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滿額折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75412
促銷優惠
暑期閱讀書展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7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筆懸命!
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像一條悠悠長河,數十年緩緩流經,
素描、插畫、郵票、平面、文創、繪畫等自然的驛站。
以色彩譜出生命之歌,追尋自然之道。


台灣烏托邦的藝想家柯鴻圖
生活在鄉村的年幼時期彷彿被植入了綠色的DNA元素:鳥語花香、一草一木、童玩野趣等生活體驗,創意思路便不知不覺地融入了。
人有行為上的「慣性領域」,創作表現亦然,姑且不論優缺點,但它同時形塑了創作者的風格特色。
受到老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創作崇尚師法自然。
心中的綠色概念是廣義的,非僅指自然保育,除在動植物題材之外,尚含括環境、資源等議題,陸地、空氣或海洋……,根深柢固在各個不同載體上,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來。

柯鴻圖投入藝術與設計近五十年
投入藝術與設計近五十年發展歷程,首先是「商業設計」,其次是「應用美術」,最後則是「藝術創作」三個階段的演變。
他習慣以親手繪製的精密描繪技法,樹立起個人獨特的風貌;不管是在布花圖案、包裝設計、企業識別、品牌形象等重視機能目的的商業設計;甚至是在插畫、海報、郵票等善用美術形式的應用表現。
追求內心嚮往的自然生態與本土花卉蔬果的藝術創作,在在顯現他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生命與藝術的平衡。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的作者正是用他自己的美術作品,喚醒人的親生命之天性。作者所呈現的自然,讓我們看見了自然的種種之美。作者以我們常見的具有美感的花、鳥、蝶等為主題,表現在各種實用的物件上,例如郵票、海報、花布、月曆等,明確地提醒我們,生命之多樣與美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就在我們周遭,唾手可得。──金恒鑣/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 前理事長

本書以圖文並列的方式呈現出許多作品的設計理念及創作背景。除了講述以攝影為筆記的取材方式,也提及關於創作靈感的擷取、突破框架的創意思考,並傳達對生命感悟的經歷,敘述其豐富的人生與一路走來的綠色心路歷程。──吳宏謀/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作者柯鴻圖除了運用繪畫才能奠定的基礎,跨入美術設計的商業領域,同時也拿起他的畫筆,描繪存在臺灣土地上各類稀有的保育動物,還因此受到中華郵政公司的青睞,多次委以刻畫本土特殊題材、印製郵票發行海內外的任務。我與他從《雲林青年》開始,超過半世紀的文緣……──鄭優/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現任鏡電視董事長

觀察柯鴻圖先生半個世紀投注心力在藝術與設計的追求,本書即是透過作品呈現其生命流動的似水年華,這些精彩的作品也各自在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有其不可或缺的歷史定位。──林磐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前副校長

│專文推薦│
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前理事長/金恆鑣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宏謀
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現任鏡電視董事長/鄭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副校長/林磐聳
(依年齡序)

 

作者簡介

柯鴻圖

1950年生
臺灣省雲林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從小於嘉義和雲林鄉下成長,影響了日後的創作理念:崇尚自然、以自然為師。

專業橫跨設計與繪畫,獲有國家平面設計獎、時報廣告金像獎、傑出創意獎以及英、法、日、捷、墨等國之海報、插畫、平面設計獎。歷年為中華郵政設計了八十餘套郵票,被譽為「郵票達人」。

近十餘年,全心投入繪畫創作,畫作不斷於北、中、南各地展出。因關注臺灣本土生態保育,以此為創作核心,內容含括花、鳥、果等題材。擅長水彩,作品以寫實風格、細膩工筆技法表現,並強調東西融合,樹立了個人鮮明的畫風。

柯教授畫作屢被授權應用於月曆、札記、卡片、瓷器、彩色玻璃等衍生性製品上,期望有助於提升大眾的生活美學。

 

推薦序1
體驗生命的美,促進愛護自然的心
金恒鑣/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 前理事長

