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史記(簡體書)
滿額折

史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6 元
定價
:NT$ 456 元
優惠價
8739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為什麼要讀史書? 如果我是那個古人我該怎麼做? 我們要向古人學什麼? 什麼是《史記》的「春秋精神」? 王令樾教授讀史三部分: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中的那群人,那群人的所作所為。這三個部分——時代、人、事交互錯綜,讓人看盡人間滄桑。藉助古人的人生,讓我們明白人生的道理。就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有限,可是我們可以借鑒古人的人生道理,來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面鏡子,可以得到為人處世的法則。

作者簡介


王令樾,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自幼隨母親讀唐宋詩詞,偶窺筆記雜叢。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任教之時,秉承庭訓,知研習國學不可偏廢,故跟隨父親王禮卿教授讀《詩經》,以王教授所著《詩經四家詩恉會歸》為學習之本;同時又研習與經學相配的緯學,並有所著述。子書《道德經》受教於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並獲得毓老別有見地的道家思想。史書以《史記》見長。集部以家傳《昭明文選》為首要;其次秉承父親所教導的古文義法,以《歷代文約選詳評》為教本,研修並教授古文、駢文課程;又隨父親讀《文心雕龍通解》,以求統貫中國文學批評之理論。此外,於中國古典小說多有涉獵,亦長期授課。可謂一生心在國學,以中國傳統學術之永續流傳為志業。

