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針對笛卡兒《沉思錄》文本的回函,依據《沉思錄》的內容,一樣分為六個回應:首先,《沉思錄》的「沉思一」標題是「關於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伽森狄對於哲學史上有名的「笛卡兒的懷疑」(Cartesian doubt)只提出簡單的詰難。但是對於「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就不是這樣了;沉思二的標題是「關於人的心靈的本性,以及它是比物體更容易認識的」。唯物論的伽森狄對笛卡兒的反對主
●本書作者為法國人尊稱「社會學之父」的涂爾幹和「法國人類學之父」莫斯。●本書所探討的「集體表徵」概念,標誌出二十世紀法國社會學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不論何種分類體系,大體上都展現了幾個重要的特色:一、等級的觀念:分類中的群體之間具有確定的關係,且通常具有次序與秩序的意義。二、整體性:分類中的所有部分共同組成了單一的整體。三、知識性:分類體系就像是科學一般,具備全然的思辨目的(but tout spéculatif),其目標並非輔助行動,而是增進理解,使事物之間的關係變得明白易懂。因此,人們對事物的分類,就是對秩序的掌握與理解。而具體呈現出來的種種集體表徵,例如原始部落的圖騰與氏族,或者是當代社會所明定的各種法律規範,所反映的正是人們的知識。這些分類知識,除了作為個體行動的準則,更是整個社會所共享的世界觀,是社會秩序穩定的最基礎要素。
美國哲學家伯曼(Marshall Berman):《宣言》是「第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the first great modernist work of art) 。今天要如何解讀《宣言》?------------------------------------------------馬克思與恩格斯於1848年2月出版《宣言》,距今已超過了一個半世紀。《共產黨宣言》一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文獻及歷史文獻……同時也是一部理論作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陳述階級鬥爭的理念,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在此基礎上,《宣言》分析現代社會(或者稱之為「資產階級社會」或「布爾喬亞社會」)的特徵以及來龍去脈。就這一方面而言,《宣言》是一部分析現代性的作品,而它分析現代性主要是從階級的角度出發,資產階級乃現代社會及現代世界的創建者和主角。要理解現代社會(或現代性)必須理解資產階級;而要理解現代社會的未來則不僅要理解資產階級,也要理解無產階級。──摘自《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共產黨宣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