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自我效能(單行本)(簡體書)
滿額折

自我效能(單行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8 元
定價
:NT$ 948 元
優惠價
878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個人因素在人類自我發展、適應以及社會和個人改變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其中,人們對其效能的信念發揮著關鍵作用。除非人們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產生期望的結果,阻止有害的結果,否則當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什麼能激勵他們行動或堅持。其他任何可能作為引導或動機的因素,都是基於一個人擁有通過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這一核心信念的。本書展現了個人和群體效能感知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的中心地位。
自我效能感是阿爾伯特班杜拉創建的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這一理論中,班杜拉特別強調人是行動的動因,特別強調人所具有的動因作用,即人的能動性。因此,他認為個體與環境,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交互的,人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又影響、形成他的社會環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對自己作為動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著人們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並通過它控制著人們所處的環境條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統中起核心作用的動力因素。
在本書中,班杜拉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並根據這一思想對自我效能的性質、結構、來源、自我效能感在個體一生中的發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徑和過程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同時,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擴展到集體,分析了集體效能感在學校、社區、各種社會機構的成就,以至在更廣大社會活動中的作用。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2021) 生於加拿大,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社會認知理論的創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他在社會模仿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拓展了我們對於人類學習的視野,所揭示的關於觀察與模仿對於學習與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在當前信息時代更是突顯其重要性。他對自我調節機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個人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可以影響其選擇、動機,甚至是幸福與健康,為我們認識人類的自我發展、適應與改變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拓展了我們利用知識來造福人類的深度與邊界,影響波及學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以及教育、管理、大眾傳播等研究與生活領域。他先後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加拿大勳章,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威廉詹姆士獎、詹姆士卡特爾獎,美國心理學會(APA)桑代克獎和終身成就獎。

名人/編輯推薦

自我效能理論為在各種生活條件下進行社會應用提供了大量的知識。應用的範圍和種類證明瞭這一觀點的解釋和作用的普遍性。我希望對個人和集體能力的更好理解能有助於指引人類發展和變化的理想進程。
――阿爾伯特•班杜拉

譯者前言
自我效能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最早於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在班杜拉的論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覺(perceived selfefficacy)及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術語交替使用的,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達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創建的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這一理論中,班杜拉特別強調人是行動的動因(agent),特別強調人所具有的動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動性。因此,他認為個體與環境,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交互的,人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又影響、形成他的社會環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對自己作為動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著人們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並通過它控制著人們所處的環境條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統中起核心作用的動力因素。在本書中,班杜拉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並根據這一思想對自我效能的性質、結構、來源、自我效能感在個體一生中的發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徑和過程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同時,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擴展到集體,分析了集體效能感在學校、社區、各種社會機構的成就,以至國家政治活動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它和人類實踐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關係。班杜拉除了對自我效能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外,還非常關注自我效能感的應用研究。《自我效能》的近一半內容是有關這方面研究的總結,闡述自我效能感在學校教育、提高健康水平、臨床治療、職業活動、管理和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功能。
不論是理論探討,還是應用問題,作者都以實證研究的結果作為論證的基礎。書中介紹了大量實驗研究的材料。這些實驗在方法上也具有特色,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都相當嚴格,研究結果可確切地分離出自我效能和其他相關因素在行為成就中的作用。建議讀者對此也加以注意。
該書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專著,但它涉及歸因、動機、目標、期望等許多有關人的心理特性和行為的理論問題。因此,該書可供所有對人的心理特性與行為問題感興趣的心理學工作者和其他專業的學者閱讀。在書的應用部分,作者不僅闡述了自我效能在各個實踐領域的作用,而且廣泛地闡述了如何解決各實踐領域中的問題。這部分內容對各部門的實際工作者(如教師、教練、社區工作者、臨床工作者、管理人員、各級領導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參考價值。
該書的翻譯是集體完成的。中文版序,第三、四、五、六、九章由李淩翻譯;序,第一、七、八、十章由井世潔翻譯;第二、十一章由繆小春、張小林翻譯;繆小春和李淩譯出了主題索引。譯稿經繆小春統一審校。該書內容廣泛,除心理學外,還涉及哲學、教育、醫學、社會、政治、管理、體育等許多學科和領域的概念及理論。書的文字也有相當難度。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我們試圖在忠於原著(包括作者的文字風格)、準確表達原著內容意義的基礎上,盡力使譯文便於我國讀者閱讀。但由於專業、英語和中文水平的限制,我們未能完全如願。
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劉俊升和單敏月幫助我們完成部分譯稿的打印工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彭呈軍為書稿的翻譯和出版付出大量精力,在此向他表示深切謝意。