如何把藝術融入一般人的生活裡,使其成為日常所見所思的一部分?這正是美學工作者柯鴻圖教授企圖透過《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書想達成的任務。
人類祖先從演化之初到出現智人的歷程,是在自然養育下造就而成的。人類與自然之間有著類似臍帶的關係,自然對人類恩情之深重使之獲得了大地之母的尊稱。
有些學者,例如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生物學教授華德華.威爾森(E dwa rd O. Wi l s o n)與美國耶魯大學的生態學教授史帝芬.克勒特(Stephen R. Kellert),認為人類長期生活在自然中,而發展出與自然有緊密的關係;威爾森更在其著作《論親生命》(Biophilia)中論述人類在自然中演化出傾向生命的天性。
人類之所以親近生命,是因為生命(包括基因、物種、生態系)對人類具有多重又獨特的價值。這些價值決定了人類如何看待生命,以及如何利用自然。這些價值與利用方式融進了人類的文化, 並推進了人類的文明,而形塑了當代的人類社會。
人類心目中之自然環境與生命的價值極多,其中包含一項難以評估、但極珍貴的價值,即「自然在美感上 」的價值。克勒特在其所著的《生命的價值》(1996)中寫道:「自然的美學經驗,讓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秩序。」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 l m e sRolston,III)在其所著的《環境倫理學》(1988)裡也指出 ,「科學與藝術同樣都利用自然來豐富人類經驗。」
然而,科學家發現,當今人類的活動已快速地惡化環境並導致多樣生命的喪失;自然正在貶值。例如,人類活動所促成的氣候暖化與物種滅絕,其嚴重程度已明顯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甚至可能引發第六次的全球生物大滅絕。
挽救全球的生態危機,不僅僅是科學家的職責,而是所有人類的責任。然而, 藝術家除了可以參與環保的工作之外, 還具有一個相當特殊的功能:他們可以喚醒民眾親生命的天性,讓人看到生命的美、可貴,與重要,進而自發地積極參與愛護自然的行動。
本書《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的作者正是用他自己的美術作品,喚醒人的親生命之天性。作者所呈現的自然,讓我們看見了自然的種種之美。作者以我們常見的具有美感的花、鳥、蝶等為主題,表現在各種實用的物件上,例如郵票、海報、花布、月曆等,明確地提醒我們,生命之多樣與美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就在我們周遭,唾手可得。
我們接近自然、親近生命,不應只為人類自己的需要著想,也須為所有的生物請命,以行動愛護其他動物,留給牠們空間以滿足其生命的需求。從事藝術工作者毫無疑問的,也可為維護其他的生命作出實質貢獻,柯鴻圖教授正是這樣的一個楷模。

推薦序2
關懷自然 永續思維
吳宏謀/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中華郵政與柯鴻圖老師的緣起,要從民國83年他參與郵票設計的行列開始,一路延續迄今,共完成了80餘套的郵票作品,主題廣泛而多元,有較為端謹的作品如「天工開物郵票」及「臺灣傳統建築郵票」;也有工筆寫真,充滿臺灣生態之美的「花卉郵票」、「漿果郵票」、「寵物郵票」、「鯨豚郵票」及「臺灣蜂類郵票」等作品。在這一枚枚精緻小巧的郵票上,柯老師細膩的筆觸與淡雅明美的描繪,將畫面生動的姿態完全描摹出來,彷彿下一刻就會動起來般,栩栩如生,深深吸引眾多愛郵人士的喜好典藏。
除了郵票之外,柯老師在設計和教學領域也相當有成就。他的作品恰如其名「鴻圖」一般,不拘於單一的內容,他將建築、自然、生態及人文的顏色一筆一畫地揮灑在小巧玲瓏的畫紙上,個人風格顯明,筆觸柔軟細膩,卻不失單調,不停的成長變化,反映出他在藝術之路上持續不斷地殷勤創作與不曾改變的初心。
柯老師對於社會環境生態的關懷也是有目共睹的,從他的「設計驛站」像布花、包裝、海報、插畫、紙品文創、郵票及繪畫等看似天差地遠的載體中,可清晰地看見他一直堅持在「綠色自然」主軸上,所展現的創作內涵都表達出其對於本土自然保育的情感,希望藉由藝術柔性的精神力量,喚醒觀者共同關懷這片土地的一景一物,更加尊重自然與愛惜生態環境。而中華郵政一直以來秉持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ESG)理念,深耕社會、關懷弱勢,持續優化各項業務商業模式,這種以「數位轉型、永續發展」為方向,將綠色永續思維融入企業核心業務的意志與理念,其實與柯老師深切的關懷與摯愛這片土地的精神不謀而合,我們都期望持續發揮影響力,共同為社會美好永續努力。
本書以圖文並列的方式呈現出許多作品的設計理念及創作背景。除了講述以攝影為筆記的取材方式,也提及關於創作靈感的擷取、突破框架的創意思考,並傳達對生命感悟的經歷,敘述其豐富的人生與一路走來的綠色心路歷程。個人藉此序文除表達景仰之外,亦祝福柯鴻圖老師持續在藝術創作上鴻圖大展。

