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簡體書)
滿額折

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簡體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8728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榮鴻曾、吳淼鑫編的《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是為紀念著名學者、中國音樂學權威、教育家、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女士而編寫的。趙教授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暨作曲家趙元任先生和楊步偉醫生的長女,原籍江蘇常州,1922年4月20日出生於美國麻州劍橋,後隨父母輾轉于國內外多所城市,1938年全家再度赴美。趙教授在哈佛大學完成學業,獲得包括歐洲音樂史學士(1944)、歐洲音樂史碩士(1946)、中國音樂史博士(1960)等學位,隨後留校任教,直至1992年退休為榮休教授。2013年11月30日在美國麻州劍橋家中安詳逝世。
趙教授的一生既光輝燦爛而又頗具獨特性。她以雙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學的語言,把中國文化、音樂和藝術介紹給全世界。她繼承了中國老一輩學者治學和為人的態度,吸取了西方先進理論和方法,開啟了現代旅美中國學者的典範,為她的學生和後進的中美學人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與精神遺產。她那種跨國界、跨世紀的學者風範與傳統美德想必能像一縷清風,吹遍神州大地。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由榮鴻曾、吳淼鑫編的《在你溫厚的笑容中蕩漾(紀念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是為紀念著名學者、中國音樂學權威、教育家、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女士而編寫的。她以雙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學的語言,把中國文化、音樂和藝術介紹給全世界。

 