中文版前言
電子技術革命性的發展以及人類聯通度的日益全球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瞬間可以通達世界的通訊正在改變著人類影響的本質、範圍、速度以及軌跡。這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教育、工作、與彼此的關係以及經營生意和處理日常事務。這些快速發展的現實,呈現出新世紀的新挑戰,並極大地擴展了人們塑造個人發展和國家生存狀態的機會。
個人因素在人類自我發展、適應以及社會和個人改變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其中,人們對其效能的信念發揮著關鍵作用。除非人們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產生期望的結果,阻止有害的結果,否則當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什麼能激勵他們行動或堅持。其他任何可能作為引導或動機的因素,都是基於一個人擁有通過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力量這一核心信念的。本書展現了個人和群體效能感知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的中心地位。
在教育領域,現在的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實施更大的個人控制。過去,他們的教育發展極大地依賴於他們所進入的學校。現在,他們擁有最好的圖書館、博物館,而且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通過全球互聯網隨時隨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自我教育。
在以知識為基礎、日新月異的全球社會中,人們的希望和未來在於其不斷地自我發展與自我更新的能力。教育技術並非是智力發展的萬用良方。如果學生不能激勵自己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那麼互聯網上的輔導者也就形同虛設。因此,對於一個多產而創新的社會,自我指導教育變得至關重要。
在職業生活中,自我指導也正在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過去,雇員學會了某一特定的行當,就一輩子在同一機構中做相同的事情。在現代工作中,以信息為基礎的技術將使以前手工操作的生產和服務系統得以自動化運營。從工業向信息時代的這一歷史性轉變,要求高級的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隨著飛速的變化,知識和專門技術如果不適應新的工業技術而更新,很快就會過時。雇員們必須在整個工作生涯中,對各種各樣位置和職業中的自我發展把握主動性。
有效的適應性在組織水平上也已經成為一種獎賞。組織必須不斷創新以在快速變化著的全球化市場中生存並繁榮。他們面臨著在成功的至高點上為變化作準備的悖論。許多組織成為成功慣性的受害者。他們被束縛在為他們帶來成功的技術和產品上,沒能就未來的技術和市場作出足夠迅速的變化,變得慢的成為大輸家。隨著既不考慮時間、也不考慮地點的無線通訊系統的發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多地闖入家庭、社會和娛樂生活。現在,人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和他們的工作地連線。這些電子技術對權衡各種事情的輕重利弊提出了新的挑戰。

近些年來,從疾病模式轉向健康模式,健康概念有一個較大的改變。人類健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環境條件。通過控制健康習慣,人們能夠活得更長、更健康,能延緩老化的進程。通過個人和群體效能的發展,使人們控制自己的健康習慣,創設健康的身體和社會環境,能產生巨大的健康益處。如果這為數不多的習慣所帶來的巨大健康益處被植入一種藥片的話,這些健康結果該被宣佈為醫學領域中的里程碑了。
互聯網技術正在改變著社會和政治進程。它給人們提供大量機會參與支持人類共同渴望的有關事項和活動。這些先進的技術將交流能力散佈到全社會並跨越國界,但該系統不決定它們將被如何使用或它們具有什麼類型的社會影響。個人和群體效能的發展,決定人們是否能讓自己所言擲地有聲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積極作用、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人們並非自顧自地生活。人們一起工作以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此,本書相當關注引起有意義的社會變化的群體效能的訓練。隨著日益增長的跨越國界的相互依存,國外的事件會對國內的職業、社會和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全球化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使得社會系統能為自己服務的強烈的群體效能感,在促進他們的共同利益上變得至關重要。
判斷一個心理學理論的價值,不僅要看它的解釋性和預測力,還要看它影響人類活動變化的操作力量。本書收錄的大量有關效能信念本質和功能的知識,就如何為了人類而改善提高個人和群體效能,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十分高興有機會向翻譯本書的繆小春教授、為此書中文版作準備的彭呈軍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致以深切的謝意。他們通過慷慨努力,已經對觀點的分享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阿爾伯特•班杜拉
斯坦福大學


