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滿額折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定  價:NT$ 30000 元
優惠價:90270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97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出版簡介:
本叢書收錄當代兩岸三地一流臺灣史權威歷史學家: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共十五位名家著作精華出版,由卓克華教授任本叢書的總編輯。
蘭臺出版社以服務學術為出版宗旨,2016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初編)》、2018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兩套書自上市以來,深獲兩岸的學術界好評,因而再度懇請十五位兩岸名家,貢獻出版其在臺灣史研究上最經典的論文。這三次編著叢書的出書作者,都是臺灣史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目標,教授們窮其一身學術研究之力,落實在臺灣史方面的研究。期望本叢書的出版能夠開啟兩岸學子研究臺灣史更上一層樓,並為臺灣史研究創新的研究思潮。

作者簡介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尹章義教授
 社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財團法人福祿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兩岸關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中國文化大學民國106年退休教授,輔仁大學民國94年退休教授,東吳、臺大兼課。出版專書42種(含地方志16種)論文358篇(含英文54篇),屢獲佳評凡四百餘則。赫哲人,世居武昌小東門外營盤(駐防),六歲隨父母自海南島轉進來臺,住臺中水湳,空小肄業,四民國校、省二中、市一中畢業,輔仁大學學士,臺灣大學碩士,住臺北新店。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林滿紅教授
 專攻歷史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與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1990年之後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8-2010年間曾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2015年迄今擔任中央研究院與陽明醫學大學合開人文講座課程兼任教授,2021年轉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研究課題包括:近代中國或臺灣的口岸貿易與腹地變遷、晚清的鴉片觀與國內供應、十九世紀中國與世界的白銀牽繫、亞太商貿網絡與臺灣商人(1860─1961)、亞太歷史與條約:臺海,東海與南海等。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林翠鳳教授
 臺灣彰化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曾任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臺灣文學、民俗信仰等。著作:《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黃金川集》《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等專書。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宗教皈依科儀彙編》等十餘種。擔任《田中鎮志》《大里市史》《媽祖文化志》《登瀛書院簡史》等史志單元編纂。已發表期刊論文數百篇。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武之璋教授
 河南孟縣(現孟州市)人,1942年生,1949年七歲隨父母赴台,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經營紡織、營造業多年,從商期間自修經濟學,常發表財經論文,為當局重視,曾擔任台北市界貿易中心常務董事、行政院經濟改革委員會務顧問,多次參與台灣財經政策討論,後從商場退休,專心治學,範圍遍及中國近代史、台灣史及儒家學說,曾經出版《二二八真相解密》、《策馬入林》、《中庸研究》、《解剖民進黨》、《台灣光復日產接收研究》、《二二八真相與謊言》、《原來李敖騙了你》、《武之璋論史》、《外省人的故事》等書,近年致力兩岸和平統一,強力反對民進黨文化台獨,並組織「藍天行動聯盟」,從文化、思想各方面與民進黨展激烈戰鬥。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孟祥瀚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臺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區域史、臺灣原住民史、台灣方志學與台灣古文書研究等。主要關注議題在於清代與日治時期國家力量對於地方與族群發展的影響,如清末至日治初期,國家政策對於東台灣發展的形塑,清代封山禁令下番界政策對於中台灣東側番界開發的影響等。方志與古文書的研究,則是企圖透過在地生活的豐富紀錄,以思考與探討台灣基層社會運作的實際面貌。本書所收各篇,大致回應了上述的學思歷程。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洪健榮教授
 臺灣臺南市人,籍貫澎湖縣。省立臺南一中畢業,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清華大學歷史碩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曾任僑生大學先修班、臺師大歷史學系、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輔大歷史學系兼任教師、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現職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臺灣方志學、臺灣區域史、臺灣族群史,著有《龍渡滄海: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西學與儒學的交融:晚明士紳熊人霖《地緯》中的世界地理書寫》,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另曾主編《五股志》、《延平鄉志》、《新屋鄉志》、《續修五股鄉志》、《續修新竹縣志卷九.人物志》。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張崑振教授