推薦序3
超過半世紀的文緣
鄭優/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現任鏡電視董事長

認識畫家柯鴻圖君大約在1967年左右,至今已超過半世紀。我們都是雲林縣水林鄉人,但不住同一村莊,當時他唸北港高農,我則是北港初中二年級學生,之所以認識,源於兩人都為《雲林青年》這本雜誌奉獻心力。《雲林青年》是救國定期發行的學生刊物,主要讀者為初、高中的年輕人。當時鴻圖兄發揮他天生的才華為《雲林青年》畫插圖,我則很積極地主動投稿,主要著眼於賺取稿費。那個年代,臺灣經發展尚極落後,農民家庭普遍窮困,出身鄉下的學生,有些具備藝文相關能力,就會動腦筋,向設置版面鼓勵年輕人供稿的媒體,寄出他們的作品,除了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開發零用金的來源。
彼時雲林縣的窮困程度應該是全國之最,青少年熱中寫文章的風氣也是名列前茅。除了在國語日報、青年戰士報(後易名《青年日報》)、中華日報等媒體發表文章,救國團配合政府政策發行的《雲林青年》雜誌(除了寒、暑假,每月定期出刊),也成為縣內諸多年輕寫作者共同耕耘的園地。而經由救國團經常舉辦的活動,分散各鄉鎮的投稿人,彼此因此結交成為「文友」。
由於發表了幾篇文章,北港地區的文友聚會時,都會把我列為通知對象,也就在這個場合,與鴻圖君認識,並對他為每一期《雲林青年》的主題文章配上插圖的功力,深感欽佩。相對於其他文友都以搖筆桿為主,鴻圖君獨以繪畫才華見長,的確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各自由中學畢業,我們相繼離開故鄉,分別在不同城市、截然相異的領域,全心奮力前進。有一段時間他為幾家報紙畫插圖,而且越畫越好,看在眼裏,自然為他高興。
跟鴻圖君再度見面,大約是2003年左右,他師範大學林磐聳教授,一起到我當時擔任總經理的臺灣電視公司拜訪。從開心敘舊中,知道各奔前程的歲月,他除了運用繪畫才能奠定的基礎,跨入美術設計的商業領域,同時也拿起他的畫筆,描繪存在臺灣土地上各類稀有的保育動物,還因此受到中華郵政公司的青睞,多次委以刻畫本土特殊題材、印製郵票發行海內外的任務。
從十五歲認識鴻圖兄至今,大約已有五十五年的歲月,我們因為特殊的機緣成為朋友,又因曾經共同經歷困苦的環境,一路走來,彼此相互疼惜。我們同時走過的這段路,說起來也是臺灣歷史長河最罕見的一段,最窮苦和最富裕的日子我們都渡過,最威權獨裁和最自由民主的政府我們也都遭遇過,應該滿懷喜悅這樣說: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推薦序3
君子三變 論柯鴻圖的藝術與設計特質
林磐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前副校長

《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主要在於形容一個人從外表觀之、接觸交流到語言溝通,從不同方式來判斷一個人的品味格局。「儼然」既可以形容人的外表穿著,也可以指精神狀態,由於自身修為的莊重外表,當然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柯鴻圖先生先後擔任過竹本堂公司總經理、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會長、中華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也曾任教於台中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學院、亞洲大學、銘傳大學等設計系教授,他在台灣設計界可說是符合「望之、即之、聽之」的典型特質,這不僅是台灣文化藝術與設計界對於他個人的觀察,也因為這種人格特質能夠獲得眾多朋友的肯定,並且反映在他的藝術與設計創作表現之上。
人生就在「變」與「不變」的變動之間找到安身立命的平衡狀態,而從事藝術設計則是需要在不斷推陳出新的作品之中,維持自己不變的原則與信念。1985年柯鴻圖於雄獅圖書出版《柯鴻圖作品集》,當時本人受邀撰寫序文,以〈君子不器〉為題論述其以堅定自在的態度悠遊徜徉於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紙品設計的創作表現,不受外在因素影響,得以一以貫之完成自己設計的品質。
綜觀柯鴻圖投入在藝術與設計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本次借用「君子三變」來形容其從事藝術與設計演變的心路歷程;首先是「商業設計」,其次是「應用美術」,最後則是「藝術創作」三個階段的演變,但是就其一以貫之的是他習慣以親手繪製的精密描繪技法,樹立起個人獨特的風貌;他不管是在布花圖案、包裝設計、企業識別、品牌形象等重視機能目的的商業設計;甚至是在插畫、海報、郵票等善用美術形式的應用表現;以及他追求內心嚮往的自然生態與本土花卉蔬果的藝術創作,在在顯現他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生命與藝術的平衡。
《呂氏春秋.季春紀.季春》:「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觀察柯鴻圖先生半個世紀投注心力在藝術與設計的追求,本書即是透過作品呈現其生命流動的似水年華,這些精彩的作品也各自在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有其不可或缺的歷史定位。