序言
當代社會正在經歷著非凡的信息、社會和技術變革。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社會變革本身並非新生事物,新的是變革的強度和不斷加快的速度。巨大變革的快速週期需要連續的個人和社會更新。這些挑戰性的現實促進了人們塑造自己未來的效能感。當代的許多理論將人們描述為由環境事件協調的內部機制的旁觀者,人被剝奪了任何主體感。而實際上,人是自發的、具有抱負的有機體,他們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並能影響組織、引導和調節社會事件的社會制度。
本書探討了人們通過自己的行動產生所期待結果的能力信念實施人類動因作用的問題。它相當詳細地回顧了效能信念的起源、結構,其影響人類健康和成功的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發展起來並有助於人的改善。自我效能知覺在多側面的社會認知理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並不是行動的唯一決定因素。本書證明瞭效能信念與其他社會認知因素共同起作用以調節人類的適應和改變的許多途徑。
社會中發生的劇烈變革正在形成新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人們具有更多的知識、方法與社會權利對自身的發展及影響他們生活的條件實施個人和集體性的控制。另一方面,隨著國家間相互依賴的不斷增加,當今社會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主要受遠方事件的影響。人們相互之間聯繫的全球化為人們對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生活進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跨國的現實正在創造一種新的世界文化,它對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未來的集體效能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
在本書所提到的人類動因概念中,自我效能知覺在社會結構影響的寬泛網絡中發揮作用。然而,這種分析超越了情境主義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人們將其行動適應於他們從中發現自己的社會情境。人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是其生產者。簡言之,他們有能力選擇和形成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較之情境主義觀點,交互觀點能更好地解釋人的特徵與所處環境之間的交互式因果關係。在這一觀點中,社會結構影響主要通過自我系統起作用而不是表現關於人類行為的相互競爭的概念。由於影響是雙向的,社會認知理論不接受自我和社會之間以及社會結構與個人動因之間關係的二元論觀點。
人類的生活是高度相互依賴的。人們的個人行為會對他人的幸福產生影響,同樣,他人的行為也會影響自己的幸福。人們必須協同工作以便使自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社會認知理論將對人類動因的分析延伸到集體動因的運用。它通過家庭、社區、組織、社會機構甚至國家的共同效能信念和志向起作用,於是人們能夠解決面臨的問題,並通過一致的努力改善生活。本書考察了當前破壞集體效能發展的生活條件以及人們努力重新獲得一些對生活進行控制的方法的新的社會條件。
理論根據解釋力和預測力進行判斷。在最後的分析中,心理學理論的價值也必須通過它改善人們生活的能力進行評判。自我效能理論為在各種生活條件下進行社會應用提供了大量的知識。應用的範圍和種類證明瞭這一觀點的解釋和作用的普遍性。我希望對個人和集體能力的更好理解能有助於指引人類發展和變化的理想進程。
知識的發展和它們引起的技術進步已經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環境適應自己而不僅僅是要自己適應環境。通過改革行動,人們已經更有力地控制了雙向的進化進程。提高了的效能對生活性質和質量的影響依賴於所設定的目標。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於我們的激勵系統和我們創造的一些技術會將我們引向何方的問題。如果我們使用建立在短視觀點基礎上的激勵系統繼續破壞維持生活的、相互依賴的生態系統,那麼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一個“非自然的文化選擇”理論。人類對環境控制的不斷增加產生了有趣的自相矛盾效應。人類創造出來以改變和控制環境的技術變成了限制性力量,這反過來又控制人的思維和行為。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了這些更普遍的話題和關於它們的以效能為基礎的觀點。
這本書中的一些材料已經發表在我以前的一些書籍和期刊文章中: 人類動因中的自我效能機制,《美國心理學家》,1982;個人動因運用中的自我效能知覺,《心理學家: 英國心理學會公報》,1989;《通過目標系統對動機和行動進行自我調節》,克拉沃學術出版社(Riuwer A Cademic Publishers),1988;生理激活和健康促進行為中的自我效能機制,《雷文》(Raven),1991;認知發展和機能中的自我效能知覺,《教育心理學家》,1993。這些材料已經被修訂、擴展和更新。
很高興在這裡我能有機會感謝許多在這一工作中以各種方式幫助過我的人。我還要感謝斯賓塞基金會和約翰尼•雅各布斯基金會對我的研究方案和手稿準備的慷慨支持。雖然這本書只具了一個作者的名字,但它是以往許多學生與同事合作努力的成果。他們的創造性的貢獻體現在這本書大量的引用文獻中。我感謝他們豐富了我的學識,同時感謝他們多年來的熱情友誼。我還希望表達出我對許多為效能信念系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證據和新穎洞察力的學者的感謝。如果沒有他們提供信息,這本書不會有如此的廣度和深度。
自我效能可以應用於人類機能的各種不同領域。這種多樣性的調查研究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程,要通過許多學科領域的工作來完成。我深深地感激戴維•阿特金森,他利用不計其數的時間呆在圖書館中不知疲倦地尋找常常是已丟失和晦澀的期刊文章。我要特別感謝莉莎•海爾裡奇,她不但把我的工作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她的無價的幫助使其有所改善。我們一起富有幽默感地度過了工作時間。
一本書的寫作不僅是作者的心血,其中還包含了一家人的無私奉獻。我要感謝我的家庭對我的信任,以及他們在我寫作中,特別是這本書寫作的最後階段所表現出的克制態度。我要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家人。

目次

001譯者前言
003中文版前言
005序言

/第一章/理論觀點
003人類動因的性質
006三元交互因果關係中的人類動因
008決定論和自我影響的實施
011個人效能的相關觀點

/第二章/自我效能的性質與結構
040自我效能知覺是一種生成能力
042行為的積極產生者和消極預言者
043對個人因果作用的自我效能觀點046自我效能信念系統的多維性
059自我效能的因果關係
066效能判斷和行動間不一致的原因

/第三章/自我效能的來源
087動作性掌握經驗
094替代經驗
110言語說服
115生理和情感狀態
123效能信息的整合

/第四章/調節過程
126認知過程
132動機過程
148情感過程172選擇過程

/第五章/自我效能的發展分析
176個體動因感的起源
180自我效能的家庭來源
186同伴及自我效能的擴展和證實
187學校是自我效能培養的主體
190青少年的轉折經驗帶來的自我效能增長
197成年人的自我效能
212隨年齡增長的自我效能再評價

