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滿額折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眾教育”36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扁舟蕩漾,雙側有槳。如若一槳無力,亦或是雙槳不齊心,即便扁舟志在滄海,終受一槳之困,劃地為圈,無緣滄海又徒受波瀾。眾字底下,雙人為基。如若一人缺失,亦或是雙人不齊心,即便頂端之人有志,終受一人之損,轟然倒地,立身且難又談何遠志。孩子的成長成才,缺少不了“家庭”與“學校”的任何一方。在教育的算式上:貌合神離、推諉塞責是減法,勠力同心、攜手並進是加法。因為,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
本書記錄了品質學校打造“眾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教育場景,書寫了師生之間、學校與家庭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教育歷程。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楊四耕,曾在小學、初中、高中任教十餘年,後求學于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現任職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攻學校教育哲學、學校整體課程規劃以及高效教學經驗的提煉,創立了“一頁紙教學法”,一批實驗學校因此而改變。

名人/編輯推薦

1. 本書圍繞“眾教育”的教育哲學,展現了如何聚集教師、家長、學生三方之力打造三人為“眾”實現共贏的“眾人文化”。
2. “眾教育”是將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以學校為主導,調動家庭、社會及個方面教育力量、教育元素共同參與實施的整體的、系統的教育。本書以教學案例、校園經歷等精彩故事為主要敘述主題,更有家長親自撰寫的生活片段來展示“眾教育”的優勢與特點。

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必須建構自己的教育哲學,並通過建構自己的教育哲學,激發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參與熱情,賦予學校的教育活動以特定的教育價值和願景意義,捍衛教育的本真,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
風雨兼程六十余載,盧灣中學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2011年,學校在沿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提煉優化了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發展策略,融合優秀的學校精神文化,努力構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集思廣益、審視辯析中,逐步形成了學校的教育哲學―― “眾教育”,在眾教育中培育生命智慧,凸顯學校辦學思想的張力。這些努力,讓我們的辦學思路越來越清晰,讓我們更加自覺地選擇學校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資源,同時也讓學校師生有了更強的文化歸屬感。
“眾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其所蘊含的課程觀是“整個世界都是教室”;教師觀是“在成就學生中成就自己”;學生觀是“學校使命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教育哲學的提出是學校走向特色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其主要內容為學校的使命、發展願景和育人目標。在“眾教育”的引領下,學校將使命定位為――以先進而富有特色的理念引領師生發展,在“眾教育”中培育生命智慧,將學校建設成以“眾教育”為文化品牌的優質領先的初中學校,讓學校成為一個“全員·全程”、“全息·全景”的教育生態園。其中,“眾教育”表述的是學校這個可讓所有師生在開放的時空中煥發活力的教育生態園,“生命智慧”表述的是發展主體在豐富而有活力的精神生活中生成的主動發展的自覺意識。這與青少年在初中階段正在形成自我意識、選擇理想自我的發展需要直接相關。學校的育人目標定位為:繼承“人文立魂,科學樹人”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為目的,培養“科學發展、人文見長、德智雙全、學創俱佳”的學生。在這一育人目標之下,盧灣中學培養的學生群體應具有以下鮮明的人格特質:身心和諧的健康品質、求善求美的人文素養、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學習創新的終身能力。
在我們看來,“眾教育”是一種恒遠綿長的教育思想,是學校特色辦學、內涵發展的方法論,是指導我們切實落實學校發展的辦學策略。

