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探索隱藏在50件化石中的動物故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  價:NT$ 474 元
優惠價: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恐龍戰鬥到它們的死亡,再到體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懶……本書帶讀者穿越時空,進行了一次“史前深度遊”。

本書展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50件令人驚訝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後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讓讀者可以瞥見史前動物的真實生活,如像鳥類一樣坐在蛋上的恐龍和被寄生蟲感染的霸王龍等。這些化石讓我們聯想到現存動物的一些典型行為,明晰了現存生物與它們遠祖之間的進化鏈。化石,不是無生命的物體,它們能夠喚起遠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將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帶回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

作者簡介

迪安·洛馬克斯(Dean R. Lomax),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客座科學家,國際公認的古生物學家,是魚龍研究的權威;同時也是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和科學傳播者。他周遊世界,挖掘恐龍化石,發現和命名新物種,並多次獲得科學獎項。2021年,他領導了“拉特蘭海龍”的發掘,它是英國迄今發現的最大和最完整的動物骨架。著有《不列顛群島的恐龍》(Dinosaurs of the British Isle)和《恐龍:你應該知道的10件事》(Dinosaurs: 10 Things You Should Know)等作品。

【插畫】鮑勃·尼科爾斯(Bob Nicholls),世界知名的自然歷史藝術家、古生物藝術家。擅長重建史前的動物、植物和環境,繪製的插圖和模型被收錄在40余種圖書並常見於《自然》等頂尖雜志中,作品在世界多個博物館、大學和旅遊景點展出。

【主審】邢立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詹姆斯·李·威爾遜獎得主,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庫成員。他專注於四足類遺跡化石的研究,推動了四足類遺跡規模性研究的發展,重構了中國四足類足跡的整體分布,揭示其古生態學意義。他亦專注於中生代琥珀脊椎動物包裹體的研究,豐富了龍鳥等脊椎動物的軟組織細節認知,填補了其在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在Nature Com.等國際期刊發表200余篇科研論著,引用次數近5000次。同時亦為科普領域頭部博主,全網粉絲約700萬,常年在多個新媒體平臺為公眾介紹古生物知識。同時,他還是青少年兒童熱愛的科普作家,已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著作與譯作,獲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科普獎人物獎與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

【譯者】張玉亮,副教授,翻譯學碩士導師。2006年起開始從事圖書翻譯工作,出版譯著20余部。

名人/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擁有獨特科學視角的書籍,通過化石帶我們回到那個史前時代。通過研究化石中的特殊動物行為,並與當代動物行為進行對比,用當代的視角看待史前生物的故事。有些故事推翻了我們對史前動物的固有印象。

通過這些發生在史前動物身上的故事,我們更加可以感受到人類文明在地球歷史上的短暫與微不足道。透過這些“冷冰冰”的化石,我們與億萬年前的史前生物對話,看到它們曾經有血有肉地生活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上,看到它們為生存付出的努力。

目次

前言 打開史前世界的大門

第一章 史前動物的繁殖

  1. 魚母
  2. 恐龍的求偶舞蹈
  3. 死亡孕育的生命:魚龍腹中的胎兒
  4. 侏羅紀交配行為:永遠定格的親熱
  5. 懷孕的蛇頸龍
  6. 在陸地分娩的鯨類
  7. 辨識白堊紀鳥類的性別
  8. 驚魂未定:交配中的海龜
  9. 迷你馬與迷你小馬駒

第二章 親代撫育與群居生活

  1. 孵蛋的恐龍
  2. 最古老的親代撫育:遠古節肢動物
  3. 翼龍的築巢地
  4. 巨齒鯊育兒所
  5. 史前動物的托育
  6. 恐龍的死亡陷阱
  7. 史前的龐貝城:被時間凝固的生態系統
  8. 寄居在大貝殼裡的魚類
  9. 雪山乳齒象:小型動物的避難所
  10. 巨型浮動生態系統:侏羅紀海百合群巨筏

第三章 遷徙與建造家園

  1. 遷徙的哺乳動物:渡河悲劇
  2. 跟隨領袖:最早的動物遷徙
  3. 坐在侏羅紀海灣旁
  4. 死亡旅途:侏羅紀馬蹄蟹的最後一程
  5. 飛蛾集體遷徙
  6. 恐龍死亡坑
  7. 蛻皮與成長
  8. 史前伙伴:一對奇特的室友
  9. 魔鬼的開瓶器
  10. 生活在洞穴中的恐龍
  11. 巨型地懶