/第六章/認知功能
229學生的認知自我效能
256教師的效能知覺
260集體學校效能


/第七章/健康功能
279自我效能知覺的生物學效應
297健康促進行為中的自我效能知覺
334預後判斷和自我效能知覺

/第八章/臨床功能
341焦慮和恐怖性障礙
367抑鬱
374飲食失調
383酒精和藥物濫用

/第九章/運動功能
397運動技能的發展
411運動行為的自我調節
433集體團隊效能
438身體鍛煉的心理生物效果

/第十章/組織功能
455職業發展和追求
474職業角色的掌握
485組織決策中的自我效能
496職業角色扮演中的自我效能
505集體組織效能

/第十一章/集體效能
515集體效能的測量
520政治效能
544媒體影響方式的使能作用
551為社會文化變革提供條件
560集體效能的破壞因素

566參考文獻
662主題索引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理論觀點


人們總是努力控制影響其生活的事件。通過對可以控制的領域進行操縱,能夠更好地實現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發生。在原始社會,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極其有限,因而基本上沒有能力改變生活現狀,他們只能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並且認為這些動因操縱著他們的生活。人們舉行精心安排的儀式並執行各種行為準則,試圖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垂青或免受超自然力量的懲罰。即使在當代社會,當遇到極其不能確定的重要事件,許多人仍然採用迷信的儀式祈禱事態的發展能如其所願。當偶爾有幾次不相干的儀式與成功的後果相伴出現,人們便很容易相信是儀式影響了後果。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知識的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人們預測事件並對事件進行控制的能力。對控制超自然系統的信念已讓位於承認人們具有塑造自身命運力量的觀點。人類自我概念的變化和生活由超自然控制變為個人控制的生命觀的變化帶來了因果思維上的重大轉變,新的啟發使人類力量的運用快速地擴展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人類的獨創性和努力取代了對神靈的安慰性儀式,成為改變生活條件的手段。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人類建立了物理技術,使得日常生活得到巨大的改觀。人類發展出的生物技術能夠改變動物和植物的基因構成。人類創造的醫學和社會心理技術提高了身體及情緒生活的質量。人類設計出了社會系統,對易受強迫性或懲罰性制度控制的信念和行為類型進行限制。這些權利與制度性保護擴展了信念和行為的自由空間。
對生活環境進行控制的努力幾乎滲透於人一生的所有行為之中,因為它提供了無數的個人和社會利益。重大事件的不確定性使人高度不安。就人們能對重大後果的產生發揮作用來說,人們能夠更好地預測後果。預測能力培養了適應的準備性。不能對事件施加影響會對生活造成不利的後果,它將滋生憂懼、冷漠和絕望。因此,保護所期待的結果並避免不受歡迎的後果發生的能力對個體控制的發展和運用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人們越能夠對生活中的有關事件施加影響,就越能夠將自己按照自己喜愛的那樣進行塑造。通過選擇和創造對自己希望成為怎樣的人的環境支持,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方向產生影響。當然,人類的作用處於社會條件之中。因此,環境對有價值的生活道路的支持是由個體自身以及與其他人一起創造出來的。通過集體行動,人們能夠調節社會系統的特性和實踐以改善生活。
人類運用控制的能力是混合的賜福。個人效能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要依賴於生活的目標。例如,由不可動搖的效能所驅動的革新者和社會改革家的生活,不是輕鬆的生活。他們常成為譏笑、譴責和迫害的對象,即使社會最終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中獲益。許多獲得了認同和盛名的人通過克服表面上難以克服的困難來塑造自己的生活只是為了進入新的社會現實,但對這些新的社會現實,他們只能實行較少的控制,進行拙劣的處理。確實,有關名人和無名之輩的歷史中充滿著既作為生活的建設者又作為生活的犧牲品的個體。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這不僅對當前生活、同時也對後代產生了普遍性的影響。許多提供當前利益的技術也包含著危險性,對環境造成巨大損失。我們的技術能力對地球進行破壞或使地球上的許多地方變成無人居住的地區,表明了人類力量的強度在不斷增加。當前公眾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創造的技術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對自我利益的貪婪追求會給社會造成長期的破壞效應。運用社會力量將個體利益置於大眾的共同利益之上,會引起大量的特殊利益,不再為解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付出努力。如果沒有對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的共同目標的承諾,控制的運用會退化為個人和派別力量的衝突。人們要想實現所期待的共同理想並為後人保持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就必須同心協力。簡言之,人類控制的能力既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果,也可以導致不良的後果。
