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我是媽媽,但我也還想當自己:走過「心理陣痛」,一個心理師的產後憂鬱告白
滿額折

我是媽媽,但我也還想當自己:走過「心理陣痛」,一個心理師的產後憂鬱告白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793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近10年來,婦女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比例直線上升,
在台灣的盛行率甚至高達四成,且不限於新手媽媽。
產後憂鬱症雖說是從荷爾蒙改變開始的,
但其實是結合身、心、社會層面的綜合問題,
媽媽們很容易受到二次傷害。
就連身為心理諮商師的作者,也曾長達兩年走不出低潮。
本書不喊加油,而是要分享心路歷程、提供專業建議,
陪伴身受其苦的人走過「心理陣痛」,
一起蛻變成更健康、成熟的母親。


Q.
大環境比從前好太多,為何產後憂鬱狀況不減反增?
我們是否對這個問題一知半解?

▌ 首先得知道,你的身體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哪種痛讓人感覺快死了?」如果有這種票選活動,經常伴隨深深「羞辱感」的分娩,肯定高票當選!分娩前的灌腸,會讓你的屁屁猶如「火山爆發」;生產時何時該用力、是否來得及注射無痛針,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產後沒有甜圈圈坐墊就無法坐,就連入口的食材都以促進發奶為考量。還在幻想「一手抱孩子,一手拿咖啡,不時甜蜜對笑,從容又自信」的模樣嗎?你的現實更可能是蓬頭垢面、插著尿管、流著血、副乳腫脹又全身溼黏的鬼樣子。

▌ 其次,就算心理狀態和嬰兒沒兩樣,也要馬上進入狀況
多數企業都有試用期,唯有母親有限公司直接就讓人變成「終生員工」。沒有薪水(育兒津貼只夠買些奶粉尿布)、沒有特休、慣老闆哭著指揮所有事,還不時有三姑六婆監視者指手畫腳;而唯一福利僅是,小雇主偶而會對人笑、乖乖吃、早點睡。這是一份就算預先做了功課,現實仍與想像不一樣的工作,且多數人的焦點只放在育兒上,媽媽的心情經常被「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一語帶過。

▌ 接著,歡迎進入「比較的世界」,而這只是剛開始
寶寶幾小時喝一次奶?為什麼無法睡過夜?一哭就抱會不會養成習慣?上次奏效的方法為什麼這次失靈?別的媽媽為什麼母乳量充沛?別人的丈夫為什麼都能陪在身邊?對~就算你吶喊著「不要對我打分數」,比賽也已經開始了。不僅育兒眉角,連「自信心」和「母愛」這種隱形項目也難逃較勁。當發現自己和「理想母親」的形象漸行漸遠時,無助、內疚、敏感、不安、自卑的情緒就找上門了。


Q.
「我失去了我自己」這種身分認同上的混亂,就是憂鬱的癥結。
該如何找回自己的價值,接受「新的自己」?

▌ 心理師解套1:慢一點也沒關係,你不需要當100分的媽媽
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媽媽?為何做了各種努力還是好挫折?媽媽們放輕鬆~大可不必對所有「訊號」都做出敏感反應!讓孩子哭一下無妨、躺著看一下電視也可以、你想接受諮商或藥物治療當然也沒關係。育兒路上有太多決定要做,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你該試著將孩子與身心狀況連結起來,而不是讓自己「不犯錯」。若選擇壓抑、對自己洗腦「必須快樂」,反而容易被黑暗面吞噬。

▌ 心理師解套2:多數爸爸都想成為神隊友,而且他們也很憂鬱
常被丈夫一句無心的話惹惱嗎?擔心自己憔悴、走鐘、哭哭啼啼,不再被喜愛嗎?明知他也辛苦了,卻還是抱怨「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忙」嗎?根據統計,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有4%的爸爸也曾感覺憂鬱,力不從心。因此,就算另一半笨手笨腳,只要知道他也在努力就好了,而且還要適時「放手」,才能讓爸爸們更有參與感。一起攜手走出憂鬱的低谷吧。

▌ 心理師解套3:你是某某寶貝的媽媽,但你還是你
分娩是一種接近死亡的過程,新生命誕生後,媽媽們便失去了原有人生的一切優勢,舉例來說:從前一睜開眼只要照顧自己就好,現在的第一反應就是看孩子;從前隨時能和丈夫甜蜜出遊,現在拎著大包小包還擔心漏掉什麼;從前是爸媽和丈夫手心裡的寶,現在只以「某某人媽媽」的身分重生。因此,必須理解養育子女這條路,就是伴隨著「哀悼」的幸福過程,才有助預防產後憂鬱的發生。

 同場加映~
如何定義產後憂鬱症?
藥物治療有用嗎?會不會讓人上癮?
如何練習、改變自動浮現的負面思維?
……更多晉升人母需要具備的心理調適都在本書!

