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
滿額折

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侯孝賢導演的新作教人讚嘆稱奇,經典舊作也歷久彌堅。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三位主編在《戲夢時光》裡,加強了對侯孝賢導演作品裡的聲音、顏色、視點、美術、美學歷史與剪接結構的探討,並重新檢視侯孝賢早期的城市喜劇電影,以擴大對於侯孝賢電影詩學或美學的了解。

全書總集10位國內外首屈一指的電影學者的專文專論,分成三個主要部份,探討他作品裡的城市面貌、歷史意識與美學情韻。

作者簡介

編著者

林文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英文系主任(教授西洋電影史、後現代電影、文化理論等課程)。電影論文與評論散見《當代》、《中外文學》、《影響》等期刊。譯有《傅敖斯》(光復)、《電影的社會實踐》(遠流)等。

沈曉茵:美國康乃爾大學戲劇系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專長包括西洋文學、戲劇與電影研究。著有侯孝賢、賴聲川、張毅、張艾嘉、法斯賓達電影論文多篇,散見於Cinemaya、《Fa電影欣賞》及《中外文學》等期刊。

李振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分校英國文學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文/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

1990年代中期,我們三位編者組成「電影鬥陣」,在《影響》雜誌共同評論電影。由於我們三位正好都是侯孝賢電影的喜好者與研究者,看到國內外對侯孝賢電影研究者眾,期刊論文篇章不少,但一直沒有研究專書,於是興起合編國內第一本侯孝賢電影研究論文集的念頭。經過年餘的努力,在2000年,《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被催生出來,由麥田出版社出版。書中所結集的論文,對於侯孝賢2000年之前的作品,就電影風格、形式與詩學等面向,做了深入的分析。該書出版後十分受到歡迎,三位編者在2010年到來前,已經起心動念,希望編輯第二本侯孝賢電影論文集。

只是,短短十年間,國內出版的市場丕變。以學術論文為主的專書,由於讀者大幅縮減,出版社興趣已不高,加以三位編者也分別忙於不同教研等事務,出版計畫遂未付之實行。然而,國內外對於侯孝賢電影研究的熱度並未稍減。僅就英文出版的專書而言,葉蓁(June Yip)於2004年發表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一書,由美國杜克大學出版,並獲得美國現代語言學會的獨立研究學者獎。該書在2011年由書林出版社翻譯出版,書名為《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2005年,葉月瑜(Emilie Yueh-yu Yeh)與Darrell William Davis(戴樂為)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台灣電影導演:金銀島)一書,其中也專章討論侯孝賢導演與他的電影作品。

同年美國知名電影學者大衛.鮑威爾(David Bordwell)在他由美國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Figures Traced in Light: On Cinematic Staging(光影描繪的人物:論電影走位)一書中,也有專章討論侯孝賢的電影風格。美國學者James Udden在2009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由獨立作者所撰寫的侯孝賢電影研究專書No Man an Island: 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該書也在2014年由大陸復旦大學翻譯出版,名為《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關於侯孝賢電影的中文專書出版,在2006年,朱天文將她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的電影劇本與相關文章結集,由大陸山東畫報社出版了《最好的時光》。該書在2009年改以繁體版由印刻出版社出版。2011年山東畫報社再出版了朱天文的電影評論集《紅氣球的旅行》。

2014年在文化部台灣光點計畫經費的支持下,歐洲與美加地區陸續舉辦侯孝賢回顧展。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教授Richard I. Suchenski配合北美大型的回顧展,編輯了第一本侯孝賢英文評論集,書名就是Hou Hsiao-hsien,由該校的Center for Moving Image Arts出版。另外,同樣在美國執教的華語電影學者Michael Berry(白睿文)集結對侯孝賢所做的一系列訪談,由印刻出版社出版了《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該書由朱天文協助校訂,並由賈樟柯作序,是十分完整的侯孝賢訪談錄。

其實,本書早在2013年,在國立中央大學中大出版中心的支持下,我們三位編者已經再度聚集,預備在年底出版。當時,編輯工作由林文淇主導,擬收錄的論文經聯繫後已經取得授權,一切幾乎已經準備就緒,僅差最後一哩路。孰料,就在論文進入編輯最後階段,林文淇於八月一日接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一時無暇再處理本書的編務,出版工作只能擱下,也錯過與中大出版社合作的契機。所幸,《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經國家電影中心審酌,得以納入2014年的電影研究出版計畫,讓這本籌劃二年的侯孝賢電影研究專書順利問世。

倘若前一本《戲戀人生》所收錄的論文,大多偏重侯孝賢電影詩學中的影像層面,全書整理出侯孝賢電影風格中的固定景深、遠鏡頭與長拍(static deep-focus long shot long take,也可說為complex staging in depth),分析這些風格的效力及意涵,那麼這一本《戲夢時光》,可說是加強了他的電影中的聲音、顏色、視點、美術、美學歷史與剪接結構的探討,同時也重新檢視侯孝賢新電影時期前的城市喜劇電影,以擴大對於侯孝賢電影詩學或美學的了解。