由於控制在人類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多年來,出現了有關它的許多理論。個體的動機水平、情緒狀態和行動更多依賴於他們相信什麼,而不是客觀上什麼是正確的。因此,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人們將自身作為原因的能力信念上。大多數理論隱含著控制是先天內驅力的觀點。任何一種廣泛有益的――而且因此是高度普遍的――能力很快就被解釋為是自我決定的或自我掌握的先天內驅力。但是主張個人控制的努力是先天內驅力的表現的理論,削弱了對人類效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一問題的興趣,因為這種內驅力是人們生來就具有的。這些理論反而非常詳細地描述了這些內驅力如何受到社會的阻撓並不斷減弱。實質上,所有人都在嘗試證明至少對影響他們的一些事件施加影響的事實並不必然表示先天動機的存在。控制本身也不能被看作是終結。實施控制以保證獲得期待的結果並防止非期待的結果產生具有巨大的功能價值,並且是激勵性動機的強大來源。關於控制的運用到底是先天的驅力還是由期待的利益所驅動的問題,在後面將得到相當多的關注。
人們通過個人動因的機制為自身的社會心理機能施加著原因性作用。在動因的各種機制中,沒有一種比個人效能信念更處於核心地位、更具普遍意義。一個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過自身的行動產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則他們很少具備行動的動機。因而,效能信念是行動的重要基礎。人們使用個人效能信念指引自己的生活。自我效能知覺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行動以達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可是,能對之實施個人影響的事件多種多樣。影響可能包括調節自己的動機、思維過程、情緒狀態和行為,或者它也可以包括改變環境條件,這些都依賴於一個人想要控制什麼。
個體的效能信念具有不同的作用。它影響人們選擇追求的行動進程、在特定意圖中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臨障礙和失敗時能堅持多長時間、從不幸中恢復的能力、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自我妨礙的還是自我幫助式的、在應對高負荷的環境要求時體驗到多大程度的應激和抑鬱,以及所能實現的成功的水平。這一章將考察人類動因的性質和個人因果作用的其他概念。
人類動因的性質
人們可以對他們所做的事施加影響。當然,大多數人類行為決定於許多交互作用的因素,因而人們可以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產生作用,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使某一事件發生的力量應該與事件如何發生的機制相區別。例如,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追求特定策略,但他不會讓神經系統中的運動神經元命令骨骼肌按指定模式運動。人們會根據什麼是處於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和關於自身能力的信念的理解,嘗試做出符合目標的行為,而不具有自己的選擇如何與有益於努力的神經生理事件相協調的最模糊觀念。
在評價人類動因的意圖性的作用時,必須要區別為達到所要結果的個體行為的產物與所執行的行為實際產生的效果。動因指的是有意圖的行動。因此,在瓷器店中因為被另一個店員絆倒而打碎了一套不穩的盤子的人不能被看作是事件的施動者。然而,戴維森(Davidson, 1971)提醒我們,為某一目的服務的行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局。他引用哈姆雷特的例子來說明。憂鬱的哈姆雷特想要刺死藏在掛毯後的人,因為他認為這個人是國王,但令他恐懼的是,他發現他殺死的竟然是波羅紐斯。殺死躲在掛毯後的人是有意圖的,但受害對象卻發生了錯誤。效果不是動因性行動的特徵,它們是行動的結果。許多行動是在行動將帶來所期待後果的信念指引下執行的,但實際產生的結果既不是想達成的也不是所需要的。例如,人們通過自己對結局的錯誤估計而導致的有意違規行動使自己變得痛苦,這是很尋常的事。一些造成傷害的社會實踐與政策在最初設計和實施時往往出於良好的用意,其有害效果是無法預見得到的。簡而言之,為達到某一目的而產生行動的力量是個人動因的關鍵特徵。動因的運用產生有益還是有害的效果,或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則是另一回事。
