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
79折

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79355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8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修行,從了解自己的慾望開始
傾聽你內心的真實之聲,開啟自力覺醒

・克里希那穆提逝世30週年紀念,美國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KFA)出版集大成之作
・闡釋20世紀最重要靈修大師最核心的教導:「你就是世界」
・90篇平易近人、生活化的問答,從重要的日常小事切中修行

世界日趨紛亂,仇恨暴力橫行,人類將走向毀滅嗎?
問題不在外面,解答也不在外面。
真正的問題是:人類心智能否有真正的轉變。
因為世界只是你的投射,你就是世界。

社會不平靜,家庭不平靜,因為你的心不平靜。
你的心不平靜,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人要如何了解自己?
很簡單,從觀察自己「慾望的軌跡」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當時知名度如日中天的靈性大師克里希那穆提,暫停所有美國公開演說行程,在加州的歐亥過著幽靜的生活。人們私下尋訪他,與他對談,求教許多當代的問題與一己的生活困境。

當時人類社會所面對的問題,諸如:國際戰爭、世局動盪、國族主義高漲、暴力衝突事件頻傳等等,即使在過了七十年後的今天,一樣層出不窮地上演著。這在在證明了克氏教導的核心──「你就是世界」。人心若不徹底改變,世界將永無寧日。

本書內容出自美國克氏檔案庫的匯編,書中記錄的90位提問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包括:兒子在戰爭中喪生的母親、治癒別人卻治不好自己的醫生、徬徨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不願鼓勵競爭意識的學校老師、受到宗教組織壓迫的信徒、靈修多年卻覺得原地打轉的修行人等等。這些探詢歷久彌新,無論是問題或答覆,讀者都能夠從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名家推薦】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安格斯(占星之門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列)

「真理是無路之境。一個人無法透過任何組織、教條、神職人員或儀式,抵達真理之境;就連任何的哲學知識或心理學技巧,也一樣無法達到。他必須透過自身的關係作為一面鏡子,透過對自己心智內容的了解,透過觀察,但不是理智的分析或內省的剖白。」
──克里希那穆提 經典名言

「他的書總給人一種如水晶般的清澈感。」
──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克氏教誨就像是一帖清涼的心藥,可以幫助大家沉靜下來,看清楚自己的深層問題。當你越是了解自己,你就越有能力從已知中解脫出來。」
──安格斯(占星之門創辦人)

「克氏的語言很簡單,沒有任何術語,也不存在任何講者對聽眾的預設立場。他在非刻意的情況下幫助了來訪者,讓他們自己去看見一己思維與問題的錯綜複雜。」
──馬克・李(Mark Lee,美國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1895-1986)

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傳奇性的靈性導師。1895年出生於印度南部,自幼體弱多病,差一點死於瘧疾,13歲時被當時西方「通神學會」(The Theosophical Society)主事者安妮・貝桑特(Annie Besant)欽定為救世主「世界之師」(World Teacher),此後被帶往英國接受教育。

1922年於加州歐亥悟道,1925年歷經摯愛的弟弟尼亞(Nitya)病逝。就在邁向世界之師尊主地位之際,32歲的他,1929年於荷蘭舉辦的「通神學會」大型年會上,出人意料地宣布從此退出「通神學會」,有生之年不再組織任何類宗教化的團體。同年,發表了一生最著名的經典名言:「真理是無路之境。」

克氏認為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無法透過任何人為的組織獲得。為了宣導此一自力覺醒的觀念,他畢生巡迴世界講道60餘年,直到90歲高齡,共造訪全球70個以上國家。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透過自我覺察,從恐懼、限制、權威、教條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為自己或世界帶來真正的轉變。直到如今,在美國、歐洲、印度和澳洲,都設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致力推廣他引導人們開悟解脫的途徑。


蔡孟璇

自由譯者,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任職出版社編輯多年,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有:《告別娑婆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靈性伴侶關係》、《覺醒之後》、《在生命的盛放處》、《釋放更自在的自己》、《靜心的療癒力量》、《空性之舞》、《心靈能量》等書。

【推薦序】走上自力覺醒的道路╱占星之門創辦人 安格斯
我是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教誨的受惠者,未來擁有這本書的你,也同樣會受益於克氏,一起走在自力覺醒的道路上。