――專業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夏一新│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梁禎殷/
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心理師。大學主修英語和新聞學系,曾任職於公關公司、語文補習班等。在補習班任教期間,發現自己喜歡傾聽孩子說話,於是決定繼續讀教育研究所專攻心理諮商。經過培訓課程,獲得了韓國諮商學會公認專業諮商心理師資格,並在私人心理諮商所、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公共機關和公司企業進行心理諮商,為幼兒、兒童和青少年、成人等廣泛年齡層來訪者提供了支持、成長和治癒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媽媽,期望自己能做好媽媽的角色,卻患上了產後憂鬱症,有兩年的時間眼淚總是不自覺落下。這本書用文字記錄了那段經歷,期許能夠為那些正在度過艱辛時期的媽媽們,帶來安慰和希望。目前,白天以自由工作者身分進行諮商和授課,當孩子們下課後,就和兩個女兒一起度過親子時光,在工作與育兒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

前言/獻給想瞭解並走出產後憂鬱的你

你一定很辛苦吧!無論是歷經一段長時間陣痛的自然產或是剖腹生產,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打噴嚏、走路或是跑步。寶寶一出生,就必須立刻嚴陣以待,在百忙之中,除了要盡快讓自己的身心恢復到產前健康狀態及體態之外,為了順利哺餵母乳,還得時常按摩乳房。坐月子期間,還必須在無法洗頭,蓬頭垢面的狀態下,與家人及朋友見面……經過一段混亂期,待回過神來後發現,是不是多了一位名叫「憂鬱症」的朋友呢?是否經常想哭,眼淚不自覺地落下?寶寶的出生,照理說應該會沉浸在幸福喜悅之中,但內心卻出現了內疚、自責的感受?
我在二○一七年五月的時候,生下了第一個孩子,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女兒們分別為四歲和六歲。四歲及六歲的年紀,已經不是嗷嗷待哺的幼兒,相信有許多媽媽會非常地羨慕,並滿懷期望自己也能迎來這麼一天。我曾也是如此,經常無故落淚,變得非常敏感,就這樣開始了持續兩年的產後憂鬱。但請不要擔心你會和我一樣如此之久。假設當時我身旁有一百位已為人母的朋友,向其中七十位詢問:「是否有產後憂鬱?是否維持了兩年以上?」得到的答案是「都沒有」。
其中有得過輕微產後憂鬱但已痊癒的人、透過運動和追劇戰勝產後憂鬱的人,以及差點變成重度產後憂鬱的人等。每個人的症狀略有不同,但沒有人像我這樣,持續哭泣並接受藥物治療,掙扎了將近兩年。因此請不要太擔心,還是有曾經歷過一切,但已戰勝並過得更好的人。
上表是我產後憂鬱症的歷程時間表。分娩前的產前症狀很微妙,剛生完孩子就變得極度敏感,並開始感到焦慮、憤怒、羞恥和憂鬱。
住進月子中心時,我就開始止不住地哭泣。莫名的淚水如壞掉的水龍頭般不停地流淌,即使是在娘家坐月子,依舊非常敏感和焦慮。當坐完月子回到家後,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最終接受藥物治療結束了第一次產後憂鬱症。然而,產後憂鬱症還是持續了好幾天。幾乎天天以淚洗面,一方面好像渴望著什麼,另一方面又感到恐懼不安。
從我的產後憂鬱歷程時間表可以得知,當我將孩子送去日間托育中心後,一切似乎都得到了改善。本以為我的餘生只能在「當母親」中度過,但開始意識到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直到現在我才從情緒風暴中解脫出來,學到了許多東西,也才能寫下這本書與你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我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這不是你的錯。剛生完孩子眼淚卻止不住,不是因為你軟弱或是沒有母愛,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愈來愈好。務必一點一點地去瞭解自己淚水裡所蘊含的情感,在晉升為人母的過程,堅持下去。