 1970年生於台北木柵,成大建築系畢業,成大建築博士,現任北科大建築系副教授,兼文化部、台北市及地方政府文資委員。曾擔任北科大創意設計學士班創班主任2005-2008、北科大建築系主任2016-2019。專長為建築史與理論、傳統建築與風土、遺產與都市保存,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台灣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研究工作,主持六十餘件古蹟、聚落、文化景觀、產業遺產、遺址等類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計畫,近年也擔任古蹟修復設計及再利用策展工作。近年著有2020《再尋冷戰軌跡-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線文化資產價值研究》、2016《找尋曾經艱困的時代輪廓》、2015《傳家—新埔宗祠的故事》、2015《關渡宮—宮廟與文化景觀》等書。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張勝彥教授
 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先後任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招聘教授、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日本私立關西大學經濟學部外國人招聘教授、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院院長等教職。此外曾任臺灣歷史學會會長、內政部古蹟評鑑小組委員、臺中縣志總編纂、續修臺中縣志總編纂、續修臺北縣志總編纂等職。現為臺北大學兼任教授、續修新竹縣志總編纂。已出版之學術著作有《南投開拓史》、《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認識臺灣(歷史篇)》、《臺灣開發史》、《台中市史》、《臺灣史》等著作。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戚嘉林教授
 Dr. Chi Chia-lin,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1951年生於台灣(原籍湖北沔陽/仙桃),輔仁大學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台灣外事人員特考及格,任職駐外單位、退休后曾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並在世新大學授課。現為《祖國》雜誌發行人兼社長,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台灣史》《台灣二二八大揭秘》《李登輝兩岸政策十二年》《台灣史問與答》。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許世融教授
 雲林縣口湖鄉人,1966年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先後於嘉義農專、國空大、建國科大、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擔任兼任講師、助理教授;陸續進行過科技部諸多專題研究案。2011-2013年並參與京都大學經濟學部堀和生教授主持的「東アジア高度成長の史的研究ー連論から東アジア論へー」跨國研究計畫。主要學術專長:臺灣經濟史、社會史、族群史等。博士論文〈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曾獲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臺灣研究最佳博士論文獎。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連心豪教授
 福建省仙遊縣人,1954年3月生於安溪縣文廟廖厝館,旋移居泉州市區。廈門大學歷史學碩士,歷任廈門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連横文化研究院院長,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研究館員,中國海關博物館顧問。專攻中國近代海關史,兼治閩臺關係史、閩南民間信仰與譜牒學。著有《近代中國的走私與海關緝私》、《水客走水》、《中國海關與對外貿易》,主編《閩南民間信仰》、《福建連氏志》、《仙遊鳳阿阿頭連氏譜牒》等書。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葉乃齊教授
 1960年出生於嘉義。1982年自文化大學建築系畢業,1987-1989年曾就讀於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交通乙組,1989年曾於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兼任執教,1990-1993年服務於行政院文建會,從事古蹟保存業務。1993年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2002年7月獲台大城鄉所博士學位,曾擔任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及華梵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05年8月接任華梵大學建築學系主任、所長,於2008年1月卸任。曾參與王鴻楷教授主持之研究案有《澎湖天后宮之彩繪》等五案。及夏鑄九教授主持之研究案有《新竹縣三級古蹟新埔褒忠亭整修計畫》等七案。專業研究規劃案有近二十五本著作,個人代表著作有博士論文《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碩論《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及近百篇論文與著述。

13.《趙祐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趙祐志教授
 1968年,臺北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博士。現任新北高中教師兼任學務主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曾參與《沙鹿鎮志》、《梧棲鎮志》、《桃園市志》、《續修臺北縣志》、《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著有:《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日人在臺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續修臺北縣志》卷八文教志、〈躍上國際舞臺—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等近百篇論文。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賴志彰教授
 臺灣彰化人,逢甲建築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博士,長期參與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從最早的內政部到目前幾個市縣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深入研究霧峰林家的歷史與建築,研究臺灣地方民居(包括新北、桃園、苗栗、臺中縣、彰化、嘉義市等),碩博士論文攢研臺中市的都市歷史,研究過新莊迴龍樂生療養院、臺灣古地圖、佳冬蕭宅、彰化縣志的公共藝術與工藝篇等。目前服務於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担任副教授,指導超過180篇以上的碩士論文。