個人效能信念是構成人類動因的關鍵因素。如果人們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引起一定結果,他們將不會嘗試讓事件發生。在社會認知理論中,個人效能感是以命題性信念來表徵的。我們將在後面看到這些信念與其他在處理不同現實的過程中共同起作用的因素一併包含在同一個功能性關係網絡中。用心理語言描述信念的事實引起了對本體論的還原主義和調節系統多樣性的哲學爭論。4心理事件是腦的活動,而不是脫離神經系統的非物質實體。如果邦格(Bunge, 1980)的腦移植假設可以執行的話,那麼大腦捐獻者獨特的精神生命毫無疑問將伴隨移植的大腦進入新的軀體,而不是作為獨立領域中的心理實體留在捐獻者身上。然而,物質性並不意味著還原主義。思維過程是在本體論中不可還原的腦活動。斯波林(Sperry, 1993)在他關於向認知主義的範式性轉變的論述中清楚地說明瞭非二元的心靈主義的一些特徵。心理狀態是腦加工活動產生時出現的特性。這種特性與創造它們的元素在許多新的方面上有所不同,而不僅僅是相同特性複雜程度的提高。使用邦格(Bunge, 1977)的模擬來說明,水的特性(如流體性、粘度和透明)並不僅僅是其微觀成分――氧和氫的特徵的集合體。
思維過程不僅僅是自然發生的腦活動,它們也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許多神經系統有益於人類的機能活動。這些系統在不同的位置和水平交互式地運作,通過大量信息加工活動產生連貫的經驗。在本體論的多元性觀點看來,某些腦結構是專門為心理活動服務的。由較高級的皮層系統產生的思維加工被包括在對內臟、肌肉運動和其他較低水平亞系統的調節之中。例如,許多微感覺、知覺和信息加工活動引起對個人效能的判斷。然而,效能感一旦形成,就會調節抱負、行動進程的選擇、努力的動員和保持以及情感反應。在微觀事件和自然發生的宏觀事件之間的作用可以是自下而上也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因而,自然發生的交互作用的動因採取從複雜事件到較簡單事件的本體論的非還原主義和身體調節亞系統的多元性,這些亞系統在一個層次性的結構系統中相互聯繫以行使功能,其中較高級的神經中樞控制較低級中樞。
認知活動是人腦皮層的產物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心理學理論中表達功能性關係的法則能還原為神經生理學理論。必須將皮層系統如何起作用與能使這些系統協調一致以產生服務於不同目的的行動過程的個體和社會手段相區別。許多心理學關心的是發現如何構造環境影響,進行認知活動以提高人類的適應性和改變能力的法則。關於心理社會因素的大多數心理學理論還沒有相對應的神經生理理論,因此,不能從神經生理理論中引出。之所以這些因素沒有出現在神經生理理論中,是因為許多心理社會因素包括對機體外部的事件的建構和組織。例如,有關學習時大腦回路的知識並不能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根據抽象性、新奇性和挑戰性的水平設計出學習條件;如何提供激勵使人們參與、加工和組織的相關信息;以何種方式呈現信息;學習是在獨立、合作還是在競爭條件下效果最好。理想的條件必須根據心理學規律來特別界定。理解大腦如何活動也不能為如何產生高效的父母、教師或政治家提供規則。雖然心理學原理不能違背為其服務的系統的神經生理能力,但它仍需要探索心理學本身的原理。如果走一條還原主義的老路,我們將在生物學和化學之間來回走動,最終會以原子微粒結束,中間的地點和最後的終點都不會提供人類行為的心理法則。
對心理進行生理學解釋的一個重要挑戰在於要詳細說明大腦產生心理事件的機制並解釋這些事件如何產生決定性作用。人類的心理是生產性的、5創造性的和前攝性的,而不僅僅是反應性的。因此,一個甚至更難以克服的挑戰是解釋人類如何成為新奇的、有創造性的或夢幻般的,或完全脫離現實的思想的產生者。一個人可以有意圖地產生新奇、連貫的思想,例如,穿著黃綠色晚禮服的河馬吊在繩索上滑過月球上的隕石坑。與之相類似,一個人可以構思幾種新奇的行動並選擇其中之一來執行。人們通過有意實現個人動因將認知產品變成現實。有意性和動因提出了一個關於人們如何激發作為動因運用的特徵、導致特定意圖實現的皮層加工活動的基本問題。這一問題超越了感覺輸入和運動輸出之間的皮層聯繫,它是個體在思考未來行動進程、評價不同環境條件下可能的功能價值、組織和引導執行所選行動時皮層事件的有意圖產物。認知的產物具有目的性、創造性和評價性的特點,它與根據預先形成的認知的外部線索來解釋新奇想法相悖。除了人類如何產生思想和行為這一問題外,人類如何產生自我知覺、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的活動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羅特斯奇弗(Rottschaefer, 1985)對通過有意性和產生性認知起作用的人類動因進行了有創見性的分析,它與排除性的唯物論者所偏愛的人類行為的非有意性觀點有關。人在一生中是動因的操作者,而不僅僅是由環境事件安排的腦機制的旁觀者。感覺、運動和皮層系統只是人類用來完成給生活以意義與方向的任務和目標的工具(Harr & Gillet, 1994)。通過有意性的行為,人們形成了神經生理系統的功能性結構。通過調節自身動機和所追求的行動,人們產生出形成符號的、心理動作的和其他技能的神經生理基質的經驗。如果人類在軀體系統中的任何環節上體驗到損傷或下降,他們總會設計出另外的方式參與和管理周圍的環境。
自我作為動因和對象這種二元性滲透在人格研究領域的許多理論之中。自我的雙重性質也融合進自我影響之中。人們在日常的事務中,分析面臨的情境,思考另外的行為進程,判斷自己獲得成功的能力,並估計行動可能產生的結果。他們按自己的判斷行事,而後反省他們的想法在處理手頭工作中的效果如何,並且相應地改變想法和策略。人們被說成在作用於環境時是動因,而反省和對自身發生作用時就是對象。
社會認知理論反對自我的二元論觀點。對自己的功能進行反省需要轉變對同一動因的視角而不是將自我從動因變為對象或使相互調節的不同內部動因或自我具體化。是同一個人對如何調控環境進行策略性思考,隨後評價自身知識、思維技能、能力和行動策略的適當性。視角的轉換並沒有如自我的二元論觀點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將個體從動因變為對象。一個人在反省自己的經驗和向自身施加影響時,與他執行動作時一樣也是動因。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自我不能分離為動因和對象;相反,個體在自我反省和自我影響過程中既是動因又是對象。