自序
自然 是一種選擇
如果以唐詩,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形容我50年美學創作人生,似乎也屬貼切,深有所感。
人到暮年開始懂得沈澱反思,自省為人處世欠缺圓融、行事操之過急,一心執著追求理想。今驀然回首,我竟不知不覺徐徐流過綠色的河渠,流經沿岸不同的「設計驛站」,詩中的萬重山彷如像布花、包裝、海報、插畫、紙品文創、郵票、繪畫等一重重的山巒,我竟是如此堅持在「綠色自然」主軸上,一以貫之地埋首工作了數十年。過往,有時暗嘆上天對我的考驗太多,才會在前段人生時運不濟,不斷轉換不同職場,重新學習不同的設計類別;如今,我卻感恩上天給予我多樣的試煉,才能有較寬廣的視野和可資靈活運用的資源。
另外奇異的是,生活在鄉村的年幼時期彷彿被植入了綠色的DNA元素:鳥語花香、一草一木、童玩野趣等生活體驗,所以創意思路便不知不覺地融入了。人有行為上的「慣性領域」,創作表現亦然,姑且不論優缺點,但它同時形塑了創作者的風格特色。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無為、純樸、謙讓、清靜、貴柔、守弱,因循自然的道,其意崇尚自由、對人民不過度干預權利等,一直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理念」,獨步千古,與現代的主流思潮相符,也令西方哲學家讚服。其形而上學,探究天地自然運作的法則,更不知不覺影響了後人的天地觀。受到老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創作崇尚師法自然,心中的綠色概念是廣義的,非僅指自然保育,除在動植物題材之外,尚含括環境、資源等議題,陸地、空氣或海洋……,根深柢固在各個不同載體上,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來。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常提供我省思,作為一個美學工作者,匆忙已過數十寒暑,我們除了追求創作的滿足,也該有社會責任,而我究竟提昇到哪個層次?
謝謝政岷兄對我在綠色思維,創作理念的肯定,讓我逐一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些美學經驗。

自序

自然,是一種選擇

如果以唐詩,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容我50年美學創作人生,似乎也屬貼切,深有所感。
人到暮年開始懂得沉澱反思,自省為人處世欠缺圓融、行事操之急,一心執著追求理想。今驀然回首,我竟不知不覺徐徐流過綠色的河渠,流經沿岸不同的「設計驛站」,詩中的萬重山仿如像布花、包裝、海報、插畫、紙品文創、郵票、繪畫等一重重的山巒,我竟是如此堅持在「綠色自然」主軸上,一以貫之地埋首工作了數十年。過往,有時暗嘆上天對我的考驗太多,才會在前段人生時運不濟,不斷轉換不同職場,重新學習不同的設計類別;如今,我卻感恩上天給予我多樣的試煉,才能有較寬廣的視野和可資靈活運用的資源。
另外奇異的是,生活在鄉村的年幼時期仿佛被植入了綠色的DNA元素:鳥語花香、一草一木、童玩野趣等生活體驗,所以創意思路便不知不覺地融入了。人有行為上的「慣性領域」,創作表現亦然,姑且不論優缺點,但它同時形塑了創作者的風格特色。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無為、純樸、謙讓、清靜、貴柔、守弱,因循自然的道,其意崇尚自由、對人民不過度干預權利等,一直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理念」,獨步千古,與現代的主流思潮相符,也令西方哲學家讚服。其形而上學,探究天地自然運作的法則,更不知不覺影響了後人的天地觀。受到老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創作崇尚師法自然,心中的綠色概念是廣義的,非僅指自然保育,除在動植物題材之外,尚含括環境、資源等議題,陸地、空氣或海洋……,根深柢固在各個不同載體上,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來。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常提供我省思,作為一個美學工作者,匆忙已過數十寒暑,我們除了追求創作的滿足,也該有社會責任,而我究竟提昇到哪個層次?
謝謝政岷兄對我在綠色思維,創作理念的肯定,讓我逐一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些美學經驗。


 

目次

目錄

【推薦序一】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前理事長/金恆鑣
【推薦序二】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宏謀
【推薦序三】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現任鏡電視董事長/鄭優
【推薦序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副校長/林磐聳
(依年齡序)
【自 序】作者