15.《闞正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闞正宗教授
 1961年出生於臺灣嘉義,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1985年起年從事新聞編採工作,進而主持佛教出版社、雜誌社。長年從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調查,二十餘年間完成有關佛寺、人物田野調查專著、合著十餘冊。1996年起先後出版《臺灣佛寺導遊》九冊、《臺灣佛教一百年》、《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臺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臺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臺灣觀音信仰的「本土」與「外來」》等學術著作。除臺灣佛教史研究之外,研究領域尚延伸至臺灣宗教、中、臺、日三邊佛教交涉、日本文化等研究領域。曾任法鼓佛教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第三輯》/龔鵬程推薦序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這套書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史研究。其性質與意義,可以我擬編的另一套書來做說明。
相對於大陸,臺灣學界個性勝於群性,好處是彰顯個人興趣、自由精神;缺點是不夠關注該學科的整體發展,很少人去寫年鑑、綜述、概括、該學科的資料彙編或大型學人論著總集。
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大陸各學科的研究發展狀況,對臺灣則不然。比如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都各有哪些學派、名家、主要著作,研究史又如何等等,個中人也常弄不清楚,僅熟悉自己身邊幾個學校、機構或團體而已。
本來名家最該做這種事,但誰也不願意做綜述、概括這等沒甚創見的勞動;編名家論集嘛,既抬舉了別人,又掛一漏萬得罪人,何必呢?
我在學生書局時,編過一些學科綜述,頗嘗甘苦。到大陸以後,也曾想在人文與社會學科中,每學科選二十位名家,做成論文集,以整體呈現臺灣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學術成果,遷延至今,終於未成。所以我看卓克華兄編成的這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特有會心、特深感慨。
正如他所說,現在許多學科都面臨大陸同行的參與,事實上也是巨大的壓力。大陸人數眾多,自成脈絡。臺灣如果併入其數量統計中去,當然立刻被淹沒了。他們在許多研究成果綜述中,被視野和資料所限,也常不會特別關注臺灣。因此我們自己的當代學術史梳理就特別重要、格外迫切。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學術史的建構。所選諸名家、各篇代表作,足以呈現臺灣史這個學科的具體內容與發展軌跡。
這些名家,與我同時代,其文章寫作之因緣和發表時之情境,讀來歷歷在目,尤深感慨。
因為「臺灣史」這個學科在臺灣頗有特殊性。
很多人說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故臺灣史尟有人問津;後來又如何如何以臺灣史、臺灣文學史為突破口,讓臺灣史研究變成了顯學。克華總序中提到有人說臺灣史從「鮮學變成顯學」,然後又受政治影響,成了險學,就是這個意思。
但其實,說早年打壓臺灣史,不是政治觀點影響下的說詞嗎?卷帙浩繁的《臺灣風物月刊》、《臺北文獻季刊》、《臺灣文獻季刊》、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等等是什麼?《臺灣文獻季刊》底下,十六種縣市文獻,總計就有四億多字,怎麼顯示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政府打壓了臺灣史的資料與研究?我就讀的淡江大學,就有臺灣史課程,圖書館也有專門臺灣史料室,我們大學生每年參加臺灣史蹟源流會的夏令營,更是十分熱門。我大學以後參與鄉土調查、縣誌編撰、族譜研究,所感受的暖心與熱情,實在不能跟批評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的說詞對應起來。
反之,對於高談本土性、愛臺灣、反殖民的朋友所揭櫫的臺灣史研究,我卻常看到壓迫和不寬容。所以,他們談臺灣文學時,我發現他們想建立的只是「我們的文學史」。我辦大學時,要申辦任何一個系所都千難萬難,得提前一兩年準備師資課程資料及方向計畫去送審;可是教育部長卻一紙公文下來,大開後門,讓各校趕快開辦臺灣史系所。我們辦客家研討會,客家委員會甚至會直接告訴我某教授觀點與他們不合,不能讓他上臺。同樣,教師在報端發表了他們不喜歡的言論,各機關也常來文關切……。這時,我才知道有一個幽靈,在監看著臺灣史研究群體。
說這些,是要提醒本叢刊的讀者:無論臺灣史有沒有被政治化,克華所選的這些名家,大抵都表現了政治泥沼中難得的學術品格,勤懇平實地在做研究。論文中匕鬯不驚,而實際上外邊風雨交加。史學名家之所以是名家,原因正要由此體會。
但也由於如此,故其論文多以資料梳理、史實考證見長。從目前的史學潮流來看,這不免有點「古意盎然」。他們這一輩人,對現時臺灣史研究新風氣的不滿或擔憂,例如跨學科、理論麾指史料、臺灣史不盡為史學系師生所從事之領域等等,其實就由於他們古意了。
古意,當然有過時的含義;但在臺灣,此語與老實、實在同意。用於臺灣史研究,更應做後者理解。實證性史學,在很多地方都顯得老舊,理論根基也已動搖,但在臺灣史這個研究典範還有待建立,假史料、亂解讀,政治干擾又無所不在的地方,卻還是基本功或學術底線。老一輩的名家論述,之所以常讀常新,仍值得後進取法,亦由於此,特予鄭重推薦。
龔鵬程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第三輯──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推薦序
臺灣,在許多大陸人看來是一個地域相對狹小、自然資源有限、物產不夠豐富、人口不夠眾多且孤懸於海外的一個島嶼之地。對於這座寶島的歷史文化、社會風貌、民間風俗以及人文地貌等方面的情況知之甚少。然而,當你靜下心來耐心地閱讀由臺灣蘭臺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已出版三編)之後,你一定會改變你對臺灣這個神奇島嶼的認知。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到目前為止,已經輯錄了近五十名研究臺灣史的專家近千萬字的有關臺灣史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大都以臺灣這塊獨特的地域空間為載體,以發生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社會變遷、宗教信仰、民間習俗、行政建制、地方史志、家族姓氏、外族入侵、殖民統治、風水習俗以及建築歷史等等為研究內容,幾乎囊括了臺灣的自然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尹章義的《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謎題》,林滿紅的《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林翠鳳教授的《臺灣傳統書院的興衰歷程》,武之璋先生的《從純史學的角度重新檢視二二八》,洪健榮的《明鄭治臺前後風水習俗在臺灣社會的傳佈》,張崑振的《清代臺灣地方誌所載官祀建築之時代意義》,張勝彥的《臺灣古名考》,戚嘉林的《荷人據台殖民真相及其本質之探討》,許世融的《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港口變化與商貿網絡》,連心豪的《日本據臺時期對中國的毒品禍害》,葉乃齊的《臺灣古蹟保存技術發展的一個梗概》,趙祐志的《日治時期臺灣的商工會與商業經營手法的革新(1895—1937)》,賴志彰的《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建築篇》,闞正宗的《清代治臺初期的佛教(1685-1717)——以《蓉洲詩文稿選集》、《東寧政事集》為中心……