第四章 戰鬥、撕咬與進食

  1. 猛犸象的戰爭
  2. 戰鬥中的恐龍
  3. 侏羅紀鬧劇:誤殺
  4. 原始海洋中的恐怖蠕蟲
  5. 貪吃魚
  6. 破解碎骨犬之謎
  7. 抓住那個殺手:以恐龍幼崽為食的蛇
  8. 以恐龍為食的哺乳動物
  9. 覓食地:“奇趣之地?”
  10. 地獄豬肉貯藏室
  11. 史前套娃:化石食物鏈的轉折點

第五章 離奇事件

  1. 暴龍寄生蟲
  2. 擱淺:史詩般的遠古墓地
  3. 沉睡的恐龍
  4. 咔嚓!可憐的侏羅紀鱷魚
  5. 幹旱慘案?
  6. 由內而外的蠶食
  7. 恐龍腫瘤
  8. 化石“屁”
  9. 是恐龍尿液嗎?

致謝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前言 打開史前世界的大門

還記得你第一次看到恐龍骨架的樣子嗎?頭向後仰著,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驚嘆:“哇!”對於許多人來說,直面一個令人生畏,只剩下骨骼和牙齒的龐然大物,一個在當今世界已然絕跡的動物,難免會產生強烈的驚奇感與興奮感。

你有沒有思考過,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呢?它們吃什麼?是否會生病?繁殖方式是產卵還是直接生下幼崽?如何照顧後代?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可是對於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學家而言,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挑戰。有些意義非凡的化石直接記錄了這些生物的行為,捕捉到了那些早已滅絕的物種生命中某一時刻。它們是迄今發現的所有化石中最為迷人、最令人敬畏,也是最特別的寶藏。

這些最罕見的化石不僅保存了生物體的樣貌或殘骸,還能讓我們得以詳細了解史前動物真實的生活方式。盡管有些隱晦,但這些發現為古生物學家提供了所有(或大部分)信息,能夠對動物生前或死亡時發生的事件給出可靠解讀。

舉個例子:在幾乎所有關於恐龍的電影或電視劇中,高潮部分都是一場史前大戰。實際上,在科學文獻中,只有一個案例提到一對恐龍相搏致死(還有另一對明顯有過搏斗跡象的恐龍,但尚未正式展開研究)。但這並不意味著搏斗行為在恐龍或其他史前動物中很少見,只是表明化石極難保存這些發生在瞬間的行為。想想看,兩只恐龍在搏斗中死亡,又被困住並埋葬在一起,它們的尸身不僅完整而且還保存至今,搏斗的姿態亙古未變——這個概率是多麼渺茫。因為化石很容易遭受侵蝕後永遠消失,所以古生物學家若能在數百萬年後還能看到它們搏斗的狀態,是著實彌足珍貴、幸運至極的。

盡管恐龍是已知的史前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但許多人認為它們是通往古生物學和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的大門。這本書收錄了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恐龍化石,它們將為我們講述一段段獨特的故事——如恐龍的育兒經和應對疾病的方法。除此外,還收錄了其他動物群體的精美化石。這些動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你將目睹永存的生物交配儀式、揭開巨大的鯊魚“育兒所”神秘面紗、捕捉遠洋爬行動物分娩的神奇時刻,還能看到更多奇特的化石。

本書用50個故事帶你在時間長河深處開啟一段環球之旅。鮑勃·尼科爾斯(Bob Nicholls)為本書創作了許多精美插圖,每件化石都有配圖,為這些激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和動物畫龍點睛。所有的插圖都基於化石中的每件故事而繪製。最重要的是,插圖是以可靠的事實證據和科學研究為基礎,所有細節繪製科學而準確,並非憑空想象。

化石不是沒有生命的物件。化石是時間膠囊,讓我們深入探究了一個已經消失的世界,一個難以辨認但又如此熟悉的世界。化石提供的不僅僅是事實和數據,還展現了現生生物的典型行為。它們的進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下面的故事和插圖將展示時間的快照。從中我們可以學會欣賞那些動物,它們曾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就是它們的故事——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

“塵封的舊化石”