【心情筆記】
我領悟到分娩和養育子女是非常快樂的過程,卻也伴隨著哀悼。這裡的哀悼是指「有意義的喪失」正常、痛苦的感覺。從一個備受呵護、處處被體貼的孕產婦,到身體還沒有完全復原,卻還要照顧自己以外的人,面對如此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生活,很少人會分享在心理上該如何調適,大部分都是分享照顧孩子的經驗談。
想要自然分娩,但對將面臨的生產過程一知半解;下定決心哺餵母乳,卻不知道自己的乳房會是如此被對待;對於分娩和哺餵母乳會使身材發生改變的這件事已有心理準備,但實際經歷後感受又非常地不一樣。因此,如果事先瞭解分娩和育兒是喜悅和祝福,但必須伴隨著哀悼過程的話,我認為這有助於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升格成一位孩子的母親後,我為我在原生家庭裡生活的那段日子表示哀悼。為新婚時和老公度過的週末悠閒兩人世界、看電視到深夜、聊天、出外享用美食及約會等甜蜜的日子哀悼。我哀悼成長中的孩子的每一天,也為懷孕十個月的過程中,和寶寶說過的話、感受過的胎動、嚇到時會下意識地撫摸肚子的習慣等,深感懷念及表達哀悼。
我的家人,特別是父母,對於我成為一位堅強母親這件事,好像也在哀悼著什麼一樣。當我母親知道我順利生產的消息後,她非常地高興,經常眼眶溼潤。但可惜的是,我母親第一次見到孫女時笑得合不攏嘴的模樣,以及新生兒檢查結束後,女兒被我用準備好的包巾裹得嚴嚴實實的模樣等,這些珍貴的回憶一張照片都沒留下。我想,以後用眼睛拍的照片,會愈來愈多。

上面這些文字是我在產後第十天於月子中心所寫下的。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像在產後憂鬱症的名義下,我的心透過眼淚在和我說話。聽到這些話,我流露出了別人不理解的黑暗感情,經歷了皮開肉綻般的成長痛,哀悼了失去的東西之後,現在好像更能心無旁騖了。
身為一位心理師,其實是想以更帥氣的主題寫下精彩篇章。諸如關於諮商理論、自尊感、說話術,或是如何養育孩子之類的主題。然而,我卻寫下了撫養孩子的辛酸血淚故事。媽媽的第一本書是關於「產後憂鬱症」,我擔心女兒們以後看到了,不知道會有什麼感想,尤其是我的大女兒,不知道她是否會覺得很受傷?會不會責怪自己讓媽媽如此辛苦,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但是,我還是鼓起十足勇氣寫下了自己的故事,因為我知道,愛孩子和產後感到憂鬱是兩回事。
也許有一天,女兒可以根據媽媽的經驗談,為分娩和後續的問題做好準備(說不定,女兒之後也想成為一位母親。最近我問女兒長大後想做什麼?她回答:「想當媽媽」)。
這本書是為了回憶我自身的產後憂鬱症發展和症狀,以及我對其感受。除了藥物治療、諮商和康復後的主要荷爾蒙變化外,還分享了被認為是會影響產後憂鬱症的強度、持續性和治癒的因素。如果能給予在夜晚獨自哭泣,或是因養育孩子而難以尋求心理諮商的媽媽一些安慰,我認為這是作為心理師及生兒育女的媽媽,最有意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說到「產後哭泣」,我就是最好的專家!

目次

前言/獻給想瞭解並走出產後憂鬱的你

Part 1 產後憂鬱的前奏
不是當了媽媽,就會成為「好」媽媽
為什麼明明很幸福,還是感覺失落?
降低被羞辱感!產婦絕對要知道分娩流程
照書養,不如照孩子發展需求養
為母則強?但誰來給媽媽適應期?
夢幻止步!育兒本是一場硬仗
內疚,是最常出現的產後憂鬱感
我還漂亮嗎?你還愛我嗎?
如果都「不犯錯」,就是100分的媽媽嗎?
以愛為名的沉重壓力
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嗎?
欲壓抑,欲容易「負能量爆表」
到處都是「正確答案」,到底該怎麼做?
沒有試用期,我就這樣成了終生員工

PART 2 產後憂鬱  第一幕
明明是無心一句話,卻讓人惱火……
寶寶哭不停,不是任何人的錯!
慢一點也無妨,你不需要事事都兼顧
放棄追求完美,你只要「足夠好」就夠了
終於懂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
神隊友的支持,就是新手媽的最大力量
不只是媽媽,爸爸也可能好憂鬱
一直好想哭,怎麼辦?
說出煩惱,勇敢接受諮詢吧
無條件的傾聽和尊重,最令人感謝
專家也會情緒失控,請不要怪罪自己
Keep going! 練習切斷消極想法