【第一篇】我的美學之路
學習地圖
如何將負面轉為正面
沒有生涯規劃的人生
教學相長
受訪與展演分享

【第二篇】素寫自然
花卉寫生的樂趣
人物掃描
林木之美
飛羽之美
水墨貓/狗
速寫浪浪
淡彩即素寫
花東速寫
京都印象

【第三篇】版面化妝師
點睛之美
副刊小說插圖
詩與畫的對話
臺灣社會現代版情愛
綠色心靈
臺灣特有種鳥類圖繪
臺灣近海鯨豚圖鑑
臺灣鯨豚郵摺
臺北捷運花季系列

【第四篇】攝影筆記
我的另一枝筆
{文化瑰寶/板橋林家花園}
樹的榕顏{臺大校園}
校園石頭記
京都風情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淡淡的三月天
攝影隨想
取材自然{問候圖}

【第五篇】紙的可能
紙與文化
再生紙與紙品文創
{自然之美}禮盒
{植物之美}筆記書
{春泥}再生紙文具
{閃蝶紙樣}
綠色設計與綠色企業
{台灣近海魚類月曆}
文化與自然的融合(一){大囍禮冊}
文化與自然的融合(二){民俗拾穗}
{新荷田田}筆記書
{愛荷小語}筆記書
新聞局週曆/日知錄

【第六篇】無框的創意
平面形式的傳媒
師法自然1&2
{TIDEX'99}國家設計月
蕃薯文化
{OCEANTRAP}海洋陷阱
綠色國難
加冠錦上花
水色(水的元素創作)
水資源海報
{關懷}系列
自然之愛

【第七篇】方寸之美
開啟郵票設計之路
郵票設計初探{天工開物}
郵展簽名會的體驗
大貓熊&小貓熊
{臺灣常見花卉郵票}系列
漿果郵票
鯨豚郵票(2002年版)
鯨豚郵票(2006年版)
{吉祥郵票}系列
台北2005亞洲國際郵展
臺灣蜂類郵票
仙人掌花郵票
高山花卉郵票
天牛郵票
寵物郵票

【第八篇】文化與自然
自然與文化{廿四節氣}
自然與文化的連結(一)
自然與文化的連結(二)
盛香堂茗茶禮盒
{柯鴻圖作品集}封面設計
{故宮鳥譜古畫}小版張
{中華民國紙雕藝術巡迴展}文宣
{個人繪畫作品集}封面系列
五月花面紙包裝
臺灣菸酒Whisky包裝
{文化薪傳}文具組合
{天人合一}海報

【第九篇】夢迴彩繪
回到年少的初衷
臺灣十二月令圖
{山林間的嬌客}黃喉貂
幸福
山林中的小精靈
耄耋富貴
花中睡美人
桃李爭妍有鳥來朝
荷的風情
殘荷六帖
夏末荷花
茶花三帖
百鳥聯合國
早春

【第十篇】設計的衍生應用
{國家設計月TIDEX'99}文宣系列
中華郵政2023年月曆&札記
中華郵政2024年月曆&札記
郵政博物館{十二月令手札}
{台北市野鳥學會}2021年掛曆
以自然為題{新光鋼鐵桌曆}
{夏塘荷香情}紀念票
{人間光影}筆記書
名片、明信片套卡的應用
我和{臺華窯}的雙品牌經驗

 

書摘/試閱

【我的美學之路】學習地圖
一個美學工作者,無論在應用美術或純美術裡,他的創意總是串流著綠色思維,也許汨汨而流,也許徐緩而過。數十年一回首,它流竄過許多創作品項,像綠色河流穿過群山,時間毫無中斷。沒有刻意,應是年幼時埋下的種籽,慢慢發芽、成長、綻放、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這就是理念的堅持吧?

播種
從什麼時候在內心播下大自然的種籽?也許,跟童年生長的年代和環境有關。1950年代的南部鄉下,純樸的民間風情,花鳥、一草一木,甚至左鄰右舍的牲畜等,每天的自然接觸,潛移默化地內化在我的心中,結合了我的美學天賦,慢慢的在設計或繪畫中呈現出來。
猶記得,那是個刻苦的年代,臺灣經濟處於萌芽中。我在雲林濱海地帶成長,寒冬裡,我和小學同學們全都赤腳踩在結霜的地面;炎夏則是熱燙的石礫,邊走邊跳到校上課,那種腳板下的霜寒凍澈心扉,也許,這造就了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影響了日後所有創作皆以本土素材為元素吧!
小學的年紀,同學們都在玩躲避球、野溪游泳、諸葛四郎、騎馬打仗……等,而我卻偏愛集郵、撿拾溪石、採集花蝶,把它夾在書冊裡製作標本。夏日,更是捕蟬和金龜蟲的時節,等長大了自省年少無知,作了一些不夠尊重生命的行為。或許,因興趣的分流,物以類聚,喜歡和我走向自然的同學總是不多。二、三年級時,我在美勞課裡顯露了美術的天份,得到老師的鼓勵,使我更熱衷於塗鴉。日月積累,造就了一位熱愛大自然生態的藝術家,或許這是導因。
我的綠色設計路徑
攝影→寫生→紙品→平面→插畫→插畫→郵票→繪畫→海報→包裝