當出版社邀請我為本書寫些文字時,我的內心是激動的。一方面是,能在克氏的書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是此生莫大的榮幸;另一方面,自己卻感到有些難為情,因為我只是個普通人,走在覺醒路上的眾生之一,實在很難為讀者帶來任何原創性的內容。

因此,如果可以,請允許我以個人閱讀、學習、領悟、實踐克氏教誨的經驗為主題來分享一些看法,希望能對您有些幫助。

故事就從我那段失眠的日子開始說起吧! 因為個人原生家庭的課題,從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與恐懼,導致我渴望成功的人格特質,經常逼著自己非要做些事業不可。

在那樣的自我要求與強烈執著下,我經常因腦中思緒無法放鬆而失眠,斷斷續續時間長達將近兩年之久。有時候我會服用安眠藥,但是內心卻又很擔心藥物依賴問題。

失眠的漫漫長夜,我大多都在看克氏的書。坦白說,一開始我執太重,沒有真正領悟克氏教誨的精髓。但既然都失眠了,閒著也是閒著。看不懂,領悟不了,我就讀兩遍,讀三遍,直到讀懂為止。你看我有多執著。

說來有些神奇,當我開始慢慢對克氏教誨有些體悟時,我的失眠問題居然自然而然地好了起來。我不再恐懼睡不著覺,也不去強迫自己要快點睡著。我只是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心,不做任何抵抗與控制。而那象徵軟弱的安眠藥也從此漸漸與我絕緣。

克氏教誨就像是一帖清涼的心藥,可以幫助大家沉靜下來,看清楚自己的深層問題。當你愈是了解自己,你就愈有能力從已知中解脫出來。當你的心靈獲得解脫,那種自由的感覺,也許就是佛家所說的「法喜」狀態吧!

現在的我,偶爾還是會失眠,但是我一點恐懼也沒有,睡不著就別睡! 如果連睡覺這種人類本能都成為一種煩惱,人生也太苦了吧! 別為難自己了,人生只有挑戰,不該有煩惱。

請原諒我的能力不足,無法在短短篇幅詳細介紹克氏的教誨。幸好克氏常說:「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你只能透過自己創造性的自覺獲得。」因此,你不能依賴別人告訴你答案,你必須為自己負責,捲起袖子自己追尋真理,自己的心病自己醫!

無論如何,自覺是智慧的開端,恐懼的結尾。人唯有了解自己,才有可能創造根本性的轉化。誠摯地邀請你閱讀本書,一起走在自力覺醒的道路上。最後,我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一句經文做為結尾與共勉,祝福大家都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脫:「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言】永恆的答問
真相不是什麼神祕的東西,真相就是你所在之處,而此處,就是你可以開始的地方。真相就是我很生氣、我在嫉妒、我表現出侵略性,我會吵架。那是一個事實。因此,一個人的開始之處,容我以最恭敬的心指出,就是他所在之處。那就是何以認識自己是如此重要了,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有完整的認識,這份認識不是來自他人、心理學家、大腦專家等等,而是去認識真正的你是什麼。因為,你就是人類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如何閱讀你自己這一本書,你就會知道人類所有的活動、所有的蠻橫殘暴和所有的愚蠢行徑。

克里希那穆提,一九八三年於「布洛克伍德公園」
(Brockwood Park)的集會,針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


閱讀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導時,立刻會被震懾住,因為這些話語是如此私密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並成為人類心理活動的一面清澈明鏡。他的語言不受時間、地點或環境的限制,因此無論讀者身處任何時代或任何一塊大陸,都會發現他們獲得了清楚而慈悲的揭示。

克氏的啟發式教誨不僅在他的對話或訪談裡很常見,在他公開演說時也很常見,即使身為數千名觀眾的其中一位,也能感受到與講者的直接接觸。他的語言很簡單,沒有任何術語,也不存在任何講者對聽眾的預設立場。克氏在非刻意的情況下幫助了來訪者,讓他們自己去看見一己思維與問題的錯綜複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九三九~一九四五年),克氏並未在美國公開演說,而是在加州的歐亥(Ojai)過著幽靜的生活。人們尋訪他,與他對談,討論了許多當代的問題與他們一己的兩難困境。他們的問題是普世性的人類問題,而且每每證明了他所謂的「你就是世界」這個論點。當克氏鬆開了他們思想感受裡緊緊糾纏的千絲萬縷,問題的核心或根源也獲得了揭露,而這過程不帶任何的譴責或罪惡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幾年之後,世界各地出現了一套三冊的克氏訪談集,名為《關於活著這件事》(Commentaries on Living),而這本名為《你就是世界》(The World Within)的新書,是出自克氏檔案庫的一部匯編集,書中納入了許多歷久不衰、反覆出現的其他問題,以及它們的永恆答案。經過了七十年之久,這些探詢依然鮮活如昔,無論是問或答,讀者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
馬克•李(Mark Lee)