一、“眾教育”是一種恒遠綿長的教育理想
回溯古今中外教育史,在卷帙浩繁、蔚為大觀的歷史卷軸中,有一些思想不管年代如何的久遠,依然閃爍著理想和智慧的光芒,這些先哲的智慧啟引著我們,成為盧灣中學“眾教育”的智慧之源。
(一)“眾教育”思想的源頭:中國古代的“和合”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屬￿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德國思想家亞斯貝爾斯語),這個時代所產生的先秦諸子思想,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原典,是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就在這個不可思議的時代,“和合”思想突然橫空出世了。《周易》率先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貞”,也許當時誰都沒想到這一思想後來會成為閃耀千秋的中國哲學的葵花寶典,縱橫于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含攝於各個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中。在《周易》一書中,不論是天地絪緼有常生、陰陽和會以施化,剛柔相摩以成形,還是男女和合成夫婦、感應相通成變化等思想,都是保合太和的具體表現。萬物協調並濟相互作用,就能達到最高的和諧,稱之為“太和”。《周易》的“和合”論,從此奠定了中國哲學以和為貴,合而不分的特徵。“和合”看似柔弱依順,實則蘊藏著驚人的力量,具有無所不包的融合性和無所不至的滲透性,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世事練達的處世智慧。
“和”指的是異質因素的共處,譬如彈琴鼓瑟,如果只彈奏同一個音符,沒有其他和聲相配,終不能組成悅耳動聽的樂章。所以,“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合”強調的是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即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共生的最為理想的結構形式。《詩經》講“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好的羹湯需五味調和,味道才能恰到好處。西周時,貴族奴隸主子弟接受的“六藝”教育,“禮、樂、射、禦、書、數”,就是教育的“和羹”。在《論語·憲問》篇中,子路問孔子什麼是“成人”,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這是孔子對“人格完備的人”的理解,“像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孟公綽那樣的不貪心,卞莊子那樣的勇敢,冉求那樣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稱為完美的人了。”孔子沿襲了西周貴族“六藝”的內容,在對西周文化典籍整理的基礎上,創設了“六經”,使《詩》《書》《禮》《樂》《易》《春秋》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可以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五千年,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和合”的教育哲學。
“眾教育”從“和合”思想的精髓中汲取養分,提出教育是一個“和合”的系統工程,教育需要調和各方面力量和元素,使之形成育人的“系統合力”,兼容並包,共存並處,合作共贏。一個人的成長是各個階段所受教育、所處環境和身邊的人影響作用的結果,是方方面面的疊加和融合,不是割裂的系統和分散的系統。割裂的教育必然會導致不同教育力量的彼此消解,造成家校矛盾,以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不和諧,無法實現理想的育人效果。從這一點出發,我們認為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集眾人智慧、眾人之力、眾多才能完成的事。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教育力量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有機地融合。人的成長猶如一條流動的長河,只有不同的支流相互交匯、相互撞擊、相互融合,人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教育的問題,除了自身的問題外,更大的困擾來自於教育系統的外部,文化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等級觀念、社會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搶跑風氣、以及政府的政績觀等共同形成的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桎梏,與教育內部的改革形成或明或暗的衝突,在持久的博弈中消耗著教育改革者的改革熱情與動力。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改變教育現狀,需要教育內外系統達成共識,各盡其責,協同構建有助於形成鑲嵌、鏈接、互補、共生的教育生態環境。由此可見,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學校曲高和寡的獨奏。只有融合各方面要素,調動各方面積極參與,凝聚“眾教育”智慧,才能保障立德樹人的系統性、連貫性、有效性及可持續性。
(二) “眾教育” 的經驗借鑒:西方教育的睿智思想
西方史上,也有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學說,像燈塔一樣指引著西方教育的改革,他們的思想至今仍極具借鑒意義。
古希臘時代是西方教育理論的孕育期。古希臘三哲都是和諧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蘇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識和德行的關係,在他看來,“有思考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有思考能力的人,他們具備了智慧、正義、勇敢、節制等優秀品德。柏拉圖主張“和諧就是善”。柏拉圖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實際上包括了德,智,體三個方面。這完全是由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所決定的。按照柏拉圖的標準,只有這種和諧發展的人才能成為“理想國”中的統治人才。亞裡士多德繼承其老師柏拉圖的思想,將“和諧”與教育的效果真正的聯繫到了一起,提倡博雅教育,設立 “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古希臘的博雅教育,讓自由民的孩子學習三藝:文法、修辭、邏輯三個科目。後來的古羅馬人,沿襲古希臘的文化和教育傳統,又加上了四個科目:算數,幾何,音樂和天文,稱為四藝,目的在於培養一個知識淵博、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人。到了18至19世紀期間,有一批教育家不遺餘力地倡導全面、和諧的教育。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教育家盧梭,在其半小說、半論文體的《愛彌爾》中,明確倡導自然和自由的教育。在盧梭看來,只有經過如此多方面教育的愛彌爾,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19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發展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同時這種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和諧的。以上這些古老的西方和諧教育、全人教育思想,成為“眾教育”全息育人的萌發與濫觴。
饒有趣味的是,蘇格拉底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大街、集市、運動場、劇場都是他的“教室”,受教育的對象也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他運用獨具一格的“產婆術”教學法無拘無束地和人們交談,討論政治、宗教、哲學、戰爭、藝術、愛情、婚姻、家庭等等問題,引導受教者探求真理,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他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答錯了,他不會馬上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直到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更耐人尋味的是亞裡士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園,天氣溫暖時,亞裡士多德常常在室外、花園的林蔭大道上或柱廊下進行教學,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後人把亞裡士多德學派稱作為“逍遙學派”。我們不禁驚歎,這些做法和今天的“泛在學習理論”提出的“隨時隨地隨需的學”又是何其的相似,真可謂教育也是在周而復始中螺旋式上升的。到了十九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提出“學校即社會”,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在杜威看來,傳統教育將學校的重心放在兒童之外,放在教師、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他認為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文學等,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這些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培養與發展規律的思想,至今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眾教育”全景育人、全程育人等所遵循的原則。