PART 3 產後憂鬱  第二幕
藥物能治標,剩下的還得靠自己
「不能和我說聲辛苦了嗎?」
是不是只有我的生活變了調?
照顧好自己是一種「責任」
明明很努力了,還是充滿挫敗感
如果能吃到烤肉就好了……
放下手機!有意無意的比較會壓垮自己
花時間和他人相處,有益身心
媽媽們更需要刺激交流
好好度過屬於自己的時間
我好像成了他人的負擔了
再等一下,我會努力變得更堅強
還好有超市,唯一歡迎我的地方
自己帶或托嬰?哪一種比較好?
世上只剩兩種人:有孩子和沒孩子的人
親愛的,這個週末去看櫻花吧
知道彼此都努力了,那就可以了
透過沙盤遊戲,療癒心靈的傷
原來,我的孩子這麼漂亮

PART 4 落幕後
產後憂鬱是混合身、心和社會層面的現象
什麼是產後憂鬱症?
從心理層面瞭解產後憂鬱
從社會文化層面瞭解產後憂鬱
接受「新的自己」

後記/一起蛻變成健康、成熟的母親

書摘/試閱

【心理測驗】你是高敏感一族嗎?

你是否會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不敢暴露內心真實的想法?你是否在受到負面評價時,會立刻自我防禦起來?透過瞭解自己對他人的敏感程度,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
說明:仔細閱讀以下情景,並做出判斷。選擇「是」得8分;選擇「兩者之間」得5分;選擇「不是」得3分。

(1)你生平第一次墜入愛河,視情侶為心中神聖的偶像。有一天,你發現他(她)竟做出十分庸俗的事,你會感到幻想破滅,並堅決地拋棄戀人嗎?
(2)你是否宣稱自己厭惡蜚短流長的長舌婦,但不久,卻從你那兒傳出關於某人的毫無根據的謠言呢?
(3)別人指出你事情處理得不妥,你是否會找一串理由加以申辯?
(4)哪怕你與最好的朋友辯論時,也始終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對方不過是「歪理也要纏三分」嗎?
(5)你是否喜歡向別人不厭其煩地詳細敘述自己遭遇到的一件小事?
(6)乘坐地鐵時,與一個陌生人同座,你看到她用手背觸了一下鼻尖,你會疑心她在嫌棄你的體味嗎?
(7)同事們議論一個不在場的熟人,你把你所瞭解的他的遭遇大加渲染了一番。但事後你頗感內疚,於是再見到他時便會刻意表現出對他的好感,是這樣嗎?
(8)老同學聚在一起聊天,你發表了一番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一個與你有深交的同學對你的宏論頗不以為然,隨口說:「這都是外行話!」你當下雖然不露聲色,但回去以後就決定與他斷交,是這樣嗎?
(9)你敘述一件親身經歷的事給大家聽,大家覺得有點難以置信,一笑了之。這時你會繼續舉出一系列的證據,務必要大家相信那是真實的嗎?
(10)一位朋友平日與你交往甚密,但卻做了件對你不太忠實的事,你是否會毫不容忍、聲色俱厲地指責他的過失,表現出你的憎惡情緒呢?
(11)你為別人提供服務或説明時,是否常常怨人家對你酬謝菲薄?
(12)一次在街上碰到一位同事與人邊走邊談話。你隔著一段距離朝他熱情地打招呼,他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你是不是會想:「他為何這般當眾羞辱我,難道是我得罪他了嗎?可惡。」
(13)你是否為證明自己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於人,而在服飾、娛樂等方面的花銷,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
(14)你坐在客廳讀報時,忽然發現從窗戶射進的一束光中,有無數小灰塵在上下飛舞,你是否會馬上感到呼吸有障礙,然後移到遠離光束的地方?

結果分析:
A.分數為112分以上者,為過分敏感者。
你神經異常敏銳,感受性又很強,在遇到同等情況時,會比別人更容易遭受打擊。在與人相處時,你會因為經常誤解別人的意思,而使自己處於緊張的警惕之中,甚至造成他人的緊張,引起周圍人對你的厭倦和反感,如果你不設法改善,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B.分數在56~112分者,為敏感性中等者。
比起高度敏感者,你較少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但你的敏感程度依然處於較高的水準,有時會表現得有些神經質,需要格外關注。

C.分數在56分以下者,為敏感程度較輕者。
你是一個非常樂觀、豁達的人,敏銳的感受力與你無緣,但也要注意,在與高敏感人群相處時,是否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傷害對方。