序言
我們敬愛的趙如蘭教授走了!著名學者、中國音樂學權威、教育家、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趙如蘭,於2013年11月30日在美國麻州劍橋家中安詳逝世,享年9l歲。從噩訊傳來,到2014年3月舉行追悼會,再到同年12月“中國演唱文學研究會”紀念趙教授的特刊發行,她好像也一步一步地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我們思念她的情懷卻越來越深,這本文集是我們對她思念之情付諸文字的表示。
趙如蘭教授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暨作曲家趙元任先生和楊步偉醫生的長女,原籍江蘇常州,1922年4月20日出生於美國麻州劍橋,適因當年趙元任先生在哈佛大學任教;她兩歲時因趙元任先生工作的關係在巴黎居住近一年,學會法語。1925年趙先生攜全家回國,受邀任教清華大學,到各地搜集方言資料,趙如蘭教授亦隨父母親在北京、長沙、昆明等中國城市短住。1938年全家再度赴美,趙元任先生先後在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作短期教學,1947年長期留任加州大學。趙如蘭教授則定居劍橋,在哈佛大學完成學業,包括歐洲音樂史學士(1944)、歐洲音樂史碩士(1946)、中國音樂史博士(1960)等學位。
趙如蘭教授自1947年開始在在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國語文,1962年在該校音樂系開講中國音樂課程,1974年躍升為跨音樂系及東亞系之終身教授,是哈佛大學最早獲此殊榮的幾位女性之一,更是首位華裔女教授。1992年退休為榮休教授,多年來培育了多位年輕音樂學和文學學者,也為無數漢學家啟蒙和打穩了漢語根基。
1945年趙如蘭教授和卞學鐄結婚。卞學鐄原籍天津,1919年出生於上海,清華大學畢業,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博士,隨後幾十年來留同系任教,研究成果顯著,影響深遠。1989年退休為榮休教授,2002年當選臺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逝世,享年90歲。
趙如蘭教授的成就廣為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肯定,包括1960年獲哈佛大學Carolyne Wilby博士論文獎,1968年獲美國音樂學會Otto Kinkeldey出版獎,1980年獲瑞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哈佛女校)研究院傑出校友獎,1990年被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被選為美國民族音樂學會榮譽會員,更獲中國大陸、臺灣及香港多間知名大學頒予榮譽教授或榮譽研究員的榮銜。1975年至1978年,她與丈夫卞學鐄教授同被哈佛大學邀請任職為大學宿舍“南舍院”(South House)的“舍監”(House Master),是哈佛大學四百年以來得此殊榮的首位非歐裔教授。
如蘭教授健在的家人有其三個胞妹:中國長沙的新那(Nova)、西雅圖的來思(Lensey)、麻省阿靈頓鎮的小中(Bella)。在華盛頓D.C.的女兒卞昭波《Santa)與其婿Michael Lent,及現居康州的外孫女,Jessica Lent。
卞趙兩位教授的追悼會在2014年3月30日下午哈佛大學卡博舍院(Cabot House前南舍院)大客廳舉行,一百多位親友學生從各地趕來參加。卞教授的侄兒卞昭濤擔任司儀,會上發言的有卞教授的同事杜耿紀(John Dugundji,麻省理工學院航行與太空航行學榮休教授)、趙教授的同事謝樂美(Kay Kaufman Shelemay,哈佛大學音樂學教授)、卞教授的學生阿特魯立(Satya Atluri,加州大學爾梵分校機械與航行工程教授)、趙教授的同事康特(Allen Counter,哈佛大學基金會董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趙教授的學生林萃青(密歇根大學音樂學教授),卞教授的侄子卞昭平及趙教授的外甥媳郭北平。隨後是音樂節目:榮鴻曾演奏古琴曲《陽關三疊》;吳淼鑫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由余少華(二胡)、榮鴻曾(鋼琴)伴奏。最後,演奏梁雷為追悼會寫的一部新樂曲《戈壁雙音》,在波士頓交響樂團團員米基•卡茨(Mickey。Katz小提琴)和哈爾丹•馬丁森(Haldan Martinson大提琴)的演奏聲中,卞昭濤放出卞趙兩位元教授生平的幻燈片,使在座的人重溫和兩位教授在一起的日子。
趙如蘭教授的一生,是光輝燦爛而又具有獨特性的一生。在近一個世紀中,她經歷了在中國、美國和世界所發生的多種事件。她有青少年時代在中國生活的經歷,又有70多年來作為美籍華人在美國奮鬥的歷程。由於父母的關係,她一生中接觸過很多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名人。由於自身的努力,她又成為了一名世界級的音樂學者。她以雙重的文化背景,用西方科學的語言,把中國文化、音樂和藝術介紹給全世界。她又結合了中國和美國傳統和文化上的優點,創建出一個嶄新而獨特的學術風格與為人處事的態度。回顧趙教授的一生,她不只是一個傑出的學者和教育家,更是一個熱心待人、慷慨大方、有豐富生活情趣的人。她繼承了中國老一輩學者治學和為人的態度,並開啟了現代旅美中國學者的典範,為她的學生和後進的中美學人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與精神遺產。
我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把趙如蘭教授介紹給中國的讀者。雖然文字不能完全表達內心情懷,但是至少能讓我們說出一些心裏話聊解思念之情。希望能讓那些沒有機會認識趙教授的讀者們分享我們的一點情懷。也希望文章所表達的心意和感情能讓讀者們更深地認識她。趙教授有光輝燦爛的學術成就,但是這本書裏很多文章描述的是她更寶貴的一面:她所特有的人品、性格、言行和日常待人接物的熱誠。在中國面臨巨變的新時代,這些即將消失的中國和跨國的傳統美德,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反思、學習的。陸惠風賀趙教授80歲生日詩中的一句話正可以表達我們想在這本書裏所傳遞的資訊:
許我在你長春的微笑裏
掬一杯消失中的舊式的溫厚
這本文集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她和她親人所寫,包括她的自傳、女兒和3位親妹妹的回憶。第二部分簡單地介紹趙教授的學術成就,複印她的兩篇短文,她得獎巨著《宋代音樂資料及其詮釋》的讀書評論,以及詳列她所有的學術著作,包括有待出版的手稿。第三部分是12位元她的摯友和學生對她的懷念。全書包括100多張照片,使讀者們能看到趙教授生前的風采。
本集的出版得到許多朋友的合作和幫助,謹在此致謝。其中包括趙教授的親友、學生和同行們奉獻文章,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洛秦先生的全力支持,責任編輯王賽女士的策劃和處理各項細節,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卞趙如蘭教授特藏”供給多張珍貴圖片,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劉麗芝和“特藏”助理黃海茵尋找和掃描圖片。黃家林、余少華、林萃青、張海惠和陸惠風在從籌備到完成的不同時期作不同程度的協助。尤其感激趙教授女兒卞昭波給予指導和建議。
最後,我們由衷感謝在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任教中國語言的吳靜媛博士給文章予精心的修改和校對。