上述各類具體的臺灣史研究,給讀者全面、深刻、細緻、準確地瞭解臺灣、認知臺灣、理解臺灣、並關注臺灣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法國年鑒學派」所說的「全面的歷史」資料和「完整的歷史」座標。這套叢書給世人描摹出一幅幅臺灣社會、文化、經濟、生態以及島民心態變遷的風俗畫。它們既是臺灣社會的編年史、也是臺灣的時代變遷史,還是臺灣社會風俗與政治文化的演變史。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在史學研究方法上借鑒了法國年鑒學派以及其他現代史學流派的諸多新的研究方法,給讀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使得史學研究能夠從更加廣闊、更加豐富的空間與視角上獲取歷史對人類的啟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的許多研究成果,印證了中國大陸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對史學研究價值的一種「詩意化」的論斷,章開沅先生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史學應當是一個沉思著的作者在追撫今夕、感慨人生時的心靈獨白。史學研究的學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能夠舒緩地展示每一個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流,還在於它達到一定境界時,能夠闡揚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並超越時代、維繫人類精神與不墮……」
閱讀《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能夠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任何一個有限的物理空間都能夠創造出無限的精神世界,只要這塊空間上的主人永遠懷揣著不斷創造的理想與激情。我記得一位名叫唐諾(謝材俊)的臺灣作家曾經說過,由於中國近代歷史的風雲際會,使得臺灣成為一個十分獨特的歷史位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是把一個大國的靈魂藏在臺灣這個小小的身體裡面……」,的確,近代以來的臺灣,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成就驚人。它誕生過許多一流的人文學者、一流的史學家、一流的詩人、一流的電影家、一流的科學家。它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臺灣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文化成就,離不開諸如《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裡的這些史學研究名家和臺灣蘭臺出版社這樣的文化機構以及一大批「睜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們持之以恆的辛勤耕耘和不畏艱辛的探索。是這些勇敢的探尋者在看得見的地域有限物理空間拓展並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浩瀚精神宇宙。
為此,我真誠地向廣大讀者推薦《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這套叢書。
王國華 2021年6月7日於北京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佛光大學教授卓克華編後記
我在〈二編後記〉中曾慨嘆道,編此《論集》有三難:邀稿難、交稿難、成書難。在《三編》成書過程中依然如此,甚且更加嚴重,意外狀況頻頻發生,先是新冠肺炎疫情耽誤了近一年,而若干作者交稿、校稿拖拖拉拉,也有作者電腦檔案錯亂的種種問題,也有作者三校不足,而四校,五校,每次校對又增補一些資料,大費周章,一再重新整理,諸如此類狀況,整個編輯作業延誤了近一年,不得已情商《四編》的作者,將其著作提前補入《三編》出版,承蒙這些作者的同意,才解決部分問題。
如今面對著《三編》的清樣,心中無限感慨,原計畫在我個人退休前將《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四輯編輯出版完成,而我將於今年(2021)七月底退休,才勉強出版了《三編》,看來又要耗費二年歲月才能出版《四編》,前後至少花了十年才能夠完成心願,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也只能自我安慰,至少我為臺灣史學界整理了乙套名家鉅作,留下一套經典。
卓克華 于三書樓2021.6.7

目次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導讀:為什麼要研究客家史?如何研究客家開發史? 5
第壹篇、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謎題 15
第貳篇、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37
第參篇、從民間信仰入手研究客家史 73
第肆篇、客家人與臺北新店的開發 105
第伍篇、汀、潮客入墾臺北泰山與明志書院爭奪史 121
第陸篇、潮州、汀州客家人與臺北五股的開發 161
第柒篇、台灣各地開發史與客家人 189
第捌篇、橫空出世的客家英雄曾中立與高屏「六堆」在林爽文之役中的貢獻 279
第玖篇、客家人組黨從政 355
第拾篇、附錄 365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經貿史的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回顧──作者序 4
第一篇 綜論
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 11
評介陳紹馨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53
評介赤嶺守著《琉球王國》 63
第二篇 清末時期
清末臺灣與中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 75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 109
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的史料價值 133
第三篇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 151
第四篇 中華民國時期
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介紹 193
索引 209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臺灣文學研究