【素寫自然】花卉寫生的樂趣
年輕時在日商布花設計公司工作,由練習生到設計師,直到國際石油危機末期,大阪本社的「意匠」部門把臺灣這個海外分支單位裁掉了,本來想從一而終到退休,領個敬業的「貞節牌坊」,無奈只好離開這個與花為伍的日子。
五年多的布花設計工作,社長數原政雄老師,時時要求我們磨練好花的寫生,因為花卉是布花圖案設計的基本元素,再演化成各類形態表現,或結合幾何底紋、抽象等輔助圖形完成。所以,會規定繳交寫生作業,即連春節連假亦然。
其實,寫生除培養觀察力外,讓繪作上的線條流暢,等於掌握了美的靈魂。花草的素材唾手可得,屋舍下的車前草、路邊不知名野花、庭園名花等等。只要攜帶A4的寫生本和鉛筆盒(H&B數枝,軟硬度不同,任君決定)。就這樣養成了可以路邊一蹲,或草皮席地而坐,甚或站立描繪便捷極了。至於,您喜歡黑白單色鉛筆或彩色鉛筆,就看個人喜好了。比較重要的是,忘掉好奇圍觀的路人,態度輕鬆、全神貫注,去描繪眼中自然多姿的花草。每當作品完成了,心中不亦快哉!

【版面化妝師】臺灣近海鯨豚圖鑑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賞鯨季節了。喜歡賞鯨的人就知道,其實臺灣較常見的是海豚,但據漁保署資訊,臺灣周邊海域記錄有32種鯨豚,約佔全球三分之一,光是東部就有24種出沒,是難能可貴的海洋生態景象。鯨豚不是魚類,是海洋哺乳類動物(特徵:胎生、哺乳、肺呼吸)。至於,鯨魚和海豚差異在哪裡?基本上以體型大小為分別,通常以3公尺為基準,大於者為鯨,小於者為豚。但是也有少數特例,像小虎鯨身長2-2.5公尺,但牠歸類為鯨。
鯨豚插圖過去也有多位插畫家畫過,但都侷限於普見的數種。因此,希望能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單位或生態出版,形成多樣畫風的集錦呈現。圖鑑繪製是嚴謹的,我在著手前,本案的專家顧問是中華鯨協會楊瑋誠博士,開出符合32種鯨豚,並送來一疊附貼國內外圖書,並跟我仔細比對,指出出沒在臺灣海域和日本、中國、西方不同之處。我先以鉛筆勾勒各物種的輪廓,楊博士的專業令人讚服,逐一修正身體的型態、比例,如嘴喙的彎度、背脊和尾脊的長度與弧度,尚有膚色的考究、眼睛的大小和位置……。待經一再確認後,才開始著色。由於數量多,經分批次檢視、修正,終於大功告成,完成一套完整性且風格一致的鯨豚插圖。
接著進入編排設計,鯨豚協會參酌世界各國圖鑑,取其優點,作了希望能讓彼此大小的比例關係一目了然。因此,編排上煞費周章作了一番調整。國外的一份圖鑑,甚至將人形像樹標註於上,使人感受自己與畫中的大小關係,這確是有趣的創意。

【攝影筆記】文化瑰寶/板橋林家花園
記憶中六十年代的臺北,民風淳樸,娛樂遊憩的場所和藝廊並不多。服兵役中的我,假日最愛逛兩個地方,一是館前路的「省立臺灣博物館」,當年館內經常展出重量級名家畫作,如楊三郎、郭柏川、陳景容等;另一則是板橋的「林本源邸/林家花園」,喜歡它的幽靜自在和文化氣息,入園後可放鬆個半日。
我走過大陸許多名園:網師園、拙政園、豫園、留園,深受它們的寬宏、曲折、綠意、清幽,漫步其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覺。板橋林家花園即是以留園為藍本規劃,同樣具有江南名園的特色,所以,是偶會流連其中。在大學授課有鑑於時下學生對新興資訊的熱衷,文化底蘊普遍淺薄,因此,每年都會帶學生去林家花園和宅邸參訪,作一埸心靈洗滌的校外教學,好好認識可貴的文化資產。我對傳統吉祥寓意的建築裝飾,作重點簡要的詮釋,常得到興緻勃勃的反應,甚至衍生為「畢業專題」的創作主題。
園邸裡的「林家三落大厝」於清咸豐三年竣工,「林家花園」則完工於光緒十九年。民國三十八年遭到佔用,花園建物幾乎摧毀傾廢,景致一片荒涼,政府七十一年正式展開修復,七十五年竣工,拯救了臺灣碩果僅存的中式傳統庭園。我目睹它整修前的破落滄桑,中途拆卸歸類,而至脫胎換骨的過程。記得重新開放後,我對它煥然一新的俗豔難以接受,因為那不是過去印象中的「她」,修復前雖是美人遲暮,但依然是優雅的林家花園。也許,在七十年代的古蹟修復並無「修舊如舊」的觀念吧!直到多年後,再經歲月的一番洗禮,漆色沉澱才逐漸回到從前的風韻。