三元交互因果關係中的人類動因
“因果關係”這一術語用在當前的情境中指的是事件之間的功能性相互依賴。在社會認知理論中,人類動因是在一個包含三元交互因果關係的、相互依賴的因果6結構中發揮作用的(Bandura, 1986a)。在這種關於自我和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中,以認知、情感和生理事件形式存在的個體內在因素,行為和環境事件作為雙向相互影響的互動決定要素都起作用(圖1.1)。圖1.1三元交互因果關係中的三類主要決定因素之間的關係。B代表行為;P是以認知、情感和生理事件形式存在的內在個人因素;E是外在環境(Bandura, 1986a)。
存在交互作用並不意味著這三組互動的決定因素具有相同的強度。它們的相對影響在不同活動和不同環境下會發生變動。相互影響和它們之間的交互效應也不會作為整體性的實體同時出現。某一原因性因素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由於三組因素起作用的時間存在滯差,我們有可能瞭解交互因果關係中不同的成分是如何起作用的,而不必費力同時評定每一種可能起相互作用的因素。
人類的適應和改變以社會系統為基礎。因而,個人動因是在一個社會結構性影響的大網絡中發揮作用的。在動因性的作用中,人們既是社會系統的生產者,又是社會系統的產物。社會結構――它為了在特定領域中通過權威規則和法令來組織、引導、調節人類的各種事務――並不是由某種完美的觀念產生的;它們是由人類的行動創造出來的。反過來,社會結構對個人的發展和日常功能強加了許多限制並提供了一些資源。但結構性限制和始動性資源都不能預先註定個體在某一情境中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結構代表的是由扮演指定角色的人所執行的社會許可的實踐活動(Giddens, 1984)。這樣,它並不強求統一行動。在規則結構中,解釋、實施、採納、防止或積極的反抗都存在許多個體差異(Burns & Dietz, in press)。高效能的人會迅速利用機會結構並找到克服制度上的限制的方法或者通過集體行動改變它們。相反,缺乏效能的人較難利用社會系統提供的機會,由此很容易因制度上的阻礙而失去勇氣。沒有脫離現實的社會結構和情境的個人動因,在個體和對社會系統的制度化運作負責的那些人之間存在著動力性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包括代表制度的工作人員與努力尋求適應或改變自己的實踐的人之間的動因性作用。動因無論對於制度的工作人員還是自由職業者都是一個整體。社會認知理論因此回避個人和社會間及社會結構與個人動因間的二元論。
社會結構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常被看作是關於人類行為的對立概念或它們代表因果關係的不同水平。這種觀點同樣是二元論的。人類行為不能單獨根據社會結構因素或心理因素被完全理解。徹底理解人類行為需要一種認為社會影響通過產生行動的自我過程來實現的整合性因果觀點。自我系統並不像結構還原論者所聲稱的那樣,它不僅僅是外部影響的渠道。自我是通過自我影響的運用而社會性地構成的,個體對自己要成為什麼人和要做什麼起部分作用。而且,人類動因是以生產性和前攝性方式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反應性的。因此,在三元交互因果關係理論中,社會結構和個人決定因素被看作是在統一的因果結構中相互作用的協同因素。
動因性因果關係的各個概念已經結合成個人的動因作用。社會認知理論採用一個更寬泛的動因觀。人們不是孤立地生活,他們在一起工作產生出所期待的結果。社會和經濟生活之間相互依賴的不斷加深進一步強調需要開拓探究的重點,不僅僅要研究個體影響的實施,同時,要研究旨在影響事件發展進程的集體行為。因此,社會認知理論將對人類動因機制的分析擴展到集體動因的實施。人們所共有的集體性地產生效果的能力信念是集體動因的關鍵部分。集體效能不單純是個體效能信念的總和,而是群體水平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協作性和互動性動力的產物。後面的章節將進一步分析個體和集體效能信念如何為人的適應及改變作出貢獻。個人和社會改變在提高生活質量上是互補的而不是對立的。
決定論和自我影響的實施
動因性因果關係的討論引發了決定論和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一定控制的自由這一基本問題的爭論。決定論這一術語用在這裡表示的是事件效果的產生而不是在教條的意義上意味著行為完全決定於獨立於個體的先前一系列原因。因為大多數行為是由許多交互作用地運作的因素協同決定的,某一事件只是有可能產生效果而不是在交互作用的決定系統中必然地產生效果。
自由往往被認為對立於決定論。從社會認知的觀點看,自由和決定論之間不是不相容的。自由不能被消極地理解成社會影響或情境限制的例外。它應被積極地定義為達成所期望的結果而進行的自我影響。這種動因性因果關係非常依賴認知上的自我調節。它通過反省思維、創造性使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選擇和執行行動所需的其他自我影響方法來實現。自我影響以與外部影響相同的方式決定性地對行為起作用。假設在相同環境條件下,有能力進行各種選擇並調節自己動機和行為的人比那些只具有有限的個人動因手段的人更具有使事件發生的自由。之所以某種程度的自由是可能的,是因為自我影響決定性地對行動起作用。