陳肇興《陶村詩稿》之文學表現與詩史價值 7
田中蘭社百年史 — 一個區域文學史的史料建構實例 31
藍鼎元《東征集》的文學表現 95
戰後彰化傳統漢詩期刊探析 119
發民間真聲,揚臺灣正音 — 鄭坤五〈臺灣國風〉探析 137
臺灣傳統書院的興衰歷程 — 兼析草屯登瀛書院的世變因應 157
臺灣信仰研究
臺灣慚愧祖師神格論 179
臺灣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與傳播 195
林爽文事件案首王勳神化崇祀考 209
臺灣臨水夫人信仰的發展歷程探析 229
論關帝信仰的發展與扶鸞 247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序 5
壹、二二八論史:史學、史觀、口述歷史
從純史學的角度重新檢視二二八 9
從歷史方法學的角度檢視臺灣二二八歷史著作 11
二二八歷史資料分類、分析、研究 15
二二八與統計學 25
穢史一籮筐-二二八史料之考證與引用 29
用史學方法評二二八著作 35
蔣介石與二二八 37
混亂、矛盾的二二八史觀 57
從美國波士頓大屠殺談二二八 61
臺中慘案 65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 75
論官逼民反兼二二八發生的主要原因 81
二二八和平落幕可能性探討 85
二二八蔣介石責任平議兼評《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91
從史德的角度看二二八歷史的寫法 105
口述歷史與國家檔案 113
二二八研究的昨天與今天─以口述歷史為例 119
貳、日產接收系列
臺灣光復後日產接受糾紛研究 155
接收日產相關法令評議 163
接收日產傳說 181
日產處理公用拍賣贊成與反對之爭議 185
介紹《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 189
臺灣接收日產糾紛案例一:陳來成標購日產案 197
日產接收糾紛案例之二:市民潘道是請願案 203
參、臺灣史考察
兩蔣時代的思想自由 205
《自由中國》雜誌的起落及影響 207
雷震日記中有關胡適之死 217
李登輝接班、宋美齡奪權考 219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一、清代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 5
二、由「卑南天后宮置產碑記」論清末臺東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43
三、清代臺東成廣澳的拓墾與發展 57
四、日據初期東臺灣的部落改造:以成廣澳阿美族為例 93
五、日治時期東臺灣成廣澳的林野整理與土地調查 123
六、社會教化與地方控制:以日治時期東臺灣新港郡社會教化組織為例 157
七、日治時期花蓮地區客家移民的分布 185
八、藍張興庄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 221
九、清代臺中盆地東側阿拔溝沿岸番界的研究 257
十、軸線翻轉-由日治時期萬春宮七媽會看大墩街的變與不變 287
十一、國家體制下的民間團體--以一九三五年中部大地震為例 315
十二、林爽文、天地會與大里杙 337
十三、清季西大墩廖有富案與牡丹社事件的交錯 345
十四、2010年區域史研究的回顧 359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一、明鄭治臺前後風水習俗在臺灣社會的傳佈 7
二、風水習俗與清代臺灣區域開發的互動 53
三、清代臺灣文教發展與風水習俗的關聯 89
四、當「礦脈」遇上「龍脈」:清季北臺雞籠煤務史上的風水論述 137
五、十九世紀後期北臺淡水開港後西教傳佈與風水民俗的衝突 207
六、清代臺灣方志「風俗」門類的理論基礎及論述取向 227
七、大臺北地方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0-2013)——以地方志書與學位論文為中心 257
八、洪患對戰後臺北區域發展的影響(1945-1990s)——以五股鄉為例 291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自序/保存論述的形成—建築史家的實務踐行 4
一、清代臺灣地方志所載官祀建築之時代意義 11
二、清代官祀空間的祭祀關係及臺灣附祀空間特徵之探討 33
三、印尼婆羅浮屠石刻中所見原住民建築圖像探討 57
四、由清代官祀天后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 89
五、臺灣齋堂空間所屬觀音信仰特質的探討 115
六、找尋金門洋樓的南洋文化基因:以新加坡為例 135
七、基隆月眉山靈泉寺與福建鼓山湧泉寺的建築淵源 153
八、客家嘗會的真實性:由新埔林氏家廟的籌建歷程讀起 161
九、遷徙與定居:略論清代新埔潘庶賢家族住居空間變遷與意涵 183
十、在地的百年建築教育:記工業講習所木工科的成立 203
十一、跨世紀的轉變:1990年以來的臺灣建築史研究 225
十二、從關渡宮的遷徙看關渡隘口的地景變遷 241
十三、臺灣產業遺址保存價值探討:鐵道建築遺構真實性的追求 259
十四、建築遺產保存真實性議題的衍伸:臺灣博物館再利用的幾點觀察 293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一、臺灣古名考 5
二、鄭成功的家世及其少年之探討 19
三、臺灣清代地方志之研究─以康熙年間所編之臺灣府志為例 53
四、清代臺灣知縣制度之研究 71
五、清代臺灣廳制史之研究(一) 137
六、清代臺灣廳制史之研究(二) 159
七、清代臺灣廳制史之研究(三) 181
八、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 229
九、清代臺灣書院制度 271
十、臺灣近代教育的發展 307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荷人據台殖民真相及其本質之探討 5
鄭成功與清初臺灣國族認同內化之歷史意義 53
日據殖民在臺近代化建設本質及其影響 65
林茂生228之死的美日陰影vs.當下兩岸警惕? 77
國防科技跨越半個世紀 125
中國三十年經改沉思 145
中美建交、經改與臺灣 165
中蘇和解、臺灣與中國崛起 189
臺獨與藏獨 209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一、同化主義與日本治臺時期的關稅政策 7
二、1928 年中國的排日運動及其對臺、中貿易的影響 39
三、戰時體制下的兩岸貿易(1941-1945) 75
四、終戰前後的臺日貿易(1941-1961) 117
五、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港口變化與商貿網絡 159
六、日治時期「新」舊濁水溪間的族群分布與變遷(1901-1935):公文類纂、國勢調查、鄉貫調查資料試析 193
七、20 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調查的分析比較 241
八、日治時期臺中盆地東北角的客家土地開墾 285
九、日治初期臺南大新營地區的族群與寺廟 313
十、殖民政府的「第一客」─1897 年總督府初次客家調查與日治時期客家認識的關聯性 341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顏思齊登陸墾拓臺灣笨港鉤沉 5
鄭氏海上商業活動芻議 15
石原道博著《鄭成功》評介 23
施琅與清初開海設關通洋 35
再論施琅與清初開放海禁 47
吳英將軍史蹟二則 59
蚶江鹿港郊商個案研究 69
東山商貿口岸及其對臺通商貿易 89
日本據臺時期對中國的毒品禍害 99