【攝影筆記】攝影隨想
也許,對於美學工作者,他的視覺和思路是靈敏的。對人物和一草一木,在他的觀景窗下常有些驚奇的發現,我知道常人可不見得如此看或想。
大概是個人的設計歷練,常會犯下職業病,拍照時除了重視構圖,還會在按下快門的當下,會多了一層考慮,如畫面應該在何處留白?以便有利於未來的文字安排。至於什麼值得拍攝呢?我認為只要是美或感人的畫面無不可拍,用心觀察常會有所觸動。就好像圖片中的群聚麻雀,牠們是我平時遛狗時順便餵飼的鳥朋友。日子久了,一發現我的身影便會呼嘯而來,而且有秩序地等候。自其中,我才認知了麻雀是聰明的鳥類,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眼睛雖小卻銳利無比、認人的辨識能力高,還會「攔路」討食。
談一下拍人吧!1992年和一群設計界的朋友去西班牙的塞維亞參觀「萬國博覽會」,獵取了一個令我驚豔,其配色可以作為「色彩學」的活範本。我在展館外散心,猛然發現一位孩童的穿搭,由上到下是如此的完美!帽子、上衣、褲子到鞋子,協調中也有對比,尤其黑色的球鞋,從平面設計的角度看,更是畫面「穩定的基底」。心想,孩子的媽一定是位美學工作者,對孩子的穿著好用心啊!
美或感動,應是無所不在,只要你有顆緩慢、敏銳的心,處處可以有新鮮或有趣的領略。

【無框的創意】平面形式的傳媒
假如郵票是「方寸之美」,那麼,海報「大即是美」?!其實,大小之間無關創意,自然沒有定論。
在個人長達三十多年的設計生涯裡,從投入以「枚」計的郵票到和以「幅」計的海報創作,在創意空間裡是無法以單位大小衡量輕重的,其共通的設計要素:主題、形、色、文字等都是相同的,至於手法和風格的呈現則端視個人的實力了。想想:裡面有我的「青春歲月」,雖已過中年,對海報的熱情依然不減,只能說:衣帶漸寬終不悔。設計生命就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掉,但,這是我無悔的人生,以日本人的用語就是「一生懸命」啊!
涉入海報創作從1992年加入草創的「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開始。時至今日,海報在國際已是普及的競賽項目,甚至是平面設計的代名詞。海報深受創作者喜愛,因版面大、視覺張力強,是表現創意的極佳媒體,有較寬廣的揮灑空間。若摒除商業性海報的主客觀囿限,創作性海報除了自由度高外,實驗性亦高。國際競賽中常以指定主題由參賽者發揮,其中大部分的主題為公益走向和世界關心的議題,諸如和平、環保、反皮草、AIDS、文化、關懷……等。海報在視覺傳達設計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達功能佳。製作規格從四開到全開,歐洲甚至做到雙拼全開的超大規格。環視國際上目不暇接的各項海報競賽,即可見海報廣受重視的程度。
海報的發展,可溯源到十五世紀步入木版印刷開始。海報本身是圖像和文字藝術的構成,可以無限複製。從大體的分類可分成兩大項:一為商業性海報,另一為創作性海報。商業性海報含括產品、展演、選舉、運動賽事等;創作性傾向以版面視作畫面,較富創意實驗性,特別表現在公益、保育、兩性、和平、環保等主題上,感染力強。我所參與的海報設計即多屬後者。
「文化」與「自然」向來是我創作的主軸,未來將仍是個人堅持的路線。