二、“眾教育”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方法論
“眾教育”一詞,首先可以從字面上的意思及其寓意上去理解。從字面上來看,三“人”為眾,上面一個“人”是學生,左右兩個“人”分別為教師和家長;其次,“眾”字解釋為“許多人”,與“寡”相對,又表現為一種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聚合全社會的力量。大家同心協力來做教育,眾擎易舉、眾志成城,才能把教育做得眾妙畢備。有一句話說得好,“獨行快,眾行遠”。“眾行致遠”,貴在於“眾”。教育想要走得更遠,就必須秉持攜手共進、合作共贏的智慧和情懷,大家互相幫助、相互支持,才會走得更遠。相反如果單靠教育系統內部的力量來做教育,無異於孤掌難鳴、獨木難支。“眾教育”就學校教育自身而言,意指每一位學校成員都全程融入學校教育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實現豐富多彩的生命內容和全景教育生態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生命智慧的成長。從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包括家長、社會在內的所有教育主體都全程參與到終身教育的進程之中,並在此過程中促成所有的教育要素融入開放的文化生態,讓所有人的生命智慧得以培育。
2010年,上海市盧灣中學以“集眾人智慧,共謀學校發展”為指導思想,明確了《打造“眾人”文化,有效實現學校教育最大增值行動研究》的主導課題。以“人文精神”為核心,融合教師、家長、學生三方之力,打造三人為“眾”實現共贏的“眾人文化”。運用教師策略、學生策略、家長策略等三個策略,呼喚家長的參與熱情、聚合教師的職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努力實現三個願景:讓每一位學生學有特長,創造夢想;讓每一位教師教有個性,成就事業:讓每一位家長攜手同行,收穫成功。2011年,在“眾人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眾教育”。如今,“眾教育”的教育哲學不僅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育人的核心思想,是我們師生、家長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制訂了《在“眾教育”中培育生命智慧――盧灣中學五年發展規劃》,認真分析盧灣中學發展面對的新形勢、新任務。明確了“眾教育”內涵,自編《“眾教育”80條》。基於此,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條:

我們堅信,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
我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深奧的書;
我們堅信,同一把鑰匙開不了所有孩子的門。
我們堅信,生活是比學校更有說服力的教材;
我們堅信,最優秀的教師總是用一生去準備一堂課;
我們堅信,學校使命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我們堅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永遠的、最重要的學校;
我們堅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永遠的、不可替代的教師。