從各種可能的對象中進行行動選擇並不是完全和偶然地由環境事件所決定的。做出選擇需要反省思維的幫助,通過反省思維,自我影響充分發揮作用。人們可以通過思考其他的選擇、如何預見和權衡包括他們自己的自我評價反應的具體後果以及如何評價執行自己的選擇的能力,對自己所做的事件施加影響。思維引導行動這種說法只是方便的簡化描述,而不是把動因授予思維。不是個體產生思維而後成為行動的動因。認知活動構成自我影響的過程,它對採取的行動進程施加影響。因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可能在有效和無效的精神狀態中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但是,個體仍是思維、努力、行動的動因。省略性的表達不應被錯誤地理解為動因從個人轉移到思想。
動因性因果關係包含著以不同於環境力量規定的方式行動,而不是必須屈從於它們的能力。在吸引人的和強制性的條件下,個人動因表現為抑制力。8人們建立起用以指導、激發和調節自己行為的個人標準(Bandura, 1986a; 1991b)。對符合個人標準的行動的預見性自尊和對違反個人標準的行動的自我指責起著調節性的影響作用。人們總是傾向於做那些能給予他們自我滿足和自我價值感的事情。他們避免做違反個人標準的事,因為這會帶來自我譴責。在自我反應能力發展起來後,行為通常會產生兩種結果――外在的結果和自我評價反應――它們可以對行為產生讚美的或反對的影響。有的人深信自己的自我價值以至能忍受長期的錯誤對待而不去同意他們所認為是不公正或不道德的事,這是常見的現象。托瑪斯•莫爾(Thomas More)就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各種不得不為自尊而放棄期待和物質利益的困境。
自我影響不僅影響所做的選擇,而且決定所執行的選定行動是否能夠成功。對個體動因機制的心理學分析表明人們通過認知上的指導和自我激勵以及選擇並建構適合自己目的的環境對實現所預期的未來發揮作用(Bandura, 1986a)。作為可習得的技能,深謀遠慮、熟練和自我影響手段越高明,一個人越有可能獲得成功。由於具有自我影響的能力,人們至少是自己命運的部分建設者。不是決定論法則應該受到懷疑,而是決定論應被看作是單向還是雙向過程的問題。假設人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決定論並不含有人只是外部力量的工具這樣的宿命論觀點。相互作用的因果關係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對自己的命運進行控制和對自我定向設定限制的機會。
反對思維和其他自我影響方法的原因性效能的論點常常會引起原因的選擇性回歸。在操作性觀點中(Skinner, 1974),人僅僅是過去刺激的儲藏室和外部刺激的渠道――他們不能對行動施加任何影響。通過耍概念花招,人類行動的決定因素退回到環境中的“始動原因”。於是,人類的思想完全是從外部移植的、非原因的和多餘的。對這一概念圖式的詳細批評在其他地方另外進行(Bandura, 1996)。很顯然,思想部分受經驗的影響,但思想不完全由過去的刺激輸入所塑造。操作主義的分析強調人類的判斷和行動如何由環境因素決定,但否認了環境本身部分由人類的行動決定這一事實。環境與行為一樣,也是有原因的。人類通過自身的行動創造、改變並破壞著環境。這一交互因果關係的社會認知分析並沒有引起原因的無限度的回歸,因為個體根據經驗和反省思維產生行動而不僅僅是經歷作為過去的移植的行動。突然出現的創造不能還原為環境輸入。例如,巴赫的傑作,滿滿六十卷富有創造力的成果,不能還原為他的先前所受的作曲技術教育、前輩的音樂作品和他的日常環境中正在發生的事件。既然沒有賦予巴赫以布萊登伯格管弦協奏曲和數百支教堂合唱曲,環境的強化是從哪個寶庫中選擇到這些藝術精品的呢?強化不能選擇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當然,一個人可以等待隨機變化產生一些近似的元素去獎賞創造出的新反應。但要創作出像巴赫這樣豐富的作品,人們不得不等待無盡的時間通過對隨機變化的選擇性強化形成像他的作品那樣的創作,如果它可以通過緩慢的、費力的過程實現的話。雖然人類的創造力結合了過去經驗的一些方面,但人們改變它、為其增加新的特徵並因此創造出某些不僅僅是過去的複製或組合的東西。簡言之,人類行為是由一些因素決定的,但它部分由個體決定而不單純由環境決定。我們不能通過將其歸因於過去的環境來解釋舉世無雙的音樂作品。作曲應該是一項新出現的創作。
對自由的曠日持久的爭論由於斯金納(Skinner, 1971)的理論觀點的提出又活躍起來,他認為排除了遺傳的作用,人類的行為是由環境的偶然性影響和控制的。這一類分析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將人與環境之間的雙向因果關係描述為由自主性的環境所進行的單向控制。在斯金納看來,自由是一種幻想。並不是個人和環境影響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從沒被這一觀點的提倡者所承認。實際上,斯金納(Skinner, 1971)常常談及人們反控制的能力。然而,反控制的觀點將環境描述為個體能對其作出反應的刺激者。實際上,人是事先活動的,而不單純是反作用的。由單向論者的含糊其辭進一步產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斯金納(Skinner, 1971)在承認雙向影響的現實後,通過再次主張由環境對行為進行卓越控制而否定了它:“一個人並不對世界產生作用,而世界能對人起作用。”因此,環境作為自動地選擇、影響和控制行為的自主力量重新出現。無論將雙向影響暗指為什麼,在這種現實觀中,環境規則都很顯然作為起支配作用的隱喻出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2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