【方寸之美】開啟郵票設計之路
在四十年的設計生涯裡,其中有廿年是與郵票設計相伴隨的。我之所以未曾離開喜愛的繪畫,郵票設計扮演著關鍵因素。
1993年,我由學界的林磐聳教授,推薦給當時的郵政總局,成為郵票設計的新成員。之後,即一頭栽進這個領域。初始面對陌生的設計實務,心情只能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因為從小集郵,對國內外郵票均以崇高的藝術品視之,沒想到有朝一日郵票竟在我手中誕生。
參與了幾年,逐漸體會到郵票企劃的箇中三昧,作品累積多了,也愈能營造出個人風格與取材的脈絡:
一、對本土文化與綠色主題的堅持:
台灣的歷史雖然不長,因是移民社會,卻有多元的文化,加上地理上的特殊性,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應盡力擷取運用。
二、郵票設計非商業設計的堅持:
因為,郵票的正面取向,富含教育意義和集郵感染力。再者,郵票既攸關國家形象,不能以一般商業設計視之。當然,它也需要反映時代,包括發行流行、娛樂、政治等主題,但設計者應將它提升到藝術層次。
三、以水彩彩繪的堅持:
寫實、細膩固是我的風格,慣以透明水彩描繪,取其明亮的優點,希望呈現圖幅輕柔的調性,予人清麗的感覺,郵迷賞玩才能感受得到。
郵票設計在有些人心目中,份量或許不如一幅創作海報,但我不以為然,創意不在於表現的載體大小,各自有它的難度。郵票則在方寸之間,形、色與內容,如何在微小版面完成良好的效果,俱是挑戰。

【夢迴彩繪】臺灣十二月令圖
某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到館藏「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畫中描繪了大陸北方節氣分明,也呈現了民俗活動、民眾服飾、建築形式等,非常精彩。因此,我也想以此概念傳達出臺灣的季節變化,計劃是執行三個系列子題:1.果鳥篇,2.花卉篇,3.莊園篇。但地處南方的島國四季如春,很難表現出明顯的氣候推移。百思之後決定以寶島具有代表性的水果為素材,依時序排成十二個月。
由於以精細工筆風格描繪,頗為耗時。經過三年,我終於完成了前兩個系列,尚有「莊園篇」待繼續努力。眾所皆知,蔬菜與瓜果,均有不同時令,因此我隨時把握拍攝紀錄的機會,蒐集參考圖像,儲存作為接續創作的材料。
「果鳥篇」、「花卉篇」及「莊園篇」三個序列差別在於:前兩者畫面構成以中、近景描繪,後者則呈現較寬闊的景致和景深,以切合莊園主題的呈現需要。「莊園篇」的田野景象即是自己從小長大,熟悉的視野、赤足踏過的田間,觸摸過的草木。因而,幅幅畫面可以說是過往鄉下生活的印象。但,畫中我另賦予內在意涵,如人與動物的和諧、不同物種的共處……,藉物喻事,都在構築我烏托邦美好的理想世界。
相信許多藝術家都想以己身的專業角色,為孕育成長的這塊土地,擷取合適的素材創作,這是一種感情的流露與釋放。今天,謹以這個主題繪作獻給孕育我的大地母親──臺灣。

【設計的衍生應用】我和「臺華窯」的雙品牌經驗
2011年因與藝術界、設計界100人,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之邀,為臺灣師範大學已故陳慧坤教授百年冥誕紀念展,每人繪製瓷盤兩只。個人有幸忝為其中一員,但對陶藝瞭解有限,因此懷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完成了彩繪瓷器的處女作。繪作中深感隔行如隔山,但也因這個機緣,認識了素有「鶯歌的故宮」美譽的臺華窯董事長呂兆炘先生,開啟了合作雙品牌的初端。首先,先就我現有作品挑選適合運用在生活瓷器上的圖面,以「貼花」的方式,燒製在骨瓷、馬克杯、吸水性杯墊等,配合隔年2012在臺華藝術中心的個展,推出上市。2018年我再度在臺華窯展出,此次開發的產品題材均以展出中的水果與鳥呈現,呼應了我關注自然的創作理念,兩次開發出來的商品,在市場的反應不錯。臺華窯在產品底面均印有企業Logo和個人簽名,在包裝上亦附有畫家簡介卡片,表現出對雙品牌開發的慎重。
除了和陶瓷業合作外,我也和興臺印刷作了複製畫及另家美術玻璃製品,因而累積了一點心得:
1.畫家的畫作若適合某些產品應用,可衍生創造出其他的附加價值、拓展更大的表現空間和知名度。
2.雙方合作是水幫魚、魚幫水,彼此尊重,必然互蒙其利。
3.若開發是計劃性委託畫家量身打造,產品必然更合身得宜,為美感加分。
4.如果產業和畫家合作,是取材既有作品,開發前能因應產品不同器型、材質、客層等作充分討論,對提昇產品大有助益。
雙品牌以各自的專業優勢結合,彼此提昇。因為知名產業提供了表現平臺、行銷通路和宣傳;若是長期合作關係,畫家創作時也應考量,可供產方開發的運用空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412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