“眾教育”是將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以學校為主導,調動家庭、社會及各方面教育力量、教育元素共同參與實施的整體的、系統的教育。該系統通過德育活動、課程建設、師資培訓、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家長學校等途徑,致力於立德樹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及可持續發展。它的形態也呈現出“五全”的特徵:
一是全員,構建全員育人的“眾教育”格局,需要調動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自己共同參與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推動四位一體目標趨同、理念融通、過程協調、方法互補、資源共享、評價一致,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育人。眾教育作為學校的一種發展模式,它強調為了支持每個學生的成長,教育必須將教師和家長,以及學校、政府、企業、社區等的各方資源各方力量整合一體,共同參與,形成教育合力;它強調在眾教育生態下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成長,攜手共贏的新教育模式的構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家長和教師是共同支撐學生成長的關鍵力量。從教育主體來說,孩子一開始就像一張白紙,在他們人生藍圖上,握筆書寫的人是他們自己。從支撐學生成長的關鍵力量來說,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長是教育最關鍵的支撐因素。孩子一出生,他們的家庭環境就是他們的教育環境。因此家長的言行舉止,習慣愛好,性格品德,知識能力,就是孩子最初的學習模板。所以父母要做的事,就是首先做好自我教育,從而為孩子提供並維護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終身的,陪伴和引導需要家長始終貫穿在家庭教育裡。
二是全程,“眾教育”涵蓋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和終身教育的全過程。人生不只是一兩個階段,而是一個完整的歷程。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從學校教育的內容組成和時間跨度來看,它無疑是教育的主要部分。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來源主要是教師,是在學校課堂上獲得的,教師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每個教師承擔的任務除了教授知識,還有培養人的素質。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模範,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深遠影響。但是就教育時段和教育載體而言,學校教育僅僅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環節,更大的課堂在社會。學校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場所,需要有新的終身教育體系來彌補學校教育。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應該是“適應未來的社會”,而非單單是“學習成績”。如果學校教育只關注本學段本階段的教育特點,缺乏對孩子成長週期的整體性、持續性、貫穿性、系統性的認識和規劃,就容易造成教育導向的誤判,容易被急功近利的現實遮望眼。“眾教育”倡導的全程育人,是建立不同育人階段之間的系統關聯,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貫穿於每個人一生之時時、處處、事事。讓學生學會學習,並產生終身學習的最大驅動力。
三是全息,“眾教育”強調深度融合所有的教育要素,為學生創造多彩的生命內容,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豐富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知識以外的真、善、美等價值追求融入學習,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設和諧的教育條件和氛圍,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的協調的發展。從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通過調控教育中諸種教育要素的關係,改變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傳授輕能力、重課堂講授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使各方面的教育與學生的自身發展產生“諧振”效應,達到最佳狀態,讓個體生命的潛能能夠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突破學科間的壁壘,打破時空的邊界,開拓學生學習與研究問題的視野,將世界還原為一個整體,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堅忍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懂得如何尋找生活的樂趣,把握現在,擁抱未來,體驗美好的世界,使人的自身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統一。
四是全景,“眾教育”強調教育時空的充分開發和拓展,讓學生的學習獲得無邊界學習的時空環境支持。目前的學校教育以分科知識教學的形式呈現,導致了學生思維方式的片面。為了克服這些弊端,避免由此帶來的知識的貧乏,學校的無邊界課程將教育置身於社會、生活和自然,將凝固的書本知識“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社會自然的貫通,讓書本學習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有機地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超越學科的界限、時空的界限、學段的界限,開拓學生學習與研究的視野,幫助學生將世界還原為一個整體。在“眾教育”的視野中,學生的人格是在參與到群體交往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學生核心素養更是需要通過融入到群體活動中才能得到有效培育。“眾教育”提倡在學校課程建設、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等多種育人載體之中,實現不同育人載體、育人資源的系統整合,做到“全景育人”,真正讓孩子看得見自己的成長。
五是全心,教育需要全心全意沉浸其中,需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的師愛精神。做一名全心教師需要用心用愛心、細心、耐心、恒心、責任心、公平心來育己育人。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要把愛的陽光撒向每一個孩子,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個角落;教育無小事,事事關前程,細節左右成敗,教師要見微知著,細心地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每個孩子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與夢想,教師要有一顆忠於教育的恒心,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責任心;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這就必須要做到尊重差異,因才施教,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每一個不同的學生,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全心做教育,全心育人,是“眾教育”遵循的行為準則。