你受的傷,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

雖然我們經常對生活有諸多的不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心靈的囚徒」卻常常是很感性的人,關於生命和對心靈的感悟,他們總會比旁人多出許多來。
然而,正所謂過猶不及,他們極其敏感的神經,會把最輕微的感觸傳輸給柔弱的心靈,使得更容易感受到某些本可以化為虛無的情緒,就像遭遇了一場情緒地震一樣,讓心無法回歸平靜,即使是短暫的快樂,也常常被這些「餘震」波及,變得可望而不可即。
正如前文所說,那些將自己放逐於「心囚」的人,本質上依賴性都很強。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和人抱有太大的希望,所以,當他們不能收獲到預想的補償時,就會變得無比失望和憤慨。此時,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他們的想像之中,自己脆弱而多感的心靈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創傷。於是,他們把自己的心牢牢地保護起來,就像鑽進了蝸牛殼。
殊不知,當一個人關緊了門窗時,風沙被阻擋在了門外,也永遠感受不到春光明媚。如同泰戈爾所說:「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I和J是大學裡的親密戀人。畢業後,兩個人都在學校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起初兩個人的努力拼搏只為換來將來婚姻的保障,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I因為所學專業冷門,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薪資也差強人意;J則憑藉自己的努力和一點運氣,事業節節高升。
正因為如此,一直以來非常平等的關係突然失衡了,這對戀人開始爆發爭吵。但年輕氣盛的他們不知如何解決感情中的問題,也不知如何諒解對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最終兩人選擇分手。
轉眼五年過去了,兩個人在世界上兩個不同的地方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並為往日的真愛而默哀。或許,如果沒有彼此的寬恕與諒解,就沒有愛的慰藉和共存。
雖然起初只是一個個很小的誤會,但是I因為自己的大男人主義,把自己事業上的不順,借題發揮遷怒於心愛的人,而且他也不肯諒解J的成功,和偶爾欠缺「遷就」的疏忽;J則寬恕了自己的過於注重自我,忽略愛人感受的缺失,無法體諒I為了婚姻急功近利的心態,和不肯讓她受委屈的一片苦心。
正是這一系列的「恕己」與「不恕人」,造就了兩人之間無法彌合的痛苦和遺憾。
相對於原諒別人,原諒自己確實要容易得多。這不是一種錯覺,而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叫作「自利偏誤」(編按:Self-serving bias,或稱自利偏差),也叫作「自我服務偏見」,即人們在加工和自己有關的訊息時,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見,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績時,會把主要功勞歸功於自己,而做了錯事或者失敗之後,卻會怨天尤人,把它歸因於外在因素,這種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甩鍋」現象,是人類最強有力的偏見之一。
在加拿大,曾有心理學家針對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看法。因為這種偏見的存在,導致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大腦會下意識地誇大對自己的有利資訊,而忽略對自己的不利部分,就像前面案例中的I和J,兩個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付出比對方多,自然不會原諒對方的一點點「忽視」與「背叛」。所謂「愛之愈切,傷之愈深」,就是這個道理。寬於待己,嚴於待人,最終只會使你失去去愛、去體味生活的能力,失去被愛、被接受的權利。
我要告訴你的是,不要偏執於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欺騙你的正是你的感覺。人們總是以設想自己的方式去設想他人,總是受「先入為主」的原則左右,把最初得到的印象看作明媒正娶的正室,而把後來的印象作為偏房,這正是犯錯誤的開始。由於錯覺總是首先來到,真相於是很難有立足之地,這樣偏執的結果,留給自己的往往是挫折和痛苦。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原諒、寬恕似乎是屬於道德層面的,但原諒不等於放下,寬恕不等於和解,一句輕飄飄的「沒關係」並不能終結所有的怨恨和傷害。實際上,寬恕不是讓我們捂住心裡的傷,去扮演一個聖母的角色,而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也是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
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羅伯恩萊特(Robert D. Enright)博士,在他的著作《寬恕是一種選擇》中指出:「寬恕最終是一種自由,而不是壓制。寬恕並不是別人做什麼都是好的,你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行為是有害的、不恰當的,並盡自己的力量讓社會上減少這樣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人生一直沉浸在憤怒和怨恨之中。」
每個人都討厭傷害,但事實上,不肯寬恕給人的傷害,往往比你讓你憤怒、傷心的事務傷你要更深。你看見過這世上有誰能不懷寬恕之心,而活得快樂、自由?沒有。即使他能擁有片刻的快樂,最終也會被怨憤及痛苦籠罩上沉重的陰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誰能心甘情願地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所以也不會有誰能完全顧全你為補償自己在某方面的缺失,而額外要求的期望。最後,只是期望愈多、失望愈多。
如果能夠做到恕己,並以恕己之道恕人,那麼問題就簡單多了。一份真正的寬恕,會讓你得到情緒上的解脫和身體上的真正釋放。正如羅伯恩萊特博士所說:「你寬恕別人愈多,收穫得就愈多,它會有助於你改變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改善人際關係。學會寬恕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抑鬱,有研究表明,萌生『寬恕的念頭』,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寬恕別人,其實就是治癒了自己。」
不要把一生的光陰都浪費在懷恨與悔恨之上,如果直到臨終時才大徹大悟,那已經為時過晚。人們最終會成為心囚中被判無期徒刑的死囚,會為自己沒有快樂、寬容的一生而後悔莫及。