如今,古生物學正處於探索發現的黃金期,新發現紛至沓來。無論是來自亞洲擁有彩色羽毛的新恐龍品種、南美洲12000年前哺乳動物的DNA研究,還是對非洲的早期人類滅絕物種鑒定,這些新奇、偉大的發現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在當今世界,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新知識。古生物學從未如此平易近人。

正是因為這些發現和媒體報道,有許多孩子癡迷於恐龍和史前事物,我就是其中之一。你應該知道我們這種人,我們總是會不厭其煩地跟所有人講恐龍的故事。如今,這終於成了我的工作。

我對化石的熱情源於2008年的懷俄明州之旅。這次旅行對我的職業生涯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是我第一次從英國去往美國,也是第一次獨自出國旅行。當時,18歲的我賣掉了自己的《星球大戰》收藏品(沒錯,真的是這樣),拿著這筆錢開啟了在懷俄明恐龍中心的第一次專業挖掘和研究之旅。懷俄明恐龍中心是一所奇妙的博物館,位於名字聽起來神秘兮兮的瑟莫波利斯鎮。第一天,我參觀了博物館。一塊不可思議的化石引起了我的注意:塊大石灰巖上有一些小腳印,仿佛有生物躡手躡腳地踩了過去。我跟著這串腳印,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在追溯一個1.5億年前的死亡現場。

在這條長長的足跡盡頭躺著它們的主人——一只侏羅紀時期的未成年馬蹄蟹。這個小小的節肢動物掉進了有毒的潟湖,仰面著地,一步步走向因缺氧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幾百萬年前的這個時刻被永遠地保存在了化石裡,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改變了我對化石的看法。

更讓人興奮的是,我了解到還沒有人研究這件化石。所以我抓住了這個研究機會,與當時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克裡斯·拉凱(Chris Racay)合作研究了。幾年後,我們的研究成果在同行評審刊上正式發表。當時我年輕好學,這個機遇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顯然我的運氣比那只馬蹄蟹好得多。

從此,我迷上了那些隱藏有獨特的動物行為故事的化石。也正是這塊化石讓我有了寫《塵封在時間裡的生命》的想法。本書展示了史前動物的故事,絕對震撼。

化石中記錄的行為

動物的行為豐富多樣,充滿戲劇性,有時也會展現奇特的一面,可以說是自然界中最有趣的課題。無論是老鷹俯衝搶奪獵物,還是角蜥用眼睛噴出血液自衛,又或是狐猴將千足蟲的分泌物作為儲備藥品。動物王國已經演化出了極其複雜多樣的行為體系。

在化石研究中,最令人沮喪的莫過於知道該物種已經滅絕,永遠無法看到這種生命鮮活的模樣。這種感覺很奇怪。想想天文學家和觀星者,他們可以觀測、研究行星和恒星,並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踏上那些星球。從化石中理解與推斷動物行為,雖然這令人神往,但也是古生物學家所面臨最艱巨、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掌握直接證據。例如,正在進食最後一餐,或者牙齒嵌入骨骼的動物化石。這是確定史前物種特定類型行為的唯一途徑。通過與其現存的近親和/或類似物種進行細致、全面的比較來進一步探究。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已滅絕物種存在現生親屬,與類似物種進行對比也更為合適。例如,鳥類是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龍,但這並不意味著知更鳥是最接近梁龍的物種。因為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就像沒有人會僅僅因為松鼠和藍鯨都是哺乳動物,而對它們的行為進行比較。在現代生態系統中,直接實時地研究動物的行為(動物行為學),為古生物學家解釋化石中的行為(古生物學)提供了必要的平臺,進而揭示物種與環境之間古老的相互作用(古生態學)中的重要信息。

本書對於化石及其中動物行為的辨識和解釋,都是基於古生物學家的詳細調查。在某些案例中,我也檢查或研究了這些標本。我們不斷地發現更多的化石,並且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涌現出新的證據,從而可能會引出其他推理解釋,並改變對依據現有化石所推斷出的動物行為的看法。這正是科學的奇妙之處。

在大量的文獻中尋找那些保存了動物行為證據的特殊化石,這於我而言是件趣事。有很多研究項目致力於研究化石的行為,特別是以琥珀(一種特別的化石,能較好地保存下動物的行為互動)為研究物件。出於以上原因,也是為了講好這50件化石和它們的故事。我精挑細選了各種各樣的化石,用以說明簡單和複雜的動物行為。其中許多標本是獨一無二的,也有些標本配有多個示例,重點展示了某種常見的動物行為。