目次

前言

侯孝賢電影美學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 / 林文淇
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 / 張泠
《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 沈曉茵
幽冥《海上花》:表面美學與時間褶襉 / 張小虹
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論侯孝賢的《珈啡時光》與《紅氣球》之跨影像性 / 孫松榮

侯孝賢的歷史與都市電影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都市喜劇中的台北 / 林文淇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尼羅河女兒》與《千禧曼波》中的空間與性別 / 鄭美里
後現代、歷史電影與真實性:重探侯孝賢的《好男好女》 / 謝世宗
都市人:《珈琲時光》中的青春與都會經驗 / 葉蓁
東京女兒 / 葉月瑜

《最好的時光》,最好的侯孝賢
音樂夢:《最好的時光》的歌曲調度與歷史回訪 / 林文淇
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 / 李振亞
馳騁台北天空下的侯孝賢:細讀《最好的時光》的〈青春夢〉 / 沈曉茵

附錄
侯孝賢電影作品集
侯孝賢研究書目

書摘/試閱

侯孝賢電影美學

林文淇的〈「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嘗試將朱天文所說的「醚味」納入侯孝賢電影研究的範疇。林文淇將「醚味」翻成subtle complexity,亦借用鮑威爾的「整體形式詩學」(poetics of the overarching form)概念來對侯孝賢成長電影及歷史片的剪接進行具體分析。文章中更是提醒了《珈琲時光》對於聲音的經營:對台灣音樂家江文也的關注、對東京電車韻律的捕捉、一青窈堅強有力歌聲的釋放。也就是2000年之後這階段對侯孝賢電影聲音的注視,導引出張泠的〈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

張泠的文章專注《戲夢人生》中的聲音美學、凸顯片中多重聲音形式的呈現。張文開頭分析《悲情城市》中〈松花江上〉歌曲片段的聲音運用,強調侯孝賢電影中音影穿流的特色及其所能達成的特殊感知經驗。張文進而解析《戲夢人生》的旁白,深入九個李天祿「效力十足」的旁白敘述,顯現侯孝賢旁白運用的特殊。最後,張文選取多個片段──京戲《三岔口》、流行歌曲〈千萬不要忘記我〉、李天祿母親木屐、木擊棺木、稠密蟬聲──例證《戲夢人生》多次觀看的必要,說明影片的聲音美學是鼓勵一種需要反覆體驗和思考的視聽經驗,也就是提醒,侯孝賢電影「本來就應該多聽兩遍」的特質。

在《戲戀人生》,沈曉茵的〈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曾以《戲夢人生》分析侯孝賢是如何從「賀歲侯孝賢」,到「毒藥侯孝賢」,到「電影侯孝賢」。此次,〈《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沈曉茵以一種作者性的電影「歷史詩學」(historical poetics)的方法,將《南國再見,南國》裡的顏色、音樂、視點定位出來,將侯孝賢電影裡處理「交通」、「女人」、「家」的脈絡描繪出來。沈曉茵觀察,《南國再見,南國》放鬆了侯孝賢電影過去景深構圖,嘗試一種淺景反射構圖(complex staging on a reflective surface);如此,侯孝賢掙脫了過去懷舊及審思歷史的深沉感,傳達了一種立即、當下感,有效地呈現一個新舊交替、隱隱悸動的世紀末台灣。

張小虹的〈幽冥《海上花》:表面美學與時間褶襉〉跳脫大家較為熟悉的電影風格、美學認知,將《海上花》的美術設計,尤其是服裝,放入一個「時代錯亂」的脈絡裡。她將《海上花》的古裝看成時裝、時尚,以戀物式的情懷開展《海上花》所輻射出,歷史與文化想像中的「鬼魅空間」。張文從李嘉欣戲服上的蕾絲荷葉邊切入,搭連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將電影研究裡的服裝討論注入「陰性迷魅」,拓展出某種幽冥空間。雖說張文篇幅較少處理侯孝賢的《海上花》影片本身,但其所捕捉的一種幽靈鬼魅氣質、一種「重覆衝動、不斷回返、流連徘徊」的律動,影響不少學者後續對於侯孝賢的研究。