名人/編輯推薦


1. 雙色印刷,排版精美
2.掃一掃,發現更多音視頻課程

一、為什麼讀史書
在正式進入《史記》之前,我們先談談為什麼要讀史書。也許你會覺得這是題外話,其實這是讀《史記》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有此認識之後,你就不會在讀《史記》的時候,只把它當作讀古代的故事書。為什麼呢?
《史記》中確實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讀《史記》不是為了看故事、聽故事,而是要借著歷史中的古人古事,看到為人處世的道理,給自己的人生找方法、方針和方向。這樣,《史記》才能夠真正地經世致用。不管是讀《史記》,還是讀其他歷史書籍,都需要對自己的現實人生有某種啟迪或借鑒,這才是讀史書的真正目的與意義。
談到實用性,也許有人會說,當你讀到史書中某一關鍵處時,就該問問自己:“如果我是那個古人,處在那樣的環境,我會怎麼做?”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錯,換言之,也就是在強調實用,古書的實用。我或許會改變一個字,我會說:“我‘該’怎麼做?”
“會”和“該”,看起來只是一個字的區別,但是當我在問“我‘會’怎麼做”的時候,我可以憑自己的理想、用我的想象,假設性地去想我會怎麼怎麼樣做;可是當我問“我‘該’怎麼做”的時候,也許是我已經知道我要怎麼做了,我能夠真實、真切地去做。或許用那個“要”字會更強烈一點兒:“我‘要’怎麼做”,應該是借鑒古人古事,產生自我行為抉擇的表現。
二、向古人學什麼
因此,我們從所謂讀古書要運用到自己的人生裡,進一步談談讀史書的實用性和讀史書的目的。一般人所謂的以古鑒今是個籠統的說法,在此,我要更明確地說:讀史書是為了學習與反省。學古人的長處,反省自己的短處;學古人的智能,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在讀史書時,不會把重點放在批判古人上頭。
大家讀史書常有一個現象,就是直接簡單地評斷,斷定這個人是好人、壞人、小人、奸雄等;或是這件事做得愚蠢、聰明……諸如此類,用簡單的標籤一貼論定,這樣做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憑個人的一種好惡或見解,輕易下結論,未必周延;而這樣的結論就算正確,又有何意義?前人已逝,事不可追,僅抒發一己之見而已。
重點應擺在所謂“借古人反省自己”,反省是對自己有用的一個部分。古人做錯了,那個錯已成為過去,成為歷史,我卻在古人的錯誤之中學會糾錯,在古人的正確中悟得智能。這部史書的人與事,對我而言就有了相當的作用,促使我在面對同樣情況時,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如此,增長自己的見識,增強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很聰明地借助古人的所作所為,轉換成一種客觀的經驗。應該說,這是讀史書的意義。
三、六經皆史與六經之道
在幫助個人成長的實用功能之外,我們還要把眼光再放遠些,以保證自己從史書中能有更完整的收獲,那就是從中學習古代文化、制度、學術、發明等一切的文明發展歷程。因為,這是後代文明的根源,也是每一時代的現實人生的反映。史書所記載的文明發展是一切學問的基礎,故古人做學問史書,以見各代制度傳承流變的利弊得失。