三、“眾教育”是學校發展的智慧與策略
學校的教育哲學是全校師生的教育理想,對學校的所有工作都有指導意義。如何將全校師生的教育理想切實落實到學校工作層面,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需要在操作層面上運用具體的策略與方法,這是教育哲學落地生根的關鍵一環。眾教育的本質,就是整個社會一起參與教育。“眾教育”的主要智慧與策略是:
一是“突破邊界”。在學生的成長的過程中,學校無疑充當著一個正規渠道和主體承載的角色,但這並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徑。學校教育必須改變遠離社會的封閉的教育體系,打破原有的單向片面的育人模式,突破家校邊界、校內外邊界,爭取更多的教育合力,形成“多向互動”“整體聯動”“縱橫交錯”的良性互動,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依靠、協調發展的格局,讓教育無處不在。它強調形成全員積極參與、教育時空得到充分開發和拓展的高效教育運行機制和教育形態。
二是“鑲嵌互補”。處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教育,在目標策略、功能定位、資源服務上取長補短,各自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互為他方創設條件、提供幫助。以“和合”的眼光優化組合模式,提高合作意識,自覺作為,自覺互補,發揮優勢,避免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力量互相掣肘、力量相互抵消,從而獲得三者相加大於三的疊加效果。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形成“眾教育”智慧,把教育功能鑲嵌在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環節,鑲嵌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
三是“無縫銜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不同層面、不同主體、不同領域的教育,共同遵循一個統一的“教育尺度”,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各學段、各層面從學生整體發展的角度,通盤考慮,統籌安排,避免“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讓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實現教育理念的無縫銜接、教育時空的無縫銜接、教育過程的無縫銜接、教育手段的無縫銜接等。
四是“融合共生”。以“融合”為導向和基礎,綜合各種教育利益主體的需求或訴求,強調內在需求的必然聯繫,凝聚各方教育力量,例如,教師教育力與家長教育力的融通、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通、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的融通等,產生只有“綜合”才能具備的聚能效應和教育活力。在交融共生中,推動“育人”功能實現效應最大化。
“眾教育”的育人體系,應是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育人系統。在全要素、全方位、全時空、全天候的育人過程中,凝聚全社會的力量,讓學生的成長變得更陽光更健康。“眾教育”的提出,給學校教育生態帶來一個顯著的變化,將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系統從意識、態度的層面,提升到了可操作的實踐層面。當我們以“眾教育”的眼光來發揮系統育人的功能時,教育的合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基於上述策略,我們在辦學實踐過程中,推進了以下行動:
1.推進學區一體化建設,優化教育共享。學校以盧灣教育學區一體化探索性實踐為契機,豐富和充實學區一體化建設的內涵,整合共享小區優質教育資源。學區實行理事會制度,理事會成員理事單位由學校的校長、書記、政府代表、教育專家代表、企業知名人士、社區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組成。學區以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的,以項目合作為載體,實行民主自治開放的管理模式,著力推進區域學校資源共享,為區域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努力形成“辦學理念趨同,學校特色彰顯,教育資源共享,課程教學貫通”的教育共同體。學區各校在綜合管理、課程與教學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研、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聯動發展,互助合作。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資源共享,如運動場、實驗室、圖書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學生活動中心、計算機教室、舞蹈房等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特色師資資源共享,如優秀科技教師、特色學科教師、體育藝術教師、外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加強交流,實行共享;文化教育活動資源共享,如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資源共享,擴大效應;教師專業發展資源的共享,如學區內聯合講座與培訓,聯合教研活動,聯合黨建活動等。學區還建立特色課程共建共享機制,學校間開發的特色拓展課程與校本教材資源實行共建共享,努力形成縱向銜接、橫向聯繫的學區特色課程體系。學區內實現特色人才共同培養,如科技、藝術、體育、創新特長學生,實行小初高學段銜接貫通培養,整合家校社區資源,探索特長學生培養規律,特色項目形成規律,特色品牌打造機制。
2.成立“幸福緣”家校合作坊,家校社區合力育人。學校作為黃浦區家校合作試點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呼喚家長參與的熱情,打造學生、教師、家長三人為“眾”,相互支撐、實現共贏的“眾人文化”,提升家校合作的融洽度。成立“幸福緣”家校合作坊,提供序列化的家長課程,通過家長沙龍、案例研討、專家講座、親子活動等給家長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學校在評估、診斷家庭教育和孩子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家長培訓課程模塊。模塊從家長方面入手有三要素: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家庭環境與氛圍、家長自身素質,從學生方面入手有六方面:習慣與規範、性格與心理、興趣與潛能、交往與信息、學習與思維、健身與鍛煉,共形成了18個緯度。課程開設專題講座、案例研討、家長沙龍、親子活動和個別診斷分析,聚焦了學生發展的策略和家庭教育實效的提高。學校每年招募家長志願者,形成校園安全保障、課程服務、社會資源提供、智囊講師團四大類家長志願者隊伍。充分挖掘家長資源,探索家長進課堂、家長進學校的家校互動新形式,每年評選出10位“卓識爸爸”和“卓識媽媽”。學校定期開展“六年級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校園,零距離感受孩子在校園的生活,感受新課改理念下的中學教育。邀請家長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八年級十四歲生日主題活動、九年級《家有考生》講座和畢業典禮,瞭解當今課改動態及學校教育相關舉措,更新觀念,從心理、生理、情感真正瞭解和理解孩子,做他們的良師益友,與他們一起成長。