在〈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論侯孝賢的《珈琲時光》與《紅氣球》之跨影像性〉,孫松榮透過高達及溫德斯,藉由這法、德兩位導演對佛列茲.朗、尼古拉斯.雷及小津的依戀,描寫出「複訪電影」的範式。孫文進而轉入侯孝賢電影,以《好男好女》表徵作品裡的幽靈形體及效應。繼之,孫松榮花了相當篇幅進入《珈琲時光》及《紅氣球》,印證兩部電影為體現當代性意涵的重訪之作,闡明「複訪電影」匯聚、交錯歷史與當代、不在與在場、遺跡與重構的特質。孫文並點示,《珈琲時光》及《紅氣球》可說是「複訪電影」中高層次作品。「複訪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別的可能、作為一種研讀侯孝賢電影的概念,在林文淇、沈曉茵及李振亞對《最好的時光》的探究中得到了測試。

侯孝賢電影中的都市與歷史

早在1980年代,就有論者指出侯孝賢作品的隱性文本是台灣現代化過程所衍生的種種現象,故事的背景往往是大都市裡疏離冷漠的人際關係,受物慾牽引對前途茫然的年輕人則是他電影中的常客,與之相對的鄉村,則維持緊密的鄉里情誼、家庭倫理,自然的山水也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只不過這種二元對立過度簡化侯孝賢作品中的地景呈現,難以為今天的評論者所接受。林文淇的文章就嘗試分析前新電影時期侯孝賢與陳坤厚的幾部作品,讓我們看到在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民間社會力逐漸累積,草莽未脫的青年侯孝賢片中的台北同時兼含城市和鄉村的特質,兩者並不對立互斥。他指出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都市/鄉村並不是一種本質論的關係,而是一種社會歷史產物,會隨著時代演變而變遷。林文淇稱這個台北為鄉村都市,發生在其中的故事全都是都市中產階級的故事,但是包裹片中人物的都市地景,卻帶著明顯前現代的氣息。這與1990年代侯孝賢電影中的台北有著明顯差異。

鄭美里的文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尼羅河女兒》與《千禧曼波》中的空間與性別〉,對比《尼羅河女兒》以及《千禧曼波》,帶領讀者看到侯孝賢電影中的台北形象尚未轉為疏離、幽暗、冷漠之前的樣態。這中間關鍵的影片是《尼羅河女兒》。1990年代的台北已經是全球代工產業鏈的一環,受美日文化的全面滲透。侯孝賢都市電影的主要人物類型在本片中都已經初具雛形,但是在畫面的呈現上,台北還是一個個人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動的所在,大量的戶外鏡頭,色調明亮,影像的呈現依舊接近其新電影時期的風格。葉蓁也敏銳地注意到侯孝賢不斷演化的都市形象,她的〈都市人:《珈琲時光》中的青春與都會經驗〉就以《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裡的台北形象對比《珈琲時光》裡的東京街頭。她指出,世紀之交的侯孝賢作品中,台北是一貫的幽閉、陰暗、斷裂與破碎。但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後,《珈琲時光》裡的東京,都市又轉變成明亮可親,人物在街頭走動是如此自在自信,都市裡依舊可以找到知心伴侶,為彼此提供人性的溫暖。

侯孝賢在新電影時期以個人憶往電影著稱,儘管這些個人憶往電影不是嚴格定義下的歷史電影,但是他描繪時代圖像的企圖已經很明顯,這些時代圖像往往以尋常人物的個人遭遇為故事主軸,不但為時代造像,也呈現出歷史多重詮釋的可能性。到了1980年代後期,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中直接嘗試歷史主題,這部影片與之後的《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合稱為「台灣三部曲」。《悲情城市》由於題材具爭議性,並且贏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獲得各方矚目,接下來的《戲夢人生》由於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參與演出,同時影片形式大膽創新,也受到許多關注,相較之下,三部曲收官之作的《好男好女》,其討論文章就少了一些。謝世宗的〈後現代、歷史電影與真實性:重探侯孝賢的《好男好女》〉彌補了這個不足。謝文將《好男好女》放回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時代脈絡。當時《悲情城市》在國際間廣受好評,但在國內卻遭受許多關懷228事件是否得到正確詮釋的批評者的攻擊。然而,有許多學院內的電影學者持不同看法,指出本片呈現出歷史的多義性,正是其做為歷史電影的價值。謝文勾勒出這個脈絡之後,對《好男好女》的敘事進行分析,主要援引的理論為法國學者簡奈特的敘事層次概念。在謝世宗的閱讀裡,1940年代的鍾浩東、蔣碧玉,以及1990年代的梁靜、阿威,成為兩條相互辯證的敘事線,今昔不但在敘事上相互滲透,甚至於相互對比、相互評論。《好男好女》將前世代的理想性,與迷失於物慾之流的現世代相互對比,讓謝世宗認定侯孝賢歷史電影的終極關懷一直是現世當代。