古人常說“六經皆史”,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此經籍內容是堯、舜、文、武、周公等聖王所奠定的制度、所闡述的意義道理。經孔子整理闡釋,並發揮推衍其義而彰顯中國學術的大道,後代由此建立六經大義,是中國學術的起源與根本。這六經雖闡述人生大義,但從其產生的根源,以及形式、功能來看,皆是當時的歷史,故章學誠特別講求經學促進文明發展的經世致用之功,不只是空言大道,流於微言大義的興發,失去人事現象的考究。司馬遷說《史記》的成書宗旨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一書說的就是天人相合的道理,古今變化的現象。《史記》不只是人事傳記,更重要的是借助人事現象,揭示宇宙人生的大道。因此,古人做學問不能不讀“史”,“史”正是借人事寄寓大道理,使學問不致空虛,這是史書整體上的重要性。
文明發展是一個點線面的前後連貫,有所謂的根源,才有所謂的流變,在這古今發展的流變中,看到興衰消長的現象。興衰、起伏之間,內含大道,而這也正是我們後人獲取智能的一個來源,所以史書不能不讀。
四、讀史三部分
總體來說,讀史書先要透徹地了解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中的那群人,那群人的所作所為。這三個部分——時代、人、事交互錯綜,讓人看盡人間滄桑。借助古人的人生,讓我們明白人生的道理。就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有限,可是我們可以借鑒古人的人生道理,來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面鏡子,可以得到為人處世的法則。《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所謂生活在自己的時代中,汲取古代人事的經驗作為鏡鑒,作為對照,當然不必然與古代完全相同。
因此,在此情況下,我們讀史書,或者具體說到讀《史記》,將把重點放在傳遞史事、分析原委、談論其中的道理等幾個方面。而後,不帶有個人的好惡,還原出一個較為客觀的歷史,從中透視所謂的人生百態。讀史書,看上去是向外觀察,其實更重要的是向內省思。所以,在以下的講述中,必然對人事有所分析論述,但不會是高談闊論地大肆批評,或為了與前人論述不同而搜奇志怪,提出一些奇特意見去論斷古人。較多時候是憑借聖賢之言,或史家見解為立論依據。

目次


導讀
第一章 偉大的開篇——五帝本紀(上)
第二章 偉大的開篇——五帝本紀(下)
第三章 大丈夫當如是乎——高祖本紀(一)
第四章 大丈夫當如是乎——高祖本紀(二)
第五章 大丈夫當如是乎——高祖本紀(三)
第六章 大丈夫當如是乎——高祖本紀(四)
第七章 大丈夫當如是乎——高祖本紀(五)
第八章 伯夷列傳(上)
第九章 伯夷列傳(下)
第十章 兩位名相的故事——管晏列傳(上)
第十一章 兩位名相的故事——管晏列傳(下)
第十二章 伍子胥列傳——伍子胥與吳越爭霸(上)
第十三章 伍子胥列傳——伍子胥與吳越爭霸(下)
第十四章 孟嘗君列傳——公子養士
第十五章 魏公子列傳——仁而下士
第十六章 張耳陳余列傳——好友反目(上)
第十七章 張耳陳余列傳——好友反目(下)
第十八章 廉頗藺相如列傳——智勇雙傑
第十九章 滑稽列傳——詼諧諷諫見真章
附錄1
附錄2