三十年代臺灣海峽海上走私與海關緝私 111
七十年代以來臺灣海峽走私問題 129
菽莊花園與海關稅務司公館訟案始末 141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內地文化關係探析 153
《臺灣通史》早期版本考略 167
閩臺連氏源流續考 181
閩臺江都連氏源流 191
閩臺民間信仰蠡測 199
閩臺保生大帝信仰圈與慈濟祖宮祭祀圈的交叉重疊 209
曾厝垵民間信仰形態考察 217
漳浦藍氏與閩南民間信仰 225
灞頭龍鳳宮連海外 233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自序──台灣建築歷史散策 4
推薦序──徐 序 6
第一篇 保存滄桑
第一章、臺灣古蹟保存技術發展的一個梗概 11
第二章、澎湖二崁聚落保存 41
第二篇 建築物語
第三章、臺灣閩南建築的大木作架棟結構特色 69
第四章、臺灣傳統木工工具與操作技術於日本殖民時期之影響研究 87
第五章、臺灣日治時期民宅變化之意義—一個生活形態變遷的觀點 151
第六章、晚清臺灣口岸城市的海防礟臺與火礟 189
第七章、臺灣晚清到日治時期穀倉類型源流初探 213
第三篇 故園陳煙
第八章、臺灣私家園林之源流與變遷—從清朝到日據 243
第九章、潛園:詩文中的園林生活—清中葉臺灣文人園林的乍現 291
第十章、臺灣板橋林本源花園空間之詩情畫意與閩南傳統 303
第四篇 大地詩篇
第十一章、圖繪在地世界︰文化地景考掘對歷史空間規劃設計的意義-以馬祖北竿的文化空間田野調查為例 339

13.《趙祐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一、「順和棧」在橫濱(1864—1914) 5
二、甲午戰前李春生的「教戰」思想 21
三、連橫《臺灣通史》的史學思想之研究—以「國史」之體作臺灣漢族之史 55
四、日治時期臺灣的商工會與商業經營手法的革新(1895—1937)──以「拍賣」、「廣告」技術為例 69
五、草根崛起——日治時期臺北商工協會的發展 135
六、戰爭動員下的臺北商工會議所(1934—1944) 163
七、在臺日人菁英之家族觀與企業的繼承(1895—1945)──以126個繼承事例為例 199
八、地緣網絡與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的營運 243
九、地緣網絡與在臺日人企業的經營(1895—1945)──以近江商事等12個鄉土閥企業為例 267
十、日治時期日本政黨派閥與臺灣官營企業的運作─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例 317
十一、日人退職官員網路與臺灣商工界(1895—1945)──以519位退職官員為例 331
十二、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 371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4
歷史名園—霧峰林家萊園 7
近‧現代台灣史上的霧峰林家 59
一個日本海外殖民地的原鄉都市風格型塑過程——日據時期台中市的「京都」風格型塑 127
福佬客的帶狀村落:彰化八卦山山腳路民居的調查報告 157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建築篇 203
古地圖見證滄桑 227

15.《闞正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總序 卓克華 Ⅸ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龔鵬程 ⅩII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推薦序 王國華 ⅩⅤ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編後記 卓克華 Ⅹ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代序:跌宕起伏的臺灣佛教 5
壹、清代佛教歷史與信仰篇
1-1:清代治臺初期的佛教(1685-1717)——以《蓉洲詩文稿選集》、《東寧政事集》為中心 13
1-2:清代臺灣府、縣僧侶的活動 35
1-3:清代鳳山縣城的泗州觀音信仰 53
1-4:臺灣佛教寺志與佛教史——以《開元寺寺志》及宮廟志為例 69
貳、日本殖民佛教與兩岸交流篇
2-1:殖民初期日本佛教「從軍僧」來臺的隨軍布教 83
2-2:殖民初期日僧來臺轉赴福建的活動——以臨濟宗與真宗東本願寺派的「廈門事件」為例 107
2-3:殖民時期西本願寺派在宜蘭的布教 127
2-4:殖民時期兩岸華僧的交流——太虛來臺與儒生見聞記遊 145
2-5:殖民時期兩岸佛教交流舉隅 163
參、殖民到戰後宗派人物篇
3-1:新竹靈隱寺與無上法師 177
3-2:曹洞宗臺北別院與東和禪寺 197
3-3:真言宗弘法寺與臺北天后宮——《閱讀臺北天后宮》內容的商榷 233
3-4:百年前廣西籍茂峰法師臺港弘法記——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塵掩的歷史 247
肆、戰後佛教文化與實踐篇
4-1:戰後政局巨變下的佛教文化跨海——1950年代臺灣佛教的改革運動 271
4-2:七世章嘉呼圖克圖在臺行述(1949-1957) 303
4-3:1949年來臺陸僧的再移出—「太虛法系」在菲律賓的弘化 313
4-4:戰後臺灣佛教結社與淨土行人(1949-1987) 331
4-5:社區的愛情見證——從佛刊看戰後臺灣「佛化婚禮」的歷史演變 351
4-6:戰後臺灣的「反創價學會」運動 373
徵引書目 391

書摘/試閱

臺灣經貿史的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回顧─《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這本書收錄我8篇已出版著作,每項著作原出版資訊,註於各篇起始處。這些著作發表時間自1978年延伸至2006年。因為都已出版了一段時間,這次收入此書時,都經過修改。這8篇著作,就出版形式而言,有2篇論文、2篇研究回顧、2篇書評、2篇重要史料指南。就所涵蓋的時間而言,有從古史到臺灣當代歷史者3篇,置於本書綜論部分,另有分別集中談清末臺灣者3篇、談日治時期臺灣者1篇、談中華民國時期臺灣者1篇,本書分別將它們收入其所討論的時代單元。這8篇著作,如果要一言以概之,可說是:臺灣經貿史的一個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回顧。
對外貿易是臺灣歷史重要的一環。位於東亞之中的臺灣或中華民國,其1904至1990年之貿易依存度,與東亞之中的日本、大韓民國(南韓)、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起來,一直最高,其1980年之依存度尚高達95.5%。
有關臺灣的商貿歷史,較具通史性質者,有《臺灣省通志稿》與《臺灣省通志》,以及黃福才、薛化元等的相關著作。 這些著作大抵都就臺灣本地敘述其商貿歷史的發展,這本書如果要與這些著作提出區隔,那也許是在這本書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回顧的性質。
跨時地是指會將臺灣某一個時段的發展放在更長的時間或更廣闊的空間框架下討論其背景與影響。以本書第一篇綜論的〈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來說,將同樣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臺灣的草根商人較朝鮮的草根商人更有力量,推源於日本在臺灣的農業政策使從仰韶文明以來約七千年中國的小農經濟得以開展;這也影響:戰後臺灣,1981年的中小企業占企業數99%,占就業人數62%,占總產值41%;1985年,臺灣的出口總額有90%由其出口。
