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博物館,以建築起始的城市散策 「未來的菁英,將是那些能夠脫離數位世界,並專注於實體閱讀和觀覽賞析的人」──在近年,不少社會研究發現,在飽受數位洗禮、資訊爆炸的世代中,人們對實體書的興趣再次上升,也重新將注意力轉向能靜下心慢慢走逛的知識載體空間,期望通過雙手翻翻書、雙腳慢慢觀展,來獲得更深層次的專注感和感官體驗。在不久的未來,能夠關閉網路、好好地與新知和美好的館藏對話,將是最奢侈的幸福。 在這一波實體復興風潮中,博物館、收藏館、非典型圖書館等空間,挾帶著富有設計感的大器當代建築設計和新型態企劃逐一落成,將館藏結合旅宿、餐食選品,讓人們旅行在充滿設計感的知識載體空間中,得以放下嚴肅的心情,走逛其中已是療癒。 (一)新生代博物館,是展覽空間,也是城市的建築收藏 從新型態的黑膠音樂圖書館、曾經的乞討收容所與養老院轉型的法國新興文化據點、展示現代家具之父Kaare Klint對工藝熱愛的博物館,到由港口倉庫改裝,向移民致敬的鹿特丹全新地標……博物館建築向內收藏了風土與文化,而向外,也是一座城市所擁有的巨型收藏── ◆黑膠音樂與生活的資料庫-THT 黑膠音樂圖書館 ◆從皇權到平民化,城堡化身法國最新文化據點-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Langue Français ◆丹麥傢俱之父改建,洛可可建築與現代設計相輝映-Designmuseum Danmark in Copenhagen ◆由舊穀倉改造成挪威南部最美的博物館-Kunstsilo ◆由鹿特丹港口倉庫改造的博物館-FENIX museum (二)專屬自己的「書適圈」!在非典型圖書館遊覽新世界 數位時代的人們對閱讀空間的追求更加多元,許多新型態圖書館將概念從單純的「讀書與借閱」,移向探討「紙本書、知識、人」三者的關係往復,人創造知識,知識催生書籍,書又促使人思想迭代,也造就結合住宿、餐食、建築與氛圍營造的閱讀空間於焉誕生。讀書可以在街邊、在深夜,能隨時令人想坐下讀一本書的空間,便是最棒的圖書館。 ◆日本新型態溫泉飯店,以編輯概念打造閱讀與心靈綠洲-箱根本箱.松本本箱 ◆沒有書的圖書館,卻能「借閱人生故事」-Human Library ◆2026即將開幕!與渥太華原民和生態共榮的圖書館-Ādisōke (三)大師與小品,走逛美術館與藝術聚落 近年台灣的藝文旅行風氣蓬勃,奇美博物