目次

【推薦序】走上自力覺醒的道路────占星之門創辦人 安格斯
【前言】永恆的答問

1. 如何停止易被同事激怒?
2. 真實的聲音?
3. 生死問題的苦與樂
4. 如何擺脫「我」和「我的」的衝突?
5. 從依賴中解脫
6. 人與機器的關係
7. 性慾存在頭腦裡
8. 無算計的慈善
9. 如何讓虔誠免於怨恨?
10. 需要放棄原有的生活水準?
11. 你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
12. 療癒自己
13. 社會的野蠻遊戲
14. 一段平靜的空檔還是真正的平靜?
15. 關於性的恐懼
16. 寫下當下的念頭
17. 正確的思維,並非正確的念頭
18. 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
19. 是否要拋開信仰?
20. 自我覺察就能學習分辨標籤?
21. 不是光有麵包就夠了
22. 死亡與業力有關?
23. 仇恨的毒害
24.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25. 是否尋求外來的鼓勵?
26. 放棄性慾就能專心?
27. 什麼是覺察?
28. 擾人的夢
29. 認清關係的本質
30. 潛藏的偏見如何移除?
31. 正確的謀生之道
32. 棄絕欲望才能以靈性生活?
33. 摧毀利用一切事物謀取私利的積習
34. 追求有效果的祈禱?
35. 為生者還是亡者哭泣?
36. 切勿製造封閉小圈子
37. 自我認識是打開一本頁數繁多的書
38. 夢境源自潛意識需求?
39. 對大師的信仰
40. 寂寞,及其伴隨的恐慌
41. 國族主義是一帖毒藥?
42. 活化內心遲鈍與敏感的區域
43. 心如何複製自己
44. 戒菸無用論?
45. 表演也能助人?
46. 譴責或接受同性戀?
47. 流進靜心深淵的自我覺察之流
48. 當內在的光熄滅
49. 透過現在覺察過去
50. 組織會孕育腐敗種子?
51. 獨自生活,還是保有親密關係?
52. 你在浪費生命嗎?
53. 擺脫重複、瑣碎的念頭
54. 深掘與休耕的必要
55. 防止養成習慣?
56. 執著與不執著都要有滿足感?
57. 理論與解釋都是障礙?
58. 抵達遠方,就從你開始
59. 重新教育父母
60. 避免二元對立
61. 直覺與制約的衝突
62. 在覺察與分心之間
63. 渴求有結束的一天嗎?
64. 侵略性是男人的天性?
65. 誰是思考者?
66. 依賴會摧毀愛?
67. 遠離殘酷的環境
68. 理想與遲鈍都是一種束縛
69. 過於擁擠的心
70. 思考令人害怕?
71. 接受憂傷的方式
72. 精明的算計之心
73. 以家庭填補空虛有效?
74. 努力與選擇的製造者
75. 能力與天賦是危險的朋友?
76. 道心之中有衣食
77. 回憶必須成為空殼子
78. 助人者與接受幫助者,必須目標一致
79. 經驗留下的疤痕
80. 政治改革是思想的浪費
81. 揣測實相為何,或是直接體驗它?
82. 你會讓自己被敵人所殺嗎?
83. 老師的兩難
84. 我能在戰壕裡找到神嗎?
85. 答案存在於永恆的當下
86. 打破教育的制約的外殼
87. 成功對他人與自己都是痛苦
88. 了解衝突
89. 遵循既有模式會使我們變得遲鈍
90. 正確的靜心

書摘/試閱

2. 真實的聲音?