書摘/試閱

導讀
一、《史記》之《春秋》精神
魯迅先生曾經讚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明《史記》不但在史學上有著很高的價值,在文學上也可以與屈原《離騷》中的那種情真義重的諷諫媲美。諷諫的“諷”是諷刺,“諫”是勸諫,也就是將勸諫的意思,寄托在文字之中委婉表達,不是正面的直述。《離騷》中有屈原對國君的忠心諷諫,《史記》裡更承傳了《春秋》的諷諫大義,這是他們的成就所在。
在史學上,《史記》建立了史書的體例(後面會談到這個體例),同時使通史、傳記的形式得以創建。重要的是,全書中所發揮的微言大義的啟示,也就是對歷史中人與事的一種獨到見解,是繼承孔子的“《春秋》精神”。所以,司馬遷的見解是後世官修歷史所不能比擬的,這就是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的緣故。此外,司馬遷面對古今人事,感同身受,有深刻的同理心,所以他的筆端是飽含著深情,熱情去記錄這所有人、事、物的,所以,《史記》讀來分外感人,其緣故正在於此。
司馬遷在記述中有情有義,是否就少了客觀的態度呢?不,班固《漢書·司馬遷傳》稱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史記》記述的歷史是真實而可信的,是翔實而不虛的,所以稱為“實錄”,實錄就是歷史的真實性記錄。當然,班固在《司馬遷傳》裡也批評《史記》,說:“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而退處士……”不過,後世歷史學家對這樣的批評都已經做出解說,其中不當之處,我們在後面也會有所說明。
由以上的簡單介紹,可以知道《史記》的可貴,同時也了解了讀《史記》的必要。
二、《史記》導讀
《史記》是史書中首重之作,大眾多不陌生,談的人也很多,但是,各人解讀當然不會全然相同,甚而時有出入,故需要先說明我個人讀《史記》的視角,也就是我是如何看待《史記》。這將涵蓋《史記》作者及全書相關問題,它不僅是背景知識,更將有助於閱讀《史記》內文時,作為理解判斷的依據。
《史記》有一百三十篇,短時間內不可能講完全書。因此,我們在這裡閱讀《史記》,只能有目的地選些篇章來講,不過在講篇章之前,基於前面已說的理由,故必須對作者司馬遷以及《史記》這部作品,做一個綜合性、整體性、深入性的重點說明。以下是重點說明。
三、關於《史記》作者的四個項目
個項目,有關他的史官家世,即他的祖先當史官的背景。談中國史書不能不知中國的史官制度,這是中國史書之不同於西洋史書的根本所在,當然,這個史官制度下的職責,也就是司馬遷之所以堅定寫成《史記》的原因。此外,繼承祖先的事業,完成父親的遺願,也是他寫《史記》的一個原動力。
第二個項目,詳細解說司馬遷繼承孔子《春秋》的褒貶大義,也就是所謂的《春秋》精神,這是司馬遷治史的一個志向,也是《史記》一書的價值。
第三個項目,司馬遷的學問背景,這個部分關乎他對人事的看待準則。他的學養背景影響著對人與事的判斷。
第四個項目,必須說明他所經歷的“李陵事件”,這個事件關係著司馬遷的一生,由於這個事件,他遭受宮刑,從而賦予司馬遷新的生命意義,新的生死觀和榮辱觀,他對於人事的光榮與恥辱,有了全新的價值判斷。
以上這四個項目是對司馬遷的基本的認知。
四、關於《史記》成書的三個項目
個項目,《史記》成書經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背景知識,所以我們只做簡單的說明。
第二個項目,是《史記》的體例,體例也就是整本書的架構,而《史記》的體例出現之後,就成為後代所有史書的範例,“二十五史”的體例都不出其藩籬,只是做點兒小小更動,所以,這體例是必須要說的。詳見後文。
第三個項目,必然要談的是《史記》全書的宗旨,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也就是《史記》全書的要點,讀《史記》的人,對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深究,講《史記》的人更不可能忽略這個部分。這一宗旨看起來只不過是三句話,但似乎並無完全一致的解讀,得到一個正確的解說就變得相當重要。
綜合以上,提示《史記》全書的價值,讀《史記》需注意的重點,以及說明司馬遷如何寫《史記》。
五、《史記》的重點內容
《史記》的內文是本書的主體部分,除了表和書,每篇都以人事為主線記載,但若因此而側重於個人傳記式的解讀,顯然有所不足,因為如此會忽略其微言大義。若側重微言大義而將人事簡單敘述,微言大義將無從寄托,唯有二者兼顧方能得其全貌。例如《五帝本紀》,《史記》是通史,以《五帝本紀》為中國歷史的開端,從民族的根源說起,是極有意義的,這就是《五帝本紀》的深微要義。但為了論述要義,就需詳述黃帝以來的所有建樹與事跡。
至於各篇裡的人、事、物等內容,從故事性來說,當然是活活潑潑、熱熱鬧鬧,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從事情的過程上來說,則是充滿人生的吉兇禍福、悲歡離合,而這一切不只是古代的、過去的故事,仔細探究你會發現,這是一代一代都在重演的人生現象。讀《史記》之所以可以借古知今,正在於這所有情境的重演,情境的循環出現。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對於人、事的歷史分析、評判,提領我們深入了解所謂人、事之間的道理,而這個道理正是我們目前行為的準則。所以,讀《史記》不是讀古人的故事,而是能夠運用在自己的人生裡,能因為讀《史記》而得到啟發,而有所借鑒。
這就是我們講評《史記》內文篇章的重點,希望大家能在深入淺出地讀《史記》之余,引發深入的思考;在了解歷史上發生的完整的事件之外,對道德精神的成長和進步有更大幫助。

