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滿額折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泰戈爾訪華以來,印中知識界最重要的對話、七位印度當代最富生命力學者?十四場專為中國而作「新講座」、王曉明、陳光興、王安憶、蔡翔等十一位學者主持?陳傳興、汪暉、戴錦華、張汝倫、羅永生、賀照田、何春蕤、陸興華等三十多名知識分子參與討論。中印對話是一個艱難的進程。這不僅是兩個大國的對話,也是兩種文明的對話。兩種歷史邏輯,兩個燦爛文明,兩個飽受帝國主義掠奪的古老文化大國如何找到相互契合的話題?本書作為中印對話中的滄海一粟,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某些啟示。 張頌仁,著名藝評人兼策展人,漢雅軒藝術總監,致力於推動前衛藝術;陳光興,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員會委員,是20多個國際文化研究雜誌或書系的編委或咨詢委員會委員;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其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社會思想以及策展實踐。 薩拉·馬哈拉吉,瑞典隆德大學馬爾默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及知識系教授,主要關注馬塞爾·杜尚、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理查德·漢密爾頓;帕沙·查特吉,印度「庶民學派」的代表人物;杜贊奇,歷史學家、漢學家;阿希斯·南迪,墨爾本後殖民研究所的傑出學者,他的研究集中於暴力心理學的政治、知識、烏托邦以及想像的文化、人類的潛力以及未來;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迪佩什·查卡拉巴提,《後殖民研究》雜誌的第一位編輯,也是《美國歷史評論》雜誌的編委會成員;霍米·巴巴,後殖民理論「三劍客」之一,他的寫作涉及後殖民研究、文化理論、文學與藝術批評等廣闊的領域。中印對話是一個艱難的進程。這不僅是兩個大國的對話,也是兩種文明的對話。兩種歷史邏輯,兩個燦爛文明,兩個飽受帝國主義掠奪的古老文化大國如何找到相互契合的話題?本書作為中印對話中的滄海一粟,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某些啟示。

作者簡介

張頌仁,著名藝評人兼策展人,漢雅軒藝術總監,致力于推動前衛藝術;陳光興,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員會委員,是20多個國際文化研究雜志或書系的編委或咨詢委員會委員;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其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社會思想以及策展實踐。
薩拉?馬哈拉吉,瑞典隆德大學馬爾默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及知識系教授,主要關注馬塞爾?杜尚、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理查德?漢密爾頓;帕沙?查特吉,印度“庶民學派”的代表人物;杜贊奇,歷史學家、漢學家;阿希斯?南迪,墨爾本后殖民研究所的杰出學者,他的研究集中于暴力心理學的政治、知識、烏托邦以及想像的文化、人類的潛力以及未來;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迪佩什? 查卡拉巴提,《后殖民研究》雜志的第一位編輯,也是《美國歷史評論》雜志的編委會成員;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三劍客”之一,他的寫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論、文學與藝術批評等廣闊的領域。

名人/編輯推薦

自泰戈爾訪華以來,印中知識界最重要的對話
? 七位印度當代最富生命力學者? 十四場專為中國而作“新講座”
? 王曉明、陳光興、王安憶、蔡翔等十一位學者主持?陳傳興、汪暉、戴錦華、張汝倫、羅永生、賀照田、何春蕤、陸興華等三十多名知識分子參與討論

