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治療經典,全球暢銷50年,心輔、諮商、醫療、社工等助人工作者必讀。★存在主義與人際心理治療大師亞隆與雷斯克醫師再度攜手合作,傳授團體治療畢生絕學,眾所期待。★第六版為最新版,內容經大幅更新,並特闢章節討論線上團體優缺點與執行技巧。團體心理治療標竿著作,助人者實務百寶箱自1940年代問世以來,團體治療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其有效性與個別治療相當,不論在心理健康、物質濫用障礙或生理疾病的處遇上,都是如此。但大多數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極度缺乏團體治療訓練,對其理論和運作機制也一無所悉。本書是為有志學習團體治療的專業人士而寫,其最重要的基本假設之一,是「此時此地」(here-and-now)的人際互動在有效的團體治療中至關重要。作者亞隆和雷斯克認為,案主來到治療室,尋求的不是對過往的洞察,而是對當下的改變與對未來的希望。真正有力的治療團體能提供一個舞台,讓案主自由地與他人互動,藉由幫助成員識別和理解他們互動中的問題,最終改變案主適應不良的模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心探索了團體治療11個療效因素的作用,並整合了團體治療實務之最新知識和智慧結晶。第六版引入新的臨床素材,大量採用實例帶出重要概念和原則,且為因應COVID-19疫情帶來的挑戰,特闢了線上團體的章節。不論是學生、受訓者、一線專業人員,以及督導者和教師們,皆能從本書獲益。這本書是真正的經典。鑑於愈來愈多國家的公衛系統接納團體心理治療,這個最新版本對臨床工作者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幫助,它也卓越地將研究結果和臨床智慧連接起來。本書支持了好幾代團體心理治療師,同時它也更新了團體的理論與實務議題。──伯納德‧史特勞斯(Bernhard Strauss),德國耶拿大學教授這個新版本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從亞隆和雷斯克傑出合作的智慧和專業中獲益。這個作品在無價的臨床見解和案例方面都保留了過去版本的優點,並且引入新素材來強化此版本。為了因應COVID-19疫情帶來的挑戰,他們增加了一個有關線上團體的章節。我期待與我的學生和同事分享這個彙整近期研究結果的新版,這是一個有價值的資源!──艾歴西斯‧D‧亞伯內西(Alexis D. Abernethy),福樂院心理學教授 亞隆和雷斯克的合作為這本書帶來了新的創意――這本書已經塑造了50年前它幫助催生的領域,這是其他書本無法做到的。他們在扎根於當今學術研究的狀況下,進一步既廣且詳
詩具有悠久和根深柢固的煉金術歷史,可在困難時刻帶來正面影響,成為安慰、引導的來源,有時甚至帶來超越。——雄恩.麥克尼夫(表達性藝術治療大師)——心理學在線性思考的限制下,文字的使用經常一成不變,連帶讓心靈療癒的工作失去了創造力與彈性。但從表達性藝術治療的觀點,跳脫線性框架,才能讓身心修復更進一步。本書的兩位作者──瑪戈.尼爾與莎莉.阿特金斯──同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代表人物,他們承襲了感知互動取向創始人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的觀點,提倡以詩意創作來突破僵固思維,並在書中以自身詩歌創作為例,實證寫詩帶來的自我修復效果。這是第一本探討表達性藝術工作中詩歌創作的書,呈現如何用詩歌來強化復原力,並整合不同藝術形式來提升生活品質。閱讀本書,你會發現寫詩有「遠離中心」的特質,讓人在專注於創作的當下轉移注意力,感受平靜。書中也借鑑德國詩人朵敏創造的「儘管如此……」概念──儘管苦難當前,透過寫詩,我們仍能看到生命的其他出口。全書闡述了表達性藝術的理論、方式與步驟,對於使用表達性藝術於治療或教育輔導的專業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引導指南。運用本書的實作方法,將喚醒、賦權並啟發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富創造性的詩意的能力,從此文字書寫不再是壓力,還帶來無盡的療癒力。好評推薦我們非常需要《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這本書,以及書中聚焦在治療、教育、健康、研究中的藝術,及其中引人入勝和具藝術性的語言。本書也提供並注入了重要的藝術,有助於治癒專業與學術界充斥著的語言與思維的苦惱。——雄恩.麥克尼夫,本書前言作者在瑪戈帶領的工作坊中,我重新喜歡上詩,翻轉了原本抱持——「我不會寫詩」、「寫詩太難」——的刻板印象。詩歌帶來新穎的意象,讓想像的翅膀輕盈飛翔,透過視角的轉換,在困頓中開啟重生力量,放慢呼吸、安靜傾聽、敏銳覺察、保持開放、遠離中心、享受驚喜、重新理解、學習成長……本書介紹詩歌與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的力量,溫柔的邀請讀者,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讓心中潛藏的詩句得以顯現,在藝術中擁抱,涵容喜悅悲傷,在愛中相互滋養。——王麗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北宋郭熙曾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由此可見,詩作為文字的載體,但又超乎語言;詩是凝煉的字句、象徵與隱喻的意象,富有寓意,也是圖像;而本書的作者以「詩」作為感知互動藝術的介入與結構,提供一系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