章 
偉大的開篇
——五帝本紀(上)
一、為什麼從黃帝開始寫起
現在,我們進入《史記》篇章的解讀,首先談《五帝本紀》。這是《史記》的篇,記載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五位皇帝。前文曾簡單說明過司馬遷這部通史為什麼要從黃帝開始,現在要說明的是他為何要寫《五帝本紀》。
就一部通史的完整性而言,應該從一個民族的開端寫起,或者從開天辟地說起,世界上各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起源史都是“神話傳說”,我們中國古籍《山海經》就有相關記述,也表達著歷史的概念。這種原始歷史是經過初民一代代口耳相傳,而後才落實到文字,因此無法探尋其可靠性。中國可信的史書,古老的是《尚書》,《尚書》因為堯、舜的記錄都有憑據,所以從此開始記載,也稱之為信史的開端。黃帝的資料不見得全都可信,有很多是傳說,文字上也不那麼典雅,讀書的通達之士或者縉紳一類,對這些說法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尚書》不從黃帝開始。
那司馬遷記錄歷史起源,為什麼要從資料不可完全相信的黃帝開始?司馬遷說自己對待歷史文獻資料的原則,是“信則傳信,疑則傳疑”,可信的資料當然要流傳下去,對有疑問的資料也不完全拋棄不用,將存疑的資料保留下來,未嘗不是解讀歷史有用的參考資料。例如《尚書·序》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其中一些雅正、較可靠的部分,可以作為中國歷史開端的資料。
司馬遷參考《大戴禮記·五帝德》《孔子家語·帝系姓》,記述五帝的歷史,還有《世本》記述帝王世系。司馬遷取其可信、雅正的部分寫了《五帝本紀》,並在《五帝本紀》的“太史公曰”裡做了說明。但是他又為何不從更早的伏羲、神農說起?這是因為黃帝是初建國的共主,開創政治組織、人事制度,建立國家管理的基本系統。堯、舜以降,根據此基本系統有所因革損益,軒轅黃帝這個開創的功績,不容抹滅。
黃帝族跟炎帝族統一合並之後,後世子孫就叫作炎黃子孫,這是華夏民族的開頭,對於寫作《史記》這樣的通史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黃帝與炎帝
根據《史記》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因為在姬水邊長大,所以又姓“姬”。相傳黃帝出生在夏歷的三月初三或二月初二,籠統地說距今有五千多年,實際上可能是六千五百余年。
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同出於“少典氏”(也稱“有熊氏”)這一族脈。這裡說的炎帝神農氏,不是“三皇”裡的神農氏,而是三皇那個神農氏的後代。炎、黃兩個部落分別生活在姬水、姜水兩河流域。這兩條河流主要在現在的陜西省境內,姬水現在叫“漆水”或“漆水河”,姜水現在叫“清姜河”,都匯入渭河,是黃河上遊的支流。換言之,炎、黃兩部落都興起於渭河的上中遊的“關中平原”一帶,是非常肥沃富庶的地區。
炎帝神農比較強勢,經常欺負其他部落,於是那些部落就歸順黃帝軒轅。黃帝勤加管理,政治清明,安頓百姓,而且能順應四時五行,教導百姓播種收獲糧食,讓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整頓軍隊,率領士卒,與炎帝有阪泉之戰,一共打了三次,終將炎帝打敗,統一了各部落。就此炎黃華夏民族所居的中原地區就成為文明程度的區域。
另有一個“九黎族”,也可以稱為“九夷”,與炎黃華夏分屬不同的氏族。九黎的首領叫蚩(chī)尤,不聽從黃帝的命令,常起來作亂,他驍勇善戰,武器也比較先進。九黎族的發源地是山東曲阜,後來經過不斷拓展,擁有的地盤越來越大,技術知識進步也很快,懂得農耕,會飼養家畜,手工藝很好,能製作很多新式的武器。隨著人口和實力的增加,蚩尤就往西擴張,覬覦關中這塊富庶的地方,後終於往西進攻侵犯。黃帝征集四方各部落的軍隊,跟蚩尤在涿鹿之野激戰了一場,史稱“涿鹿之戰”。涿鹿之野大約在現在的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的交界處,主要在河北省境內。
三、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大決戰——涿鹿之戰
《史記》對這場戰爭的經過沒有詳細說明,如同《周易》屯卦六二爻辭,《列子·黃帝篇》,敘述黃帝建國及涿鹿之戰,都不如不盡可信的傳說資料詳細。《山海經》裡有神話式記載,傳說蚩尤讓天地間充滿大霧,困住黃帝。黃帝用指南車辨別方位,帶著軍隊衝出濃霧。也有人說,雙方都讓巫師作法,黃帝讓應龍先在水流上遊築壩蓄水,再放開水壩讓大水傾瀉而下,淹沒對方軍隊。蚩尤請風神、水神和雨神相助,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又把黃帝的軍隊給困住,於是黃帝請玄女阻止風雨,又率軍隊趁機快速進攻,打敗了蚩尤。