序:進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計劃
陳光興

或許是因為過去 12年主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刊,與亞洲各地(特別是印度)的批判知識圈產生了工作關系,所以張頌仁與高士明兩位先生會找我一起組織 2010年 10至 12月于上海舉辦的“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的系列活動。由于理念相通,當然就義不容辭地參與了規劃工作,原來只是想從旁幫忙,沒想到后來越卷越深,“西天中土”成為進行式的計劃。至少過去兩三年在如影隨形地不斷轉化中改變了我自身歷練的軌跡。這篇序除了想要厘清當初投入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印中對話的思想背景與動力,也對讀者交代還在進行中的“西天中土”的一些想法。
十幾年前推動建立《亞際文化研究》學刊的動力,是在有限能力的范圍內去改變既有的知識狀況,在學術生產的層面上推動亞洲各地的互動與整合。那個時候我們來自亞洲各地十幾個地區 20余位的編輯委員,對客觀情勢進行分析所產生的共識是:總的來說,在整個 20世紀的歷史進程中,亞洲各地的知識圈都是把眼睛往歐美看,一個世紀下來,所有事物的基本參照體系都是歐美經驗為主。百年之中,這個逐步建立起來、極其穩固的知識結構,造成了學術思想上巨大的問題,不僅是分析視野的窄化,把歐美之外該參照的多元歷史經驗割除,更糟糕的是歐美的知識方式幾乎變成了惟一的典范。但是,歷史已經證明這套知識根本無法有效地理解、把握與解釋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如何透過亞洲不同次區域之間知識圈的互動,能夠彼此看到,進而能使得各地的歷史經驗成為彼此的參照點,多元轉化既有的參照坐標,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更具解釋力的知識方式。就是憑借著這個認識論的共識,我們一起走了 12年。
回頭來看,這條路沒有白走。雖然基本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上述的知識結構正處在被快速地松動當中。過去 12年世界情勢的變化,正在確立世界是在走向多元并存的時代:拉美地區政權左轉、東盟加三的形成、中國與印度的崛起、非洲經濟持續成長、奧巴馬取代布什政權、歐盟成員的繼續增加,等等。相較于 1980年代末期,東歐、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倒臺,美國強權一枝獨秀主宰世界的“全球化”感覺結構,過去 12年走向多元政治經濟區域的變化,仿佛意味著一元世界的結束。在思想上,原來已經確定、凝固的知識體系,及其所深信不疑的價值觀,正在快速的崩解當中,以歐美歷史經驗為基地形成的信心十足的解釋框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處于變動的時代,放慢腳步、重新找回世界各地根植于現代歷史經驗的思想資源,于是成為開創新的知識狀況難以跳過的路徑。12年很短,《亞際文化研究》還沒做出值得彰顯的知識方式,但是至少我們已經上路了,嘗試著走“亞洲作為方法”的知識路線。
在亞洲,乃至于其他的第三世界地區,既有主流的知識結構之長期以“歐美作為方法”,還是得歸咎于世界史的走向,在以歐美為中心向外旋轉的力道下,中國也好,印度也罷,都是以“超/趕”(超英趕美)的基本姿勢,學習歐美的事物(當然包括了它的價值觀),學術思想、知識生產于是被定位成國家民族現代化工程中的主要環節。姑且不要追究“超/趕”的知識方式中暗藏的陷阱,它是否混淆了規范性的目的與客觀的歷史解釋力,至少可以開始問的問題是,一個多世紀下來,現代化的工程到底把原有的這些所謂后發國家變成了什么長相?民主也好,科學也罷,在學習后的攪拌中,實踐出了什么新的模樣?換句話說,是不是該是停下腳步互相交換一些“超 /趕”的經驗,在歐美之外的地區之間,互相照照鏡子,發現自己從過去變到現在的長相的路徑?看清楚了,解釋到位了,才能繼續走下去,如果發現“超 /趕”的知識路線已經走到盡頭,就該是調整方向的時候了。

目次

回顧西天 張頌仁
序:進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計劃 陳光興
薩拉?馬哈拉吉
印度/ 亞洲/ 全球對現代性的追求以及雙年展機制
評 議
陳傳興:現代性與神圣性
邱志杰:失敗的歷史
吉比什?巴什:共同的語言
莫妮卡?納如拉:亂局中的秩序
問 答
視覺藝術及其他學科的知識生產
帕沙?查特吉
泰戈爾,中國和對民族主義的批評
評 議
汪暉:中國和其他世界之間
戴錦華:呼吁對中國的文化自覺的自覺
張汝倫:如果泰戈爾今天來華
問 答
國家標志及其表征
問 答
杜贊奇
可持續性與超越的危機:長時段的歷史觀點
評 議
陳宜中:如何看待中國國族主義
世俗主義在中國的歷史根源
問 答

書摘/試閱

泰戈爾,中國和對民族主義的批評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散文家、作曲家和畫家,在現代印度的知識和文化生活中是一個標桿性人物。他也許是對孟加拉的現代民族文學和藝術文化最有影響的人。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泰戈爾在歐洲和美國文學圈一度是風云人物。他對孟加拉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要比這持久得多,比如說,印度和孟加拉的國歌,都改編自泰戈爾譜寫創作的歌曲。
盡管泰戈爾為其祖國的現代民族文化的建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卻一直是民族主義一貫的批評者。在泰戈爾最早關于這個主題的作品中,他在歐洲產生民族主義的條件與印度那些條件的缺失之間作出了顯著的區分。泰戈爾說,印度不是一個民族,也無需成為一個民族。最主要的理由是,與存在種族、文化和感情同質性的歐洲不同,印度社會是異質性的。高度的多樣性使得民族政治統一體的機械安排不適用于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泰戈爾寫作了后來在美國和日本宣讀的關于民族主義的演講稿,他在文中反復說,歐洲民族代表一種“同質的種族”(homogeneous race)。另一方面,印度遭遇的最大困難,是它的“種族問題”(race problem),其社會為許多不同的“種族”開辟了一個場所,而現在的挑戰在于,尊重每個種族的獨特性,同時,尋求一種維持統一的方式。“在這個國度,不同的種族逐漸產生了親密的聯系。這個事實一直以來都是也將一直是我們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他說,印度已經嘗試“對種族進行調整,承認他們確實存在真正的差異,并尋求某種統一的基礎”。在1917 年進行的這些演講中,泰戈爾確信印度通往解放的道路不在于努力成為一個民族。“印度從來沒有過真正的民族主義的感情……我相信,反對‘國家遠高于人道主義理想’這樣的教育,我的同胞將贏得印度。”
在疲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殺戮和苦難的歐洲和美國,泰戈爾的言論并沒有找到同情的聽眾。有些出人意料,1924年訪問中國期間,他的言論遭到了激烈的反對。此間發生的爭論是有啟發性的,這不僅僅因為它是中印知識關系史上一個被遺忘的篇章,更因為這些爭論與我們今天的一些爭論具有令人驚奇的相關性。我希望在今天的演講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