S大老遠跑來,只想知道她所聽見的聲音是來自自己直覺的聲音,還是來自傳統的聲音與思想。

詢問她之後,我發現這個聲音一直是善的,引導著她遠離感官世界,走向一個思想更高貴、更能夠為他人服務的世界。然而,她現在卻心生懷疑,質疑這個聲音,因而變得很焦慮。這個聲音要求她要服從、不要質疑,而現在,經過幾年之後,它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她該怎麼做呢? 這個聲音是否是真實的聲音?

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探討之後,我們進入了欲求與想望的問題──感知、覺受、欲望、認同、我想要的與不想要的等等,是如何生起,如何呈現,又是如何透過感官刺激,透過對個人不朽與世俗事物的渴求來獲得滿足。

S說她現在會規律靜心(meditate),在地板上打坐。

若不了解欲望的軌跡,靜心冥想是無法引導你開悟的。

她在冥想神的一體性等等,因為她在學習吠檀多(Vedanta)。

靜心必須奠基於正確的思維,而非只是依公式而行,無論它有多麼崇高都不能如此。要進行正確的思維,必須從理解「我」和「我的」欲望開始。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是人人都有的心態,無論那人生活在印度、中國、歐洲或此地都沒有差別。這個世界就是自己的投射,若想了解世界的問題,首先必須了解自己,這不是一種自我封閉式的理解,而是必須透過中立、溫和的自我覺察來達成。自我認識是正確思維的開端,也是靜心的真正入手處。

她說她的問題是自己賦予它意義:她藉著自己的渴求,給予這個聲音一份重要性,而那可能只是她的直覺性認知。

3. 生死問題的苦與樂

R對戰爭亡故的兒子感到悲痛萬分。他會繼續存在嗎?輪迴轉世是真的嗎?

當一個人因悲傷而身心幾近停擺,確實很難明智地思考死亡問題。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你的兒子還是你自己的喪親之痛?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生與死、苦與樂這一普世性問題。沒有人能躲過它,一個人可能可以藉由幻想、某些理論或信仰或某種忘我狀態來逃避它,但生與死依然存在,它不是一個能透過合理化去解決的奧祕,而是必須透過一種永恆的、無始無終的體驗來解決。

對那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你兒子死亡的人心懷仇恨,無法幫助你創造出體驗實相的必要心境,相反地,仇恨、悲傷與占有慾反而會妨礙你對永恆的理解與體驗。超越仇恨、憎惡與憤怒的過程,就是慈悲心的開端,它將淨化你那顆飽受折磨的心。如果你擔心死者,你會創造更多死亡,而如果你關心的是生者,你將明瞭生命的永恆。

她說她不明白我所說的話。難道她不可以愛她的兒子嗎?她不可以去恨那些殺死他的人,卻必須寬恕,擁抱邪惡?要淨化這個世界,戰爭難道不是必要的嗎?

邪惡意謂著不製造好結果,暴力意謂著不創造和平。每一個人都在透過自己每天所謂平靜的日子,亦即由嫉妒、貪婪、惡念、敵意與猜忌所構成的日子,製造出這驚人的混亂狀態。有另一個母親也在為她的兒子哭泣,那個你所憎恨的母親,她也飽受悲傷的折磨。對她而言,她亦面臨著生死問題的苦與樂。仇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仇恨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殘酷對待永遠存在。

5. 從依賴中解脫

C問,為何她感到如此疲倦,雖然她在從事一般工作時精力充沛,內心深處卻覺得疲累不堪。

我們交談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她強烈依賴她的丈夫和環境。這種依賴雖不是財務上的,卻讓她緊張,感到筋疲力竭、焦慮、不耐煩、脾氣暴躁。

有些心理上的需求難免會讓人產生依賴,這會阻礙雙方的和諧與整合。

她說她已經覺察到自己的這種需求,但不知怎麼地,就是無法克服它。她已下定決心不再依賴,卻無法從中解脫。我們都同意,依賴不是缺乏愛,但它卻混淆了愛。依賴引進了其他不屬於愛的元素,製造出不確定與交惡。

依賴觸發了冷淡與執著的輪流發生,這是一種持續的衝突,其中沒有理解,也沒有出口。她一定覺察到這個執著與疏離的過程了,若她能覺察而不指責、不評斷,她將能理解這種對立兩極衝突的完整意義。