3.探索無邊界課程改革,建立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學校突破學科邊界,實現學科“串門”、知識融通;突破學段邊界,探索“小初高-大學”一體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破時空邊界,開發微視頻移動學習平臺,讓學習無處不在;突破家校邊界,成立家長課程智囊團,讓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突破校內校外邊界,開發《走讀黃浦》和職業生涯體驗等課程,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學校利用上海中心城區豐富的人文歷史、經濟社會等資源,跨行業、跨領域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校外教育資源單元群,如: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單元群、歷史文化教育資源單元群、法制教育資源單元群、金融商學資源單元群等,帶領學生赴打浦街道、南京路“好八連”、家庭銀行、瑞金醫院研究所、八號橋創新園區等體驗職業特色、啟迪職業理想和自我規劃;走進盧高天文館、交大醫學院實驗室,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與黃浦區文化館聯合,帶領學生走讀黃浦,走近石庫門,瞭解黃浦的歷史和人物。
4.培養初中生的領導力,多元評價促全面成長。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自我發展的自覺性和對團隊發展的責任感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自控力、執行力、感召力、規劃力、創造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關心他人與社會,樹立責任感與使命感,擁有規則意識、團隊精神與組織協調能力。開展“幸福來敲門”主題活動,圍繞節慶篇、成長篇、特色篇和專題篇四大板塊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德育活動,使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多樣性、群體性、創新性的特點,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成長感”和“滿意度”。設立“盧灣星辰榜”,建立了一個評價對象全面、評價內容多元、評價作用互補的組合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每年的“六一”活動,學校專門設立了“星光大道”,讓所有上榜學生走一次紅毯,接受全校師生的掌聲和祝賀。設立“最美孝心榜”,樹立家庭道德模範。希望學生能在弘揚孝道的氛圍中,重視孝、嘗試孝、理解孝,成為一個“有孝心”的美麗學子,徵集孝心賬單開始,引導學生在家中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管理好學習和生活、說話注意禮貌等。設立“熱情志願榜”,樹立社會服務先鋒。通過志願服務項目,如“非親戶口感真情”敬老志願服務、“情滿陽光之家”與共建單位好八連的官兵慰問幫助弱勢群體活動、“彩虹計劃”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共建服務白血病、先心病兒童活動等,將“互助”“陪伴”“關愛”“合作”等社會服務意識傳遞給學生。
5.喚醒教師的專業尊嚴,把師德轉化為師能。學校重視師德教育,開展“百師百字師德宣言”“欣賞他人,悅納自我”“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喚醒教師職業內在的師道尊嚴,把師德轉化為教師個人內心的要求和行為自覺。2016年12月,盧灣中學代表上海入選教育部全國師德建設優秀案例,成為本市唯一入選的優秀案例。組建“眾慧園”德育工作智囊團,引導班主任形成“和諧育人、盡善盡美”的自覺意識。設立班主任節,評選智慧型班主任,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感和工作藝術性。注重全員育德,倡導“大拇指”教育,反對食指教育,關注學生點滴進步。開展“幸福來敲門”活動,用教師的“一度溫暖”給予學生“百分百愛心”。引導教師關注教育細節,提出“16個知曉”,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成長。學校倡導“哥本哈根精神”,強調團隊合作共享。學校重視教師隊伍梯隊建設,搭設“名師引領――同伴互助――自我發展”的三級培養階梯,打造“名師工作室”“無邊界思維坊”“青年教師創意沙龍”“1+3+N”工作室”“科學創智home”等多個新型教師研修組織,發展教師適應性專長,永葆研修活力。實施“晨星帶教”工程,從“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高度,鼓勵教師形成特色,努力向更高層次發展。
水水水,匯水為淼,唯浩淼之水能助航艨艟巨艦;人人人,合人為眾,唯合眾之力能助長莘莘學子。“眾教育”是你采一滴,我攫一顆,匯葉尖垂懸的一凝露珠成渠,帶它去看整片華麗濃郁的森林;“眾教育”是你劃一槳,我支一楫,推獨泊岸邊的一葉扁舟蕩漾,帶它去覽整泓煙波縹緲的湖水;“眾教育”是你壘一石,我抔一土,頂初露頭角的一方土丘成山,帶它去賞整幅眾山渺小的勝景。你我是誰?是“眾”字的基石,左一人,右一人,共托一人。你我是誰?是孩子的家庭,是孩子的學校。
教育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眾教育”的使命就是試圖去解決教育中存在的玄機和奧秘。每一個學生內心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在愛的指引下,往往能創造出奇跡;每個家長都是一個天然的教育家,沒有誰會比家長更愛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孩子成才;每個教師都是神奇的馬良畫筆,可以在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讓孩子成為最美好的自己。“眾教育”的意義不僅是立人,更是像魯迅所說的那樣――“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塑造了自己的未來、孩子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民族的未來”。