榮鴻曾、吳淼鑫寫於2016年5月

目次

目錄

趙如蘭和她的家人
素描式的自傳
大姐和我:“Iris—Nova”
永遠的大姐
大姐二三事
我的母親
趙如蘭學術成就
趙如蘭教授教研成就簡介
京劇裏節奏的功用
從“花兒”的演唱談表演實況問題(重登)
中國音樂學的一面鏡子:讀趙如蘭《宋代音樂資料及其詮釋》
卞趙如蘭教授著述存錄
朋友學生懷念趙如蘭
我的恩師和知音:趙如蘭教授
卞太太:我所認識的趙如蘭教授
追憶吾師卞趙如蘭教授
花從淡處留香遠:追憶恩師趙如蘭教授
懷念趙如蘭教授
永恆的笑容:懷念卞趙如蘭先生
追念卞趙如蘭老師的風度
既遠又近:我和趙如蘭教授的樂緣
教我如何不想您:一段永難忘懷的劍橋日子
後現代“愚公”卞趙如蘭教授(重登)
“教我如何不想她”:懷念趙如蘭教授
我和如蘭的一番交誼

書摘/試閱

內容試閱
我和我的妹妹們常遇到一些對我們父母行蹤比我們更清楚的人。最令我難堪的一次是南京中學入學口試考官問起我父母,我報上父親的名字,他馬上另眼相待,但突然詭異地笑問:“你知道你父親這一刻在什麼地方嗎?”這可不簡單,數天前我忙著準備入學考試時父親剛剛出門,但他到什麼地方我不清楚,後來才知道報上有報導,只好低聲回答:“不知道。”考官轉過身大聲地對坐在他旁邊的同事說:“趙元任到惠州考察方言去了。”他也許借此向我和他的同事炫耀他消息靈通。不知是否因此我口試沒通過。
因常常搬家的緣故,也因我父母親付不起學費,我很少有機會正式學鋼琴,雖然很小的時候有父母的朋友自願教我,像清華的何林一夫人和上海的董王瑞嫻。董夫人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最早的中國畢業生之一,是我父母親的好朋友。她的孫兒榕森(Yung Shen)有個時期在哈佛音樂學系成了我的同事。但我的鋼琴課都不能長久。到了劍橋我終於在Longy音樂學院跟David Bacon正經學鋼琴。我那時一邊讀大學一邊在哈佛幫助教漢語,有點自己的錢可以用。
然而父親總想法子讓我們家裏有台鋼琴,只有逃難時在長沙和昆明沒有。我和新那很小就學會看五線譜,好玩地彈琴自娛。我彈得像點樣子後,便常和父親四手聯彈簡單的曲子。我們從小便也常一起唱歌,有時讓父親伴奏,更多的是他和我們分兩部或三部混聲清唱。舒伯特是父親最鍾愛的作曲家之一,但我們唱的大多是他自己譜的歌曲。他隨身帶著小本子,裏面都是要讓我們分部唱的歌;在家裏或在戶外沒事時,他便把筆記本拿出來和我們一起練唱。我記得有一次我們3個人到北京郵局等一份掛號信,坐在板凳上便看著筆記本上的歌譜唱了起來。當我兩位小妹妹來思和小中可參與後,父親便寫較複雜的歌曲讓我們練習。父親在美國漫長的高速公路開車時,也和我們唱歌消磨時間。回想起來,他對我們的音樂教育是很用心的,雖然看似玩玩而已。他很少對我們訓話,總婉轉地引導我們學新東西,譬如他會把新買的樂譜放在鋼琴上,讓我們自己學。我們彈錯了他會突然出現替我們改正,話總不多。
從1925年到1929年我們在清華校園的一些生活細節,我如今記憶猶新。我們在南院與梅貽琦和郝更生毗鄰的房子仍在,梅貽琦的子女是我們的玩伴,他後來成為清華校長。郝更生的專業是體育。
王國維也住在附近,我們看著他坐黃包車出入南院,便在他背後偷叫他“王小辮”,因為他民國時代還留著辮子,不肯和別人一樣把它剪掉。有一天我們聽到他竟然投湖了,母親被叫到湖邊搶救卻已來不及了。她回到家唏噓不已。60年後我在臺北講演,有位老先生會後問我“你是Iris-Nova嗎?”只有20世紀20年代在清華園認識我們兩姊妹的人才會這樣稱呼我們,因我和新那頑皮的時候,父母親就厲聲喝叫:“Iris-Nova!”鄰居聽慣了便把我們一起這樣稱呼。原來這80多歲的老先生是王國維的公子。
離南院不遠有條鐵路,我們很少注意到它,直到一個晚上鐵軌上載軍火的車廂著火爆炸,驚醒了我們,往窗外看時,只見整個天空通紅,第二天早上便目睹傷者被抬到校內的醫療室。
P11-1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