葉月瑜的〈東京女兒〉提供了對《珈琲時光》一個有趣的解讀:《珈琲時光》是一部具有高度自我指涉性的後現代文本。侯孝賢透過本片向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葉月瑜獨具慧眼指出,《珈琲時光》所互文指涉的小津作品,乃是他最黑暗、最悲劇的《東京暮色》。但是侯孝賢翻轉該片中悲劇的女性角色,塑造出《珈琲時光》裡自信獨立的陽子。而《珈琲時光》裡的重要人物江文也(儘管他是被追尋的歷史人物),又成為藝術家侯孝賢自己本身的互涉文本。兩位華人藝術家都在日本的藝能史上留下足跡,成為日華歷史多樣多重面貌的見證者。葉文再一次讓我們看到歷史圖像裡的幽微之光、蜿蜒小徑,電影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電影互為表裡,既豐富了電影,也豐富了歷史。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

本單元是我們三位編者在2013年心血來潮的研究嘗試。當時,有感於《最好的時光》的特殊電影美學複雜迷人,決定分進合擊,採取不同的評論觀點來分析同一部電影。於是三人將《最好的時光》的〈戀愛夢〉、〈自由夢〉與〈青春夢〉分別作為論述的重點文本,加以撰文解析,並於《電影欣賞學刊》發表。本書的《最好的時光》單元,等於是三位編者對侯孝賢電影的複訪,去閱讀與論述《最好的時光》對台灣、對電影以及對侯孝賢自我作品中各式「老靈魂」的呈現。

林文淇以〈戀愛夢〉強調侯孝賢這階段音樂運用的複雜及創新。他的〈音樂夢:《最好的時光》的歌曲場面調度與歷史回訪〉提出「歌曲調度」的概念,並指出本片的歌曲既是建立劇情氛圍與標誌劇情年代的「配樂」,也是推動劇情的「敘事」,還可以是透過音樂旋律或歌詞來串連各種歷史的「連結」。他認為歌曲是片中最重要的醚味元素,不應只以配樂來定義侯孝賢在本片中對於歌曲的運用,而是要以「歌曲調度」的觀點來分析本片如何帶出台灣的殖民與後殖民史,與侯孝賢在電影聲音美學方面的開創性。

李振亞聚焦〈自由夢〉的陰性空間,以影片中的閨房經驗轉注閨閣外的時代更變,注意片裡的音樂配置、默片形式所帶引出的悠閒觀看、回繞凝滯。他的〈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專注於影片的敘事詮釋與畫面分析。他指出女性空間的演變乃是現代化歷程的關鍵,侯孝賢的電影裡看似發生在藝妲間的兒女私情,其實是國家大事的寓言敘事。

沈曉茵從〈青春夢〉舒淇的身上看到陰性迷魅,從舒淇的創作身分歸結侯孝賢作品後階段的陰性驅/趨動,從影片當代都會女性及情慾生死的呈現經驗到了一種游移動態、回映複現,感知了一種侯氏「蒼涼」。她的〈馳騁台北天空下的侯孝賢:細讀《最好的時光》的〈青春夢〉〉討論侯孝賢透過本片對青春、都會及當代的省思。她從影片片頭的「點燈」切入,分析片中所呈現的都會青年,尤其是侯孝賢重用的舒淇,在片中女歌手的創作身分。

結語

侯孝賢導演的新作品教人讚嘆稱奇,經典電影也歷久彌堅,喜愛者可以看個百遍也不厭倦。因此自1980年代初至今約二十五年來的作品,國內有不少學者也都曾就不同面向加以研究,發表過重量級的論述。然而,或因文章內容與本書以電影文本分析為主的編輯方向不盡相符,所以未考慮納入,或因本書在2013年中已完成文章收錄作業,因此時間上來不及。為了彌補這些遺憾,我們也在書中選錄侯孝賢電影研究2000年以後的中、英、法三個語言地區的研究書目。這些書目當然並非是鉅細靡遺的完整列表,而是我們與幾位協助整理的學者,以有限的能力,盡可能為讀者所整理的參考書目。希望有助於啟發更多精采的侯孝賢電影研究。

侯孝賢最近一部尚在攝製中的武俠片《聶隱娘》讓影迷們已經引領期盼數年。自我們三位編輯起意編輯本書開始,便一直希望能夠趕上這部新作上映,至少納入訪談或是座談,讓《戲夢時光》這本論文集能夠更圓滿。不過,侯導慢工出細活,本片看來應該是2015年中才會如倚天劍出鞘般轟動電影江湖。我們三位編者與讀者們一起懷抱好奇與期待。也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讓讀者,更興趣盎然地重溫侯孝賢的每一部作品。

衷心感謝本書收錄文章的諸位作者授權文章刊登,孫松榮與曾炫淳二位協助整理書目,李行導演、左宏元老師與三三電影公司授權圖片,國家電影中心林盈志、陳煒智、徐明瀚、陳偉熙幾位同仁在出版上的協助,以及王昀燕細心的編輯和陳劭甄的協力。相信第三本侯孝賢電影論文集不會再要等到下一個十三年才出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