如果她能深入覺察,從而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思想,讓它充分了解依賴與需求的意義,那麼當她的表面意識對它敞開並清楚了解之後,那些無意識部分及其隱藏的動機、追求目標與意圖,將會投射至表面意識。當它發生時,她必須探究並了解潛意識的每一個暗示。如果她能一再重複這麼做,在表面意識盡可能清楚地釐清問題之後,覺察到潛意識的投射,那麼儘管她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她的表面意識與無意識部分,也能合力解決依賴問題,或任何其他的問題。如此,持續的覺察會建立起來,這能以有耐心的、溫和的方式帶來整合,而如果她的健康與飲食習慣良好,這會讓她的生命變得豐富而完滿。

12. 療癒自己

D醫師說,他治療別人,卻治不好自己,那些困擾病人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他。他能處理別人的問題、幫助他們等等,但是自己卻……他的內心無法獲得平靜。

藉著言語而幫助他人痊癒、讓他們獲得療癒,是件多麼容易的事啊,但是要治療自己卻困難許多!要療癒自己、讓自己獲得內在平靜,一個人必須拉下自己不斷在周圍築起的藩籬,例如聲望、財富及其帶來的所有外在標誌,包括朋友、同伴、聲譽、出色的學習成績等等。我指出的這些都是這位醫師擁有的,也是他自己承認的。這些表面特徵,亦即精煉之自我主義的層層包裝,阻止了他去領悟自己一直渴望的平靜。

他看見了我所說的是真的,卻發現很難拋開這些東西,因為它們已經成為他天性的一部分了。

我指出,他要不就是繼續走下去、強化這個天性、讓自己愈來愈痛苦,要不就是著手開始弱化它、消融它。他所製造的是憂傷中的一個喘息機會,兩個衝突之間的過渡期,一個與其說是平靜不如說是消沉掙扎的時刻。身為一個精神病學家,他深深了解內在的安詳必須來自對自我認識的覺察,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整合。這份覺察將創造出靜心的時刻。

當然,他從未靜心過,他只知道何謂集中注意力,但不知道何謂靜心冥想。

靜心與集中注意力是兩件不同的事。集中注意力是針對某件事物,而靜心是對自己的覺察、對「我」與「我的」及其所有意涵和內容的覺察,它能帶來源自正確思維的理解。這份覺察具有集中注意力的特質,但依然不同於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物上,無論那件事物有多麼崇高皆然。它們一個帶來深刻的內在整合與超越的機會,另一個卻製造出二元對立,強力捍衛著衝突的根源。

讓他對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變得有所覺察,不是去精心揀選,而是無論事情有多麼微不足道、多麼卑賤,或是多麼高尚、祥和,都能覺知到它們。在每一個念頭或感受生起時,讓他深入思考、細細體會那個念頭或感受,並且徹底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他會持續受到其他念頭與感受的干擾,因而開始發現他其實未曾真正集中注意力。在徹底體驗的過程中,他會覺察到自己在評斷、譴責,從而發現自己的偏頗、成見、自己內心所保留的隱祕念頭與動機。在徹底經歷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他自己,而這樣的發現是帶來自由的、具有創造力的。因此,他便能夠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心念自由,進入自由開放的心念狀態之中──無論一開始它顯得多麼局限,那些無意識的、隱藏的內容都將會被投射出來。每一個投射都必須經過徹底的思考、體會與理解,然後消融並且超越。這一深刻的自我認識過程,會催生出寧靜的智慧,一種無法估量的愛,以及對至高境界的領悟。

這一切都是充滿耐心而溫和的過程,它需要的是強烈的警覺、深刻而且可觀的覺察能力。

18. 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

M說,雖然她見過很多人,也認識很多人,卻依然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她該如何開始增加這樣的接觸呢?

