注焦點,分析各區域客戶的需求角度,或許更易瞭解半導產業版圖的變化樣貌。國際大廠為避免再度面臨晶片供應短鏈與斷鏈危機,包括蘋果、特斯拉、亞馬遜、阿里巴巴等業者,為了鞏固自家供應鏈的穩定性,紛紛朝向「自研設計晶片」的領域發展,其中,因為端點產品與雲產品的切入角度差異,很有可能在未來形成不同的發展走向與影響。繼台積電2020年耗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設廠之後,又再到日本熊本縣建造晶圓廠,而日本政府也提供補助並參與投資,更鼓勵日本企業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投資計畫,這項半導體布局規劃,是否能有效的讓失落三十年的日本半導體產業,脫離被邊緣化的魔咒。2022年全球IC設計產業產值2,016億美元,較去年成長18.5%,以網通、資料中心相關晶片銷售為主要的支撐力道。繼2022年Intel宣布併購以色列專業晶圓代工業者Tower Semiconductor後,南韓記憶體大廠SK Hynix也即將在2025年第一季,完成收購整併Intel的NAND Flash相
「假如按照麥克亞瑟的戰略計畫,把戰爭延伸到轟炸中國滿洲和封鎖中國海岸,那將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 戰爭的背後注定會有無數的政治故事,正是這些政治故事決定了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所有的作為!美國記者之父、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生涯最滿意之作,傳世經典紀念版===========================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近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此時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北韓只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顆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也許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次挑釁?隨後他們很快就做出決定,派遣美國軍隊及隨後組成的聯合國軍開赴南韓,以抵禦北韓的進攻。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三週之內結束,反而持續了三年之久。與後來的越戰不同的是,韓戰發生時,美國尚未進入資訊社會,電視新聞也剛剛出現。因此,儘管這場戰爭如此慘烈,卻從未觸及美國文化意識的深處。■韓戰的爆發眾說紛紜,卻成為決定東亞命運的戰爭!韓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爭議性的歷史課題。一些左翼的美國作家和學者認為韓戰是南韓總統李承晚與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兩個人「各懷鬼胎」蓄意挑釁北韓;比較中肯、客觀而可信的說法,是北韓的金日成發動韓戰。這是一場至今依然「不贏不輸」的戰爭,也是以聯合國的名義,美國領軍參與的唯一一場戰爭。這場因冷戰而開始的戰爭,即使今天冷戰已經結束三十年,南北韓、美國依然還在那個看不見的經緯度上相互敵視、對峙。以板門店為界的南北韓停戰線,至今還是劍拔弩張。北韓將它稱為「祖國解放戰爭」,南韓稱為「六二五事變」,中國稱為「抗美援朝戰爭」與「朝鮮內戰」,然而美國卻視之為「被遺忘的戰爭」――軍事歷史學家馬歇爾(S. L. A. Marshall)形容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更將它定義為「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改變東亞戰略格局,全方位多視角呈現政治家的謀算與野心!在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著墨甚多。哈伯斯坦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對於戰場情節的描寫逼
★ 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1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好評推薦!★ 《芝加哥論壇報》、《底特律新聞報》、《書單雜誌》好評推薦!★ 《華爾街日報》、《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圖書館雜誌》好評推薦!★ 美國亞馬遜5顆星好評推薦!★ 鮑威爾將軍名言:「台灣不是問題,而是一則成功的故事!」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因感染新冠病毒引發併發症於2021年10月病逝,享年84歲。鮑威爾將軍在素有罪惡淵藪之稱的紐約哈林區長大,父母是低收入的牙買加移民,求學生涯成績平凡的簡直不像個一代名將,勉強進入大學之後,加入預備軍官班;而當上軍官以後的第一次大任務,居然還把槍搞丟了。鮑威爾將軍口中的自己,沒有偉人的光環,卻能讓讀者體會到平凡人奮鬥成為不朽人物的傳奇。除了妙趣橫生的年少時光,鮑威爾還揭露了許多珍貴經歷:年輕時在越南叢林巡弋,在南韓目睹美軍軍紀敗壞;成為五角大廈幕僚之後,又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權謀運作。這些際遇,使他從一介武夫蛻變成歷任三任不同黨派總統的成熟政治家,雷根政府需要他來處理伊朗軍售的爛攤子,執政後期任命他任職成為美國首位非裔國家安全顧問;布希總統主政時期徵召他策動「沙漠風暴」,成為美國史上最年輕及首位非裔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柯林頓總統則請他重出江湖處理海地亂局……。鮑威爾將軍可說是美國夢的化身。在美國人對他們的領導人不再抱有幻想的時候,鮑威爾將軍對家庭、個人責任以及套用他自己的話說──美國的偉大及其所提供的機會、熱情觀點可以讓人激發希望,並為未來描繪了藍圖。本書是他多采多姿一生的記錄,是果決、忠實和成就的精采描繪;對國家和家庭的衷心熱愛、溫暖的幽默和軍人的直率為特色的回憶錄;是一個領袖在時代的挑戰中崛起的傳奇;更是一個完全引人入勝的敘述及有遠見的歷史。好評推薦:「好一個偉大的成功故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動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激勵人心,獨一無二的故事。鮑威爾憑著堅定的心,一路從紐約貧民區到統帥全世界最強大軍隊的旅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感人至深!任何對美國有情感的人都應該一讀。」──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