希望閱讀本書能讓你體驗到我第一次看到1.5億年前的馬蹄蟹死亡足跡時,那種激動的感覺。這裡有離奇的故事,也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但與《侏羅紀公園》有所不同,它們是記錄在岩石中的真實故事,講述者正是那些早已滅絕的動物自己。

寄居在大貝殼裡的魚類

(摘自第2章)

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溫暖水域中,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軟件動物—硨磲。這些巨大的軟件動物體重超過200公斤,體長可達1米左右。硨磲生活在物種豐富的珊瑚礁中,它們的大貝殼成為各種動物的避難所,能夠充作護盾來抵御掠食者。同時硨磲還是魚類的絕佳育兒所。這種共生關係名為“共棲”,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寄居”,即兩個物種相互影響,其中一方獲得全部利益,但不會對另一方造成任何傷害或阻礙。

許多雙殼綱動物成為各種魚類的宿主。共棲關係在整個動物王國中普遍存在,因此可以假設在史前生態系統中也存在類似的關係。然而,想要找到關於這種相互關係的確鑿證據非常困難。不同物種的化石雖然經常在同一地點出現,但進行研究分析時必須十分謹慎,以確定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具體、潛在的相互關係,而並非只是偶然相遇。

疊瓦蛤是一個已滅絕的雙殼軟件動物家族,它們的標本十分常見,在全球各地都有發現,包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已知雙殼綱動物鉑板蛤(Platyceramusplatinus),其長度可以達到近3米。雖然它們的完整標本很常見,但通常都是扁平的,而且非常薄,這意味著它們一般很容易損壞、破碎,難以采集。

1929年,人們從白堊紀的白堊巖沉積物(堪薩斯州的斯莫基希爾白堊巖)中采集到了一件來自8500萬年前的鉑板蛤化石,並在其中發現了一個新魚種的三件標本。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才意識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很不尋常。這些沉積物中的某些魚類化石總是在疊瓦蛤的殼內出現,古生物學家開始探究其原因。越是花費時間尋找這些雙殼綱動物與魚類之間的關聯,找到的標本就越多,還發現了幾個新的魚種。這不失為一種巧妙的化石捕撈方式。

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在斯莫基希爾白堊巖中發現的100多只疊瓦蛤中都藏有魚類,這些雙殼類動物中總共保存了1200多條魚。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其他標本也有類似記錄。相同的例子有很多,它們有力地證明了這些標本反映出不同物種之間真實存在相互關係,雙殼貝類與魚類出現在一處而並非偶然。

在鉑板蛤和其他雙殼綱動物的巨大的殼中已經發現了多達9個魚種,包括與弓鰭魚、鋸鱗魚、須鳂和某種鰻魚相關的小型魚類。大多數貝殼裡存在同一類型的魚類的許多個體,但也有的貝殼中的魚類屬於多個物種。這表明它們也相互影響,並與雙殼綱動物存在相互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貝殼內部寄居的魚類數量驚人,其中一個貝殼裡有多達104條小魚。它們是典型的魚群,所有的魚體長相似,屬於同一個種。

這些生命關聯證明了鉑板蛤和各種魚類之間存在共棲關係。人們發現一些貝類保留了關於鰓的證據,這表明在魚類與它們相互作用時,這些貝類是活著的。也有一些貝類沒有鰓的遺骸。也許,無論貝類是死是活,這些魚類都會在它們張開的貝殼中生活,將其當作躲避掠食者的避難所,或可能出於其他原因(可能是交配和覓食)居住於此。

那麼,這些魚化石為什麼會出現在貝殼中?顯然,這種關係對魚類是有利的,但也會給它們帶來致命的後果。不是因為疊瓦蛤會引誘魚類並以它們為食,而是因為在死亡,或者支撐殼的肌肉和韌帶被吃掉時,它們的殼會迅速閉合,那時殼內所有的生物都會被困住。因此,這些魚極有可能在被困住時還是活著的,但它們無路可逃。許多魚類在被發現時通常位於貝殼的最拱凸處,這裡可能是貝殼內最後剩餘氧氣的位置,因此魚類在此聚集。與許多生活在巨蚌殼內的現代珊瑚魚一樣,在這個史前生態系統中,類似的致命關係也很常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