目次

目錄
前言 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
第一章 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曾經,我們是學生。那時的我們,期盼校園裡相遇時老師的笑容是甜甜的,期盼三尺講臺前投來目光是溫柔的,期盼苛責的話語落到頭上化成了綿綿的鼓勵,期盼學校裡的那位長者能如家人一般愛我。如今,我們是老師。角色轉換的那一刻,我們的學習才真正開始。學著去觀察,搗蛋背後可能有閃光的才能;學著去聆聽,啜泣聲中可能有千言萬語;學著去把我們曾經的每一份期待,變成每個學生的日常。學著去愛,愛每一個孩子。

第01條 每一個孩子心頭都有一把鎖
第02條 這個世界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
第03條 透過細節讀懂孩子這本深奧的書
第04條 教育是點燃孩子的一把火
第05條 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於愛護孩子
第06條 最成功的教育方法在燈火闌珊處

第二章 教育的智慧在於叩響心靈
每個人心下都有方寸土地。當我們遇見一個學生的時候,在他的那寸土地上,有鮮花,有雜草,也可能有荊棘。我們都曾辛勤耕耘,多栽鮮花,力鏟雜草,勇砍荊棘。奈何此起彼伏的雜草總是這般消磨精力,尖刺傷人的荊棘總是這般挫敗勇氣。路阻且長,但應初心不忘。多播種吧,在他們心裡埋下一顆顆美好的種子。待到鮮花遍開時,哪還有雜草與荊棘滋長的餘地!

第07條 總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教育活躍起來
第08條 教育過程中沒有“旁觀者”
第09條 眯起眼睛少挑剔孩子的缺點
第10條 尊重孩子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本
第11條 教育需要一根若隱若現的線牽引著
第12條 就事論事的效果最不明顯

第三章 教育是深情款款地對望
孩子們的心裡偷偷藏著一個個小確幸,每每想起,他們嘴角都會微微上揚。那是站在刺眼的聚光燈下,媽媽望來的一個眼神,如騎士般神勇,為他驅趕恐懼的猛獸;那是面對成長的困惑與挫敗,爸爸的一句關切,如一縷林間微風,吹散他心頭濃稠的陰鬱;那是收穫小進步時,爸媽為他一同慶賀,如一枚珍珠,鐫刻長存此時的喜悅……教育,是在孩子需要的每一個瞬間,你們剛好都在,用一個眼神,一場擁抱,一句鼓勵,一次談心陪伴左右。孩子在你心裡,也應在你眼裡;你的深情看在孩子眼裡,更會藏在孩子心裡,成為他們心裡的小確幸。

第13條 一張白紙上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
第14條 任何的忽視都是一種傷害
第15條 家庭教育盲區會讓孩子的未來一片黯淡
第16條 讓孩子與美好的一切站在一起
第17條 屏住呼吸凝視孩子的成長
第18條 陪伴是最長情的教育

第四章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
扁舟蕩漾,雙側有槳。如若一槳無力,亦或是雙槳不齊心,即便扁舟志在滄海,終受一槳之困,劃地為圈,無緣滄海又徒受波瀾。眾字底下,雙人為基。如若一人缺失,亦或是雙人不齊心,即便頂端之人有志,終受一人之損,轟然倒地,立身且難又談何遠志。孩子的成長成才,家庭與學校任何一方不可或缺。在教育的算式上,貌合神離、推諉塞責是減法;勠力同心、攜手並進是加法。

第19條 完美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同心協力
第20條 一次忽視,孩子就有可能走向深淵
第21條 有時候,教育是一個溫暖的眼神
第22條 超乎想像的教育有一致的目標和行動
第23條 教育不是給孩子一個避風港灣就可以
第24條 家庭環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第五章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教育
每個孩子都好比是一株花,終會綻放自己的絢爛。在她盛開之前,花期未知,其習性亦是未知,需要“養花人”用心去觀察調整。渴雨,就讓綿綿細雨去潤澤它;喜陽,就讓和煦暖陽照耀它。她若喜歡有蝴蝶繞舞,蜜蜂嗡鳴,那便給她交朋友的自由;她若喜歡獨自開放,就給她更多獨處的靜謐。若是她嬌弱,便搭起擋風遮雨的篷細細呵護;若是她頑強,就將她暴露於強風驟雨中磨礪得更強大。世上沒有兩朵完全一樣的花朵,也不存在完全一樣的孩子,更不能複製完全一樣的教育。用心、用愛、用智慧,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25條 比約法三章更管用的是你的榜樣
第26條 家庭是孩子最溫暖的宮殿
第27條 好家長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第28條 耐心地徵求孩子的意見是一種修養
第29條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閃亮的星
第30條 讚美是溫暖靈魂的力量