薛化元等所編《臺灣貿易史》綜述臺灣史前時期或南島語族時期對外或島內貿易的考古與歷史研究,很值得參考。有關17世紀以前的漢人在臺貿易,連雅堂所著《臺灣通史》曾載及:「當宋之時,漢人已至北港貿易」。 清乾隆年間臺灣海防同知朱景英所著《海東札記》曾指出:「臺地多用宋錢……余往北路,家僮於笨港(即今北港)海泥中得錢數百」, 或為連雅堂之所本。但中國傳統,在大多數期間,即使換了朝代,舊朝的錢仍可在新朝的市面流通。 朱景英此條資料未明言此等宋錢乃宋代即留置北港一帶,或於宋代以後始留置於此。成書於1225年的宋代記載─《諸番志》提到:「其地(臺灣)無他奇貨,尤好剽掠,商賈不通」。 可見即使到了宋代,臺灣本島貿易,並不發達。之後於16世紀中葉漸有貿易崛興,由本書綜論第三篇的〈評介赤嶺守著《琉球王國》〉,其實可以說明臺灣這種情形的背景。
西元3世紀前夕,因黑潮暖流,臺灣與琉球都是木薯科、芋科作物由菲律賓,以及小米屬作物由東南亞向北傳播日本的重要通路。但在西元3世紀之後,其他亞洲的重要文化交流路線崛起,臺灣與琉球孤立於國際舞臺之外約千年之久。
琉球約在中國的唐朝時期,曾向日本納貢。宋明之間,琉球與日本、朝鮮、中國都有商貿往來。當明朝以平定倭寇為條件,要求日本建立朝貢貿易而未獲允諾之後,因為琉球列島正是倭寇可以泊船之地,明朝轉而與琉球於1372年建立朝貢貿易關係,以有效地取代倭寇與中國的地方勢力合作進行的貿易,琉球王國因而是日本、東南亞、朝鮮與中國貿易的重要中介。臺灣直到大約1540年,「日本銀─中國絲」的貿易興起之後才有顯著的變化。中國人如汪直等所領導的倭寇取代了日本人領導的倭寇,以掌握這個新的商機。西班牙所屬菲律賓興起的美洲銀貿易,也為私商提供利基。華人海商、荷商、西商紛紛以臺灣為根據地發展臺灣與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乃至歐洲的多角貿易, 臺灣逐漸取代琉球在東亞的中介地位。 也因在中國的中古與近古時期,琉球在東亞的重要性大於臺灣,此一評介也相當程度參與釐清爭議百年的《隋書流求國傳》的「流求」是琉球還是臺灣的問題。
同時異地的比較,也在跨時地研究的範疇。納入本書第二篇清末時期的〈清末臺灣與中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一文指出1860-1894年間臺灣相對中國大陸貿易快速發展的內容及其背後因素。納入本書第三篇日治時期的〈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指出安定相對戰亂、農業創新的有無相當影響20世紀上半葉臺灣與中國在很多共同社會基礎上的不同發展。此文也指出臺灣發展類型為先農業後工業,日本為農工並進,印度則為先工後農。此文的跨地比較,也包括:日本明治時期稅收以田賦為主,臺灣在為其殖民地時期,稅收以專賣收入及砂糖消費稅為主;財政支出,臺灣以事業費為主,中國以軍費為主;日治時期的臺灣每人出口值高於同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鮮;臺灣與同時期及之後中國的土地改革有科學農業是否先行發展的根本不同。
跨面向研究是指本書不只談臺灣商貿史,也談臺灣經濟的其他面向,及商貿與其他歷史面向的環環相扣關係。置於本書第二篇綜論的〈評介陳紹馨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除由其大作摘述由17世紀到1960年代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之外,此評介也凸顯陳著對1920年代的臺灣有如下的重要觀察:在1920年臺灣本地人的抗日活動平息,1920年全臺交通系統、警政系統、公醫系統完備,全臺在蓬萊米等農業品種改良,生活條件改善,瘧疾、天花、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去除,更有生命願景的基礎上,除了人口大增以外,現代社團組織如婦女會、工商會等逐漸取代傳統的民間組織,藝文活動如現代美術、舞蹈、話劇等也逐漸取代傳統的藝文活動。
納入本書第二篇清末時期的〈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除引經濟理論摘述《茶、糖、樟腦業與清末臺灣社會經濟變遷》一書的重點之外,也指出這三項出口產業協助化減臺灣長期以來的族群械鬥,也幫忙增建書院以提振儒家文化。〈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一文所觸及的經濟還包括貨幣、物價、警察與經濟、米糖關係、不同階段經濟發展重點、臺灣與南洋、中國大陸、日本的經濟關係等等。
跨領域研究另一方面是指向其他社會科學學習。前舉陳紹馨的大作,已讓我們瞭解歷史學可以由社會學學到很多。〈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所介紹G. W. Barclay所說臺灣在1945年以前大多數的人還是住在2萬人以下的鄉鎮裡。陳紹馨指出1960年代之後臺灣才有臺北大都會的形成。這都是有關臺灣空間歷史變化的重要掌握。〈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有關臺灣當代商業經營部分,除歷史學門之外,也向社會、企管、人類、心理、法律和政治等學門有所學習。此文強調宗教在傳統商業經營中的重要性,甚而影響至今,則受到人類學的啟發。
除〈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與〈清末臺灣與中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引介頗多貿易與經濟發展利弊得失的經濟理論之外,〈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更細說以階段性制度史研究法、一般性制度史研究法及計量經濟研究法研究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的利弊得失,也由各研究法中學取這段歷史的重點。
有感於當代臺灣研究大多由社會科學家著手,但多少是受美國的影響,當代臺灣的社會科學家很多不重視歷史,不重視質化研究,〈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介紹〉一文表面上是介紹經濟檔案,實則那些包括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的重要檔案,其他社會科學家們都可參用。以利用所介紹檔案而寫的《美援與臺灣的職業教育》、《美援與台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研究》、《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臺日鳳罐貿易(1950-1972)》為例,其意義絕不只限於歷史學門本身。藉由史學與社會科學的更有效結合,臺灣的當代研究希望能更加堅實。歷史學門常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在當代研究堅實之後,歷史學相信也能更加堅實。
本書插入21張圖片,也提供索引,希望能勾勒本書若干重點。
本書編排過程,曾得墜如敏小姐、蔡蓉茹小姐、黃亦晨先生、王禹誠先生協助,墜小姐更是加了很多班奧援,書中所收各文涉及經濟理論與經濟計算的部分有外子梁啟源先生幫忙。本書所收入各文在原先出版時都曾得到原出版單位很多的支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我延長服務屆滿之後給予兼任研究員的優渥研究環境,使我得以從事此書的修改與整編工作。於此一併致謝。書中錯誤也請各界不吝指正。