藉著不要求。你愈是要求,得到的就愈少,而你要求得愈少,就會擁有愈多。

阻礙人際接觸的原因,是每個人在自己周遭所築起的自我封閉高牆。一個人所擁有的表面接觸純屬社交性質,並無太大意義。一個人愈是能夠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就會接觸到愈多的人。

對人際接觸的渴求是否源自於孤單、一種想要獲得滿足的內在空虛,或是想要逃避自己的痛苦呢?若是如此,那麼這些逃避行為只會讓自我封閉的牆垣更加堅固。假如不了解自我封閉的原因,那麼每一種逃避形式都會成為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無論那是看電影、喝酒、儀式或宗教、社會服務或戰爭都一樣。這些分散注意力的形式會創造出更多的衝突與迷惑。

要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呢?多數人並未覺察到它,即便我們覺察到它,也會捍衛它的正當性,或是怪罪別人、怪罪環境,因為藉由這麼做,我們便能為自我主義的窄化過程找到藉口。

這些合理化的理由阻礙我們去理解問題的根源,也阻礙我們從中獲得自由。要想打破這些自我封閉的高牆,首先必須對它們有所覺察。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必須探究它、檢視它,而非譴責、評斷或合理化。而覺察就是溫和地、耐心地探究與檢視這些受限思想的牆垣。這些牆可能是來自教育、潮流趨勢或環境的影響,或是來自渴求、來自本能,一般來說都是源自於這些因素。它的根本原因是自私,以及透過色慾、世俗心與個人對名利和不朽的渴望而呈現的種種渴求。這些她都必須詳加探究、檢視,並且理解,進而透過覺察與自我認識來超越它,如此便能產生正確的思維。透過正確的思維,她就能將念頭從渴求之中解脫,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若能覺察自己所追逐的渴求,一個人會培養出一種自我清理的因素或能力,也就是誠實。我們被欲望東拉西扯的時候,是很難保持誠實的。透過覺察,我們可以開始了解愛、仁慈、慷慨等品質的本質。

正確的行為能讓頭腦擺脫恐懼,為心靈帶來信心。美德即是讓思想從渴求、散亂、嫉妒、惡念、怠惰等狀態中解脫。

接著要覺察到對過去及其影響的記憶累積、「我」與「我的」之意識,因為一個人就是過去的結果。我們的思想發展自過去,若不了解它,心就無法自由。

要了解過去,現在就是入口處。

透過自我認識,就會有正確的思維與正確的努力。正確的思維是正確生活的基礎,而透過靜心,智慧的寧靜將能從中生起。智慧就是心靈的簡單。在這樣的簡單之中,一個人將領悟那至高無上之境。

24.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H來找我,他處於混亂的亢奮狀態,描述自己正面臨抉擇,必須採取兩、三個行動。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確定該走哪一條路。他可以結婚,隨著自己多年來所養成的藝術家衝動結婚,也可以去別的地方,安安靜靜地從事研究、靜心冥想。他該怎麼做呢?對他而言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他該如何選擇?

進一步交談之後,他很快領悟到沒有人可以為他做選擇,或幫助他選擇。如果有人勸他採取某一個特定行動,那麼不但這件事不再是他自己的責任,之後他也可能後悔,覺得自己因為受到勸說而做出選擇,讓他陷入缺乏成就感的處境等等。他必須了解這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

他為什麼會讓自己處於必須做出抉擇的境地?這是個選擇的問題嗎?選擇到底是什麼意思?在不同的選項中間挑選、辨別。讓你決定其中一項、拒絕另一項的動機與力量是什麼?是你的偏見、意向、經驗、環境的影響等等。那就是說,選擇取決於你的好惡、你的滿足感、你的收穫與利益、你最終的或不斷改變的欲望等等。這種選擇與欲望之間的衝突是否能帶來了解,帶來一種清晰而無偏頗的見地呢?在這個辨別的過程中,如何選擇的困惑與衝突一直都存在,不是嗎?因為,選擇之中難道沒有對立、沒有二元的概念?在一個衝突、困惑與對抗的狀態下,是否可能體察到那真實的?為了擁有清晰的見地,為了能夠了解,選擇的衝突不該停止嗎?選擇難道不是依然落入渴求那自我封閉的局限性裡,因而永遠無法成為解脫情緒思想的手段?它反而強化了你的固執,亦即渴求的意志,對於「我」和「我的」的認同感,從而造成孤立、排外,以致體驗到由此生起的痛苦與憂傷、幻相與無知,不是嗎?

徹底感受並深思選擇的意涵,覺察其過程,那麼,渴求本身所帶來的困惑與不確定感,及其充滿衝突與對立的意志或選項,將能獲得了解,進而消融。這份了解就是靜心,因為若缺乏正確的思維,兩相對立的衝突將會持續不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