第六章 教育是找到溺愛與苛刻的中點
每個孩子都好比父母手裡的一握瑩瑩細沙。她潔白無瑕,擁有無限潛能;她吸聚能量,慢慢成長凝結成各異的模樣,在自己的人生舞臺大放異彩。若抓得太緊,細沙耐不住那四面而來的壓力,從指縫悄然滑落,沙沙墜落之聲夾雜嚶嚶啜泣;若放得太松,細沙抵不過風的肆虐雨的飄零,從攤開的掌心揚走,徒留傷悲的悔恨。父母捧著的力度如何掌握,在於溺愛與苛刻的中點。

第31條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的心
第32條 既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
第33條 讓每句話都化作愛的光芒
第34條 父母心中都有一座愛的天平
第35條 磕磕碰碰是孩子最珍貴的財富
第36條 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後記

書摘/試閱

我願意走進你的世界

我們班有一名叫小L的學生。
這個孩子在開學第一節課上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當時,我正在黑板上寫下初中學習要求,要求學生們一字一句抄在筆記本上,作為今後學習的規範。忽然,教室裡一陣騷動,我回頭一看,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眼裡噙著淚水,滿臉怒意,正高舉著凳子,作勢要砸向另一位男同學。第一節課就發生這種狀況,我心裡暗暗叫苦。趕忙上前制止,幸好那名胖胖的小男孩高舉凳子只是為了嚇唬別人,一陣規勸之後教室又恢復了平靜。但我由此記住了那個胖胖的小男孩兒的名字:小L。
課後,我通過詢問瞭解到小L生活在離異家庭。開學後,不知為何被同班同學知道了家裡的情況。上課時,另一名同學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你沒有爸爸。”這句話觸動了他心裡隱秘的底線,由此才不顧課堂紀律,出現了剛才的那一幕。瞭解到這一信息,我不禁思忖:這樣小的年紀,本該是無憂無慮的,而他卻承受了本不該承受的壓力和寂寞。沒有父親的關懷,還要忍受同伴的嘲笑,這對他而言是多麼不易。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給他更多的關注和關懷。
在之後的一個月裡,我為他做了很多。我把嘲笑過他的同學找來談話,斷絕了再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我在他的作文隨筆本上寫了滿滿的批註,鼓勵他多思考多動筆;在課堂上,我給他更多的回答機會,肯定他的回答肯定他的思維,以此樹立他在班級的地位。
我的父母也在我很小的時候離異了,從小學起,我就受到了班級裡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和嘲笑。所以我把我所缺失的關愛,我所希望老師能為我做的,都為他做到。我想,他一定能感到我對他的關懷對他的愛,並發奮讀書。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一開始的兩個禮拜,他確實能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上課認真聽講,我也一度認為我的“愛的教育”有了成效,不禁覺得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也覺得我作為教師的首個德育小故事譜寫了一曲美麗的樂章――我是個有本事的老師!
但,事情卻突然發生了轉變。
那是一節習題講評課,我在黑板前講解,學生自己訂正錯誤。這時,我看見他側過身子坐在座位上,對著旁邊的同學笑,手中還在轉動著筆,卷子上沒有任何訂正的痕跡。這已經是這一周以來第N次他不認真聽講了,實話說我心裡有點怒意,怒他不懂得我對他的關懷,怒他不知道珍惜老師的愛。
我走到他旁邊,用嚴厲地口吻讓他站起來,他一臉無所謂地慢吞吞起身。當我質問他為何上課要講話,他嘴裡嘟噥了一句髒話。
這句髒話很輕,但是我聽得很清楚。
一股怒火從心頭升起,直沖我的腦門。我狠狠地看了他一眼,批評他的話語已經到了喉嚨口,似乎只要嘴巴一張開就能噴薄而出。但理智提醒我:決不能發火。
壓著即將爆發的怒意,我努力用平靜的語氣提醒他:抓緊訂正,並轉身走回講臺。但那一刻,我心裡下了一個決定:不再對他額外關懷。
下課後回到辦公室,我的怒意稍稍褪去,靜下心來的我開始思考:如何保持教師的權威?如果處理學生當面與我發生衝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