《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有關本論文集的內容,有必要稍加說明。文集收錄十篇文章,類型大致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臺灣經濟史方面的論著;第二部分則是近年來著墨較多的族群史與區域史。第一到五篇屬於第一部分,〈同化主義與日本治臺時期的關稅政策〉(原發表於《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13年12月)、〈1928年中國的排日運動及其對臺、中貿易的影響〉(原發表於《臺灣文獻》62:3,2011年9月)、〈戰時體制下的兩岸貿易(1941-1945)〉(原發表於《國史館館刊》25,2010年9月三篇是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延伸,探討議題著重在日治時期臺灣與中國分屬不同的兩個國家後,對於中臺貿易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第四篇〈終戰前後的臺日貿易(1941-1961)〉則是一個跨國研究所造就的成果,2011年由於業師林滿紅教授的推介,獲得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部堀和生教授邀請,參加其所主持的跨國研究「東アジア高度経済成長の歴史的研究ー連続断絶論から東アジア経済圏論へー」,成員來自臺、日、韓三國共計八位學者,從2011到2013年間,每年父親節都在京都度過,三國學者齊聚京都大學法経東館旧法経綜合棟8樓召開研討會,報告各自的研究內容;同年且在計畫經費資助下前往位於華盛頓DC的「美國國家檔案館」蒐集戰後臺日貿易的相關史料;2013年京都跨國研究三年期滿,完成最終論文,交由京都大學出版會,歷經年餘修校,在2016年出版《東アジア高度成長の歴史的起源》一書,本篇為其中第四章〈終戦前後の台日貿易(1941-1961)〉,本次論文則以中文形式付梓。第五篇〈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港口變化與商貿網絡〉(原收在《彰化文獻》15期,2010年12月)可說是從經濟史跨到區域史研究的一個轉變過程;沒有想到由於這個區位選擇,日後延伸出數篇關於彰化的論文,也因緣際會參與了《大村鄉志》、《彰化縣志》等彰化地方史書的編寫工作。
2008年起,筆者與語言學者洪惟仁、地理學者韋煙灶展開語言、歷史、地理的跨領域研究,在兩位亦師亦友的前輩提攜下,研究取向轉往族群史,一方面從歷史文獻中爬梳族群、語言研究的史料,與研究夥伴展開跨領域對話,另一方面則試圖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讓歷史研究更具空間意涵,第二部分研究即是運用歷史GIS進行族群研究議題相關的論著。第六篇〈日治時期「新」舊濁水溪間的族群分布與變遷(1901-1935):公文類纂、國勢調查、鄉貫調查資料試析〉(收入《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四集》,2011年10月)、第七篇〈20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調查的分析比較〉(原收入《興大人文學報》52期,2014年3月)研究對象聚焦中臺灣的族群;第九篇〈日治初期臺南大新營地區的族群與寺廟〉(收入《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2013-2014年:臺南人文與環境論文集》,2015年12月)則是以北部臺南為研究區域,嘗試將族群與宗教議題相結合;至於第八篇〈日治時期臺中盆地東北角的客家土地開墾〉(2016年臺中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第十篇〈殖民政府的「第一客」――1897年總督府初次客家調查與日治時期客家認識的關聯性〉(《時空流轉:文學景觀、文化翻譯與語言接觸》,2014年4月)的議題取向,較側重在臺灣客家族群上。
謝謝叢書主編卓克華老師的錯愛,大學時代因為愛玩,進了「臺灣文化研究社」,和老師結下30餘年的師生緣,如果不是他的鼓勵,恐怕不會有勇氣把這些文章集結出版;助理賴筠婷小姐從當我的學生開始,在924協助多年,文中的GIS地圖,多半出自她手,整本論文的校對工作,也幾乎都是她幫忙分擔;責任編輯沈彥伶小姐對我多次延宕所展現的耐性與寬容,是我該致謝與致歉的。求學以來的諸多師友們,不論在陽明山或和平東路,都給我諸多的提點與協助;最感虧欠的還是家人,永遠是第一個被忽略卻又默默在背後支持我的力量。如果這本文集能算一個小小里程碑,希望在天上的媽媽能夠看到!

從家族史、客家研究到都市史的拼貼整合研究─《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自序
選錄在這本論文集的六篇論文,各代表個人在不同階段的研究成果,1.1984年到1989年,還包括之後的古蹟修復工作,個人長期投入霧峰林家的歷史與建築保存工作,在研究著述成果中,覺得比較重要的,選了兩篇與霧峰林家有關的:其一是臺灣山水園林代表霧峰林家萊園;其二是透過林家蒐羅的玻璃版底片與各房家族老照片,再引述林獻堂日記作政治社會考查;2.1989-1997攻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博士學位時,沉浸投入臺中市的歷史發展與近現代化,發表的碩博士論文中,挑選了其中ㄧ段臺中日治時期發展有關的京都風格型塑的小論文壹篇;3.1990年以後,投入地方民居調查研究,包括臺北縣、桃園縣、苗栗縣、臺中縣、彰化縣、嘉義市等地區,其中有關中部客家的建築風格尤其精彩,挑選了其中的兩篇,其一是深入探討彰化八卦山腳路的福佬化了的客家帶狀連村;其二是透過建築與聚落綜合比較論述臺灣北中南東的客家民居研究;4.為1986年前後,在藉古地圖與航照圖研究說明,甚至堆疊比較說明不同年代的歷史進程,與南天書局的發行人魏德文先生共同研究出版新竹市、臺中縣、臺南市等三本研究調查報告,其中選了一篇透過古地圖的蒐集,探討府城臺南的歷史發展。
第一篇霧峰林家萊園,為清季臺灣 私家庭園中,偌多都市庭園中,唯一仿唐宋文人山水園林的特例。內文主要透過林獻堂日記內有關萊園記述的整理,配合林家長老的訪談,還有昔時文人詩集唱和的書寫,綜合論述整理分析。
第二篇是透過從林家閣樓找到的20世紀初的玻璃版底片、頂下厝蒐羅的照片,在每張照片的辨識與說明後,藉林獻堂日記的內容作補述,再根據歷史時空背景作連結,深入探討當時的情境與氛圍。
第三篇有關臺中市在日本人統治時期的開發建設,從綠、柳川的仿京都鴨、桂川,還有坐北朝南,西有海岸山脈、東有九九山脈、北有觀音山、南有八卦山脈,型塑特定的風水地理,再有以棋盤規劃的町通市區街道格局,像極了日本京都原鄉的模擬,才有「小京都」的附會風雅!
第四篇討論在彰化東南山邊角,八卦山的西側山麓,也即是山腳路137號道路,有從大村南邊,經員林、社頭、田中,到二水的北邊,跨越五十多公里,有六十幾座的福佬客多院落多護龍的建築群,他們在形家風水、共產共業、共同祭祀祖先與神明、聚族而居⋯等,形成團結性的部落,為福佬化了的客家人作了有力的見證!
第五篇是對臺灣北中南東的客家庄落作一民居環境的差異比較,從「包」、「從」、「圍」三個角度的空間圍合方式,比較不同地區的客家建築差別,光南部的「夥房」、「圍攏屋」,就與中部的「伙房」、「圍屋」有所差異,北部新屋、龍潭、楊梅另有稱「雙堂屋」,其有地域性、地形上的區分顯然有其人文差異的背後原因!
第六篇由古舊地圖的蒐集,依時間的先後,堆疊出其發展的脈絡,包括河流的改道、築堤與增加拓懇地,漢人庄落的移墾與產業開發,府城又是從全臺首要都城,逐漸成為近現代化都市,交通的建設、都市計畫的執行、公共設施的投注,一步一腳印走過來,不同年代的老舊地圖,剛好見證這塊土地的不同歷史變革!
六篇論文各有不同的視角與專業領域,也代表個人在不同時間的投注與付出,經整理提供後學者的參考與延伸研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0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