世界不是非好即壞,別讓自己陷入困境

問你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讓你去旅行,你會怎麼做?」可能有的人會開開心心地說:「我會稍做準備,然後就這樣跳上車子,開到某一個地方,享受輕鬆、新鮮、刺激的旅行,遠遠離開那些煩人的工作和煩惱。」
有的人則比較謹慎:「我要計畫一下,把每一步和每一個問題都想好,想好要去的目的地,收集一些詳細資料,計算一下開銷,預定好住的地方……」
很顯然,相比這兩者的思考模式,後者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的行事風格。因為不想讓任何意外破壞自己的計畫,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是中庸主義的堅決擁護者,即使只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他們也會在出發前設想好所有細節,使得旅行這一「事件」,能完全按照心目中「對」的標準去進行,中間路線永遠不會出差錯,力求完美無缺,否則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
在這種中庸之道的指導下,他們會很努力地做每一件事,盡可能地符合每個人的期望。他們也很謹慎,盡量不去冒犯任何人,盡量不去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他們永遠不會做出極端的事或過度地表現自我,永遠會採取中間路線,只因為其中的不確定性、衝突性是最小的。
由於無法忍受自己的失敗、不完美,他們不會在事業或其他任何事上做出冒險的舉動,因為冒險常常意味著將有一半機率的成功與失敗,而那部分的「失敗」,恰是這種完美主義者所不能忍受的。為了事事完美,他們寧可選擇阻力最小、收益相對也較小的途徑。
然而,世無兩全。這一類型的完美主義者,在致力於使每件事都盡善盡美的同時,也常會使自己陷入另外一種困境。
在前來諮詢的人中,常有人向我傾訴,說自己是一個性格內向、極易害羞的人,偶爾和別人說句話,都會面紅耳赤、很不自在,更不要說參加團體活動了。他們覺得自己的這種特質很不好,但又改不過來,因此非常苦惱。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問題是「無法像別人一樣交際」,但在諮詢師的眼中,問題卻是,「你為什麼會認為『無法像別人一樣交際』是一個問題呢?」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種性格都各有利弊,何必一定要捨棄自己的個性,而變成他人呢?這些人之所以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是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苛求自己的完美主義者,形成了一種「只有怎樣,才能怎樣」的特定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也是典型的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特徵是典型「非好即壞」的二分法模式,但成人的世界相對幼兒來說要複雜得多,如果我們依然用這種模式面對現實世界,必然會顯得有些極端和不知變通。尤其當他們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想要的完美狀態,往往會滑入另一個認知的極端,也就是全盤否認一切,甚至陷入抑鬱的狀態。
在生活中,他們常覺得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於是時時刻刻都針對這些問題不斷努力。於是,這些問題就逐漸構成了生活的中心,這是一種「問題中心」的心靈困境。
久而久之,真實自我的生存空間被逼得愈來愈狹小,離想像中的自己愈來愈遠,人又怎麼能快樂得起來?
瑞爾森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馬丁安東尼(Martin M. Antony)曾這樣說:「一點點完美主義是一件好事,它使我們想要實現目標,仔細檢查我們的工作,有時甚至激發我們變得更有效率和更有條理。」
由於完美主義者這種特定的思維模式,就註定他們不會在完美這條路上輕易止步,告訴自己「盡力就好」,而是逼迫自己,直到筋疲力盡。
要想擺脫這種狀況,只有從自己的思維模式開始改變,從「以問題為中心」,轉變為「以目的為中心」,即把生活的目的作為中心,坦然面對現實,做自己該做的事。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將「問題」與「自我」混為一談,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樣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