且說黃帝打敗蚩尤以後,真正統一了各個部落,成為一個民族的始祖,開創華夏文明。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這個稱號指的是文化高雅的禮儀之邦,文明興盛、服制華美的中原民族。日後,華夏成為漢族或中國的代稱,其外圍的四方之地就叫作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統稱為“四夷”,這就是黃帝的治國功績。
四、黃帝的政績
《史記》裡說:黃帝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敏銳,很幼小就會說話,是個特殊的孩子。黃帝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先農而後兵,首先重視的是百姓生活,教百姓耕種的技能,讓他們懂得順應自然節候來耕作,又教百姓織布,讓他們能夠有衣服穿。在安頓了百姓之後才進行征戰的事,就是先安內而後攘外的作為,也是行仁政的表現。黃帝很懂軍事,包括製作武器、規範訓練、講求兵法等,但他所進行的都是合乎正義的戰爭。黃帝設立官吏制度並加以監察,自己事事率先垂範、身先士卒。黃帝任命官吏,推算歷數,建立歷法,有助於百姓生活,也順應天地的綱紀,明白死生的道理。黃帝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並將其中的知識運用到人事上,放到生活裡,並講解給百姓聽,讓百姓逐漸開化。除了安定百姓之外,黃帝還順乎自然,使鳥獸蟲魚、日月星辰等萬物各安其所,減少了災害;山水土石、金玉礦物等,善加利用,不去破壞;還有指南車、文字等發明。總之,黃帝德性的發揮,使華夏文明開始有了決定性的發展,其文治武功光耀日月,為後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黃帝的德澤可謂廣布後代。
黃帝的“黃”指相應於“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土德”,黃色似土地的顏色,古來稱為正色;“帝”指軒轅氏的德性、恩澤可以相配於天地,故尊之為帝。東漢應劭《風俗通》說:黃帝開始戴冠冕,穿衣裳,造房屋,建立禮法制度,跟大地有同樣的功績,於是稱“黃”。黃者光也、厚也,是中和之色;他是天下的共主,所以稱之為帝。後,歸結其功績如下:
,黃帝討伐作亂的人,平定以後就立刻離去,並不去侵占人家的土地,尊重各個部落國的主權,奠定了華夏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性。
第二,黃帝在治國理政方面,重視安撫百姓,一切創造、建設都以百姓為主。這種以民為貴的做法,顯然是施行仁政的開端和典範。之後的顓頊、帝嚳、堯、舜諸帝都是繼承這種仁政又將其發揚,而有順天應人、仁慈愛民、節儉廉政、尊重禮法、尊德敬業、政治清明的績效,以至於商湯、文、武、周公的聖王道統,終由孔子進一步發揚光大。
第三,黃帝一切作為不違背自然規律,遵循“自然之道”的看法和做法,是對後世的重要啟示。黃帝開啟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造就中華這個古老文明的族系和國度,並使之屹立於世界幾千年。始祖黃帝功績不可抹滅,所以,司馬遷以黃帝作為《史記》的開頭,是有其道理的!
五、黃帝的繼承人顓頊和帝嚳
《五帝本紀》也記述了黃帝的後代顓頊帝、帝嚳等。因為史料不全,甚至留傳下來的資料互相衝突,有不合理之處,很難厘清、解釋。例如稱謂不同,輩分上的差異,年齡過長,都有爭議。其實始民時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壽命的長短,都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推斷,只能保留《史記》記述,信其可信,存其可疑。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到姓氏的有十四個,其中黃帝的元妃嫘(léi)祖所生的兩個兒子叫玄囂、昌意。黃帝駕崩後,顓頊帝高陽氏登上帝位執政,高陽是昌意的兒子;顓頊帝傳給玄囂的孫子高辛,就是帝嚳;帝嚳傳給兒子放勛,就是堯;堯禪讓帝位給顓頊的六世孫重華,即舜;舜之後,帝位禪讓給了顓頊的孫子禹(也有人說禹是顓頊的六世孫)。
顓頊帝個性很沉靜、清明,有智謀,通達事理,依循著黃帝的制度,遵循天道,順應四時,善用地利,對於天地鬼神也都用一定的法度去祭祀。這一切都是繼承了黃帝的傳統,符合以德澤去教化百姓、治理百姓的明君作為,是行仁政,因此四海之內社會安定而富足。
帝嚳高辛氏天賦異稟,跟一般平凡人不一樣,生下來就會說話,十五歲就輔佐顓頊。顓頊帝駕崩後,三十歲的高辛氏登上帝位。帝嚳非常明智而有遠見,治理上依然是承繼黃帝以來的精神,順天應人,仁慈愛民,嚴以律己,特別廉政儉樸,一心為了天下百姓,重視安頓和教化百姓,尊禮儀,敬鬼神,崇道德,是聖賢的作為,天下人莫不歸心順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9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